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吆喝》的教学设计

2020-03-02 13:19:50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吆喝》教学设计

课前:播放音乐.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走近一种来自北京市井的声音,它曾回荡在幽深的四合院、也曾悠扬在曲折的胡同里,它让冰心含泪微笑,它使萧乾情有独钟;现在,就让我们一同去聆听这老北京最质朴最鲜活的声音——吆喝!

一、识吆喝之类

【师】据老人们说,老北京有300多种吆喝声,课文究竟向我们展现了哪些吆喝呢?请同学们大声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文章介绍了老北京的那些吆喝声?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生放声朗读课文三分钟) 【师】你看到了哪些吆喝? 烤红薯、青菜、从早到晚,主要有大米粥、油炸果、青菜、花、百货行业、修理行业、馄饨、硬面饽饽等;从春到冬有小金鱼儿、蛤蟆骨朵儿----------应有尽有。 【师】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明确:时间顺序,一年四季,从早到晚。

【师】是的,老北京的吆喝多,涉及的行业广,一声声吆喝,让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北京城? 生:热闹的北京。 生:繁华的北京。

生:特色小吃繁多的北京。 生:物品丰富的北京。

【师】这些热闹的场景无不渗透出浓浓的生活气息。所以说,读吆喝就是读老北京的市井生活。(板书)

二、品吆喝之味(深入探究、品味语言)

1、【师】这些吆喝就如同散落在市井的音符,哪一个最能扣动你的心弦呢?请同学们找出你觉得最精彩的吆喝,说说你的感受或联想。要求:小组合作,从语言、内容两个角度分析。

(切记:要落实到文本,讲品评要与提示相结合!!!) \"馄饨-----开锅\",这句最吸引我,我仿佛看到那冒着热气的锅里,馄饨薄薄的皮,大大的馅,在深夜里吃上一碗很舒服。

【师】这一声吆喝在什么时候上演(深夜),招徕对象呢?(夜猫子、赌徒),商贩在吆喝这一句时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状态?我们一起来把第六自然段朗读一遍,品味吆喝环境和吆喝的情感。 \"蒸儿又炸,油儿又白搭

【师】儿话音读得真地道,儿话音可是检验北京话地不地道的试金石呢,这篇文章就是用老北京的方言写老北京的吆喝.为什么让你流口水?

【师】嗯,口感也酥脆.\"喝了蜜的大柿子.\"很甜.

【师】你从哪里看出了甜? 【师】除了甜还能读出什么?还有哪个字用得好? \"喝\"用得好,用拟人方法,柿子喝了蜜,肯定很甜,又大又甜,汁水多.肯定很甜,连心里都是甜的.【师】厉害!一个字就品出了味甜、汁多、个大.能不能试着读读,读出味甜,汁多,个大的味道来? \"烤白薯哇,真热乎!\"课文里说了,北京冬天很冷,你想一大早,卖烤白薯的喊一声热乎,又能吃又能暖手,真是让人不能不去买上一个.【师】不能不去买,烤白薯这么诱惑人?我们一起来读读,读出诱惑.(齐读烤白薯这一段.) \"葫芦------刚蘸的!\"让人想到这葫芦新鲜,一定很甜,很好吃.【师】不同的吆喝人,方法不同,用词也不一样,课文还有一处也是说葫芦,老师觉得也很让人眼馋呢.\"葫芦--------冰塔\"用了一个比喻,写出了葫芦晶莹剔透,咬上去一定很脆,很好吃.【师】不错,这种感觉是从哪个字品出来的?

[冰、塔,写出了形状,一层一层的,由大到小].【师】同学们还可以闭眼想想这冰塔儿般的形状.(生闭眼想) “就剩两挂啦”,其实,他身上挂满了那用绳串起来的紫红色果子。 追问:如果当时你在场,你会觉得这个小贩在欺骗顾客吗? 预设:不会,这是人之常情,这个小贩很幽默、很聪明。

“老太太(那个)真行好,给个饽饽吃不了。东屋里瞧(那么)西屋里看,没有饽饽赏碗饭。” 追问:这个乞丐怎么样?

预设:把词编得合辙押韵、朗朗上口,原来乞讨也需要本领。 【师】品了这么多吆喝,我们来总结同学们品出的特点

【生】这小小的吆喝词,内容上抓特点写出了形、味、色。语言上有多样的修辞和合辙押韵

【师】是的,语言上的手法多变且生动。(出示ppt)

吆喝不光词儿编的妙,调也够吸引人的,让我们来听听原汁原味的老北京吆喝,感受一下京腔京韵的魅力.(放PPT)

【师】同学们,听完以后,我们发现原来这些诱人的吆喝,老北京人不是读出来的,他们是——生齐:唱出来的! 咱们也来唱一唱吧!要求:小组合作,任选文中一种吆喝,自己编音调唱起来。先在组内展示再推荐组员表演。

【师】同学们的表演真吸引人!让我们再次回味了那诱人的吆喝词和动听的吆喝调,难怪作者也情不自禁地把吆喝比作声乐的艺术.。

【师】所以,品读吆喝,就是品读声乐艺术------------艺术[板书]

三、悟吆喝之情 【师】同学们,一般听过吆喝的人是不会把它们称为“艺术”的,而作者却将其称之为为“叫卖艺术”。显然,这名称里倾注了作者太多特殊的情感。你从中读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重点品读

5、14(喜爱

5、7怀恋: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念,对童年趣事的怀恋、惋惜、庆幸14)

【师】在吆喝与吆喝人身上,作者寄托了浓浓的情感。而作者惋惜和遗憾的已经不单单是吆喝与吆喝人,令他魂牵梦萦,永生难忘的是像吆喝一样令人沉醉的老北京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板书)

四、传吆喝之思

【师】由此可见,这一声声悠扬的吆喝声,这一群群可爱的吆喝人,为老北京风俗文化的历史长卷添上了一笔厚重而又绚烂的色彩!(完善板书,构图)

随着时光的流逝,这种民俗文化已经渐行渐远。 你还知道哪些正逐渐走向消逝的民俗文化吗?生答

望着那日渐模糊的背影除了遗憾惋惜,我们还能说些什么呢?

(PPT)请大家任选一种民俗文化,然后用“对于

,我想说

”的格式写一段话,表达你对这种民俗文化的情感。(请三位同学念)

保护民俗文化是每一个人的责任!

结束语:日月穿梭,时光荏苒,旧时老城的面貌渐渐变得斑驳,但作为这个城市曾经拥有的文化财富,有些东西是需要留存下来的,像历经沧桑的建筑,代代相传的习俗,还有这,令人回味的声音!

《吆喝》教学反思

《吆喝》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第四单元第三课,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思,引人体味生活中的蕴含的浓郁的情趣。

本文教学中宜引导学生课内外结合,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基于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设计为:

1、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的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

2、理解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

为了让学生能够跟随老师的思路一步一步由市井胡同中的吆喝上升到一种文化,一种精神境界,我在课文学习时候采用了由整体到局部、由浅入深的方法,设计了四个教学步骤:说吆喝之类、品吆喝之味、悟吆喝之情、传吆喝之思。从最简单的“文中提到哪些叫卖物品?有哪些吆喝?”到“作者对吆喝及吆喝人的情感分析”、从“文章是如何安排结构”到深化到民俗文化的感悟等,使学生始终能够跟上行文思路,一步一步的理解了一种浅表的现象实际是一种文化现象,其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并反映了当地人民的一种生存状态和精神风貌。同时更加深入的理解作者在声声吆喝的背后所表达的浓厚深情。

《吆喝》这篇文章很适于朗读,并适于口头表演,是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和表演能力好材料。为了利用好这一材料也为了对课文更深入的理解,我先引导品味吆喝词,再引导学生学习吆喝调,在此环节还特意设计了学生表演,让学生会“吆喝”敢“吆喝”,并大胆有声有调的“吆喝”,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体验生活,在体验生活的过程当中学习。

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对吆喝词的品读上,毕竟这是一堂语文课,要做语文的事。语文最简单与最难的事就是听说读写。要让学生读出吆喝味,拼出吆喝情,继而能在后设的写情传思的环节深入,“品吆喝之味”就至关重要。从最简单的字词句入手,反复的朗读指导为辅,让学生能由浅入深的感受到语言的魅力。

纵观这一节课,既有成功之处,但也有许多的不足。如:品味吆喝时,留给学生品味的时间不足,许多特色鲜明的吆喝词并没能品足味道。为了在一堂课时间内上完整篇文章,备课时大刀阔斧的删减掉了一些内容,所以整个课堂的细致性够但整体性稍显不足。

总之,上一节公开课,对于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是很有帮助的。无论是备课、试讲、还是试讲后的重新调整,都使得自己对于教材的理解和课标的理解都更加深入了,这对于以后的教学工作也是大有裨益的。

《吆喝》教学设计

吆喝 教学设计

《吆喝》教学设计

《吆喝》教学设计

吆喝教学设计

吆喝教学设计

《吆喝》教学设计

《吆喝》教学设计

《吆喝》教学设计

吆喝教学设计

《《吆喝》的教学设计.doc》
《吆喝》的教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