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设计思路、风格与个性

2020-03-03 21:57:44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室内设计思路、风格与个性

无论建筑还是室内,无论绘画还是音乐,凡文学与艺术的作品,总是有风格的。所谓风格,乃是形式的抽象。我们可以说住宅形式、酒店形式、办公楼形式,但住宅形式又有其风格之不同,有的明快,有的温馨,有的强调时代感,有的有文脉性。风格也表现出作者的个性。

音乐也是如此,如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雄伟壮丽,他的第五交响曲,则悲壮动人,第六交响曲则流丽婀娜。但就更深一层的风格或个性来说,却都是贝多芬的气质,有“言志”之美。我国现代音乐家刘炽,他的作品《我的祖国》和《祖国颂》,前者抒情,后者壮阔;但若更深一层的风格或个性来说,也都属刘炽的气质。这就是风格,艺术家到达一定的境界,他的作品就会有这种效果。但人们能够品味出来,也须具有一定的素养。

建筑和室内设计作为作品,对风格的关注是很重要的。对风格的评述,不一定是优劣,而是在于风格之间的区别,探究其特征之所在。例如文学,《水浒传》与《红楼梦》,不能说孰优孰劣,只能说两者有不同的风格、个性。前者大刀阔斧,后者温馨文秀,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风格。如现代建筑,密斯·凡·德·罗的作品,往往从“净化”出发,少就是多,简洁中求精美;赖特的作品,则在造型和空间处理中见韵味,在环境中追求有机整体性。这两位建筑大师,几乎每一件作品都贯彻着这种风格,也可以说是他们的个性。

风格从何而来?这个问题可谓一言难尽。但回答这个问题没有更多的实际意义,倒是研究作者的创作思路是很有价值的。什么叫“思路”?思路与思维形态有关。英国哲学家休谟(1711-1776)认为,人的思维有两大类:一类是逻辑思维,抽象的、结构性的;另一类是形象思维,形象的、感觉的。(后来生理科学研究认为,大脑的左右两半球,一半为逻辑思维,另一半为形象思维)作为艺术文化的创作,显然属形象思维。建筑和室内设计(创作)当然以形象思维为主,但与绘画、小说、音乐等相比,却有更多的逻辑思维成分,因为建筑和室内设计含有功能性和科学技术性,因此也并不是纯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对于作品的创作来说,不是收敛、归纳式的,而是发散、联想式的。先举两个例子:

有9个点,整齐地排成三行三列,要求用连续的直线,只许3折,把九个点全部穿过。用常规的思维形式显然是行不通的,必须“出格”才能成功,如上图。

用四根筷子(不许折断),能否搭出一个“田”字?同样需换一种思维,将筷子的端部(事先设定要用一头圆一头方的筷子)合成一个“田”字,如图。这时“田”字内的空间变成了实的筷端;相反筷的边沿却换成了“田”字的实线。这是更深一层的思路了。

设计师在创作过程中,就要运用这种形象思维方式。当然室内设计还应当顾及许多条件:功能的、结构的、材料的以及时代性、室内语义的等等。

室内语义,这是一种专业所特有的设计思路。例如有些初涉者不懂得材料的特定意义,因此做出来的形象好像纸糊成的,虚假的;或者空间缺乏均衡感等等。当然,室内语义,也和建筑语义一样,是个难以说得清楚的词,不过你可以在应用(设计)中学,边做边体会,慢慢会理解的,这就是“悟”。

室内设计思路须从功能、技术出发,但如果作为一个作品,仅仅用这些要素进行创作是不够的,这些只能视之为基础性的(但是又是必不可少的)要素,还应当上升到对风格和个性的追求。当然初涉者会难以把握这一层次,但不着急,在设计过程中自然能把握的。

风格总是表现性的。表现什么?表现对时代、思潮的见解,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态和艺术倾向。例如居室中的客厅,往往是居室所有空间中最值得表现的地方,这里是家庭中的公共空间、共享空间。因此,这里也最能体现出设计者的风格和设计思想。在这里,可以看出设计者对“家庭”的理解,人际关系的理解,以及对时代的理解等等。通过这里的一门一窗,一墙一柱,地板、天花、过道、楼梯,以及各种材料、色泽、灯光配置、家具等等许多的“语素”,表述出作者的创作思路和艺术风格、个性。每个设计者都有自己作品的个性,如何理解个性,用室内设计自身的语义难以说清,还是回到音乐,回到贝多芬或刘炽的作品,相互比较,也许能有所领悟,这就叫“比兴”。

风格总是表现性的。风格与功能、技术等要素没有什么关系。说得更确切些,风格是在功能、技术等实现的基础上表现出来。例如茶座,是在满足人们喝茶(功能和技术)的基础上,追求一种以“茶”为主题的空间形态。这里的“茶”,就是风格所追求的“表现”。中国的茶文化,包括种茶、采茶、制茶、包装、水质、沏茶、茶道、茶具、茶室空间及关于茶的故事等等综合而成。要做出茶室的风格、个性,设计者须从这些文化内涵(当然还应当包括当代的时代理念和当代茶文化理念)中寻找,表现出自己的作品风格和个性。

如上所说,美国建筑师赖特的作品,很有自己的个性。他的作品的风格和个性,就在于对形的表现,以他自己的话说:“我喜欢抓住一个想法,戏弄之,直至最后成为一个诗意的环境。”(引自《建筑师》五,219页)。他的作品在理念上是表述他的“有机建筑论”,但在形式上、直观的形象上,则表现出自己的作品个性,造型多变而统一,具有节奏感和韵律感。他的代表作流水别墅,就其形象来说则是:不同方向、不同材质,但同一要素,有机地结合(上下、前后几个块体的组合)。他的另一个代表作———纽约的古根海姆美术馆也同样,圆的、方的、高的、低的,前面的、后面的,但也有同一要素(母题)贯串起来,有机地结合成一个整体,或者叫和谐。

其实室内设计作品也同样具有这种个性之美。如芬兰科学中心(见《室内设计与装修》2001-5,24-29页),从个性来说则是强调对未来的探索的表达,反映在空间形态上,其个性(风格)就表现在空间的莫测乃至消失。人似乎置身于茫茫宇宙,令人产生更多想象的余地。当然我们不太清楚这位作者的其他作品。如果把他的几个作品放在一起,也许更能领悟他的风格和个性。

又如德国卡尔斯鲁厄的国家艺术和多媒体设计研究中心(ZKM)和卡尔斯鲁厄综合大学(HFG)设计学院,改建旧厂房作为研究机构和学院,不说改建工程上的事,只就其中所展现出来的风格和个性,其实也是很有意义的。这些工业建筑表现出二十世纪德国工业时代的魅力,所以作为文化积淀,改造后的建筑形态,从其风格和个性来说,近乎斯提尔派(Style),其中多用粗黑线和简洁强烈的色块,令人联想起画家蒙特里安(1872-1944)的作品(实例见《室内设计与装修》2001-6,62-65页)。这就符合原来建筑当时的建筑思潮。从这些空间的风格和个性来说,虽然我们不知道作者本来的风格和个性如何,但至少在这一作品中给我们如此的理解。反过来说,这一作品出于改建、利用,因此作品本身的个性反映了当时当地的原型。这也可以理解作者的设计思想,当然也可以说这就是作品本身的风格和个性。

我们对室内设计风格和个性的研究还是很不够的,而只有对设计风格和个性作深入的研究,才能进一步提高室内设计的水准。当今是多元性的时代,风格和个性特别显得突出,有研究的必要。风格和个性看来比较抽象,但仔细想来也并非不可捉摸,例如室内色彩,有的喜欢强烈的色块,有的喜欢淡雅,用线脚纹饰。又例如有的喜欢在照明、光和色方面有更多的表现;有的喜欢作更多的细部装饰;有的则喜欢用简洁的建筑本身的构件来表现。不论是居住空间、办公空间、餐饮空间等等,风格和个性总是如此。

风格和个性还有更深层的内涵,须我们去研究、发掘。设计师也要创作出具有鲜明风格和个性的作品,让我们喜闻乐见。

风格和个性,也使我们联想到我们的一些媒体,如《室内设计与装修》、《现代装饰》等专业杂志,能否对作品的风格和个性方面进一步关注、多作评论呢?如今,对建筑和室内作品的评论局面还没有完全打开,我们没有专门的评论家。笔者以为室内设计作品的评论局面甚至比建筑评论还不景气。关于建筑和室内作品的评论,在一些发达国家,不但有专门的评论家,而且其地位高于设计师。这个局面如何打开?还须靠我们自己。专业性杂志关注评论也许责无旁贷。能否在这些杂志上开个专栏,对古今中外各种室内形态都可以评论,尤其更须重视现代的作品。

诚然,在这些杂志上也有许多文章,但多为对作品的介绍。其中也有评论性的文章,但多为虚浮性的,如评述某个办公楼的室内设计,说它如何在“简约”中有“诗意”,但读者很难解读其中的“诗意”表现在何处,故未免玄谈。有的文章,对在室内添加一些植物之类,就说成是“生态环境”。殊不知“生态”如何理解,没有作更进一步的分析阐释。又如有的评述某餐厅,说它用“结构要素”来表达“主题”。文章中说是用矩形空间的“理性”来表达,也令人费解。对建筑和室内作品的评论,提高理论水准也是当务之急。

------------------

建筑与时代:

人们都把希腊神庙、罗马巴西里卡和中世纪教堂看作是那个时代的产物,而不认为是哪个建筑师个人的创造。谁会去究问建造这些建筑物的建筑师呢?那些一时走运的创作者个人到底有多大作用呢?这样的创造物本身性质就不是可以与任何个人联系在一起的。它们完全是自己所处时代的反映。它们的真正意义就在于它们是自己所处时代的象征。

建筑是以其空间形式来反映时代精神的。

关于建筑本质的问题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必须搞清楚,一切建筑都是与自己所处时代密不可的,并且它们只有通过它们当代的形式,也只有通过它们自身所处时代的建筑语汇,才能具有表现力,自古以来毫无例外。

凡是企图在现代建筑中去搬用过去建筑形式的,都无指望取得成功。就连最优秀的艺术上的

天才要这样做也是注定要失败的。我们已经一而再、再而三地见到一些有天分的建筑师一旦在创作上落后于时代就落得个垮台的下场。尽管他们有天分,但终究不过是一些无识之士,要知道,如果他们坚持错误的道路,那他们的热情又有什么用呢?这就是基本之点。向后看的就不能有所前进;生活在过去之中,就不可能走向未来。

我们时代的基本趋向就是追求现实的生活。神秘主义者所追求的东西已成历史陈迹了。我们已经更进一步地认识了现实生活,因此我们也不再去建造教堂了。浪漫主义者的大胆豪举,对我们也没有什么意义了。我们只感到他们创造的形式空虚。我们的时代不是激情的时代,我们珍视理智和现实主义更超乎突发的热情。

我们必须满足我们时代的人们现实主义和功能主义的要求。只有这样,我们的建筑物才能体现我们时代的内在力量。只有蠢人才会认为我们的时代是缺乏力量的。

我们现在正在忙于解决公共性的问题。个人正在逐渐失去巨人般的作用,这种个人的前途和命运不再是我们所关心的事了。各个领域中所取得的成就都是没有个人特色的,在大多数情况下其创造者都是不知名的。这里表现了我们这个时代有一种作品不署名的总趋向。一些工程就是很好的例子。巨大的水坝、宏大的工业设施和大型桥梁的建设,都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人们并未铭记创造它们的工程师的名字。它们预示着技术进展的未来。

如果把古罗马沉重的水道桥与现代轻巧得象蛛网般的钢架相比,或把厚重的拱顶与薄壁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相比,我们就能看出,我们时代的建筑在形式和表现手法上与过去的建筑有多么悬殊的区别。现代的工业化施工方法是促进了这种发展。

否认现代的建筑物是实用性的营造,这是毫无意义的。但是,只有撇开浪漫主义的观念,我们就能看到,古希腊人在石造建筑上的创造和古罗马人用砖和混凝土所进行的营造,以及中世纪教堂的营造,都是工程技术的大胆成果。毫无疑问,最初的几座哥特式建筑物,在它们的罗马风式样的同类的建筑中间,必定好象是一些不速之客。

只要我们这些有实用性的建筑物能够用自己功能要求的形式,来表现我们的时代,那它们也就配称为建筑艺术品

室内设计风格

室内设计风格

室内设计风格总结

室内设计风格总结

论室内设计风格

室内设计风格分类

室内设计风格分析

室内设计风格总结

室内设计装饰风格

现代风格室内设计说明书

《室内设计思路、风格与个性.doc》
室内设计思路、风格与个性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