潢川县文化资源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专题

2020-03-03 05:35:09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潢川县文化资源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潢川历史悠久,早在八千年前,潢川人民繁衍生息,劳动在这块土地上,潢川县成为县、郡、州、专治所,豫东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境内的张集三河汊遗址、上油岗磨盘山遗址、双柳树遗址,分别为新石器时期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类型。县城西北的隆古集为西周、春秋时期的黄国都城。悠久的历史,积淀了厚重的历史文化,造就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文化遗产资源作为一种非再生性资源,一旦破坏就永远不再拥有。要把潢川由文化大县建设成文化强县,加强对文化遗产资源的科学保护、有序开发、合理利用尤为重要。

一、文化资源基本情况

(一)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资源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指历史上遗存下来的具有科学、艺术和研究价值的遗物和遗迹,即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是相对于有形文化遗产而言的概言,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潢川的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主要包括古代文化遗址(霸王台遗址、盘龙岗古文化遗址、凉马台遗址、印堆子遗址、磨盘山遗址、光武庙台遗址、龙王台遗址、石碾遗址等)、古代城址(黄国故城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民间音乐(锣鼓十八翻、老三翻、丰收乐等)、民间舞蹈(花伞、春牛、狮子、条龙等)、民间戏剧(曲剧、京剧、嗨子戏)、民间信仰(清真寺、南海观单禅寺)等。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化保护单位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县级文物单位12处,另有一批珍贵文物藏品。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是潢川建设文化强县的宝贵财富,必须十分珍惜并充分利用,使之成为提升县城品味,打造城镇特色、发展潢川文化产业取之不尽的资源宝库。

(二)姓氏、祖根地、民族宗教

潢川是中华黄姓的发源地,早在夏朝初期潢川就有黄姓7000余人,战国“四君子”之一的黄歇是历史名人。现在潢川成立了中华黄姓文化研究会。

潢川县有13个少数民族,63个宗教活动场所,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老城办事处和张集乡;民族宗教文化资源丰富,其宗教文化单位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各1个,少数民族有苏斓画、诗词、剪纸三种文艺表现形式。

(三)文化艺术、广播影视

潢川县目前有美术、书法、摄影、收藏、音乐、集邮、京剧票友等协会8个。年开展活动100余次,年参与人数300余人。年吸纳社会资金6万余元。各社会文化团体通过开展文艺比赛、艺术展览、文化笔会、艺术交流,为繁荣群众文化艺术,活跃全县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起到了其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县境内广播电视服务部门有潢川县广播电视局、信阳教育二台、付店差转台、隆古中波台。潢川县广播电视局广播节目有一套节目称谓是潢川人民广播电视,频率103.1,调频发射功率300瓦,覆盖县城及部分乡镇,覆盖率为95%,电视节目分无线及有线项目传输,无线发射一套节目频道3频道频率为64.3MHZ,功率3000瓦,覆盖率为89%。有线电视传输31套节目,有线电视用户1万户,系统为550MHZ,模拟加密传输,另外各乡镇有广播电视站,分别传输10-30套有线电视节目,乡镇有线电视节目用户有8000户,县乡合计用户1.8万户。信阳教育二台无线发射一套电视节目频道9频率192.3MHZ,规定传播教育节目,现功率5000瓦,信号覆盖全县境内。付店差转台无线发射四套节目,功率均为10000瓦,分别为河南台(综合)6频道,信阳自办节目11频道,河南二套节目21频道,河南五套节目34频道,隆古中波台转播河南广播节目,节目分别能覆盖我县境内。

(四)广告会展、新闻出版、网络

我县现有从事广告业经营,主要是电视台和广告公司,从事广告业务的电视台3家,即潢川县电视台、潢川信阳教育电视台(县教育台)、信阳经济电视台(付店台),主要是电视台的广告部从事广告业务,从业人员共15人,每年营业收入近150万元。从事广告业经营的广告公司7家:潢川县金象广告公司、超越广告公司、红太阳广告公司、毕升广告公司、七彩虹装饰广告公司、九龙装饰广告公司、帮德广告公司。这7家广告公司全部是私营企业,从业人员80余人,其中有3

家广告公司是2006年下半年刚成立的。近几年随着私营广告公司逐渐增多,我县广告业的市场化程度正在不断提高,也带动了设计、制作、印刷、复印等多个行业的发展,增加就业人员,为社会做出一定贡献。

新华书店是企业化管理事业性质的图书发行部门。其主要业务为:发行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领袖著作、各类图书、工具书、年画、中小学教材、教辅、大中专教材及电子音像读物等。发行设施有:办公大楼、仓库,全县经营网点7处。实行计划机网络化管理。为出版物发放主渠道,经销正版图书、音像制品及电子出版物。

潢川网通公司互联网业务从无到有,从点到面,相继建立了650

6、4506等大型宽带交换网、DDN网、帧中继网和ATM骨干网以及16900公共数据通信网,逐步实现了综合化、宽带化、多元化和数字化,互联网的传输中继已达到2G/PS,能够提供ADSL、LAN、VOD、会议电话等业务,为用户提供1Mgc 1000M的接入宽带,满足了潢川政府、金融、证券、运输及外资企业,国内、国际专网互联互通需求,能够为用户提供主机托管,域名注册,虚拟主机,网站制作,信息发布,企业邮局,IPTV等业务,为政府上网,企业上岗,教育上网,家庭上岗,电子政务,提供了强大的网络平台。截止目前,潢川网通互联网出口宽带已达2G/BS,07年计划达4G,宽带交换节点150个,遍布全县所有乡镇村委,ADSL用户6000户,光纤网吧70个,ADSL网吧50个,光纤局域网20个,光纤小区13个,LAN用户300余户,域名注册用户8户,网页制作10个,虚拟主机10个。

(五)文化机构、专业技术人才

潢川县所成立的机构有:图书馆全供事业单位编制14名、文化馆全供事业单位编制23名、京剧团差供事业单位编制35名、影剧院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编制46名、电影公司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编制136名、业余体校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编制5名、体育中心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编制5旬、职工学校差供事业单位编制3名、工人文化宫差供事业单位编制27名、各乡镇都成立有文化事业服务中心全供事业单位编制共计42名。

潢川县有电视台差供事业单位编制30名、广播电视台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编制4名、有线电视台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编制30名。全县22个乡(镇)场、办事处,目前19个建有文化站,从事人员43人,3个新成立的办事处文化站及人员尚未落实。

19个文化站,1个站达到省标准站,2个初具规模,11个有办公场所及活动场地。全县有1名新闻类的高级职称文化人才;14保中级职称文化人材,其中新闻12人,文博、文艺各1人;508名初级及以下职称的文化人员。

二、存在问题

(一)尽管近年来潢川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当前国家省市对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要求仍有相当大的差距,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文化遗产资源保护的力度不够。首先表现在由于缺乏必要的文物保护资金,导致不少文物保护单位濒临毁灭,无力保护,如国家级重点文化保护单位黄国故城。二是由于缺少科学合理的规划,导致不少文物面目全非。三是由于专职人员,致使部分文物遭人破坏。(2)对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无序和不力。从宏观上,目前尚未形成具有潢川特色的整体感较强的人为景观布局,没有充分利用潢川县名城、名人的地理特色和特殊历史内涵,没有体现出潢川城市历史文化之魂的应有地位和影响力,尤其是潢川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一是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严重不足,资源潜力尚未转化为极具竞争力的产业实力;二是文化遗产资源大多没有得到系统的开发,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不够。三是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机制没有形成,导致资本与人才难以进入或难以盈利;四是既懂历史文化又懂开发和经营的专业人才十分缺乏;五是利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文化产品生产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存在问题。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世界最大的朝阳产业之一,目前,已逐渐成为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拥有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和经济增长潜力。为此,我们要抓住这一难得的大好机遇,充分利用潢川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使之成为潢川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条件。

(3)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濒临灭绝。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些传承技术、方法,大多年轻人不愿意学,而原传承人又年事日高,有的相继谢世,致使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濒临灭绝。

(二)黄姓文化影响大,宣传力度不够,没有很好地利用这种文化优势,带动潢川文化产业的发展。

相关部门对潢川民族宗教文化建设的作用认识不够,存在着不愿管、不想管、不敢管的问题,清真寺和南海观音作为全县颇具文化气息的宗教活动场所,未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使其影响大大减弱。

(三)潢川县没有公益型文艺活动场所,制约了各项活动的开展,文联、文化主管部门在文化团体的管理中缺少力度。影视产品(影碟)音像制品等在我县也发现有盗版物出售,对该产品及购买单位及个人造成损害,县广播尚未覆盖农村,

县域内电视三台鼎立过剩。

(四)广告业作为第三产业的新兴行业,在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日益发挥着引导健康消费和促进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行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广告专业技术人员较少,企业之间低水平竞争加剧,广告公司的企业规模较小,传统大众媒体广告仍是广告主流。

图书发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市场经营不规范且不上规模,经营图书类别单一,难以满足文化消费者的需求。

互联网城乡发展不均衡,县城普及率已达25%,乡镇普及率仅在1%-5%之间,网络与信息安全问题不可轻视,尤其是网台等集中上网服务的场所。

(五)大部分乡镇文化机构没办公场所或活动场地达不到省标准站的要求,工作人员绝大多数都是这次乡镇机构体制改革所进人员,对文化业务不熟,没有专业技能,组织辅导能力差。

专业技术人员缺乏,专业高级技术人员太少,极大地影响了我县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对策与建议

目前,中央省市提出了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号召,县委、县政府提出并正在实施“文化强县”政策,为此建议如下:

(一)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潢川县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这是潢川人民的宝贵财富,是潢川县未来经济发展、特别是文化产业经济发展的取之不尽的资源宝库,是铸造潢川城市之魂,彰显潢川城市个性魅力的支柱;是构建“和谐潢川”,实现文化强县的有力保障。可见,加强对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尤为重要,没有对文化遗产资源的有效保护,就根本谈不上对其进行开发和利用。为此,县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必须树立“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观念,加大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依法落实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尤其是县机构、经费、人员等的落实,真正成为文化遗产的守护人。同时,要加强全方位的宣传,使全县人民牢固树立“保护文化遗产资源光荣,破坏文化遗产资源犯罪”的观念,人人成为保护文化遗产资源的主人。

(二)加强对文化遗产资源开发、利用的有效管理,严防建设性的破坏。文化遗产资源是宝贵的非再生性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必需的资源,一旦被破坏,将造成不可估计的损失。因此,在对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必须做到科学、严谨、有序,即对每一个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项目,或其它城市建设项目,凡涉及到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的,都必须经过严格、反复的论证、审核,要树立“保护性开发、开发性保护”的观念,把对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提高到保护城市文脉,爱护城市之魂的高度,杜绝建设性破坏和其它一切破坏现象。

(三)加强潢川县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整体性。在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应把地理特征和特点充分整合。使名城、名人各有特色、又浑然一体。

(四)加大文化产业发展环境的创新力度。文化产业在我国还属于“幼稚产业”,在潢川尚未起步。因此,应尽快制定完善地方性文化产业政策(如投融资政策、财税优惠政策等),成立发展文化产业的相关机构,如建立非官方的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和和文化产业投资公司。建立并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正确引导文化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要将文化产业纳入潢川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使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成为潢川县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五)进一步加强对潢川历史文化的研究,为打造文化强县及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地方的就是全球的”。我们要加强对潢川县文化遗产资源的研究,深挖潢川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使之为三个文明建设服务。要想方设法引进和培养一批高素质、高文化、高能力的三高人才,设置必要的文化研究专项经费,花大力气进行系统研究,力争推出一批精品,努力使具有潢川地方特色的文化通过文化产业的运作和加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队伍的建设,对具有重要价值的民族民意传承人,要尽力保护,在政策上给予重点扶持。鼓励民族民间艺人带徒授艺,加强中青年骨干的培养,使民族民间艺术绝技后继有人,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六)要与发展旅游业相结合,充分利用黄国故城属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一有利条件,高起点规划,把古迹、公园揉为一体,开发成潢川旅游景点,实现潢川县城旅游景点零的突破。

(七)做好黄姓根文化这篇文章,充分发挥黄姓研究会的作用,加强与世界各地黄姓华人的联系,做好针对性强的故土文化、寻根文化,吸引在台湾及海外的宗亲回乡谒祖,这将有助于做好招商引资及对台工作。

2007年3月28日

2007年4月26日10期《信阳城市调查》

2007年4月27日《河南省统计网》

某县“老有所养”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设施蔬菜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我市林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衢州市开发利用低丘缓坡资源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我市建筑市场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县草原执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齐河县农机维修行业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新泰市农机修配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当前农村文化工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村级卫生室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潢川县文化资源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专题.doc》
潢川县文化资源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专题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