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军优良传统形成与发展

2020-03-02 09:10:22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我军优良传统形成与发展

我军在85年的奋斗历程中,培育和形成了许多优良传统,体现了我军的特色和优势,是我军的宝贵精神财富。胡主席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红军长征胜利充分说明了一个真理:建设一支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革命军队,是革命的依托、民族的希望。”这一重要指示,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把军队性质、宗旨和职能、使命有机统一起来,精辟概括了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

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永远不变的军魂,听党指挥是我军的建军原则,是党和人民对我军的最高政治要求。我军从诞生之日起就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任务为任务。听党的话、跟党走,是我军官兵的坚定信念;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的建军之本、胜利之本。

党的历代领导人都把听党指挥作为军队发展建设的首要课题。毛泽东同志是我军的主要缔造者,为建设一支党领导下的新型人民军队作出了杰出贡献。三湾改编时,他提出并实行支部建在连上,在班、排设立党小组,营、团设立党委,从组织上解决了党直接掌握士兵群众的重大问题。1929年12月,他起草《古田会议决议》,提出了党领导军队的一系列根本原则、措施和方法。长征途中,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同张国焘与党争军权、分裂党分裂红军的行径进行了毫不妥协的斗争。毛泽东同志在总结这段历史经验时深刻指出:“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绝不允许枪指挥党。”他领导全党全军逐步完善党对

军队实施绝对领导的制度,坚决同各种企图削弱和破坏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斗争,保证了人民军队始终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多次告诫我们:军队要听党的话,不能打自己的旗帜。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永远不变的军魂。胡锦涛主席在领导我军建设的实践中,对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作了许多重要论述,提出了明确要求。他指出:如何把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一代代地传下去,保持人民军队的性质、本色和作风,使我军始终成为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是革命化建设长期的重大历史任务。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和胡主席关于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重要思想,深刻揭示了我军作为党的军队、人民的军队、社会主义国家军队的本质所在,为我军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历史发展到今天,我军建设面临的国际战略格局、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都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西方敌对势力千方百计从各方面对我国加以牵制和阻遏,制造和散布“中国威胁论”,加紧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并把我军作为重点目标,想方设法大肆散布和鼓吹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国家化”,诱使官兵动摇我军的根本建军原则和优良传统。对此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我们必须把听党指挥作为部队建设的最高政治准则来把握,作为思想政治建设的根本任务来落实,始终毫不含糊和动摇。

军队与人民的血肉联系,决定了服务人民是我军矢志不渝的宗旨。我党我军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实践着这一根本宗旨。南昌起义的政治纲领就明确提出“实行土地革命,废除苛捐杂税,维护工农利

益”;古田会议决议明确指出要“树立为人民打仗、为人民建立革命政权的无产阶级思想”;《论联合政府》的报告又明确指出“紧紧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就是这个军队的惟一的宗旨”。

服务人民,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最本质的体现是视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把维护和实现人民的利益作为我军的根本职责。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人民与军队唇齿相依,军民鱼水一家亲。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军在根据地和所到之处开展土地革命,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抗日战争时期,我军根据党的政策,帮助农民减租减息,各根据地部队广泛开展大生产运动,减轻了人民负担。解放战争时期,我军一面同国民党反动派军队作战,一面配合解放区地方党委和人民政府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帮助人民过上当家作主的新生活。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军忠实履行根本职能,积极参加国家建设,始终坚持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适应和平建设需要,减轻国家财政负担,我军先后进行了10次较大规模的精简整编,全军官兵服从大局、毫无怨言。广大官兵把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体现在服从大局、服务大局上,体现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体现在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帮群众所需的行动上,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历史雄辩地证明,我们这支军队来自人民、为了人民,永远是人民的子弟兵。无论时代如何发展,社会环境如何变化,我军服务人民的政治立场不会动摇,人民军队永远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永远是人民群众利益的忠实捍卫者。

新世纪新阶段,坚持服务人民,最重要的就是要按照胡主席提出的“三个提供、一个发挥”的历史使命要求,着眼打赢信息化战争、建设信息化军队,不断提高打赢能力,确保我军在各种复杂形势下能够有效应对危机、维护和平,遏制战争、打赢战争。

回顾历史,我军之所以能够由弱变强、以弱胜强、以劣胜优,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我军英勇善战的战斗意志和作风。英勇善战,既是我军勇往直前、奋不顾身、信念坚定的战斗意志的体现,也是我军把握战争规律、善于克敌制胜的战斗作风的体现。革命战争时期,我军的物质基础非常薄弱、武器装备相对落后,我军要想以弱胜强,打败敌人,就必须有用兵如神的高超指挥艺术和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英勇善战,也就成了战胜强敌的重要法宝。土地革命战争中,仅3万红军要反击40万敌军的合围;出师抗日前线,5万将士要抗击40万日本侵略者;解放战争初期,要对付四倍于我的国民党军队。差距更大的是在武器装备上,我们要用“小米加步枪”与飞机、大炮和坦克对阵,强弱的鲜明对比可想而知。然而,我军官兵依靠无所畏惧、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赢得了革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以劣胜优的世界奇迹。不仅如此,我军在各种急难险重任务面前,也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诗篇。从川藏公路到青藏铁路、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飞船、从引滦入津到三峡工程,从长江岸边的抗洪抢险到汶川的抗震救灾,只要是祖国需要的地方,都留下了解放军英勇奋斗的光辉足迹。“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我军就是在这种艰苦卓绝的斗争中百炼成钢,成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集体,成为英勇善战、所向无敌的胜

利之师。

我军英勇善战,在于具有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立了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如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游击战“十六字诀”、抗日战争的持久战总方针和解放战争的十大军事原则等。在人民战争战略思想指引下,我军在战争中学习战争,仗越打越精、越打越奇,许多战例堪称经典。我军英勇善战,在于具有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我军敢于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敢打敢拼、不怕疲劳、连续作战,打了许多硬仗恶仗,让敌人闻风丧胆。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里,我军涌现了一大批英模人物和英雄集体,他们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永远是我们战胜敌人、夺取胜利的重要法宝。我军英勇善战,在于具有严明的组织纪律。无论是在艰难困苦的生活中,还是在极其残酷的战场上,我军官兵都能够自觉做到严守纪律,使我军保持了高度集中统一,增强了凝聚力和战斗力,保证了我军步调一致地去战胜敌人。我军英勇善战,还在于有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战争年代,人民群众积极参军参战,为我军发展壮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兵员,也为我军作战提供了大量人力物力支援。陈毅同志曾感慨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历史昭示我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创造,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始终是我军战胜强大敌人、征服艰难险阻、创造卓越功勋、谱写辉煌历史的重要法宝。新世纪新阶段,使命

在肩,任重道远,我们必须充分发扬我军的优良传统,在胡主席主题主线重要思想的指导下,加快适应信息化转变,推动我军和国防事业再创新的辉煌。

发扬我军优良传统 ,正当四有革命军人

发扬我军优良传统__正当四有革命军人10.7

浅谈如何继承和发扬我军政治工作优良传统

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社火的形成与发展

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中学生个性形成与发展

五言诗的形成与发展

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实事求是的形成与发展

《我军优良传统形成与发展.doc》
我军优良传统形成与发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