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

2020-03-01 18:45:33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宁越战国时中牟人。相传他怕种田劳苦,发愤读书。别人休息他不休息,别人睡觉他不睡觉。学了十五年终于学成。见汉刘向《说苑·建本》。唐李白《上安州李长史书》:“幸容宁越之辜,深荷王公之德。”他家世代种田为生,但他感到种田太辛苦。便问朋友说:“怎样才能免除种田的辛苦?”他的朋友说:“如果你能立志求学,苦读30年,就不用再种田了。”他说:“别人休息的时候,我不休息,别人睡觉的时候,我不睡觉,我苦读15年,应当有所成就。”他刻苦读书15年,因为品学兼优,周成公就聘他为师。终于实现了他的志愿。相传晋时有人犯夜禁被捉到宫里。长官王安期问他为什么犯禁,他说因为在老师家学习,不知不觉夜深,所以犯禁。王听了说:“责罚象宁越那样勤学的人以树立自己的威望,是不合理的。”派人把这人送回家。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政事》。战国时齐人攻打廪丘,赵国派孔青率领死士前往救援,抵御齐人,结果大败齐军,俘获齐军战车两千辆,将三万具齐军的尸首葬成两座大坟。宁越对孔青说:“这些车辆、尸首若不加利用太可惜了。不如把齐兵的尸首还给齐人,在齐国境内再发动一次无形的战役,让战车能发挥另一种运输的功能,而齐国的府库就会因掩埋这些尸首而耗竭。”孔青说:“万一齐人拒绝收尸,那该怎么办?”宁越说:“率军出征作战,不能得胜,是罪一;只准百姓出征,不准百姓返国,这是罪二;不肯接纳战死沙场百姓的尸首,这是罪三。有这三罪,百姓就会怨恨君主,无心尽忠君主,君主无法驱使百姓效力,这就叫二次进攻。”宁越可算是个文武双全的人,用武能以力取胜,用文能以德取胜。徐尚战国时人,以苏秦为首的合纵连横谋士。苏秦苏秦,字季子,东周(公元前317年前)洛阳轩里人据(今洛阳东郊太平庄一带),是战国时期与张仪齐名的纵横家。可谓“一怒而天下惧,安居而天下熄”。他出身农家,素有大志,曾随鬼谷子学习纵横捭阖之术多年。被诸侯重用,相传最多时,曾身挂六国相印。与赵秦阳君共谋,发动韩、赵、燕、魏、齐诸国合纵,迫使秦国废帝退地,至乐毅破齐前夕,遭车裂而死。《汉书·艺文志》著录有《苏子》三十一篇,今使。帛书《战国策》残卷中,存有其游说辞及书信十六篇,与《史记》所载有出入。杜赫《战国策》中关于杜赫的文章有5篇。杜赫想让东周重用景翠,就对东周君说:“您的国家很小,倾尽您的珍宝侍奉显赫诸侯的笼络人心的方法,不是太适合,应该好好反思一下。比如张网捕鸟,把网设在没有鸟的地方,永远也不会捕到鸟;把网设在鸟多的地方,容易使鸟惊觉,又会把使鸟惊飞。只有把网设在有鸟而鸟不多的地方,才会捕到很多鸟。如今您把钱花在声名显赫的人身上,可这些人却瞧不起您;把钱花在普通人身上吧,您对这些人指望不了什么、无所企求,又浪费钱财。君王只有把钱花在暂时穷困潦倒,现在并不显赫,将来一定成大器的人身上,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周最周公子,侍奉秦昭王。其能力较强,但私欲也很重,时刻不忘为自己谋利,所以成不了大事。《战国策》中涉及的21篇。齐国派周最出使韩国,胁迫韩国任命韩扰为相国,罢免公叔。周最为此很苦恼,他说:“公叔和周君的关系很好,派我出使韩国,使韩国废掉公叔而立韩扰为相。俗话说:‘人在家里生气,一定会把怒容在大庭广众之下表露出来。\'如果公叔怨恨齐国,那是没有办法的事,可是他一定会和周君绝交从而痛恨于我呀。”史舍劝道:“您就去吧,我会让公叔尊重您的。”周最来到了韩国,公叔非常愤慨。史舍见公叔说:“周最本来不想出使韩国,是我私下里强迫他来的。周最不想来,是为了您好;我强迫他来,也是为了您好。”公叔说:“请您说说您的理由。”史舍回答道:“齐国一个大夫养了一条很凶猛的狗,不能呵斥,呵斥它就要咬人。有一位客人想试试,先小心地盯住它,轻轻地呵斥,狗没有动;又大声呵斥它,狗竟没有了咬人的意思。周最以前有幸能够侍奉您,这次不得已才出使韩国。他将按照礼节慢慢地陈述齐国的要求,韩王一定以为齐王并不急于这样做,一定不会答应这个要求。如果周最不来,别人一定也会来出使的。来的人和您没什么交情,又想要讨好韩扰,出使肯定会很快,说话的口气一定很急切,那么韩王一定会答应他。”公叔说:“好。”于是就很敬重周最。韩王果然没有让韩扰取代公叔为相。陈轸战国时纵横家。秦国在一次战

争中打败了韩国,于浊泽俘虏了韩国的两个将领。韩臣公仲向韩王献计,用韩国的一座名城和一些兵器为议和条件,让秦国向南出兵攻打楚国。楚国处在秦、韩军队联合进攻的情况下。楚国谋臣陈轸向楚王献缓兵之计,即告示全国,调兵遣将,扬言去救韩;并派遣使者,携带很重的礼品献给韩国,阻止秦、韩合兵。韩王果然中计,听信楚国救援韩国的假言,派人与秦国断交。秦、韩大战,楚国坐山观虎斗。韩国大败。陈轸的缓兵之计运用成功。召滑(shào huá)召滑是接替昭阳担任大司马的人物,也是楚国抗秦派的另一个代表,是一个精明的军事家和外交家。前317年,楚简记此年为“大司马昭滑救吕之岁”。楚之吕即河南南阳,昭滑救吕,大概是为了援助正在与秦兵苦战的韩魏两国。前314年,昭滑参与了存燕运动的外交活动。《赵策二》:齐破燕,赵欲存之。乐毅谓赵王曰:「今无约而攻齐,齐必雠赵。不如请以河东易燕地于齐。赵有河北,齐有河东,燕、赵必不争矣。是二国亲也。以河东之地犟齐,以燕以赵辅之,天下憎之,必皆事王以伐齐。是因天下以破齐也。」王曰:「善。」乃以河东易齐,楚、魏憎之,令昭滑、惠施之赵,请伐齐而存燕。前312年,楚两败于秦之后,丢失了鄢郢、汉中之地,张仪又企图再次对楚国发动外交攻势。《楚策一》:张仪相秦,谓昭雎曰:「楚无鄢郢、汉中,有所更得乎?」曰:「无有。」曰:「无召滑(原作昭过,形近而误)、陈轸,有所更得乎?」曰:「无所更得。」张仪曰:「为仪谓楚王逐召滑、陈轸,请复鄢、郢、汉中。」昭雎归报楚王,楚王说之。有人谓召滑曰:「甚矣,楚王不察于尊名者也。韩求相工陈籍而周不听;魏求相綦母恢而周不听,何以也?周曰是列县畜我也。今楚,万乘之犟国也;大王,天下之贤主也。今仪曰逐君与陈轸而王听之,是楚自行不如周,而仪重于韩、魏之王也。且仪之所行,有功名者秦也,所欲贵富者魏也。欲为攻于魏,必南伐楚。故攻有道,外绝其交,内逐其谋臣。陈轸,夏人也,习于三晋之事,故逐之,则楚无谋\\臣矣。今君能用楚之众,故亦逐之,则楚众不用矣。此所谓内攻之者也,而王知察。今君何不见臣于王,请为王使齐交不绝。齐交不绝,仪闻之,其效鄢郢、汉中必缓矣。是昭雎之言不信也,王必薄之。」可见,此时召滑已经是“能用楚之众”的抗秦派第一人物和张仪的眼中钉了。此策中的谓召滑者,是一个爱国心很强、联齐抗秦意志很坚决的外交人物,有可能就是屈原。召滑后来大概没有被放逐,而是采取了另一种方式离开了楚国。他被派往越国,开始从事一项大胆的征服计划。到了前306年,《楚策一》范环谓楚王:“且王尝用昭滑于越而纳句章,昧之难,越乱,故楚南塞濑胡而郡江东。计王之功,所以能如此者,越乱而楚治也。”昭滑在越5年(前311-前307年),其具体事迹已不得而知,但设郡江东、征服了越国的大部分地区,应该是无疑的。在前312年楚国遭秦国重创后,昭滑灭越对楚国来说,是一项重要的成就。现在就可以对怀王这么说了:“王虽东取地于越,不足以刷耻;必且取地于秦,而后足以刷耻于诸侯。”苏厉事迹不如两位兄长多,但是由于三苏(苏秦,苏代,苏厉)被后世称道,也同样闻名遐迩,也可能含有苏氏家族雄辩才能遗传因素的影响,主要为齐国服务。《战国策》中涉及的8篇。《史记 苏秦列传》中有对苏代,苏厉的详细介绍。乐毅生卒年不详,中山灵寿(今河北灵寿西北)人。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拜燕上将军,受封昌国君,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报了强齐伐燕之仇。乐毅先祖乐羊为魏文侯(魏斯,魏国开国君主)手下的将领。曾率兵攻取中山(参见魏灭中山之战),因功被封在灵寿,乐羊死后,葬于灵寿,从此乐氏子孙便世代定居在这里。中山复国后,又被赵武灵王(?—前295年)所灭(参见赵攻中山之战),乐毅也就成了赵国人。吴起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军事理论家、军事改革家。卫国左氏(今山东省定陶,一说曹县东北)人。后世把他和孙子连称“孙吴”,著有《吴子》,《吴子》与《孙子》又合称《孙吴兵法》,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带佗《易林·益之临》说:“带佗、儿良,明知权兵,将师合战,敌不能当,赵、魏以强”可知他们是赵,魏的将领倪良---战国时期军事家,率领六过军队 始祖——西汉御史大夫倪宽 (?~前103)西汉武帝时千乘郡(今东营市广饶县石村乡倪家村)人。幼年家境贫寒,

每下地劳动,总是把《五经》挂在锄钩上,有空即读,“带经而锄”的故事广为流传。王廖战国时人。名将兼兵法家。《吕氏春秋—不二篇》:“王廖贵先,倪良贵后”。贾谊《过秦论》:“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朋制其兵”。王廖可能即是秦昭王时将军戮。赵奢生卒年不详,号:马服君,汉族“马”姓起源。赵国人,与赵王室同宗,当届贵族。战国后期赵国名将。战国八将领之一,主要生活在赵武灵王(前324—前299年)到赵孝成王(前265—前245年)时期,享年约60余岁。赵奢的早期活动不详。据《战国策·赵策》载,他对赵胜说:“奢尝抵罪居燕,燕以奢为上谷(燕郡,治所在今河北怀来县,辖今张家门以东,吕平以北)守,燕之通谷要塞,奢习知之。”据此,他可能参与过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而在惠文王四年(前295年) “沙丘之乱”后,赵成、李兑专权,迫害武灵王近臣,正值燕阳王召贤,赵奢亡命入燕,得信任,被任命为那守。赵惠文王十二年(前287年)李兑失势,受其迫害者陆续回国,赵奢可能此时才回到赵国。田忌生卒年不详,田氏,名忌,字期,又曰期思,封于徐州(今山东省滕州市南),故又称徐州子期。战国初期齐国名将。田忌以田齐宗族的身份作齐将,他很赏识孙膑的军事韬略,向齐威王举荐孙膑,威王任孙膑为军师。田忌在孙膑的谋略和协助下指挥了两次著名的战役。一次是桂陵之战。齐威王四年(前353年),魏惠王围攻赵国的邯郸,赵求救于齐。齐威王认为魏在邯郸城下经过一年多的苦战,已筋疲力竭,出兵时机成熟,便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率军八万救赵。田忌原拟直接进攻魏主力,后采纳孙膑“围魏救赵”、“批亢捣虚”的作战方针,趁魏国国内防务空虚,直捣魏国都城大梁,迫使攻赵的魏军“释赵而自救”,待魏军回兵时,中途予以截击。结果,在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大败魏军。廉颇由于列国史书都已经被秦始皇焚烧,以下是仅存的关于廉颇的史料。廉颇,生于公元前327年卒于公元前243年,死时已是84岁高龄.战国时期赵国杰出的军事将领。主要活动在赵惠文王(前298—前266)、赵孝成王(前266—前245)、赵悼襄王(前245—前236年)时期。赵惠文王初,东方六国以齐最为强盛,齐与秦各为东西方强国。秦围欲东出扩大势力,赵国当其冲要。为扫除障碍,秦王曾多次派兵进攻赵国。廉颇统领赵军屡败秦军,迫使秦改变策略,实行合纵,于惠文王五十四年(前285年)在中阳(今山西中阳县西)与赵相会讲和。以联合韩、燕、魏、赵五国之师共同讨伐齐国,大败齐军。其中,廉颇于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带赵军伐齐,长驱深入齐境,攻取阳晋(今山东郸城县西,本为卫国领地,后属齐),威旗诸侯,而赵国也随之越居六国之首。廉颇班师回朝,拜为上卿(上卿为当时最高级的文官,相当于后来的宰相),秦国虎视赵国而不放贸然进攻,正是慑于廉颇的威力。此后,廉颇率军征战,守必固,攻必取,几乎百战百胜,威震列国。

过秦论

过秦论

过秦论

过秦论

过秦论

过秦论

《过秦论》

过秦论

过秦论

过秦论教案

《过秦论.doc》
过秦论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