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凇教学设计

2021-02-20 来源:教学设计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雾凇》教学设计

《雾凇》教学设计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雾凇形成的原因和经过。

3.感受雾凇奇景的壮美,激发学生探求大自然奥秘的欲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感悟,感受到雾凇的美。

三、教学难点:

雾凇是松花江畔特有的奇景,江南的小孩子从未见过,更无法通过语言文字的感悟而理解。因此,根据这一学情特点,理解雾凇形成的原因和经过是本文的难点。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雾凇》。通过上节课的学习,雾凇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请你说?(很美、美丽动人、奇特壮观、千姿百态……)是呀!雾凇这么美、这么神奇,真不愧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二)学习课文内容,感受雾凇的美、奇。1.吉林雾凇它究竟奇在哪儿,美在哪儿?

①打开书,认真读一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描写雾凇美的句子。 ②(学生画好后,师提醒学生:同学们,我们要学会品读词句,画出句子后要反复读一读,在你认为最能说明雾凇美丽的词语后面加上着重号。想一想:透过这些词句,你能体会、感受到些什么? ③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谁先来说?)

(1)“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a.“洁白晶莹”能说得具体些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说得动情!棒极了!(引导认识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十里长堤”、“缀满”我仿佛看到了松花江畔的两岸都是雾凇,霜花缀满枝头,那情景真是壮观呀!这么美的情景,你能把它美美地读出来吗? b.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①让我们连起来读一读课文的第一段,争取把雾凇的神奇和美丽读出来。觉得读得不错后再读给同桌听,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取长补短。 ②谁愿意来读给大家听听?其他同学要认真听,待会儿要请你来评的。 ③组织同学评议。(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评,还可以让评的学生读一读)(同学评议:我觉得他读的,特别是把,我仿佛看到了。 ④下面就请你(评议的同学)来读,老师给你配上音乐,相信你会读得更棒! 读得真好!为他鼓掌。

⑤同学们,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了那神奇、美丽的雾凇,你们想不想亲眼看一看那雾凇?(欣赏雾凇图片,师范读) ⑥下面我们一起读,通过你们的朗读把雾凇的美表现出来。 过渡:你还找到哪些描写雾凇的美的句子?

(2)“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我从“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感受到了雾气形成雾凇是个很轻、很慢、也是个很美的过程。

这句话的确写出了雾凇很美,除了现在我们可以用肉眼看到的颜色、形态外,我们还可以有更多的体会。待会儿老师将带领大家细细品味这段文字。

(3)“清早,寒风吹拂,雾气缭绕。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我从“千姿百态、琼枝玉树、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个词感受到雾凇形态万千,觉得她很美。

点评:同学们真会读书!一下子就抓住了关键词说出了雾凇的美,真棒!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这么美的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自然段。 1.先请同学们默读第二自然段,然后找出概括说明雾凇形成的句子。 你找的哪一句?

(出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①这句话用极其准确、科学的语言概括说明了雾凇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这一段的总起句。像课文第二自然段所采用的“先总后分”的写作方法在以后的习作中要经常运用。

②再读这句话,你脑海中产生了哪些疑问? a.“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哪来的? b.“水汽遇冷是怎样凝结而成雾凇的?”

③要想解决这两个问题,就必须细细地去读第二自然段中的其他句子,老师也整理了一份补充资料,它可以帮助你们更好地解决疑难问题,了解雾凇的形成过程。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读第二自然段,当然别忘了也要读读老师提供给你的资料。

读完以后,你知道了什么?明白了什么?到四人小组里讨论讨论。 ④全班交流。

(1)谁来说说“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哪来的?

a。(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在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b。对,这阵阵雾气就是课文前面提到的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雾气缭绕的情景。

(2)还有谁来汇报自己的学习收获?“水汽遇冷是怎样凝结而成雾凇的?

a。雾气遇冷凝结形成雾凇是很奇妙的,想看一看吗?(播放flash,定格在“大片的银松雪柳的”图片上。)看了雾气遇冷凝结形成雾凇的过程,你有什么感受?这么奇妙的景象能不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b。指导朗读。 ①谁先来读?

(点评:我觉得这雾气凝结的过程读得不够慢、不够轻,注意了,它是“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谁再来读?

②点评:听了你的朗读,老师听出了一种特殊的美感、奇特的感受,雾气很慢很轻地笼罩到树木的上面,把我们带入了一个飘飘欲仙的境界。谁再来读这句话?读得太棒了!再接下去读。

老师觉得“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要是能读出变化来,那就更好了!还有没有谁想读这里的第二句话?

③此时,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多么令人感到新奇(在奇字下加点)、兴奋呀!一起来读这段话。

2.现在你能根据老师的提示,把雾松形成的神奇过程说一说吗? (出示: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二月间,松花江湖水经过水电站发电机组后温度就有所升高,再顺流而下,这样,江面上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雾气随风飘荡,笼罩着十里长堤,树木被雾气淹没了,雾气、

、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最初像,逐渐像,最后。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音乐起)师引读:“清早,寒风吹拂,雾气缭绕。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真是(齐读)“”

(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②同学们,这句话是人们在观赏了雾凇后发自内心的赞叹,此时此刻,那一棵棵、一行行的松枝、柳树在一夜之间披上了洁白晶莹的霜花,就像雪白的梨花那般美丽。人们看到这美丽奇特的景观,怎能不由衷地发出赞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齐读) ③让我们饱含赞美之情齐读最后一段。

④雾凇仅仅就像盛开的梨花吗?还像什么呢?(出示图片)现在请你拿出笔来,展开想象,以“吉林雾凇真美”为开头写几句话,来描绘这些琼枝玉树的姿态,赞美这大自然的杰作,赞美这美丽的雾凇。你可以用上课文第一自然段中的一些词语写其中的一种,也可以写几种。为了便于同学们写话,老师将连续不断地播放一些画面,大家可以先看看想想,然后动笔写。 ⑤播放配乐的画面,学生动笔写话。

⑥刚才,老师看了一下,同学们写得非常美,谁愿意把写的读给大家听?(提醒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描绘也很精彩!让老师领略到了雾凇的神奇和美丽!

(五)、拓展

1.1990年1月9日,江泽民爷爷去吉林观赏了雾凇后也题词赞叹这一伟大的奇观。

显示“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

2.同学们,自1991年起,每年的一月,吉林省都要举办“中国吉林雾凇冰雪节”。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再过几天,吉林的雾凇冰雪节又要开幕了,课后请同学们到网上搜索搜索,同时关注新闻、媒体的介绍,你会了解更多有关雾凇的知识吧!老师先给同学们推荐一个网站,同学们可以从这个网站中了解到许多有关雾凇的知识!(http://www.daodoc.com/cnet/wusong/index.htm

(六)、布置作业:

大自然中像雾凇这样的奇观还有很多,课后搜集资料,准备开展“大自然的奇观”的语文实践活动。

四、学习第三段

吉林雾凇闻名全国,吸引了众多的游客。清早,寒风吹拂,雾气缭绕,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 出示“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 1.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同学们想欣赏一番吗?

2.多美的雾凇呀!你能结合刚才看到的画面告诉大家“琼枝玉树”的意思吗?

3.让我们一起再来看看这众多的姿态,这一次要一边看一边想象这些琼枝玉树的姿态都像什么?

4.同学们都被陶醉了,现在请你拿出笔来,展开想象,以“这儿的琼枝玉树真美”为开头写几句话,来描绘这些琼枝玉树的姿态,你可以用上课文第一自然段中的一些词语写其中的一种,也可以写几种。为了便于同学们写话,老师将连续不断地播放这些画面,大家可以先看看想想,然后动笔写。

5.播放配乐的画面,学生动笔写话。

6.交流:刚才,老师看了一下,同学们写得非常美,谁愿意把写的读给大家听?(提醒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评价:

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7.这句话是人们在观赏了雾凇后发自内心的赞叹,

此时此刻,那一棵棵、一行行的松枝、柳树在一夜之间披上了洁白晶莹的霜花,就像雪白的梨花那般美丽。人们看到这美丽奇特的景观,怎能不由衷地发出赞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齐读) 让我们饱含赞美之情齐读最后一段

五、拓展 1.1990年1月9日,江泽民爷爷去吉林观赏了雾凇后也题词赞叹这一伟大的奇观。

显示“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学生齐读)雾凇,这大自然的杰作,使人陶醉,令人赞叹.让我们再次赞美它!(学生再次齐读) 2.自1991年起,每年的一月,吉林省都要举办“中国吉林雾凇冰雪节”。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再过几天,冰雪节就要开幕了,课后请同学们到网上搜索搜索,同时关注新闻、媒体的介绍,你会了解更多有关雾凇的知识!老师先给同学们推荐一个网站,同学们可以从这个网站中了解到许多有关雾凇的知识!(http://www.daodoc.com/cnet/wusong/index.htm

(六)、布置作业:

大自然中像雾凇这样的奇观还有很多,课后搜集资料,准备开展“大自然的奇观”的语文实践活动。

推荐第2篇:《雾凇》教学设计教学

《雾 凇》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去观赏一种独特的自然景观——雾凇,(师板书,并强调“凇”的写法。(我们要注意,淞是两点水旁,不要写错了。)大家想看吗? 2.整体感知

看了之后觉得雾凇怎么样?

师:“这么美的雾凇让同学们赞叹不已,此时,你们一定有很多的词要送给雾凇,谁来? 3.学习生字词

课文也有很多好词呢!让我们一块来读读这些词吧。(屏示生词) 二.精读感悟

1.同学们说的都很好,看来大家对雾凇都很喜爱,你知道这个奇观是什么地方的吗?(出示课件)谁能告诉我“奇观”是什么意思?

那么我们课文中又是怎样描写雾凇的呢? 请看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你觉得吉林雾凇有什么特点? (大屏幕出示第一自然段) 多 美

读了这段话,你从哪些词中感受到雾凇景象之奇特的?

刚才同学们说到雾凇多而美的特点,那你能够通过朗读表现这种多而美的特点吗?

⑴指名读 ⑵齐读

听了他的朗读你感受到雾凇的特点了吗?你从哪里感受到的?(他抓之了重点词语,并读得很有感情) 2.你们说的这些老师也感受到了。多么美丽的雾凇啊!这种奇观是怎样形成的呢?现在请大家看大屏幕。 (大屏幕出示学习要求)

指名读要求:①雾凇的形成需要哪两个条件?

②为什么在吉林能形成怎么壮观的雾凇呢? ③吉林雾凇形成的过程是怎样的?)

自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大屏幕上的问题,然后同桌交流答案,看你们的答案是一致的吗?谁的答案更好?

3.提问:雾凇形成的原因是什么?你们找到了吗?谁来说说?(出示)

从这句话中你能发现雾凇形成的条件吗? (什么是饱和的水汽? 凝结是什么意思?) 4.为什么在吉林能形成这么壮观的雾凇呢?

(1)学生回答(出示课件)这一部分符合哪个条件呢?哪个词具体体现出了水汽的饱和?(弥漫) (2)出示课件

这几句话又符合了哪个条件呢?

师补充:从丰满水库排出的水,水温大约在4摄氏度左右,江水乘载着巨大的热能缓缓流经市区,大约在夜里十点钟左右,松花江上开始有雾气,继而越来越大,越来越浓,大团大团的白雾从江面上滚滚而起,不停的涌向两岸。

(3)这时雾凇开始形成了。 那么雾凇的形成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出示:雾凇的形成是个_______的过程。) 5.你从哪里体会出它是一个渐变的过程的呢?

慢慢地:写出了什么?(说明雾凇形成的速度慢。雾凇大约要经过八到十个小时才能形) 这个词语应该怎么读?(语速要慢)

轻轻地:写出了什么?说明雾凇形成时轻柔无声。雾凇形成时人们正在熟睡,是察觉不到的,等到早上推开门一看,才发现一夜之间世界已是一片银装素裹。 这个词语应该怎么读?(语气要轻)

③ 一层又一层:第一层的时候,好象在黑黑的树枝上撒了一层盐,继而盐一层层的撒得更多,到最后树木完全变得洁白通透了。

谁能读好这一部分?看谁能读出感觉(要抓住重点词语来读)

这些词和句子告诉我们雾凇是无声无息的,慢慢地凝结成的,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课文中的那句话更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

引读:最初------,逐渐-------,最后------------。

④银线——银条——银松雪柳:一夜之间松针柳枝有了变化,棵棵杨柳宛如玉枝垂挂,簇簇松针恰似银菊怒放,晶莹多姿。这种渐变的过程也是一个美的过程。

这些词和句告诉我们雾凇是无声无息地、慢慢地凝结而成的,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课文中的哪句话更

形象的说明了这一点?(引读:最初————,逐渐————,最后————。) 能把这些词读好吗?谁来试试?指名读。

听了他的朗读你体会到雾凇的美了吗?你们都体会带了,那你们能让我也体会到吗? 生齐读

5读得多好啊!听了大家的朗读,我仿佛已经置身于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看到雾凇在我的面前形成,欣赏着这雾凇奇观,你会发出怎样的赞叹?

6.大家说的都太棒了,引得老师也想赞叹一番了,你想知道老师是怎样赞叹的吗? 雾凇,你让我感受到“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

老师为什么说“冬天里的春天”呢?你从课文中可以找到答案吗? (课件出示)

什么是千树万树梨花开?你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

这一句话写出了雾凇的什么特点?

在课文的第五小节里还有一些词也写出了雾凇的这些特点,你能找到这些词吗?

理解“寒风吹拂”:天气这么冷,人们不呆在家里,躲在被窝里,却一大早就在松花江边漫步,也间接说明了雾凇的美。

正因为雾凇是如此的美,才引得人们情不自禁地赞叹(引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7.令人神往的地方啊!我们不能亲眼见到它,就让我们借助语言文字来感受它,让我们一起来读好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生齐读

我越来越觉得听大家读书也是一种美好的享受了。

这么美丽的雾凇,却还有人不了解它,现在老师想聘请大家做一回广告策划,为吉林雾凇设计一条广告语,看谁设计的最好。

推荐第3篇:雾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吉林雾凇的形成,欣赏奇特而瑰丽的雾凇景观。

2、通过感情朗读,体会作者用词精妙,感受雾凇奇观,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课文第二节:雾凇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图片师生共同欣赏图片,问:这是一幅什么图?(雾凇图)板书课题并齐读。

二、初读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什么是雾凇?用课文里的一句话来回答。(生回答) 出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2、自由轻声读,想想雾凇的形成必须要有哪两个条件?(生回答)

三、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请大家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读后四人小组讨论:这两个条件吉林具备吗?从哪里可以看出?(交流)

2、吉林具备了这两个条件,那它又是如何一步一步形成雾凇的呢?请再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交流)

3、出示:每当夜幕降临,……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1)自读这段话,说说这段话什么地方写得很美,你是怎么体会到的? (2)交流 (3)个别读

(4)范读(这段话写得很美,能否给老师一个机会,让老师也读一读,好的你们学习。)

(5)齐读

过渡:同学们,老师到网上查找吉林雾凇的资料时期,找到了许多图片,被图片上的美景陶醉了,我把它们带来了,正好一起分享一下,看看它们美不美。

四、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配乐出示图片(指导学生观察四幅图,问: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受?)

2、同学们,课文第一自然段生动描绘了雾凇的美丽景象,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出示:三九严寒,大地冰封。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闪,美丽动人。

(1)轻声读,想想哪些词写出雾凇很美。哪些词写出雾凇名气很大? (2)个别读 (3)男女赛读

(4)小结(板书:闻名全国)

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我想同学们对吉林雾凇的景象定是赞叹不已,那让我们看看土生土长在吉林的人们是如何赞叹这一美景的?

五、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指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吉林人是怎样称赞雾凇的?

2、回答并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齐读

(2)自读思考,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3)交流 (4)齐读

3、同学们,如果你去了吉林,看到这么美的景象。你会如何赞叹? 出示:看到这千姿百态的玉树琼枝,我会情不自禁地赞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同学们,江泽民爷爷也到吉林欣赏过雾凇,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怎样赞美雾凇的。(出示江泽民的话。——齐读。)

六、交流资料:

课前大家搜集了许多关于雾凇的资料,现在请大家交流一下吧!

七、试试做做。

吉林雾凇真是太美了,请你做一次小导游,带领游客去领略一番

推荐第4篇:雾凇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雾凇》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第七册的第22课的内容。这是一篇描绘吉林雾凇美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描写了雾凇奇观形成具备的两个条件以及雾凇形成的过程,作者对祖国大好山川的喜爱之情体现于课文的字字句句。

雾凇,这美丽的奇观,对于我们农村孩子来说很陌生,所以雾凇的成因和形成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通过欣赏图片、观赏视频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过程。 过程与方法:

3.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了解雾凇的特点,感受雾凇的奇观。 情感态度价值观:

4.感受雾凇景观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过程。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雾凇之美。【教学具准备】 PPT课件

【教学方法】

借助课件引导学生诵读感悟,巧设情境,激发情感,引导学生读中入境,读中悟情 【教学过程】

一、欣赏美景,进入课堂

1、大屏幕展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的图片,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之壮美,重点欣赏雾凇,让学生再次感受雾凇的奇特、壮观、美丽。

2、展示江泽民爷爷对吉林雾凇的赞颂之词: 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

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历尽天华咸此景,人间成万事出艰辛。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吉林雾凇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设计意图: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融绚丽的色彩、美妙的画面为一体的情境,再加上名人的赞颂之词,充分的激起学生的兴趣,将学生的情感移入文境。〗

二、自读自悟,整体感知

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读、思、画。

读: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了解文章大意,初步体会奇特、美丽的雾凇,感受文章优美的语言。

思:你认为课文所描绘的雾凇美在哪里?奇在何处?这么美的雾凇是如何形成的呢? 画:把你认为写得美的词句做上标记,反复读几次,并在旁边简要批注。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通过读、思、画,再次整体感知课文。让学生对文章内容有进一步的了解,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为进一步学习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品读课文,感受美景

围绕“雾凇是怎么样的美丽、奇特”,学习课文第

一、第三自然段。共同交流,引导学生体会雾凇的美丽、奇特。 第一自然段:三九严寒,大地冰封。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1、导:师有感情地配乐朗读,并投影出示相关的雾凇的图片。

2、品:(师生共同抓住以下重点词句进行体会) (1)“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理解雾凇之美; (2)把“缀满”换成“挂满”、把“十里长堤”换成“长堤”,通过对比,体会雾凇之多。

3、读:先自由美读,再互相美读。

第三自然段:清早,寒风吹拂,雾气缭绕。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的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4、读,画

(1)边读边思考: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雾凇的美丽、奇特、壮观? (2)画出描写雾凇特点的词句,在旁边做简单的批注。

5、品析 (1)“千姿百态”、“琼枝玉树”

那我们来看看雾凇都有哪些姿态?(出示雾凇清晰、多样的图片)它们像什么?你能把这个句子填写完整吗?

说话训练:吉林雾凇有的像( ),有的像( ),还有的像( )??真是( )!远远望去,这雾凇就像用精美的玉石雕刻出来的。用书中的词来说就是----( )。(用填一填的方法理解“千姿百态”、“琼枝玉树”)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导:多美的雾凇呀!那一棵棵、一行行的松枝、柳树在一夜之间,披上了洁白晶莹的霜花,就像雪白的梨花那般美丽。人们看到这奇特的景观,怎能不由衷地发出赞叹:(生齐答)“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理解诗句的含义。

6、多美的景观啊,让我们也一起漫步在松花江畔,感受一下这如诗如画的美景吧!(齐读3自然段) 看着投影美丽的画面,自由读第

一、三自然段,再次感受雾凇的美丽、奇特、壮观。

〖设计意图:以读促教,以读促学。让学生反复的不同形式的读,在读中感受雾凇的美丽,体会雾凇的奇特,感知雾凇的壮观。学生是有目的的去读,学生是带着问题走进文本的,辅以清晰逼真的场景,舒缓优扬的音乐(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是习得方法的过程,也是陶冶身心的、愉悦的过程。引领学生在品词赏句的过程中,感受雾凇的奇壮美妙,领略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之精当。〗

四、合作探究,探寻成因

过渡:读到这里,你一定想知道:这么美丽、奇特的雾凇是怎么形成的呢?请同学们在课文第2自然段,找找其中的原因吧。

1、合作学习,探讨:

(1)从这段中,你发现了什么?

(2)雾凇的形成,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 (3)雾凇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

2、反馈交流,引导理解: (1)雾凇形成所具备的条件

从“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这句话中理解雾凇形成所具备的条件有二:其一,严寒季节;其二,饱和的水气。 (2)饱和的水气是从哪里来的?找出并读读相关的句子。 (3)雾凇是如何形成的? 齐读。

初步明白:水汽——遇冷——凝结

进一步引导深入理解:这些过于饱和的水汽又是怎样遇冷凝结成雾凇的呢? 紧扣“慢慢地” “轻轻地” “一层又一层地”体会雾凇是慢慢的形成的。 “慢慢地”——写出了凝结的速度慢,“轻轻地”——写出了样子轻,无声无息,“一层又一层地”——说明雾气不断,逐步结成。 指名读,评价,齐读,读出变化之慢。

(4)至此,雾凇就这样形成了,雾气还在不断地凝结呢!作者又连着写道?? (生齐读)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儿,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多么神奇啊,再读。

3、描述雾凇形成的过程然后出示雾凇形成的示意图,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这部分既是课文的重点,也是课文的难点,通过合作学习,多媒体展示图片、雾凇形成的示意图,抓住重点词句,品读课文精妙凝练的语言,帮助学生读懂文本,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五、总结练笔,升华美景

1、让我们再次领略一下这壮丽的奇观吧!观看雾凇影片。

2、练笔(选择其中的一个题练习) (1)假如你是小导游,你会说些什么? (2)假如你是小画家,你会画些什么? (3)假如你是小诗人,你会写些什么?

〖设计意图:课堂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场所,要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仅要重视听、读的训练,而且要重视说、写的训练。设计写导游词、说导游词的环节,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可提高学生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六、拓展延伸,探寻美景 (大屏幕展示它们的图片)

雾凇的美,美在壮观,美在奇绝。大自然是神奇的,还有许多奇特的景观呈现在我们面前,如火烧云、彩虹、海市蜃楼、极光等等,它们都有哪些特色?它们又是如何形成的?选择自己喜欢的主题进行探究,自由选择合作伙伴,或向身边有经验的请教,或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或上网进行查找,通过日记、摄影、图画等形式与同学、老师交流,向大家展示你的学习成果。

〖设计意图:课内学习的兴趣,激起学生课外学习的欲望,把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学习,树立大语文观,全方位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推荐第5篇:雾凇教学设计

《雾凇》教学设计

执教:凤阳县实验小学 周 彬

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关键词,体会雾凇的奇特、美丽。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情感。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品读语言,从字里行间感受吉林雾凇的奇特美。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1.同学们,我们的家乡有哪些自然风光?(我爱家乡美)交流:高大雄伟的鼓楼、神秘莫测的狼巷迷谷、精妙绝伦的韭山洞......2.你知道我国有哪四大自然奇观?交流 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文明全国的吉林雾凇。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抓住关键词,体会雾凇的奇特、美丽。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情感。

三、检查预习,展示自学 看拼音,写字词。

1.每到冬天yè mù( )降临,当气温下降到líng xià( )30shè shì( )度左右时,围dī( )里的水就níng jié( )成冰了。

2.大雨过后,整条路都被水yān mò( )了。

四、活动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2.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生交流

五、活动二:

出示:品读课文,感受语言。作者是怎样描写雾凇之美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过渡:雾凇如此之美, 让我们共同来欣赏这美丽的奇观吧!(出示课件)

2.交流: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十里,形成的过程又如此奇妙美丽,难怪作者说它是…(闻名全国的奇观)

板书:奇观 “

3.观赏雾凇,讲究的是“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我们刚才看到的是什么?(树挂,也就是雾凇)多美的雾淞啊!文中是怎样形容雾凇的呢? 课件出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你从这句话中哪儿感受到雾凇的美了?(课件变色:洁白晶莹

银光闪烁

美丽动人) 雾凇有着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的容颜,(板书:洁白晶莹

银光闪烁)那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十里,难怪作者要说它是奇观。

4.指导朗读 师:除了感受到雾凇很美,你还有什么收获? 师生齐读: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 师:十里长堤全都缀满了雾凇,我们来看看那是怎样的景象呢?(课件展示) 师:看,这种景象绵延数十里,你觉得雾凇除了美,还怎么样? 生:我觉得雾凇很多。 生:很壮观。 师:同学们再读一读,自己练练,怎样才能读出“壮观” ? 师:哪位来试一下?(指名读) 师:你读得非常深情。谁能和他比一比。(指名读) 师:你读得更好,因为你很投入。

5.小结: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在那三九严寒,大地冰封的时候,松花江畔的雾凇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呀,让我们一起来读第一小节,再次感受它的美。(齐读)

过渡:同学们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吉林雾凇的美丽、奇特、壮观,课文中还有哪个自然段也写了吉林雾凇的美丽、奇特、壮观呢?(第三节)

6.再来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相信你们也感受到了他的 美。你能用一个成语赞美一下美丽的雾凇吗?出示:吉林雾凇洁白晶莹,有的像( ),有的像( ),有的像( )……真是千姿百态!

7.那漫步在松花江畔的人们又是怎么赞叹它的呢?(生回答) 课件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你怎么理解这句诗的?能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看法吗?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指导朗读:说得真好,让我们一起去漫步松花江畔,感受一下这如诗如画的美景吧。(练读第三节)

六、拓展延伸

1991年前国家主席江泽民爷爷到吉林视察,恰逢雾凇奇景,让我们和江泽民爷爷一起来欣赏这蔚为壮观的景象吧!(播放课件) 看,棵棵杨柳宛若玉枝垂挂,风情万种,簇簇松针恰似银菊怒放,美丽多姿,垂柳青枝变成琼枝玉树,晶莹洁白,宛如人间仙境。 江泽民爷爷观赏了这美丽动人的雾凇奇观后,欣然写下了这样的赞颂之词: “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 1998年他又一次来到吉林,观赏了美丽动人的雾凇奇观后又赋诗一首: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

寒江雪柳日新晴,

玉树琼花满目春。 历尽天华成此景, 人间万事出艰辛。

——江泽民

这雾凇奇观是如何形成的呢?我们下节课再探讨。

七、活动三:创读课文,拓展提升

读一读,并选用其中的词语写一段话,描绘一处雾景或雪景:

笼罩 凝结 模糊 弥漫 洁白晶莹

蒸腾 缀满 缭绕 淹没 琼枝玉树

八、课外作业: 拓展学习(自由选择)

1.搜集、整理有关雾凇的资料,确定相关主题,制作一份电脑小报。2.参考收集的资料,设计一份导游词。

3.小组交流:介绍自己游览过的或想游览的旅游地,最好讲清它的特色。

板书设计:

22 雾 凇

奇观

推荐第6篇:《雾凇》教学设计

《雾凇》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新平县第二小学

缪雨宏

教学目标:

1、在上节课学习的基础上,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了解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感悟雾凇的奇特美丽。

3、通过朗读交流,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感悟雾凇的奇特美丽。 教学难点:了解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课。

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严寒的季节里,走进吉林,会看到一道神奇而美丽的风景,那就是雾凇。(板书:23雾凇

齐读课题)。雾凇以其“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同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

今天,就让老师来当导游,带领大家一起走进吉林,去感受这美丽奇特的雾凇。请同学闭上眼睛,我们一起出发。

好了,吉林到了,请同学们睁开眼睛,一起来欣赏雾凇奇观。(出示课件:雾凇图 ) 这一次吉林观雾凇之旅你最想知道什么?

二、品赏诵读,互动解疑。

(一)品析

一、三自然段,感悟雾凇之奇美。

1、欣赏雾凇奇观。(课件出示雾凇图片,学生欣赏)

要求:大家边看边想,这些图片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或句子?

交流:千姿百态、美丽动人、晶莹夺目、银光闪烁、冰天雪地、心旷神怡、美不胜收、洁白无瑕、人间仙境、粉装玉砌、琼枝玉树……

2、是啊,多美的雾凇啊!那么课文中是怎样来描写雾凇的美的?自由地读读第一自然段,找出有关句子。

(1)谁来读读,课文中是怎样描写雾凇的?(学生读句子)

(2)课件5出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①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这句话,其他同学思考,你从哪些词中感受到雾凇的美了?

指名说,老师在课件上把“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点上其它色。

 要想把这些词语读好, 就要一边想刚才的画面一边读,读出词语的感情色彩。谁来读这两个词语?(指名个别读。)

④你读得真美!回到句子中,你们能把雾凇的美丽读出来吗?自己先练练。

1

⑤谁来试试?指名读。(老师听出来了,你读得真好!)(谁也能像他读得这么美?评读,男女生赛读。)

(3) 雾凇不但洁白晶莹、银光闪烁,而且是绵延了十里江堤,难怪作者要说“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板书:奇观)谁知道“奇观”是什么意思?(指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或出奇少见的事情。)“奇观” 在本课中是说——(雾凇是雄伟美丽而有罕见的景象。)谁来把句子读一读?读出你的理解。 (4)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一小节,边读边想像,再次感受它的美。(齐读)

3、课文除了从色彩、光泽这两方面写出了雾凇的美丽动人之外,最后一段还用一个词写了它的姿态美呢。

(1)快速读一读,找出是哪个词?

课件6出示:千姿百态(齐读)

“千姿百态”是什么意思?(形容姿态多种多样,各不相同。)你能给它找个近义词吗?(如:形态各异 婀娜多姿 姿态万千)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众多的姿态,边看边想像,看完后说一说它们像什么。(课件出示几组雾凇姿态的画面)

交流:你看到了哪些姿态?它们像什么?(交流。)

这里老师只是出示了几幅图片,其实雾凇还有很多很多的姿态,请你再想像一下,雾凇还会像什么?(再交流。)

请你用这样的句式把刚才同学讲的连起来说。(课件出示): 吉林雾凇有的像(

),有的像(

),还有的像(

),真是千姿百态!

(2)难怪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课件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①“情不自禁”是什么意思?(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你能用它来说一句话吗?

②你们见过梨花吗?什么颜色?(洁白、雪白)

联系课文想想:这里的“梨花”比喻什么呢?(比喻雾凇)

③此时此刻,那一棵棵、一行行的松枝、柳树在一夜之间,披上了洁白晶莹的霜花,就像雪白的梨花那般美丽。难怪人们会情不自禁地赞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让我们饱含赞美之情,齐读最后一段。(看课本读,注意姿势)

(二)精读第二自然段,了解雾凇之成因。

过渡:大家不是还想知道这千姿百态的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吗?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第二自然段,找一找:哪一句话概括地写雾凇是怎么形成的?

交流,课件出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从这句话中,我们知道,雾凇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严寒季节、饱和水汽、遇冷凝结)

2

板书:

凝结

(严寒季节)雾气

————

雾凇

(饱和)

遇冷

2、雾气是怎么凝结成雾凇的?(带着问题,按照下面的要求来学习) 课件出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1)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雾气是怎么凝结成雾凇的?

(2)划出有关句子。

(3)然后小组交流讨论。

(4)交流汇报,指导朗读,体会雾凇的形成。

出示:“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齐读。

出示:“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树木被雾气淹没了。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自由朗读这句话,你觉得这雾气怎么样?(浓)

是的,雾气非常浓,达到了饱和的状态,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涌向、笼罩、淹没、模糊)

(5)再齐读这句话,体会雾气的浓。

课件出示:“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齐读。小结:这个过程就叫凝结。

(请在“慢慢地” “轻轻地”

“一层又一层地”词语下加圆点) “慢慢地”——写出了什么?(凝结的速度慢)指名读句。

“轻轻地”——写出了什么?(样子轻,悄无声息)女生读。

“一层又一层地”——说明什么?(雾气不断,逐步结成)男生读句。

请你慢点、再慢点,轻点、再轻点,细细地多读几遍这句话,用心体会雾凇的形成。(个别读,评读。)让我们再来体会一下。(齐读)

这句话告诉了我们雾凇是那样悄无声息地、慢慢地逐步凝结而成的,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课文中有一句话更进一步说明了这一点。

引读:最初______,逐渐变成______,最后___________。(齐读)

3、作者观察得多细致、多耐心啊!正是由于作者经过了长时间的耐心、细致地观察,才发现了这个奥秘。(渗透习作方法指导)

三、拓展泛读,启思归疑。

1、过渡:三九寒天,雾凇就这样慢慢地,悄悄地形成了。观赏雾凇,讲究的是“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 让我们再次漫步长堤,感受那奇观吧。

2、课件出示:雾凇的全景, 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雾凇奇景,此时此刻——(课件出示):

3

假如我是小导游,我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假如我是小画家,我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假如我是小诗人,我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假如我是歌唱家,我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课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但欣赏了雾凇奇特的景象,而且了解了雾凇形成的过程,吉林雾凇真不愧是闻名全国的自然奇观!

4、布置作业:

(课件出示)以下两题任选一题:

1、结合课文,给吉林雾凇写一份导游词。

2、仿照本课雾凇形成过程的写法,按照下面的提示写一段话。(现在,已进入冬天,多数的早晨都有浓雾。请你认真观察清晨的景色,写一写浓雾给树木、花草、建筑物穿上外衣的景象)

八、板书设计:

23 雾凇

凝结

洁白晶莹

(严寒季节)雾气—————雾凇

银光闪烁

(饱和)遇冷

千姿百态

奇观

推荐第7篇:《雾凇》教学设计

《雾凇》教案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5个生字,学会10个生字,能结合课文理解课文中的词语。

3、通过朗读,欣赏图片,感受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初步了解吉林雾凇的形成条件和形成过程。教学重点:

生字、词语教学和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 教学难点:

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图片,介绍我国四大自然奇观: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吉林雾凇。(同学们,在我国这块辽阔而神奇的土地上,有着四大自然奇观:它们是:长江的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吉林雾凇。长江三峡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素有“山水画廊”的美誉,以雄、秀、险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名列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首。云南石林以石多似林而闻名全国,是一个集自然风光、撒尼土著风情、休闲度假、科学考察为一体的5A级景区。桂林山水:它以山青、水秀、洞奇、石美为主要特色,享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接下来,就到“吉林雾凇”了,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写一写“雾凇”两个字。

(二)初读课文 了解大意

1、带着学生板书“雾凇”二字,记一记“雾”字,在汉语拼音本上写三个“雾”。再用电子白板找出“凇”字,结合解释以及字形去揣摩“雾凇”的含义。

2、欣赏美丽的雾凇。

3、看到这些美丽的雾凇,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4、出示文中描写雾凇的词语:

洁白晶莹 银光闪烁 美丽动人 千姿百态 琼枝玉树 霜花 缀满

5、再出描写雾凇形成的词语:

弥漫 缭绕 蒸腾 笼罩 淹没 模糊 凝结

6、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课文是怎样写雾凇的?请哪位同学为我们读一读课文。)

7、指名读课文,同学传授读得好的经验或者互相点评朗读。

8、指名说一说: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自由发表)

(三)咀嚼词句 品味奇美

1、课文是怎样描写雾凇的奇特美丽的呢?请找出相关的句子,用“—”把它画下来。

2、交流句子。

(1)、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请用你发现的眼睛找一找,这句话写出了雾凇的哪些特点?(颜色白而美、数量多、)

抓住“洁白晶莹”“银光闪烁”“十里长堤”“缀满”,读出白美、多的特点。 采用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等形式朗读。

雾凇是在哪个季节出现的呢?(冬季)课文的哪个句子向我们透露了这个信息?(三九严寒,大地冰封)解释“三九”,背诵《数九歌》。(课件:出示第二句—重点词加点—出示第一句—出示《数九歌》—出示第三句) 引读第二句、第三句,齐读第一段。

(还有哪一句也是描写雾凇的美丽奇特的呢?)

(2)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2 这句话又写出了雾凇的什么特点?(姿态多,壮观美) 从哪些词语看出?(“千姿百态”“千树万树” “琼枝玉树”)

什么是“琼枝玉树”?(本指美玉做的树干和树枝,本课指松花江两岸的树一片银白,晶莹美丽。)

谁能读出雾凇的多和美呢?

指出文的诗句,说说为什么要加双引号?(引用诗句)出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整首诗朗读。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唐)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简单理解这句诗用在这里的妙处。(体现了作者由衷的赞美之情) 谁来读一读这句话,读出壮观美丽。

在吉林,有句俗话说“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看落花。”你从中读懂了什么?(早晨是看雾凇的最好时间)因此课文最后一段说——“清早,寒风吹拂,雾气缭绕„„”齐读最后一段。

(四)赞叹雾凇 探究形成

1、课文学习到这里,你想说什么?

2、吉林的雾凇的确太美了,难怪我们的江主席来到这里,也忍不住写下了这样的赞诗:寒江雪柳,玉树琼花!让我们也来借主席的诗称赞一下吉林的雾凇吧!

3、同学们,吉林的雾凇如此神奇美丽,许多人都慕名来观看,那么,它是怎样形成的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呢?

4、谁来说一说,它是怎样形成的?你从课文的哪里知道的?

5、指名读第2自然段的第一句话。

6、形成雾凇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呢?(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

7、教学“凝”字。识记、书写。

8、过于饱和的水汽、冷空气又来自哪里呢?又是怎样形成的呢?下节课,我们 3 继续来学习雾凇的形成过程。

(五)布置作业

洁白晶莹

23、雾凇

晶莹闪烁

水汽——遇冷——凝结——奇观千姿百态 琼枝玉树 4

推荐第8篇:《雾凇》教学设计

《雾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宿豫张家港实验小学 徐双燕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能用自己的话说出雾凇形成的过程。

3、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教学过程:

一、再现奇观,感受美景。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雾凇》这篇课文,学好了生字词,下面我们来读读这组词语。(出示生字词:笼罩、凝结、模糊、弥漫、洁白晶莹、蒸腾、缀满、缭绕、淹没、琼枝玉树)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在读的过程中想象到画面。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觉得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怎样呢?(雾凇很美)。是啊!大家想不想去欣赏这美丽的雾凇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这美丽奇特的吉林雾凇。(播放雾凇图片,老师诵读第一自然段)

二、体验美景,抒发赞叹。

1、好美的吉林雾凇呀!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你想赞美一下它的美吗?你想说些什么?(指名说)

2、那漫步在松花江畔的人们又是怎么赞叹它的呢?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回答问题。

出示“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1)人们是怎样发出赞叹的?(情不自禁)你能情不自禁地赞叹一下吗?(指名读句子)

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诗的?能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看法吗?

3、你说得真好,老师感受到你欣喜惊讶的感情了,同学们感受到了吗?让我们一起来赞叹一下。(齐读句子)

小结:松花江畔的雾凇有的像(盎然怒放的银花),有的像(气势磅礴的落雪),有的(像精美的艺术品),有的(似烟似雾),真是„„(投影图片并板书千姿百态,琼枝玉树)

4、让我们也去感受一下漫步在松花江畔的游人的喜悦之情。(出示并齐读第三节)

三、了解形成,感受奇特。

过渡:吉林雾凇因它的壮观和奇特成为北国风光的景中之绝,这么奇特的美景又是怎样形成的呢?(板书:形成)我们来学习第二自然段。

(一)一读课文,了解雾凇形成条件。

1、快速默读第二自然段说说雾凇是怎样形成的?把写雾凇形成的句子划下来读读。

2、谁来说说,雾淞是怎样形成的?

(1)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出示句子)

A、从这句话中你能发现雾凇形成的条件吗?(板书: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

3、齐读这句话。

(二)细读课文,了解吉林雾凇形成过程。

1、雾凇是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吉林雾凇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它也同样要有什么条件呢?(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

2、自学课文第二自然段

划划:默读课文,划出写吉林雾凇有“过于饱合的水气” 和雾气“遇冷”、“凝结” 的句子。

读读:把找到的句子读一读。

议议: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同桌互相讨论一下。

3、交流:

(1)吉林有“过于饱和的水汽”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

“从当年12月至„„阵阵雾气。”(出示句子)

(2)吉林有了“过于饱合的水汽了”,这些过于饱和的水汽只有怎样才能凝结成雾凇呢?(遇冷)它能遇冷吗?你又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每当夜幕降临„„树木被雾气淹没了。”(出示句子)

(3)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就凝结成了雾凇,这个形成过程的速度是怎样的呢?(是很慢的)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出示: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层地„„最后„„是银松雪柳了。

①你是从哪些词感受到它的慢的?(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

A、你能把这种缓慢的过程读出来吗?先自己试一试。再读给大家听听。(指名读)

B、理解并选用“渐渐地”、“慢慢地”或“轻轻地”造句。 C、齐读句子。 ②、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在这过程中,雾凇先是什么样的,慢慢变成什么样,最后又是什么样的? A、最初像 ,逐渐变成 ,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有是 了。 B、读这句话应该读出语气的变化,先是轻轻的,缓缓的,后来就变成欣喜的语气了,谁再来试试?

4、同学们,雾气就是这样,慢慢地变成了雾凇的,谁能把吉林雾凇形成的过程给大家讲讲,可以选用以下词语: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弥漫、每当、气温、涌向、笼罩、淹没、渐渐地、模糊、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最初、逐渐、最后。(出示词语)先准备准备。

4、这么美丽的雾凇原来是这样形成的啊,我们再来看看一个介绍,进一步了解吉林雾凇是怎样形成的?(播放介绍吉林雾凇形成的视频)

5、吉林雾凇的形成过程是很美的,我们一起来把它的美读读。(出示第二小节)齐读。

6、小结:

雾凇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千里,形成的过程又如此奇妙美丽,难怪作者说它是„„(闻名全国的奇观,板书:奇观)

四、欣赏音乐,激发情感。

吉林雾凇因它的壮观和奇特的美让游人流连忘返,为此还有人专门写下了动听的歌曲来赞美它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歌曲,再次体验一下吉林雾凇的美。(播放歌曲《雾凇恋歌》)

五、齐读全文,升华情感。

吉林的雾凇太美了,让我们一起美美地把课文读一读。 板书设计:

银光闪烁 美丽动人

美景 奇观 雾凇 千姿百态 琼枝玉树

形成 饱合水汽——遇冷——凝结

推荐第9篇:《雾凇》教学设计

《雾凇》(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洁白晶莹、银光闪烁、千姿百态等。

3、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了解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

三、教学准备:有关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单元导入,明确目标

1、复习回顾: 课文都写了些什么?(课件1)

2、明确学习目标(课件2)

二、学习第

一、三自然段,精读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

师:现在,让我们再次走进吉林雾凇,板书“雾凇”请看大屏幕(课件3)老师有个要求,大家边看边想,这些图片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千姿百态、美丽动人、洁白晶莹晶莹夺目、晶莹剔透、银光闪烁、冰天雪地、心旷神怡、神清气爽、美不胜收、洁白无瑕、人间仙境、粉装玉砌、琼枝玉树„„)

2、是啊,多美的雾凇啊!那么课文中是怎样来描写雾凇的美的?自由地读读第一自然段,找出有关句子。在小组内讨论一下从哪些词中感受到雾凇的美了?

1 a、指名说,老师在课件4“洁白晶莹、银光闪烁”

b、要想把这些词语读好, 就要一边看画面一边读。(指名个别读。) c、你读得真美!(课件5)回到句子中,你们能把雾凇的美丽读出来吗?自己先练练。

d、师范读,这么美丽的雾凇你想读好它吗?谁来试试?指名读。(老师听出来了,你读得真好!)(谁也能像他读得这么美?2—3人朗读,评读,赛读。)

(3) 雾凇不但洁白晶莹、银光闪烁,而且是绵延了十里江堤,难怪作者要说“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板书:奇观)

3、课文除了从色彩、光泽这两方面写出了雾凇的美丽动人之外,最后一段还用一个词写了它的姿态呢。

(1)快速读一读,找出是哪个词?(课件6)出示:千姿百态(齐读)

“千姿百态”是什么意思?(形容姿态多种多样,各不相同。)你能给它找个近义词吗?(形态各异\\婀娜多姿 姿态万千)

交流:想像一下,雾凇有哪些姿态?它们像什么?(交流。)请你用这样的句式把刚才同学讲的连起来说。(课件7出示):吉林雾凇有的像( ),有的像( ),还有的像( ),真是千姿百态!

(2)吉林雾凇真是千姿百态。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指名说,(课件8)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联系课文想想:这里的“梨花”

2 比喻什么呢?(比喻雾凇)③此时此刻,那一棵棵、一行行的松枝、柳树在一夜之间,披上了洁白晶莹的霜花,就像雪白的梨花那般美丽。谁来情不自禁地赞叹?让我们饱含赞美之情,齐读最后一段。(课件9出示第三段内容)

三、精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刚才我们已经领略了雾凇奇观,它洁白晶莹、银光闪烁,而且千姿百态,那大家知道这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吗?

1、请同学们默读第二自然段,找一找:哪一句话概括地写雾凇是怎么形成的?

(课件10)出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①从这句话中,我们知道,雾凇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严寒季节、饱和水汽、遇冷凝结)

2、齐读这句话。读了这句话,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

3、雾凇形成是有先后顺序的,根据你们提出的问题,按照雾凇形成的先后顺序,我们把主要问题归纳如下(课件11出示): ①雾凇是在什么季节形成的?②松花江上为什么有雾气? ③当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这雾气有什么变化? ④雾气是怎么凝结成雾凇的?

4、带着上述问题,小组合作划出有关句子,然后小组交流讨论。

5、交流汇报,指导朗读,体会雾凇的形成。

(1)雾气是在什么季节形成的?“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

3 或“严寒季节”。

(2)松花江上为什么有雾气?“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齐读。

(3)当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这雾气有什么变化?课件13出示:每当夜幕降临、、、、树影模糊了。你觉得这雾气怎么样?(浓)是的,雾气非常浓,达到了饱和的状态,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涌向、笼罩、淹没、模糊)再齐读这句话,体会雾气的浓。

(4)雾气是怎么凝结成雾凇的呢?(课件12出示)这蒸腾的雾气、、、镀上了白银。

再读这句话,想一想雾气是怎样镀在松针、柳枝上的?圈出有关的词语。

“慢慢地”——写出了什么?(凝结的速度慢)“轻轻地”——写出了什么?(样子轻,悄无声息) “一层又一层地”——说明什么?(雾气不断,逐步结成)。

(5)请你选择用“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来写一句话。(课件14)

(6)齐读。你感受到了什么?(感受到了雾凇慢慢地、逐步形成的情形。)课文中作者只用一句话,把雾气凝结时的情形写得既具体生动,又十分精炼。

4 (课件15出示: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请你慢点、再慢点,轻点、再轻点,细细地多读几遍这句话,用心体会雾凇的形成。(个别读,评读。)

(7)这些词和句子告诉了我们雾凇是那样悄无声息地、慢慢地逐步凝结而成的,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课文中有一句话更进一步说明了这一点—— (课件16逐步出示)像银线、银条儿、银松雪柳的图片。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雾凇的样子。齐读。

6、作者观察得多细致、多耐心啊!正是由于作者经过了长时间的耐心、细致地观察,才发现了这个奥秘。当他发现了松花江畔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时,他心情怎样?(惊奇、兴奋)让我们带着喜悦之情齐读第二自然段。

(出示课件23记忆小能手)每当夜幕降临,气温( ),这雾气( ) ,( )两岸,( )着十里长堤。树木被雾气( )。 ( )灯光、树影模糊了。这蒸腾的雾气,( ),( ),( )给松针、柳树镀上了( )。最初像( ),逐渐变成( ),最后十里长堤全都是( )了。

四、拓展延伸

过渡:(出示)“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江泽民爷爷在1991年去吉林视察期间恰逢雾凇奇景,欣然写下了这样的赞颂之词。1998年他又赋词曰:“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

5 春。历尽天华咸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

五、总结

雾凇的美,美在壮观,美在奇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但欣赏了雾凇奇特的景象,而且了解了雾凇形成的过程,吉林雾凇真不愧是闻名全国的自然奇观!

六、布置作业。

仿照本课雾凇形成过程的写法,按照下面的提示写一段话。 现在,已进入冬天,多数的早晨都有浓雾。请你认真观察清晨的景色,写一写浓雾给树木、花草、建筑物穿上外衣的景象。

八、板书设计:

23.雾凇

奇 观

雾 凇 的 美 洁白晶莹 银光闪烁 千姿百态

雾凇的形成 严寒季节 过于饱和的水汽 遇冷 凝结

推荐第10篇:《雾凇》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雾凇》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出现的生字新词,并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并能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感受中国四大自然奇观。

师:同学们,大家知道吗?我们国家有著名的四大自然奇观,它们分别是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吉林雾凇。(出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图片)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第23课《雾凇》,让我们去认识和了解一下雾凇。

2、板书课题:指导“雾”字字形,雨字头,在写雨字头的时候第三笔不是横折弯钩,而是横钩。让我们一起来齐读课题,再读一遍。

二、初读课文。

过渡:先请同学们听录音范读。(认真听准字音) 1.自由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把书打开早127页,自由地小声地读一读课文,在读的时候对照课后生字表是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 2.检查自读效果。

(1)谁来挑战一下的词语?

(“堤”是本课生字,读dī,而“封”和“莹”都是后鼻音。刚这个同学读得很准确,再请一位同学。)

(2)难度五颗星的词语,谁来?

(凝和零都是后鼻音,第一个是鼻音“n”,一个是边音“l”)。 3.写字指导:“凝”是左右结构,右边是个“疑”,第三笔是“撇”。 “零”是上下结构,“雨字头”和课题的“雾”是同样的结构和偏旁。 “令”这个字千万别漏写一点。(生在课后描红) 过渡:现在我们再把这些词语送进课文,我们来读一读这篇课文。 4.学习课文

(1)哪些同学喜欢第一段?请举手。(生互评)

(2)喜欢第三段的同学请举手读一读。(师生互评,读出赞叹的语气) (3)喜欢第二段的请举手,第二段中有几句话比较长,也难读,如果你们把它们读通顺了,第二段也就不难读了。

三、学习课文

过渡:这雾凇简直太美了,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出示雾凇图片)

你们想知道这么美的雾凇是怎么形成的吗?那么哪一段是写雾凇形成过程的呢?

1.请生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屏幕上的几个问题。

(1)完成第一个问题,本段共八句话,请八位同学读。其他同学思考这段是围绕哪句来写的?(第一句)

(2)师范读中心句。请生找出雾凇形成的两个必要条件。(严寒,水汽) 2.课文上到这里,我想考大家一个物理常识,你们知道水在自然界有集中形态吗?(固态,液态,气态)那么,我们课文里的提到的气态的水指的是什么呢?固态的水呢?(板书课题:水 雾 雾凇) (1)老师画一幅简笔画,大家读我来画。 (2)描写水的句子,请女同学来读。 (3)描写雾的句子,再请男同学来读。

(4)请生评价有没有少一些什么?请一组同学读描写雾凇的句子。

3.你们觉得雾凇的形成时间是快还是慢?你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师评价) 4.请同学们根据这幅画,用自己的方式说一说雾凇的形成过程。

课堂小结:今天我们了解了吉林雾凇的形成过程。洁白晶莹,千姿百态的雾凇很美,下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松江花畔去欣赏这美景。

板书设计:

23、雾

水 → 雾气 → 雾凇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洁白晶莹 缀满 银光闪烁 美丽动人 闻名全国 奇观 十里长堤 大地冰封 笼罩 凝结 模糊 弥漫 蒸腾 淹没

雾气缭绕 千姿百态 琼枝玉树 情不自禁

二、分析课文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出示内容:三九严寒,大地冰封。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2、自由朗读,把最吸引你的、最美的地方用笔划出来,再好好念一念,把感受到的美用朗读表达出来。

3、交流朗读,说说你为什么这么读。

在读中体会到:“三九严寒,大地冰封”——交代雾凇形成的时间 “十里长堤”“缀满”——说明雾凇的数量很多

“洁白晶莹”、“银光闪烁”——分别从颜色和光泽表现雾凇的美 “闻名全国”、“奇观”——自豪之情

4、填空:

“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这一句中填写的词语从、、三个方面描绘了吉林雾凇的奇观。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过渡:夜看雾,晨看挂,清早,寒风吹拂,雾气缭绕,我们漫步在松花江边,一起来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 1、播放片段欣赏。

2、你看到了哪些姿态?它们像什么?

说话训练:吉林雾凇有的像 ,有的像 ,还有的像 ,真是千姿百态啊!

3、看着这么美丽的雾凇,人们不禁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4、简介此诗句的出处,体会诗句引用的恰当。

三、点拨引导:

我们不但欣赏了雾凇奇特的美景,而且了解了雾凇的形成过程。吉林雾凇真是闻名全国的自然奇观呀!让我们再次朗读课文,去感受一下那奇特而美丽的吉林雾凇吧!(齐读课文)

四、导游:

师述:吉林雾凇美不胜收,闻名全国,一定吸引了不少游人。我们很多人都没去过吉林,都想一睹吉林雾凇的风景,如果你是吉林当地一个小朋友,大伙想请你做个导游,你想怎么介绍呢?下面分小组讨论,过一会儿,我们比一比,看谁当得像?当得好? a、小组讨论。 b、指名当,评价。

五、游客:

如果我们换个角色,你此时是一个正漫步在松花江边的一个游客,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这美丽的雾凇,你会怎么说?怎么想呢?

板书设计:

雾 凇 晶莹洁白 银光闪烁

水汽——遇冷——凝结——奇观

千姿百态 琼枝玉树

教学反思:

课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神奇的景象。但学生生活从未亲眼见过雾凇,虽然通过文本能够得到一定了解,但仍缺乏感性认识,更无法理解吉林雾凇形成的特殊原因,给教学带来了困难。所以要用多媒体来教学。本课雾凇形成的过程,感悟作者的情感是本课的重点,体悟文本是怎样具体描绘“水汽”到“雾凇”的变化过程是难点。于是我在学完第二小节的基础上,问学生:“学到这儿,你是不是产生了疑问?”并总结成两个问题。雾凇形成的条件是什么?雾凇形成的过程是什么?孩子两次带着问题默读、品味课文,除了找到了雾凇形成的条件: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还找出相关的说明内容进一步朗读、体会,探究它的形成。这样,孩子在了解雾凇成因的同时,又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理解雾凇的形成,感受语言的美,感悟雾凇凝结过程之美,体会作者的喜悦之情。这一教学培养了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并培养了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将信息技术与课文优化整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深刻感受、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提高了语文素养。

第11篇:《雾凇》教学设计

巧用课件 妙作点拨

------《雾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洋河小学 殷延芳

一、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并要求“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努力挖掘课文“美”与“奇”的因子,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深刻感受、合作探究,提高语文素养。

本课的教学设计,着力体现“尊重学生主体,着眼学生发展”的理念,立足于自能读书,着眼于自主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读中入境,读中悟境。这是一篇文笔优美的文章。因此重点应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让学生充分感受雾凇的形象美,深刻领会课文的语言美。在读中培养语感。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读得充分、悟得深刻、述得到位。

2.巧设情境,激发情感。由于学生没有见过雾凇,甚至有的同学不知雾凇是什么,因此,在学习中,学生无法找到建构的旧知,给教学带来了困难。为此,教师用精心设计的教学语言,丰富真实的情感和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构建一个广阔的心理场作用于学生心理,从而促使他们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整个学习活动中,产生细致的情感体验。

二、教学目标

1.认识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雾凇的奇美及其成因。

2.能力目标:感受语言美,培养欣赏及想象能力。培养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培养语感。

3.情感目标: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了解雾凇景观的奇美及雾凇是怎样形成的。

四、教学难点:理解雾凇是怎样形成的。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3课《雾凇》。雾凇俗称“树挂”,是较为常见的自然现象,在中国和世界的许多地方都能看到它美丽的身影。 1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

2、板书课题 强调“凇”字,学生回忆带“冫”的字,并从中发现规律。

3、吉林雾凇与云南石林、长江三峡、桂林山水并称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

4、下面请同学们先来欣赏一组图片(点击图片)。

5、生谈感受,大家边看边想,你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来形容雾凇?

(千姿百态、美丽动人、晶莹夺目„„)

6、引入新授

(二)、自主学习,精读感悟雾凇的美

过渡:多美呀!大家的词语库里原来有这么多精彩的词句!那课文是怎样将这种美表现出来的呢?请大家自己来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用笔画出体现雾凇美丽的词语或句子。并想想你从中感受到了它的什么美?(依照学习情况,相机出示第

一、三自然段)

第一步:进入情境赏“美”。

过渡:多美呀!大家的词语库里原来有这么多精彩的词句!那课文是怎样将这种美表现出来的呢?请大家自己来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用笔画出体现雾凇美丽的词语或句子。并想想你从中感受到了它的什么美?(依照学习情况,相机出示第

一、三自然段)

A:第一自然段

(1)交流汇报:书上用了哪些词语来形容雾凇呢?(相机板书:洁白晶莹、银光闪烁)

(2)这么美丽的雾凇你想读好它吗? (3)个性朗读

3.雾凇那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的容颜,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千里,难怪作者要说它是„„(板书:奇观)

4.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读出雾凇的美丽,奇特,读出我们的自豪心情。

5、配乐、配图,生深情朗读。B:第三自然段

(1)交流汇报。“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相机板书: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 (2)出示第三自然段,配图、配乐

(3)出示“琼枝玉树”对比图,让学生在直观形象的图片下,有了更为深刻的印象,从而更好地理解了词语的意义。

4)多美的奇观啊!让我们一起去漫步松花江畔感受一下这如诗如画的美景好吗?(齐读第三节)

(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了解雾凇的成因

过渡:吉林雾凇争奇斗艳,独具魅力的风姿,是神州大地北国风光的景中之绝,令五洲四海慕名而来的无数中外宾朋惊叹不已。如果你是小小旅行家看到如此美丽奇特的景观,会产生哪些疑问呢?

1.归纳出示思考题----“我会想”:(1)雾凇是怎样形成的?(2)为何只有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形成了闻名全国的奇观呢?

2.小组合作。以“四人小小旅行团”的角色定位,通过研读课文、查找资料、请教别人等方法多渠道解决前面发现的两个问题。

3.全班交流。

(1)先解决第一个问题:引导抓住第二自然段中心句进行研读:“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出示这段话) 归纳形成雾凇的两大条件:A.严寒季节;B空气中有过于饱和的水汽。(板书:水汽——遇冷——凝结)

(2)解决第二个问题:学生通过查找地形图、气象资料以及研读课文等小组合作研究,可以明确:“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出示这段话)

(3)小结:水从丰满水库里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丰富的热能使松花江水临寒不冻,巨大的温差为雾凇的形成提供了过于饱和的水汽。

(4)这就是吉林雾凇的独特之处呀,让我们记住这一奇景吧。(齐读) (5)指导朗读,体会雾凇形成的过程。

过渡:(难怪看雾凇还讲究“夜看雾,晨看挂”,夜幕降临,漫步松花江畔,你会看到怎样的雾?)

A、交流出示:“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树木被雾气淹没了。渐渐 3 地,灯光、树影模糊了。”

a.指读:(评价过渡:松花江上的雾越来越大,越来越浓,大团大团的白雾滚滚而来,)

b.谁还想读(评价过渡:沿江十里长堤,苍松林立,杨柳低垂,全都笼罩在白雾中)

c.谁还想再读(评价过渡:这蒸腾缭绕的白雾是壮观,是奇绝,让我们一起来感受)

d.齐读。

B、温度越来越低,雾气越来越浓,这蒸腾的雾气——

引读出示:“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指导朗读:

a、多奇妙呀,谁来读?(指导朗读好“慢慢地” “轻轻地”“一层又一层”)

b、齐读。

过渡:(这宛若白银的雾凇正在慢慢地、轻轻地、不知不觉地形成。多么神奇的变化呀!)

C、这松针、柳枝都变了,变成──变成──变成──(出示这一句话) 让我们凝视这一过程,体会它的变化

课件出示:(配图)银线

银条

银松雪柳 回到句子:每当夜幕降临„„银松雪柳。(配乐朗读) a.能把这些词语读好吗?用心来读。(指读) b.能把你所有感受放进这句句子里来读好它吗?

过渡:(真是太让人惊叹了!让我们请“小小旅行团”的小导游把这雾凇的美毫无保留地向小小旅行家们做个美丽的介绍吧!)

(四)、交流抒怀,激活体验 1.口语交际训练----“我来说”

评价过渡:小导游表现真不错,吉林雾凇会因为你们这些小导游更加闻名于世的。

2.图片欣赏。现在让我们再来欣赏这奇美的景观吧。

(五)、个性实践,拓展延伸

1.拓展延伸:这千姿百态的雾凇以它独特的美吸引着我们,用它的洁 4 白晶莹深深地打动了大家的心。此时此刻,你就站在松花江畔,面对美丽的雾凇奇观,你想用什么方式来表达对它的喜爱之情呢?(学生回答读诗歌,画画,唱歌,朗读课文„„)

2.那下面就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表达你对雾凇的喜爱吧!

3.“妙笔生花”:地球上还有很多奇特的景观和自然现象,如彩虹、火烧云、溶洞,它们有什么与众不同的美?它们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请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选择合作伙伴,探究自己喜欢的问题,并选用小论文、观察日记、摄影、图画、诗歌等形式,向老师和同学介绍探究成果,表现景观独特的美。

板书设计:

22 雾凇

洁白晶莹 银光闪烁

水汽——遇冷——凝结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第12篇:雾凇教学设计

《雾凇》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2.关注课文中长句的停顿,学会根据句意合理停顿,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脉络,初步感受雾凇的美丽。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通过自身努力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体会雾凇的美丽。

教学准备:

1.自主预习课文。

2.利用互联网搜集吉林雾凇的相关资料。

教学流程:

课前谈话:猜谜语

一、导入:

再来猜一猜(出示“雾”的大篆),这是什么字?告诉你们,这是古代的雾字。

(出示演变过程),后来经过逐步的演变、简化变成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字。(雾)

指导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这是一个上下结构的字,上面的雨字头表示云气或微小的水滴,下面的“务”在古代是这样写的(指小篆体),表示两军交战,许多士兵聚集在一起。雾就是由空气中许多小水滴聚在一起形成的。

理解了字的意思,一定能牢牢记住这个字了吧。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写写这个字。(板书:雾)

在严寒的季节里,空气中过多的雾气或水汽遇冷会凝结成冰晶,这冰晶就叫做“凇”。(板书:凇)

那“雾凇”就是由雾气凝成的冰晶。

齐读课题。

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去欣赏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景观。

二、交流展示、反馈自学情况

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预习课文,你们都预习了吗?课文读了几遍?同学们自主学习习惯非常好。

老师再给你们一些时间,同座位的同学互相听读,你认为同学读得好的,就送她一个大拇指表扬表扬他。

互相学习也是很好的学习形式。

读了这么多遍,一定有很多收获,现在我们就来交流一下读书的收获。

1、读生字词

这些词语能读好吗?出示词语:

笼罩

淹没

模糊

凝结

洁白晶莹

银光闪烁

千姿百态

琼枝玉树

生读第一行(真了不起,这里有许多多音字,你一下子全读对了。)

生读第二行

自由读一读,你有什么发现?

把你的发现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2、书写生字

同学们词语读得真好!这里面有几个生字你能写好吗?(点击出示田字格生字)

指导识记字形。

师范写:“凝”

请同学们在书上把这三个字描红一遍!

这个同学写得又快又好!

瞧,这位同学坐得多端正啊。“三个一”很到位。

3、读课文

老师发现,我们班的同学不光词学得快,而且字也写得很认真。现在我们把这些生字词带到课文中读一读,好吗?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相机指导长句子。

A: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了,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B: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

C: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其他同学要认真听,你们可是小评委哦。

(读中出现问题,立刻解决。解决后让其再读。读得好的,要表扬。)采用指名读、挑战读、推荐读、找有进步的同学读。

三、再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课文读得真流利。读了课文,雾凇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那课文每一自然段介绍了什么,你们能读懂吗?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想一想。

1、生默读课文。

2、交流:课文每个自然段介绍了什么?主要介绍了什么?能不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说课文主要介绍了什么?

板书关键词:美丽

形成

赞叹

四、研读体悟,品味景观遣词美

是啊,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雾凇的美丽以及形成过程。那雾凇美在哪儿?(的确,走在松花江畔,到处都能感受到雾凇的美)作者是如何向我们介绍雾凇的美的?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细细品读。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出示自学要求:

1、边读边画出描写雾凇美的句子,想一想,你从哪些具体词语中体会到雾凇的美;

2、大声读一读你画的句子,把你的体会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交流:读得真投入,现在我们来交流交流。

你画的是哪个句子?你有什么体会?是从哪个具体词语当中体会出来的?

出示句子: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雾凇的美丽?(洁白晶莹、银光闪烁)

(1)理解“洁白晶莹”,体会颜色美。

透过“洁白晶莹”这个词你好像看到了什么?(你体会到颜色的美。你看到了颜色)

点击图片,多白多亮啊!再仔细瞧瞧,还很透明呢。像水晶、像玻璃、像钻石„„美吗?请你来读读这个词。把词语送进句子中再来读一读。(真好)

洁白晶莹的霜花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让我们一起赞美一下阳光下晶莹剔透的雾凇。(齐读)

继续交流,你有什么体会?

(2)理解“缀满”,体会数量之多。

“缀满”枝头也就是说雾凇挂满枝头。

数量真多,十里长堤上挂得满满的,多壮观的景象。把你的体会融入朗读中读一读吧。

多美的雾凇,多壮观的景象!这就是——(引读)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3、图片感知美,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想去看看吗?

(课件,配乐,教师讲述)看,满树的霜花如银花怒放,晶莹剔透;又仿佛梨花攀枝,洁白高雅;似披着美玉,戴着白银,婀娜动人,美不胜收。

老师听到了大家啧啧赞叹的声音,(看到了同学们脸上的震惊)作者从雾凇的颜色和数量两方面描述了雾凇的美。现在你能用你的语言把你眼中的美表达出来吗?

4、配乐、齐读第一自然段。

看来,此时吉林雾凇的美在同学们心目中已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用朗读表达出内心对雾凇的由衷赞叹。

五、总结

这么美的雾凇奇观是如何形成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探究。

六、作业设计

1、继续搜集吉林雾凇的相关资料。

2、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完成《习字册》上的描红、临写。

第13篇:《雾凇》教学设计

《雾凇》2教学设计

万宝学校高琳琳

一、议一议:回忆课文内容,导入课题:

1、三九严寒,大地冰封。此时当你走近吉林的松花江畔,你会被一道亮丽的风景所吸引。那就是-------雾凇。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23雾凇。板书。

2、上节课,我们对本课有了了解,请你回忆一下课文内容,雾凇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想用哪些词语去形容它?(学生回答)老师也想到了一些词语。你能一边欣赏画面一边美美地读一读这些词吗?幻灯片齐读。

3、一朵朵霜花缀满枝头,

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板书。

二、说一说、读一读:

学习第二段,感知雾凇的形成过程,品读词句美。

1、雾凇不仅形态奇特,它的形成过程的也很奇妙。雾凇是怎样形成的?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中有一段话可以概括。出示要求。

2、出示句子,齐读。这句话还告诉了我们形成雾凇所必需的两个条件。是—板书。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

3、你能用自己的话谈一谈什么是过于饱和的水汽什么是遇冷凝结吗?

4、出示图片讲解。水汽也就是很微小水珠,饱和的水汽指的就是空气中的小水珠达到了极致。

5、吉林雾凇也具备这两个形成条件吗?(具备)它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幻灯片出示要求:默读第二段剩下的部分,感受雾凇在形成过程中的变化,试着说一说,雾凇是怎样具体形成的?

我看很多同学已经完成了要求,下面就请你在小组内说一说,并且合作完成以下的要求。

6、小组合作学习:幻灯片出示要求:

(1)、结合形成雾凇的两个条件,说一说雾凇的形成过程。

(2)、作者将雾凇的形成过程描写得很优美。画出你认为优美的词语、句子,写下感受,并在小组内交流、品读。

7、刚才同学们在小组合作学习时特别积极认真,表扬大家。哪位同学代表你们小组来回答第一个问题呢?结合形成雾凇的两个条件,说一说吉林雾凇是怎样形成的?

8、介绍丰满水电站:刚才这位同学提到了丰满水库,谁能通过课前预习来介绍一下?位于送花江上游的丰满水库也叫丰满水电站,当年的12月至第二年2月间,会从这里排出水温4摄氏度的水,这些水在随着松花江的水流从上游流到下游,当它经过吉林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齐读。这为吉林雾凇提供了第一个形成条件,那就是--过于饱和的水汽。

9、出示四幅图,小组汇报,结合四幅图,说一说吉林雾凇是如何形成的?

10、师:通过作者的介绍,使我们知道吉林雾凇具体的形成过程,作者在描写雾凇的形成过程时,所运用的语言也很优美,你画出了哪些

优美的语句,这些语句给了你什么样的感受,哪个小组愿意来分享一下?

11、学生小组汇报,引出雾气,出示幻灯片。指导读。

12、出示幻灯片。理解镀上。

13、出示幻灯片,感受雾凇形成之缓慢。填空背诵读。

师:十里长堤 银松雪柳 一排排树冠凝脂挂雪 一簇簇银花如雪菊般盛放

人们漫步在这如梦如幻的人间仙境,不由得感慨万千。

三、品一品:感受雾凇美丽。

出示图片,清晨,寒风吹拂,雾气缭绕。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引导齐读----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一朵朵霜花洁白无瑕,一棵棵玉树雄伟壮丽,让我们再一次赞叹这大自然的伟大杰作!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四、总结提升,练笔实践:

我们跟随着作者感受到雾凇形态的奇美,和形过程的奇妙。我们同样感慨作者用词之精妙。我想,一篇优美的文章离不开细致的观察。你是否也想像作者一样用手中的笔来记录身边美丽的景物呢?冬天来了,雪花洋洋洒洒的从天空中飘落下来,把我们的世界装扮一新。你能运用我们今天学到的词语或句子来描写一处雪景或雾景吗? 我们先来欣赏几张图片,感受一下美丽的景色。请你认真看,一会我来

请你用优美的语句来描述一下你看到的景物。 学生口述、练笔,展示。

五、布置作业。

模仿课文形式介绍一处自然景观。

第14篇:《雾凇》教学设计

《雾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重点词语,反复朗读,弄清雾凇形成的原因,体会雾凇的美。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教学具准备: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从刚才和同学们的聊天中老师知道大家都很喜欢旅游,也游览过很多地方。今天老师就做一个导游,带领大家到吉林松花江畔去领略一下我国四大自然奇观之一的------雾凇(生齐读课题)

2、老师这里收藏了几幅吉林雾凇的图片,我们大家先来欣赏一下。大家边欣赏边思考你看到的雾凇是什么样子的,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你所看到的雾凇。

(出示:3幅雾凇图片)生回答自己看到的雾凇形象。

3、出示: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生齐读句子,板书:奇观)

评议要重读奇观,再齐读句子。

4、为什么说吉林雾凇是闻名全国的奇观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雾凇吧。

二、精读、感悟第

一、三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由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并画出描写雾凇美的词语。

2、找出来了吗?哪位同学上来把你找出的描写雾凇美的词语写在黑板上。(一生上黑板写词语)其他同学把自己找出来的词语抄写在练习本上。写好了吗,其他同学有没有要补充的?

(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美丽动人银松雪柳千姿百态琼枝玉树)

3、读词语(指名读,齐读)

4、联系课文说词语

例:银光闪烁:这雾凇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闪晶莹透明多美呀!

(指名说词语)

5、这些描写雾凇的词语都很美,要是把他们放在句子中读就更美了。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

一、三自然段。(出示:1,3自然段)读好了吗,我们来比一下看谁读得最美。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配乐齐读。在学生读的过程中给予适当评价。(配乐)

三、精读第二自然段

1、吉林的雾凇多美呀!你想不想知道它是怎样形成的吗?(想)其实它的形成也别有一番情趣的,下面请同学们带着雾凇是怎样形成的这一问题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2、你能从文中找出简要描写雾凇形成原因的一句话吗?指名答(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出示:)

自由轻声读第一句话,小组讨论雾凇形成要具备哪些条件。 生答有三个条件: (1)过于饱和的水汽; (2)遇冷; (3)凝结。 板书: 雾凇(奇观) 遇冷凝结 过于饱和的水汽

3、齐读第一句话,注意读好圈画的词语。

4、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雾凇的形成需要三个条件,那么这“过于饱和的水汽”又是从哪里来的?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找找哪些句子描写了雾气的饱和,哪些词语有描写了雾气的浓?

指名答(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的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树木被雾气淹没了。) 弥漫飘荡涌笼罩淹没(出示:2—5句) 理解重点词语:弥漫飘荡涌笼罩淹没

这些词语都是描写雾气浓的如果把这些词语换成其他词语好不好。比如:弥漫——充满飘荡——飘扬涌——扑笼罩——覆盖淹没——湮灭,为什么?(指名答) 齐读2——5句。

5、雾凇的形成是不是只要有了饱和的水汽就可以了?(不)那么它还需要什么条件呢?(生答遇冷),那要冷到什么程度呢?(生答零下30摄氏度)零下30摄氏度可真冷啊!我们这里最冷有多冷?(生答零下3——4度)零下3——4度水面刚好结了一层薄冰,而雾凇的形成气温要低到零下30摄氏度,真是滴水成冰呀!用我们课文里的一句话说这可真是:(三九严寒,大地冰封)生答。

6、有了饱和的水汽和严寒的气温,这雾凇的形成还需要哪一个过程才能最终形成?(生答凝结)读读找找文中哪些句子描写了雾气到雾凇的凝结过程?(生读,找,答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这蒸腾的雾气„„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相机出示:6——8句。

(1)这蒸腾的雾气是不是一下子就凝结成了雾凇(不,它是慢慢形成的)找找看文中哪些词语描写了雾凇的形成是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

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最初逐渐最后(出示词语) (2)雾凇在形成的过程中从形态上发生了哪些变化?哪些词语描写了雾凇在形态上的变化?(银线银条银松雪柳)

7、雾凇美,雾凇的凝结过程其实也很美。你能把雾凇凝结时的美读出来吗?指名读6——8句。评价要求(你能体会出雾凇形成时的美,还有谁能比他读得更美呢?)

要求要读出雾凇形成时的缓慢和静无声息来。男生读,女生读。

四、拓展延伸 经过一夜的天造地设,第二天一早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已到处是银松雪柳了,多美啊!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松花江畔来共同欣赏领略这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奇观吧! (出示:课件雾凇奇观片段)

多美呀!看了这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雾凇奇观,难怪人们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生读。 如果你此时就站在松花江畔,欣赏着这大自然的奇观,你能不能用黑板上所列出的词语来赞美眼前的雾凇的美呢?(生思考,指名说)

五、小结

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它以独具的魅力和风姿而享有中国四大自然景观之一的美名,难怪人们称它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生齐读。

六、作业

1、小练笔以“雾凇景观千姿百态”为中心写一段话。

吉林雾凇有的像(),有的像(),还有的像(),„„真是千姿百态。

2、网上收集有关吉林雾凇的资料,继续了解为什么吉林雾凇能闻名全国。

七、板书设计:雾凇(奇观) 遇冷凝结 过于饱和的水汽

第15篇:雾凇教学设计

《雾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6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选择“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中的一个造句。

3、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

教学内容

苏教版第七册第七单元《雾凇》

教学重难点

了解雾凇形成的原因,感受雾凇的奇异景观。

教学对象分析及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

对于南方的孩子来说,雾凇是一种从未见过的奇特景象,对于形成的原因也很难想象的到,因此本课采用ppt,将大量的雾凇图片展现在孩子们的眼前,给学生视觉上的享受,产生更直观的印象。本课件还选择了一个介绍雾凇的片段,旨在通过动态的画面,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雾凇形成的原因。

第 一 课 时

一、复习《九九歌》揭示课题。

1、复习《九九歌》

⑴同学们,以前学过的《九九歌》还记得吗?谁来为大家背一背? ⑵指名背诵。

⑶你知道最冷的时候吗?

【评价】通过《九九歌》的复习,让学生知道三九时节是最冷的时候,为下面雾凇产生的时间做铺垫。

2、揭示课题。

⑴在这三九严寒,大地冰封之际,吉林的雾凇可是闻名全国的呀!它与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合称为中国四大奇观。

⑵出示挂图,板书课题。

①指导“凇”字字形,左边是“冫”,不能写成“氵”。

②指导学生观看图片,初步感知雾凇景观。

雾凇是水汽遇冷在树枝上结成的冰花,俗称树挂。这么奇特、美丽的雾凇景观是怎么形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课文。

【评价】图片展示,给学生更直观的感受。

二、初读课文。

1、范读讨论。

⑴范读全文,体会雾凇的美丽、奇特,学生边听边思考:你知道了什么?

⑵读后指名回答。

2、自读课文。

⑴出示自读要求:

①轻读课文,边读划出生词,对照生字表读准字音。

②读顺句子,长句间注意停顿。

③读通全文,标出自然段序号。

⑵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

⑶检查自读情况。

①出示词语,注意纠正下列字的读音:封、凝、零、凇、琼等。 ②指读长句如:“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等 ③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评价】通过课件出示一些长句,并加以指导,为学生读通全文、理解

文章起到作用。

三、精读第二自然段。

1、快速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哪一句话概括地写雾凇是怎么形成的。交流,映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①从这句话中,我们知道,雾凇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板书:(严寒季节)雾气——雾凇

(饱和)遇冷

2、读了这句话,你产生了哪些疑问?

3、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映示:

雾气是从哪里来的?

雾凇是在什么时候形成的?雾气是怎么凝结成雾凇的?

雾气遇冷后会有什么变化?

雾凇形成是有先后顺序的,文章能不能按上面这样的顺序来写?请你想一想,再重新排列。

雾凇是在什么时候形成的?雾气是从哪里来的?

雾气遇冷后会有什么变化?雾气是怎么凝结成雾凇的?

4、带着上述问题,边读课文边思考,然后小组讨论。

5、你们读懂了什么?

①雾气是什么时候形成的?

“当年12月至第二年”或“严寒季节”。

②雾气是从哪里来的?

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指名朗读。

③当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这雾气有什么变化?

映示: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

自由朗读这句话,你觉得这雾气怎么样?(浓)

是的,雾气非常浓,达到了饱和的状态,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

(涌向弥漫)

再齐读这句话。

④引读:这时,树木被雾气??渐渐地?? ⑤雾气是怎么凝结成雾凇的呢?

映示: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齐读。小结:这个过程就叫“凝结”。板书:凝结

再读这句话。雾气是怎样镀在松针、柳枝上的?圈出有关的词语。 “慢慢地”——写出了什么?(凝结的速度慢)指名读句。

“轻轻地”——写出了什么?(样子轻,无声无息)女声读句。 “一层又一层地”——说明什么?(雾气不断,逐步结成)齐读。 假如把这三层意思用三句话来写: 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这蒸腾的雾气,轻轻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这蒸腾的雾气,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指名读。你感觉怎么样?

作者只用一句话,把雾气凝结时的情形写得既具体生动,又十分精炼。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齐读。

【评价】通过课件展示了几句话之后,学生能更清楚地发现原句的精炼、生动。

6、至此,雾凇已形成了,文章可以告一段落了,可是,作者又连着写道??谁来读一下这段的最后一句话?

(映示)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儿,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这句话写出了什么?进一步说明了上一句中的哪个词?

指名朗读。

7、这段话具体地叙述了雾凇的形成过程。为了加深同学们的印象,请观看录像。

【评价】通过观看录像,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受到美的陶冶,同时对雾

凇有了更深地了解,对它的形成也加深了印象。

8、小结:雾凇形成的过程也是那样的奇特。齐读第二自然段。

第 二 课 时

一、导入

1、老师带来了一首诗,读一读,想想诗句描写的是什么景象呢?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 岑 参

北风卷地白草拆,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注解】:

1、白草:西域牧草名,秋天变白色。

2、胡天:指西域的气候。

2、一二两句诗描写的是什么景象呢?这里是真的“春风来”吗?从哪儿看出来的?“忽如”还可以表达出作者怎样的心情?诗句中的“梨花”指的是什么呢?

3、哦,这千树万树的梨花原来是漫天飞雪挂满枝头的奇景呀。你能通过读体现出作者“惊喜好奇”的心情吗?

4、作者以新奇的想象,让我们感受到暖融融的春意。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享有“冬天里的春天”美誉的吉林,再次去欣赏吉林的雾凇。

【评价】通过课件出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让学生理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心情,也为学习第三段做了铺垫。

二、复习

1、上节课,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研究了雾凇是如何形成的,还记得吗?请一位同学来概括的说一说。

2、出示填空。

3、小结:雾凇的形成可以称为一奇,它还奇在哪儿? 【评价】本环节通过课件复习了第二段中的关键语句,并由此引出了“奇”,使学生更深入的去思考问题,从而引发

一、三段的学习。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打开书本,轻轻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圈画出有关词语。

2、学生汇报、讨论:

⑴“十里长堤” 指读(评价:是的,十里长堤,大约5000米,从鹿苑到塘桥这一路上都是雾凇,多么壮观。)

谁再读这个词语(评价:这么多的雾凇,可谓奇观。) 一起来读好它。

⑵还有哪个词语也能体会到雾凇的多呢?

“缀满” 指读(评价:是的,满满的全都是) 谁再来读(评价:每一个枝头都挂满了,真是多。)

雾凇的奇奇在它的多。再读读,你还会有新发现。

⑶ “洁白晶莹” 指读(评价:洁白如雪)

再指读(评价:晶莹剔透)

一起读(真像玉石雕琢)

⑷ “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指读(评价:仿佛置身于银色长廊)

再指读(评价:美不胜收)

一起读(真令人留恋往返)

3、雾凇的奇原来还奇在它的美,你能通过你的朗读把吉林雾凇的多和美展现在大家眼前吗?

4、是呀,由此,吉林雾凇被人们称为“闻名全国的奇观”。

(课件出示)“观”是指① 看;② 景象或样子;③ 对事物的认识或看法。“奇观”中的“观”指的是──

“奇观”就是指( )的景象。(少见的,稀罕的,壮美的)

奇观的意思是什么?

5、能通过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吉林雾凇的美丽、奇特、壮观吗?(指 名有感情地朗读一段)

过渡:课文中还有哪个自然段也写了吉林雾凇的美丽、奇特、壮观呢?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学生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雾凇的美丽、奇特、壮观?

2、交流。有可能是“千姿百态、琼枝玉树、情不自禁、“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根据回答理解词句并体会。

3、引读末段。(是啊,十里长堤上到处是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怪不得人们看到这样的景象之后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这里的“梨花”又是形容什么的?

4、指名有感情地读。齐读。

五、比较

一、三段

1、(出示)师:同学们,这

一、三自然段都在写雾凇的奇特壮美,它们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呢?

(一段是直接描写雾凇的奇特壮美的;三段是从人们观赏过后的感受来反映雾凇的奇特壮美的。)

2、能把它们记下来吗?(学生背诵。

六、课堂拓展延伸:

1、将来你成了一名画家,看到吉林这奇妙的雾凇景观,你会把它——(画下来)。你要是一名歌唱家呢?(唱出来)

你要是一名诗人呢?(写一首诗来赞美一下)

2、(出示)“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江泽民爷爷在1991年去吉林视察期间恰逢雾凇奇景,欣然写下了这样的赞颂之词。1998年他又赋词曰:“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历尽天华咸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

3、让我们也来创作一首小诗或歌谣,赞颂这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好吗?你打算怎么创作呢?

(师指导创作方法:可用文中词语结合自己的认识与感受编创成诗,体现雾淞的奇美。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篇2:雾凇优秀教学设计公开课

雾 凇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吉林雾凇是怎么形成的,体会作者描述之精妙

3、感受雾凇景观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了解雾凇的形成、感受雾凇形成之美

三、教学过程:

导入语:同学们你喜欢旅游吗?你知道我国有名的四大自然景观吗?课件出示(山清水秀的桂林山水、神奇壮丽的长江三峡、天下第一奇观的云南石林、还有洁白晶莹、美丽动人的吉林雾凇)板书:雾凇。(注意,跟老师一起写课题。“雾”和“淞”都是形声字,“雾”上面是?? “凇”字是两点水加一个松树的松。) 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木萧条的时候,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到一道神气而美丽的风景。沿着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柳凝霜挂雪,戴玉披银,如朵朵白银,排排雪浪,十分壮观。

目标导航 自学自强

一、自主学习,扫清障碍。正面学习,自主思考。

一读:

1、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2、读顺全文,长句间注意停顿。

3、小组长带领着组员朗读词语,小组内检测词语。

二测:

检测词语:夜幕降临 摄氏度十里长堤 淹没 模糊 凝结

大地冰封 凝结 淹没 模糊 雾凇 缀满 镀上 缭绕 琼枝玉树 检测句子:

1、“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2、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儿,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三思考:什么是雾凇?

二、反面质疑 交流辩论

过渡:雾凇那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的容颜,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千里,难怪作者要说它是??(奇观)板书

1、抽生汇报什么是雾凇?

屏显雾凇图 (师口述)看,它像气势磅礴的落雪,

又象梨花缀满了枝头,把神州装点得分外壮丽。多美的雾凇啊!

2、大家边看边想,这些图片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或句子? (千姿百态、美丽动人、晶莹夺目、粉状玉砌、心旷神怡、美不胜收、洁白无瑕??)

3、这些描写雾凇的词语都很美,要是把他们放在句子中读就更美了。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

一、三自然段,选择一个自然段写上串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映示:1,3自然段)读好了吗,我们来比一下看谁读得最美。

抽生评价,超越。

过渡:孩子们的撰写的串词非常优美,孩子们的朗读和点评非常到位,让我感受到:松花江畔十里长堤上黑森森的树木一夜之间变成一片银白,棵棵杨柳宛若玉枝垂挂,簇簇松针恰似银菊怒放。多美美丽的奇观啊,它是怎样形成的呢?

合学共商 互助双赢

1、小组合作朗读,勾画出雾凇形成的过程的语句。

2、小组内讨论,找到句子,用自己的话归纳并说一说“雾凇是怎样形成的?”

3、抽生汇报回答。老师相机板书:

温差---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

银线—银条---银松雪柳

4、师总结:

这些词和句告诉我们雾凇是无声无息地、慢慢地逐步凝结而成的,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课文中的哪句话更进一步地说明了这一点?

(引读:最初_____,逐渐______,最后_______。)

作者观察多细致、多耐心啊!正是由于作者经过了长时间耐心细致的观察,才发现了这个奥秘,当他发现松花江畔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时,他会怎样呢?那么,你能把这段话读好吗?(指名读、齐读)

1、清早,( ),( )。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 ),便会( )地赞叹:这真是“( )呀!

2、( ),( )。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 )的霜花( )了枝头,在( )下,( ),美丽动人。这就是闻名全国的( )。

自由背,指名背,齐背。

观赏雾凇,讲究的是夜看雾,晨看挂,待到中午赏落花”,大家以后如果有机会,可以去亲身体会一下。本学期里,我们学习了许多关于描写祖国自然景观的课文,象《泉城》、《九寨沟》等,下面还有一位诗人挥动他的毫笔写下了雪淞美景。

出示唐代诗人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齐读。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总结:同学们,雾凇的美,美在壮观,美在奇绝。难怪1990年前国家主席江泽民爷爷到吉林视察,在观赏了美丽动人的雾凇奇观后感慨万千,于是题词赞扬,

(出示多媒体)“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

我们祖国风景优美,资源丰富,名山胜水数不胜数,像吉林雾凇这样的自然奇观更是不少,老师希望大家回去向家人介绍吉林雾凇形成的原因及过程,同时阅读一些介绍祖国名胜的文章,课后和同学们一起来交流,好吗?篇3:《雾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风景那边独好

——《雾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榆次区什贴小学 梁林凤

【教材分析】

《雾凇》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第七册的第22课的内容。这是一篇描绘吉林雾凇美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描写了雾凇奇观形成具备的两个条件以及雾凇形成的过程,作者对祖国大好山川的喜爱之情体现于课文的字字句句。

雾凇,这美丽的奇观,对于我们农村孩子来说很陌生,所以雾凇的成因和形成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通过欣赏图片、观赏视频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过程。

过程与方法:

3.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了解雾凇的特点,感受雾凇的奇观。

情感态度价值观: 4.感受雾凇景观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过程。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雾凇之美。

【教学具准备】 ppt课件

【教学方法】

借助课件引导学生诵读感悟,巧设情境,激发情感,引导学生读中入境,读中悟情

【教学过程】

一、欣赏美景,进入课堂

1、大屏幕展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的图片,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之壮美,重点欣赏雾凇,让学生再次感受雾凇的奇特、壮观、美丽。

2、展示江泽民爷爷对吉林雾凇的赞颂之词:

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

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历尽天华咸此景,人间成万事出艰辛。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吉林雾凇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设计意图: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融绚丽的色彩、美妙的画面为一体的情境,再加上名人的赞颂之词,充分的激起学生的兴趣,将学生的情感移入文境。〗

二、自读自悟,整体感知

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读、思、画。

读: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了解文章大意,初步体会奇特、美丽的雾凇,感受文章优美的语言。

思:你认为课文所描绘的雾凇美在哪里?奇在何处?这么美的雾凇是如何形成的呢? 画:把你认为写得美的词句做上标记,反复读几次,并在旁边简要批注。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通过读、思、画,再次整体感知课文。让学生对文章内容有进一步的了解,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为进一步学习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品读课文,感受美景

围绕“雾凇是怎么样的美丽、奇特”,学习课文第

一、第三自然段。共同交流,引导学生体会雾凇的美丽、奇特。 第一自然段:三九严寒,大地冰封。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1、导:师有感情地配乐朗读,并投影出示相关的雾凇的图片。

2、品:(师生共同抓住以下重点词句进行体会)

(1)“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理解雾凇之美; (2)把“缀满”换成“挂满”、把“十里长堤”换成“长堤”,通过对比,体会雾凇之多。

3、读:先自由美读,再互相美读。 第三自然段:清早,寒风吹拂,雾气缭绕。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的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4、读,画

(1)边读边思考: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雾凇的美丽、奇特、壮观?

(2)画出描写雾凇特点的词句,在旁边做简单的批注。

5、品析

(1)“千姿百态”、“琼枝玉树”

那我们来看看雾凇都有哪些姿态?(出示雾凇清晰、多样的图片)它们像什么?你能把这个句子填写完整吗?

说话训练:吉林雾凇有的像( ),有的像( ),还有的像( )??真是( )!远远望去,这雾凇就像用精美的玉石雕刻出来的。用书中的词来说就是----( )。(用填一填的方法理解“千姿百态”、“琼枝玉树”)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导:多美的雾凇呀!那一棵棵、一行行的松枝、柳树在一夜之间,披上了洁白晶莹的霜花,就像雪白的梨花那般美丽。人们看到这奇特的景观,怎能不由衷地发出赞叹:(生齐答)“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理解诗句的含义。

6、多美的景观啊,让我们也一起漫步在松花江畔,感受一下这如诗如画的美景吧!(齐读3自然段) 看着投影美丽的画面,自由读第

一、三自然段,再次感受雾凇的美丽、奇特、壮观。〖设计意图:以读促教,以读促学。让学生反复的不同形式的读,在读中感受雾凇的美丽,体会雾凇的奇特,感知雾凇的壮观。学生是有目的的去读,学生是带着问题走进文本的,辅以清晰逼真的场景,舒缓优扬的音乐(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是习得方法的过程,也是陶冶身心的、愉悦的过程。引领学生在品词赏句的过程中,感受雾凇的奇壮美妙,领略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之精当。〗

四、合作探究,探寻成因

过渡:读到这里,你一定想知道:这么美丽、奇特的雾凇是怎么形成的呢?请同学们在课文第2自然段,找找其中的原因吧。

1、合作学习,探讨:

(1)从这段中,你发现了什么?

(2)雾凇的形成,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

(3)雾凇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

2、反馈交流,引导理解:

(1)雾凇形成所具备的条件

从“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这句话中理解雾凇形成所具备的条件有二:其一,严寒季节;其二,饱和的水气。

(2)饱和的水气是从哪里来的?找出并读读相关的句子。

(3)雾凇是如何形成的?

齐读。

初步明白:水汽——遇冷——凝结

进一步引导深入理解:这些过于饱和的水汽又是怎样遇冷凝结成雾凇的呢?

紧扣“慢慢地” “轻轻地” “一层又一层地”体会雾凇是慢慢的形成的。 “慢慢地”——写出了凝结的速度慢,“轻轻地”——写出了样子轻,无声无息,“一层又一层地”——说明雾气不断,逐步结成。 指名读,评价,齐读,读出变化之慢。

(4)至此,雾凇就这样形成了,雾气还在不断地凝结呢!作者又连着写道?? (生齐读)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儿,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多么神奇啊,再读。

3、描述雾凇形成的过程然后出示雾凇形成的示意图,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这部分既是课文的重点,也是课文的难点,通过合作学习,多媒体展示图片、雾凇形成的示意图,抓住重点词句,品读课文精妙凝练的语言,帮助学生读懂文本,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五、总结练笔,升华美景

1、让我们再次领略一下这壮丽的奇观吧!观看雾凇影片。

2、练笔(选择其中的一个题练习)

(1)假如你是小导游,你会说些什么?

(2)假如你是小画家,你会画些什么?

(3)假如你是小诗人,你会写些什么?

〖设计意图:课堂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场所,要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仅要重视听、读的训练,而且要重视说、写的训练。设计写导游词、说导游词的环节,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可提高学生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六、拓展延伸,探寻美景

(大屏幕展示它们的图片)

雾凇的美,美在壮观,美在奇绝。大自然是神奇的,还有许多奇特的景观呈现在我们面前,如火烧云、彩虹、海市蜃楼、极光等等,它们都有哪些特色?它们又是如何形成的?选择自己喜欢的主题进行探究,自由选择合作伙伴,或向身边有经验的请教,或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或上网进行查找,通过日记、摄影、图画等形式与同学、老师交流,向大家展示你的学习成果。

〖设计意图:课内学习的兴趣,激起学生课外学习的欲望,把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学习,树立大语文观,全方位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七、板书设计

晶莹洁白 银光闪烁

景观

千姿百态 琼枝玉树 奇观

雾凇

形成 水汽——遇冷——凝结

【教学反思】

俗语说:“三分文章七分读”。“读”贯穿于教学设计中,让学生反复的读,通过自读,让学生潜心发现思考问题;通过互相读,思维产生碰撞;通过看图读,把想像插上翅膀;通过配乐读,让学生走入诗一般的意境。在读中产生灵感,在读中自我感悟,在读中放飞梦想。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更深的感受到,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正是信息技术的引入,不仅激起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再现了雾凇这一奇特、壮丽的奇观,让学生如身临其境,很好的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信息技术在本课中的运用实在是功不可没。

今后,我将继续加强语文课堂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的学习和研究,我相信有了信息技术的充分支持,课堂上的许多重难点一定可以迎刃而解,孩子们的想象会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孩子们会在语文课堂上更加轻松愉快的学习。篇4:小学语文教学设计-雾凇

维扬区小学语文“书香课堂”教学设计 篇5:《雾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带着欣赏赞美的感情朗读课文,理解雾凇的形成过程及描述雾凇奇景的句子。

2.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奇观、缀满、洁白晶莹”等词语,学习按顺序描写的写作方法。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跟着作者到吉林欣赏美丽的雾凇。读好课题(生读:雾凇)

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木萧条的时候,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会看见一道神奇而美丽的风景。那就是(雾凇)它被人们称为(板书:奇观)

▲理解“奇观”:“观”在字典上有三种解释:这里应选哪一种

出示:

什么样的景象才能称作奇观?(特别美丽的、奇特的、罕见的)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为什么把称雾凇为奇观呢?让我们走进课文的字里行间,去细细体味吧。 2.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想想你看到了怎样的雾凇?找到重点词语圈圈画画。 3.讨论交流:

你雾凇怎样?(板书:美)从哪些词中体会出来的?(洁白晶莹、银光闪烁)

▲ 出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读词,说说你的体会

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真美,怎么读?还有谁也看到了这样的景象?你来读(指名读)那霜花晶莹剔透,你再读。

洁白晶莹的霜花本身已经够美了,在阳光照耀下,这洁白晶莹的霜花变得银光闪烁,更美,读!

▲霜花不仅美,还缀满了枝头,你怎么理解这里的“缀满”?真多呀!(板书:多)谁来读好这个词?(指名读)这个词让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象?(生说)是呀,那美丽动人的霜花挂满了所有的枝头,(再读词)

还可以从哪个词看出霜花多的?(十里长堤)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读好词。十里相

当于5000米,5000米长的堤岸上,所有树木的枝头都缀满了霜花,霜花真多呀!读! ▲把词放到句子中,读出你的感受。谁来?(指名读)(真美,读出了你的感受,听了你的朗读,我好象看到了美丽的雾凇)大家一起来。

▲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的霜花缀满了枝头,真美呀!你用些词来夸夸雾凇。(生说)(真美,你的词儿真多,这些词都是说雾凇美,说说表示雾凇多的词语)

▲老师也有些词语想送给你们,读好它们,记住它们!(课件出示:洁白无瑕、晶莹透亮、粉妆玉砌、银装素裹、精雕细琢、美不胜收)

▲①枝头上的雾凇洁白无暇,晶莹剔透,真美,难怪人们要称之为(奇观) ②阳光照耀下的银光闪烁,美丽动人,特美,这当然是(奇观)

③十里长堤上的青松柳枝上缀满了雾凇,如雪一样洁白,似银光一般闪烁,奇妙的美景绵延十里,它是当之无愧的(奇观)

(这??)出示接读第三句话。 4.把你对雾凇的感受带进课文,读好第一自然段。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吉林雾凇让人叹为观止,如果你了解了它的形成,你更会发自内心地赞叹(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1.请同学们默读第二自然段,找一找哪一句话概括地写雾凇是怎样形成的。

(出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这句话告诉我们雾凇形成需要哪些条件?(严寒,饱和的水汽) 2.交流:

你从哪看出吉林很冷??

▲“当年12月至第二年”、“严寒季节”、“ 零下30摄氏度”

课文第一自然段中是怎样写“严寒季节”的?(出示

今天的最低气温是6度,感觉怎样?那零度呢?我们这里冬天最冷是零下5度左右,同学们穿什么?那零下30摄氏度呢?这么冷的天,你能用哪些词来形容。(真冷,说出了你的感受,你都在发抖了)多冷呀,读好它们。

你怎么理解“过于饱和的水汽”?你从哪看出水汽是过于饱和的?

▲出示: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树木被雾气淹没了。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

(涌向、笼罩、淹没、模糊)为什么这么说?读好句子。还有谁来补充?读读这段话。 这么饱和的水汽从哪来的呢?指名读。雾凇就是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在低温下凝结而成的,我们一起来读。 3.“渐渐地”是什么意思?(慢慢地)雾凇是怎样慢慢形成的呢?

出示: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齐读。

▲ 请同学们关注这个字,点红“镀”,试试把它换成别的字,能换吗?为什么? ▲雾气是怎样镀在松针柳枝上的?

“慢慢地”、“ 轻轻地”、“ 一层又一层地”

从哪看出是“ 一层又一层地”地镀的?(银线,银条,银松雪柳)说说你的理解。你来读。还有谁要补充的?

(雾凇是慢慢镀上去的,雾凇是轻轻镀上去的,) (你这是镀上去吗?好象是盖上去的)

(你把自己的内心感受读出来了)

▲读书就应该这样,读出感受,读出文字描绘的画面。让我们用心读好这段话

▲(引读)这雾气慢慢地镀在松针柳枝上,最初---------,这雾气轻轻地镀在松针柳枝上,逐渐------------,这雾气一层又一层地镀在松针柳枝上逐渐------------,最后----------------------。

好一幅寒江雪柳图啊!(板书:寒江雪柳) 4.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镀,雾凇就形成了,真是奇妙呀!作者用短短几句话就能写得这么清楚,他是怎么写的呢?(仔细观察,按顺序,用上了表示顺序的词语)同学们以后写作文是也要按一定的顺序,才能把作文写得条理清楚、语言明白。让我们再次回顾雾凇奇妙的形成过程 5.雾凇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真美,缀满十里长堤上所有的枝头,真多,已经够奇了,形成的过程这样的奇妙,那就更奇了,真不愧是闻名全国的——(奇观)呀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过渡: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一夜之间变成了银白色的世界。清早可是欣赏雾凇的最佳时间。 1.(课件出示第三自然段)谁来读读这段话。

▲你欣赏到了什么?(生答)

▲读词“琼枝玉树”, 琼是什么意思?(美玉)给你什么感觉?(板书:琼枝玉树)读

好词语。

2.我们来欣赏这琼枝玉树

(课件出示图片)

师述:

看着眼前的美景,你想说什么?(生说)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都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了,这就叫(情不自禁) 3.此时此刻,人们置身在这美景中,情不自禁地赞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谁来读好这句诗。看到这么美的雾凇,老师太欣喜了,(师读诗句)你想吟诵吗?你也想吟诵。大家一起来情不自禁地赞叹(齐读) 4.雾凇如花似玉,怎能不说它是——奇观呢!把这份赞美之情融进课文。

五、总结全文 1.雾凇,似梨花攀枝,洁白高雅。它,像盎然怒放的银花,晶莹闪烁。它,像气势磅礴的落雪,把神州点缀得繁花似锦。看过雾凇的人都说,走进雾凇的世界,就像是走进了冬天里的春天,会感受到春天的气息。这真是(完成板书:寒江雪柳日新晴,琼枝玉树满目春。)齐读。 2.欣赏了这么美丽的雾凇,哪段文字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读出来跟大家一起分享。 我国有四大自然奇观,雾凇只是其中之一,还有桂林山水、长江三峡、云南石林,课后自己去查阅资料,了解它们。

板书: 雾凇

奇 观

美 多 妙

寒江雪柳日新晴,

琼枝玉树满目春。

第16篇:雾凇教学设计

《雾凇》(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

3、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了解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 教学准备:有关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严寒的季节里,走进吉林,会看到一道神奇而美丽的风景,那就是雾凇。(出示课件1;齐读课题:22 雾凇)雾凇以其“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同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出示课件2)

今天,就让老师来当导游,带领大家一起走进吉林,去感受这美丽奇特的雾凇。请同学们坐上火车,闭上眼睛,我们出发了。

好了,吉林到了,请同学们睁开眼睛,一起来欣赏雾凇奇观。

二、学习第

一、三自然段,精读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

1、欣赏雾凇奇观。(课件3出示雾凇图片,学生欣赏)

师:老师有个要求,大家边看边想,这些图片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或句子? 以开火车的方式交流:千姿百态、美丽动人、晶莹夺目、银光闪烁、冰天雪地、心旷神怡、美不胜收、洁白无瑕、人间仙境、粉装玉砌、琼枝玉树……

2、是啊,多美的雾凇啊!那么课文中是怎样来描写雾凇的美的?自由地读读第一自然段,找出有关句子。(课件4出示第一段内容)

(1)谁来读读,课文中是怎样描写雾凇的?(学生读句子) (2)课件5出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a、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这句话,其他同学思考,你从哪些词中感受到雾凇的美了? b、指名说,老师在课件5上把“洁白晶莹、银光闪烁” 点击成蓝色。

c、要想把这些词语读好, 就要一边想刚才的画面一边读,读出词语的感情色彩。谁来读这两个词语?(指名个别读。)

d、你读得真美!回到句子中,你们能把雾凇的美丽读出来吗?自己先练练。 e、这么美丽的雾凇你想读好它吗?谁来试试?指名读。(老师听出来了,你读得真好!)(谁也能像他读得这么美?2—3人朗读,评读,赛读。)

(3) 雾凇不但洁白晶莹、银光闪烁,而且是绵延了十里江堤,难怪作者要说“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板书:奇观)谁知道“奇观”的意思?(奇观:指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或出奇少见的事情。)“奇观”在本课中是说——(雾凇是雄伟美丽而有罕见的景象。)谁来把句子读一读?读出你的理解。

(4)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一小节,边读边想像,再次感受它的美。(齐读)

3、课文除了从色彩、光泽这两方面写出了雾凇的美丽动人之外,最后一段还用一个词写了它的姿态呢。

(1)快速读一读,找出是哪个词?

课件6出示:千姿百态(齐读)

“千姿百态”是什么意思?(形容姿态多种多样,各不相同。)你能给它找个近义词吗?(形态各异 婀娜多姿 姿态万千)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众多的姿态,边看边想像,看完后说一说它们像什么。(课件7显示几组雾凇姿态的画面)

交流:你看到了哪些姿态?它们像什么?(交流。)

这里老师只是出示了几幅图片,其实雾凇还有很多很多的姿态,请你再想像一下,雾凇还会像什么?(再交流。)

请你用这样的句式把刚才同学讲的连起来说。(课件8出示):

吉林雾凇有的像( ),有的像( ),还有的像( ),真是千姿百态! (2)吉林雾凇真是千姿百态。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

指名说,课件9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①“情不自禁”是什么意思?(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②你们见过梨花吗?什么颜色?(洁白、雪白)

联系课文想想:这里的“梨花”比喻什么呢?(比喻雾凇)

③此时此刻,那一棵棵、一行行的松枝、柳树在一夜之间,披上了洁白晶莹的霜花,就像雪白的梨花那般美丽。难怪人们会情不自禁地赞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让我们饱含赞美之情,齐读最后一段。(课件10出示第三段内容)

三、精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想不想知道这千姿百态的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呢?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第二自然段,找一找:哪一句话概括地写雾凇是怎么形成的?

交流,课件11出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①从这句话中,我们知道,雾凇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严寒季节、饱和水汽、遇冷凝结)

板书: 凝结

(严寒季节)雾气 ———— 雾凇

(饱和) 遇冷

2、齐读这句话。

读了这句话,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

3、雾凇形成是有先后顺序的,根据你们提出的问题,按照雾凇形成的先后顺序,我们把主要问题归纳如下(课件12出示): ①雾凇是在什么季节形成的?

②松花江上为什么有雾气?

③当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这雾气有什么变化? ④雾气是怎么凝结成雾凇的?

4、带着上述问题,按照下面的要求来学习。在课件12的基础上完善课件出示: 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1)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下面的问题: ①雾凇是在什么季节形成的? ②松花江上为什么有雾气?

③当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这雾气有什么变化? ④雾气是怎么凝结成雾凇的?

(2)划出有关句子。 (3)然后小组交流讨论。

5、交流汇报,指导朗读,体会雾凇的形成。

(1)雾气是在什么季节形成的?

“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或“严寒季节”。

(2)松花江上为什么有雾气?

“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齐读。

(3)当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这雾气有什么变化?

课件13出示: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树木被雾气淹没了。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

自由朗读这句话,你觉得这雾气怎么样?(浓)

是的,雾气非常浓,达到了饱和的状态,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涌向、笼罩、淹没、模糊)

再齐读这句话,体会雾气的浓。

(4)雾气是怎么凝结成雾凇的呢?

(课件14出示)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齐读。小结:这个过程就叫“凝结”。

再读这句话,想一想雾气是怎样镀在松针、柳枝上的?圈出有关的词语。 (根据回答,在课件14的句子上给“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词语下加圆点)

“慢慢地”——写出了什么?(凝结的速度慢)指名读句。

“轻轻地”——写出了什么?(样子轻,悄无声息)女生读句。

“一层又一层地”——说明什么?(雾气不断,逐步结成)男生读句。

(5)请你选择用“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来写一句话。

(出示课件15 练习:请选择用“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来写一句话。) 谁来把你写的句子读一读?

(6)假如把这三层意思用三句话来写:(课件16出示) 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这蒸腾的雾气,轻轻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这蒸腾的雾气,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齐读。你感受到了什么?(感受到了雾凇慢慢地、逐步形成的情形。)课文中作者只用一句话,把雾气凝结时的情形写得既具体生动,又十分精炼。

(课件17出示: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请你慢点、再慢点,轻点、再轻点,细细地多读几遍这句话,用心体会雾凇的形成。(个别读,评读。)让我们再来体会一下。齐读。

(7)这些词和句子告诉了我们雾凇是那样悄无声息地、慢慢地逐步凝结而成的,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课文中有一句话更进一步说明了这一点——

引读:最初______,逐渐______,最后___________。 (课件18逐步出示)像银线、银条儿、银松雪柳的图片。 再引读:最初______,逐渐______,最后___________。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雾凇的样子。齐读。

6、作者观察得多细致、多耐心啊!正是由于作者经过了长时间的耐心、细致地观察,才发现了这个奥秘。当他发现了松花江畔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时,他心情怎样?(惊奇、兴奋)让我们带着喜悦之情齐读第二自然段。

四、拓展延伸

过渡:三九寒天,雾凇就这样慢慢地,悄悄地形成了。观赏雾凇,讲究的是“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让我们再次漫步长堤,感受那奇观。

课件19出示:雾凇的全景,人们伴着音乐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雾凇奇景。(图片、音乐)

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雾凇奇景,此时此刻—— (课件20出示):

假如我是小导游,我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假如我是小画家,我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假如我是小诗人,我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假如我是歌唱家,我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假如我是______,我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但欣赏了雾凇奇特的景象,而且了解了雾凇形成的过程,吉林雾凇真不愧是闻名全国的自然奇观!

六、布置作业。

(课件21出示)以下两题任选一题:

1、结合课文,给吉林雾凇写一份导游词。

2、仿照本课雾凇形成过程的写法,按照下面的提示写一段话。

现在,已进入冬天,多数的早晨都有浓雾。请你认真观察清晨的景色,写一写浓雾给树木、花草、建筑物穿上外衣的景象。

八、板书设计:

22 雾凇

凝结

(严寒季节)雾气—————雾凇(奇观)

(饱和) 遇冷

第17篇:《雾凇》教学设计

□柳州市融安县实验小学 覃圣琼 【关键词】《雾凇》 教学设计 想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9A- 0047-01 【教材分析】《雾凇》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文章语言清新明快,景物特点鲜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是学生习作练笔的范本。

【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的识字、阅读水平在低段基础上有较大提高,能理解简单的词句意思,有一定的概括能力,但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能力和习作水平还有待提高。根据以上分析,笔者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1.认识本课生字新词,重点指导“雾”字的书写;

2.学习第

一、第二自然段,结合重点词句品读理解雾凇形成的过程,感受雾凇景观之美;3.感情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

重点是结合关键词句品读、感受雾凇的奇异景象;难点是理解雾凇的形成过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法学法】笔者主要采用启发引导、情境创设、品词品句品读等教学法,让学生积极思考探究,保持浓厚学习兴趣,在品味中悟出文中意境。学习方法以自读自悟、品读想象、小组合作为主。让学生充分感悟表达,在品悟想象中拓宽思维,培养学习能力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新课

课堂伊始,出示吉林雾凇图片,把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充分调动起来,激起强烈的学习愿望。之后,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观后感受,并揭示课题。教师一边讲解字理知识,一边指导学生书空“雾凇”二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读完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我最想知道的是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接着,出示生字新词,运用开火车、小组读、全班读等形式进行检查反馈,教师相机示范、正音。最后,整体感知:我从课文中读懂了什么?学生自由解疑,相互评价激励。课堂上,留有足够的空间让学生去探究、体验,做课堂真正的主人。

三、精读感悟,品味想象

笔者巧妙运用统领全文的中心句“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让学生结合字典准确理解“奇观”的含义,即“神奇的景象”。围绕“奇观”,重点学习句子“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笔者以生为本,让其自主表达读后感受,如:“十里长堤、缀满”表现出雾凇的“多”;“洁白晶莹”“银光闪烁”体现雾凇的“美”。围绕关键词,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放大、定格雾凇图片,在词句的分层品读中体会“美”和“多”。此环节体现了灵活开放、顺学而导的教学理念。学生通过品词、想象、朗读,渐入佳境,“奇观”在脑海中留下了烙印。

四、提出问题,深化感受

问题一:如此奇观是怎么形成的呢?引导学生重点学习第二自然段,让学生快速默读并找出总领句,即雾凇形成的两个必要条件:一是严寒季节;二是空气中有过于饱和的水汽。 问题二:雾凇形成的过程究竟是怎样的呢?针对这一难点,笔者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形式来降低学习难度,再深入交流讨论:雾气是从哪儿来的?当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时,雾气有什么变化?此时,孩子为探究科学的奥秘而跃跃欲试。他们讨论热烈、汇报大方,充分挖掘了潜力,培养了科学精神。在讨论过程中,笔者重点引导学生品味三个句子: 1.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

2.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3.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第一句主要描写雾气由少变多,由淡变浓;第二句写雾气凝结时缓慢、轻柔、持续不断;第三句写雾凇在不同的时间里有着不一样的姿态。第

一、第三句的教学方法与前文相似,让学生自读自悟,抓关键词品味想象,透过画面读出层次美、变化美。第二句可通过对比学习,用原句与“这蒸腾的雾气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进行对比,原句形象地写出了雾凇形成的过程,对比句则较简单。学生在对“慢慢”“轻轻”“一层又一层”等词的解析品读中领悟:整整一个晚上,雾气就是这么缓慢、轻柔,一次又一次地给树木镀上白银,这个过程叫做“凝结”。

五、前后呼应,诗意结课

让学生重读第一自然段,再次感受雾凇奇观,领悟科学的奥妙;回放音乐和雾凇画面,让学生想象自己此时正站在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面对如此美丽、动人的雾凇时想些什么?最想做的是什么?在充满美、趣、情的交流中,将课堂推向尾声。

第18篇:《雾凇》教学设计

学习过程:

一、导入:

今天,老师想考一考大家,(出示“雾”的大篆),猜一猜这是什么字?告诉大家,这是古代的雾字。(出示演变过程),后来经过逐步的演变、简化变成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字。(雾)

指导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这是一个上下结构的字,上面的雨字头表示云气或微小的水滴,下面的“务”在古代是这样写的(指小篆体),表示两军交战,许多士兵聚集在一起。雾就是由空气中许多小水滴聚在一起形成的。 理解了字的意思,一定能牢牢记住这个字了吧。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写写这个字。(板书:雾)(雨字头在上方,又宽又扁遮下方,务字撇捺要伸长,小小力字下边藏。)

下面请同学们也像老师一样,一笔一画写下这个字,先描红,再临写。

同学们,看到这个雾字,你会想到哪些词语?看老师也组了一个词语,读一读。(老师,什么是雾凇啊?) 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视频,请欣赏。

解说: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亩萧条的时候,走进我国东北的吉林市,你会看到一道神奇而又美丽的风景。沿着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柳凝霜挂雪,披银戴玉,它们如朵朵白花,似排排雪浪,蔚为壮观。这就是我国四大闻名自然景观之一——雾凇。

想更多地了解雾凇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3课,齐读课题,和老师一起板书。

二、读课文,初步感受美。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对照生字表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分段检查朗读情况。理解词语:奇观 指导读好长句子。

读完课文,雾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一位诗人在欣赏了吉林雾凇奇观后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这片童话般的银色世界让人摒弃最烦心的杂念,满脑子只是 “美”这个最简单纯朴的字眼。

课文中,哪些句子最能够体现雾凇的美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画,把重点词语圈起来。 (1)重点结合图片理解“洁白晶莹”“银光闪烁”

看,多白多亮啊!再仔细瞧瞧,像

、像

、像

出示:雾凇太美了!

把找到地句子送进这个句式里读一读。 指导感情朗读,读出雾凇的美。 (2)结合图片理解“千姿百态”“玉树琼枝”

看,满树的霜花如银花怒放,晶莹剔透;又仿佛攀枝的梨花,洁白高雅。它们似披着美玉,戴着白银,婀娜多姿,美丽动人。 读词语“千姿百态”“玉树琼枝”,读句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出示:雾凇太美了!

再把这个句子送进这个句式里读一读。

三、概括主要内容。

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初步感受了雾凇的美丽,那么这篇文章除了写雾凇的美,还讲了什么?快速读一读,找一找。(板书:形成)

试着根据黑板上提供的词语,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这节课我们就学到这儿,雾凇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留着下节课再学习。下面,我们来学习本课生字。

四、指导生字。

同学们,还记得上课时老师在写“雾”字时,提到的写撇捺的书写要领吗?(撇捺要舒展)其实,这课生字中,含有撇捺笔画的字很多,大家赶紧找一找,看谁找的又快又对。 出示:零、淹

大家看,这两个字撇捺的位置一样吗? 这两个字撇捺位置不同,写法一样吗? 引导:撇捺在中,左右要舒展。

撇捺在右,左收右放。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书写要领,试着来写一写这两个字。描一个,写一个。 展评。请同学们对照例字,和刚才的书写要领,评一评这位同学写的字。

五、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初步感受了吉林雾凇的美丽,知道了这课的主要内容,那么这美丽的雾凇究竟是怎样形成的,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19篇:雾凇教学设计

《雾凇》教学设计

一、激情导课

1、这节课由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继续学习神奇、美丽、壮观的自然现象—雾凇,齐读课题。

2、复习词语,导入新课

(1) 上节课同学们学习了第一课时,现在老师检查一下同学们的学习成果。出示词语,齐读。 (2) 分析词语:

“三九严寒,大地冰封”是雾凇出现的——; “松花江畔,十里长堤”是雾凇出现的——;

“洁白晶莹,银光闪烁,千姿百态,琼枝玉树”是雾凇的——,那你们能把它读美吗?美读这四个词。

二、民主导学

(一)感受雾凇之美

过渡:同学们能读准词的音,也要了解词的意思,下面我们就把这些词放回课文。

1、第一自然段

出示内容,谁来读?师评价

2、第三自然段

(1)出示内容,谁来试试看?师评价

(2)作者在描写雾凇美妙景象时不仅用了许多词,还用了这样一句诗(标红)。一起来读一读! A:谁知道这句诗原来写说什么的吗?生自由说。

B:师指导读:这句诗原来是写冬天景象的,是著名诗人岑参写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一句。原是写雪的大,雪得多,雪的白。

C:这篇文章的作者把这句诗用在这儿是赞叹什么的呀?对!赞叹雾凇的美丽与壮观的。我们再把它读一遍。

D:除了美丽和壮观,还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提示:从“忽如”你看出了什么?前一天晚上还什么都没有呢,第二天早上一推开门,只见松花江畔,十里长堤全是白茫茫,洁白晶莹的雾凇,你会是什么心情呢?来,读出来!

E:这么美丽壮观的雾凇,大家想不想再去看一看呀?出示雾凇图片。师旁白:洁白晶莹,银光闪烁,千姿百态,琼枝玉树,这真是——生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二)学习雾凇的形成

过度:课文不仅写了雾凇的美丽与壮观,更主要的是写了这么美丽与壮观的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呀!课文第几自然段写了雾凇的形成过程?出示第二自然段。那我们现在就重点来学习第二自然段吧! 任务一

1、出示学习任务

我们四年级的学生很会学习,但老师不知道大家会不会读书?老师觉得会读书的人一定能做到这两点:

出示:用你喜欢的方式认真读第二自然段 *把一段话读成一句话

找出这一段的中心句,想一想雾凇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把一段话凝成几个词

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雾凇形成需要经历几个阶段? 有困难和小组同学讨论。

老师看看咱们四年级的学生有多少个会读书的孩子,看清要求开始吧!

2、生自主学习

3、展示交流

(1)谁找到中心句了?指生读,师出示。同学们都能把一段话读成一句话。我们一起读。

(2)在这句话中找到条件了吗? A:条件一——严寒季节里

这里的严寒季节到底哟啊冷到什么程度?书上有没有说?生自由说 B:还有什么条件?条件二——过于饱和的水汽 什么叫过于饱和的水汽?

同学们,空气中的水汽我们用肉眼其实是看不见的,只有当这水汽越来越多的时候,过于饱和了,我们才会看到白茫茫的一片,就是雾! C:还有什么条件?条件三——遇冷凝结 对!遇冷凝结,雾才会变成雾凇。

D:指导读书:同学们要注意这几个条件一个都不能少,少一个都形不成雾凇,自己把它读一读。

E:指导背诵:中心句最重要,谁已经把它记住了?指生背诵。大家都记住了吗?想条件把它背给我们听!

F:讲方法:后面的七句话都是围绕中心句讲的。把这句话学好了,了解了,再学其他的句子就容易多了,一定要记进脑子里。

(3)同学们都很会读书,把一段话读成了一句话,我看看,谁能把一段话凝成几个词了?雾凇的形成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A:生说:水——雾——雾凇(板书)

B:其实说神奇也不神奇,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水变成了雾,最后又变成了雾凇。快速浏览课文,哪句话写水?哪些话写雾?哪些话写雾凇的?找出来! a.哪句话写水的?生说“当年”强调读音。 b.哪些句子写的是雾?生说。

c.那下面的几句话不用问了,一定写的是雾凇。谁来读? 任务二:

1、出示任务:

咱们不仅把一段话凝成了几个词,还给课文分了层,你们把这两个要求都完成了,现在的你们是会读书的孩子了,那更会读书的孩子想不想做? 出示:把一段话想象成几个画面 水、雾、雾凇各有什么特点?

自己读书,圈画出关键词语,在旁边标注感受,然后读出画面,读出特点。 小组交流,达成共识,选取一个阶段进行展示。

2、生自主学习

3、展示交流这三个过程各有什么特点?

(1)水,作者用了一句话来写,你能想象出什么画面?

师指导读:水从松花江上游冲击而下不仅多而且很有力量。这水还有什么特点? 水从上游流下来,水温保持在4摄氏度左右,我们来读一下! (2)过渡:正是因为这水有温度,没结冰,才会在寒冷的情况下形成雾,谁来说说松花江两岸的雾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哪些词能说明雾大、雾多、雾浓? 生自由说。

A指导读:抓住这些关键词,把松花江畔逐渐浓厚如仙境般的夜雾特点读出来。 (3)过渡:那雾凇有什么特点呢?

A:指生说,“美丽”银松雪柳,白银,银条,银线,银子你觉得美在哪儿?美在洁白,美在晶莹闪亮。作者用白银来比喻雾凇,把雾凇的白,雾凇的晶莹闪亮都写出来了,把这美读出来(师板画银条,银线,银松雪柳)。

B:这段话中,郝老师发现了一个动词“镀”,为什么是镀上了白银?而不是涂上,擦上,抹上了白银呢?指生说。

C:除了“镀”,哪些词还能体现过程的漫长? 最初,逐渐,最后

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

这三个词重复吗?能不能去掉一两个?练习说话。 出示情境,指导读书。

三、检测导结

1、过渡:同学们,作者通过美妙的文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美丽而又壮观的雾凇画面,让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同学们想不想试一试啊!

2、读一读,选用其中的词语说一段话,描绘一处雾景或雪景。笼罩

凝结

模糊

弥漫

洁白晶莹 蒸腾

缀满

缭绕

淹没

琼枝玉树

3、实物展示作业,进行评价。

4、同学们,课文学完了,你觉得雾凇美在哪里?难怪人们说雾凇是闻名全国的奇观!(板书) 板书设计:

雾 凇 水——雾——雾凇 多 浓 美

奇观

第20篇:雾凇教学设计

《雾凇》一课时教学设计预案

旧城小学 庞爱华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第二自然段详细地介绍了雾凇形成的原因及过程,这是全文的重点。全文层次清晰,景物特点鲜明,给人们以身临其境之感。语言清新优美,情景交融,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与情感体验提供了很好的材料。 学情分析

薛法根老师曾说过,教材必须用儿童的眼光来解读、用教学的眼光来审视、用生活的眼光来选择。雾凇虽美,但对于我们南方的孩子来说,却离他们的生活实际都太过遥远。四年级的孩子虽然在朗读感悟理解等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对雾凇这种自然景观缺乏直观的认识,所以需要借助多媒体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展示,教材展现的是美丽的北国风光,更需要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课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雾凇的美丽、奇特、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体会作者用词之精妙,能选择“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其中一个说话。教学重难点

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丽,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引导感悟,以悟促读 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激趣导入

1、三九严寒,大地冰封,但是在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却有一种自然景观,以其“严冬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江泽民主席还曾亲自为其题词呢!同学们想去看看吗?

这节课老师就要带领大家去松花江畔走走,去欣赏一下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

2、板书课题:雾凇。学生齐读,教师提醒“凇”的读音和写法。

3、围绕课题质疑。如:什么是雾凇?它是什么样的?又是怎么形成的?„„

4、引入新课:让我们在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二、自读课文,理清思路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中讲了哪些内容?

2、指名交流:雾凇的样子,雾凇的形成,人们对雾凇的赞美。

三、精读训练

(一)欣赏雾凇(学习第一自然段)

1、色泽美。

①齐读第1自然段,看看雾凇有什么特点,找出关键词来读一读。 ②交流:洁自晶莹,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2、姿态美。

师:除了色彩,光泽这两方面写出了雾凇的美丽之外,最后一段还用了一个词来形容它的姿态呢!赶快找一找(千姿百态)。

(1)出示不同姿态的雾凇图片学生欣赏,并为它取名,如雪浪排空,银菊怒放,玉树临风,少女起舞,银发飘飞„„

(2)学生练习说话,以“雾凇千姿百态”为开头。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二)了解雾凇(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师:这么美的雾凇它是怎样形成的呢?课文中哪句话概括出了雾凇的形成呢?

1、出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洁而成。

2、引导质疑:(1)水汽从何而来?(2)水汽遇冷怎样凝洁形成雾凇?

3、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思考,然后小组讨论。

4、全班交流

(1)水汽是从哪里来的?

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指名朗读

(2)雾气遇冷是怎样变化的?

①出示:每当夜幕降临„„你觉得这雾气怎么样?(浓)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涌向、笼罩淹没)

②出示:雾气淹没灯光,树影图片,感受雾的“浓”即水汽过于饱和。

3、雾凇怎样形成的?

①指名读:这蒸腾的雾气„„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②雾凇的形成过程如果用两个字来形容,你会用两个字?(慢、轻)谁能用“慢慢地”或“轻轻地”说一句话,体会它们的不同。

③指导朗读,读出“慢慢地、轻轻地”的感觉

5、小结:学生齐读第2自然段

(三)赞美雾凇(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出示雾凇不同图片,配乐欣赏

同学们,此时此刻,假如你也站在松花江畔,观赏着这美丽的雾凇奇观,你如何赞叹?(学生谈感想)

2、那么,松花江畔的人们是怎样赞叹的呢?自由读第3自然段。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此时此刻,那一棵棵,一行行的松树,柳枝在一夜之间,报上了洁白晶莹的霜花,就像雪白的梨花那样美丽。人们看到这样美丽奇特的景观,怎能不由衷地发出赞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指导学生饱含赞美之情齐读最后一段。

(四)配以音乐和雾凇图片,再读课文,选择最喜欢的段落背一背。

四、总结

本文作者用他优美的文笔,让我们领略了吉林雾凇的美丽、奇特,同学们用丰富的想象和真情的表述,让大家再次领略了雾凇那飘逸、绝妙的风姿。其实,雾凇的美还远不止这些,欣赏雾凇,讲究的是“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搜集一些资料与大家共同分享。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把雾凇的美永远地记下来。

2、搜集阅读其他描写自然景观的文章,体会祖国山河的壮美,推荐阅读《桂林山水》、《三峡之秋》。

。板书设计

雾凇 洁白晶莹

银光闪烁}奇观

千姿百态

教学反思

本文用形象、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吉林雾凇奇观,给人一种恍若梦境的奇特美感。反思自己的课堂,我觉得成功之处有二:

一、充分利用了网络资源,让远离学生生活的景物鲜活、灵动起来。课堂上,我首先通过不同姿态的雾凇图片展示,让学生直面自己不太熟悉的景物,激发好奇,引发学生无穷的想象。并通过想象说话,在头脑中呈现出千姿百态的雾凇。然后引导学生质疑,了解雾凇的形成过程,也就进入课文第二段的学习。在本段的教学中,我充分运用网络的优势,利用图片将雾凇形成过程的奇特、慢、轻的特点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在此过程中,我又结合本地的气候特点,

让学生通过对比,进一步了解了雾凇的形成条件。最后,当大片的雾凇出现在屏幕上时,学生情不自禁地赞叹出声。学生虽然没有见过雾凇,但通过本课的学习,雾凇的美已深深印在孩子们的脑海中。

第二、课堂上的说话训练落到了实处。比如:欣赏完雾凇图片后,以“雾凇千姿百态„„”为开头的说话训练,学生因为脑海中有了鲜明的形象,所以说起话来轻松自如。这让我想到许多次的语文课上,面对教师的说话训练或是小练笔,学生抓耳挠腮,绞尽脑汁也无法交上满意答卷的现象,这其实应该是我们教师备课上的疏漏吧。

本课虽然整体效果良好,但仍存在许多不足,特别是在指导学生朗读上,感情不够到位,朗读效果欠佳。

《雾凇教学设计.doc》
雾凇教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