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种门诊相关制度

2020-03-02 15:03:50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潜江市疫苗、注射器及冷链管理制度

一、疫苗、注射器及冷链设备必须由培训考核合格的专业人员负责管理,建立详细的出入库登记制度。冷链设备应放在干燥、通风、避免阳光直射、远离热源的地方,后部要留有空间,电源线路与插座应专线专用。

二、疫苗的运输、储存和使用要严格按照有关的温度要求进行,应按品种、批号、效期分类摆放,短效期疫苗应当给予标记。

三、疫苗、注射器要遵循“先短效期、后长效期、先进先出”的原则进行分发,在疫苗发放、运送、接收各环节实行监测温度,领取疫苗时必须配备相应的冷藏设备。疫苗、注射器过期或失效应及时做好报损手续。

四、疫苗保存、运输温度要求:乙肝疫苗、卡介苗疫苗、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A群流脑疫苗、A+C群流脑疫苗、甲肝疫苗、钩端螺旋体疫苗、出血热疫苗、炭疽疫苗在2~8℃条件下避光保存和运输。麻腮风疫苗、麻腮疫苗、麻风疫苗、乙脑减毒活疫苗在8℃以下的条件下避光保存和运输。脊灰疫苗在-20℃以下或2~8℃避光保存和运输,-20℃以下保存有效期为2年,2~8℃保存有效期为5个月。有他疫苗的储存和运输温度要求按照药典和疫苗使用说明书的规定执行。

五、值班人员必须每天上行和下午再次查看冷链设备进行温度及冷链室环境温度,填写温度监测记录表。发现异常情况应做好记录,立即报告本单位负责人处理。

六、冷链设备必须专物专用,严禁存放其他物品及过期疫苗。

七、建立冷链设备档案,定期进行维护保养并做好记录。 潜江市预防接种门诊(点)工作职责

一、严格按照卫生部颁发的《预防接种工作职责》和《湖北省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免疫程序》要求,开展预防接种工作。

二、按照属地管理原则,服从市卫生局的工作安排、管理和考核,接收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技术指导、培训和检查,及时上报各种工作报表。

三、按照“保证需要、适当储备、避免浪费”的基本原则,制定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和第二类疫苗使用计划,做好疫苗冷藏管理,保证疫苗质量。

四、定期开展新生儿和流动儿童的摸底调查,本地儿童出生后1个月,外来儿童寄居3个月以上,必须建立预防接种证、卡。

五、掌握所辖区或应种儿童基本情况,建立电子、纸质档案,实行预防接种信息管理,及时收录、上传儿童接种信息并做好数据备份。

六、配合教育部门做好辖区内学校、幼托机构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开展补证、补种工作。

七、坚持日接种制度,严格执行预防接种免疫程序,保证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开展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知识宣传和教育知识传播。

八、开展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对预防接种后的一般反应进行处理。

潜江市生物制品安全接种制度

一、预防接种工作必须由取得资格证的预防接种机构和预防人员组织实施。

二、疫苗运输、储存和使用必须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要求执行。

三、接种前须告知受种者或其监护人所接种疫苗的相关信息,询问受种者的健康状况以及是否有接种禁忌证后,按按种技术规程和疫苗说明书进行接种。不得使用无标签或标签不清、过期、安瓿、破裂、变色、有凝块或异物的疫苗。

四、接种时,严格按照预防接种操作规程进行。接种后,必须做好详细记录。

五、活疫苗开启后半小时,灭活疫苗开启后一小时未用完时,应立即废弃。接种过程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六、接种时使用合格的一次性注射器或自毁型注射器,接种后将针管、针头分离放入防刺破安全盒或有消毒液的回收桶。

七、接种完后,接种者将接种证填写齐全。受种者须留观30分钟后确认无不良反应时方可离去。

八、接种现场必须准备体温表、听诊器、血压计、1:1000肾上腺素等。

潜江市预防接种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

一、预防接种实施单位要建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和事故监测报告系统,开展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和事故的监测、报告与调查处理。

二、实施预防接种的计划免疫工作人员、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保健机构工作人员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和事故报告的责任报告人。

三、报告种类

(一)预防接种后,无其它原因体温≥38.5℃或主诉临床症状超过24小时。

(二)预防接种后引起的死亡、群体性反应或事故。

(三)下列可能发生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1)预防接种后24小时内发生:①急性过敏反应②过敏反应③持续3小时以上无法安抚尖叫。

(2)预防接种后5天内发生:①严重局部反应②脓毒病③注射部位脓肿(细菌性/无菌性)。

(3)预防接种后15天内发生:①癫痫发作②脑病③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④过敏性紫癜。

(4)预防接种后3个月内发生:①急性弛缓性麻痹(脊灰疫苗接种后4~30天,接触服苗者4~75天)②臂神经炎(接种含破伤风类毒素疫苗后2~28天,出现臂/肩部神经功能异常,无其他神经系统受累)③血小板减少(接种麻疹疫苗/麻疹-腮腺炎-风疹联合疫苗后15~35天,导致青肿和/或出血,血小板计数<5×104/ml)。

(5)卡介苗接种后1~12个月内发生:①淋巴结炎(包括化脓性淋巴结炎)②播散性卡介苗感染③骨炎/骨髓炎。

四、报告内容

受种者姓名、性别、出生日期、住址、接种疫苗名称、剂次、接种者、接种时间、出现反应时间、反应或事故类型、发生反应或事故的可能原因、初步诊断和诊断单位、转归。

五、报告时限、程序和形式

(一)发现(疑似)预防接种副反应及时开展救治,在6小时内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二)发现(疑似)预防接种副反应引起的死亡病例、群体性反应或严重事故时,接种单位、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市卫生局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三) 预防接种引起的异常反应或事故,必须由市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诊断小组确认,任何医疗单位或个人均不得出具相关的诊断证明。

冷链设备管理制度

1、冷链设备必须由培训考核合格的专业人员进行管理。

2、正确使用冷链设备,定期维护、保养,确保其正常运转。

3、建立冷链设备档案,及时记录设备维修和使用情况。

4、每天对冰箱进行上、下午两次温度监测,并做好监测记录,发现异常及时上报。

5、冷链设备专物专用,不得挪着他用,不得存放非疫苗类物品。

计算机使用与维护制度

1、用于疫情管理的计算机要专人专用,无关人员不得使用。

2、树立保密意识,执行安全规章。遵守国家关于计算机及网络的一切法律法规。用户名及密码除直报员和分管领导知道以外,绝不能外泄。

3、任何人使用、拷贝或删除计算机内资料、安装、卸载软件须经负责人同意,并作签字登记。使用计算机应建立使用记录和通讯日志。

3、定期进行系统软、硬件维护。

4、定期对疫情数据进行备份。

5、保持机房清洁、严禁吸烟、严禁在计算机上玩游戏、严禁在计算机上非法操作,以免染上病毒。

6、使用正版杀毒软件,及时升级杀毒软件。

7、每年应投入专项经费,确保计算机网络的正常运转和硬件更新。

儿童预防接种信息报告管理系统

数据安全制度

1、儿童预防接种证由儿童监护人长期保管;儿童预防接种卡由接种单位保管,保管期限应在儿童满7周岁后再保存不少于15年;儿童预防接种电子档案由接种单位长期保管。

2、接种单位应在完成每次接种的信息录入和上报后的当天,对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的电子档案进行备份,并妥善保存。

3、儿童预防接种个案的基本信息未经儿童监护人同意,不得向其他人员提供。

4、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应将儿童预防接种信息资料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的有关规定纳入档案管理。

生物制品管理制度

1.按照《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生物制品必须通过正规渠道购入,并建立索证制度与档案备查。

2.从事生物制品管理人员必须通过资格认证考核。

3.必须在规定的条件下运输和保管生物制品,冷藏设备必须专用。生物制品按品名、批号分别存放,不得与其他药品或物品混放。过期、失效、变质和破损的生物制品必须及时处理。

4.不得使用过期、失效、变质和无国家批鉴发合格上市的生物制品。 5.加强生物制品领发和保管,建立生物制品专账本,及时记录生物制品、领发、使用和库存情况。

免疫接种门诊(点)工作职责

1.收集和掌握计划免疫相关的基本资料,准确掌握本辖区常住、暂住、流动人口接种对象,及时为适龄儿童建卡、建证。

2.根据实际需要制定疫苗需用计划,规定采购和保管疫苗。 3.按照国家《预防接种工作制度》和《湖北省疫苗规划疫苗儿童预防结合总程序》及时为适龄儿童实施免疫接种》

4.严格按免疫接种工作程序实施免疫结合总,避免错种、漏种、重种。 5.正确处理免疫接种副反应,并及时报告上级有关部门。

6..加强冷链设备维护和保养,确保正常运转,负责公共财产的保管与安全。

7.及时调查、处理和报告相关传染病。

8.认真做好基础资料的管理,建立疫苗领发,使用记录和冷链设备温度监测记录,按时统计上报相关报表。每半年核查,整理接种卡、证。

9利用多种形式开展免疫接种知识宣传教育。 10.完成上级下达的其他免疫接种工作任务

潜江市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L)报告管理制度

一、医疗机构、接种单位和疾控机构执行职务的人员为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责任报告人。

二、必要时对预防接种一般反应进行对症治疗,对异常反应、群体性反应和接种事故要采取相应的调查处理等应对措施。

三、AEFL报告实行属地化管理。责任报告人发现AEFL后要立即填写AEFL登记表,符合报告要求应在48小时内向疾控中心报告。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群体性反应、公众高度关注时间2小时内向市卫生局和市疾病控制中心报告。

四、发生AEFL后,必须由市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诊断小组进行诊断,发生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反应、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AEFL,由市卫生局报请省卫生厅组织专家进行调查诊断。

五、在预防接种实验过程中或结合总后发生下列AEFL,要进行报告:①发热(腋下温≥37.6℃);②局部红肿(直径≥15mm)局部硬洁、无菌性脓肿;③过敏反应;过敏性皮疹(荨麻疹、大疱型多形红斑、麻疹猩红热样皮疹)、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小性紫癜、阿瑟氏(Arthus)反应等;④神经系统反应;热性惊厥、癫痫、多发性神经炎、臂丛神经炎、脑病、脑炎和脑膜炎,疫苗相关的麻痹型脊髓灰质炎等;⑤卡介苗接种反应;淋巴结炎或淋巴管炎、骨髓炎、全身播散性卡介苗感染;⑥晕厥、癔症:⑦局部化脓性感染:局部脓肿、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蜂窝织炎⑧全身化脓性感染:毒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⑨除上述情形外其他的不明原因死亡、严重残疾或组织器官损伤、群体性反应、公众高度关注事件等。

潜江市预防接种操作规程

一、接种场所必须宽敞清洁、光线明亮、空气流通,定期对室内空气、物表进行消毒。

二、接种时要穿戴衣帽、口罩、佩戴胸卡,接种疫苗必须在对应的接种室(台)进行

三、接种前要做到“三核对”“三询问”“三检查”

1.三核对:查验接种证、卡时必须仔细核对姓名、年龄、预约接种疫苗名称。

2.三询问:详细询问健康史、过敏史、既往接种异常反应及禁忌症。

3.三检查:检查疫苗的效期、性状,凡过期、变色、污染发霉、有摇不散的凝块或异物,无标签或标鉴不清,安瓿有裂纹或冻结的液体疫苗,一律不得使用。

四、结合总时,做到“三严”“三准”

1.三严:严格掌握禁忌症,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严格实行一人一针一管一用一消毒一毁型(糖丸苗一人一勺,门诊看服下肚)。

2.三准:接种时严格进行消毒,做到部位准、途径准、剂量准。

五、接种后及时做好详细记录,做好数据备份及上传工作。

六、一次性注射器材使用后针管必须分离,经毁型、消毒后统一回收处理。

冷链管理制度

1.冷链设备应按规定的装备标准进行配置,并做到专物专用,不得挪作它用。 2.冷链设备必须建档建帐,建立健全领发手续和登记制度,做到帐物相符。 3.冷链要有专室或固定房间存放,并有专人负责管理。 4.冷链设备管理人员必须培训,并建立必要的管理和考核制度。

5.对冰箱、冰排速冻器、冷藏箱、冷藏包、冰排等冷链设备要加强管理和正确使用。 6.爱护冷链爱护物品,做到清法、规范运转。

7.对存放疫苗的冰箱温度记录要每天观察、记录,冰箱、冰柜、速冻器中不得存放食物、肉类等。

8.对丢失、变买、损坏的的各种冷链器材,根据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配发的原始配发册照价赔偿。

预防接种卡、证、册管理制度

1.预防接种卡、证、册必须由实施接种者用蓝黑墨水或碳素笔认真填写,书写工整,文字要规范,各项内容要准确、齐全,时间(日期)栏、项填写均以公历为准。

2.预防接种证由儿童家长或监护人保管,遗失要及时补发,预防接种卡册城镇由接种点保管,农村由乡镇卫生院保管。

3.儿童迁移时,由寄居地的接种点或卡册保管单位将预防接种卡或接种证明交给儿童家长,并将接种资料留据存查;迁入地的接种点要主动向儿童家长索取预防接种卡、证或接种证明,无预防接种卡、证或接种证明的要及时补发。

4.接种单位至少每半年对所辖区域进行一次预防接种卡、证、册的核查和管理,及时补卡、剔卡和消卡,剔除的卡片由接种点另行妥善保管。

5.凡在本地居住3个月以上,户口不在本地的0~7岁儿童,要建立临时接种卡、证,并负责免疫接种。

安全注射管理制度

1.接种人员必树立安全注射意识,提高自身的责任心。 2.严格遵守安全注射操作规程。 3.对已使用过的注射器具做安全处理。

4.注射器具必须严格消毒,接种人员在注射前应洗手,注射必须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消毒”,或使用合格的一次性注射器具。

5.减少注射器具滥用、污染,保证注射安全。

接种门诊制度

接种门诊消毒制度

接种门诊制度(推荐)

接种门诊

申请接种门诊

接种门诊工作总结

接种门诊工作总结

接种门诊工作总结

接种门诊中英文标识

二季度接种门诊工作总结

《接种门诊相关制度.doc》
接种门诊相关制度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