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道德五六两章总结

2020-03-03 06:02:31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第五章

大题

教师职业道德培养的意义;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以及教师职业道德培养方面的问题;教师职业道德培养的任务有哪些;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意义;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特点;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原则;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原则;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运用各种不同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方法的注意要点有哪些;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过程和条件。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同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关系。教师职业道德情感的内容。 小点:

从内容上看,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主要包括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教师职业道德内化。从阶段上看,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可以分为教师上岗前的职业道德培养和在岗教师的职业道德培养。

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主要是社会、学校按照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教师职业从业人员进行教育,使教师对本职业有明确的价值判断与道德认知,从而影响其在教书育人活动中的各种行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及内化的最终目的在于使职业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人的道德品质。 教师职业道德培养是指根据社会对教师的道德要求所开展的道德教育、道德修养与道德内化活动,通过外部的教育、督促以及个人的努力,使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将外在的职业道德规范内华为教师个人的道德品质并付诸行动的活动。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教师的职业是教书育人。教师要实现这一任务,就要使自己符合对这一职业提出的要求:教人以艺,授人以德。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培养可以使教师的职业道德由他律转向自律。

他律是社会、群体凭借各种制度规范、舆论等手段对教师的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

自律是指自我控制调节,是个体依靠内心的道德观念对自己教育行为进行的选择和调节。 教师的职业行为虽然强调个人道德自觉,但这种个人道德自觉的养成、持续离不开社会舆论的引导、舆论、所在集体的教育评价。

教师职业道德培养是教师达到教师职业道德境界的一种重要的道德活动,是指将作为外在的教师道德,转化为教师个人的内心信念,成为教师选择自己行为的准则,养成良好的师德行为和习惯,形成应有的道德品质。

教师职业道德培养的基本任务是:提高教师职业道德认识、陶冶教师职业道德情感、磨练教师职业道德意志、确立教师职业道德信念、培养教师职业道德习惯。 提高教师职业道德认识,就是要提高对教师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这是形成道德意识的思想基础。

对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正确认识,是以对教育事业的社会主义意义的深刻理解为前提的。

道德情感是关于人们的思想、意图、举止、言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而产生的道德体验,它是知行转化的催化剂,是履行道德规范的内在动力。 如果说责任感和义务感是一种被动的推动力的话,那么荣誉感和热爱就是一种主动地推动力了。

作为教师应当忠诚于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而忠诚源于深刻的理解和深沉的爱。 在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中,能不能把道德原则和规范持久而稳定的转化为道德行为,关键在于有没有顽强的道德意志。道德意志就是在道德实践中克服内心障碍和外部困难的毅力和能力。

道德信念,是发自内心地对某种道德理论的真诚信仰和履行道德义务的责任感,是深刻的道德认识、炽热的道德情感和顽强的道德意志的统一。 教师职业道德培养的最终目的和归宿,不仅在于培养教师职业道德意识,更重要的是在培养明确的教师职业道德意识指导下,依靠职业道德信念,自觉的选择职业道德行为,养成职业道德习惯。

提高教师职业道德认识,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前提;陶冶教师职业道德情感和锻炼教师职业道德意志,是把教师职业道德认识转化为教师职业道德行为和习惯的中介;确立教师职业道德信念,是教师职业道德培养的关键;养成教师职业道德行为和习惯,是教师职业道德培养的结果。

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是指党和政府、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师范院校以及师资培训机构、学校领导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在职教师以及在校师范生施加系统的职业道德影响,使他们遵循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自觉的履行教师应尽的义务,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的活动。

在古代,许多教育家和教师经常采用言传身教的形式对师者以及弟子进行师德教育。

培养和提高教师的社会主义师德品质,从根本上说,不能靠历史上师德传统的感染。也不能靠良心发现,只能通过教育从外部灌输。

纠正教师队伍中的不良师德现象,除了采取必要的政策措施、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外,还必须对广大教师实施职业道德教育。

教育的三个面向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

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在于培养所有教师献身教育的精神和崇高的社会主义师德品质。 教师职业道德不是一般的反映社会或阶级的利益和要求,而是着重反映教师职业的特殊利益和要求。

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必须与教师职业活动的实践相结合,体现出他的职业性。

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与其他的道德教育有一个很大的不同之处就是: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本身就是教育者。 较为完整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过程,应当包括提高师德认识、陶冶师德情感、锻炼师德意志、树立师德信念、培养师德习惯等方面。不能单纯的只重视一个方面。同时,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一个完整的过程,一般是从提高教师师德认识为开端,循序渐进、向前发展,已养成师德习惯为目的,但是也不能绝对化,应当具有多开端。

教师个体职业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完善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教师职业道德认识的形成和提高从形式上看一般需要经历掌握职业道德认识、形成职业道德观念、发展职业道德判断、确立职业道德信念等几个阶段。 教师职业道德情感的形成从形式上看要经历形成职业道德情感、发展职业道德情愫、养成职业道德情操的过程。

组织教育应当是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手段。

注意道德锻炼是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

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社会对教师的道德要求与教师职业道德现状之间的矛盾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只能靠说服教育和思想引导,不能靠压服和强迫命令。 说理疏导法主要包括讲授、报告、谈话、讨论、辩论、阅读书籍报刊等形式。 榜样的力量体现在两个方面:激励作用、矫正作用。

实践锻炼法的三种途径:理论实践、活动实践、教师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进行道德行为锻炼。

道德的对比教育,可采用纵比和横比形式。(需要对纵比和横比的概念进行理解) 情感陶冶法有三种途径:情感互动、以美育情、以爱为本。

教师的道德情感中,爱心、责任是教师职业道德情感的核心,其中又以热爱为根本。

开展自我批评,首先需要学会认识自己、其次要善于发现自己身上的缺点和不足、最后要善于控制自己和战胜自我。

自我批评,严于解剖自己的重要形式是自省、自讼、自律

慎独的根本特点是内在的约束力和高度的自觉性。坚定的道德信念是慎独的前提。 教育劳动不仅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手段和过程,也是教师完善自我的手段和过程。 教师的劳动一般总是以个体独立活动的方式进行,是一种自律的、自主的活动。 教师职业的特点决定了其道德自律的重要性,而只有实现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内化,教师职业道德才能由他律向自律转化。

教师职业道德由他律转化为自律,需要将教师职业道德内化为教师个体道德。 教师个体道德,就是指以教师为社会职业身份的社会成员的个体道德,它是有个体道德心理、个体道德行为和个体道德境界等不同层面构成的。个体道德心理可称为德心,个体道德行为可称为德行。

道德人格可以划分为高尚的、良好的、平庸的、卑劣的等不同的层次。教师的道德人格必定应当是高尚的、良好的。

教师职业道德内化的目的是把他律的道德原则以及规范转变为教师个体内在的道德品质。 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是有两方面决定的:一方面受制于客观的物质生活环境、另一方面受制于个人的主观努力程度。

教师职业道德认识一般要经过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道德实践这样两个阶段。

循序渐进的提高教师个体的职业道德水平,是教师职业道德要求内化的首要条件。提高教师职业道德认识是教师职业道德要求内化的首要环节。 教师职业道德情感是一种高级的社会性情感。

职业道德情感具有重要作用:评价作用、调节作用、信号作用。

教师对学生的爱,体现了对祖国和教育事业的爱,教师爱学生,不是对学生的迁就和溺爱。 爱是教育的最有力的手段。

教师的责任感主要表现在自觉的对学生负责、对学生家长负责、对教师集体负责、对社会负责。

道德信念具有稳定性、持久性、一贯性。在道德内化的过程中,道德信念处于核心和主导地位。

教师职业道德信念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要求的正当性、合理性等发自内心的坚定信心。 教师的职业道德理想和人生观就是道德信念的最高形式。 教师职业道德意志是作用于道德行为的一种坚强的精神力量,是克服行为中各种困难的内部动力,主要表现为道德行为的自觉性、坚持性、果断性和自治性等方面。 职业道德内化的过程不只是由社会道德意识内化为个体道德意识,而是还要在个体的道德行为中体现出来。

道德行为作为道德品质的外部状态,表现为语言和行为习惯。 教师道德行为是教师个体道德意识的具体表现和外部标志。

在道德品质的构成中,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都属于道德意识领域,属于精神的东西,道德品质只有通过道德行为才能表现出来。

道德品质一方面表现为内化了外在道德规范后所形成的心理和价值意识特质,另一方面又表现为外在的行为活动和行为习惯,是知行统一。

教师的表率作用主要体现在政治思想、个人品德和文明习惯等三个方面。

教师要具有社会注意的道德意识,一般要通过历史继承和外部输入两个方面。 教师的社会生活主要是职业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公共生活,这三大生活领域是对教师进行道德影响的主要途径,而职业道德教育作为社会一般道德教育的规范化、具体化,更能体现出教师职业生活的特点。

个体道德修养是社会道德调控系统的组成部分,也是个体道德品质形成和完善的重要内部根据。

第六章

小点

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改进教师行为。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具有鲜明的特点:思想的深刻性、空间的广泛性、时间的持久性。 道德评价是道德他律机制的核心。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有效性和权威性是依靠它对教师个体思想行为的世纪约束力量来得以实现,这种约束力量很大程度上表现为职业道德评价。

职业道德评价的方式主要有:学校制度、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内心信念。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中所包括的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两种方式,既是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手段。 教师职业道德的社会评价是社会对教师的教育行为的道德判断,他构成教师的道德素质的外在要求;自我评价是教师个人对自身行为的道德价值的反思,是教师的道德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内在要求。

进行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时,人们所使用的最一般概念就是善和恶。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依据就是教师教育行为的动机和效果。

在强调动机和效果统一的前提下,对教师道德评价首先看行为的动机。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主要是通过社会舆论、教育传统习惯、教师内心信念等形式进行。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外在形式主要有学生评价、他人评价、教育传统习俗和社会评价、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内在形式主要是自我评价。

社会主义师生关系,体现为相互尊重、相互关心、彼此平等的同志关系。

他人评价的方式主要有同行评价、学生评价、领导评价、专家评价、家长评价。 他人评价较之自我评价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可信性。 社会舆论是指众人的议论和评判。它是人们对教师进行道德评价的最普遍、最常见的一种形式。

传统习俗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地域性、广泛的群众性和长期稳定性等特征。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内在形式是自我评价。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中的自我评价,是指教师根据一定的道德评价标准,通过内心信念对自己行为的善恶进行鉴别、评定的方式。

内心信念在教师道德评价中,主要是作为教育良心来发挥作用的。 良心是人们根据某种道德原则和思想等形成的内在最真挚的信仰;是人们在道德活动中所形成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统一。

教师的良心集体体现为对人民教育事业的无比忠诚,对学生、对下一代成长的的无比关心。 相对评价,是指以评价对象内部的中等或一般师德水平为参照标准,对每个评价对象在群体中的相对价值或位置作出判断。

绝对评价是指根据评价对象集合之外的一定目标和标准确定评价标准,解释测评结果,做出评价结论的方法。

对教师职业道德进行定性评价,具体的方法包括活动观察法、典型行为分析发、座谈法、开放式问卷调查法、听课考察法、情景测验法、意见征询法以及非正式交流等。

教师进行职业道德自我评价的具体方法包括:参照法、量表自评法、横向比较法、期望价值比较法。

参照法是以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为参照进行的自我评价。 量表自评法即采用学校或根据相关测评项目表格,为自己的各项职业道德素质打分,从而评定自己的职业道德水平。

教师职业道德的自我评价,最终取决于其内心信念,积极的道德信念是指向对自己行为、品质的高期望值的,只有对自己的职业行为、师德品质具有较高的期望值,才会有较高的自我评价的能力。 大题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作用;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功能;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标准;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依据;社会主义师生关系的特点;相对评价的特点;绝对评价的特点;定性方法的操作程序;

教师职业道德总结

教师职业道德总结

教师职业道德总结

教师职业道德总结

《教师职业道德》总结

教师职业道德总结

教师职业道德个人总结

教师职业道德学习总结

教师职业道德学习总结

教师职业道德个人总结

《教师职业道德五六两章总结.doc》
教师职业道德五六两章总结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