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选择题的失分原因及对策

2020-03-03 03:23:07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高考数学选择题失分原因及对策

武汉中学 蒋怡

选择题是高考数学试卷中一类重要题型,具有概括性强、知识覆盖面广、小巧灵活,有一定的综合性和深度的特点。因此,能否快速、准确、简捷地解好选择题成为在高考中是否能得分,得高分的关键。实际情况是我们的学生常常花了很多时间去做选择题,而又很难得满分。因此,探索选择题失分的原因,寻求相应的对策,这对于我们提高复习效率,高考时取得好成绩尤其重要。

(一) 概念不清导致错误

例 2009年高考数学天津卷理科第3题:

命题“存在x0R,2x00”的否定是

x0A.不存在x0R, 20B.存在x0R, 2x00

xC.对任意的xR, 20D.对任意的xR, 20 x

分析:不少同学选择了A,混淆了“一个命题的否定”与“一个命题的否命题”这两个概念。存在性命题“存在x0A,则Px0为真”的否定是“任意

,正确的选项为D x0A,则Px0为假”

策略:数学概念是数学科学知识体系的基础,是高中数学基础知识的核心,是学好数学基础知识和培养数学能力的基础。只有了解概念的由来与发展,掌握概念的内涵、外延及其表达形式,了解有关概念间的逻辑关系,了解概念的应用范围,才能够正确地应用概念去解决问题。高考选择题每年都有对概念的考察,每次都有不少人丢分,犯“低级错误”。这就要求同学们在复习时重视课本,回归课本,掌握课本中所有的公式、定义、定理及重要例题习题,了解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复习的重心要放在“三基”上,千万不要脱离这个目标,陷入茫茫题海,得不偿失。

(二) 算理不明导致错误

例2009年高考数学湖北卷理科第9题:

设球的半径为时间t的函数R(t),若球的体积以均匀速度c增长,则球的表面积的增长速度与球半径()

A.成正比,比例系数为cB.成正比,比例系数为2c

C.成反比,比例系数为cD.成反比,比例系数为2c

分析:本题是一道以球为实际背景函数唱戏的动态几何问题。重点考查导数的实际应用,即考查导数在实际背景下的意义。考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不理解“球的体积是以均匀速度c增长”就是球的体积V对时间t的导数等于c,“球的表面积的增长速度”就是球的表面积S对时间t的导数。基本的算法原理不清,导致无从下手,只好瞎蒙。

策略:高考命题的一个原则是“积极改革创新”,所以一定会出现新题型。新题型的命题形式、情景、要求与在复习资料里常见的题目不同。“新”表现在联系实际或者开放性问题,或者很平常的熟悉问题的新问法,常常似曾相识,却又无从下手。所以考试的时候要有一个平静的心态,拨开云雾,看清本质。反复阅读,分析题目要求,提炼有用的条件,抓住其原理,再利用自己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一定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三) 方法不当导致错误

例 湖北省武汉市2010届二月调考文科第9题

21在△ABC中,点P是AB上一点,且CPCACB,Q是BC中点,AQ与CP交33

点为M,又CMtCP,则t= ()

1 23C. 4A.2 34D. 5B.

分析:这是一道求两线段的交点分有向线段的比的题。通法是再设AMkAQ,

112由CMtCP=tCAtCB,同时CMCAAMCAkAQ=(1k)CAkCB 332

21t,所以(1k)t且k=,求出t值,选C。向量的加减计算及向量的共线问323

题同学们常掌握得不好,其实这一题还可以用一非常规手段做出来。因为试卷上的图形画得比较标准,用直尺一测量,即可得到答案,节约了很多时间。

策略:高考数学选择题的特点是:提供了可选择的多个选择支(只有一个正确项),又不要求写出解答过程,并且对解题速度有高的要求。所以解答选择题的基本策略是尽量“不择手段”,采用最简捷方法快速准确的作答:既要充分

挖掘各选择支的暗示作用,又要巧妙有效的排除迷惑支的干扰。应尽量避免小题大做,否则将导致后面的解答题没有充裕的时间思考而后悔惋惜。解选择题的常用方法有:

1.直接法:从题设条件出发,运用数学知识通过推理或计算得出结论,再对照各选项作出判断的方法称为直接法.直接法的思路是肯定一个结论,是将选择题当作解答题求解的常规解法。

2.筛选法(排除法):当题目题设条件未知量较多或关系较复杂,不易从正面突破,但根据一些性质易从反面判断某些答案是错误的时候,可用筛选法排除不正确的选项,得到正确答案。

3.特例法:有些选择题涉及的数学问题具有一般性,而提供的选择支往往互相矛盾(即任意两个选择支不能同时成立),这类选择题要严格推证比较困难,此时不妨从一般性问题退到特殊性问题上来,通过取适合条件的特殊值、特殊图形、特殊位置等进行分析,往往能简缩思维过程、降低难度而迅速得解。

4.数形结合法:对于一些具有几何背景的数学问题,如能构造出与之相应的图形进行分析,往往能在数形结合、以形助数中获得形象直观的解法。

5.验证法:将题目所提供的各选择支或特值逐一代入题干中进行验证,从而确定正确的答案.有时可通过初步分析,判断某个(或某几个)选项正确的可能性较大,再代入检验,可节省时间。

6.估算法:有些问题不易(有时也没有必要)进行精确的运算和判断,则可以进行粗略估算.估算是一种数学意识,它以正确的算理为基础,通过合理的观察比较、猜想推理或验证,从而作出正确的选择。

7.特征分析法:通过对题干和选择支的关系进行分析,挖掘出题目中的各种特征,如结构特征、数字特征、取值范围特征、图形特征、对称性特征、整体特征等,从而发现规律,快速辨别真伪。

8.利用极限思想:极限思想是一种基本而重要的数学思想.当一个变量无限接近一个定量,则变量可看作此定量.对于某些选择题,若能恰当运用极限思想思考,则往往可使过程简单明快。

(四) 经验不足导致错误

例 2009年高考江西卷理科第9题:

如图,正四面体ABCD的顶点A,B,C分别在两两垂直的三条射线Ox,Oy,Oz上,则在下列命题中,错误的为..

A.OABC是正三棱锥B.直线OB∥平面ACD

C.直线AD与OB所成的角是45 D.二面角DOBA为45

分析:部分学生在考试时不知如何下手,其实只要将正四面体ABCD

镶嵌在正方体中,如图所示,易知B错.这属于解题经验不足的问

题。 DCA策略: 数学中有一些问题有它固定的解答模式,平日总结好了,用在选择题的解答上,非常方便快捷。如

1)正四面体通常镶嵌在正方体中,三条侧棱两两垂直的三棱锥,三组对棱分别相等的三棱锥通常镶嵌在长方体中。

2)解析几何的圆锥曲线试题,出现焦点三角形必用第一定义,出现准线,必用第二定义。

3)向量题若给出两向量的和或差,利用向量的加法、减法的几何意义,更有效些。

4)数列题若给出非常规的递推关系,要你求a2010的值,通常这个数列具有周期性,只要利用递推关系算出前有限项的值,找到其周期,即可运算。

5)不等式含参的恒成立问题分离参数。

6)方程在给定区间上有解的问题,转化为求函数的值域。

(五) 审题不细导致错误

例2009年高考山东卷理科第11题:

在区间[-1,1]上随机取一个数x,cos

() 1212(A)(B)(C)(D)323x1的值介于0到之间的概率为22

分析:有的同学这样做,在区间[-1,1]上随机取一个数x,即x∈[-1,1]时,

2x

2

2,

∴0cosx

21区间长度为1,而cosx11的值介于0到之间的区间长度为,222

所以,所求事件的概率为1.故选(C).出现上述错误的主要原因是审题错误.把试2

验空间和事件发生的空间理解错误.事实上,试验空间是区间[-1,1],长度为2;x1220cos由221x或x1可得事件发生的空间为331x1

2221(1,)(,1),其长度为.∴所求事件的概率为.所以正确答案为A 3333

策略:解数学题审题非常关键,不管是简单题还是难题,都需要对题目要求有非常透彻的了解,把题目多读几遍,弄清这个题目求什么,已知什么,求、知之间有什么关系,把题目搞清楚了再动手答题。还要注意题目所给条件,注意挖掘隐含条件,注意易错易混点。例如集合中的空集、函数的定义域、应用性问题的限制条件,充要条件的判断中谁是条件,谁是结论等。

(六)心态不稳导致错误

解题中总会有自己不会或把握不准的题,有的同学遇到这类题不做出来誓不罢休,结果用了不少时间,自己做得昏头昏脑,还影响了后面其它题的解答时间和解题心态。经常听到考试完后学生说:“我选择题做了一个多小时,心慌,没时间看后面题了。”正确的方法是:答题顺序不一定按题号进行,可先从自己熟悉的题目答起,从有把握的题目入手,使自己尽快进入到解题状态,产生解题的激情和欲望,再解答陌生或不太熟悉的题目。遇到那些把握不大或无从下手的题,先放一放,若有时间,再去拼。即使没有时间,最后也要大胆猜一个答案,千万不空着,毕竟还有1的得分概率。4

文言文阅读失分原因及对策

学生考试失分原因

数学考试失分原因剖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失分原因分析及对策开题报告

小升初考试失分的原因和对策分析

论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

浅谈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

国家公务员申论失分原因分析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及治理对策

简论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治理对策

《数学选择题的失分原因及对策.doc》
数学选择题的失分原因及对策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