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第1期 半月评论

2020-03-01 16:00:24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半月谈2012年第1期 半月评论

心态也是一种力量

我们经历了“更复杂”的2011,又迎来了“更严峻”的2012。

我们是否还能保留一份清醒的定力,还能拥有一种健康的心态?

弃浮躁焦虑而理性把握形势,弃投机泡沫而回归实体兴业,弃路径依赖而强力推进转型。这应是我们的正确抉择。

毋庸置疑,经济增速正呈明显的放缓之势。这是软着陆,还是硬着陆?我们是否已经告别两位数的增长时代?社会争议着,怀疑着,甚至悲观着、背后,有一种浮躁和焦虑在。

我们已经习惯了跨越发展,习惯了一枝独秀。现左怎么看这放缓之势?

增长是硬指标,发展是硬道理。所以,2012年的主基调是“稳中求进”。

只是,我们应当清醒,市场自有其规则,经济自有其周期,我们可以去利用规则,去调控周期,但不能去扭曲、篡改规则,无法去熨平、消灭周期。当出口面临世界经济增长下行,金融市场风险增多,保护主义倾向突出,国际贸易增速回落,我们不能抱有奢望;当投资规模一再扩大,所占GDP比重超过50%,我们实难重复4万亿带动18万亿的投资故事。在中国经济从高速发展转向中速成长的大趋势中,一厢情愿地寄望于政府干预和拉抬速度,只会导致投资效益下降,产能过剩加重,通胀压力升高,经济结构不合理状况更加严重,从而收获倍加苦涩的发展主义之果。

其实,经济增长的放缓也是宏观调控取向中的适度调整,也是发展方式转型中的自然回落。把通货膨胀降下来,把资产泡沫挤出去,恰恰是为更健康的成长清除隐患,开辟道路。

而且,我们有信心,“稳中求进”的增长,9%或8%的速度,放在国际背景中去看,仍然是一个很可观的成绩。

比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更要紧的,是保障和激发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创造和尊重经济自我调节的能力,积蓄和催生发展方式转换的推力。比稳定出口稳定投资更要紧的,是扩大内需尤其是拉动消费,这是中国经济的战略基点。这就需要我们把发展的注意力更多地聚焦于收入分配改革,聚焦于社会民生建设。

我们还当看到,产业“空心化”现象日渐蔓延,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向资本家靠拢,逃离实业投机暴富扭曲着创业兴业的社会心态。

实体经济的健康和繁荣,始终是国民财富和国家强盛的根基。我们不是不要发展虚拟经济,但是,首先要夯实实体经济这一基础,必须在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间寻找一种平衡,应当紧紧围绕壮大实体经济来发展虚拟经济。

看一看楼市:在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和开发商牟取暴利的契合中,房价被一再推高,终于积聚起风险重重的市场泡沫。看一看股市:上市公司圈钱无度,不知回报股民,恶化股市生态,挑战监管制度,导致市场炒作风气盛行;创业板时闻高管纷纷闪电辞职疯狂套现,演绎转瞬间千万富翁的“造富”神话。看一看钱市:击鼓传花的炒作游戏和食利人群的急剧膨胀,先后衍生出一个个民间借贷的危机。不知何时,我们的心底都多了一个气泡,都想把它尽快吹大,不惧吹暴。财富路径的扭曲,加剧贫富分化,污染社会风气,戕害创业精神,将使得经济与社会变得愈益脆弱起来。

努力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让市场和政策、改革和调控更多地向中小企业着力,向民营经济着力,向新兴产业着力,真正为实体经济拓展发展环境、未来市场和利润空间,让更多的创业者和企业家专注于实业,以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创造财富,吸纳就业,造福社会,已是当务之急。

中国经济更广阔的前途还在于创新,在于转型。

可是,历经30多年发展,路径依赖已经成了不少地方政府领导的心理定势,经济形势越是严峻,这一心态越是强烈。

资源约束愈来愈紧,不少地方恨不得一个早上把它全部开发成一个个闪着金光的数字。可是,我们的子孙后代又靠什么来发展呢?环境污染愈演愈烈,当年的“宁可毒死,不可穷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和发展权益的扩大,这样的口号还能再喊下去吗?招工难度愈来愈大,为了保住劳动力廉价优势,一些地方政府想尽办法限制职校生外地就业,组织实习生无偿打工,甚至直接补贴企业主用工成本……释放比较优势,依靠要素驱动,这条路子已经越走越窄。

令人欣喜的是,不少城市已铿锵明志:壮士断腕,义无返顾,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回望改革之初,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依,没有事先的蓝图设定,我们正是凭借解放思想,敢闯敢试,才创造了高速增长奇迹。如今,积累更丰富了,实力更雄厚了,一些地方怎么反倒背起了包袱,束手束脚,患得患失,有意无意地回避着风险?打破路径依赖,需要直面深层矛盾,承受转型阵痛。经济增速放缓,恰恰是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型的难得契杌,这“机会之窗”不可能永远向着我们敞开。我们错过了,耽误了,流失了,那就是危险降临的时刻。

心态紊乱失衡的深层,是制度激励的倾斜,是社会价值的误导,是利益关系的纠结。如何在改革的勇敢前行中,在文化的整合创新中,在社会的公正追求中,保有我们每一个人心中的一份定力,一份锐气,一份智慧,是在更严峻的2012年里一道更沉实的日常课题。

半月谈2011年第24期半月评论:超越感动

一个个朴素的故事,抒写看美丽人生的传奇,我们被久久地感动;一颗颗平凡的良心,映照看人间美德的光彩,社会在热情地歌颂;一波波深刻的反思,表达着道德失落的焦虑,媒体正急切地寻找。

然而,当感动的潮水漫上堤坝,当歌颂的激情澎湃而过,当寻找的脚步来来去去,我们是否已经从中积淀了更为丰厚、更具活力的道德资源,是否已经从中开辟出更为清晰、更其宽阔的进步路径,是否已经从中深化出更加大众化、生活化、日常化的核心价值?

生活就是选择。道德是人的生存的一种方式,是人实现自我、完善自我的价值诉求,是人把握社会、把握世界的一种实践力量。我们应该选择怎样的人生状态、生活方式,就在于我们的公民素养、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

面对社会风气的变化和伦理底线的下滑,我们心情沉痛地去感叹、愤懑;面对道德尺度的紊乱和价值取向的模糊,我们理直气壮地去质疑、批判;面对生活秩序的失范和世道人心的冷漠,我们满怀希望地去等待、寻找。但是,假如当这一切过后,还是习见的庸常和喧哗,甚至或心甘情愿或不由自主地沉溺其中不能自拔,追逐其中乐此不疲,那么,谁来填补价值的虚空,谁来祛除心灵的魔障?唯一能救赎的,还是我们自己。我们都是道德建设的主体。

礼失求诸野,礼失求诸己,寻找平凡的良心,征集善良的感动,已经成为媒体争相展开的系列主题活动、是的,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灵魂深处,都会有这一份良知,都会有这一份感动正如无数网民所言:不是生活中没有善良,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只是,一双双眼睛敏锐地发现了别人生活中的善良,却常常遮蔽、忽略了自我内心中的尘垢

我们在赞美美德人物的同时,不能让渡自己道德的选择,回避自己道德的担当。

当下最紧要的,是从一点点平凡的闪光中,从一次次虔诚的感动中,唤醒我们内心的道德自觉和伦理自信,凝结共同的道德文明和价值信仰,提升民间的道德力量和公民素质。

平凡的良心感动着社会,社会也为之献上美丽的光环、动听的赞颂和真诚的祝福,还有政府有力的号召、组织隆重的表彰和媒体连翩的传扬。

其实,这些普通的人物,原本并非为着这响亮的掌声和颂歌,并未奢求这热烈的倡扬和感动,,他们只是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去展示自己的本真:他们只是顺应人性的自然,去实践自己的良知。他们以平民的思维和逻辑,诠释朴素的生活真谛,演绎简洁的人生故事,生发淳厚的草根精神。他们心头那一份绵绵的热,那一缕亮亮的光,柔和地温暖着世道人心,照亮了身边世界。

他们感谢社会的理解和尊重,但并不需要泡沫化的浮云,当然也不认同种种习惯性的质疑。拾荒老人陈贤妹(就是扶起小悦悦的第19位路人)的事迹报道后,网上和身边都有人质疑其救人举动是为了出名为了贪钱。当记者问及这个问题时,老人的眼圈马上就红了:“我不偷不抢,我只是救个小孩子!”这类质疑,往往掩饰着我们内心的怯懦和自私,伤害着社会道德的发育和生长,在“平凡的善”的烛照中,暴露出我们灵魂深处隐藏的“平庸的恶”。

这些普通人物,自有其更欣慰的关切,被感动的我们,也应有更合适的表达。生活不待见旁观者,美德也不需要高高在上的评判者。我们最应表达的当是尊重,自省,当是自觉地融入他们的行列,努力地跟进他们的脚步。

道德伦理的勃兴,是当下文化建设的重心。但仅有一己的感动是单薄的,仅靠舆论的动员也是不够的。还当超越民间的道德力量,提供制度伦理的支撑。我们不能期望单纯的道德自律都能独善其身,期望一味的道德教化便将改变一切,我们也难以离开制度的正当来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离开环境的熏陶来要求普遍的道德自觉。道德需要规则的呵护,善行需要法治的激励,文化价值建设需要强力推进社会改革,创造更为适宜的制度伦理环境。它的行为导向功能、社会整合功能和秩序保障功能、伦理关怀功能,才是更有力量的呵护和激励。

扬善必须抑恶,扶正自应祛邪,一个健康、文明的社会,当然不应让横行一方为非作歹的黑恶势力逍遥法外,不应为毒害健康牟取暴利的无良企业提供庇护.不应对权钱勾结贪婪攫取的腐败现象麻木不仁,不应让肆意侵夺他人权益的缺德行为无所制约。当劣币驱逐良币,当种种难见阳光的潜规则在社会生活中日益显现甚至大行其道,我们还能期望“平凡的感动”持续多久?还能期望“美德的践行”行走多远?

一个普通公民最基本的义务权利、人格尊严,一个健全社会最核心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当是个人道德意志强化的支撑、公共生活秩序形成的基础和社会制度伦理建设的主题。

当我们从眼前的感动升华为信念的坚守,落实为道德的践行,推进向制度的建设,社会的道德进步就将拓开更为宏大的价值视野,汇入更为深刻的社会变革。由此.我们就可以真正走出循环往复的圆圈,超越停留于感动和歌颂、止步于期盼和寻找层面的局限,从而让“生活引领生活,平凡提升平凡,希望点燃希望”这条社会价值建设的民间路径,更多阳光,更加宽广 半月谈2011年第23期半月评论:文化工作者应加强自身素养

推动当代中国文化繁荣昌盛,奏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主旋律,文化工作者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文化工作者要成为优秀文化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必须加强自身素养,做职业道德和人格操守的示范者。

古人云:“马不伏枥,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文化工作者是文化的享有者,更是文化的生产者、传播者,坚持什么样的历史观、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文化工作方向。文化工作者的自身素养是人品、人格的底蕴,也是其文化工作品质、水准和风格的重要基础与来源。

文以载道。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一代又一代文化工作者秉持中华民族精神,与时代同进步,与人民共命运,实现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转向,并发展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弘扬和发展,为全民族文明素质的提高,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建设和发展中,始终与庸俗、落后的文化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文化工作者之所以作风浮躁、追逐名利,文化领域之所以“三俗”之风有所抬头,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些文化工作者放松了对自身素养的提升,社会责任感弱化,职业道德失范;文化虚无主义之所以还有市场,是一些社会成员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扭曲在文化上的突出反映。

文化工作者必须适应其社会角色和时代需要,加强自身素养。

优秀的文化工作者首先要有群众观点,要有站在人民群众立场上、贴近实际的实践素养,以及建立在这一素养基础上的思想理论素养。这是解决文化发展依靠谁、为了谁的根本问题。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文化发展源于人民群众不断深化的gkz6.net伟大实践,否则文化工作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文化为了人民、属于人民,那些不反映乃至扭曲人民群众的意志、心声的所谓文化,当然不是人民群众所需要的,更不会被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而传之久远。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工作者是维系者和守望者,承担着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放歌的历史责任。培养和修炼这方面的素养,需要文化工作者走出象牙塔,投入到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去,深入到人民群众的火热生活中去,拜人民群众为师。植根于人民、植根于实践、植根于生活,文化工作者发展和创造文化的动力与源泉才会永不枯竭。

优秀的文化工作者还必须是职业道德和人格操守的示范者。文化工作者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其职业道德和人格操守状况如何是衡量一个社会道德水准的重要尺度,关系到社会风气的好坏和社会价值取向的走势,也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成败。

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文化工作者弘扬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其一,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其二,必须坚持德艺双馨,严谨笃学,潜心钻研,淡泊名利,自尊自律,承担起弘扬文明道德风尚的历史责任,以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促进社会风气健康发展;其三,文化工作者之间要相互尊重、平等交流、取长补短,摈弃“文人相轻”“门户之见”,共同营造风清气正、和谐奋进的良好氛围。

优秀的文化工作者还应该具备崇尚科学的素养。文化工作是思想性、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工作门类,科学性是其根基所在。无论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还是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文化,都是以民族的、科学的和大众的内涵与形式为基本特征的社会文化形态。

当今时代,无论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还是人文科学,发展日益广泛而精细,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越来越扎实的科学基础。文化工作者作为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对于复杂多样的文化社会现象和问题,不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不以科学的精神探究,不以科学的认识回答,是难以启迪人们的思想、弘扬人间正气、塑造美好心灵的。从事文化工作,应从不断发展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中汲取营养,积累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惟有如此,才能不断创造出以科学为基础的优秀文化。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文化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同时也向文化工作者提出了加强自身素养的要求。文化工作者适应社会角色和时代需要的综合素养的培养、修炼和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但也不是高不可攀的。只要脚踏实地、专心致志,人人都可以有所获得;只要笃定志向、坚定信念、不懈追求,最终必将有所成就。随着广大文化工作者不断加强自身素养,当代中国文化发展一定会展现出更加鲜明的时代风貌和更加光明的前景。

s

《半月谈》半月评论——

半月谈第17期半月评论

《半月谈》第9期【半月评论】

半月谈第4期半月评论

半月谈第20期 半月评论

第7期半月谈半月评论

半月谈第2期半月评论

半月谈第11期 半月评论 半月时事政治

半月谈第6期半月评论1

半月谈第14期半月评论[定稿]

《半月谈第1期 半月评论.doc》
半月谈第1期 半月评论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