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教育

2020-03-03 17:48:08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曾经由中华慈善总会支持的“青艾工程”始于5年前。去年,作为此工程形象代言人的白岩松先生,提议将“艾”改为“爱”,这是极具教育意义的远见,符合我国青少年的现实需求。今年,“青爱工程”转由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会资助,在全国的实验基地创新活动即将展开。作为这一项目的专家团队成员,我非常荣幸能够与“青爱工程”的参加者们分享我和我的同伴们在十几年的青春期爱的教育探索实践中的心得体会。

青春期“爱”的教育这一课题,在我国尚未得到充分研究和实践。各地的教育工作者,大多是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热心程度、观念和能力,对中学生、小学生或社区青少年提供一些有关青春发育成长的知识。有的称“德育”,有的称“生理卫生”,有的称“政治思想教育”,有的笼统称“青春期教育”。

作为一名研究婚姻家庭的社会学者,我和一批同道自1993年开始尝试在学校系统进行“青春期爱的教育”,到2000年已经发展为以“青苹果”为标志的青春期爱的教育系列项目,在社会各界有一定影响,也获得国内外有关机构的支持和资助。在此,我仅以如下几点粗浅的认识就教于业内的专家、学者以及广大博友,以期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加入到“青春期爱的教育工程”这一在我国尚属“拓荒”的事业中来。

一、青春期教育的狭义和广义的层面

青春期教育应包含狭义和广义的层面。从狭义上说,青春期教育是以性健康教育为核心和主线的教育,要讲生命的孕育和诞生的基本知识,青春期发育的生理规律,少男少女青春体貌的变化,性欲望、性吸引、性冲动和性宣泄的生理与心理动因,性的安全和身心保护的知识,还要讲预防意外怀孕、预防性病、艾滋病和反对滥用毒品等知识。

从广义上说,青春期教育作为爱的教育,就应当帮助青少年学习关于两性之间的友情、爱情、择偶、婚姻等人生课程,懂得性别差异与性别角色的基本概念,获得关于男女相互尊重与平等的道德含义。爱的教育当然还应当传授两性之爱的价值观念、性爱的社会行为规范与道义责任,性爱的法律界限与防止性暴力等知识。

如果狭义的青春期教育主要涉及生物学、医学、公共卫生、护理学、心理学的话,那么广义的青春期教育就必然涉及哲学、社会学、伦理学、精神文化等等社会人文科学的广泛领域了。

为什么我们要倡导作为爱的教育的广义青春期教育并付诸实施呢?这也许与我本人作为一名社会学者和社会工作实践者的痛切感受有关。这些年来,社会科学界和大众媒体,对我国年轻人的感情生活失意和婚姻失败率大幅上升的统计数据以及与此有关的许多悲情故事,作出了见仁见智的解释,令广大公众困惑不已。我的兴趣不在于统计数字与悲剧情节,而在于探究:为什么那许许多多青年男女无法享有期盼中的爱情?为什么那些始于自由择偶、结合于浪漫爱情的现代婚姻会纷纷陷入困境?为什么某些已饱尝失败之苦的男女再度跨入婚姻后还会重蹈先前不幸的覆辙?我在上世纪80-90年代尝试过近10年的婚姻咨询(主要是为了收集我的研究实例,那时尚无心理咨询和婚姻咨询的专业服务)。我深深感到,对那些陷入不幸的婚姻来说,大多很难从道德、法律、医学乃至心理学上去寻找原因和救治办法。“性格不合”、“感情不和”、“没有共同语言”、“性生活不和谐”之类的说词是当事者们惯用的申诉。然而,认真追溯他们的成长经历、婚前交往和婚后生活,可以发现,在“感情”、“性生活”的背后,有些“远期”的隐患早己潜伏下来,其中不乏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即青春期留下的阴影。那时,许多中年夫妻来求助。他们的婚姻经历大同小异:绝大多数人在婚前未曾获得过任何关于“爱”的教育,不懂得性别差异、婚姻准备、夫妻生活的知识;有的在婚前从未交过异性朋友,第一个投入谁的怀抱就和谁认定了婚嫁关系;还有那些因夫妻性爱生活失谐而导致的不满、“婚外情”乃至暴力伤害的事例,也无不表明夫妻一方或双方对现代男女爱情的茫然,对婚姻的无知,其中包含普遍的性观念偏误和性知识欠缺。

那么,究竟现代男女应当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习两性交往、友情爱情、婚姻与性爱以及男女平等这类人生的必修课呢?答案当然不应是“等到结婚之后”吧。其实,两性开始自然吸引和交友的青春期,就是学习爱情和婚姻准备课程的最佳时期。

二、关于青春期教育的目的与内容

对青少年进行青春期爱教育,其首要目的之一当然是为了增进性的健康,因为性健康是未来两性之爱的基本条件。1975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过关于“性健康”的概念:“把性的身体层面、情感层面、智力层面和社会层面完整地结合起来,从而积极地丰富人格、促进沟通和增进爱。”如果当代男女的性健康达到这样的水平,那么两性交往、和谐、合作,进而建立一种长久的爱的关系即婚姻,还会有今天这样多的困难和问题吗?可以说,性健康是婚姻幸福的基础,也是人生美满的要素。

作为爱的教育的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应当具有以下较全面的目的和内容。

1.提供关于人具有性潜能的科学而准确的信息,包括人的性器官与生殖系统、人的性发育、性取向与性别、性病、艾滋病预防等。

2.提供性价值观与性态度的教育。要不含糊地向青少年传播符合本土文化的、社会倡导与支持的主流价值观,阐明这种价值观的由来及意义;帮助青少年科学地认识什么是少男少女之间健康而文明的关系,培养自尊感和自信心,学习对自己、对他人和对社会负责任。

3.通过参与式教育和训练实践,使青少年学会两性之间的尊重、平等,获得两性交往的技能,包括沟通、做选择、应对朋辈压力,评价媒体信息以及建立诚信的友情关系。帮助青少年科学地、创造性地理解和接受现代社会的性别角色,以便日后正确地履行自己的家庭角色使命。

4.教育青少年在性的表达与行动中对自己和对他人高度负责,包括洁身自爱、拒绝不成熟的性关系、反对性的强迫,维护自己与他人的性尊严与性健康。

5.避孕、计划生育以及做父母的责任,也应成为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的内容,不能等到男女结婚和生育时再去讲解这方面的知识。一个人不是等到考试再读书,而是先读书再考试,做夫妻和做父母是人生最重要的考试,为什么不需要事先学习呢?

由于青春期的年龄跨度较大,从10来岁至

18、9岁,因此在实施青春期性健康教育过程中,一定要遵循“适时、适度、适当”的原则,针对青少年需知、已知和未知的实际情况,决定上述内容在什么年龄段讲到什么程度。把给大学生讲的内容去给小学生讲,当然是不适宜的。

三、关于青春期教育中的性价值观

关于性价值观问题,在任何一个多元的社会中,都存在着分歧和争议。但任何一个社会,都有其主流文化所倡导和支持的价值观。西方一部分自由派人士所谓的“价值中立”、“无价值导向”的教育,在青春期性健康教育中是不可行的。在我所主持“青苹果”项目的十几年教育实践中,我们基本认同如下的价值理念。

1.每个人天生就具有性的潜能,性是一个人生命中自然而健康的组成部分。但是,人类与动物的性本能之区别,在于人类的性是与“爱”相联系的。动物的性表现是发情期的“交配”,人类的性关系叫“性爱”。

2.人类的性爱具有生理的、心理的、伦理的、社会的和精神的各个层面,把这些层面完整地结合起来表达的性才是健康的。

3.每个人在性的取向和性表现方式上可能不相同,但人人均有自己的尊严和价值;一切形式的性歧视、性虐待、性暴力都是对人权的侵犯。 4.家庭应成为孩子学习性健康知识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应成为孩子性健康教育的第一任和主要的老师;父母有义务帮助孩子接受社会的主流性价值观,并将此价值观视为孩子健康成长过程的重要指南。

5.任何性行为都是有后果的,因此每个人都有权利和义务在性行为上做出对自己和对他人高度负责的选择。

6.鼓励孩子与父母、老师或其他可信赖的成年人讨论性问题,这对个人、家庭、学校及社会都是非常有益的。

7.要明确地告诉青少年,尚未成熟、不懂得性爱的意义就涉足性关系是冒险之举;少女怀孕堕胎会殃害健康;因不洁的性关系而感染艾滋病可能毁及生命;洁身自爱,终生专情于一个爱侣,是远离艾滋病的最有效办法。

8.任何性行为都不应当带有强制性和剥削性。

9.青少年应当得到家庭和学校的保护,他们有权获得预防怀孕和预防性疾病、艾滋病的科学而准确的信息,以便做到“知情选择”;还应当让青少年知道何处可以得到性健康咨询和遇到紧急情况到哪里求助。(未完待续)

四、解读少年少女的交往——“早练”还是“早恋”?

在孩子青春成熟期和人格成长期,异性之间的交往是他们社会化过程不可缺少的内容。这种交往担负着恋前训练和婚前准备的重要任务,是孩子们不可被剥夺的基本需求和权利。

遗憾的是,迄今为止,仍有太多家长和老师还在用“早恋”这根大棒围追堵截孩子与异性的交往,其结果是适得其反。须知,禁忌只能加剧饥渴感,压制必然助长逆反心。

少男少女处在十多年的“性待业期”,性冲动、性压力甚至“性风暴”困扰着孩子,如果他们没有正大光明的途径去缓释,就会从歪门邪道上去爆发。

具体说来,少男少女交往至少有如下重要功能。 1.愉悦身心,增进健康

今天,应试教育的压力从幼儿园就开始了,它剥夺了孩子的金色童年,黯淡了孩子的花季天空,他们有做不完的作业,考不完的试。然而,孩子生性是要玩乐的。儿童时,父母陪孩子玩,哄着玩,买玩具给他们。可是,孩子到了青春期,不听哄,也不爱玩具,更不愿与父母玩了。他们跟谁玩呢?今天的独生子女,没有同胞兄弟姐妹当玩伴,只好在家庭之外找同龄伙伴玩了。

为什么同龄的异性伙伴之间最好玩?因为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体内性激素注定他们成为不同的性别磁场,女孩是阴极,男孩是阳极,发生阴阳互吸的“磁场反应”。磁场反应中产生的“性愫”、“情愫”,给孩子们带来特殊的滋养,使少男少女在一起的游乐活动更富有情趣:唱歌、跳舞、过生日、逛马路、聊天......无不有异样的感受。“男女搭配,干活不累”,成年男女不也有这样的体验吗?世界上许许多多高雅的文体活动都是为男女共同参加而设计的:交谊舞、探戈、华尔兹、花样滑冰、男女声二重唱等等,多么有趣,多么优美,多么高雅,谁能从中看出什么低级趣味吗?学校应尽可能组织有少男少女共同参加的文体活动。谁家的孩子有这样的机会在大庭广众之中、光天化日之下参加这类活动,谁家的孩子就更阳光、更健康,就不需要偷偷摸摸转入地下去约会异性,也不必到网吧去感受虚拟的异性交往之欢。

记得几年前,教育部就曾通知:中小学生不必再做第

七、第八套广播体操,小学生可以跳集体舞,中学生可跳探戈、华尔兹。这是为什么?因为“性待业期”的少男少女需要正大光明地通过男女接触释放性压力。跳集体舞要手拉手,肌肤接触,跳交谊舞还有身体的接触,这不就是一种光明正大地释放性压力的方式吗?“公开放电,比较安全,私下放电,十分危险;集体放电,很是安全,个体放电,难免危险。”智慧的教育者们如是说。 家长和老师们在明白了上述道理之后,应积极支持和创造条件,让孩子们参加集体活动。例如,节假日鼓励孩子约上亲戚朋友、邻居同事的异性同龄伙伴出去玩耍,体验异性交往的乐趣。

2.完成第二次断乳期,为今后的恋爱择偶做早期准备

家长们都记得孩子第一次断乳吧?那时他(她)哭呀、闹呀,多可怜你也得给断奶。那麽,“第二次断乳期”呢,是指性心理的断乳。女孩到达青春期,成为阴极磁场,不自觉地被身边那个最亲近的阳性磁场吸引。那是谁呢?那就是她的父亲。人们通常可以发现,青春期的女孩在父亲面前的表现很矛盾:她羞涩躲避,但同时又对父亲充满神秘和好奇,欲求亲近。一位优秀的父亲可能成为女儿心目中第一个异性“偶像”。儿子到了青春期,对母亲也有同样的性心理反应。这是少男少女青春发育初期对异性家长的眷念和对同性家长有所排斥的原因之一。然而,如果女儿长期“恋父”或儿子长期“恋母”,形成所谓的“恋父情结”或“恋母情结”,那就会造成性心理发育不良,影响到他们今后与同辈异性之间的交往,甚至形成择偶偏误。所以,作为父母,应当尽早地帮助孩子把青春期的磁场反应对象尽快转移到同龄异性群体中去,这个过程叫做“第二次断乳”。 此时,孩子没有“谈婚论嫁”的目的,不承受“搞对象”的压力,坦然、从容地走进异性世界,去见识异性朋友的千姿百态,去发现同辈异性与长辈异性之间的差别,同时,体察到哪类异性与自己比较“投合”。如果这种交往与未来恋爱择偶有什么关系的话,那就是为恋爱择偶进行早期“训练”。前面讲到,一个人不能等到考试再读书,而是先读书,再考试,就是这个意思。孩子们将有一天去和一个异性建立天长地久的夫妻关系。建立与维护夫妻关系的知识、智慧、能力、技巧什么时候学习和训练?那就是现在。如今很难想象,一个不曾在青春期有过充分、自然的男女交往的青年人,到他(她)20多岁就突然懂得怎样物色对象和建立幸福婚姻了。

看看今天某些大学生吧!他们中学时代不惜“寒窗苦读”,到了大学则疯狂恋爱,动辄同居,把同居当做练习本,合则留,不合则散,由此造成了多少身心伤害?大学校园的悲情故事甚至毁命惨案,难道还不能唤起今天中小学生家长和老师们的思考吗?更有些青年男女,不曾练习过男女交往,贸然与初识的异性成婚,把婚姻当成了“练习本”,轻率结婚又轻率离婚,此类悲剧屡见不鲜。因此,我们建议把青春期少男少女的交往视为“早练”,而不是“早恋”。既然是练习,父母就别那么紧张,孩子也不要肯定。家长要指导孩子把握分寸,不做冒险的事。但这个“练习”的过程是不能缺少的,否则将以什么知识与智慧去应对未来的人生“考试”呢?须知,在婚姻大事上的“考试”若不及格,比任何一次中考或高考失败的后果都要深远得多。

近年来,有大量遭遇恋爱挫折或婚姻失败的男女去寻求心理援助,其实,心里援助只能帮助他们应对失败的后果,而失败的原因则多半在于当事者对恋爱、择偶、婚姻的无知和缺少异性交往的实际经验。所有这一切,都在提醒今天的男孩女孩,将来做夫妻和做父母,就像将来去求职谋生和做专业人士一样,需要尽早学习知识和技能。这一学习的阶段即青春期是不可耽误的。

3.消除不良情绪,维护心理健康

少男少女在成长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烦恼。例如:“体像障碍”,即不悦纳自己的青春体貌;加上学习压力,人际关系摩擦,父母不和造成家庭气氛恶化等等。烦恼中的孩子,就像掉入一个泥坑,必然痛苦挣扎。此时多么需要一条“救命绳”将其拔出泥坑。谁来提供这条“救命绳”?当然首先应当是父母。然而,今天的家长们,少有人能够走进孩子的心扉,理解孩子在泥坑中挣扎的苦境。家长们大概认为,既然孩子交给了学校,就由学校负责心理疏导吧。可是要知道,学校有一两个心理辅导老师,哪里能够及时帮助每一个有心理需求的孩子呢?一个班主任带领

五、六十个学生,哪里能那么及时和仔细地发现每个孩子的每一个细节问题?每天在孩子身边的父母,难道不应当更及时地了解和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吗?可是,家长们普遍地将目光聚焦在孩子的考试分数或作业本上,忽视了分数背后更重要的情况。

那么。究竟是谁在提供甚至充当着“救命绳”,救助着那些处于困境中的同伴?那就是同龄的朋友,身边的同学,尤其是异性朋友或同学。为什么异性同学最能起到“救命绳”的作用呢?那是因为异性同学带着其性别磁场,在相互的磁场反应中,给困境中的伙伴提供了特有的“性愫”和“性愫”滋养。当青春期的孩子处于烦恼与困顿中,异性的搭救往往是最及时而有效的。这就是为什么烦恼中的青少年更渴望异性的友情。一位异性走进对方心扉,说出几句安抚的话语,也许并无多高水平,但那种话语来自同龄人之口,最能设身处地;来自异性之口,具有强烈的“磁力”。就这样,困境中的同伴如获救命稻草,茅塞顿开,心旷神怡,很快逃出泥坑,走上正轨。不错,此时的一对,颇显亲密无间,关系特别,但家长和老师们大可不必紧张和担忧其“早恋”。只是此时此刻此地,烦恼中的孩子急需对方救助;但当其走上正轨,渐渐感到手中的“救命绳”不再有用,于是信手抛掉了。这就是为什么在心理困境中萌生的异性之情往往脆弱短暂,无需持久。但这种友情救助确实发挥了积极作用,往往是家长和老师难以替代的。作为师长,应当感激施救的异性同学,而不应当去斥责甚至羞辱他们。正是获得了这样的救助,泥坑中的孩子才避免了从心理困扰到心理疾病,才无需去求助心理医生。

然而,有的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异性交往太过敏感,常常以成年人的偏见去误导孩子。有位母亲到“青苹果”咨询室来求助,称她的儿子上学期成绩下降,情绪欠佳,亏了有位女生上门来给儿子补课,陪他上学放学,儿子情绪很快好转,期末考试成绩名列前茅。这位母亲心里很是喜欢那个女孩,说她长得俊俏,学习又好,家里还是知识分子,于是就“默认”了。可是她发现,这学期那个女孩再也没来了,常陪他儿子上学的是另一个女孩。这位母亲很是疑惑,她问:“我的儿子会不会像他爸爸那„个花心大萝卜‟?”咨询专家反问这位母亲:“一个小姑娘给你儿子补补课,陪他几天上学放学,你就“默认”了?你默认什么?默认你家的儿媳妇搞定了?是你早恋还是你儿子早恋?”这位母亲不过是直白地讲出了自己的荒唐想法,像这类敏感多疑乃至误导孩子的父母,可能大有人在呢!

4.提升智慧,促进孩子自尊与自信心的发展

青春期是孩子智慧增长的高峰期。脑科学的研究告诉我们,男性和女性在智商上并无差异,但智力结构和发展方向上有所差异。一般来讲,男性比较长于逻辑思维、抽象记忆,地理方位感强;女性长于形象思维、机械记忆,女性的语言功能一般强于男性。男女各有优势,但优势背后是劣势。男女在一起学习,、交流、探讨、切磋,有利于优势互补,克服性别带来的智力局限,为今后选择专业和职业创造更有利的条件。所以,现代文明国家,一般不再保留男女分校的传统,因为女性也有机会进入男性的传统职业领域如工程师、律师、政治家等,而男性也可选择传统上属于女性的职业如办公室文员、护理、幼儿教师等,这就大大拓宽了现代男女的择业范围,以适应职业市场的变化。

青春期又是孩子自尊心和自信心确立的关键期。进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最怕丢面子的事是在其喜欢、在乎的异性面前遭遇打击;反过来说,他们在其珍爱的异性面前总是努力“挣表现”,以获取好感,满足自尊的需要。那么,家长和老师们知晓孩子有了要好的异性同学时,应当持有何种态度呢?家长们有没有发现:儿子十来岁时,还不讲究衣着,甚至不注意清洁卫生,蓬头垢面就去上学,老师批评训斥也许都不曾管用。但有一天,儿子偷偷地在镜子面前端详自己,对衣物、用品也开始讲究起来。为什么?也许已经“有一双眼睛在注视着他”了;注视他的那双眼睛是异性的还是同性的?多半是后者。

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吧。

某重点中学重点班高二年级的一位男生小马,原本学习成绩优秀,初中毕业时与同班一位女生被保送到这个重点学校。但从高一年级下学期开始,小马学习成绩迅速下滑,一年来,已是三门功课不及格的劣等生,他把全班的期末考试的总平均分数拉下来,害得这个班从先前的年级第二降到第末。同学抱怨、老师批评都不管用。第三学期寒假里, 2月14日,西方的情人节,那天正是同学们返校开班会的日子。散会后大家一窝蜂涌进情人卡商店,有的买三五张,有的买十张八张。这位“劣等生”也随大流进了商店,转来转去,最后买了一张情人卡。踌躇良久,决定送给与他一起保送来的那位女生,班里的学习委员小周。小马在小小卡片上写下两句肺腑之言:“我想和你做朋友,但愿你不会拒绝。”小周拿到这张情人卡,顿觉尴尬。该怎样回答他呢?他学习成绩那么差,想与我交朋友,什么意思?小周回到家,忍不住把这张卡片给妈妈看了。她妈妈在大学教心理学,见到女儿的表现有些迷茫,便笑着对女儿说:“你是班里的学习委员,不觉得有责任帮助这位男生吗?再说,我看卡片上那两句话没什么毛病。人家求助于你,或许欣赏你,期待你,有什么不对?你应当回答他。做朋友便是帮助他的机会。”

有了母亲的开导和鼓励,小周勇敢地回赠了小马一张情人卡,在诗情画意的小卡片上也写下了整整齐齐两行字:“我很愿意和你做朋友,希望从下学期开始,我们共同努力学习,你要追上班级的步伐啊!我相信你能够再现你初中时代的辉煌,加油吧!”小马收到这张宝贵的卡片,内心感动之极。开学时,他递给了小周一封长长的信,倾诉了他内心的悲哀:“高一下学期,父母闹离婚了。妈妈下岗,爸爸在外边有了女人,他们很快离婚了。父亲本应每月付我300元抚养费,但三个月后他就人间蒸发了。妈妈无力承担我的学费和生活费。我只好向爷爷奶奶求助,他们都是退休工人,生活也很清苦。从那时起,我就感到自己成了大人的包袱,整天想着如何自力更生。我看到麦当劳有招聘广告,就去应聘。人家要我出示身份证,可我还不到十六岁啊!我有时想退学算了,但又不舍得离开这么好的学校。后来,又发生了一件事,就是初二曾经说过永远爱我的那个女生,有一天与一个男生亲热地走在大街上,从我身旁走过去连个招呼都没打。那一刻,我连活下去的勇气都快要丧失了。摆在我面前的似乎有两条路:一条是离开这个城市,到一个谁也不认识我的地方去打工养活自己;另一条是提前结束自己的生命,好让爷爷奶奶不再背我这个沉重的包袱......”。小马在信的末尾写道:“是的,我现在是班里最差的男生,拖了班极的后腿,对不起老师和同学们。但是,请你相信,从下学期开始,为了你,我要成为班里最优秀的男生!”

小周收到这封信时非常感动,她把信给母亲看了。母亲对女儿说:“你看,少男少女之间的友情原本很美好,它给人巨大的激励。这个男生,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为了爹妈,都没有下决心成为班里最优秀的男人,为了你,要成为班里最优秀的男生。这就是青春友情的价值,不值得你去行动吗?”

我多麽希望家长和老师们都有这位母亲的胸怀!然而,人们常见的情形却是:当父母发现女儿书包里有那麽张小纸条,好似如临大敌,如遇洪水猛兽,定要女儿供出是哪个“流氓”干的。其结果如何,大家可以想象。

总之,少男少女的交往,是青春期不可延缓的任务,父母应当帮助和督促孩子认真去履行这一任务。(未完待续)

五、少男少女体验异性友情和求索爱情

讲了前面,也许家长和老师们会说:那就不管了,让他们去“练”吧。其实,不是不管,而是要会管,即指引孩子们走正确的友情之路。要让他们懂得,青春期建立异性友情是极有意义的。在今天这个时代,一个人可能在二十多岁都尚未曾经历爱情,但一个二十多岁的成年人,在其青春期连异性的友情都不曾体验过,那该是多么遗憾的人生。

青春友情是什么?是开放的、不保密的,不需要拉钩说“永远”的。友情可长可短,可远可近,无须天长地久的责任承诺。青春友情可以是在异性同学之间自由分享,“多个朋友多条路”。

那么,从友情到爱情,有无截然的分界线呢?答案是“没有”。世界上无人说得出来这个界线。各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关于结婚年龄的法律规定,但却没有关于爱情年龄的标准。每个人的成熟早晚不同,机遇不同,萌生爱情的年龄也不可能相同。从古至今,既有“青梅竹马”之恋,又有青年时期的热恋,还有夕阳黄昏之恋,它们同样可以美好。不过,爱情比起友情来,是更加成熟和稳定的异性情感,它与友情的区别之一,也许在于它具有专一性和排他性,不可与第三者分享。爱情一般以终身结合为目的(至少初衷是如此)。因此,爱情需要巨大的投入,包括智慧、知识、时间、精力乃至财力。青春期正是爱情资本的积累期,是爱情之路的探索期,是投入爱情前的准备期。

爱情其实是一种美好的、激发双方进取向上的积极力量,而不是洪水猛兽、灾害祸水。两个相爱的人,一定会彼此珍惜、相互鼓励,去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双方因为有爱情的激励,定会使自己变得更优秀,更完美,值得对方爱;对方也因为得到爱而使自己更加充实和努力。如果是这样的爱情,无论发生在什么年龄,都值得祝福。然而,倘若两人宣布相爱了,有了爱情的滋养,但其表现却是浑浑噩噩,不思进取,甚至逃学旷课,转入地下,做出伤害自己和对方的蠢事,那,只能证明他们之间根本没有爱情,不过是相互利用或只为满足眼前的身心需要而已。“我爱你”怎样变成了“我害你”呢?这样的所谓“爱情”,实在是对爱情的羞辱、亵渎和贬损。青少年由于缺乏教导和指引,做出亵渎爱情的荒唐事,例子不胜枚举。家长和老师们,面对孩子说他(她)爱xxx,直接的反应不该是怀疑爱情本身,而是要询问和提醒孩子以什么行动来证明爱情的美好和兑现爱情的承诺。“听其言,观其行,促其进”,就是师长们面对少男少女之爱应有的态度。因为我们无法规定孩子在什么时候萌生爱情,也无法禁止和消灭爱情。

在我国,关于爱情的积极意义缺乏宣教,媒介过多渲染不正当的两性之欢,使得成人把孩子们之间纯洁美好的爱情探索,往往当作荒唐幼稚甚至洪水猛兽,以致 “我爱你”三个字要么成了儿戏,要么导致无耻。今天,该是为“爱情”正名、对少男少女进行关于爱情的适时指导和培育正确婚恋观的时候了。此时不教,更待何时?学习异性之爱的智慧和培养爱的能力,既是少男少女的需求,也是他们的权利。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爱的教育缺位,是导致他们之中某些人后来的情感挫折乃至人生悲剧的根本原因之一。君不见,如今某些大学生以及社会青年,“谈恋爱”却不会“谈”了,只会“直奔主题”——同居。“同”不下去者,有的你死我活,有的同归于尽。这样的生命代价,难道是不可避免的吗?

六、建立“三道防火墙”,维护青春期性健康与生殖健康

在青春期教育实践中,最具争论性的问题是关于避孕知识的讲解。即使在甚为开放的美国,面对大量少女怀孕堕胎乃至少女做妈妈的现实,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面对艾滋病袭击青少年的严峻形势,自由派和保守派就该不该公开向学生传播避孕知识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自由派学者及社会人士主张大力推广避孕套,鼓励“安全性交”;而保守派则主张推行“禁欲教育”,倡导婚前贞洁、婚后忠诚。在上个世纪,代表自由派的民主党执政时期,国会就曾批准了对“禁欲教育”的大量财政拨款;代表保守派的布什总统执政后,增加了对“禁欲教育”的财政支持。但这一政策始终在遭到多数自由派人士的反对。两派都举出了大量证据来证明自己的性教育是成功的。

美国两派的性教育孰是孰非,我们难以判断;而面对近年来我国青少年中性冒险行为的增多,少女怀孕堕胎的事例屡见不鲜以及性病艾滋病的威胁,究竟是讲“禁欲”还是讲“安全套”,在学术界、教育界、公共卫生界和计划生育部门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我们在“青苹果”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提出了关于建立“三道防火墙”的概念,至少在“青苹果”专家团队和项目的合作者中得到了基本认同。

第一道“防火墙”,就是防止未成年人的性关系,即对18岁之前的中学生,教育他们做到“洁身自爱”。对这一点,青春期教育者应当理直气壮、开诚布公地对学生讲。18岁之前不能参加公民投票是因为不成熟,中学生不能发生性关系也是因为其心理、社会、经济方面均不成熟,无法承受性关系的后果。“春天就忙春天的事”,是每个青春期少男少女都应当懂得的人生规律。在讲“洁身自爱”时,我们不能否认少男少女的性欲望和性冲动,这是本能的生理现象,不受大脑和意志支配。但要帮助孩子门懂得:如何去应对欲望和冲动,是要通过大脑和意志力去选择和行动的。人类的性活动有多种方式。男女性器官的接触即“性交”,并不是排解性欲和性冲动的唯一方式,而是确定了人生伴侣关系的男女相爱方式之一。因此,必须告诉青少年,除了“性交”之外,还有其他释放性压力的方式,如自慰、“升华”、转移注意力、积极参与有异性同在的文体活动等等。还要说明,性欲作为一种本能现象,与食欲和睡欲相比是有所不同的。性欲的满足不仅可以大大延搁,甚至可以消解。一个人30天不吃饭和不睡觉会生病或死亡,但是30天没有满足性欲的成年人,既不会生病也不会死亡。这样的讲解,是为了消除青少年对所谓“性压抑”的疑虑。

第二道“防火墙”,就是避孕和紧急避孕。我们希望所有18岁以前的孩子都安全地避险在第一道防火墙之内,但往住并不能绝对达到这样的希望。事实表明,越来越多的“小勇士”翻墙而过了。我们难以预料究竟哪些孩子会越墙,所以还是需要给他们再建一道安全网。在讲解“生命的孕育和诞生”这一课时,孩子们已经从教学视频上直观地看到了精子与卵子结合的过程,并从“计划生育”一课得知,如果父母不可以生第二个孩子的话,用哪些方法可以阻挡或避免精子与卵子见面,以及万一它们见面了,可以在72小时内服用紧急避孕药而去除受精卵等等。这一课我们是以成年人的计划生育为背景的,不会让孩子感到是在针对他们,或赞同他们发生性关系,所以他们不会有羞怯感、触及隐私感或意欲尝试之感。他们得到关于避孕与紧急避孕的知识,“有备无患”,大多数孩子会在将来用上,个别孩子也许会在禁不住冒险时用上。至于避孕套的用法、口服避孕药的具体使用之类,就不在课堂上细讲,只是简单提到。应当让孩子们知道,避孕和紧急避孕的实施需要向计划生育工作者、医院或药房的专业人员咨询。

第三道“防火墙”,就是在3个月内终止妊娠。也是在“计划生育”这一课,讲到避孕失败的问题时要谈的。首先讲明各种避孕手段都不是万分可靠的,因此,如果有性生活的女性,发现自己未按时来月经,要尽快到医院做检查,如果检查出怀孕了,又不能再生孩子,就只得接受人工流产终止妊娠。根据现有的医疗技术条件,3个月之内终止妊娠相对安全。尽管人工流产并不是控制生育的好办法,只是避孕失败后不得不采取的补救措施,但三个月内终止妊娠,毕竟比大月份引产安全些。还需要提及大月份引产对孕妇可能造成的伤害。如今,到处是“无痛流产”、“抗早孕”之类的广告,我们还能对青少年“掩耳盗铃”吗?

总之,作为教育者的老师和家长,既要帮助孩子建立道德屏障,又要把科学而准确的信息向他们传达,让他们真正做到“知情选择”,其目的是为了确保健康。

在“三道防火墙“的讲解中,我们也分别根据初中、高中、大学的不同学生情况作不同程度的讲解。“适时、适度、适当”,是青春期性教育应当把握的原则。

七、青春期爱的教育;谁唱主角?

在履行青春期爱的教育责任中,关于学校和家庭谁应当唱主角的问题,直到现在并无明确的意见。

北京海淀区某学校在2000年曾发生一起令人痛心的少女杀婴案。一个17岁的高二女生怀孕了,她自己不知道,家长没看出来,老师也没发现。这个女生就在她的卧室把孩子生下来了。她慌乱之中拧断脐带把婴儿扔出了窗外。这一事件引起了社会的震惊:一个17岁的高中生,物理、化学乃至天文宇宙的知识都不少,惟独不知自己身体的奥秘,不晓得生命是如何孕育和诞生的,更不懂得生命是不能扼杀的,杀害生命是犯罪之举。这个花季少女不得不为她的犯罪行为付出沉重的代价:承担刑事责任——受两年牢狱之苦。然而,谁来为她的无知承担责任呢?学校吗?家长吗?《青苹果》刊物编辑部曾组织了专家、校长、家长、学生就此事件进行讨论,得出了如下基本一致的看法。

1.关于青春期爱与性的基本知识,作为科学知识体系的一部分,应当在学校统一传授,列入正式的课程表,从小学开始循序渐进地讲授。然而遗憾的是,国家教育部迄今都没有青春期爱与性教育的课程指南,也未设置相关专业来培训此课程的教师。“青春期教育”究竟归德育处管还是归体卫处管,还在内部争论。教育部曾经不止一次地下发过“青春期教育”的文件,但总是含糊其词,导致下面各行其是。我国“计划生育法”中的第13条,虽然提及了青春期教育,但仍未对其具体的内容和办法作出确定的说明。加之应试教育的压力,青春期教育的有无和优劣,不在学校领导和教师业绩的考核之内,大多数学校不重视。因此,那位17岁少女的悲剧,应被视为教育部门和学校、家庭“渎职”的后果。目前,渎职的学校、家庭何其多,少男少女的悲剧仍在一幕幕上演。

2.不能否认,涉及青春期的异性交往、友情爱情以及性心理和性行为教育,在某些层面是较为个性化并带有隐私性的教育,主要应当由父母来承担。由于每个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其身心发育的早晚和发育程度都是有差别的,其成熟性和机遇以及各自的人生轨迹都不同,因此,在学校讲解了爱与性的一般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家长还必须针对自己眼前的孩子发育状况、表现出的疑虑、接触网站信息的情况、与异性交往的动向等等,通过与孩子敞开心扉的交谈,共同探讨一些与心理、情感、爱恋以及选择终身伴侣有关的问题。由于父母与孩子关系的亲密性和自然性,家庭气氛的宽松性,谈论隐私问题更适宜些。如果父母觉得有些问题比较容易引起孩子情绪紧张或敏感,可以选择在与孩子一同做某种家务时,不经意地放出话题,即使谈话进行不下去时,双方都不会觉得尴尬,因为手头有活儿干,很容易找个岔子转移话题。有些关于情感与性的话题,可以借读报或看电视时得到的信息引起,与孩子讨论报上或电视中的人物或事件,这样不会让孩子感到与自己有关而难为情。父母还可以坦诚地向孩子讲一讲自己年轻时的经历、经验和教训,让孩子加以理解和点评。在这种民主与平等的家庭气氛中,孩子更容易轻松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谈出自己的感受与疑问,父母就更容易了解孩子的“秘密”,而不用去做偷看日记、偷听电话之类的不文明、不尊重孩子的举动了。

显然,家庭中爱与性的教育条件是学校不具备的。一个班主任,面对

四、五十名学生,他只能讲一般知识,很难针对每个学生的情况,做到“因人而异”。张三所需要的信息,也许是李四不需要的;而李四所需要的知识,也许张三早就有了。目前,学校青春期教育的内容,普遍落后于孩子的现实与需求,更得通过家长去弥补了。这就需要让家长首先学习青春期爱与性的知识,以便胜任教育者的角色。我们过去十几年在全国各地举办的“青苹果家长讲堂”,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当然,由于种种情况,也有的家长不能或不善于与孩子沟通。孩子迫切需要得到的信息或行为指导乃至要采取某种应急措施,就得由咨询专家出面详细讲解和帮助了。这时,学校专门为青少年服务的“青爱小屋”所承担的角色,就显得极为重要。

总之,包括性教育在内的青春期爱的教育,其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永远健康、一生幸福。凡是符合这一目的并有助于达到这一目的的工作,学校和家长都应当努力尝试。在这方面,学校、家庭、媒体的密切配合十分重要。(全文完)

青春期教育

青春期教育

青春期教育

青春期教育

青春期教育

青春期教育教案

青春期教育工作总结

青春期教育工作总结

青春期教育讲话稿

青春期教育演讲稿

《青春期教育.doc》
青春期教育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