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的天堂

2020-03-01 17:21:20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鸟的天堂》案例分析

上一篇 下一篇

2009年03月25日 07点59分 | (分类:妙思妙想)

一、教材分析

《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全文按游览顺序可以分为四个大段:第一段写作者和朋友们划船出去游玩,第二段写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看到的情景,第三段写第二天又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情景,第四段写作者对“鸟的天堂”留恋和赞美。

文章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表现了大榕树的庞大、茂盛,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的名不虚传。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中这种生命现象的热爱和赞美。

二、教学目标

1、认识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体会大榕树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教育。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陆续”、“应接不暇”造句。

3、使学生领悟作者描写景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教学重点

本文重点是写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所看到的景象。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没有看到鸟,重点写了大榕树的硕大无比和充满生机的美丽。作者按由远及近的观察顺序,先写它占地面积大,并通过争论榕树的多少,说明这株榕树是独木成林,表现榕树之大;接着写近看榕树,通过对枝干和绿叶的描写,展示了大榕树的勃勃生机.在饱含情感的描写之后,作者发出由衷的赞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作者重点写了众鸟活动的热闹场面.从作者的描写中,我们不仅知道了这儿鸟的数量多,种类多,而且分明感受到了它们生活的自由,快乐。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巴金生平简介

在课前先组织学生课前去了解巴金的生平,去阅读他写的文章;在课堂导入时,让学生来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老师做补充和整合。

参考资料: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1920年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求学期间参加了反封建的进步刊物《半月社》活动。1927年旅法在巴黎读书并开始了文学创作。次年回国从事文学活动,“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救亡工作,和鲁迅有了交往。抗日战争爆发后,和茅盾创办《烽火》,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现任中国作协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

文学桂冠: 1982年 获意大利国际但丁奖

1983年 获法国荣誉军团勋章

1984年 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1985年 获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外国院士称号

1990年 获苏联人民友谊勋章

2001年 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主要著作:

长篇小说《灭亡》、《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和《抗战三部曲》(《火》之

一、之

二、之三),中篇小说《春天里的秋天》、《憩园》、《寒夜》,散文集《新声集》、《赞歌集》、《随想录》(5集)。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播放清晨悦耳的鸟叫声)

师:听一听,你想到了什么?说一说。(生自由说)

2、师:多么令人向往的鸟的乐园呀!如果大家读了巴金先生的文章《鸟的天堂》,一定会有更多的体会的。(板题、读题。)

3、释题:理解“天堂”(幸福、美好的生活环境)“鸟的天堂”(小鸟们栝息、生活,休养生息、繁衍后代的地方)

三、泛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1、自读课文,学习字词,想一想:课文描写了什么景象?

2、交流,根据内容分段。

四、学习第一段

1、师:(点名生A读)同学们想想这一段主要写什么?

2、句子比较:

太阳落下山坡,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在山头,在树梢。(生:读短句时要有停顿。)太阳落下山坡,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山头和树梢。(生:很平淡。)

3、师:作者就快要到“鸟的天堂”了,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好奇、兴奋、猜测、充满想象,传说中的“鸟的天堂”到底是怎么样的?

4、师:怀着喜悦的心情,轻声的朗读第一段,感受、欣赏河面环境的幽静和景物的优美。(生有感情读。)

第二课时

一、问题探究,自读自悟

1、师: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描写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后感受最深的句子。(生:结尾句。)

2、重点句理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师:第一个“鸟的天堂”为什么加引号,第二个为什么不加引号?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生讨论。)

3、生讨论后交流,师补充总结:

第一个“鸟的天堂”虚的,是在作者的想象和猜测当中,没有具体的形象,没有最终成形;第二个是作者在见到大榕树后,有了清晰的认识和深刻的印象,已经完全成形了,是实实在在的,不用再加“”了,鸟的天堂是名符其实的,表达了作者恍然大悟,疑团顿解,惊叹大自然的感情。

4、师:为什么大榕树能成为“鸟的天堂”?

(生:榕树周围环境安宁,景色幽静;大榕树枝繁叶茂,便于鸟儿栖息;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鸟儿得到保护。)

二、学习第二段

1、师:作者描写的大榕树有何特点?

2、理解句子:

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师:榕树叶子是明亮的原因是什么?“颤动”?为什么会有这种“新生命在颤动”?(生讨论、交流。) (生:清晨的露珠还留在叶子上,朝阳照射下来,叶子和露珠随着微风摆动,阳光经过露珠的散射,一闪一闪的。)

3、师:面对这样一株大榕树,作者不由得发出了什么赞叹?(生:啊!这美丽的南国的树。)惊叹大自然的神奇而伟大的力量。

4、指导朗读,体会联想的作用。(生点名读)

5、师:大榕树枝繁叶茂,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可我却没有看见一只鸟。这是鸟的天堂吗?第二天早晨,作者又经过鸟的天堂,看见了什么?

三、学习第三段

1、过渡:第二天清晨,当阳光照耀在水面上,一切都显得更加光明的时候,我们再一次来到了这里。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应接不暇。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再次欣赏那热闹的场面吧!

师::自由地读读课文,可以坐着读,可以站起来读,可以找伙伴一起读,也可以请老师和你一起读!(生自由读。)

2.、指导朗读

2、

3、4句,师:注意“第二只、第三只”要紧凑,抑扬顿的语调要表现出来。

3、导读:作者继续拍掌,无数的鸟从榕树丛中飞了出来,这么多的鸟声,这么多的鸟影,作者有什么感觉?理解“应接不暇”。(数不过来,看花了眼,分开不清哪只是哪只了,也分不清哪只是鸟,哪个是鸟的影子了。)

4、师:作者终于看见这数不清的小鸟了,原来对于小鸟们来说,这一株美丽的大榕树,就是它们的――(天堂)啊!果真名不虚传。

5、师:读一读课本上写鸟的句子。鸟儿真多呀,我们的眼睛都看不过来了,课文中那个词说明这一点?联系上下文解释。(生理解词语,作解释。)

6、师:面对这奇妙的景色,作者不愿离去,从心底发出什么赞叹了?(生说,体会作者感情。

7、小结:作者写大榕树的美丽抓住了它的枝、根、叶,也就是事物的静态来写的,(板书:静态)而写鸟则抓了鸟的活动变化,也就是事物的动态来写的,(板书:动态)这一静一动,互相映衬,写得生动活泼,富有变化,我们仿佛身临其境,像作者一样舍不得离开鸟的天堂。

(板书) 鸟的天堂

大榕树(静) 鸟(动)

大 茂盛 多 欢快

四、感情朗读

请同学们选一段你最喜欢的课文读一读。

五、总结全文

1、课文写了作者先后两次赴新会“鸟的天堂”,所见所闻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去的时间不同)

2、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

六、课外延伸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了鸟的天堂,要想更多地领略南国风光,就请大家去找找南国风光的图片,特别是大榕树的相关图片信息,有机会去读读巴金先生的《旅途随笔》,图文结合,再次体会作者为何发出这样的感叹。

教学反思:

为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上完《鸟的天堂》一课后,我对此次课堂教学实践活动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

(一)在教学目标上,注意简化头绪,集中目标,确定课文的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1.析题,引疑;2.初读感知全文内容,理清思路。 第二课时:1.从中心句入手,引导质疑问题;2.细读课文,认识大榕树奇特、美丽的特点,体会大榕树上众鸟纷飞的壮观情景,认识静态与动态描写的方法;3.精读课文,释疑,体会感情。在第二课时教学之初,我们还设计让教师揭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并指名学生复述,强化目标意识。

(二)在教学结构上,注意以“疑”为线索,以“思”为核心,设计了“引疑—质疑—析疑—解疑”的教学思路 在速读全文后,有意识地抓住文章结尾段的中心句,引导学生提出了“昨天眼睛骗了我”是什么意思,“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一句中为什么前一个“鸟的天堂”要用引号力争起到从中心句入手、引疑的作用。接着,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插入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加以解决,使析疑、解疑的过程成为语言文字训练和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

(三)在教学方法上,形式多样,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1、把质疑问难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上课之初,引导学生质疑,在析疑、解疑过程中,仍不忘让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带着问题学,针对问题学,同时掌握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语言文字训练及朗读训练中,让学生读、思、勾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如词语训练中,用解释、比较、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又如指导读,有默读、齐读、自由读、有感情地朗读等形式,并注意启发学生读的欲望,提高学生读的能力。

3、除了启发学生质疑问难以外,还启发学生哪些地方读懂了你是怎样读懂的帮助学生温故知新,树立学习信心,总结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来丰富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气氛,课前做足准备工作,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的理解课文

要运用多种手段,摆脱死板文字说明,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再及时引导他们主动地去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而全面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培养他们科学的认识方法。

启发想象,培养语感

——《鸟的天堂》案例分析 连江附小

邱秀娟

《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的经典之作,课文记叙了作者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动态情景,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真挚感情。围绕我校“分层实践,培养语感”这一课题,在教学本课第

12、13自然段时,抓住“热闹”“应接不暇”两个词引导学生在想象中,体会众鸟纷飞的热闹非凡的场面,培养学生的语感。 【案例陈述】

师:第二天早晨,作者和他的朋友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生:热闹非凡的景象。

理解:热闹非凡。什么样的场面能称为热闹非凡? 生:菜市场热闹非凡。 生:超市热闹非凡。

生:秋天的果园和菜园热闹非凡。 生:国庆节时街上热闹非凡。 生:运动会时,体育场热闹非凡。„„

师出示课文第

12、13自然段,你觉得“鸟的天堂”热闹非凡体现在哪里?

生1:我觉得鸟的天堂里很热闹,体现在“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这说明鸟非常多。 生2:我觉得鸟的天堂里很热闹,体现在“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不仅写出了鸟多,还写出了鸟的不同姿态。 生3:“眼睛应接不暇”。更能体现鸟多。 师:文中哪些语句讲的意思是应接不暇?

生4: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讲的就是应接不暇的意思。 师:你什么时候有过应接不暇呢?

生5:我到商场买东西时,里面的物品让我应接不暇。

生6:我到广场玩时,天上的风筝使我的眼睛应接不暇。 „„

师:是呀,鸟的天堂里,众鸟纷飞一派生机勃勃。令作者应接不暇。同学们,想象一下,假如你是一只鸟,你看到这样热闹景象,心理有什么感受?

生1:我听到小鸟叽叽喳喳的叫声,仿佛听到他们在唱歌。 生2:鸟的天堂简直就是人间仙境。

生3:我多想高歌一曲,表达我兴奋的心情。。 „„

师:同学们,看着这样一幅群鸟纷飞的动态画,你们又会发出怎样的声音呢? 生:哈哈的笑声。 生:激昂的歌声。 生:啧啧的赞叹声。

师:是啊,我们的心也欢快、火热了。想象课文写的画面和刚才你们说的画面,用你们动听的声音让鸟的天堂更加热闹吧。

(四人小组读——指小组读——齐读) „„

【反思】

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语感同想象是紧密联系的,只有透过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反映出形象来,才能对语言文字真正有所感知,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可通过创设情境、观察画面等手段,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感受,去想象,让学生产生“内在视象”,在头脑中再现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使之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达到“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的”境地,这样,学生不仅感受到了课文所描绘的“形象”,更主要的是感受到了文章表情达意的整体性,获得丰富的语感。

在读到《鸟的天堂》第

12、13自然段的时候,我就想:这一段是有声音的,正是这些声音使得鸟的天堂热闹非凡,那么能不能对此做一个延伸,使这一段内容更加丰满,声音更加丰富呢?于是就设计了以上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围绕鸟的天堂充分的想象可能有的声音,学生在学会抓重点词的同时,脑海中在构建着一幅有声有影的画面。这样丰富了文本的内容,学生也理解了鸟的天堂的热闹。这样的一幅画面构成以后,教师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声音也放到鸟的天堂中去,仿佛自己就身处鸟的天堂中,设身处地的去感悟,去朗读,学生的语言就变成了画家手中的画笔,描绘出了动听的画。语感就在这样一种想象形象,再将形象转化为声音的过程中逐渐得到培养。

《鸟的天堂》案例分析

《鸟的天堂》一课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本课通过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表现了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之美,增强了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对于本课的教学设计,我采取了让学生大量阅读,在读中感悟的方法来教学。 案例: 片断一:

师:同学们,你们印象中的天堂是什么样的地方? 生1:没有忧愁,没有烦恼。

生2:天堂里的所有生物都友好相处,没有战争,充满和平。 师:那么你想象中的鸟的天堂应该是什么样的地方呢?

生:生活着很多的鸟,所有的鸟都自由自在的。没有人打扰它们,没有人伤害它们。

师:同学们想象的真好!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老舍笔下的鸟的天堂是什么样的地方。下面请同学们自己把课文读一下,注意把课文里的生字读准确,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然后在想想自己读了课文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了什;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划下来。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师:刚才大家读得真认真!我还看到有些同学边读边在书上做记号,老师真高兴!下面大家就来交流一下自己的读书心得吧!

生1:我知道了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 生2:我觉得鸟的天堂好像就是那棵大榕树。 生3:作者第一次经过大榕树时,没看到一只鸟。 生4:在第二次经过大榕树时,作者才看到了许多鸟。 生5:书上的鸟的天堂真好,我也想到那里去看一看! 生6:老师,我发现了几个好词语:不可计数、应接不暇。 生7:我发现了一个好句子: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 师:大家说得真好!这说明大家刚才真的把书读进去了! „„ 反思:

这是一篇带有一些抒情意味的文章。为了引起学生读书的兴趣,在开始我采用了谈话导入的方式,通过富有想象力的谈话,使学生们产生强烈的读书欲望,想赶快地看一看这个“鸟的天堂”到底是什么样的地方,这就促使学生能够认真地去读书。在同学们初次读完一遍课文后,我让同学们交流读书心得。每一个学生几乎都能说出一两点来;可以是自己读懂了哪些,读出了什么;可以是自己对课文某一句话的理解;可以是自己的体会感受;对于那些学困生来说,就是发现了一个好词语、一个好句子,那也是自己的所得。通过这种方法,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体会成功的喜悦,增加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当然,老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鸟的天堂

鸟的天堂

鸟的天堂

鸟的天堂

鸟的天堂

鸟的天堂

鸟的天堂

鸟的天堂

鸟的天堂

鸟的天堂教案

《鸟的天堂.doc》
鸟的天堂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