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才是硬道理

2020-03-04 01:06:53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发展才是硬道理

【摘要】:毋庸置疑,教师锤炼教学语言应在语言的清晰度、亲和度、形象性和丰富性上下功夫,可是钻研的出发点还是教师自己的表述,因此不能产生持久效果,为了真正提升教学语言品位,我们锤炼语言应该以利于学生发展为本。

【关键词】:教师

教学语言

学生发展

作为一名教师,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是提升其教学功力的一门必修课。毋庸置疑,锤炼语言应在语言的清晰度、亲和度、形象性和丰富性上下功夫,可是钻研的出发点还是教师自己的表述,虽然也重视学生的反应,但毕竟还没有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看待教师的语言,因此不能产生持久效果,为了真正提升教学语言品位,我们锤炼语言应该以利于学生发展为本。在这个新理念指导下的语文教学语言,应该从下列五个方面予以关注。

一、多用精练隽永的语言点拨,力避罗嗦往复的语言传授。

老师的教学语言要精美、隽永,不能絮絮叨叨地一大堆陈词滥调,在必要的讲解中,应该要言不烦、深中肯綮地点明要义,切忌无的放矢,夸夸其谈。这样一方面可以给学生以精粹语言的熏陶,另一方面还可留出空白让学生感悟、讨论。例如,教学《人生的境界》,本来文章语言很精粹,学生反复诵读,静心体悟,是能够基本把握的,如果认为是哲学论文,就要进行繁琐讲解,学生反倒会不得要领,如坠云雾。教师如从几个角度进行合理划分,点明精神内核,学生会触类旁通,进入文本的。要达到这种要求,必须深研教材,切身感受,仔细取舍。

二、多用导演式的语言启发学生,让学生“唱戏”,少用演员式的语言表演,让学生“听戏”

鲁宾斯坦说:“思维通常总是开始于疑问或者问题,开始于惊奇或者疑惑,开始于矛盾。”学生接触文章以后,教师不直接提出问题,而是用诸如“读了文章后,你有什么感受”、“你有无想请大家讨论的问题”、“你有无感到疑惑的地方”之类的话引导学生生“疑”,并以疑激思,以疑引思,最终思而得之。教师按照自己的阅读理解设计问题,深浅度难以适中,过深过难,学生只有望尘莫及,思维因此被压抑;太过浅显,学生又觉索然无味,思维因此而懈怠。如此教师只好自导自演了。如果教师和学生来了个大换位,在教师的“导演”下,学生积极地发现问题,大胆设疑,教师也耐心地一一作答,学生和老师一“唱”一“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三、多用引导性语言让学生学会学习,少用指令性的语言让学生消极“应试”。

《学记》里说:“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张而弗抑,开而弗达。”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其学习的内动力,引导学生质疑提问,多为学生制造悬念和创设意境,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渴望,使他们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并发展智力。当学生质疑、讨论遇到障碍,教师不要急于求成,将答案和盘托出,而应多用“再想想看”之类语言或点拨语言启智导学,通过类比暗示对学生旁敲侧击以拨雾显津,授学生以“渔”。遇到需要牢记的重要知识,一般不用“这个问题很重要,考试要用到,一定要记住”这类语言,可以诱导他们自己体会其重要性,自觉记住它,而企图依靠指令来强迫学生“就范”只能是饮鸩止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在他的“问题教学法”即“发现法”中要求教师运用教学语言“创设问题的情境去点燃学生好奇心之火,去打开学生思维的门户”。这样的教学,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积极的兴奋的状态。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思考问题,而不是被动地死记硬背,学生才能积极地学习知识,真正地理解知识,从而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四、多用商量性语言引导学生思考,少用定性语言进行评判。

学习重在感受理解,对许多问题的思考允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待学生的讨论意见,应该充分发扬民主,多商量,多议论,不要急于评价定性,“纠偏纠错”。有几种意见,可以说“这些意见都是同学们动脑筋想出来的或体悟出来的,我们是不是再比较一下,看谁的看法更合理些”;有些意见不太合适,可以说“再想想,如果这么表述效果怎样”;有些意见是有问题的,也不要断然否定,而可以采用归谬法,让学生自己在推理中否定先前的意见,摆脱思维困境,在“山穷水尽”处化险为夷,出现“柳暗花明”的奇迹。老师对学生们不尽相同的意见不是马上作出取舍,而是循循善诱,因势利导,让学生对自己的意见自行补充完善,最终得到合适的答案。

五、多用鼓励性语言扶植学生的可贵的探索精神,少用否定性语言浇灭学生思想的火花。

对于学生的意见,不管正确与否,都要认真对待,多用鼓励,少用直接否定,更不能使用讽刺语言,即使是表面看来“荒诞不经”的说法也要从另一个角度发掘其闪光点并加以肯定,引导其探索精神的形成。我们时常见到这样的现象,教师正沉浸在自己滔滔不绝的讲解中,学生冷不丁来一句,教师一时语塞很为尴尬,无法再冷静思考,只能对其施以简单否定甚至讽刺、呵斥,哄堂大笑中,该生羞愧地闭上了问“为什么”的嘴,教学如教师所愿重归井然,但可贵的创新的思想火花瞬间熄灭„„令人不禁扼腕叹息。有位教师照例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将叶圣陶的《夜》和鲁迅的《药》作比较分析。在谈到小说的环境时,有个学生插嘴道:“老师,为什么《药》里的狗没叫,而《夜》里的狗叫了?”在同学们的哄堂大笑中,该生认定自己“失言”了,顿时羞愧难当,而教师心里也一咯噔:太出乎意料了,教了这么多回《夜》,还是第一次碰到如此怪问题,是把它搁置一边,用“不要钻牛角尖”搪塞回去,还是临时改变教学思路呢?他微笑着看了一眼那个学生,稳定了一下情绪说:“同学们,别以为这个问题可笑,它还值得讨论呢!大家想想,两篇文章中的狗,一是没叫,一是叫了,这是否违背生活常理?”一个学生说:“不违背。这是因为,生活中的狗,并不是每有动静都叫的;一般的看门狗,还得待有人进门才叫。”“照你这么说,《药》中的狗没叫,那是行人在街面上走;而《夜》中的狗叫了,那是阿弟进门来了,是吗?”教师作了补充,学生点头称是。教师接着说:“不过,同学们还得继续往下想,这‘没叫’和‘叫了’的狗,对渲染环境所起的作用是否相同?”学生异口同声说:“不同。”有个学生回答:“《药》中的狗没叫,渲染了环境的肃杀,而《夜》中的狗叫了,渲染了环境的恐怖。”教师随即充分肯定:“对!那么这两种不同的氛围和当时的政治气氛是否统一?”又一学生回答道:“是统一的。《药》里的‘肃杀’,正是革命者夏瑜临刑的氛围;而《夜》里的“恐怖”正是‘四?一二’反革命大屠杀的气氛。”„„这个老师正确对待学生的“捣乱”,临时改变教学思路引导学生讨论,由是否违背生活常理转入对渲染环境的作用,再联系当时的政治气氛,得出了精彩的结论,从一个细枝末节丰富了学生对小说中环境描写的认识和理解。我们忍不住要为这一场未经准备却取得成功的讨论拍案叫绝。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要想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把着眼点放在学生身上,以利于学生发展为本加强训练。

发展才是硬道理

单 位:宿州市埇桥区夹沟幼儿园

作 者:丁 海 燕

发展才是硬道理

发展才是硬道理

发展才是硬道理

发展才是硬道理

发展才是硬道理

发展才是硬道理

发展才是硬道理

发展才是硬道理

发展才是硬道理(一)

论发展才是硬道理

《发展才是硬道理.doc》
发展才是硬道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