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情

2020-03-02 22:52:34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1) 省情是一个省的自然、(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等方面历史、现状和发展规律的综合反映,是一个多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

(2) 欠发达、欠开发仍然是现阶段贵州的基本省情,但开发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

(3) 贵州省东与(湖南)交界,北与(四川)和(重庆)相连,西与(云南)接壤,南与(广西)毗邻。

(4) 贵州地貌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是一个海拔较高、纬度较低、喀斯特地貌典型发育的山区。贵州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呈三级阶梯分布。

(5) 从面上看,贵州最高地区是西部的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平均海拔2166米,最低地区是东部的玉屏侗族自治县,平均海拔541米。

(6) 从点上看,贵州最高点在西部赫章县的韭菜坪,海拔2901米,最低点在东南部黎平县地坪乡水口河出省处,海拔只有148米。

(7) 贵州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北部有大娄山(赤水和乌江的分水岭),东北部有武陵山(乌江和沅江分水岭),西部有乌蒙山,中部有苗岭。

(8) 贵州的气候类型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特征气候温暖湿润,类型多样。 (9) 贵州的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0℃~20℃之间,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东部的铜仁(42.5℃),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西部的威宁(-15.3℃)。 (10)贵州凉都——六盘水。

(11)贵州年降水多在1100~1300毫米之间,属于湿润区,分为3个多雨区和2个少雨带。

第一个多雨区在苗岭西段南坡,雨量最多是晴隆。第二个多雨区在苗岭东段南坡,雨量最多是丹寨,第三个多雨区在东北部武陵山的东南坡。贵州雨量最少的是威宁、

赫章、毕节一带,其中赫章最少。

(12) 贵州主要的灾害性天气有干旱、秋风、凌冻、冰雹,以及倒春寒、秋绵雨、暴雨和大风等。省内危害最大的气象灾害是干旱,夏旱突出,春旱次之。

(13) 贵州河流以(苗岭)为分水岭,苗岭以北属长江流域,包括牛栏江横江水系、乌江水系、赤水河 江水系和沅江水系;苗岭以南属珠江流域,包括南盘江水系、北盘江水系、红水河水系和都柳江水系。 (14) 贵州最大的河流——乌江。

(15) 赤水河美誉——生态河、美酒河、历史河。

(16) 贵州煤炭资源的理论蕴藏量高达2400多亿吨,列全国第四位,是南方12个省(市、区)煤炭资源储量的总和。贵州的煤炭相对集中于西部的六盘水市和毕节地区。

(17) 贵州森林资源分布以黔东南最多,其次是黔南。分布最少的是六盘水和安顺。

草地最多的是(黔南)和(黔东南),最少的是(贵阳)和(六盘水)。 (18) 贵州有74种珍稀植物被列入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 (19) 云贵高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威宁草海

(20) 国家5A级旅游景区——安顺市黄果树大瀑布景区、安顺市龙宫风景名胜(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区。

唐代,今贵州属黔中道,推行经制州与羁縻州并行的制度。乌江以北地区多属经制州(有朝廷直接派官员治理)。乌江以南属羁縻州(由土著首领治理)。

开宝7年(974),土著首领普贵以所领矩州归顺,土著语“矩”与“贵”同音。

明代,永乐十一年(1413),贵州设置布政使司,正式成为全国的第13个行省。

清代,公元1727年,今贵州疆域基本形成。

截至2008年,全省共设9个地级单位(4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2个地区),88个县级单位。

㈢个自治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遵义市位于贵州北部,属地级市,代管县级赤水市、仁怀市。

贵州以“观音洞文化”为代表的史前文化。贵州高原是中国古人类的发祥地和中国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代表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三种文化类型——北京周口店、山西西侯度、贵州黔西观音洞。

唐代,今贵州之地属黔中道,朝廷对边疆地区实行“土流并治’,形成经制州、羁縻州与藩国并存的局面。 贵州震惊全国的三大教案——青岩教案(第一次)、开州教案、遵义教案。 1949年11月23日,贵阳市人民政府成立;12月26日贵州省人民政府成立。

贵州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是从农村推行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开始的。 民族是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交错杂居和一些民族成片聚居的省份。

贵州有56个民族成分,世居民族除汉族外有17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数最多的是苗族。苗族主要集中在黔东南、黔南、黔西南3个自治州各县;布依族主要分布在黔南、黔西南两个自治州各县;侗族主要分布在黔东南自治州各县。

侗族三样文化——侗族大歌、鼓楼、风雨桥

贵州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教育先驱——尹珍(字道真,东汉) 贵州清代状元——贵阳的赵以炯、麻哈的夏同郃

清代,在黔北崛起“独领中国西南文化之风骚’的“沙滩文化”。 1907年,周素园创办了省内第一张日报《黔报》。 贵州的特色食品——茅台、都匀毛尖茶

㈡简答题

一 什么是和谐社会,结合实际说明构建和谐贵州。 和谐社会是一种社会状态,是整个社会系统中各部分、各要素处于相互协调的状态。包括社会结构均衡,社会系统良性循环运行、相互协调,人与人之间友爱、相互帮助,社会成员各尽其能、各得其所,人与自然之间协调的发展。 贵州扶贫开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成效明显,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二 贵州旅游业的特点

(1)属于新兴产业发展前景看好。贵州有“公园省”之称,发展旅游业的资源、区位条件好。随着贵州知名度的提高和旅游市场的开拓,贵州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旅游者,旅游业也因此飞速发展。

(2)结构显示的发展空间大。除了内地游客以外,贵州境外的客源市场,主要是亚洲,其次是欧洲和拉丁美洲,南北美洲、非洲和大洋洲都有潜在的广阔的市场。

(3)国内旅游在全国已经有一定的地位。贵州旅游网络是西南地区旅游网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与华中、华南紧密相连。

(4)国际合作推动了贵州旅游业和世界旅游业的对接。 三 以贵阳为中心的4条跨省骨架旅游线

一喀斯特生态景观和多民族文化为主的贵阳-红枫湖-安顺-龙宫-黄果树-织金洞-马岭河峡谷,延伸至云南路南石林、昆明的黔西旅游线;

以苗、侗族文化和苗岭风光为主贵阳-凯里-榕江-从江-黎平,延伸至广西三江、桂林以及施秉-镇远舞阳河-铜仁梵净山,延伸至湖南张家界的黔东民族文化和自然生态旅游线;

以喀斯特原始森林生态和布依、水、瑶民族文化为主的贵阳-都匀-三都-荔波,延伸至广西的黔南旅游线;

以长征文化、酒文化和沙椤生态为主的贵阳-息烽-遵义-茅台-赤水,延伸至重庆、长江三峡的黔北旅游线。 四 贵州经济的特点

(一)生产要素占有方面由单一型向多元型转变

(二)生产要素利用方面由资源型向技术型转变

(三)经济发展方式方面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四)增长动力因素方面由投资型向需求型转变

(五)发展阶段演进方面由渐进型向跨越型转变

(六)经济管理职能由直接型向间接型转变 五 贵州农业经济的现状

(一)农业生产有了较大发展 表现:1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2农业产业化速度加快3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显著4农业产出水平不断提高

(二)农业生产结构得到调整

(三)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六 结合实际说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三大战略

(一)制定和实施科教兴黔战略 (二) 制定和实施开放带动战略 (三) 制定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七 试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取得的成就

(一)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二)以“西电东送”为重点的能源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以退耕还林为重点的生态建设成效明显

(四)以解决工程性缺水为重点的水利设施建设进展顺利

(五)以两基攻坚为重点的教育事业取得显著成就

(六)国民经济战略性调整取得积极进展

八 实施西部大开发有何重大意义

实施西部大开发,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 (1)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逐步缩小东西部差距,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最终实现人

民共同富裕的要求。

(2)实施西部大开发,有利于促进全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实现第三步的战略目标。

(3)实施西部大开发,有利于推动扶贫开发工作的顺利进行,加快西部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4)实施西部大开发,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维护边疆安全。

九 中国工农红军在贵州活动的作用

中国工农红军在贵州历时6年之久,先后攻克32座县城,纵横驰聘于全省五分之四的地方,震撼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播下了革命的火种。红军在转战贵州期间,宣传北上抗日、反蒋抗日统一战线主张,对团结贵州各阶级、各阶层开展抗日救亡运动起到了重要作用。红军在遵义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

十 为什么说明代是贵州历史上的里程碑。

明代是贵州历史发展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其主要标志,一是在贵州建立了行省,使贵州正式成为省一级行政单位;二是在贵州大规模推行屯田,加快了贵州的开发,使贵州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十一 贵州发展旅游业的自然资源优势的表现

(一) 山奇石秀,山石景观多

(二) 瀑布与峡谷景观多而壮丽

(三) 洞穴类型多、数量大、洞景美

(四) 森林美景多

(五) 河湖、泉水景观多,水质良好,景色美

十二 贵州土壤耕作条件

(一) 山地丘陵多、平坝地小,宜林地广、耕地少

(二) 耕地质量较差,中低产田土面积大

(三) 喀斯特土地面积大,生态脆弱,耕地后备资源不足

(四) 林牧地质量不均,分布欠平衡

十三 贵州的工业结构特点

一是能源、原材料工业建设明显加强,结构进一步优化;二是特色食品、生物制药和高新技术产业快速成长,逐渐成为我省工业经济新的亮点;三是传统工业调整取得积极进展,支撑作用仍十分明显;四是企业组织结构进一步优化;五是技术改造进一步增强;六是市场经济多元化主体逐步形成。总的说来,呈现的特点是:结构变动的强度不断增加,结构专业化程度明显提高,结构趋同现象逐步缓解。结构转换能力有所提高,主要工业行业构成格局发生变化。电力、黑色冶金、有色冶金、饮料、非金属矿物制品、医药等行业的比重上升,烟草、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橡胶制品等行业的比重下降。

贵州省情

贵州省情

贵州省情

贵州省情

贵州省情

贵州省情

贵州省情

贵州省情

贵州省情

贵州省情

《贵州省情.doc》
贵州省情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