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与海

2020-03-03 06:31:56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沙与海观后感

沙与海,连同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构成了一个矛盾体。

刘泽远是内蒙与宁夏交界处,沙漠边缘的农民,在沙化的土地上种植粮食,饲养骆驼,全家的水源仅仅来自一口井,每年的收入是五千元。刘丕成是辽东半岛上的一个孤岛--井洼岛上的渔民,当地人传说他已经赚了四十多万的家产,他很不愿意引人注目,甚至对摄像机产生了敌意。虽然两个家庭的生活环境和条件不一样,但是导演试图在表现各自独有的生活方式的同时,寻找某种共同点.事实上,他们的生活都牢牢被大自然左右,沙暴可以摧毁一切,正如海潮可以摧毁一切一样,而对两位主人公来说,对于未来、子女的难以把握,也给他们带来了同样的孤独感。全片冷静地将两个完全不相识的家庭放在了一起进行了考察。正像影片里面所说的:“无论大海还是沙漠,对于刘丕成和刘泽远来说都是无法与之抗拒的庞大怪物。无论是生存还是发展,他们似乎都走在同一条道路上,那就是顺应。”

当记者在问刘泽远的女儿愿不愿意留在家时,女儿没有正面回答,只是低着头继续纳鞋垫,没有任何语言,也没有任何过多的修饰,一个简单的动作,一个简单的表情把他女儿心里那种矛盾的心里表现得淋漓尽致。从她的脸上我们就可以读出:她是不愿意离开这个地方的,虽然这里很贫穷,但毕竟是生她养她的土地,还有她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她舍不得,但是我们也能感受到,一个女孩子长大了,对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希望和憧憬,她渴望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自己的未来,她又希望能够离开,如此复杂的内心。 安土重迁或许是中国人固有的情结,我们有理由坚守。但如果安身立命的环境不能满足我们的最基本的生活理想,我觉得,应该走出去。

影片中一个小女孩在茫茫沙漠中独自玩耍的场面让我难以忘怀。一个可爱的小女孩拿着自己的小鞋子从沙上滑下来本应该是一个多么可爱多么让人喜爱的场面,但当观众看到这个场面的时候应该还有一种淡淡的忧伤的,感到的是小女孩独自一人的那种孤单。在这里让我们看到一个童年记忆中只有沙子与大风的孩子是多么孤独,她有着和同龄孩子一样却又不同的童趣。

这部片子拍摄于1989年,在1991年获得亚洲广播电视联盟大奖赛的大奖,是中国首部在亚广联上获此殊容的片子

导演通过对这两户家庭的描述,向我们揭示了自然界的一种规律:人生活在世界上,不管是在哪里,都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必须要和自然做顽强的斗争并勇敢的生存。当年亚广联的评委对这部片子的评价是:它反映了人类的普遍规律和全人类共同的生活特性并有利于本国的发展。

在影片结尾——“无论是在沙漠还是在海岛,无论穷还是富,他们都在为生活努力着。人生一辈子,在哪儿活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句渗透着人生哲理的解说词为影片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与此同时也开启了观众对人生的思考。

《沙与海》影评

赤沙镇张满海先进事迹

广州海心沙花城广场导游词

海与山

《河与沙》教案

《河 与 沙》教案

《沙与沫》读后感

《河与沙》教案

沙与沫读后感

海心沙的骄傲——记优秀毕业生

《沙与海.doc》
沙与海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