走读

2020-03-02 12:56:53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关于县乡干部“走读”问题的调研材料

根据县委组织部关于县乡干部“走读”问题开展专题调研的通知精神,现将我镇关于干部“走读”问题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我镇现有党政领导干部九人,二人家住姥桥镇原政府大院,其余七人家住和城。2004年乡镇规模调整以来,每届党委、政府都十分重视领导干部“走读”问题,采取一系列措施,有效遏制领导干部“走读”现象的发生,深受全镇广大干群的好评。具体做法: 一是组织班子成员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及县纪委、县委组织部关于严禁干部“走读”的通知精神,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

二是根据我镇实际情况,镇党委出台了领导干部晚间值班制度。即班子成员分成两组,由镇主要负责人带队,从周一到周五交替值班,每逢周

六、周日,由家住姥桥班子成员值班,从制度上约束领导干部“走读”现象的发生;

三是加大投入,改善值班住宿条件。2005年我镇新建干部宿舍五间,并对原有五间平房进行修缮,解决领导干部住宿不足问题。干部宿舍都安装了电风扇、空调,配置了电视、床、生活用品等,新建二间洗浴室,购置二台太阳能热水器。镇四楼建设文体活动中心,有图书室、棋牌室、健身室。

关于干部“走读”问题产生的背景、原因分析

“走读”问题产生的背景:现在乡镇工作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绝大多数是从学校走上工作岗位的,他们绝大多数不是本镇人,加上工作流动性强,他们一般把住房安置在和城,避免因工作调动导致回家不便。另外,在县城购房安家也成为一种趋势,只要有一点能力,都到和城建房或购房,否则被人视为没有经济能力、没本事。

“走读”问题产生的原因:

1、在人们的印象中,和城的教学质量优于乡下,为了给子女创造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把子女送到和城读书,自己早出晚归,可以监督、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

2、乡镇住宿条件差或根本没有宿舍,是导致干部“走读”一个原因;

3、县城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较乡镇丰富多彩,这是导致干部“走读”的又一原因;

4、交通工具方便为干部“走读 ”提供条件。 干部“走读 ”的影响和危害

干部经常“走读”势必拉大干群之间的距离,由于不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不和群众之间交流谈心,不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势必导致干群关系不和谐甚至紧张。由于干部“走读”,势必分散干部的精力,影响干部学习、工作,导致工作任务不饱满,责任心、事业心不强,艰苦奋斗精神弱化,工作能力退化,同时还增加行政成本。 关于干部群众对县乡干部“走读”问题的评价

我镇对干部“走读”问题的重视由来已久,采取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措施,“走读”问题被基本制止,从调查摸底反馈的情况来看,广大干群对我镇“走读”现象比较满意。 关于解决干部“走读”问题提三点建议

1、建立健全禁止干部“走读”相关制度,从制度上加以约束。

2、提供必要的宿食条件。通过加大投入,改善干部学习生活环境,让干部有房住、有饭吃、有学习娱乐场所,从而变要我值班为我要值班。

3、建立干部“走读”督查机制。单位主要负责人要带头值班,县纪委、组织部、县“两办”、县督查局不定期开展督查行动,对“走读”现象给予曝光、所涉人员给予相应处理,将干部“走读”问题作为干部考核和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执行情况一项内容,从而逐步建立防止干部“走读”长效机制。

关于乡镇干部“走读”的一些思考

近年来,各级各地各部门,从领导到传媒,都对乡镇干部的“走读”围而攻之,但走读还在“走”。那么如何解开这个问题的症结,找到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笔者试就有关问题结合工作实际谈一些粗浅看法。

一、正视乡镇现状

(一)乡镇工作条件艰苦,任务繁重

由于乡镇直接面对最基层的农村,俗话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乡镇干部的工作性质和内容就要相对广泛复杂得多。特别是目前大多数乡镇缺编,多数乡镇干部身兼几职。工作忙,忙得你没有休息的概念;条件苦,苦得你惟有知足常乐。这是多年来绝大多数乡镇尤其是很多偏远山区乡镇干部工作和生活的真实写照。不管是水、电、交通、还是信息的休闲娱乐设施条件与城区相比其差距都十分大。有的乡镇干部食堂和宿舍年久失修,十分简陋干部用水、用电、吃饭和住宿均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尤其休闲娱乐设严重欠缺,导致大多数乡镇干部生活单调、精神空虚、备感孤独。

(二)城乡差别仍比较明显

一方面乡镇的教育教学条件远远赶不上城里,乡镇干部子女就学受到一定的限制,另一方面乡镇就业机会不多且待遇普遍偏低,给家属无固定职业和收入的乡镇干部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和困难。这也是不少乡镇干部想方设法要把家搬进城的原因。据调查某地一乡镇情况看,主要为方便子女就学或爱人工作而将家搬到城里的职工就有19人,占到50%以上。

(三)乡镇干部流动性较大、分地分居多

近年由于派往乡镇干部数量逐渐增多,再加上乡镇换届、届中调整等原因,干部工作流动性相对较大、两地分居干部多。一些干部在一个乡镇工作不到几年就被调整交流,而且一般进城或到离原乡镇较远的单位工作,每调动一次工作就把家搬到单位也不现实,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新的两地分居。据某地一调查情况看,两地分居的职工就占到60.5%,其中县内占到39.5%;市内分居占10.5%;市外分居占5.3%。乡镇干部两地分居,使得很多乡镇干部妻(夫)儿(女)怨,怨得你只有忍气吞声,这是乡镇干部的又一道“特色菜”。

乡镇干部两地分居,带给乡镇干部最直接、现实的问题就是支出增大。据有人估计,两地分居干部的单交通费和电话费支出往往超过夫妻两人总收入的20%甚至更多;有的不在家所在地工作的干部甚至搭进自己个人的全部收入。而且长期两地分居,极容易造成部分乡镇干部思想浮动、不安心工作,也容易影响乡镇干部家庭稳定。

二、乡镇干部“走读”的解决办法建议

(一)提高认识,加强教育

1、充分认识解决干部“走读”的重要性,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高度,从改善党群干群关系,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来认识“走读”现象的危害性。

2、加强对乡镇干部的思想教育。强化政治理论、相关政策法规的学习、培训,加强对乡镇干部的公仆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培养和教育,努力提高乡镇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理论水平和依法办事能力,教育干部热爱农村、以乡镇为家,安心基层工作,强化乡镇干部的事业心和责任心。

3、帮助乡镇干部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探索创新城区乡镇干部管理模式,将现代企业管理理念运用到乡镇干部管理工作之中,增强乡镇干部的团队整体合作意识、技能知识忧患意识、开拓进取创新意识、整合资源大局意识,实行人性化、现代化管理,促进乡镇干部适应现代知识的更新步伐,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二)加强对乡镇干部制度化管理

制度化管理+人性化管理=规范化管理。建立健全具有可操作性乡镇干部学习、上下班、值班、住宿、请销假等制度,坚决按制度进行考核和奖惩。比如有的地方对乡镇干部取消周末双休制,实行月休制。即月休假8天,每半月安排轮休4天。如有中心突出工作任务或特殊情况不能照常休息,可按假日实际天数发给加班费。鼓励干部在乡镇多住宿,每月在乡镇住宿不少于20天,每晚可发给一定补助费。比如重庆某些地区对离城区较近、暂无住宿条件的乡镇,在保证有三分之一干部住宿的情况下,允许在晚上9时后安排班车送干部回家住宿。

同时,要加强对乡镇干部的监督管理和责任追究。要充分发挥基层人大、政协能监督作用,完善财务管理、干部离任审计、责任追究等制度,严禁公车私用,加重对因个人履职不到位造成重大损失的处罚力度。比如重庆某地对乡镇实行“三查”责任制,即查手机畅通、查住宿情况、查到岗情况,将乡镇干部在岗考勤情况纳入政务公开范围,定期张榜公示,接受群众监督。比如实行领导干部遇急、难、险、灾等重大事件必到现场制度。在乡镇出现群体性事件、灾难险情、重大事故等突发性问题时,乡镇主管和分管领导要迅速赶赴现场,亲自组织指挥,及时解决问题。对于借故不到,延误时机,造成不良后果的,要严肃处理。

(三)改善乡镇工作、生活和住宿等条件

一方面要搞好干部宿舍、食堂、卫生等设施建设和改造,着力解决干部用水难、住宿难、吃饭难等实际问题。另一方面有条件的可以修建一些林园、亭台、草坪等景点,开辟图书阅览室、娱乐室、健身房等活动场所,经常开展一些丰富多采的文体活动,为乡镇干部提供幽雅的生活环境。丰富乡镇干部八小时以外的文化生活,为干部营造一个“家”的环境,激发了干部的工作热情和活力。

(四)充分调动乡镇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1、尽量提高乡镇干部待遇,让他们感受到“干有所值”。可以根据“按劳取酬、联责联绩”的原则,对干部实行“基本报酬”与岗位责任、“浮动报酬”与工作实绩、“实得报酬”与考评结果“三挂钩”,原则上对在乡镇工作8年以上的干部工资向上浮动一级。

2、切实解决乡镇干部的实际困难。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帮助解决其子女就学、家属工作及两地分居等问题。比如有的地方专门设立乡镇干部帮扶基金,对家属没有工作、生活困难的干部,给予生活补助;对家中出现突发性灾祸或患重大疾病的干部,给予灾患补助;对家中人口多、生活特别贫困、工作勤恳努力的干部列入民政救助。

3、加强与乡镇干部的思想交流。一方面了解其对工作和上级的想法、意见和建议及当前的思想状况,另一方面传达党委的意图、政府的工作,增强其责任心和自信心,提高乡镇干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加强对乡镇干部的激励。制定和落实切合各乡镇实际的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形成“千斤重担人人挑,人人手上有指标”机制;建立激励制度,把“走读”情况与评先评优挂钩,与奖金福利挂钩,与干部使用挂钩。对于工作中积极性高、贡献大的乡镇干部要给予口头表扬或书面表彰等精神奖励和资金上的物质奖励,形成肯定成绩,弘扬典型,积极工作的良好氛围。

(五)加强乡镇干部之间、乡镇干部和和城区干部之间的交流

彻底打破干部交流的界线,在工资、编制等不变的条件下,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有期限地采取见习、培训、工作组、挂职等形式切实加大乡镇之间、乡镇与上级部门之间干部的交流,建立健全乡镇干部合理流动的机制。比如对在乡镇工作时间长、达到一定年龄的干部要优先安置到缺编的县、市、区直行政机关单位工作;对年轻有为、政绩突出的乡镇干部在同等条件下要优先得到提拔重用等。

(六)加强对本地居住干部的培养、选拔和任用

不管是本地或外地来的干部,把他在本地居住、进村入户了解社情民意的的情况作为选拔、作用干部的一个重要条件。

让只有外来干部真正“住读”下来,用行动表明他在当地工作、与当地人民同甘共苦、共同奋斗的信心和决心,时间长了,才会受到当地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欢迎和拥护。因此,应加强对本地生长或外地来本地“住读”干部的培养、选拔和作用。

(七)强化乡镇政务公开

将办事规定、内容和时间及具体负责人及干部去向等向农民公布,让广大群众逐渐养成“上班时间办事”(特事特办除外)的理念,既方便了群众办事,又提高了办事效率,干部和群众都高兴。比如今年合江县焦滩乡免费向全乡农户发放“干部名片”,将机关上下班时间、作息安排及分管领导和中层以上的干部的姓名、职务、分管工作及联系电话等全部上卡,干部群众都很满意,收效相当明显。

消除县乡干部“走读”现象

赵 武

所谓县乡干部“走读”,就是县乡干部在八小时外、双休日等时间频繁地离开履行职责的区域,回到自己家中住宿、休息,并伴有“迟到”、“早退”的上班方式和工作状态。从“走读”的人员看,既有乡镇普通干部,也有县(市)党政“一把手”。从“走读”的距离看,近的朝往暮返,远的星期五驾车、乘车、坐飞机走,星期一匆忙回到单位。从“走读”的频率看,有天天“走读”的,也有每周“走读”两三次的,还有每周利用双休日“走读”的。从“走读”的目的地看,有“走读”到县城的,有“走读”到州市的,也有“走读”到省城的。从“走读”的成本看,年均“走读”成本从数千元到数万元不等,有些地方甚至由财政承担了县乡干部的“走读”成本。

干部“走读”,不仅影响工作,延误了一些问题的解决,而且还脱离群众,滋长一些不良习气,增加了行政成本。“走读”干部把很多时间、精力用在家里,耗在路上,谋发展、办实事的心思少了,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时间少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精力少了。“走读”现象的根源是复杂的,“走读”的原因和动机也各不相同。从某种角度看,干部回家与家人团聚也有合理性,因此,要堵也要疏,采取多种办法,综合施治,使干部回家更规范、有章可循。

一是加强宗旨教育、艰苦奋斗教育,转变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增强责任感。教育具有启迪功能,人的行动是靠思想支配的,通过外因作用于内因,是解决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办法。二是关心县乡干部的工作和生活,创造拴心留人的良好环境。为乡镇干部配备基本的生活设施,创造条件让县级领导干部住进干部公寓。家属愿意随迁的要提供相同的工作岗位。昆明市在推进县委书记、县长、组织部长、纪委书记、公检法“三长”异地任职工作中,配套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为跨县交流的领导干部安排家属和子女、解除后顾之忧建立制度。三是建立健全民主科学的干部考核、选拔任用制度,对于领导干部政绩评价和晋升要赋予老百姓更大的权力,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把公仆与主人的位置摆正,主人真正有选拔、评价、监督公仆的权利。去年,昆明市建立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评价领导干部主要采取民主测评、民意调查、个别谈话等民主方式。选拔领导干部必须坚持民主提名、民主推荐、民主评议、考察谈话、任前公示等程序,落实群众在干部工作中的“四权”。四是建立健全更加科学的权力配置结构和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具有约束性的决策和执行机制。什么时候可以“走”、可以怎么“走”都要以制度的形式规定下来。如,昆明市推行领导干部学习日制度,原则上每月利用双休日集中领导干部听4个半天的知识讲座。不少县(市)区建立了“白加黑”、“七一六”工作法,即领导干部白天不开会,会议一般安排在晚上,每周工作7天,每天工作16个小时。五是建立健全符合农村基层实际的工作制度,注意从农村本地选拔和培养乡土干部,认真解决县乡机构不合理的问题。近年来,昆明市从大学生中选拔优秀人才到村级组织任职,并加大了从大学生“村官”中招录乡镇公务员的力度,在解决县乡干部“走读”问题上积累了经验。六是规范财政预算支出,特别是对领导干部个人用车、交际等行政成本支出,要公开透明、严格控制。昆明市纪委出台了“乡财县管”、县乡机关公务用车规定、政务公开以及审计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七是在改革和完善党政机关内部组织监督的同时,加强社会公众对公共权力的监督。

走读承诺书

走读证明

走读协议书

走读协议

走读承诺书

走读保证书

走读申请书

走读申请书

走读协议书

走读协议书

《走读.doc》
走读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