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产品落地(对公理财业务)交流材料

2020-03-01 19:20:25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给力新产品落地生根 推进对公理财业务快速发展

2011年以来,*县支行积极转变营销观念,狠抓新产品落地,坚持将对公理财产品作为发展中间业务、稳定和争取中高端客户资源的突破口,加大市场拓展力度,深挖客户资源,强化业务宣传,使新产品在中高端客户中落地生根,对公理财产品销售取得突破性进展。截至12月31日,累计销售理财产品13.08亿元,其中对公理财产品8.56万元;开立国内信用证120万元;办理信用卡分期7笔310万元。年末理财产品余额29905万元,其中对公理财产品余额25650万元,实现理财产品业务收入16.2万元,居全市农行首位。回顾我们的营销经历,可以用“变、精、活、优”四个字进行概括。

一、从转变观念入手,激发组织活力,产品落地突出一个“变”字 近两年来,随着银行业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各家商业银行推出的新产品如“雨后春笋”般不断丰富和增多。尤其是在2011年,农业银行的产品创新步伐明显提速。我们深刻的认识到,传统业务已不能满足于客户需求,也不利于同业争主流的竞争需要。总行推出的金钥匙〃本利丰(安心快线、“天天利滚利”、安心得利)、金钥匙〃汇利丰等新的对公理财产品,既是我行业务收入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同时又对留存客户资金、提高客户忠诚度有着非常巨大的作用。为此,我行高度重视新产品落地工作,积极转变营销观念,强势推进对公理财产品销售。一是加强营销组织体系建设,搭建“三级联动”营销架构。进入四季度以后,支行及时搭建了新产品落地组织体系,成立了以行长为组长,分管行长为副组长,前台业务部室负责人和各营业网点主任为成员的落地推广营销

1

组织。行长作为新产品落地的指挥员,主要发挥总决策、总安排、总推动作用;前台业务部室承担新产品落地的产品培训、专业指导、营销支撑、营销督导考核等职能;网点负责人负责新产品的传导与“播种”、客户的营销与维护等职责。二是深化新产品落地传导,培育专业营销精明能干的“耕耘者”。新产品的“落地生根”需要精明强干的“耕耘者”。一方面我行及时邀请分行相关部门领导到支行开展信用卡分期、对公理财产品等新产品的专题培训。支行领导也在会议上多次强调信用卡分期、对公理财产品等新产品营销的重要性,并将理财产品客户群体庞大、风险分散、资本占用低、盈利空间广阔的特点,把收益帐算深算透,在全行员工进行传导,使全行对新产品的落地销售认识有了很大程度提高。特别是营销人员对公理财产品在应对部分客户存款不稳定时,营业网点既可以运用理财产品来提前锁定客户存款,又能够增加中间业务收入的认识已入脑入心。另一方面加强业务学习,提升营销技能。随着现代商业银行业务的发展,理财业务知识不断更新,客户需求不断变化,我行紧紧握住新产品落地“这把犁”,着力强化对公理财产品营销队伍建设和培养。在学习内容上,针对个性化产品、高端理财产品的特点、适应的客户、营销技巧和产品计价等方面,通过集中学习、营业网点晨会、夕会等形式的详细讲解,让营销人员熟练掌握各个产品的性能和特点,增强了产品营销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保障了人人能营销、人人会营销。营销观念转变了,思想认识到位了,产品知识掌握了,新产品的落地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对公理财产品销售也成为了全行员工的自觉行动。

二、从分析市场入手,捕捉客户信息,业务营销突出一个“精”字 产品落地见效需要有适应的客户作为丰厚的“土壤”。我们根据金 2

钥匙〃本利丰、金钥匙〃安心得利、金钥匙〃汇利丰的保本保证收益、非保本浮动收益等特点,针对投资理财谨慎性、稳健性、进取型、激进型等不同客户类型,结合账户资金变动情况,与客户需求对接,做到了“精”、“准”营销。一是认真识别筛选客户,有的放矢开展营销。根据我行推出的对公理财产品特点,对100万元以上的客户列出清单,结合客户平时资金流量、存量等信息,逐一进行比较分析,把不同的理财产品营销给不同的客户。比如,对大额短期闲置资金且投资稳健性的客户,营销人员根据“安心快线”产品具有期限灵活、实时到帐、收益相对较高的特点,进行重点营销。如支行营业部有一客户存款账户经常保持有3000万元的不动资金,当了解到该单位有增值保值的投资需求时,营业部主任即刻运用“对比法”算账,向该客户推介了本利丰保本理财产品。该客户抱着试一试的想法,首次购买了3000万元、期限21天的本利丰产品,到期赎回多获利71750元。当该客户尝到甜头后,经常购买该产品,仅2011年四季度就购买了4期,投资收益达30多万元,成为了我行对公理财业务的重点高价值客户。犹如此类客户的*县城投公司已是我行东岭分理处的“常客”,目前购买的理财产品余额达4000余万元。二是实行名单制管理,提高营销目标的精确度和有效性。支行各营业网点对筛选的重点客户,分别落实到营销人员,逐户详细了解客户的资金动向,提前对客户资金流动进行了解,在重点时点提前就资金安排与客户达成共识,当有新的理财产品发售时,营销人员在第一时间与客户联系沟通,不失时机进行营销。如**移民站在我行**分理处开立有一般存款账户,2011年因移民内安,县财政将陆续拨付3亿余元资金用于移民安置,而该客户同样是逐步支付移民内安资金。为了确保客户存款能更多留存我行,该处主任对其持续营销,该客户在去年11月将10400万元存款购买 3

了2012年1月末到期的理财产品。最终在不影响客户资金使用的情况下,提前将该笔存款转化成理财产品,锁定了一笔大额存款。

三、从完善机制入手,焕发营销激情,产品营销突出一个“活”字 一是加大新产品落地的激励力度。将信用卡分期、对公理财产品等新产品营销作为维护和拓展中高端客户、构建内生型存款增长机制的重要手段和渠道,提高新产品营销的考核力度和“加码计价”,支行还在原有考核基础上对于超额完成对公理财产品销售指标的网点增加额外奖励,实行“谁营销、谁受益”,以激励全行营销人员的积极性。支行三个营业网点的员工,人人都争抢营销自主理财产品,最多的累计营销达2.4亿元,最低的也营销150万元。支行营业部一柜员充分利用自身的客户资源关系,去年累计营销对公理财产品2.42亿元,获得计价工资3.04万元。通过明显的收入差异对比,大大提高了全员营销动力,营造了你追我赶的竞争氛围。二是推行综合营销机制。大力开展“1+N”营销模式,将企业网银、现金管理平台、电子对账、账户挖潜的业务进行综合营销,既推进对公理财产品营销与存款账户资金增量的有效链接,又带动了对公存款与理财产品的快速发展。三是建立信息沟通机制。我们通过行长班子成员、前台部室经理、营业网点主任三个层面的客户资源,加大沟通交流和市场信息的捕捉,抢占信息制高点,抓住资金和信息源头,不失时机地抢占市场,扩大市场份额。对已捕捉的信息采取“盯”字战略,保证已有重点客户的资源的巩固和提升,突破新增客户对新产品的拓展和落地。支行各网点建立了对公理财客户库,并不断补充和更新,以此形成一套良好的对公理财沟通机制。四是建立理财产品营销每周例会制度。定期对主要客户存款的大额资金进出情况进行分析,对有营销潜力的客户进行重点拜访,特别是对重点大户,支行领导定期进行 4

走访,关注客户理财产品到期日与对公存款月末、季末、年末时点的衔接,实现了对公存款和理财产品良性互动,推进了理财产品营销从补充式业务向基础性业务的转变,从被动营销向主动营销的转变,从推销产品向培育客户的转变,唤发了全员营销对公理财产品活力。截至去年年末,支行对公理财客户共计21户,实现对公理财产品销售8.56亿元,在全县金融同业位列第一。

四、从营销转型入手,满足客户需求,服务客户突出一个“优”字 为创造新产品落地良好氛围,推进对公理财产品快速发展,我行把营销的工作重心迅速调整到“围着产品转、围着客户转”的营销策略上来,把营销改进作为价值创造的营销模式强力推进。一是建立分层服务的产品销售渠道。对存款在50万元以上的对公客户,AA级以上法人客户及金融资产10万元以上的个人客户,实行“一对一”的个性化营销服务,按照网点功能分区的要求,专享贵宾客户服务通道,营销人员与客户进行面对面沟通,让客户感受到倍受尊敬。二是提供贴心的服务。一方面通过举办“贵宾客户理财知识讲座”,向客户广泛宣传理财产品的相关知识、特点、收益等,解答客户疑问,打消客户疑虑;另一方面,与客户心贴心,站在客户角度,实事求是推介农行自主理财产品,算好收益帐,做客户的理财顾问、消费顾问和生活顾问。三是做好客户跟踪维护。站在为客户创造价值的角度,及时关注客户理财产品到期日,提醒客户到期赎回;通过电话访谈、上门访谈等方式,及时向客户推介不同时期发售的理财产品特点、了解客户新的投资理财需求。心贴心的服务和农行自主理财产品的独特优势,吸引了部分客户将他行的存款“搬家”到了我行。

对公理财复习题

中国农业银行对公客户经理(理财业务)题库附答案

中国工商银行对公业务

储蓄、对公业务

理财业务

银行对公业务工作总结

银行对公业务工作总结

IT蓝图对公业务详解

2 对公存取款业务

投资理财交流

《新产品落地(对公理财业务)交流材料.doc》
新产品落地(对公理财业务)交流材料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