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凇》教案

2020-03-02 20:16:07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22.雾凇

教材分析:

本文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绿色通道里的字只识不写。结合具体语言理解词语。

3.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

教学重点:感受雾凇美丽和形成过程的奇特。 教学难点: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形成的过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略)

第 二 课 时

一、谈话导入:

1.吉林雾凇以其\"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与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这节课我们就继续一起跟着作者来到吉林欣赏这美丽的雾凇。

2.欣赏雾凇图片,师:在万物萧瑟的季节,漫步十里长堤,让我们的眼睛也去感受一下这洁白的霜花,去领略一番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课件出示)

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 看了这些图片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2.作者是怎样形容雾凇的?轻声读课文第一段。

(出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1).从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引导抓住“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缀满”等词来感悟雾凇的美。(2).指导朗读。

难怪作者要说吉林雾凇是闻名全国的——(板书:奇观),引导理解“奇观”。 3.齐读课文第一段。

三、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师述:洁白晶莹、银光闪烁,多美的雾凇景象啊!它是怎么形成的呢?请大家自由读读第2段,边读边思考,看看你明白了什么? 1.学生读课文第二段。同桌讨论你都读懂了些什么? 2.学生汇报

(相机出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

3、那么吉林的松花江畔有没有具备这样的条件呢?再默读读第二段画出相关的句子后小组里讨论。

1 吉林有“过于饱和的水汽”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

(出示):每当„„树木被雾气淹没了。引导学生自读自悟通过“弥漫”“涌”“笼罩”“淹没”等词感受水汽的多,浓。指导朗读。(板书:饱和的水汽) 4.引导了解雾凇形成的第二个条件。(遇冷凝结)

5.读读找找文中哪些句子描写了雾气到雾凇的凝结过程。

6.那么,具备了这些条件,松花江畔就一下子形成这么美的景观了吗?那你认为是怎么形成的?你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来呢?(在“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下加着重号。)

这些词和句告诉我们雾凇是无声无息地、慢慢地逐步凝结而成的,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课文中的哪句话更进一步地说明了这一点?(引读:最初_____,逐渐______,最后_______。) 7.配乐齐读第二段

四、学习课文第三段。

1.多美的雾凇呀!同学们,你想象一下,雾凇还有哪些姿态呢?

2.说得真不错,那你能用书上一个词来概括吗?(板书:千姿百态)你还能用哪些词概括?

3.作者通过多次观察,才发现雾凇形成需要一个过程,正因为经过大自然长时间的孕育、积累,才形成了如此美丽动人的雾凇。下面,就让我们再次领略一下这壮丽的奇观吧!(欣赏图片)

4.同学们,再次欣赏了美丽的雾凇,你现在最想说什么呢?松花江畔的人们会说些什么呢?

5.(出示)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指导朗读) 6.齐读课文第三段。 五.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领略了吉林雾凇的美丽与奇特,了解了它形成的过程,更懂得了只有经过长时间耐心细致的观察,善于思考,才能从大自然中探索到更多的奥秘,发现更多的美。今后,希望大家也能像作者一样,从大自然中、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更多的惊喜! 六.拓展

其实,和雾凇齐名的中国四大自然奇观的还有桂林山水、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欣赏图片)

七.作业.仔细观察一下清晨霜冻的景色,并注意太阳出来后,霜逐步化解的过程,仿照本课写法,作一次小练笔。 板书设计:

22、雾

奇 观

洁白晶莹 银光闪烁

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

《雾凇》说课设计

一、依据课标说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并要求“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努力挖掘课文“美”与“奇”的因子,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深刻感受、合作探究,提高语文素养。、

二、说教材

1.说教材。《雾凇》是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上册第7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神奇的景象,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是引导学生自主感悟欣赏、尝试合作探究的极好凭借。

2.说学情。中年级学生情感丰富,好奇心强,对美的、新奇的事物特别感兴趣,乐于感受,乐于探究,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且具备一定的欣赏能力和研究能力。

针对教材特点和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水平,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为本课制订了下列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雾凇景观之美,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培养语感;(2)引导自主学习,弄清吉林雾凇形成的原因,培养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联系实际说策略

1.说教法。

(1)情境教学法。学生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形象,而且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对课文描绘的雾凇奇观很陌生,仅凭想象和抽象的语言文字难以深刻感受、领悟。因此,教学时我将通过精美的课件,将学生带入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缩短学生与课文内容的距离,让学生充分感受雾凇的形象美,深刻领会课文的语言美。

(2)质疑讨论法。课文重点部分介绍了吉林雾凇形成的原因,我将紧紧扣住雾凇之奇,鼓励学生质疑:雾凇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其他地方很少出现?然后引导小组合作探究、全班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说学法。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挥他们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本课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运用反复阅读等方法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探究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四、说教学流程

3 第一步:进入情境赏“美”。

(1)谈话揭示课题:吉林雾凇以其\"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与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这节课我们就继续一起跟着作者来到吉林欣赏这美丽的雾凇。 (2)观赏课件,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给同座听。

(3)学习第一自然段,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感受认识雾凇“洁白晶莹”的色彩美和“银光闪烁”的光泽美,并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这种美。

这一教学过程是想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融绚丽色彩、动态画面、美妙音乐为一体的情境,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课文描绘的境界,真切感受雾凇的形象美,朗读品味课文的语言美,并进入角色,产生疑问,产生迫切要解决问题的欲望。

第二步:合作探究解“奇”。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所以教学应首先适应儿童的这种心理需求,接着引导进入问题情境,“这样壮美的奇观是如何形成的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二自然段,说说读懂了什么?饱和的水汽怎样形成的?要有怎样的条件?孩子们在讨论中感悟,在朗读中体会。指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感悟雾凇形成的特点是“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感受它形成的特点、原因,也有的感悟到它特殊的地理原因“松花江流经市区”,还有的孩子从“慢慢地”、“轻轻地”,从“银线”变“银条”到“银松雪柳”感受到那缓慢、无声无息、慢慢形成的过程,孩子们通过自读自悟,学到和深深感受雾凇形成的原因。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生成问题,主动学习,主动解决问题。学生学到这里,肯定有点感觉“累”了,我又及时调控,再次把他们思想的火花点燃:你们还想再观赏美丽的雾凇吗?让学生通过观赏来更深地理解“千姿百态”的意思。此时,学生的情感已达到高潮,我点拨:看到这么美的景,人们都有什么表现?对,情不自禁地赞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出示课件)我也请学生自己赞叹一下。让学生一吐为快。 第三步:引导课外探“奇”。

抓住学生欲罢不能的心理,趁热打铁,以课堂为支点,自然向课外拓展延:继续欣赏享有中国四大自然奇观的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的景观.最后安排一个小练笔写一种自然现象,表现景观独特的美。如此鼓励学生读万卷书、

4 行万里路,学生必然会在综合性语文实践中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四.说板书设计.此板书设计简洁明了,突出课文重难点.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2.雾凇

奇观

洁白晶莹 银光闪烁

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

雾凇教案

教案雾凇

雾凇教案

《雾凇》教案

雾凇教案

《雾凇》教案

雾凇教案

雾凇教案

雾凇教案

雾凇教案

《《雾凇》教案.doc》
《雾凇》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