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跑线上》观后感(定稿)

2020-03-02 00:05:04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起跑线上》的观后感

《起跑线上》这一纪录片用生活中鲜活的例子阐述了中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择校、学业负担重、起跑线的不断前移等!为了能让孩子进入好的学校就读,家长疲于奔命。择校热引发购房热,学区房房价高涨不下,购房者却趋之若鹜。金钱择校下有限,上无限,多多益善,导致全国人民纷纷抱怨教育乱收费。择校潮愈演愈烈,一浪高过一浪成为中国教育的顽疾,成为教育不公平的焦点。中国的家长和老师习惯将对孩子的教育看成是一场竞赛,毫无疑问这场比赛的终点是重点大学的入取通知书,是211大学的门槛。本该无忧无虑的孩子却肩负起成功的重任,他们面对着人生中最艰苦的时光,只有不断的上课和做作业,才能成为考试这个炼狱中的幸运儿。他们无暇发展自己的情感,更没想过要培养创新意识。不断前移的起跑线,从初中、一路侵袭到小学,乃至幼儿园,而且不能输的领域不断扩大。这项调查报告的数据让我震惊:85%的孩子考过钢琴证书,10%的孩子考过英语证书,5%的孩子考过美术证书,2%的孩子考过舞蹈证书,1%的孩子考过珠心算证书,可想而知,他们的童年是怎么样的?这些教育问题都源于“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最蛊惑人心的口号。相比较中国“苦行僧”似的学生,美国的孩子在课堂上无不踌躇满志,或挤眉弄眼或交头接耳更有甚者,想逛街一样在教室里走来走去,如此混乱的课堂,学生怎么会很好地掌握老师讲解的知识呢?可偏偏就是这样宽松的课堂却造就了比中国多得多的诺贝尔获得者,真让人有点儿百思不得其解。对比日本的教育实践,让观众了解到好的教育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引发我们深深地思考。

《起跑线上》具有很强的冲击力,震撼人心。看后第一感觉是中国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可是该从哪里改呢?如果仅从个人和学校入手是无力也不能改变什么。就拿现在盛行的“减负”来说吧,学生最好是什么作业都没有,除了上课时间,其余都是他们自己的时间。如果真是这样,老师也会跟着享福,因为批改作业就花费了我们很多的时间,更别提复批了,有的学生一道题往往需要订正

5、6遍。但是学校不会答应,因为教学质量关系着学校的命运;家长会惴惴不安,因为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社会不会同意,因为高考的指挥棒指挥着我们的基础教育,高考时就以分数的高低论英雄。再者,在当今社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首先关注的就是学历,只有获得了学历才有可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只有得到社会的认可,才有可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才有可能实现自我的价值,因此它已然成了一张最基本的通行证。要改善这些问题就必须改变高考的指挥棒,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衡量标准,乃至国家的政治基础。

起跑线上的思考

赢在起跑线上

赢在第二起跑线上

职业规划宣传 赢在起跑线上

不要输在求职起跑线上

不让农村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人生可以输在起跑线上

我们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评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

站在人生新的起跑线上 马致远

《《起跑线上》观后感(定稿).doc》
《起跑线上》观后感(定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