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教案《愚公移山》(第二课时)

2020-03-02 10:43:27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公开课教案

课题: 《愚公移山》(第二课时) 开课时间;2009.12.4 开课地点:多媒体教室 开课班级:九年级(5)班

教学目标:

1.能概括并理解本文的寓意 2.会分析本文的人物形象

3.能在感悟的基础上进行迁移、深化,提高思想认识。

一、复习回顾。

1、指出下面句子的通假字

始一反焉 甚矣,汝之不惠 河曲智叟亡以应 一厝朔东,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汝心之固 面山而居。 吾与汝毕力平险 .....如太行、王屋何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何苦而不平.....

3、用现代汉语口头翻译课文。

二、检查学习情况。

下面老师提几个问题,看同学们是否真正读懂了课文。

1、这篇课文一共写了几个人? (愚公、其妻、其子孙、遗男、智叟)

2、这个老愚公多大年纪了?(且:将近) 那么,这个智叟是个年轻人吗?(叟: ) 那么,遗男呢?(龀: ) 这么个年纪小小的孩子跟愚公一起去移山,他爸爸让他去吗?(孀妻、遗男)

3、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 (五人:愚公、荷担者三夫、遗男) 你怎么知道愚公也参加了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三、讲授新课

导入:上一课时,我们已经对《愚公移山》这篇课文进行了整体感知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深入探讨这篇文章(师板书课题《愚公移山》(第二课时),点击鼠标,展示教学目标:1.能概括并理解本文的寓意2.会分析本文的人物形象3.能在感悟的基础上进行迁移、深化,提高思想认识。)

(一)赏析感悟

师:同学们,下面请大家围绕教学目标,结合课文内容,思考下面几个问题:(点击鼠标展示:)

按要求在文中找出下面的句子

1、表愚公移山的原因、目的、方法、艰巨性、信心、结果的句子:

2、表家人对愚公移山的态度的句子:

3、表智叟反对愚公移山的理由的句子: 明确:

师:好,谁来说第一个?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师:他不能搬家吗?(他这是迎难而上!) 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师:愚公“年且九十”,都这么大岁数了,他移山为了自己吗? 不是,是为了造福后代!

愚公移山的方法是“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的艰巨性是“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年且九十”;“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师:“叩石垦壤”,箕畚运土,说明工具简陋,劳动艰辛。“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用夸张的手法写两山的高大,意在衬托愚公形象的高大。山越高大,移山的任务越艰巨,愚公敢于移山的决心和勇气也就越突出。“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映运土往返路程遥远,费时甚多。这些既说明移山任务的艰巨,更衬托愚公惊人的毅力和坚强的决心。

愚公移山的信心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师:这就是愚公精神的真正可贵之处。

愚公移山的结果是“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师:看来神仙都同情、偏爱那些努力奋斗的人。

2、家人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杂然相许。

师:你看,愚公他不顾年迈力衰,毅然决然,难怪他能得到全家的支持和拥护,使全家目标一致、团结一心。需要指出的是:“其妻献疑”,从另一角度强调移山任务的艰巨,反衬愚公意志的坚决。她并不是反对愚公移山。她与智叟不同。

3、智叟反对愚公移山的理由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师:愚公和智叟的对话是全文的核心。你看,智叟认为人的力量有限,山高大无比,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只看到眼前的状况;而愚公却看到了斗争的前途。就连京城氏之子也欣然参与,这就和智叟形成了尖锐的对比,加强了讽刺的艺术效果。难怪在愚公理直气壮的陈述下,智叟变得理屈词穷,哑口无言。

(二)交流探讨

师:刚才,同学们找得很准确。现在我们来探讨下面几个问题。愚公年且九十了要去挖两座又高又大的山,愚公是不是很“愚蠢”呢?

1、你认为愚公是不是很“愚”呢?为什么?

答:愚公不“愚”。 ⑴ 愚公是为了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而决心移山的——“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⑵ 下定了决心移山──“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⑶ 故事的结尾,终于感动了天帝,将山搬走。移山的成功说明愚公不“愚”。 说的很好,那你认为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2、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

答: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

2 不 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

3、智叟的话似乎也有道理,他是不是很“聪明”呢?

答:表面看起来,智叟好像是聪明。因为愚公毕竟“年且九十”了,两座山又这样大,很难移走。但是,他却没有看到愚公一家子子孙孙不断挖下去,“山不加增”,终究会成功的哲理。他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更说明他不是“智”,而是真正的“愚”。

师:太好了! 分析得真透彻!看来,同学们的欣赏水平的确很高! 愚公命名为“愚”,智叟取名为“智”。其实愚公的“愚”是勇于奉献、公而忘私,“大智若愚”;智叟的“智”是老于世故,鼠目寸光。作者在命名上特意将两个人物颠倒过来,对比鲜明、具有深刻的讽刺意义。这是一篇寓言故事,它包含着什么深刻的道理?

(三)问题探究

1、这是一篇寓言故事,它包含着什么深刻的道理?

答:《愚公移山》是一则带有神话色彩的寓言,塑造了愚公的生动形象。通过愚公立志移山,终于搬掉两座大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 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2、这个寓言结尾为什么不写愚公率领子孙挖掉了大山,而要以神话结尾呢?有什么作用?

答: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 自然的愿望。本文结尾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 和自然矛盾的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以神话结尾更能突出表现寓公移山的精神感人至深,其移山之举有不可抗拒的力量

(四)讨论

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

答: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怕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

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因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在进行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将有千万座“太行”、“王屋”挡住我 们前进的道路,如果我们缺乏这种精神,那么,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只能是 纸上谈兵,一事无成。

四、联想迁移、开掘深化

师:刚才同学们准确地回答了老师设计的几个问题,可见同学们对文章理解十分透彻。下面我再来考考大家,看看大家课外阅读面广不广。(教室里显得静极了,师顿了顿才说)谁能说出几个与“愚公移山”寓意类似的成语或故事呢?

1、“精卫填海”,讲的是上古炎帝的女儿在东海淹死,变为精卫鸟,每天衔西山

3 的木石来填东海,想把东海填平。旧时用以比喻有深仇大恨,积极设法报复。后也比喻不畏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2、“滴水穿石”,也作“水滴石穿”。滴水日久可以把石头穿透。比喻坚持不懈地努力,克服困难,终会成功。

3、“绳锯木断”,这个成语的意思与“滴水穿石”相似。

4、“铁杵磨针”,讲的是李白小时侯的故事。 师:哎呀,真不错!“移山、填海、穿石、木断、磨针”这些都是我们所向往的目标,但目标如何变成现实呢?谁能说说这几个成语或故事体现出的共性是什么呢?

明确:1.目标专一,2.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师:概括得非常简洁,准确!看来,同学们不仅有较高的欣赏水平,还有很强的概括能力。

结束语: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我们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不怕困难的精神,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年来宝贵精神财富。小到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大到国家的建设,我们都要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只有这样,我们的学习才会进步,国家才会健康发展。 五:布置作业

就本文写一篇读后感。 六.欣赏感受、悟道践行

师:最后,让我们来齐唱歌曲《愚公移山》,进一步去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师点击鼠标,播放歌曲,师生同时大声跟唱) 《愚公移山》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队着王屋与太行,凭的是一身肝胆,想起来不是那奇闻,唱起来不是笑谈。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面对着满堂儿孙,噢,了却了心中祈愿,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执教感悟

这堂课,我根据新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查阅了很多相关的资料,充分估计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情况,精心设计了一些新颖的思考题。力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认识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扮演课堂的主角,教师仅起组织、协调学生的导演作用,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他们的辩证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力求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和“努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指导思想。

《愚公移山》公开课教案(第二课时)

《愚公移山》公开课教案

桥第二课时公开课教案

二泉映月第二课时公开课教案

公开课《水》教案第二课时

公开课《西湖》第二课时教案

春笋第二课时教案公开课

公开课莫高窟第二课时教案

春联(第二课时教案)公开课

《莫高窟》第二课时教案公开课

《公开课教案《愚公移山》(第二课时).doc》
公开课教案《愚公移山》(第二课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