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堡地戏

2020-03-01 23:18:55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安顺学院2009级本科生论文

浅谈安顺屯堡地戏

摘 要:地戏是流行于贵州省安顺市的地方戏,其产生与明初来自安徽、江苏、江西、浙江、河南等地的安顺屯军有关。明朝军队在贵州设有24个卫、26个守衙千户所,其中安顺有3个卫、2个守衙千户所,史料上称卫所军士为“屯堡人”,有了屯堡人,地戏也就随之而出现了。 安顺地戏是研究戏剧发生学、人类学、宗教学、民俗学等学科不可多得的活材料。 关键字: 安顺 屯堡 地戏

1.安顺屯堡的由来

朱元璋为率疆一统,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派大将汤和率兵南征贵州,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派征南将军率30万大军第一次\"调北征南\"。征南战事一直延续了许多年,军事镇压的结果,并未制服西南,反叛之火不时重燃,威胁着明王朝的统治。朱元璋采纳大臣意见,以征剿与安抚相结合的策略,除置官设卫外,推行屯田制度,按三比七的比例,三成军队驻扎城市,七成军队屯驻农村,并按总旗每人领种田地24亩,小旗每人领种20亩,屯军每人领种18亩的比例发给田地,使屯军和家属就此立寨安居。此外,明王朝又以\"调北填南\"的举措,从中原、湖广、江南等省强行征调大批农民、工匠、役夫、商贾、犯官等迁来黔中,名曰\"移民就宽乡\",发给农具、耕牛、种子、田地,以三年不纳税的优惠政策,就地聚族而居,与屯军一起,形成军屯军堡、民屯民堡、商屯商堡,构成安顺一带独特的汉族社会群体──安顺屯堡。

生活在这一社会区域的人,由于特定的历史背景,特殊的生活环境,特别的习俗民风,特有的艺术文化,他们所居住的村寨又特以带军事性质的屯、堡、官、哨、卫、所、关、卡、旗等命名,故此,\"迨制既废,不复能再以军字呼此种人,惟其住居地名未改,于是遂以其住居名而名之屯堡人\"(《安平县志?民生志》)除史书记载外,众多家谱的记载,足证安顺屯堡人实系\"明代屯军之裔嗣\"。随着时代的变迁、屯田的废除、移民的涌入,本来意义上的屯堡有所扩大,在以安顺为中心,东到平坝,西到镇宁和关岭,南到紫云,北到普定,方圆134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散布屯堡村寨达数百个,人口有约30万人。明朝皇帝\"养兵而不病于农者,莫如屯田\"的举措,不仅实现了明王朝镇压反叛、巩固统治的军事目的,而且屯军移民带来的江南先进耕作技术,也促进了安顺的发展。屯堡人虽然来自中原和江南各省,但同一目的、同一命运、同一生存的需要,人众聚族而居,村寨连缀成片,逐渐形成有别于当地民族和其他汉族的特殊的文化现象──屯堡文化,构成安顺多元文化中耐人寻味的一元。

2.地戏的产生

地戏又称\"跳神\",是盛行于屯堡区域的一种民间戏曲。以其粗犷、奔放的艺术个性和深邃的文化内涵,很受屯堡人的欢迎。一个地戏队跳一部书称为一堂,据粗略统计,全省约有370多堂。主要分布在以安顺西秀区为中心,包括临近的平坝、普定、镇宁、关岭、紫云、清镇、长顺、广顺、贵阳等地的村寨中。安顺市所属的各区、县有300堂,仅西秀区就有192堂。因为它活动在农村,又是以平地为戏台围场演出,属于农民称谓的\"吹地灰\"之属,故称之为\"地戏\"。

地戏见诸于史料记载,最早应是明嘉靖年间的《徽州府志》记歙州一带迎汪

安顺学院2009级本科生论文

公时\"设俳优、狄、胡舞、假面之戏\"。这里的\"假面之戏\"与安顺一带农村抬汪公时地戏队参与活动应是一脉相承。

地戏的产生与延续离不开屯堡人。屯堡人保存了地戏,而地戏又增强了屯堡人的依托感和内聚力。屯堡人定居黔土后,虽说有黔中地平土肥的天然优势,有明王朝对屯田戍边的优惠条件,但\"草创开辟之后,人民习于安逸,积之既久,武事渐废,太平岂能长保?识者忧之,于是乃有跳神戏之举,借以演习武事,不使生疏,含有寓兵于农之深意。\"正因如此,来自江南的屯堡人将源于江南农村的\"傩舞\"和\"嗔拳\"假面戏,借黔中相对封闭的态势,借屯堡人怀乡恋土的心理情愫,以及演武增威、神灵护佑的需要,在安顺这一块古夜郎的领地扎下了根,年复一年传承至今。

2.1 地戏演出的特点

地戏以村寨为演出单位。一般是一个村寨演一堂戏,跳一部书。少数较大的村寨如詹官屯、吉昌屯、狗场屯、西屯、九溪等有两堂乃至三堂戏。演员都是地道的农民。从他们的家谱上看,祖上都是征南时的马上将军。他们都曾经为明王朝立下赫赫战功,如今他们只能用地戏表演的征战场面来缅怀祖先的战绩了。一堂戏的演员20余人,由戏头或称\"神头\"负责全部书的排演和指导。

地戏演出地点不在戏台。或村中空坝,或平整田土,就地围场而演。演出时间一般为两个节令。一是稻谷扬花时节。以农事为主的屯堡人为了祈求一年的辛劳能获得好收成,也为了缅怀祭祀祖先,在农历七月十五日中元节期间开箱跳\"米花神\",时间约3?7天。另一个演出时间是一年一度的春节。为了欢庆一年的辛劳所获得的丰收,为了祈祷求得来年风调雨顺村寨平安家家康乐,在新春到来之际,地戏班就\"鸣锣击鼓,以唱神歌\"。全村男女老少在寒风中看得如醉如痴喜笑颜开。春节期间演出,从农历正月初二开始,要跳半月乃至一月。为了增进村寨间的友谊或艺术上的交流,有的村寨会互请地戏队去演出。

地戏演出时,\"跳神者首蒙青巾,腰围战裙,戴假面具于额前,手执戈矛刀戟之属,随口歌唱,应声而舞\"。地戏的主要表演形式是唱和舞。唱,是无乐器伴奏的说唱,不分行当,只有男女角色之分,没有男女声腔之分,由剧中角色边说边唱边交待剧情。其舞,实则为\"打\",是表现战斗场面的对打格斗。地戏演员从古代战争的骑马步战的厮打格杀中,借鉴衍化而形成略具程式的套路。又加之是农民的艺术,与农村生活紧密相连,在套路的叫法上极富有农家生活情趣。有的村寨还使用铁质的真刀真枪搏杀,勇猛逼真,铿锵之声不绝于耳,看得令人心惊胆战。对打中,还吸收当地苗族舞蹈中的舞步和花灯中的\"四方步\",在\"转\"和\"旋\"中战裙飘舞,使惨烈的场面透着刚劲的美。伴唱者手执彩帕纸扇,边伴唱边手舞足蹈,动作虽简单,却使格杀挂上了一条美的彩带。

由于地戏演出的场地有限,且农民的经济实力不足,而搬演的故事又是千军万马征战的\"大书\",以至在演出的时空转换和表演手法上,多使用虚拟、写意、象征来表现实情实景。一个\"二龙吐珠\"送出两队人马就代表了两军对垒的千军万马;一个\"龙出海\"或\"龙摆尾\"绕场一周,就象征着人马行程了百里千里;一条板凳可以是雄兵据守的高关;一张桌子可以是巍峨的大山;一棵小树可以是繁茂的树林;一块白布可以是滔滔的大河。《薛丁山征西》中苏锦莲与陈金定交战后,苏把面具摘下放在地上退出场,观众明白苏锦莲已被陈金定杀死;《三国》长板坡赵云救阿斗一段戏中,演员将一双鞋脱下,放在用两对锏拼摆成的一个\"井\"字旁后退下,观众就明白糜夫人不愿拖累赵云已跳井自杀。地戏表演中的虚拟性写意性,让人不

安顺学院2009级本科生论文

能不佩服农民艺术家的聪明才智。难怪在1992年安顺召开的国际军傩研讨会上,国内外专家看了地戏表演后,来自北京的一位研究京剧艺术的专家感慨说:\"徽班进京两百年,而地戏存在已几百年,我从地戏身上看到了京剧的影子。\"

一个地戏剧本就是一部书,就是讲唱一个完整的征战故事。不分场次,不分生旦净末丑的行当,由剧中人物边演边打讲唱完毕。由于它表现的内容是征南而来的屯兵熟悉的军旅生活,所表现的人物是屯堡村民所喜爱的薛家将、杨家将、岳家将、狄家将、三国英雄、瓦岗好汉、封神将军等,故而几百年来在屯堡村寨中传承至今。

地戏剧本的内容比较单一。可以说是一部部屯堡人景仰、倾慕、效法的英雄人物的赞诗篇。既没有谈情说爱的才子佳人戏,也没有抒臆心怀的清官公案戏;既没有悱恻悲切的《窦娥冤》之类,也没有妙趣横生的《风筝误》之属。它只有与屯堡人生活紧密相关的反映军旅生活的金戈铁马征战戏,只有赞美忠义、颂扬报国的忠臣良将戏。在30来部剧目中,所反映的内容都是明清时代脍炙人口的演义说部,都是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一举成名光宗耀祖的家将书。如《三国演义》、《说唐》、《杨家将》、《岳传》等,却没有同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说妖道怪的《西游记》和抗暴安良的《水浒传》。

2.2 地戏中的面具特征

头戴面具是地戏演出的重要特征。关于面具的发展,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是中国傩文化发展轨迹上不可忽视的一个光点。面具在古代先民的社会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功能作用。它掩容增威的威慑功能,沟通了人神之间的距离,在崇尚图腾畏惧大自然风雨雷电不可知的摧毁力的古代先民心目中,是他们对生的希冀和对死的恐惧的膜拜物。

地戏面具俗称\"脸子\"。是用丁木和杨木刻制而成。用此两种木料,一是取材容易,二是木质细疤结少,便于用刀。随着人口激增山林减少,且独具特色饱熏民俗特征的面具随旅游发展而成为人们喜爱的工艺品,大量用材的需要,工匠们更青睐易生易长的白杨。

一堂地戏面具的多少视剧中人物而定。少则几十面,多则上百面。演出内容的单一化──只有金戈铁马的征战故事,使人物角色的分类主要以\"将\"为主。粗分可为\"正将\"和\"反将\"(或称\"番将\")。由于地戏是汉文化的一部分,在汉民族正统思想的支配下,总以汉人当政一方为正方,称\"正将\";以番邦为反方,称\"反将\"。

面具的用色比较讲究人物的性格特征。按雕刻艺人的话说\"要跟书走\",书中对人物的描述是什么性格,就要用艺人们心目中性格化的颜色来表示。以单色论,一般红色代表忠勇(如薛仁贵),黑色代表刚烈(如张飞),蓝色代表果敢(如单雄信),绿色代表稳沉(如尉迟宝林),白色代表英武(如马超)。另外,书中对人物脸相的描述是什么颜色,或者内涵情节因素,用色上也必须\"跟书走\"。如脸若重枣的关羽用红色,性如烈火的黑炭头尉迟恭用黑色,脸似金妆的余化是金色,因与尉迟恭争当征东元帅举石狮累得吐血而病倒的秦叔宝,自然就要用黄色代表了。若单色加上对称的花纹,那就是反将了。

2.3 地戏所包含的屯堡人的心理思维

地戏,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戏剧,在其戏剧本体中就包含着诸多的祭祀因子。当剧中人物被罩上\"神\"的光晕后,崇尚多神信奉的屯堡人在把地戏看作娱人娱己的艺术样式时,更把剧中人物赋予神性而视为自身命运的主宰者。稼禾的丰歉、

安顺学院2009级本科生论文

村寨的平安、人畜的兴旺等既靠科学技术,也依赖神灵的保佑。如此,祈福纳吉的祭祀仪式就自然构成地戏演出中的一部分了。

综观地戏艺术,从内容到形式,也有一些很耐人寻味的地方。就剧目看,都是演唱中国历代王朝兴衰、英雄建业的征战故事。何以在中国戏剧已进入鼎盛时期,题材范围已大大扩展,地戏却固守如此?元代忽必烈的蒙古铁骑驰骋中亚震撼欧洲,此伟业可谓惊天动地,此争战可谓悲壮惨烈,而热衷战争题材的屯堡人却何以对此视而不见呢?

作为把地戏带来贵州的征南将士,大部分都是耕作农民和城市平民,军旅生活的职业特性,文化水平的局限,理所当然地使他们对反映自身生活而易于接受的众多军事题材情有独钟。那一个个出身士卒而经过奋斗终成军中主帅大将的英雄是他们追求的偶像,那一位位赤胆忠心义贯长虹的忠臣是他们膜拜的圣杰。如此,这一个个英雄人物所构成的英雄故事自然而然地成了屯堡人钟爱的地戏首选的剧目了。詹家屯《三国》神头曾建章就说:\"老辈人讲,我们曾詹两姓跳《三国》已有十六代了,主要让儿孙不忘记祖先的光荣,不忘掉武艺以防祸乱。\"可见,征南入黔的屯堡人需要用演武增威的故事来缅怀祖先激励后辈,需要英烈忠勇的英雄义气来宣教增强内部的凝聚力;对于泛神论的屯堡人来说,剧中人物的神灵光环,始终吸引着他们。当年铁马金戈的威风已随历史的烟云散淡在山野田间,而四顾环境的险恶,不得不顶礼于这些英雄神将,以便获得自我心理平衡。也正是这种强烈而执着的宗教意识,把初具戏剧模式的地戏凝固起来,年复一年\"以唱神歌\"。

也正是基于神灵崇拜的思维走向,汉民族正统思想的延续,作为推翻元朝统治的明王朝军队,作为镇压元朝残余势力而南征入黔落土的屯堡人,是绝不会为敌对者去树碑立传歌功颂德的,异族的英雄是不能进入神灵的行列的。元人如此,清人也如此。地戏剧本里,狭隘的民族排他主义,只能是正方(汉文化一方)打败反方(番文化一方)。汉文化中的英雄是至高无上的。

结 论:地戏是屯堡人的一本大书,是最能反映屯堡人的行为方式、思维倾向的一项民间艺术。正因为它在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戏剧学等方面富含的文化因子,作为一种民间文化,詹家屯、蔡官屯、九溪、麒麟屯的地戏队到法国、西班牙、日本、韩国、新加坡、德国和台湾、香港等地区进行过演出和展览。专家学者和朋友也纷纷前来,实地进行考察和采风,冠以它\"戏剧活化石\"、\"戏剧历史博物馆\"的称谓。

参考文献:

[1] 张定贵:安顺地戏的社会文化解读

[2] 万明:《明代徽州汪公入黔考――兼论贵州屯堡移民社会的建构》,中国史研究,2005.1,第144页

[3] 帅学剑:《安顺地戏》,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9

地戏经典法则

天龙屯堡的导游词

恩施市屯堡乡干部民情日记

感受特色的屯堡文化

屯堡乡中心小学秋远程教育工作总结

官屯堡小学草牧场情况汇报

屯堡小学碘缺乏病知识教育活动总结

下期牙屯堡小学英语教研组工作计划

牙屯堡中心校语文教研组总结(材料)

屯堡小学春季学期综合教研组工作计划

《屯堡地戏.doc》
屯堡地戏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