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论文 “大跃进”运动浅析

2020-03-03 03:39:54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大跃进”运动浅析

内容提要:1958至1960年间,在党的“左倾”潮流的引领下,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跃进”运动。大跃进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对于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次悲剧性探索,对于当代中国的历史走向具有深远的影响。大跃进的教训是极其深刻的,我们有必要对大跃进运动不断进行科学的反思与总结。本文将从大跃进的起源、社会心理以及产生的后果方面对大跃进运动进行浅析。

关键词:大跃进中国共产党起源社会心理后果

“大跃进”运动是指1958年至1960年间,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极“左”路线的运动,是在中共八届三中全会及其以后不断地错误批判1956年反冒进的基础上发动起来的,是“左”倾冒进的产物。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尽管这条总路线的出发点是要尽快地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但由于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根本不可能迅速地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总路线提出后,党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大跃进”运动,在生产发展上追求高速度,以实现工农业生产高指标为目标。要求工农业主要产品的产量成倍、几倍、甚至几十倍地增长。例如,提出钢产量1958年要比1957年翻一番,由335万吨达到1070万吨,1959年要比1958年再翻番,由1070万吨达到3000万吨。粮食产量1958年要比1957年增产80%,由3900亿斤达到7000亿斤左右,1959年要比1958年增产50%,由7000亿斤左右达到10500亿斤。“大跃进”运动在建设上追求大规模,提出了名目繁多的全党全民“大办”、“特办”的口号,例如,全党全民大炼钢铁,大办铁路,大办万头猪场,大办万鸡山。在这样的目标和口号下,基本建设投资急剧膨胀,三年间,基建投资总额高达1006亿元,比一五计划时期基本建设总投资几乎高出一倍。积累率突然猛增,三年间平均每年积累率高达39.1%。由于硬要完成那些不切实际的高指标,必然导致瞎指挥盛行,浮夸风泛滥,广大群众生活遇到了严重的困难。1958年11月至1959年7月间,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曾努力纠正已经觉察到的错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压低1959年的工农业生产指标。八届八中全会错误地批判所谓彭德怀右倾反党集团,及随后全党展开“反右倾”斗争,使纠正错误的努力中断,而党内“左”倾错误更加发展。1960年提出要长期保持大跃进,继续要求工农业生产达到不切实际的高指标,对1959年上半年压缩指标进行不公正的指责,一味强调反对右倾,要把干劲鼓足。在各地粮食告急的情况下,还不断追加基建投资、追加基建项目,钢年产量指标一吨也不能少。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又再度全面地泛滥起来。从1958年“大跃进”开始的三年“左”倾冒进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的大失调,并造成严重的经济困难。本文将从大跃进的起源,社会心理,产生后果等方面对大跃进运动进行浅析。

一、大跃进运动的起源

对于为什么会发生大跃进及接踵而至的经济困难人们有许多看法。有研究从政治、经济和社会危机等方面提出了产生大跃进的原因,另外一些研究认为困难时期饥荒成因是过量的粮食统购、公共食堂的非理性消费、公社化。应当说这些研究都有独到的见解,但对深层原因缺乏剖析。在我看来,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发动大跃进的初衷是想以苏为鉴,探索出一条能够更快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路。而且,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当时认为三大改造和反右派斗争标志着社会主义革命取得重大胜利,他们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预期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必将大大解放生产力,带动经济建设采一个大跃进。此外,当时国际上涌动的赶超浪潮和革命导师的赶超思想对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发动大跃进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当年对于出现困难时期,中央领导有一定的反省,但是对大跃进却没有认真的反思。1962年毛泽东说:“凡是中央犯的错误,直接的归我负责,间接的我也有份,因为我是中央主席。

1我不是要别人推卸责任,其他一些同志也有责任,但是第一个应当负责的是我。”刘少奇的

结论是:“从全国范围来讲,有些地方天灾是主要原因,但这恐怕不是大多数,在大多数地方,我们工作中的缺点错误是主要原因。”党内一些高级干部对毛泽东也有看法,彭真说“毛

2主席也不是什么错误都没有,三五年过渡问题和办食堂,都是毛主席批的”。

毛泽东对大跃进和困难时期要负责任,但是考察一下他在这一期间的行动,可以发现他 的不少决策是在被蒙骗中做出的。1958年是毛泽东外出视察最多的一年,这一年他只有两个月在北京,其他时脚都在外地开会和视察。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最强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毛泽东,在视察中并没有调查到真相。在诞生中国第一个人民公社的河南信阳地区的遂平县,毛泽东在专列上听取县官员的汇报,对于官员的吹牛,毛泽东多少有点将信将疑,但是这种了解情况的方式是无法得到真相的。就是这个全国第一的人民公社,将亩产140

3斤吹成3 821斤,在1959年因缺粮而饿死许多人。

虽然领导人对大跃进起了推进作用.但是不能夸大个人的因素,因为这是一场全民的狂热。对大跃进和困难时期的形成,应该从更深层次去探讨。中国的民众也有责任,没有民众的盲目,大跃进也很难如此狂热。法国社会学家G·勒朋指出.群众行为的感情特征是:(1)冲动性、动摇性、兴奋性;(2)暗示性、轻信性;(3)夸张性、单纯性;(4)褊狭性、权威主义、保守主义;(5)道德性等。在思维方面的特征是:(1)在单纯形式中,用形象来表示观念;

(2)缺少批判精神,不懂逻辑;(3)从特殊事例直接引出一般原则;(4)想象力得到提高,而推理能力降低等等。因此对权威敬畏,对权威的说教不加评论,对命令盲目服从。以上述特征看,大跃进带有明显的群众行为特征。所以今天不应该过多地把某个人或者某个阶层的因

4素夸大,大跃进是各个阶层各级群众共同作用的结果。

所以说,大跃进运动之所以能够发动起来,原因在于:人民群众建设热情的高涨给它奠定了心理基础;当时我国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为它提供了制度保障;强国家弱社会的格局为它提供了组织便利;悠久的历史传统因素为它提供了历史参照。 1

2《国史通鉴》(二),红馥出版社1994年版,第86页。 薄一波:《若干重走决最与历史事件的回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1023—1026页。 3吴晓梅:《毛泽东走出红墙》.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2

56、265页。

4李若建:《大跃进的社会基础》中山大学学报(杜会科学版)总166期

二、大跃进时期的社会心理

急于赶超发达国家这种强烈意识。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过程中,就已在我们党的最高层领导中逐步萌生和形成。进入社会主义时期后,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这种意识不断得到强化,并在经济建设上强烈地表现出来。1958年执行的赶超战略就是最直接的反映。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由于物质基础的过于薄弱,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经济文化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社会主义的大国,一穷二白,这种“完全不相称”的现状,给我们党以极大的压抑感;同时.鉴于中国一百多年落后就要挨打受辱的历史教训,又给我们党以不尽快改变落后状况,迅速赶上发达国家,就要被从地球上开除球籍的危机感与紧迫感。这虽然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我们不甘心落后的积极愿望,但更多的则助长和加剧了我们急于迅速改变现状,尽快赶超发达国家那种强烈意识的膨胀。 另外.在当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赶超资本主义的意识作为一种潮流,普遍地冲击着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率先上天后,这种潮流更加汹涌。它使我们的赶超意识受到极大鼓舞而盲目汇入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竞赛的赶超思潮之中,并迅速地趋向狂热,这在我们党决策集团的心理中尤其利害。应当指出,在高度集权的社会条件下,决策集团的心理意向,对整个社会心理的趋向具有直接影响。因此,随着决策集团心理的狂热,影响着整个社会心理也迅速趋向那种狂热。

随着强烈赶超意识的膨胀,“好六亿人民之大.喜社会主义之功”,使我们党完全抛开了对我国经济现状和发展潜力的科学分析,在根本没有可靠物质基础保障的情况下,于1958年提出:我国工业在钢铁和其他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方面七年之内赶上英国,再加八年或十年赶上美国;农业要在提前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的基础上,迅速地超过资本主义国家。不言而喻,这是在狂热赶超意识下产生形成的好大喜功的赶超计划,完全超越了国力实际,具有极大的臆想性。

为了实现这个超越现实可能性的经济发展目标,就得追求经济的超高速发展.因此,速度问题也就必然成为我们党考虑其他一切问题的前提和出发点。为了要用“最高的速度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来“超英赶美”,“大跃进”运动便被作为能够达到理想境地的绝好形式发动起来。随之,一场经济建设急于求成,不讲科学,单凭主观盲干.以“大呼隆”的群众运动来发展生产力的“左”倾狂涛便在全国翻腾起来。三年的狂热跃进.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不仅没能改变我国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也没能实现这期间的赶超设想.反而使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陷入严重的危机之中。只是由于无情的自然灾害,许多地区人口非正常大量死亡,才迫使我们不得不停止这场由盲目赶超而引发的大冒进的悲剧。

沉痛的教训表明,组织领导后进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政党.要尽快改变落后面貌,赶超发达国家的愿望和意识,虽然是一种客观的心理趋向,但如果不加以正确的认识和引导而任其发展膨胀,就会演化形成急于求成的“左”倾心理而急功近利.反映在经济建设上,就要

5造成急躁冒进的可悲后果。

三、大跃进的后果

现在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海外,大跃进都被广泛地视为一场空前的经济灾难。由于计划5崔广陵《急功冒进型的社会心理与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理论学刊总第117期

部门使用夸大的数据,人力资源从农业被转移至工业,从而使农业产量开始下降,但人的主观意愿已经象脱缰的马车,田地里取得革命胜利的农民收获不到多少粮食,可是各省各地来的报告加在一起,却说农业生产大丰收,超过产量一倍以上。结果是政府在这种信息的鼓动下继续征收高额粮食,而全然不顾实际的产量是在下降的,这就导致了创纪录的人为饥谨,造成了大规模的人口死亡。对于当时的死亡人口有不同的估计,而且主要是国外学者作的估计。早期有人估计在1958~1961 年间有1650 万人过量死亡,有人估计在1960~1961 年间共死亡2300 万,也有人估计1960 年的死亡人数在1100 万~3000 万。到了80 年代中期,随着人口资料的增加,对50 年代末60 年代初死亡人口的估计又有所变化。一种估计是在1958~1963 年有2900万婴儿没有出生,2700 万人过量死亡,有人估计因饥荒死亡人口为800 万(L.R.布朗L.R.Brown ,1985) ,甚有估计1960 年的死亡人口高达4090 万(彭尼.凯恩Benny Kane ,1993) 。大陆官方公布非自然死亡人数是2158万人。东西方各方面的资料显示死亡人数大约为2000万人, 主要死因为饿死。一部分学者并且认为这是人类历史上

6最严重的饥荒。

在农业受到重创的同时,看似轰轰烈烈的大炼钢铁运动也给中国的工业发展带来了灾难。由于缺乏相应的技术以及苏联撤走全部科学家,全国大多数钢铁是在并没有生产条件的小作坊生产出来的,接近半数的上百万吨钢铁是无法使用的残次品,这不仅仅是对钢铁资源的浪费,同时为了炼这些残次品而砍伐的无数树木也是对生态的一种巨大的破坏,这些都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以致中国之后用了多年时间才将经济恢复大跃进之前的水平。

四、对大跃进的思考

大跃进已经过去了四十多年,但是它的影响却是深远的。1958年以后,一直作为一面红旗高举若干年,对这次大跃进的经验与教训,应当认真地总结与思考下面就来浅谈一下我的看法。

首先,用大搞群众运动的办法,去抓经济建设是不可取的。

大跃进对一个曾经因为落后挨打的中国人来说,本来是个美妙的字眼。中国又是个大国穷国,不跃进行吗?国家领导人明确的认识到这一点。因此,就企图通过几个运动、几场人海战术,就可以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用几年的时间,就可以超过英、美等国家。办法只有一个,就是放手发动群众,搞个大跃进。放手发动群众,在战争年代是一个成功的经验。但是,转入经济建设阶段后,再用大搞群众运动的办法,显然是不适用了。因为经济是按照规律发展的,要有科学的管理,严格的工艺要求,还必须遵守各种规章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够生产出来合格的产品,才能够持续的发展。否则,采用大轰大嗡的办法,则会是得其反。在当时的情况下,放手发动群众,过分的强调发挥职工的积极性,打乱了各种规则制度。进入1959年后,各个工业企业废品增多,事故频出,火灾不断,事实证明,良好的愿望,并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只有尊重和掌握经济发展规律,尊重科学技术,靠先进的管理,才能高速发展经济。

其次,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要从实际出发,做到实事求是。

1958年大跃进,最惨痛的教训是脱离了实事求是的精神,说大话搞弄虚作假。农业放高产“卫星”,亩产万斤粮,甚至12万斤粮食,又有那个是真实的呢?群众心里早就明白。天津市新立村把几十亩的稻秧苗,快成熟的时候都移植到一亩地中,这样明显的造假行为,不但不加以批评,反而各大媒体却争先恐后的报道,岂不是怪哉!其结果是浮夸风四起,各6李若建:《大跃进后人口损失的若干问题》《中国人口科学》1998 年第4 期(总第67 期)

地报喜不报忧的事情,甚嚣尘上。全民大炼钢铁,浪费了大量的能源,砍伐了树木,所炼出来的钢铁都是豆腐渣形状的废物,根本没有用处。就是这样的废铁有300多万吨,都统计到全年的钢产量中去了。在农业方面,粮食产量比1957年只提高3.4 %,比前五年的平均产量增幅 3.8 % 还略少了一些,这样的产量怎么能够谈上大跃进呢?

这些事情老百姓心里都很清楚,在当时的情况下,又有谁敢于发表个人的意见呢?因为1957年反右派运动刚刚过去。如果说错了话,不知道又要扣上一顶什么名称的“帽子”呢?老百姓只好“唯上是听”、“唯上是从”罢了!

大跃进运动始末观后感

近代史论文 理性看待太平天国运动

对大跃进运动的思考

大跃进时期的扫盲运动

国史研究论文(大跃进)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版)

探讨大跃进运动发生的原因

历史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近代史论文

近代史论文

《近代史论文 “大跃进”运动浅析.doc》
近代史论文 “大跃进”运动浅析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