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课改热点透视

2020-03-03 03:41:48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小学数学教学课改热点透视

一、从课堂教学用语看师生关系的新变化

(一)导入用语:你已经知道了有关××的哪些知识?

例:“年月日”的知识,刚开课时,即问“你对年月日的知识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

析:上课要找准教学的起点,了解学生的准备状态,这是教学设计的起码要求,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被老师们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实际上,学生不是“一张白纸”,是带着已有认知经验和认知结构进课堂的。

(二)新课展开用语:如何引导学生参与新知的探究,如何鼓励算法的多样化都是普遍关注的问题。

(三)反馈讲评用语:

教师在反馈讲评中扮演怎样的角色?是裁判还是参与者?引导者?平时的课堂教学,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当学生的回答符合教案的设想时,执教者往往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迫不及待地用“很好”、“你真聪明”之类的语言加以肯定,然后问其他学生“你们有不同意见吗?”此时此刻,如果我是学生就会这样想:你都说“很好”了,还问我干嘛!

(四)巩固延伸用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认识上往往形成了一种误区:只有提供丰富的生活背景,改变或调换教材中的例题和习题,才能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否则教学材料就缺乏真实感和亲切感。目前,在习题的处理上,教师往往不会变通,只会按部就班,就教材论教材,缺乏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性。

(五)课堂小结用语:(略) l新课展开用语:你能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请大家试一试,有困难的同学可以与同桌商量一下。

l反馈讲评用语:大家听明白他的意思了吗?谁来重复一遍?他的方法行吗?请大家试一试。

l巩固延伸用语:学了这些知识你觉得能解决哪些问题?我们就用刚才学得的本领来解决几处问题。

l课堂小结用语:你有哪些新的收获?还有哪些问题?你是用哪些方法学会这些知识的?

二、如何呵护孩子们的创新意识 例:万以内数的读法教学片断

当学生概括得出法则后,教师让学生谈谈有什么意见。大多数学生表示没有意见,但有一位学生却对“从左往右读”有意见。下面是一段简单的师生对话:

生:我对“从左往右读”有意见。

师(非常疑惑地):你对“从左往右读”有意见?

生:如果是0-9这几个数,不是一下子就读出来了吗?!还用得上从哪儿到哪儿吗? 师:那你的意思是„„

生:这条法则应该改成“除0-9以外的数,从高位起,从左往右读。” 师:可以吗?好,有机会我们就把这个意见反映给编书的叔叔阿姨们。

此处,学生能这样提出自己的看法,说明孩子们已经对法则已完全理解。但教师的这样回答,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心理,很好地保护了学生挑战课本的勇气,课堂,随时都有可能出现一些事先没有想到的“意外事件”,教师怎样处理这些“意外事件”,反映的不仅仅是教学机智,而是教学观念。

质疑是创新的基础,好奇、好问是孩子的天性,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要转变教学方式,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课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

在大力倡导创新、注重实践的今天,无论如何,呵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应成为每个教师的理念和职责。教师虽不然做到“万世通”,无所不能,无所不会,但应该转变观念,加强自身的学习和提高,要求自己有敏锐地发现学生的创新意识并及时地加以鼓励的能力,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怎样组织小组合作

例:学习第九册“解简易方程”例2“6X-6.8×2=20”时,教师要求学生与复习题中“3X+4=40”比较有何异同。这里就完全可以引导学生讨论,这样不但可以把这两题的解题思路可以打通,而且也能引起学生特别关注“6.8×2”这一步,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和重点。 对“小组合作学习离不开教师的组织和引导”的诠释:

要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发挥作用,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前就要做认真的准备,可以先回答下列问题:(1)为什么这节课(或者这个环节)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不用可以吗?(2)如果要用,什么时候进行?问题怎么提?大概需要多少时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教师该如何点拨、引导?(3)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个人自学三种具体的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4)小学数学学习中,哪些内容适合个人自学?要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内容有所选择,要提高小组学习的效率。

四、“老”教材如何体现新理念

例:“角的认识”(罗村武留华老师设计并上课)主要介绍“用天线来认识线段、直线、射线,然后再认识角的相关知识” 又如:分数四则运算(华罗庚实验学校 吴小泉)

1、口算(共12题)教材P70.1

2、师:27-15÷5+1这是一道什么题目?运算顺序怎样? 生: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应该先算除法,再算减法,最后算加法。 探究:

师:如果把上面一题稍作改变为:-÷+1你会计算吗?试试看。(学生通过上、下练并集体校评,正确率较高)

师:如果要使上题中的数与运算符号不变,但结果发生变化,你能做到吗?学生尝试后交流得到以下四个不同的算式: (-)÷+1 -÷(+1) (-)÷(+1) -(÷+1)

生:通过上面的题目,我们可以看出,数字虽然一样,但由于运算顺序不一样,最后得到的结果就会不一样。 巩固练习:

1、教材P69的练一练。(教师采取了让学生上下练习的方式,然后在校评时重点对部分同学出现的错误进行了点评,而且点评时也是让学生充当了小老师进行评析。)

2、改错练习:

4×-÷4 (-×)÷ ×8÷×8 =4×0÷4 =×÷ =1÷1 =0 = =1

3、开放题: (1)根据算式(+÷)×选择正确的读法是: ①加上的和再除以的结果乘;②加上除以的商,再乘,结果是多少?③加上除的商,再乘,结果是多少?

(2)“45的减去除4的商,差是多少?”以下列式正确的是: ①45×-÷4; ②(45×-)÷4; ③45×-4÷

(3)请你用、

1、、、、等几个数,编几道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题。 要求:①四人一小组合作完成;②每个小组成员从组内所编的题目中任选2题,先说一说运算顺序,再计算;③各小组汇报编题及计算情况,看谁编得合理,计算准确。

4、生活运用。

操场跑道一圈长千米,小华跑4圈用了小时。平均每小时跑多少千米? 教材P70.6

5、开展组际竞赛:教师用媒体出示了8道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分四大组,看班级中哪一组同学做得最快。

五、教学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对小学生来说,小学数学中的许多知识并不是“新知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一种“旧知识”。因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免不了与“数”和“形”打交道,就会积累许多数学知识。即使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也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这其中就包含着大量的数学活动经验,特别是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要使数学教学有效,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这一点似乎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但实际教学时,许多教师又会有意无意地忽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例:“时、分的认识”教学: 案例一: (创设情境) 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常会听到这样的问话:现在几点了?什么时候上课?几点下班?几点放学?等,说明生活中掌握时间很重要。 接着播放录像:一轮红日从天边升起,伴画外音:“太阳从东方升起,新一天开始了。小红清晨6:30起床了,8:00到校了,晚上9:00进入了甜美的梦乡。”学生甲拉着大提琴,学生乙边看边问:“姐姐,你学习好,琴也拉得这么棒,有什么秘密吗?”甲:“其实很简单,秘密就在那儿!”手指时钟。而后教师揭题。在教师的指引下开始认识时钟。 案例二:

师:今天,有这么多老师来看我们上课,老师心情很激动。早上5:00就起床了。你们呢?

生1:我也很激动,我是6:00起床的。 生2:我是6:30起床的。 „„„„

师:你是怎么知道这些时刻的? 生1:妈妈提醒的。 生2:自己看钟表的。

师:对了,钟表是我们用来记时的工具。有哪些同学会看钟表上的时刻?(许多学生举手)

逐一出示2:00、8:0

5、10:50、2:25等钟面图,指名试读相应的时刻,把有争议的8:05,10:50等钟面图挂在黑板上。 师:这些时刻你是怎么看的? 指名学生各自介绍自己看时刻的方法。

而后,结合以上教学内容。教师要求学生4人小组合作。进一步认识了钟面与时分间的进率等。 l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在每一节课上课之前,就必须问问自己:关于这个内容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并想方设法地去了解。正如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所说的:如果我不得不将教育心理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帮助学生实现由模糊的、生活化的语言过渡到精确的、严密的数学语言。

六、返璞归真:让数学课具有“数学味”

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但由于一些教师认识上的绝对化,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便采取了一些片面化的做法,时时强调实践,处处联系生活,有是甚至用“生活味”完全取代了数学教学应具有的“数学味”。总的来说:“数学味” 要大于“生活味”。

例:“认识人民币”教学中间穿插了如人民币图案等的人文教育的渗透;课结尾按排买东西活动,但学生说是假的,玩玩的„„„„ 又例:“角的认识” (罗村武留华老师设计并上课)角大小的比较处理过程较简单。可以:用三组题目来解决角的大小比较问题。用肉眼观察可以直接比较大小的;可以直接通过两个角重复之后能比较大小的;再出示一组画在一张纸上,但大小难以确定的,需要学生动脑才能解决的„„„„。

作为一节数学课,在滚滚而来的改革浪潮中,该坚守的是什么?不断地反省自己:有没有戴着冠冕堂皇的帽子、心安理得地进行着不着“数学边际”的教学活动?因为课堂上的时间是一个常数,教学策略的选择就必须简洁而具有针对性。作为数学课更应关注的是学生的数学思考。

七、课堂常规:在自由与限制中把握分寸

1、课堂依然需要常规,让学生学会约束自己本身就是教育的一项内容,但需要教师在自由与限制之间把握分寸。

教育本身也就意味着限制,教育始终处于自由与限制之间,需要在两者之间寻找平衡。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一个人应当在童年时期和少年时期,即从7岁到

10、11岁,就教给一个人自己安排自己的事,并在必要的时候能够‘强制自己’。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那么以后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再教育的问题。”,况且,学习毕竟是一件艰苦的事情,需要学生有我约束、自我克制的能力,如果有快乐,那也是苦中有乐;如果有收获,也是付出后的收获。

2、课堂常规不能简单地冠以“传统”和“现代”的帽子,一般的课堂常规需要去粗取精。

现在的常规: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学会质疑等。

3、课堂常规要转化为学生的行为习惯需要教师用心引导,持之以恒。

首先,教师需要对自己的行为方式作出相应的调整;

新课程强调教师不仅要做知识的传授者,更需要扮演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角色,在课堂中和学生对话时,不妨试一试以下这些课堂教学用语:同学们说得一些方法都很有道理,老师把这些方法再重复一遍,大家看老师说得对不对?老师也有一个想法,可以说一说吗?我来提一个建议,看一看如何?把这个机会让给其他同学,好吗?谁愿意告诉同学们你是怎样想的?先让这位同学发表一下他的见解。看谁听得最仔细?有的同学没听明白,谁愿意再说一遍?老师也听明白了,你的意思是„„„„如果教师时时用这样平等的口吻、亲切的语气、中肯的态度与学生进行对话,就能潜移默化学生,因为教师自己对学生的行为方式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方式。 其次,教师需要增强自己的“行为分辨”的意识和能力; 学生违规行为存在以下几种可能:一是“犯错不知错”、二是“犯错不自觉”、三是“知错还犯错”(此种情况,教师要坚绝杜绝,但需要把握分寸,以免误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金山小学 朱平

课改作业透视

小学数学教学课改计划

小学数学教学课改计划

热点透视

小学数学教学与课改同行

数学教学课改工作总结

热点透视稿件

课改中的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课改中的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课改中的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教学课改热点透视.doc》
小学数学教学课改热点透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