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风度成就一代书风

2020-03-03 18:09:19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魏晋风度成就一代书风

魏晋时期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哲学背景,促成了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魏晋风度。这些独领风骚的魏晋士人,以他们的特有的况味,为后人所敬仰和研究。就书法而言,没有“魏晋风度”,便没有名垂千秋的钟、王的书法成就。

我们知道,所谓魏晋风度,它是魏晋士人自由精神的释放,个性与灵感的喷发和对艺术的不懈追求。魏晋风度中,最主要的是人作为主体意识的凸现。所谓对自然的鉴赏,“老庄告退,山水方滋”,其实就是摆脱前人的困缚,直接到大自然之中,获得内心世界精神层面的满足。而作为人精神世界的外延——书法艺术,也必将在不自觉之中,蕴带此种意识,使书法不再只是“犹可记文”的记事字形,或字形优美的方法,而是上升到一种只属于书法家自身表情达意的艺术表现形式。

正因为魏晋士人的“风度”,才出现魏晋时期书家辈出的局面,书体不再被传统汉隶所禁锢,而逐渐从实用流便发展到表现书家的个性情感,从传统的篆隶迅速演变出真、行、草书,形成众体兼备、同登书坛舞台的局面。在众书家的相互交流、取长补短的过程,到东晋王羲之的出现,魏晋书法真正步入了一个辉煌时期。魏晋书风的成因,还在于此时书家在书法理论上的突破。魏晋开始,对“书”进行文化艺术意义上的欣赏与品评,渐在士人间形成风气,且对书的论述文章也每每有见,虽然其主要内容围绕着“体象”和书法品评展开,但其深层核心乃是将“书”作为一种有意识的生命行为,富涵着作为文化人对这种惟己拥有的生命形式的精神感受。下面摘录几段关于“书”的解说:

操笔傲墨,抵压锋芒。彪焕磥硌,形体抑扬。„„或轻拂徐振,缓按急挑,挽横引纵,左牵右绕,长波郁拂,微势飘渺。工巧难传,善之者少。应心隐手,必由意晓。

——西晋·成公绥《隶书体》

云委蛇而上布,星离离以舒光;禾苯蒪以垂颖,山嵯峨而连冈;虫跂跂其若动,鸟飞飞而未扬„„睹物象以致思,非言辞之所宣。

——西晋·卫恒《四体书势·字势》

然心存委曲,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

——东晋·卫铄《笔阵图》

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以斯言之,岂易多得?必使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书不忘想,是谓求之不得,考之即彰。

——(南朝)齐·王僧虔《笔意赞》

以上四则书论,由“操笔傲墨”到“睹物象以致思”,再到“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最后“心手达情”,实际上构成了完整的艺术上的书法创作论。

魏晋书法理论的出现,给书家们解决了书法研究方向上的问题,即所谓“心手达情”。当然这期间也在于互通研究体会,以求书法的长足进步,可谓“挽横引纵,左牵右绕”。

以上两点,实际上是解决了“情心”与“手心”的问题。所谓“情心”,就是书法创作者的心灵境界,而“手心”则是创作者在书法创作时所运用的具体技巧,这两项都是书家所必须同时追求的。“心手合一”是艺术创造的至境。

我们畅游魏晋书法之长河,一幅幅天然妙作展现于眼前。我们从钟繇的书法中,体味出一种瘦劲、古雅与天然之美;也可以从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中,感受到一种流便洒脱与飘逸之美。由于书家辈出,众体兼备,在相互交融中,魏晋书法终于摆脱传统之束缚,新书体终于在以王羲之为代表的士人书法创作者笔下创造出来。范文澜是这样总结的:“魏钟繇始创真书,独辟新统,因此被称为秦汉以来一人而已。至东晋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被称为‘书圣’。王羲之不仅吸取汉魏书家的精华,更重要的在于脱化钟繇的书法境界又创新境。”王羲之在书法艺术领域内最为完整地体现了魏晋风度,但又未流于疏狂,合乎儒家所要求的“文质彬彬”和“中和”的审美要求。唐张怀瓘在《书断》中论曰:“右军开凿通津,神摸天巧,故能增损古法,裁成今体。”虞世南也根据“二王”的书风总结道:“逸少、子敬,剖析前古,无所不工,八体六文,必撰其理,依拾家美,会兹简易,制成今体,乃穷奥旨。”

魏晋风度成就了一代书风,此种书风蓄势蔓延。直到东晋中期出现像王羲之这样的“书圣”级人物。新书体的登台,为隋唐的书法登峰造极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成为了中国后世书法的楷模。然而,魏晋风度为何有如此之魔力,使书法艺术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总结:

其一,心的感悟。我们知道从曹魏到东晋整个时期都是一个精神自由的大解放时期。尤其到了东晋,是士族获得精神上的最大解放时期。我们可以这样来看待,东晋书风便是这自由与解放的“充盈着精神人格的象征和表现”。不过这种象征和表现是以魏晋时期的特有形式出现的——简约玄淡、潇洒脱俗,体现在书法艺术中更表现得浑远自如、优哉游哉。正如孙过庭在《书谱》中所说的:“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如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信可谓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翰不虚动,下必有由。”魏晋书家,大多崇尚玄学。因此,他们的作品往往由虚静心态,再由神思创构而成。所谓“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这正与魏晋玄淡的一大特色“心悟”相契合。“心悟”带有直观体认的性质,反映到艺术的创作上,往往是“道”的内涵与“艺”的生命,游刃于虚,使玄理与空灵的想象巧妙地结合。

其二,是魏晋士人的隐逸思想的影响。我们所知的“竹林七贤”便是典型代表,他们逃隐山林,与山水为伴,饮酒吟诗作赋,挥笔书画,一派悠然潇洒飘逸之感。我们的确欣赏过魏晋士人的高逸与阔气,将其赞颂为任诞和自然,却往往忘却了士人的内心世界怀有深深的痛楚和百般的无奈。那时,“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人们切身地感到人生沉浮无常,飘忽不定,即使是拥有权势的高门士族甚至皇族,也难逃血腥之灾。士人对生命怀有深深的忧虑,对人生寄以深深的眷念,阮籍的《咏怀》诗表达了这样的心态:“但悲须臾间,魂气随风飘,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陆机感叹:“天道信崇替,人生安得长,慷慨惟平生,俯仰独悲伤。”王羲之更直接地道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正是因为痛感人生的短促无常,名士便借酒浇愁,倚酒逃世,尽情享受人生。他们认为政治与他们无关,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向往老子的“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社会。陈寅恪在《桃花源记·旁证》中说:“陶渊明《桃花源记》寓意之文,亦纪实之义。”士族隐居的目的是“或隐居以求其志,或曲避以变其道,或静己以镇其踪,或去危以图其安,或垢俗以动其概,或庇物以激其情”。嵇康在外做官几载,最后还是弃甲归田,有诗为证:

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鱼肥。

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

“书圣”王羲之也难逃此“套”。有书记载,他“誓墓辞官”后,便与东晋士人们营山水弋钓之娱,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游名山,泛沧海,情不自禁地叹曰:“我当卒以乐死。”摆脱物俗和功利,追慕逍遥自在的理想生活。这种对自然的衷情,自然促成了他书法的清新洒脱、英气爽发、飘逸不群的风格。

其三,是魏晋时期的艺术已经进入到了一种“自觉”的状态。鲁迅先生总结魏晋时期是“文学的为艺术而艺术”时代,这种提法说明两个问题:一是魏晋士人已开始追求艺术之美,我们不谈其性,至少作为艺术品而言,它们在表现形式上已开始注意美的凸现,情感的抒发,这样的作品必将产生美的感受与愉悦。书法艺术亦然,书家不再满足文字书写、笔法的规范严谨,而是以简约和流便的线条来表达一种美。二是魏晋士人的艺术思维已经进入了“自觉”阶段。所谓“自觉”,它是一种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没有外界作用的一种思维活动,它的意义在于潜在和不可阻拦的力量,这种力量是不可抗拒的,它作用在哪方面,哪方面就出现惊人的效应。我们欣赏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兰亭集序》时就可以感知,极为优美的线条形式,流露出种种风情状貌:“精驰神纵,超越优游”,“力屈万夫,竭高千古”,“淋漓挥洒,百态横生”。这是真正把书法这种“线的艺术”高度纯粹化,走向极致,走向巅峰,走向魏晋风度的结果。正如宗白华先生在《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中所总结的:“晋人风神潇洒,不滞于物,这优美的自由心灵找到一种最适宜于表现他自己的艺术,这就是书法中的行草。行草艺术纯系一片神机,无法而有法,全在于下笔时点画自如。一点一拂皆有情趣,从头到尾,一气呵成,如天马行空,游行自在。又如庖丁之中肯綮,神行于虚。这种超妙的艺术,只有晋人潇洒超脱的心灵,才能心手相应,登峰造极。”

简而言之,魏晋艺术是在这块鲜血淋漓,充满恐惧哀伤、痛苦感叹的土地中凝结而成,当然,它与魏晋士人慷慨任诞,慰藉安息,执着人生又超然事外的高超精神以及智慧品格是分不开的。

魏晋书家也恰恰是在魏晋风度这个特殊的精神状态下,创造了彪炳和震撼中国书法历史的一代书风。

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

论魏晋风度及文章

“魏晋风度”中的酒文化

魏晋风度与中国古代服饰文化

魏晋风度(自由的历程)

浅谈魏晋风度的美学意蕴

从兰亭风格看魏晋风度

谈谈对“魏晋风度”的看法

关于“魏晋风度”的经典总结

《魏晋风度成就一代书风.doc》
魏晋风度成就一代书风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