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总结

2020-03-04 01:45:05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十、气雾剂

aerosol 气雾剂:药物与适宜抛射剂封装于具有特制阀门系统的耐压容器中,使用时借助 抛射剂的压力将内容物呈雾状喷出,用于肺部吸入或直接喷至腔道黏膜、皮肤及空间消毒的制剂。

propellents 抛射剂:在气雾剂中起动力作用,是压力的来源,兼作药物的溶剂或稀释剂。

1、气雾剂含抛射剂,喷雾剂手动机械泵将药物喷出,粉雾剂由患者主动吸入药物。

2、气雾剂优点:速效。定位。药物稳定。使用方便。生物利用度高。给药剂量准确。刺激小。

3、二相气雾剂:溶液型,气液两相组成。三相气雾剂:混悬型与乳剂型,气液液和气液固。油包水、水包油、混合型。

4、影响吸收的因素:呼吸气流、颗粒大小、药物性质、制剂性质。微粒在0.5到5微米范围最好。

5、气雾剂组成:抛射剂、药物与附加剂、耐压容器、阀门系统。

6、抛射剂:氢氟烷烃类、二甲醚。

九、软膏剂、眼膏剂、凝胶剂、膜剂 Ointments 软膏剂:药物与适宜的基质均匀混合后制成,具有适当稠度的半固体外用制剂。 Cream 乳膏剂:用乳剂型基质制成的易于涂布的软膏剂

Bases 基质:软膏剂形成和发挥药效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药物的理化性质、释放和吸收都有重要影响。 Eye ointments 眼膏剂:药物与适宜基质制成的专供眼用的灭菌软膏剂。

Gels 凝胶剂: 药物与能形成凝胶剂的辅料制成的均

一、混悬或乳剂型的胶状稠厚液体或半固体制剂。 Films 膜剂:将药物溶解或分散于成膜材料中或包裹于成膜材料隔室内,通过成膜机制成的薄膜状分剂量制剂。

1、软膏剂基质分为油脂型、乳剂型、水溶型,乳剂

型最重要。软膏剂分为溶液型和混悬型。

2、乳剂型基质由水相、油相及乳化剂三部分组成。

分为水包油和油包水两型。常用油相为硬脂酸、蜂蜡、石蜡、高级脂肪醇,有时为调节稠度加入液状石蜡、凡士林或植物油。

3、乳剂型基质与乳剂区别在于常用的油相多数为固

体,有硬脂酸、蜂蜡、固体石蜡、高级脂肪醇等,为了调节稠度可加入液状石蜡、凡士林或植物油等。碳原子数18的硬脂酸为常用脂肪酸。

4、用于眼部和烧伤时要灭菌。

5、软膏剂制备三法:研和法,熔和法、乳化法。

6、乳膏剂体外实验法:离体皮肤法、半透膜扩散法、

凝胶扩散法、微生物扩散法。

7、乳膏剂的基质和处方分析(调节稠度和辅助乳化

剂概念)。

8、眼膏剂选用黄凡士林、羊毛脂、液状石蜡为基质。羊毛脂有一定的表面活性作用,具有较强的吸水性和粘附性,使眼膏易与泪液混合,并易于附着于眼膜上,使基质中药物更易穿透。

9、眼膏剂要滤过灭菌,装量不超过5克

10、凝胶剂的分类:按作用部位分类:全身用和局部用。按分散系统分类:单相和双相。

11、卡波姆(聚羧乙烯)比较重要,其处方中氢氧化钠的作用是PH调节剂。

12、膜剂三种成膜材料:聚乙烯醇(PVA)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羟丙甲纤维素(HPMC)

13、膜剂组成:主药,成膜材料,增塑剂,着色剂,表面活性剂,脱膜剂。着色剂色素、TiO2,增塑剂:山梨醇、甘油、丙二醇。填充剂:碳酸钙、二氧化硅、淀粉、糊精。表面活性剂:聚山梨酯80,十二烷基硫酸钠,豆磷脂。脱膜剂:硬酯酸,甘油,液体石蜡。

14、膜剂的制备工艺:匀浆制膜法、复合制膜法、热塑制膜法。

八、栓剂

Suppositories 栓剂:将药物和适宜的基质制成的具有一定形状供腔道给药的固体状外用制剂

Displacement value 置换价:药物的重量与同体积基质重量的比值。

1、一般应根据药物性质选择与药物溶解性相反的基质,有利于药物释放、增加吸收。

2、栓剂的两种基质:油脂性基质和水溶性基质。油脂性基质:可可豆脂(贝塔型最稳定,熔点34度)、半合成或全合成脂肪酸甘油脂(硬脂酸丙二醇酯为全合成)。水溶性基质:甘油明胶(多用于阴道栓)、聚乙二醇(PEG)对黏膜有一定刺激性。泊洛沙姆(是一种表面活性剂,可用于栓剂基质)。聚氧乙烯 40硬脂酸酯。

3、附加剂:硬化剂、增稠剂、乳化剂、吸收促进剂、着色剂、防腐剂、抗氧剂。增稠剂常用氢化蓖麻油、单硬脂酸甘油酯、硬脂酸铝。吸收促进剂常用表面活性剂和氮酮。

4、置换价的计算:

5、全身作用栓剂要求迅速释放药物,塞入距肛门2cm处,可不经过肝脏首过作用。

6、栓剂制备:冷压法和热熔法。

7、栓剂质量检查:融变时限:脂肪性基质的栓剂3粒均应在半小时内全部融化、软化或触压时无硬心。水溶性基质的栓剂3粒在一小时内全部溶解,如有一粒不合格应另取3粒复试,均应符合规定。

8、栓剂制备过程中模孔内涂的润滑剂:脂肪性基质的栓剂用水溶性润滑剂软肥皂甘油乙醇混合液。反之亦然。油溶性润滑液如液状石蜡和植物油。

四、液体制剂

Liquid preparation 液体制剂:药物分散在分散介质中制成的可供内服或外用的液体形态的制剂。

Preservative 防腐剂: Flavoring agent 矫味剂:为掩盖和矫正药物制剂的不良臭味而加到制剂中的物质。

物微粒被水湿润的附加剂。

Suspending agent助悬剂:能增加分散介质的黏度以降低微粒的沉降速度或增加微粒亲水性的附加剂。 Surfactant(surface active agent):表面活性剂:具有很强的表面活性,能使液体的表面张力显著下降的物质。

Micell 胶束:当表面活性剂水溶液达到一定浓度后,许多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疏水部分相互吸引、缔合在一起,形成了缔合体。

Critical micell concentration,CMC: 临界胶束浓度: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溶液中开始缔合开成胶束时的最低浓度。

Hydrophile-lipophile balance HLB:亲水亲油平衡值:表面活性剂分子中亲水基团和亲油基团对油或水的综合亲和力。

Solubilizer/solubilization:增溶/潜溶剂:具有增溶能力的表面活性剂称为增溶剂.Coloring agents 着色剂:

Hydrotropy agent:助溶剂:难溶性药物与加入的第三种物质在水中形成可溶性分子间的络合物、复盐或缔合物等,以增加药物的溶解度,称为助溶。加入的第三种物质称为助溶剂。

Cosolvency/cosolvent:潜溶/潜溶剂:能提高难溶性药物溶解度的混合溶剂,称为潜溶剂.

Solutions 溶液剂:药物溶解于溶剂中所形成的澄明液体制剂。

Syrups 糖浆剂:含药物或芳香物质的浓蔗糖水溶液。浓度为85%克每毫升或64.7&克每克。

Aromatic waters 芳香水剂:芳香挥发性药物的饱和或近饱和的水溶液。

Spirits 醑剂:挥发性药物的浓乙醇溶液。 Salting out 盐析:电解质的强烈水化作用,结合了大量的水分而破坏了水化膜,使高分子化合物凝结而沉淀。

Sol 溶胶剂:指固体药物微细粒子分散在水中形成的非均相分散体系。溶胶剂动力学稳定,高分子溶液剂热力学稳定。

Electric double layer:双电层: Zeta-potential贼它-电位 Tyndall effect:丁达尔效应: Brown movement布朗运动: Suspensions 混悬剂:难溶性固体药物以微粒状态分散于分散介质中形成的非均相的液体制剂。

Flocculation/flocculating agents:絮凝/絮凝剂:混悬微粒形成絮状聚集体的过程。加入的电解质称为絮凝剂。

Deflocculation/deflocculating agents反絮凝/反絮凝剂:使絮凝状态变为非絮凝状态的过程。加入的电解质称为反絮凝剂。

Wetters/wetting agents:润湿剂:能增加难溶性药Emulsions乳剂:互不相溶的两相液体混合,其中一相液体以液滴状态分散于另一相液体中形成的非均相的液体制剂。

Submicron emulsions亚微乳: Microemulsions 微乳

普通乳(emulsion):乳滴1~100μm,乳白色不透明液体,热力学不稳定体系

亚微乳(submicron emulsion):乳滴0.1~0.5 μm,常作为胃肠外给药的载体,如静脉注射乳剂 微乳(microemulsion):乳滴

Emulsifying layer乳化膜:乳滴周围天成的乳化剂膜。

Emulsifier/emulsifying agent乳化剂:显著降低油/水两相之间的界面张力,在分散相液滴表面形成牢固乳化膜。

Creaming分层:乳剂放置后出现分散相粒子上浮或下沉现象。

Coalescence合并:乳化膜破裂导致乳滴变大。 breaking破裂:乳剂分为不相混溶的油水两相。

1、液体制剂分为均相液体制剂和非均相液体制剂。均相包括低分子和高分子(亲水胶体)。非均相包括溶胶剂(疏水胶体)、混悬剂、乳剂。

2、溶剂按介电常数分为极性、半极性和非极性。极性:纯化水、甘油、二甲基亚砜。半极性:乙醇、丙二醇、聚乙二醇。非极性:脂肪油、液体石蜡、油酸乙酯。

3、中国药典对液体制剂染菌数的要求:中服药品1g或1ml不得检出大肠埃希菌;液体制剂1ml含细菌数不得超过100个,霉菌、酵母菌数不超过100个;外用药品1g或1ml不得检出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钯葡萄球菌。

4、常用防腐剂:尼泊金类、苯甲酸及其盐、山梨酸及其盐、苯扎溴铵(新洁尔灭,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醋酸氯已定。

5、甜味剂:蔗糖和单糖浆、甘油、山梨醇、甘露醇、糖精钠。

6、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制成可溶性盐:难溶性弱酸和弱碱性药物,可制成盐而增加其溶解度。加入助溶剂:难溶性药物与加入的助溶剂可以溶剂中形成可溶性分子间的络合物、复盐或缔合物,以增加药物在溶剂中的溶解性。加入增溶剂:表面活性剂在水中形成胶束。加入潜溶剂:为了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解性,常常使用两种或多种混合溶剂,在混合溶剂中各溶剂达到某一比例时,药物的溶解度出现极大值,这种溶剂称为潜溶剂。引入亲水基团:难溶性药物分子中引入亲水基团

可增加在水中的溶解度。

7、表面活性剂分为离子型和非离子型。离子型又可

分为阳离子型、阴离子型和两性离子型。阴离子超过了溶解度,两种溶液混合时药物溶解度降低而析出,为了缓释,有毒药或剂量小的不可。

19、混悬剂的质量要求:药物本身化学性质稳定,型包括高级脂肪酸盐、硫酸化物、磺酸化物。阳离子型包括洁尔灭(苯扎氯铵)和新洁尔灭(苯扎溴铵)。两性离子型包括卵磷脂。

8、HLB值越高,亲水性越强。越低,亲油性越强。

计算:亲水减亲油加七。

9、表面活性剂的生物学性质: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毒性,刺激性。

10、低分子溶液剂:小分子药物以分子或离子形

式分散在溶剂中形成的均相的液体制剂。

11、高分子溶液剂的热力学性质:热力学稳定,

破坏水化膜的方法有两种:加入大量电解质和加入大量脱水剂。

12、高分子溶液剂的制备需经历有限溶胀和无限

溶胀过程。有限:高分子内部空隙进水。无限:高分子分散到水中。

13、决定乳剂类型的因素最主要的是乳化剂的

HLB值和油水两相比例,其次是形成乳化膜的牢固性、相容积比、温度、制备方法等。

14、乳剂由水相、油相和乳化剂三者组成,缺一

不可。形成液滴的液体称为分散相,另一相为分散介质。

15、乳化剂:阴离子型乳化剂、非离子型乳化剂。

天然乳化剂:阿拉伯胶、西黄著胶、明胶、杏树胶、卵黄胶、卵黄。固体微粒型乳化剂:水包油型:MgOH,AlOH,SiO2,硅皂土。油包水型:CaOH,ZnOH,硬脂酸镁。辅助乳化剂:与乳化剂合并使用能增加乳剂稳定性的乳化剂。增加水相粘度:甲基纤维素、CMC钠,琼脂。增加油相粘度:鲸蜡醇、蜂蜡、硬脂酸、硬脂醇等。

16、乳剂制备方法:干胶法(油中乳化剂法,适

用于阿拉伯胶……)、湿胶法(水中乳化剂法)、新生皂法,两相交替加入法,机械法,二步乳化法(常用于制备复合乳),纳米乳的制备。

17、乳剂的不稳定性:

Creaming分层:乳剂旋转后出现分散相粒子上浮或下沉的现象。

Flocculation絮凝:乳剂中分散相的乳滴发生可逆的聚集现象。

Phase inversion转相:乳剂由于 某些条件的变化而改变乳剂类型。 Coalescence合并:乳剂中的乳滴周围有乳化膜丰在,但当乳化膜破裂后导致乳滴变大。

Breaking破裂:合并进一步发展使乳剂分为油、水两相。

酸败:乳剂受外界因素及微生物的影响,使油相或乳化剂等发生变化而引起变质的现象。

18、混悬剂的形成条件:难溶性药物,药物剂量微粒大小根据用途不同可变。沉降速度应慢,沉降后不结块,轻摇即散,有一定粘度,外用易涂布,颗粒细腻均匀。

20、混悬剂的制备方法:分散法,凝聚法(物理凝聚法和化学凝聚法)。

21、混悬剂质量评定:沉降容积比(sedimentation rate)的测定,是指沉降物的容积与沉降前混悬剂的容积之比。静止3小时后不得小于0.9。重新分散实验,贼塔电位测定,絮凝度的测定,微粒大小的测定,流变学测定。

1、混悬剂的稳定剂:包括助悬剂、润湿剂、絮凝剂、反絮凝剂。

2、助悬剂:能增加分散介质的黏度,以降低微粒沉降速度,增加微粒的亲水性,防止结晶的转型。常用的有低分子和高分子助悬剂。低分子包括甘油、山梨醇、糖浆剂等,高分子主要有天然的(阿拉伯胶、西黄蓍胶、桃胶等)、合成或半合成的(纤维素类:甲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钠——最常用、羟丙基纤维素、羟丙甲基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卡波普、聚维酮、葡聚糖)。硅皂土,触变胶。

3、润湿剂:能增加难溶性药物微粒被水湿润的附加剂。疏水性药物必加润湿剂。最常用的为HLB值在7到9之间的表面活性剂,如聚山梨酯类、聚氧乙烯脂肪醇醚类、聚氧乙烯蓖麻油类、泊洛沙姆。

4、絮凝剂与反絮凝剂:使混悬剂产生絮凝作用的附加剂。反絮凝作用的附加剂。

五、注射剂与滴眼剂

Injections 注射剂:药物制成的供注入体内的灭菌溶液、乳状液、混悬液,以及供临用前配成溶液或混悬液的无菌粉末或浓溶液。

Pyrogens 热原:注射后能引起人体特殊致热反应的物质。

Iso-osmotic等渗:注射液的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时称为等渗溶液。

Isotonic等张:与红细胞膜张力相等的溶液。 Intravenous infusion输液:由静脉滴注输入体内的大剂量注射液,注射量从100至数千ml。

Freezing drying冷冻干燥:药物溶液预先冻结成固体,然后在低温低压条件下,从冻结状态下不经过液态而直接升华除去水分的一种干燥法。

Eye drops滴眼剂:直接用于眼部的无菌外用液体制剂。

Sterilization灭菌: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将所有致病和非致病的微生物及细菌的芽胞全部杀灭。

Antiseptic 防腐:采用低温或化学药品防止和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

Disinfection消毒:用物理和化学方法交病源微生

物杀死。

1、灭菌制剂与无菌制剂主要是指直接注入体内或直

接接触创伤面、黏膜等的一类制剂。灭菌制剂是制成再杀掉微生物繁殖体和芽胞,无菌制剂是直接无菌制备。

2、注射剂特点:起效快、剂量准确、不能口服给药

的病人,不能口服的药物,定位靶向长效作用。

3、注射剂的分类:按分散系统分为溶液型、混悬型、

乳剂型和注射用无菌粉末(粉针)。按注射体积分为小体积注射剂(针剂)和大体积注射剂(输液)。

4、注射剂的给药途径:静脉iv:分为静脉推注与滴

注,推注5到50ml.滴注数千ml。肌内im:臀肌和上臂三角肌,1到5ml。皮下sc:1到2ml,胰岛素。皮内ic:小于0.2ml,青霉素皮试等过敏性试验。脊椎腔:小于10ml,ph5到8,渗透压与脊椎液相等,不得加抑菌剂。

5、注射剂的质量要求:8个:2无2性2压ph澄明

度。无菌。无热原(注射剂特有的质量要求)。安全性(组织刺激和毒性反应)。稳定性(贮藏)。渗透压(注射剂的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或相近,肉芽肿)。降压物质(要符合规定)。Ph值(与血液的7.4相等或相近,一般控制在4到9)。澄明度(少量有肉眼可见的浑浊或异物)。

6、注射剂的溶剂包括注射用水、注射用油和非水溶

液。

7、注射用水:纯化水经蒸馏所得的水。制备:反渗

透法、离子交换法、蒸馏法(最常用)。注射用油:大豆油,酸值、碘值、皂化值为评定指标。非水溶液:乙醇(浓度超过10%肌内注射会有疼痛感)。丙二醇、聚乙二醇、甘油。

8、热原由磷脂、脂多糖、蛋白质组成的有机高分子

复合物。热原等于内毒素等于脂多糖。

9、热原性质:耐热性、水溶性、不挥发性、滤过性、

吸附性、被化学试剂破坏。

10、热原污染途径:溶剂带入、原料带入,制备

过程带入、灭菌后带入、输液器带入、使用的器具带入。

11、除去热原的方法:容器上的:高温法和酸碱

法。水中的:离子交换法、凝胶过滤法、反渗透法。溶液中的:吸附法和超滤法。

12、热原检查法:家兔法(体内检查法)和鲎试

剂法(体外检查法,更灵敏)。

13、灭菌方法:物理灭菌法(干热、湿热、射线、

滤过)和化学灭菌法(气体灭菌法、药液消毒法)。化学杀菌剂仅对繁殖体有效,不能杀来芽胞。

14、F和F0值是验证灭菌可靠性的参数。

15、滤器种类与特点:粗滤滤器:砂滤棒、板框

式压滤器、钛滤器。精滤滤器:垂熔玻璃滤器、微孔膜滤器、超滤膜滤器。

16、输液中不得添加抑菌剂和产生过敏反应的异性蛋白及降压物质。

17、渗透压调节的计算。两种方法。

18、输液制备要点:车间洁净度、配液、滤过、灌封、灭菌。

19、输液质量评价:与注射剂差不多,澄明度要求高:每1ml输液中含10微米以上的微粒不得超过20粒,含25微米的微粒不得超过2粒。 20、滴眼剂的质量要求:ph:5到9.渗透压,范围相当于浓度为0.5%到1.6%的氯化钠溶液。无菌。稳定性。澄明度。黏度。

21、药物经角膜(脂溶性药物)和结膜(亲水性药物)两条途径吸收。

22、影响吸收的因素:生理因素(角膜通透性、药物从眼睑的溢出、药物从外周血管消除、刺激性)。剂型因素(药物脂溶性、表面张力、黏度、渗透促进剂)给药方法。

23、滴眼剂的附加剂:ph调节剂、等渗调节剂、搞氧剂、助悬剂与增稠剂、防腐剂。

Powders 散剂:一种或数种药物与适宜的辅料经粉碎、均匀混合而制成的干燥粉末状制剂,可外用也可内服。

Granules颗粒剂:将药物与适宜的辅料混合而制成具有一定粒度的干燥颗粒状制剂。

Capsules胶囊剂:将药物(或加有辅料)填装于空心硬质胶囊中或密封于弹性软质胶囊中而制成的固体制剂。

Base adsorption基质吸附率:

Pills丸剂:药物与适宜的辅料以适当的方法制成的球状或类球状的固体制剂。

1、散剂的制备流程:物料前处理,粉碎(干法粉碎:干燥后粉碎和湿法粉碎:加水粉碎),过筛,混合,分剂量,质量检查,包装。等量递加混合法(研配法):量小的药物研细后,加入等体积其他药物细粉混匀,如此倍量增加混合至全部混匀,再过筛混合即成。

2、分剂量:将混合均匀的散剂,按重量要求分成等重份数的过程。

3、散剂质量检查:七号筛。临界相对湿度(水溶性药物)。

4、胶囊剂的分类:根据囊壳的差别分为硬胶囊和软胶囊(胶丸),进一步分出第三类肠溶胶囊剂。

5、胶囊剂的特点:掩盖药物不良嗅味,生物利用度高,弥补其它固体剂型的不足,缓释和定位释药。

6、丸剂分类:滴丸剂,糖丸,小丸(微丸)。

7、滴丸剂的基质:水溶性基质:PEG类,肥皂类(硬脂酸钠)和甘油明胶。脂溶性基质:硬脂酸、单硬脂酸甘油酯,氢化植物油,虫蜡。

Dosage form剂型:适合于疾病的诊断、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不同给药形式。

Pharmaceutics药剂学:研究药物剂型的基本理论、

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和合理使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Pharmacopoeia药典:是一个国家记载药品标准、规格的法典。(填空:一般由国家药典委员会组织编辑、出版,并由政府颁布、执行,具有法律约束力。) Pharmaceutical preparation 药物制剂:各种剂型中都包含有许多不同的具体品种,称其为药的制剂。 Sustained-release缓释 Controlled-release控释

1、药物剂型的重要性:改变药物的作用性质

(MgSO4)、作用速度、降低或消除毒副作用、靶向作用、有些影响疗效。

2、处方指医疗和生产部门用于药剂调制的一种重要

书面文件。OTC非处方药。 第七章 片剂 Tablets 片剂:药物与适宜的辅料混匀压制而成的圆片状或异形片状固体制剂,可供内服和外用。

Excipients/adjuvants辅料:片剂中除有主药外还有其他的非治疗性物质。 Fillers填充剂(稀释剂):主要用来增加片剂的重量或体积,从而便于压片。 Adhesives 黏合剂:某些药物粉末本身不具有黏性或黏性较小,需要加入淀粉浆等黏性物质,才能使其黏合起来,这时所加入的黏性物质就称为黏合剂。 Moistening 润湿剂:本身具有黏性的粉末,只需加入适当的液体就可将其本身固有的黏性诱发出来,这时所加入的液体就是润湿剂。 Disintegrants 崩解剂:使片剂在胃肠液中迅速裂碎成细小颗粒的物质。 Effervescent disintegrant 泡腾崩解剂:专用于泡腾片的特殊崩解剂,最常用的是碳酸氢钠与枸橼酸钠的混合物。

Lubricants 润滑剂:降低药片与冲模孔壁之间摩擦力的物质。

Glidants 助流剂:降低颗粒之间摩擦力从而改善粉末流动性的物质。

Antiadherent 抗黏剂:防止原辅料黏着于冲头与冲模表面的物质。 Coating 包衣:在片剂的外表面均匀地包裹上一定厚度的衣膜,是制剂工艺中的一种单元操作。 Diolution/release rate溶出度/释放度

1、片剂分为普遍压制片(素片或片芯)和包衣片。

包衣片分为:糖衣片、薄膜衣片、肠溶衣片、泡腾片、咀嚼片、多层片、分散片、舌下片、口含片、植入片、溶液片、缓释片和控释片、阴道片。

2、泡腾片和分散片的区别:泡腾片中遇水产生的二

氧化碳使崩解,且药物应该是易溶性的。分散片是遇水迅速崩解并均匀分布,所含药物是难溶性的。在20度正负一度的100ml水中,振摇3分钟即可崩解分散并通过二号筛。

3、不用崩解剂的有咀嚼片、口含片、缓释片。

4、四大辅料:填充剂:1老三样(淀粉、糖粉、糊精),2粉末直压用的新型(乳糖,可压性淀粉也叫预胶化淀粉,微晶纤维素也叫干黏合剂),3无机盐类(硫酸钙常用),4甘露醇。

5、润湿剂:蒸馏水和乙醇。黏合剂:1淀粉浆(最常用,制法有煮浆和冲浆,利用淀粉能够糊化的性质)。2纤维素类:包括CMC钠(用于可压性较差的),羟丙基纤维素HPC,甲基纤维素和乙基纤维素MC和EC(常用于缓释中),羟丙甲纤维素HPMC,聚维酮PVP。

6、崩解剂:1干淀粉(最经典,内加、外加和内外加)2羧甲基淀粉钠CMS钠。3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L-HPC。4交联聚维酮PVP。5交联羧甲基纤纤素钠CCNa(有交联键,不溶于水)。6泡腾崩解剂。7大豆多糖。

7、润滑剂:包括助流剂、抗黏剂、润滑剂。1硬脂酸镁(疏水性润滑剂,用量过大会导致溶出迟缓)。2微粉硅胶(最好,亲水助流剂)。3滑石粉(助流剂)。4氢化植物油(喷雾干燥法制得的优良润滑剂)。5聚乙二醇类与月桂酸醇硫酸镁(水溶性润滑剂)

8、粉末直压所用的辅料:1乳糖:填充剂。2预胶化淀粉:填充剂、黏合剂和崩解剂。3微晶纤维素:填充剂、崩解剂、助流剂、粘合剂。4羟丙基纤维素HPC:既可做湿法制粒的黏合剂也可做粉末直压的干黏合剂。5羧甲基淀粉钠(CMS钠):崩解剂。6微粉硅胶:助流剂。

9、崩解速度最快的是外加法,溶出速度最快的是内外加法。

10、片剂制备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及解决方法:1裂片和顶裂,主要因为压力分布的不均匀以及由此带来的弹性复原率不同,颗粒中细粉太多、颗粒过干、黏合剂黏性较弱或用量不足、片剂过厚以及加压过快也可造成裂片。解决方法:换用弹性小、塑性大的辅料,从整体上降低物料的弹性复原率。2松片:片剂硬度不够。3黏冲:主要原因:颗粒不够干燥、物料较易吸湿、润滑剂选用不当或用量不足、冲头表面锈蚀或刻字粗糙不光。4片重差异超限:主要原因:颗粒流动性不好,细粉太多,加料斗内的颗粒时多时少造成加料的重量波动,冲头与模孔吻合性不好。5崩解迟缓。6溶出超限。7药物中的药物含量不均匀。因为混合不均匀和可溶性成分的迁移。

11、湿法制粒压片步骤:粉碎、过筛、混合、(加黏合剂)造粒、干燥、整粒(重要)、(加润滑剂)总混合、压片。

12、用于压片的物料应该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和可压性。

13、制软材标准:轻握成团,轻压即散。

14、制粒目的: 改善可压性,降低损耗; 改善

流动性,使分剂量准确;避免粉末分层;调节崩解、溶出速率;避免细粉飞扬;避免粘冲,拉模等现象;减少松裂现象。

15、干法制片一般包括结晶压片法、干法制粒压

片法、粉末直接压片法。

16、包衣分为糖衣和薄膜衣。薄膜衣又分为胃溶

型和肠溶型和水不溶型。滚转包衣法(最常用)、悬浮包衣法、压制包衣法(避免水分、高温对药物的不良影响)。

17、包衣的目的:防潮、避光、隔绝空气以增加

药物的稳定性;掩盖片剂不良气味;控制药物的释放(如肠溶片)和改善片剂的外观。

18、包糖衣的工序:防水层和隔离层,粉衣层,

糖衣层,有色糖衣层,抛光。

19、胃溶型:羟丙甲纤维素HPMC,羟丙基纤维素

HPC,丙烯酸树脂VI号,聚维酮PVP肠溶型:CAP,HPMCP,PVAP,StyMA。水不溶型:乙基纤维素,醋酸纤维素。

20、片剂的质量检查:1外观性状

2、片重差异(超

出的药片不得多于2片,并不得有一片超过一倍)(包衣后不再检查片重差异)(已规定检查含量均匀度的片剂不必进行片重差异检查)3硬度与脆碎度 4崩解时限 5溶出度或释放度 6含量均匀度

21、不需要测崩解时限的是缓控释片剂、口含片、

咀嚼片。

药剂辅料总结

药剂科主任总结

药剂知识总结

药剂

药剂实习个人总结

药剂毕业实习总结

药剂中职班长总结

药剂人员个人总结

药剂学期末复习知识总结

药剂科主任个人总结0910

《药剂总结.doc》
药剂总结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