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新课改语文课

2020-03-01 21:21:42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如何上好新课改语文课

时代在进步,事物在发展,语文教学要与时俱进,要不断创新。惟有创新型教师才有教学的创新研究;惟有教学的创新研究,才会使语文教学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新一轮的课改就在眼前,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进行课改当责无旁贷。

一、学习新课标,正确理解新课程的目标。

新课标强调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去发展学生,强调学生不是接纳知识的容器,而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教学中,教师采用对话、讨论、辩论、研究、演讲以及其他活动等“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和途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构建一个多维的自主空间,激活每位学生的潜能,让每位学生都能张扬个性,发挥特长,充分展示才华。比如,在分析莫泊桑的小说《项链》的主题时不按传统教法直接把主题交给大家,而是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自己讨论,然后选代表发言。有的可能会认为,小说尖锐的讽刺了小资产阶级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出乎意料的结尾加深了这种讽刺意味;有的可能会认为,作者对她和她丈夫偿还项链的诚实品德和奋斗精神进行了肯定。学生各抒己见,而且都能言之成理,就应视为有理有据的解读。

二、走进新课标,为学生创设开放性课堂。

开放的课堂,需要教师扎实而深厚的基本功为基础。课堂放不放得开,放开后能不能够驾、掌控,都需要我们有广博的知识积累,有充分而有效的课前准备,机智而灵活的课堂应对能力,需要有驾轻就熟的组织技巧。我在教学舒婷的《致橡树》时,通过分析诗歌的众多意象,同学们很快解读出诗作的主旨:歌颂和倡导平等的、相互尊重、相互支持、坚贞而崇高的爱情观。可我不满足这种单一的解读,于是启发他们:同学们,舒婷的《致橡树》意象众多,内涵丰富,情感细腻。大家想想,诗作仅仅表现了一种爱情观吗?你能结合诗中的意象说说你的新见解吗?同学们通过一段时间的思考议论,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同学我认为诗歌除了表现爱情平等、自尊的观念外,还表现了一种亲情观——亲人之间应该相互友爱、团结和睦、息息相通、心心相印、休戚与共。有的同学认为诗歌还表现了一种友情观——朋友之间也需要平等、理解与支持,正如诗歌所说“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棵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同学们的聪明才智是无穷无尽的,同学们的想象力是无可限量的,分析解读得到位。关键在于,我们要为他们搭建起施展才华的宽广舞台,为他们提供发挥聪明才智的大好机会,为他们营造自由和谐、能够充分表现自我、彰显自我的氛围。

三、实践新课标,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语文教学要淡化教师的讲,教师主要是引导,引导的方法主要是点拨。在课文的关键之处、连接之处、过渡衔接之处以及表达精彩之处,教师要善于“画龙点睛”、“指点迷津”,使学生举一反三。让学生在自主的前提下,合作讨论、互相补充,自己去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只要教师教学中能坚持正面教育为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铺路搭桥,就会逐步形成“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良好的学习态度,学生不会再感到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产生越来越带劲的主动学习氛围。学生不再是孤立的学习者,而是愿意与同伴一起合作学习,与人分享学习与生活中的失败与成功的体验。变教师发问为学生发问,让学生多质疑,鼓励学生挑战课本,挑战教师,我在讲《敬业与乐业》一课时,有一个学生提出:“作者说凡是业都是可敬的,按这样说,小偷也应该敬业了?”我首先对该生不迷信课本、迷信权威大加赞赏,接下来肯定作者的说法有绝对化之嫌,于是引导学生分析这句话应该怎么理解才对,有同学说:“小偷不能敬业、有同学说:小偷的‘业\'不是正当的合法的职业,不能算是业,既然不能算业,何来敬业之说。通过讨论,学生正确理解了 “凡是业都是可敬的”这句话的含义。

四、转变观念

1、转变教师角色,尊重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师道尊严被看得很重,认为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宰,是教育结论的权威。在教学中,教师在很大程度上扮演着知识的“传播者”和道德的“传教式”的角色,学生是书本和分数的奴隶,惟师是从,造成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局面,不利于学生主体性发挥和良好自学能力的养成。在新课程中,我们教师要调整好自己的角色和地位,放下架子,放弃教师至上的尊严,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以平常心态和学生交朋友,让教学变成师生共同享有的快乐生活。心理学研究表明,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敢想、敢说、敢问,乐于发表意见和建议,勇于大胆创新。

2、大胆放手,适时引导,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以学生发展为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再一次明确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从学生的情感入手,注重学生学习愉快的体验和感悟,把教学看作是具有潜移默化的陶冶滋养过程,并通过创设愉快合作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

3、尊重学生个性,优化个性促进学生发展

什么是个性?个性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在心理学界,一般认为个性是指一个人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学生的个性就像春天里刚吐出新绿的柳芽,敏感、脆弱而又充满朝气,需要阳光、雨露、和风细雨的呵护。学生都有表现自我、展示自我的欲望。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契机,让学生淋漓尽致的展示个性,呵护个性。一个问题,我们不要给学生定什么标准答案,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学会感受、体会、体验。教师要充分的开发、利用本学科的特点和优势,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让他们成为具有健全人格并各具特长的创新人才。

五、实施方法

1、吃透教材,用好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教材是学生所学知识的载体,同时也是教师教学的媒介,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活动都应依据教材的特点和要求来进行。课堂教学的基本功能,就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学生学教材。所以,教师要沉下心来教书,就必须“啃教材”,潜心钻研教材,咀嚼教材,洞悉教材意图,熟悉教材体系,明确教材重点、难点。还要改变自己的备课方式。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最大限度发挥教材的“例子”作用,鼓励学生大胆地“动”起来,敢想、敢说,努力培养学生自读、自说、自练、自演的习惯和能力.

2、教法学法统一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要让学生自己读书,不待教师讲。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把教法和学法统一起来。首先,要针对长期以来以教法为主线安排教学的现状,探索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课堂教学结构。学习方法不是靠教师灌输能够得到的,只有让学生在学习中积累经验,不断总结。因此,相适应的课堂结构不能光考虑教师怎样讲的清楚,怎样让生听得懂、记得住,而是让学生有更多动手动脑机会,教师要注重在这些方面发挥作用。其次,要重视引导学生总结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感性经验。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经验,是掌握学习方法的基础;还要根据学生发展水平,及时引导他们整理这些经验,使它变成规律性的东西。再次,把读写结合作为教学策略,创造机会让生在“用”中提高。

3、创设情境,提高语文素养

在课程改革中,语文比其他学科更显著的一个特点是实践活动。新课程指出实践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堂中许多知识点都是靠模仿、借鉴、发现、创新才掌握的。这就要有个参加实践活动的情境,在有物、有意、有情的情境中,学生置身于其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才能激活创新的思维。一句句佳句,一篇篇美文都是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感悟、习得的。

总之,无论我们多么习惯和喜欢从前的教学模式,无论有多大的艰难险阻,新课标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新的方向,只有跟着新课标的方向,我们也才不会迷失自己的方向。

如何上好语文课

如何上好语文课

如何上好小学语文课

如何上好一节语文课

如何上好一节语文课

怎样上好一堂语文课

如何上好一堂语文课

浅谈怎样上好语文课

如何上好三年级语文课

浅谈如何上好语文课

《如何上好新课改语文课.doc》
如何上好新课改语文课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