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方言漫谈

2020-03-01 16:39:04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青海方言漫谈

【摘要】青海的汉语方言,属于北方方言体系。由于 历史上人口的迁徙、各民族长期相处,形成了青海汉 语自己的独特风格。而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在和共 同语以及其他方言交流整合的过程中又必然的呈现出 其作为弱势方言所具有的使用范围不断收缩,自身特色发掘艰难的困境。

特点 现状

- 1的要道。到了隋唐,青海是河西走廊“丝绸之路”的辅道。这些重要的交通要道促使汉族移民不断成批进入河湟,必然带进中原文化及其语言。中原文化对青海的深远影响,无疑对青海汉语方言的形成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至今西宁方言入声中的清声字归阴平,浊声字归阳平,正符合中原官话的基本特征。

青海汉语方言中把事物达到极致的都称为“胡都”,常说“胡都大”“胡都美”“胡都坏”等等。这个词语的来历,向来以为是从民族语借得,读了李文实先生的文章《青海汉语方言试探》后,才恍然领悟,这是因古今音演变而形成的异读。也有另一种说法“胡都”:土族语,意为“非常”、“很”,用来修饰形容词;如“胡都漂亮”即“非常漂亮”;“胡都心疼”即“很可爱”。而这种少数民族语言与方言水乳交融的现象将在后面加以阐述。

古人称凌晨为“侵早”,杜甫诗“天子朝侵早”,贾岛诗“门尝侵早开”,而青海汉语方言则作“清早”,读同“侵早”。西宁人说某人有意思,善斗乐,令人发笑,常说:“那个人古着,笑死了。”“古”即“滑稽”,“滑”读为“古”恰是古代读音。在青海汉语方言中,这些很古老的汉语词汇为数不少,大多是中原古语遗留。

对青海汉语方言形成影响最大的人口迁徙应该是在元末明初。明朝为建立统治秩序,根据当时形势,大量从内地移入军民。后来这些屯军及其家属大都定居于戍地。湟水沿岸诸地为西宁卫,卫所军丁和军户,全由江淮移入,有数万人。修于光绪七年的《巴燕戎石氏家谱》说,“初明„„祖籍南京珠市巷内,„„因公务来宁。”湟中县大才公社孙家窑大队东侧王氏坟荃石碑云:“原籍南京,拨户来宁。” 据《西宁府新志•

- 3事冗不能迭办,以此来的迟了。”

西宁话把棉袄叫“主腰儿”,这种说法在《水浒》《警世通言》《三侠五义》等小说里都可见到,也是承袭了古代的叫法。

古汉语和青海方言相结合的如:青海民族学院许英国教授搜集到的一首“道拉”里这样唱道:

桃之夭夭土里埋 其叶蓁蓁长上来 之子于归宜其家 宜室家人看花来

还有一种名为“折断腰”的少年也这样唱: 桃之夭夭灼灼花

桃杏花/手儿里折上瓶儿里献下 之子于归宜其家

心上人/阿一天你来我跟前坐下

在土族聚居而文化教育较为发达的某些地方,例如青海民和县官厅镇等地方,遇到喜庆节日,则由土族老人唱三国、唱水浒,甚至引经据典,出现了一种古典诗词和俗歌俚曲交混使用、雅俗共赏的“风搅雪”现象。

这些例子说明,明初汉族大规模迁徙与青海方言形成有密切关系。历史上青海地处偏远,受高山大川阻隔,与内地交通不便,周边均为少数民族聚居,客观地理环境使河湟汉族与中原文化少有联系;又加之经济文化不发达,少受重视,主观上被边缘化。各种原因使青海地区基本上处于相对闭塞状态,与中原汉语正常发展和变化不同,河湟地区汉语发展也相对落后脱节,停滞不前,使得古汉语,尤其是大量明代汉语的发音、词汇尽可能多地保存下来,以致形成今天青海方言古色古香的现状。

- 5除了借词,在青海汉语方言中还出现许多类似民族语言宾语在动词之前的句式结构的语法结构,例如:“你茶喝,馍馍吃”。(你喝茶,吃馍馍)类似藏语的“加统,古力扫”。“加”(茶)“统”(喝)“古力”(馍馍)“扫”(吃)

青海汉语方言的“着”字句、“倆”字句,无论在语法功能还是语音形式上,同蒙古语、撒拉语、土族语有许多相似之处,可看作是语言间的接触影响。

青海汉语方言中还有一些独特的双语合璧现象,指同一句话里汉语词与非汉语词连用。汉族跟兄弟民族交错居住的地区,这种双语合璧的现象就更多了,青海人称之为“风搅雪”,十分形象生动。在朱世葵文《另类花儿“风搅雪”—独具语言艺术魅力的一种河湟花儿》中就青海民歌中的现象模式做了详细的分类,而这些模式不仅在唱词中表现出来,且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是十分普遍的,简举几例:

1、三明治式,即一句汉语,一句藏或土语,好象夹层饼一样。如一首汉土语花儿唱道:

蚂蚁虫儿两头儿大 希登你那仁达怀哇

(土语发音,义译:当中间细得很哪) 你十七来我十八 达活罗赛你达怀哇

(土语发音,义译:我俩儿配对嗬美那)

撒拉族的花儿如“孟达令”、“撒拉大令”粗犷有力,节奏自由而不松散,更有特色的是用撒拉语作衬句:

大石头根里的清净水

买尼格言开尼(好我的尕妹) 不如个大河的浑水 葡萄碗里的冰糖水

- 7这是一首流传在青海湟源巴燕乡蒙古族、汉族杂居地区的花儿。歌词中的“西纳哈”是蒙古语勺子的意思;“拉拉”是青海方言小木桶的意思,可用来从井、泉中提水,也可以存放酒、奶等饮料,民间对酒量大的嗜酒者常谑称为“酒拉拉”,此词疑为少数民族借词,有识者说是藏语词,待考;“腿肚子”青海方言中指小腿的肌肉群,如腓肠肌、比目鱼肌等;“搅把”是“搅曲把”的简称,它是旧式水磨上的振荡器,水磨的底扇转动时,带动它产生振动,使得粮食磨物均匀地从磨斗流向磨眼。

4、汉语词汇,藏或土语语法式。 七寸的碟子里拾馍馍 菊花的碗里茶倒 馍馍不吃茶不喝 你把你心里的话说

这里把二四句中汉语的“倒茶”、“说话”的动宾结构,改用作藏语、土语的宾动结构,形成了词汇和语法交混使用的状况。

“风搅雪”花儿的艺术效果和社会效应有其独到之处。如广东话的“买单(”本意指付款后由卖方开具发票、收据等单据,有人写作“埋单”,似不妥),英语的“派对”(party)、“酷”(cool)、“丁克”(dink)等在口头、网上、甚至报端流行;至于经济、科技等名词如GPT、DNA、GPS等则直书其词,已是司空见惯的事了。以此看来我们青海花儿中的“风搅雪”现象,自有其存在的理由和价值了。群众创造而且喜欢的,如上所述自有其存在和流传的价值的。

三、青海方言的弱势现状

青海方言其语言、语法很有特点,有“主语+谓语+宾语”格式,也有“主语++宾语谓语”格式。词汇形象生

- 9种类繁多,并且在全国来说经济文化都很落后,但却是普通话推广比较早,普及率较高的地区。外地人到青海,明显感觉青海不排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语言的关系。有调查显示,在青海地区,人们对青海方言的认同度较低,其实,关键在于青海本地方言是弱势方言,外来方言多而散,又形不成统一力量,为了便于交流,各种语音向共同语靠近,大家折衷于共同语。反过来,由于共同语的普及,青海汉语方言的使用范围(面)和使用的频度(度)都受到了限制。加之政治宣传和行政管理的需要,方言正逐渐退出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

随着社会生活的变革,方言总要发生变化,但是不同的方言变化的速度很不相同。决定方言演变快慢的直接因素是方言势力的强弱,强势方言在语言接触中影响别人而不是受人影响,对共同语是抵制和抗拒的,而保留前代语言特点多,创新成分少,老中青之间差异不大,典型的是粤方言。像青海汉语方言这种弱势方言恰好是相反的情形。现在,很多年轻人对老一辈人说的有些词汇已不能理解,语言的变化速度非常快。因此,青海汉语方言的逐渐萎缩成为必然,而其形成、发展的过程和规律,以及未来的面貌将成为语言学关注和探索的课题。

- 1112 -

青海方言

青海方言歇后语

方言

方言

汉中方言

方言小品

吉县方言

民俗方言

酉阳方言

永城方言

《青海方言漫谈.doc》
青海方言漫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