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020-03-03 02:49:39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近几年越来越多关于学生因考试压力,生活压力而自杀等方面的报道。这个是我们教育者应该反思的问题,为什么现在学生心理越来越脆弱。显然,现代学生随着学历知识的增长,心理素质并没有跟着提高。主要是因为现代教育家长老师学校都只重视学生成绩的高低,而忽略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尤其少注意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当然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学生心理问题引起的大众的关注,心理教育工作也渐渐进入开展,研究探讨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及存在的心理问题,对中小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让中小学生行李素质增强,健康成长。 【关键词】心理教育,意义,心理问题,对策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对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有针对性,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别差异,以学生为主体。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个人的成长不单只是身体和智力的成长,还有更重要的是心理的成长,心理的成长能让我们有更好的心理承受能力,有更好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更好的释放压力的能力。在这快速发展的社会里,随着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逐渐提升,现在的中小学生面临着更为重大的学习压力,时时刻刻都得紧绷神经,提醒自己不能停留,要不断的向前奔跑,不然一不留神就可能让自己淹没在时代进步的洪流中。所以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国现阶段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

全面发展思想为理论基础,培养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建设所需要的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级各类人才。但是长期以来,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却偏离了这一思想,损害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人是一个身心统一体,全面发展理应包括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另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不仅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从某些方面对全面发展教育的融通和优化,具有很大的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作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社会关系的日趋复杂,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将更加全面,尤其是心理素质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为此必须大力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学校应以健康第一,陶行知先生也曾指出: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出发点。可见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但是,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态,而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社会上完全安好的状态。不难看出,现代生活关于健康的概念已超越了传统的医学模式。所以仅有躯体上、生理上的健康,而没有精神上、心理上的健康,也谈不上真正的健康。进一步说,若没有心理的健康,就难以保证生理的健康。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心理学知识的贫乏,关于健康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观念尚未深入人心,人们对青少年的发展及健康的评价,往往只注意生理上的身体健康,而极少注意精神的、心理的健康;只重视生理健康的教育与训练,而极少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与训练。其结果不仅损害了学生的心理健康,也使生理健康得不到保证,这已为大量事实所证明。因此只有学生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都得以重视,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所以,必须要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学校教

育首要的基本任务。青少年学生正处在品德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心理上充满矛盾和冲突的时期,心理复杂而多变。不掌握他们的心理,就难以真正了解其思想,也无法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不使其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也难以塑造优良的道德品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旨在通过对其心理的调节和指导,提高其心理素质,进而完善品德的发展。当然,这绝不意味着,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取代思想品德教育或思想品德教育取代心理健康,因为两者在理论和实践体系方面有着显著的区别,故不能混为一谈或互相替代。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丰富了德育的内容,扩展了德育的方法,增加了德育的途径,进一步加强了德育的地位和功能,且使德育在新的历史时期与其它各育获得更和谐的统一,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着提高人的素质,使之达到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

(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开展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优化社会心理环境,既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种动力,其意义不可低估。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克服青少年学生的消极心理状态,促进积极向上心理的形成,振奋民族精神。其次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青少年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和现实及自身,缓解人际冲突,密切人际关系,增进社会稳定。再次,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塑造青少年学生良好的个性,健全品格发展,提高道德水准,净化社会风气。还有,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调动青少年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科学的态度处理各项实际工作,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三、现在中小学生存在的普遍心理问题

(一)学习问题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围绕着学习产生的问题占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有两种现象:

1、恐惧:目前,虽然都在谈“减负”,但学校课业任务仍旧繁重,竞争依然激烈,父母的期望值始终过高,使得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

2、厌学:厌学是目前中学生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尤其是学习差的同学。

(二)人际关系问题

这也是中学生中反映最多的问题之一,主要包括: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主要集中在由于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过多干涉学生的业余生活和正常交往而引起的困惑和烦恼。

2、与同学的关系问题。主要集中在交友方面,因处理不好朋友之间的关系而苦恼。

3、与父母关系的问题。主要是因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相互理解和沟通,或家庭关系不和谐,使学生造成的心灵伤害。父母行为的不良,带给子女的不仅仅是厌恶、鄙视、而是更深的内心创伤。

(三)情感类问题

由于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里人宠着,所以心理脆弱,抗挫折能力差;在生活适应性方面:相当一部分因娇生惯养致使其依赖性强、不会劳动、不会自理,缺乏自立意识和生存能力;

四、培养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

世界卫生组织心理卫生处指出:“学校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最适宜的场所,学校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技巧,并通过特殊问题的干预和心理咨询,转变学生的行为。”因此,我们应在培养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过程中,应注重采取以下对策。

1.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通过优美洁净的校园环境,达到有德的氛围、智的启迪、体的设施、美的情趣等基本要求。

2.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对全体学生进行正面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3.在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素质的主渠道。

4、成立心理咨询辅导中心,设立心理服务室和悄悄话热线信箱,建立心理网络聊天室,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

5、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高素质的教师在教育中,能给学生创造一种和谐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兴味盎然、心情舒畅。教师无声的语言悄悄打动学生的心,达到效仿疗法的目的。

6、兼顾对学生家长宣传和指导。使亲子关系和谐;顺其所思,与其所需;同其所感,引其所动;投其所好,扬其所长;用其所为促其所成。

7、心理拓展训练基本内容:个人及双人项目,沟通项目、破冰项目、团队协作项目基本过程:信赖关系的确立,目标设定、挑战压力、高峰体验、幽默与愉快、解决问题基本方法:从活动中进行体验和感悟。 参考文献:

陈红梅 《浅析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对策》。 梁琴 《尽快补上心理健康课》 曹梅静 《心理健康教育C证教程》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浅析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调查报告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doc》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