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孝”——读《孝经》有感

2020-03-03 04:57:28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说“孝”

——读《孝经》有感

“孔子述作,垂范将来”,《孝经》作为儒家经典伟作之一,对维护社会道德纲常和稳定社会秩序起了很大作用,因此得到历代王朝的高度重视。本书共十八章,第一章阐述总的观念: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接下来的五章将孝的实行对象自上而下具体到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和庶人。余下的章数则是对孝道进行深化分析,包括孝的本质,实行“孝”的具体要求、方法和孝对治国安邦的重要性。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这句话早已耳熟能详了,然而仔细想想,不得不佩服孔子对孝思考之深之精,其能将孝贯穿于个体的一生并与个体一生同步趋进。然而到了今天“君(君主)”已不存在,“孝” 便只能有个“始终”而没有了“中”。但若将“君”做现代化的理解则不然,“君”亦可指“上司、老板”,对待上级就应该“忠心耿耿”,以报“伯仲知遇之恩”。这样一来,孔子这句话历经三千多年至今仍不落于窠臼,反而日益显示出其博大的包容性。

在庶人章第六中,对各个阶层如何实行孝做了个总结:“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书本将其翻译为:“以上自天子,下至普通老百姓,不论尊卑高下,孝道是无始无终,永恒存在的,有人担心自己不能做到孝,那是没有的事情”。这个翻译似乎有些偏颇,为何就没有人做不到孝的呢?事实上,有很多人是做不到所谓“孝”的。这就要思考孔子这句话的重点在哪里了。“孝无终始”,意思是孝没有阶级之分,就如舍生而取义非贤者独有,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很多人是做不到“孝”,即是其将孝丧耳矣。就此可见,孔子对孝的认识并不局限于阶层观念,而分阶层来阐述孝,只是给各种身份的人不同的实行孝的方法。为了证明“孝道是无始无终,永恒存在”,孔子提出“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即所谓的“天经地义”,“经”为规范,“义”为真理,即是“上天所赋予的不容质疑的规范和真理,亦为理所当然的事”。近来中国伦理学会慈孝文化专业委员会提出了“中华小孝子培养工程”,此举一出便招来冷嘲热讽,被喻为“百万孝子计划”,并厉声质疑“何时孝子也需要培养了”。“孝子计划”可不可行且不议,就网友对其的质疑就可见孔子对孝定位为“天经地义”的理念是深入人心了,“是以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教化不必严肃就可达到,政治不必严厉就可太平,全因统治者实行孝道,顺从人之本性罢了。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在此便提出孝顺双亲的具体方法,无论“居养”还是“病丧”,孔子所言至今还是适用的,尤其对于现代中国的“啃老族”有警醒作用。“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则有将孝和“愚孝”区分之意,就如“爱”与“溺爱”之分,“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在大道面前,理应规劝双亲回归正道而不是“惟命是从”。丧亲章第十八中道:“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说对于双亲的失去不能哀痛过度,只要做到丧礼的要求即可,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故“以死伤生”亦为“愚孝”。时阮籍遭母丧尝进酒肉,司隶何曾斥之坏风教,而文王曰:“有疾而饮酒食肉,固丧礼也”,可见“生丧”与“死丧”之别,而“以死伤生”的“死丧”为“愚孝”也。 谈及“愚孝”不得不提及《二十四孝》,“卧冰求鲤”、“埋儿奉母” 之类都是作为“愚孝”而为今人熟知。鲁迅的一篇《二十四孝图》更是将古时的“孝道”推至风口浪尖,大谈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当然鲁迅先生对《二十四孝》的看法因其犀利的文笔文风而无懈可击,但是说那是“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却未免有些偏颇。“卧冰求鲤”、“埋儿奉母”之类在内容上固然是属于“愚孝”,但是从纯文本角度看却又不同的见解。文章有时为了增强气感染力,就会使用夸张手法。如“夸父逐日”为了宣扬为理想献身的精神,就不惜将人物神话,将故事夸张化。人们读了“夸父逐日”并不会学夸父真的去追日,而是将其深刻理解为“对理想的执着与不懈的追求”。同理“卧冰求鲤”也并非真的叫你去卧冰,只是用了夸张的手法表达“孝感动天”,并不像鲁迅先生及人们所理解的要全盘效法。再者,二十四孝故事由来已久,难免在口传手抄中产生嬗变。正如鲁迅所言:“在较古的书上查“老莱娱亲”一事,却还不至于如此虚伪”。可见这些故事有些已与原本有所出入,以致虚诞,以致愚昧。如涌泉跃鲤一事,或许原来的故事只是姜诗夫妇对母亲尤为孝顺,但故事传着传着便有了神灵的色彩了,演变成“舍侧甘泉出,一朝双鲤鱼”了。而其中还有些是不失其真意的,如“子路负米”,“黄香扇枕”之类。孝的方式是多样的,孝不在于模仿前人,而在于理解进而采取适合实际情况的方式。如“文帝亲尝汤药”:“三年目不交睫,衣不解带,亲供粢盛”可见其理解并实践了“病则致其忧”这个道理。再如“芦衣顺母”,闵氏贤郎不曾怨晚娘,则体现了“居则致其敬”。如此看来,实是人们未得《二十四孝》的真意而流于表面了。

感应章第十六道:“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可见“孝道”对治国安邦的重要性。孝治章第八道:“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放眼当今,中国社会道德沦陷和缺失日益严重,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彩色馒头等事件屡出不穷,小悦悦事件更是引起对于道德危机的全民大讨论。由于道德问题得到人民的诟病,一些不法分子便乘机捣乱,社会的安定便受到了威胁。所谓“百善孝为先”,“孝道”的缺失无疑是社会道德沦陷和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围炉夜话》中说:“常存仁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所以孝居百行之先。”这是因为“孝”能生“仁”, 爱父母关心父母才能做到孝,故孝者皆是慈悲为怀者。而“人皆有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孝道”就有着推而广之的特性,因此孝道推广和深入对于社会道德的形成是尤为重要的。但在今天传统的孝道一直被片面的理解为“愚孝”是封建思想的残余,从而得不到足够的重视甚至蔑视。反而过度热衷于西方的“自由与平等”,把传统的“孝”抛弃了,但同时又没有及时建立起自己一套“孝”的标准。据慈孝文化专业委员会调研发现,96%学习成绩好的孩子有孝心;而有网瘾和犯罪行为的孩子,听父母话和有孝心的仅占3%。可见当今人们对孝的理解更多是从父母的角度去理解孝,从而流于表面而功利化。在这个“孝”标准缺失的期间,便出现了“年老不死是为贼”,以争吵、对立、武力去跨越“代沟”等现象。故曰:“百善孝为先”,“孝道”的缺失无疑是社会道德沦陷和缺失“潜原因”。

纵观《孝经》一书,发现其章末大多数都有个“引用的尾巴”,如开宗明义章第一便在文末引用了《大雅》的一句“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卿大夫章第四引用《诗》的“夙夜匪懈,以事一人”一句。这些引用让《孝经》阐述的道理更有说服力,所谓“引经据典”便是如此。而中国要建立适合现在社会的自己一套孝的标准,也应该“引经据典”,回溯其本源,用几千年以来被世人所公认和流传的道德作为理论的支撑,并根据现实情况和博采众长,逐步完善。中国人讲究个落叶归根,拥有几千年的“孝道”文化无疑是个构建“孝道”的巨大的宝库。在此笔者并不要求将《孝经》等有关孝的读物作为教科书,并要求学生们倒背如流。但作为中国经典著作之一,其对修身养性和孝道的回归有重大的作用,应该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

读《孝经》有感

读《孝经》有感

读《孝经》有感

读《孝经》有感

读孝经有感

读《孝经》有感

读孝经有感

孝与感恩孝经有感

读《孝经》有感800字

读《孝经》有感孝是百善的钥匙

《说“孝”——读《孝经》有感.doc》
说“孝”——读《孝经》有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