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论文

2020-03-03 17:16:00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嘉兴民俗中的廉政文化元素

摘要:传承千载的民风、民俗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它蕴涵着博大精深的文化意味,更是廉政文化的沃土。作为一个民俗文化十分丰富、活跃的地方,嘉兴的民俗具有历史悠久、保存与传承较好的特点。本文拟从生产习俗、生活习俗、岁时习俗、庙会习俗等方面探究嘉兴民俗中的廉政文化元素。旨在去伪存真,将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关键词:嘉兴 ;民俗;廉政文化

众所周知,廉政文化是指以“廉政”为主题,围绕“廉政”开展的一系列文化教育活动,是指关于体现人素质的廉政知识,体现人们良好道德修养和生活方式的廉政信仰,体现社会文明程度的廉政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及社会评价的总和。而民俗则是人们生活中一种普遍而又特殊的社会存在,是人类文化意识的原型。从表面上看,民俗与廉政似乎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概念。而事实上,它们隔绝的外表下有着很多的沟通。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民俗培养了一方人所具有的道德品质、精神境界以及一定的社会气候。因此,在廉政文化研究和建设中,当我们把目光投向纵深,投向一切文化的根本——民俗的时候,就会发现民俗与廉政紧密相连;就会发现民俗中的一些良俗是廉政的根。

嘉兴作为一个民俗文化十分丰富且比较活跃的地方,其

民俗具有历史悠久,保存与传承较好的特点。嘉兴民间习俗与当地的自然条件及民风民性有着巨大的关系,是当地民风民性在生活生产等社会实践中的特定表现形式,也是地方文化、民间文学的一种重要载体,有着很深的廉政文化底蕴,是廉政文化的肥沃土壤。尤其在生产习俗、生活习俗、岁时习俗、庙会习俗等方面,更积淀着廉政文化的元素,荡漾着廉政文化的音符,值得我们去探究、去挖掘,去聆听,去沉思。

一、生产习俗中的廉政文化元素

宋人说:嘉兴“土膏沃饶,风俗淳秀”。 嘉兴数千年来形成的风俗习惯,江南特色突出,特别是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稻作文化和蚕桑文化的民俗,地方特色尤为显著。据清《古禾杂识》等书记载:立春那天,嘉兴一带会进行“春牛会”。官府于冬季用桑木扎骨架,塑成泥牛。至立春前一天,知县率官绅乘轿列队,鸣炮奏乐至东塔寺,祭拜“芒神”,迎春牛游行返署。若遇农桑欠收之年,本地区会有“祀田蚕”。官府会于冬季选祭地,于次年农历二月吉日搭祭台,供祭品祭众神。还有奏乐、唱书、送龙舟等活动。此类风俗中的打春牛(寓“迎春天,祝丰收”之意)以及祭神等有迷信、愚昧的味道,但却反映了封建社会对农业的重视,尤其为官者亲自为民祈福这一点,却能让其在百姓中树立威信。

再来看蚕桑方面的习俗,民国《濮院志》谓:蚕事开始

“乡村家家闭户,以芦帘围绕屋外,杜绝往来,官府停征收„„至采茧时,亲戚问遗,谓之蚕开门”。从其中的“官府停征收”不难看出为民重民的倾向。蚕事伊始或蚕罢,蚕农多用米粉做有馅或无馅团子和小圆子称为茧圆,或用于馈赠亲友。清代海盐诗人黄燮清有诗句:“蚕眠桑老红闺静,灯火三更作茧圆”。(见《长水竹枝词》。)在桐乡,则在腊月十二日时做茧圆。海宁则是在清明节作茧圆,有青白两种,称为“吃青还白”(食桑吐丝)。这不由让人想起鲁迅先生说过的话: “我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和血。”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将“吃青还白”理解为民众对从政者“务实、为民、清廉”的期望呢?

清光绪《嘉兴府志》谓:“清明,王店市河及荐泾有摇快船之戏”。清明节赛船习俗遍及各县,嘉兴称踏白船,海盐称出跳船,平湖称摇快船,均为划船比赛。踏白船活动源于祭祀蚕神,历数世纪不衰,演变为生产活动和体育活动。养蚕时桑叶常须由远地购回,运输刻不容缓,举行划船比赛有训练划船技术和提高船行速度之意,在清明节前举行,是作为一种养蚕准备来检查,兼有文体活动意义。既鼓励了蚕农进取争先,又从活动中挑选技术高超的划船能手组成专门的乡村运桑队,不失为“举贤任能”之妙法。

嘉兴在历史上,农业、手工业技术水平高,多创造。在宋代就有“百工技艺与苏杭等”之说,《宋史地理志》谓此

地“出奇巧之技”。因此在手工业方面也有一些民俗源远流长。比如桐乡炉头、乌镇的“请锅神”:一般选在春节之后,冶坊开炉之前,工人以祃幛(水印木刻神像),菜肴果品,祭祀锅神。相传“锅神”为女性,其父为铸锅工匠,女为助父铸锅成功,毅然纵身跳入铁炉,终于铸成一只大鼎锅。此后,人们为纪念她,遂立为“锅神”。由此,嘉兴民众对“仁义孝心”的推崇可见一斑。

二、生活习俗中的廉政文化元素

生活习俗主要表现在:饮食、服饰、生活习惯等方面。仔细探究,亦可发现许多的廉政文化元素。

嘉兴人“崇节俭”,人们的早餐自古以粥或泡饭为主。有的晚餐也吃粥。农忙时会在下午加一餐,多吃午餐剩饭,谓“扒冷饭”。我们嘉兴的民谚也充分表现了其“节俭”的品质:“正月螺蛳二月蚬,桃花三月甲鱼肥。出洞黄鳝四月底,五月“拉司”(青蛙和蛤蟆)吃不厌。暴子弯转(河虾)六月红,七夕要吃四鳃鲈(鱼)。八鳗九蟹十鰟鮍(鱼),十一十二吃鲫鱼。”也许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这是尝鲜,但在当时就是嘉兴人“崇尚节俭”的标志,除了过年过节去购物外,平时的荤菜全由自己亲自动手去解决。就连孩子,也会在放学后去摸螺蛳换钱,将嘉兴人勤劳质朴的品质发扬光大。

再来看几个嘉兴的家常菜,也颇有特色。比如:小白菜

芋艿,一听菜名就让人联想到了“杨乃武与小白菜”的故事,老人们说做这个菜的目的是希望这样的冤案不要再上演;再如“乳腐肉”,是百姓对腐败者的深恶痛绝,恨不得吃了他们的肉;臭豆腐,是告诫为官者:经过腐化不但会失去冰清玉洁的外形,连味道也会发生质的变化;就连嘉兴人喜食的油条、豆浆这两种早点,也有说辞:油条又名“油炸桧”,意为让奸臣秦桧下油锅;而豆浆洁白如玉,则代表了人们希望廉洁从政、廉洁奉公者万寿无疆的美好愿望。这些说法虽有待考证,但其蕴含的朴素心愿却给我们的廉政文化建设以警示。

旧时茶馆遍布城乡,是市民和农民休憩聚会场所。人们有喝早茶、饮早酒的习惯,所喝之茶多为杭白菊泡成的“菊花茶”。菊花茶清澈甘甜又带丝丝清香,正符合嘉兴人崇尚“清”“洁”的心理。人们在这里一面喝茶会熟人,呈现一片和睦之风;一面听社会新闻和经济信息,俗称“领市面”。在古代,一些地方官员也会来微服私访、凑凑热闹,听听民众心声,或实地为百姓调解一些纠纷。所以从茶馆中我们也可以品味到许多廉政的元素。

此外,嘉兴人喜食团子,什么南瓜团子、菜团子、肉馅团子„„真个是五花八门。团子在老百姓的心中就是“团团圆圆、团结一心“之意。在海宁的沈士一带,至今保留着“长者上座”的习俗,即把家里八仙桌上朝南的座位(上座)让

给家里的老人坐,体现了尊老的优良传统。说完了吃,再看看穿。温和朴实、勤于劳动,是嘉兴民风的主流。在嘉兴农村,很多妇女喜欢围“小围身”,这是妇女整天干家务和参加田间劳动的必备品。嘉兴平湖海盐等地的农村妇女,喜用蓝印花布包头,便于在桑林间劳动。而她们的“包头巾”一般由女儿为母亲或婆婆为儿媳准备的。从中不难看出淳朴、善良、互敬的民风。

嘉兴人的住房也颇具特色。我们仔细看农村的房子,会发现他们习惯于在正屋大门上方留一个洞,这是给燕子飞入做窝用的。尽管燕子的叽叽喳喳有时很烦人,尽管燕子的随地大便有时也无法容忍,但是农民却对勤勤恳恳筑巢、孜孜不倦捉虫的燕子表现了最崇高的敬意。这不也是老百姓对从政者务实、为民的殷切希望吗?

三、礼仪习俗中的廉政文化元素

礼俗是由民间习惯形成的礼仪习俗,它的生成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探究和钩沉中国礼俗的渊源,约略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原始社会,人类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为了共同狩猎和抵御自然灾害,在交往中逐步积累和自然约定了一些礼俗,其功能仅是调节人和自然的矛盾,形成战胜大自然的一种合力。阶级社会产生后,统治阶级观民风、采民俗并加以适当的吸收和改造,制定了礼制,用礼制教化和垂范民众,从而又化礼制为礼俗。礼俗在这个

往复的过程中,其作用是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礼俗的积极意义使人际交往井然有序,让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缓和,最后达到人和事畅业兴。礼俗发展的第三阶段是在封建社会以后开始两极分化:一方面仍然为维持社会秩序、调节人际关系起作用,如节日喜庆、婚丧嫁娶、探亲访友、离别送行,人们送礼金、礼品是礼尚往来,寄托着善良朴素的心愿,从而使社会更加和谐与文明;另一方面被某些人利用,介入到经济活动和政治生活中,夹杂着其他目的,礼尚往来变味走调,与庸俗和腐败纠缠在一起。

从嘉兴的礼俗看,礼尚往来是人们所认同的。据《古禾杂识》记:“„„请期曰‘准日’,则男方投之以茶,女宅报之以糕„„”。结婚一月后(也有三天的)要回门,夫随妻回娘家,新郎带一桌酒(桌面礼),岳父母回送见面礼。“蚕开门后”蚕农走亲访友,询问对方收成,大都会携带糕团、粉丝、水果等相互馈赠。在海宁、桐乡等地虽赠品各不相同,但均体现了当时人们团结、和睦以及崇尚“礼尚往来”的习俗。春节时,晚辈要孝敬长辈一些礼品,而长辈就将其变成压岁钱回赠给孙子孙女辈。可见嘉兴地区,自古就讲究公平,强调相互赠送礼物。

当然不少礼俗是良莠参杂,鱼龙混珠,除了这些“来而不往非礼也”的礼俗精华外,我们不得不直面一个严峻而又尴尬的现实,就是古往今来众多腐败行为都是披着“交际礼

仪”的外衣,巧立名目。因此要把握好优秀礼俗的度,别让它成了腐败行为的先导。

四、岁时习俗中的廉政文化元素

嘉兴人最重视的节日莫过于春节、清明了。每逢大年初一,大人小孩都要穿新衣。一方面是预示着新年万象更新,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平日里节俭惯了,将新衣服留到新年走亲访友时再穿。清明节,嘉兴有吃青团的习俗。“青”在此同“清”,是希望每个人都能够清清白白做人。清明夜还要吃螺蛳。海宁地区素有 “清明螺,赛只鹅”之说。在那一天,人们会用针将螺蛳肉条出来煮食,叫“挑青”。“青” 是民间传说中的青娘,是害虫的化身。饭后,还要抛螺蛳壳,让屋顶的毛毛虫在“螺蛳壳中做道场”不能出来危害人间。这样的想法虽可笑,但却是人们希望贪官污吏得到惩治的最根本、最朴素愿望。

说到节日,不得不提嘉兴的端午节。在端午期间,嘉兴有赛龙舟、挂香囊、包粽子等习俗。赛龙舟、包粽子传说都跟屈原有关。据南朝吴均《续齐谐记《中记载:屈原五月五日自投汨罗而死,楚人裹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也有说是怕鱼儿伤害屈原的尸体,故一方面划船打捞,另一方面将粽子投入水中喂鱼。无论事实如何,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端午节的习俗,是人们对屈原爱憎分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的缅怀。像屈原这样一心为国为民的

人,必将受到所有人的尊敬和热爱。现在人们到了端午要吃青青箬叶包成的粽子,也应该在寄托着美好的愿望:多一些像屈原这样刚正、无私的人。而赛龙舟发展至今,重在表现人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拼搏精神。香囊的来历跟天气有关,端午处于仲夏时节,气温骤升,人难以适应,蚊虫肆虐,细菌泛滥。故官府采取菖蒲、艾草等物,制成香囊让百姓悬挂,避邪气,保健康。现代,人们会把自己精心制作的各式香囊赠送给亲朋好友,以示和睦相处。

此外,还有海宁的观潮节,本为祭拜潮神的节日。在古代,朝廷有时会派大员在海神庙致祭。用现在的眼光来判断,这是迷信的行为。但朝廷对江边民众的重视却也融入其中。再有就是海神庙中的众神,不是国而忘家、鞠躬尽瘁,就是惩恶扬善之人,百姓的祭拜应该也是因了他们生前的贡献吧。当然,现在的观潮节则成了人们感受潮文化,学习潮精神的好机会,也是向世人展示我们嘉兴民风民俗的一个重要活动。

五、庙会习俗中的廉政文化元素

一直被看成封建迷信残余的庙会,其实也有其进步之处。比如嘉兴城区秀水乡徐王村的徐王庙庙会,据考是为纪念徐偃王而兴起的。《嘉兴府典故篡要》记载:春秋时期,徐偃王战败逃至江南,后世思其功德,立庙以祀焉。还有刘王庙会,据说是为纪念元代时一位叫刘成忠的年轻官员而

起。相传刘承忠为治理嘉兴府的蝗灾,毅然揭榜来到异乡,凭借其胆大英武,带领水乡人同心协力打破禁忌,消灭了蝗虫,却因劳累过度沉在了庙前的莲泗荡里。痛失恩人的水乡人只能在除夕、清明、中秋祭拜、怀念。正如民俗学家陈子艾教授所说:“有些观念虽属迷信,但能促人为善。有些行为,虽出于迷信观念的制约,但社会效果好。它们与社会主义道德虽有矛盾处,但又有相通处。这种发自内心的信仰力量的约束力,具有潜在的强力度,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统一战线中,可以成为友军力量,要对其采取正确的团结、利用、改造的政策,要善于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这才是有利于国、有利于民的上策。”

可见,嘉兴优秀的民俗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依托,是建设公民道德建设和培养社会风气的助推器,是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平台,尤其是在现代文化趋同性日渐强烈的情况下,更显弥足珍贵。我们要本着批判的眼光,去伪存真,引导提炼,深入挖掘本地优秀民俗文化,并加以继承和发扬,为推进我市的廉政文化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钟敬文主编,《民间文化讲演集》,广西民族出版社,1998。 (2) 嘉兴地方教材《可爱的嘉兴》

廉政论文

廉政论文

廉政论文

廉政论文

廉政论文

廉政论文

廉政论文

廉政论文

廉政文化建设论文

法院廉政论文

《廉政论文.doc》
廉政论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