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 中国历史研究法 书评

2020-03-03 12:33:14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以史为经,以文为玮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书评

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01年6月,169页,ISBN7-108-01529-

3【摘要】 \"若一民族文化之评价,与其历史之悠久博大成正比,则我华夏文化,于并世固当首屈一指。\"①钱穆先生如是说。钱穆先生自局势动荡的三十年代开始,一直站在维护中国文化的立场上,从中国的历史著眼,肯定中华民族文化的地位,反击\"西化\"论者贬低本族文化的论点。始终致力于通过对中国历史的全面考察,阐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和特质,强调中国文化的长处和价值,以重振民族的信心。

【关键字】文化、爱国主义、责任感、创新

自\"九一八事变\"开始,国内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给史学界带来了强烈的思想冲击。钱穆先生也逐渐改变了治学的方向,把治学重心由“考史”转为\"著史\"。他的大部分著作,都是在讲稿的基础上写成的,《中国历史研究法》就是其中之一。本书由钱穆先生1961年在香港的8次演讲汇集而成,应东北沦陷后教育部要求开“中国通史”课程的要求,以通史和文化为其总题,分政治、社会、经济、学术、人物与地理六个分题,并以文化这一总线索贯穿始终。通读此书,不难看出钱穆先生深厚的历史修为和文化底蕴。无论是内容形式,还是思想深度,以及蕴含其中的学术价值和人文价值,都具有极大的参考、借鉴意义。由于钱穆先生本身就是一位具有强烈民族优患意识和历史文化意识的学者,更为此书注入了潜在的人格魅力。

一. 形式和内容

1.内容全面具体,详略有当

本书虽然仅仅八讲,却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并时刻穿插着对中西历史文化,发展背景,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对比介绍,并在每一讲中都详略有当的阐明钱穆先生的学术思想,研究方法,表现钱穆先生的人格精神和思想情怀。

2.逻辑清晰,层层递进

本书开宗明义,以“中国历史文化大义”贯穿始终,总讲题为如何研究中国史,并在全书的每一讲都始终渗透着文化这一总主题。不仅如此,作者在前一讲中提出的问提,还会在

后几讲中有进一步的补充和拓展。如作者在第一讲中提出注意研究历史的特殊性,变异性,和传统性,那么在后几讲中我们就会看到作者有进一步的补充阐释。全书在每一讲中都遵循着提出问题、阐释问题、概括总结、提出方法这一总的行文思路,清晰易懂。运用演绎法,归纳法等,条分缕析、层次分明、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并给读者留下一定的思考的空间。

3.恰当的运用表现手法

作者在一些具体问题上用的比喻新颖独特,使得晦涩的问题变得形象具体,浅显易懂。

②如作者以“西洋历史如一部剧,中国历史像一首诗” 这一比喻来说明西洋历史和中国历史

③一个是划分开来,各有起讫,另一个则是前后相承,不可分割。而以“七巧板”的板块移

动规律来比喻历史文化变迁须有步骤,有选择则更是巧妙。作者还常用设问手法,以给予读者更多思考的空间。对比的手法更是贯穿始终,中西文化、地理、经济、习俗传统、宗教等的对比,历史人物之间的对比,不同的历史名词,命题的对比,借此辅助作者更好的解释文章的内容和思想。而举例论证方法的大量运用更使文章的议论紧凑严密。

二. 思想价值

1.宣扬爱国主义传统,彰显民族精神,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作者在第一讲和附录中就说道:“每一个国家的公民都应该知道些关于他们自己本国的历史”④“要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我想惟一的起码条件,他应该诚心爱护中国。这不是空

⑤空洞洞的爱,他应该对中国国家民族传统精神传统文化有所认识了解。只有这样才能认识

历史,不至于盲目崇拜其他民族的文化,导致民族虚无主义的泛滥,才能看清祖国的未来。作者指出,甚至远在欧美各地的华侨,都能赤手空拳,凭他们的一份智慧技巧和劳力血汗,争取生存,甚至头角峥嵘,这说明我们中国国民不折不挠的民族精神已经我们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作者借此启示我们要热爱自己的祖国,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作者提出:“中国历史所以能经历如许大灾难大衰乱,而仍然绵延不断,隐隐中主宰此历史维持此命脉

⑥者正在此等不得志不成功和无表现的人物身上”“甚至许多无表现无作为的人物,便知今

天的天下兴亡,我们也是在责难逃。”作者列举了如此多的人物、史实,就是为了说明,即使不得志、不成功、无表现,我们每一个国民也有责任承担起祖国复兴的重担。

2.弘扬民族文化,争取文化认同,重建文化自信

此书中作者强调各个历史都有它的独特性,都有它存在的独特价值。为了证明中国文化的独创性,作者列举了中国的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全国皆兵、军人不干政的军事制度,赋税制度、盐铁官卖、节制资本、调节物价的经济制度,地方自治,藩属统治制度,科举考试制度等历史上先进的制度,呼吁国民认同、尊重并重视我们的民族文化并以此为骄傲。建立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 作者认为那些说“中国一切都落后,在现代世界潮流下,一切

⑦历史人物传统政制,都不值得再谈了”的观点是必须否认的 。作者更强调说“世界上唯有

⑧中国人无地域偏见,无民族偏见,而能高揭一文化大理想来融通各地域,调和各人群”。

作者以坚定的语气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文化既以强大的融合力延续了数千年,它独特的个性和价值是无法被取代和轻视的,中华民族的国民重建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是应该的也是必然的。

3.拒绝全盘西化,坚持对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作者强烈呼吁近代的中国人,不必因为一时科学落后,就全面否定本民族文化,全盘西化,我们的文化是坚韧性最大,持续力最强,推拓力最大,融化力最强的文化,自有其存在

的价值和借鉴意义。作者提出“我们要重新创建新历史、新文化,也决不能遽尔推翻一切原

⑨有的旧历史、旧传统,以为只盲目全部学习他人,便可重新创造自己”“我们偏要勉强学

步,则所谓落后,便真成为落后,而无法追上了。故中国今后最要急起直追者,却不是追随西方,乃在能追随中国古人那一种自创自辟的精神。”⑩说明我们不必全然抄袭模仿西方,可以采人之长,补己之短,采取扬弃的文化交流方式,在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亦不能将自己的优良文化传统一笔抹杀。作者还借经济史上之种种发明,如钞票,近代山西票号之信托制度等金融措施,来增长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启示我们可以在经济制度、经济政策、经济思想上,自己因地制宜,别有建树。作者更是以身作则,给读者示范了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的实例。作者一反西方规定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根据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创造性地提出自己的看法。根据中国社会之最特殊之处,根据中国社会中同时有士、农、工、商之四民,称中国社会为“四民社会”。又根据社会中士的地位之变动将中国社会再细加划分为“游士社会”“士族社会”“门第社会”“白衣举子社会”“科举社会”,作者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而不是一味抄袭,牵强比附。为后继者做了好榜样。作者强调,任何一文化系统,必有其优点与长处,当然也必有其劣点与短处,不能说专对自己寻瑕求玷便是好。要保留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却粗取精,去伪存真,采取扬弃的态度,在继承的基础上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之处,进行文化创新。作者对“西化论”和民族文化虚无主义作了坚决批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振兴提供了有理论参考价值的新方案。

4.呼吁历史学者和历史教育者树立使命感

1)对历史教育者

作者呼吁广大历史教育者“应该澄清当前流行的一套空洞浅薄乃至于荒谬的一切历史叙述。我们应该设法叫我们中国人知道真正的中国史,好让他们由真正的知道,而发生真正的情感。”11作者衷心希望“全国史地教育界同仁,固当益自奋励,肩此重担。而在提倡史地教育的行政长官,以及关心此问题的爱国学人,则希望不断地给与我们以鼓励与助力,乃至于给与我们以宽容与期待,莫要把此事业看轻易了”。12

2)对历史学者

作者呼吁更多的历史学者致力于先生历史研究和史学著作的创作。“旧史翻新的工作,我们也没有人认真去做。我们前一辈的未尽责任,将这些任务都卸给我们。我们如再不尽责,这也是一时代悲剧,总该有人来负起此责任的。13”并进一步之处史学学者的责任是指出中国历史以往之动态,即其民族文化精神之表现。作者希望史学学者能够从现在做起,不再犹豫和迟疑,主动承担自己的责任,树立弘扬中国历史的使命感。作者对历史研究的现状充满忧虑,“目下由于写的人少,看的人也少,史学变成独家冷门货,无可选择,也无从评价。这须要有人多写,多比较,自然可望不断有更好的新货新花样出来。”14呼吁更过的人热心于史学,贡献一生精力来研究中国历史,希望能为中国新史学号召起一批自告奋勇的义勇军。

3)钱穆先生的学术建议

钱穆先生提出了许多需要进一步探讨的历史学术问题给予广大的历史学者们以参考和借鉴,并衷心希望这些问题能够得到重视并最终得以解决。如在第二讲中提出的“就清代之藩属统治言,亦尚有中国传统美意在,实在还值得今天我们来再行研讨”“可见中国历史上的兵役制度,直到今天,亦仍有现代性世界性之意义,而值得再加研究”15的建议;还有在第三讲中提出的“鄙意若要研究中国社会史,除正史外,最要材料,若能用中国的地方志与家谱配合参究,必然可能有许多宝贵的发现。所以特地在此提出,请诸位有志作此项研究者注意。”16的建议。给予学者们提供参考。除此之外,作者还在治学态度上对历史学者们进行启示,“昔人治史,先从一方面再转别方面,久之各方面俱到。今治国史,苟能于政治制度上,或于食货经济上,先事寻求。事实可以范围理论,而理论不足以改变事实。超越事实

空言理论,则理论尽可有千百样不同,而事实则只此事实。此乃所谓历史,虽千头万绪,不胜浩繁,须虚心耐烦以求认识。”17其实历史学者要有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有怀疑精神,敢于否定权威,实事求是,不懈的追求历史真相。

三. 缺陷

1.一些极端观点有失偏颇

1)作者的民族本位文化观虽有反对西方资产阶级文化侵略的一面, 但亦有对付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面。如作者在第四讲中谈到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太过于侧重工商业,而忽

18略了农业,这实是一大纰谬”就不免有些极端。

2)作者在对中西文化比较研究中,对中西文化之异的宏观把握有些地方有失偏颇,有的归纳和总结仅仅停留在中西文化的表层现象上, 没有找到它们的根本差异之所在。而他强烈的民族本位文化立场又导致了他对中西文化时代差异的忽视。

3)作者对西方哲学历史认识思想没有作系统的研究和借鉴, 这使他的人文历史认识思想陈旧落后,缺乏应有的广度和深度, 其中还不乏矛盾和混乱之处

2.不可避免的时代和思想局限性

1)由于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执着、厚爱, 使他对传统文化的看法过分倾向于理想化, 为此他要求人们应全面地认同传统、肯定传统、回归传统, 因而对传统文化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巨大的负面影响估计不足, 对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惰性缺乏自觉的、深刻的理性分析。造成了片面性。

2)钱穆先生将西方学术文化视为一种物质性的文化,是低于中国道德精神性文化的,“他把道德的终极人文价值视为道德在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的决定力量, 实际却是贬低了科学与物质经济力量在人类历史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最终走向了唯道德主义”。19因此对西方学术文化思想很少吸收,且常作贬低。反映了他思想的时代和民族局限性与保守性。

钱穆先生在时局动荡之时,为弘扬民族文化,鼓舞国民爱国精神,增强国民文化自信,谱写了这一“以史为经,以文为纬”的伟大篇章,尽管由于时代和思想局限性,还存在许多不足,然而,只是给予我们的坚持爱国主义,弘扬民族历史文化的启迪,就足以让我们受益终生。 ①钱穆《国史大纲》\"引论\"(台北﹕商务印书馆,1995),上册,页1。

②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第3页。

③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第142页。

④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第1页。

⑤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第161页。

⑥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第110页。

⑦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第31页。

⑧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第122页。

⑨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第36页。

⑩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第74页。 11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第167页。 12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第169页。 13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第14页。 14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第15页。 15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第29页。 16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第51页。 17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第154页。

18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第59页

19中国知网《浅谈钱穆史学方法论思想的现实意义》刘博雷 葛利荣 刘叔才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书笔记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

读《中国历史研究法》有感

读书报告《中国历史研究法》

钱穆名言

钱穆 读书笔记

历史学家钱穆素质

钱穆《中国社会演变》读后感

钱穆教小学作文

《钱穆 中国历史研究法 书评.doc》
钱穆 中国历史研究法 书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