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向量数量积的物理背景及其含义教学设计

2020-03-02 11:49:25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平面向量数量积的物理背景及其含义

一、教学设计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是继向量的线性运算之后的又一重要运算,也是高中数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在数学、物理等学科中应用十分广泛。本节内容教材共安排两课时,其中第一课时主要研究数量积的概念,第二课时主要研究数量积的坐标运算,本节课是第一课时。 本节课的主要学习任务是通过物理中“功”的事例抽象出平面向量数量积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探究数量积的性质与运算律,使学生体会类比的思想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和推理论证的能力。其中数量积的概念既是对物理背景的抽象,又是研究性质和运算律的基础。同时也因为在这个概念中,既有长度又有角度,既有形又有数,是代数、几何与三角的最佳结合点,不仅应用广泛,而且很好的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使得数量积的概念成为本节课的核心概念,自然也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阐明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其几何意义.会算一个向量在另一个上投影的概念,运用平面向量数量积的性质、运算律和几何意义.2过程与方法:以物体受力做功为背景引入向量数量积的概念,从数与形两方面引导学生对向量数量积定义进行探究,通过作图分析,使学生明确向量的数量积与数的乘法的联系与区别。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由具体的功的概念到向量的数量积,再到共线、垂直时的数量积,使学生学习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知规律,体会数形结合思想,类比思想,体验法则学习研究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已熟知了实数的运算体系,掌握了向量的概念及其线性运算,具备了功等物理知识,并且初步体会了研究向量运算的一般方法:即先由特殊模型(主要是物理模型)抽象出概念,然后再从概念出发,在与实数运算类比的基础上研究性质和运算律。这为学生学习数量积做了很好的铺垫,使学生倍感亲切。但也正是这些干扰了学生对数量积概念的理解,一方面,相对于线性运算而言,数量积的结果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两个有形有数的向量经过数量积运算后,形却消失了,学生对这一点是很难接受的;另一方面,由于受实数乘法运算的影响,也会造成学生对数量积理解上的偏差,特别是对性质和运算律的理解。因而本节课教学的难点数量积的概念。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定义。

2、难点: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定义的理解。

五、教学准备

1、实验教具:计算机、黑板、粉笔

2、教学支持资源:制作高效实用的电脑多媒体课件,主要作用是改变相关内容的呈现方式,以此来节约课时,增加课堂容量。

六、教学导图

七、教学过程

(I)创设情境,引入课题(4min)

【问题】:如图所示,一辆小车,在力F的作用下,从A处到B处拉动的位移为S,那么请问力F在这个运动过程中所做的功? (1)力F所做的功W=

(2)请同学们分析公式的特点:W(功)是

量,F(力)是

量,S(位移)是 量,α是 。

( 3 )师生共同探讨矢量乘矢量以及引出向量乘以向量。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在于使学生了解数量积的物理背景,让学生知道,我们研究数量积绝不仅仅是为了数学自身的完善,而是有其客观背景和现实意义的,从而产生了进一步研究这种新运算的愿望。同时,也为抽象数量积的概念做好铺垫。

(II)步步探索,形成概念(20min)

1、概念的明晰

已知两个非零向量a 与b ,它们的夹角为θ ,我们把数量 ︱a︱·︱b︱cosθ 叫做 a与 b的数量积(或内积),记作:a ·b

【学生思考】:在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定义中,它与两个向量的加减法有什么本质区别? 【问题1】:向量的数量积运算与线性运算的结果有什么不同?影响数量积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问题2】:数量积的几何意义是什么? 并在此对向量积投影的讲解。

2、研究数量积的物理意义

数量积的概念是由物理中功的概念引出的,学习了数量积的概念后,学生就会明白功的数学本质就是力与位移的数量积 。

【问题3】: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来概括功的数学本质:功是力与位移的数量积 。

【设计意图】:这样做不仅让学生从“形”的角度重新认识数量积的概念,从中体会数量积与向量投影的关系,同时也更符合知识的连贯性,而且也节约了课时。好铺垫。

我设计问题 一方面使学生尝试计算数量积,另一方面使学生理解数量积的物理意义,同时也为数量积的性质埋下伏笔。

4、性质的发现

教材中关于数量积的三条性质是以探究的形式出现的,为了很好地完成这一探究活动,在完成上述练习后,我不失时机地提出: 【问题4】:比较︱ a·b ︱与︱a ︱×︱b ︱的大小,你有什么结论? 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明晰数量积的性质,然后再由学生利用数量积的定义给予证明,完成探究活动。

5、明晰数量积的性质

【设计意图】:体现了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引领者,而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研究者,不断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不仅使学生获得了知识,更培养了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品质.

6、运算律的发现

关于运算律,教材仍然是以探究的形式出现,为此,首先提出问题9 【问题5】:我们学过了实数乘法的哪些运算律?这些运算律对向量是否也适用? 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猜测: 猜测①的正确性是显而易见的。

关于猜测②的正确性,我提示学生思考下面的问题: 猜测②的左右两边的结果各是什么?它们一定相等吗? 学生通过讨论不难发现,猜测②是不正确的。

这时教师在肯定猜测③的基础上明晰数量积的运算律:

9、明晰数量积的运算律

10、证明运算律

学生独立证明运算律(2) 师生共同证明运算律(3)

运算律(3)的证明对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为了节约课时,这个证明由师生共同完成,我想这也是教材的本意。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我仍然是首先为学生创设情景,让学生在类比的基础上进行猜想归纳,然后教师明晰结论,最后再完成证明,这样做不仅培养了学生推理论证的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类比创新的意识,将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培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III)课堂练习,巩固提高(15min)

1、(师生共同完成)已知︱a︱=6,︱b︱=4, a与b的夹角为60°,求(a+2b)·(a-3b),并思考此运算过程类似于哪种运算?

2、(学生独立完成)对任意向量a,b是否有以下结论: (1)( a+b )2= a2+2a ·b +b

2(2)( a+b)·( a-b )=a2—b2 例

3、(师生共同完成)已知︱︱=3,︱︱=4, 且 与不共线,k为何值时,向量+k 与-k互相垂直?并思考:通过本题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本节教材共安排了四道例题,我根据学生实际选择了其中的三道,并对例1和例3增加了题后反思。例1是数量积的性质和运算律的综合应用,教学时,我重点从对运算原理的分析和运算过程的规范书写两个方面加强示范。完成计算后,进一步提出问题:此运算过程类似于哪种运算?目的是想让学生在类比多项式乘法的基础上自己猜测提出例2给出的两个公式,再由学生独立完成证明,一方面这并不困难,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通过类比这一思维模式达到创新的目的。例3的主要作用是,在继续巩固性质和运算律的同时,教给学生如何利用数量积来判断两个向量的垂直,是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基本应用之一,教学时重点给学生分析数与形的转化原理。

4、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数量积的含义,熟练掌握性质及运算律,并能够应用数量积解决有关问题,再安排如下练习:

1、下列两个命题正确吗?为什么?

①、若≠0,则对任一非零向量,有·≠0. ②、若≠0,·=·,则=.

2、已知△ABC中,

=,

=,当·

【设计意图】:安排练习1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与实数乘法比较的基础上全面认识数量积这一重要运算,

通过练习2使学生学会用数量积表示两个向量的夹角,进一步感受数量积的应用价值。

(IV)课堂小结,教学反思(4min)

1、本节课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平面向量数量积的两个基本应用是什么?

3、我们是按照怎样的思维模式进行概念的归纳和性质的探究?在运算律的探究过程中,渗透了哪些数学思想?

4、类比向量的线性运算,我们还应该怎样研究数量积?

【设计意图】:通过上述问题,使学生不仅对本节课的知识、技能及方法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同时也为下一节做好铺垫,继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八、课后练习

1、课本P121习题2.4A组

1、

2、3。

2、拓展与提高:

已知a与b都是非零向量,且a+3b与7a -5b垂直,a-4b与 7a-2b垂直 求a与b的夹角。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考虑检测全体学生是否都达到了“课标”的基本要求,因此安排了一组教材中的习题,目的是让所有的学生继续加深对数量积概念的理解和应用,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其次,为了能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领域得到不同的发展,我又安排了一道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供学有余力的同学选做。

2.4.1平面向量数量积的物理背景及其含义(教学设计)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的物理背景及其含义教学反思

22.4.1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的物理背景及其含义(第二课时)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教案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教学设计及反思

向量的数量积教学设计

2.3.1 向量数量积的物理背景及定义

高中数学 2.4.1平面向量数量积的物理背景及其含义说课稿 新人教版必修4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应用教学设计[推荐]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其应用教学设计说明

《平面向量数量积的物理背景及其含义教学设计.doc》
平面向量数量积的物理背景及其含义教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