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高考进入清华大学的家长及学子感言

2020-03-03 14:53:04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读经高考进入清华大学的家长及学子感言

孪生子双双进入清华大学的家长及学子感言 读经高考清华大学感言教育

原帖请见全球读经网

发帖恭喜木木姐

全球读经网的林女士有两个儿子,双胞胎。今年参加高考。

二儿子获得吉林省物理竞赛特等奖,保送清华大学。 大儿子获得吉林省物理竞赛二等奖,参加高考,取得684分的好成绩。在吉林省25名,长春市14名,也考上清华大学了。

林女士认为在两个儿子的教育中,读经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下面是她的大儿子和她本人的心得感想,以及两个孩子的习作。

1.林女士长子感言: 首先感谢大家的祝贺吧

同时感谢王教授和哲萱前辈所寄予的厚望,考上清华只是一个好的开始,我也希望自己可以努力学习中国文化,达到前辈们定的目标。

想说的很多,不知从何说起

从小学开始,和弟弟心中就有一个不是很清晰但却很美好的梦想:上清华。记得我妈在网上摘下来清华园的照片给我俩看,当时心中真的是很向往,但同时也知道这个目标有多么遥远。

十二年来,一步一步这么走过来,梦想就这么实现了,觉得有些突然,但回头看看,能令我珍惜的东西太多太多:

我们的小学生活特别丰富多彩,除了一个奥数班之外,我们没参加过别的课外班(奥数确实对我俩以后理数思维的培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应该说,我们的小学生活是“效率”很高的,我俩特别爱画画,几乎每周都会出一期画报,尽管这是老师留的作业,但我俩每次都是精心创作的,值得一提的是,我俩和班里另外两名爱好画画的同学曾在班级范围内创办了一期漫画,叫《四狗漫画》,价格我还能记得,是两块钱一本,尽管卖的不是很好,但心里真的很幸福。而且我俩还把金庸全集看完了,剧情没记下来多少,武打动作倒记得挺清晰。对了,我俩有一个比较特别的爱好就是听评书,大大小小的评书大概听了30多部。小学的时光就这么美好的 “荒废”过去了。(现在我妈还老可惜,当初要是能看到王教授的演讲,多读两本经多好。)

初中在学校倒没学到什么,不过初二的两个月在家休学却令我受益匪浅。很多人都不明白我妈是怎么想的,但我妈就是做了,和老师交涉后就把我俩领回家自学了两个月,这期间,我俩把《论语》背了下来,还把高中数理化大略的自学了一遍。后者为我们后几年的学习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而前者我想,应该会对我终生起到别的东西无法替代的作用吧,尽管我现在还不太清楚它在我心灵中“发酵”的怎么样(象我妈说我的反省能力不够),但我知道,它一定有用,而且我感受到了。妈妈发现我俩的性情在背《论语》后变化了不少。不久就要去北京读论语了,希望自己可以在温习中感悟其中更多人生的道理,所谓“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嘛,那样我也可以当老师了么,哈哈。

对我性情改变作用最大的就是高中了,应该说受了不少“磨砺”,从一开始没考上实验班(弟弟考上了),到后来物理竞赛没取上(我是二等奖,弟弟是特等奖),对自己打击都挺大的,也正是这些失败,让自己成长了不少。由于参加物理竞赛耽误了四个月的课,所以回来后成绩比以前下降了不少。一直在学年排200名左右,那时心情确实有些压抑。但我妈却很认真的鼓励我,让我坚持。事实证明,我做到了,我妈是对的,我就是一步一步走上去的。从连续三次学年200到 112,到60,到37,到高考吉林省25,没有窍门,只有默默的努力能帮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很重要的就是扎实基础,而方法就是“读”和“背”,这是我妈教的,现在想想确实是对的。

回想起来,对我俩帮助最大的真是妈妈,尽管有时候吵架,“逆反”,但这点还是要承认的。细的就不说了,反正真的很感谢。润物细无声,想一想感动的太多。(这段别看少,最重要哦。)

呵呵,受高考的“毒害”,写的有些像应试作文,不好意思。

想一想,真的挺为以后的孩子担心的,今天回小学看老师了,现在的课本越编越乱,越编越难,而现在的小孩比我们那时候懂得不好的东西更多,小学四五年级就会骂人、上网吧。庆贺自己这么早就“出来”了~~~

就这些吧„

2.林女士教育心得

很久以前我就想过,等儿子高中毕业以后,我和老公就“归隐山林”,当然不是真的山林了,我们也不是什么高人、文人雅士,只是比较喜欢安静地独处,就是想默默地独自过自己悠闲的老年生活,今年我已经43岁了,本来也不大好强的性格,现在更想懒散了。

现在儿子已经毕业了,回想起来,18年的时光一晃而过,现实中我也算是比较有福气吧?儿子老公都挺好的,都是不爱张扬的性格,我也是这样,因为我们本来也没什么可张扬的,平平常常,但一想到教授这么多年来,全世界各地走,只是为了悲悯众生,以教授那样的情怀,安静地独处岂不是幸福无比?这我也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不知道教授是怎样想的,不要揣测圣心了。想起庄子说的“天之戳民”这几个字,牟先生说,所有的圣人都是“天之戳民”,想到这里,不觉有些难过,我和我家人是读经真正的受益者,我知道自己水平有限,写文章也没什么文彩,写出来也不见得有多大的贡献,只是为了这一份安心,为了报答教授万分之一,或许我诚心诚意地写一下,虽然文笔不好,这一份诚意,也自会有动人处吧?真对某一位妈妈有用处了,那我就很高兴了。

高中的三年儿子几乎没上过网,以后我也不打算让儿子过多的上网,儿子虽然上了清华,我也不希望孩子在大学期间参与过多的社会活动,还是要好好增加自己的内涵,学习的过程我觉得是要由内而外的,内功不先练好,免疫力不够,很容易在现实中迷失,这道理其实是很简单的。做自己能做到的,就是孟子说的“求之在内者”,但是儿子大了,能不能听我的,我不知道,我也只是做好自己的本份而已。

大家都要我写写育儿心得,真让我有些不好意思,我儿子也不是出类拔翠的,我这个做妈妈的也没有很高的水平,这我也不是谦虚,我想大量读经的孩子长大以后,一定会品学兼优文理兼达的,这点我可以想象得到,因为这几年我由于大量读经,古文这一关很快过去了,现在看古文不太费事了,以前也不是一点看不懂,词句上还可以,是义理上的不懂,现在是义理上的真正明白,我反省,是由于这几年我读的经典是四书老庄易经,这些直指人性核心的内容,有最深的义理,虽然这些经典我不能全懂,但是再看史,就轻松了,这就是教授的高明,我也体会到了“体经用史”的真正意义。

陪儿子的整个过程也是我自己长进的过程,儿子真正让我省心也是在我看过王教授的“一场演讲百年振撼”之后,那以后,我看了教授特别多的文章及讲演,真正地明白了教育的道理,初中我让儿子休学两个月在家自学,背下了《论语》,用了20天,只所以能短时间背完一本论语,也是因为儿子的学习能很强,以前没看教授的演讲时,有些做法也稀里糊涂地暗合于读经教育,这之后,儿子受益的地方主要就在“读”这个字上,用“读”这个方法打通了一切关节。我把能想起来的用读的地方写在下面,其实“读”“背”是贯穿了孩子以后的整个学习的。

初二下学期休学,初三的英语我让孩子预习,是这样做的:用复读机放磁带,孩子放一句,跟读一句,读的和录音机一样了,在本上写一下,再进行下一句,就这样一课完成后,读十遍,再进行下一课------就是这样预习,我只不过是把教授的“小朋友,跟它念”这样的大原则具体化了,这样预习了以后,上课孩子听课的效果非常好,只做老师留的作业,并且做的飞快,没有再用别的时间学过英语,由于初中英语比较简单,所以就学校成绩来说,他俩是很高的,整个初中学习很轻松。

高中英语更是这样做了,因为儿子已经习惯这样做了,这样学习的功力也很强,每一个假期都把下学期要学的英语教材及磁带买回来,就像上面一样的听读写,都是 “大量”的,每天坐在那里静静地听读写的时间都在5—6个小时,有的时候时间可能还要多一些,10天左右就把下学期的预习完了,可能您要问:你儿子大了,所以才能这样学习。其实这是小时候一点一点培养起来的,小时候好动坐不住差不多是所有孩子的表现,我是用学奥数把孩子的这种能力锻炼出来的,现在我觉得用读经会更好。

初中休学那两个月,学习数理化全部是用“读”的方法,我是这样做的:

把高中数理化书全部买回来,买三套,并且把答案买回来,早晨起来锻炼、吃饭后,就开始读,两个儿子一人一本,我一本,我也看着书,儿子一人读一页,读到例题,就把答案挡上,自己做,实在做不出来,再看答案,看懂即可,实在看不懂,多读几遍,就看懂了。遇到公式、定理,立刻背几遍,就象读经似的硬背,不用懂,其实背几遍自然就懂了,实在不懂,到课后习题的时候,也可以弄懂,到做课后习题的时候,我也没让儿子写太多的过程,就在书上空的边上,写步骤,我也不检查,也不会,我拿答案,他俩做一道,分别亮答案,不能告诉对方,我看一下,对了就过去,不对,重做,实在不对,看答案,多看几遍答案,就会了。在儿子做习题的时候,我就开始准备中午饭,等他俩学到上午11多的时候,休息一会儿,饭也做好了,下午也是这样,晚饭后,儿子不再学数理化了,休息锻炼或看书,我就不管了,我把第二天的饭菜想好准备好,这就是学高中数理化的全部过程,不知说清楚了没有。这样整体学过以后,孩子对整个高中数理化的理解是全面的,虽然有些地方可能理解的不对,这不可怕,上课自然就弄会了,而且上课效率高,因为等于预习了一遍,但是这样学的效果可能赶不上在外面上课外辅导班的,但是却养成了自学、思考的习惯。到现在看,儿子自学能力很强。重要的是,不要和别人比,不要有太多的虚荣心,尽人事,听天命。

在初中背过《论语》后,马上就感到孩子的性情有很大的变化,他们自己是没什么感觉的,我是感受到的,孩子温柔了,说话更得体了,看问题的角度马上不一样了,不愁背东西了,因为他们知道,多读些遍数就会背的滚瓜烂熟,所以上高中后,儿子基本上是见着古文就读背,最后都背的跟蹦豆似的熟,所以虽然儿子不大看课外读物,语文的感觉和写作文也不太差,高中英语比初中难一些,他俩的英语成绩不如初中,但是在不太用力的情况下,也不拉分,各科成绩很均衡。

儿子也很“感性”地认识到了“重复”“多接触”的重要性,这也是我从读经教育中“移植”过去的, “读”“背”“重复”“多接触”在孩子的心中固定,他们不知不觉地就会运用,我只需稍稍提醒,甚至什么也不说,他们都做得很好,所以我就省心了,不会的东西,我观察他们一定会多遍重复,直到会为止,儿子很少记笔记,都是以这种方式记在脑子里,忘了就再来一遍,丝毫没有畏难情绪。

我是学理工科的,所以,相对来说,我算比较会教孩子数学吧,做为一个妈妈,怎样让自己的孩子学得自觉一些、相对来说有兴趣一些,更愿意思考一些,能稍微从容一点面对当前学校的数学,这是我的短浅的目标。

我的想法是这样:数学一定是要让孩子学会自学的,不会自学的孩子,在小学和初中有点聪明找个补习班什么的,还可以应付一下,到高中就很难应付了。

数学是用思考的,是把抽象的概念符号以及形成的公式定理等等在脑子里不断地熟练地运用,它是有机械结构的,前一步不熟练,最好不要做下一步,如果强行做,这样就没有幸福感,但也有可能在做的过程中把前面的弄懂了,所以,我总结学好数学应该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孩子的素质,这是主观面,二是数学学习的规律,这是客观面。主观面上,孩子的素质最好是静定的能力非常强,能长久地专注思考,很耐烦很冷静地一步一步地演算推理判断,我觉得这是可以通过读经培养出来的,当然别的方法也可以,但没有读经这么综合,又能培养静定,又能提升语文程度......,客观面上,数学学习的规律我觉得就是它的机械结构和必须消化理解,这不同于人文艺术和道德,我觉得数学只能自学,老师只做为辅助,而不可以强灌,在孩子实在不懂的地方稍微点拨一下,或者是放一放,让孩子自己慢慢消化,其实在消化之前用读经的方法做点功夫最好,就是把讲概念公式定理的地方读读,理解了就过,不理解的多读几遍,理解以后最好都背下来,然后再做题,这样即有幸福感,又让孩子“感性地”“作用地”理解了数学,就是提高数理方面的潜意识,让孩子自己慢慢做,别着急,这样,孩子就慢慢能学出兴趣来,也会很从容。

今天我能想起来的就是这些了,以后能想起什么来,再写。

3.两子高中习作。 A 鲁贾沽鞟(沽为卖)

大宝

鲁有贾者,行于市,见沽鞟者,问其价。对曰:“虎豹之鞟,五百币;犬羊之鞟,一百币。”鲁贾哂之曰:“愚也,当一价也。”沽鞟者怪而问曰:“何者?”鲁贾抚其鞟曰:“其质者,皆兽皮也,所为裳而取暖者也。其质一,其效一,故其价亦当一也。”沽鞟者虽犹有所惑,然无理以对,遂以百币沽之。

及沽鞟者反,告于子,其子责之曰:“虽无理以对,何沽为?拒之可也。”沽鞟者亦悔。

翌日,其子行于市,见一人沽虎鞟,文(纹路)若其父所沽,知此鲁贾者也。乃前而问曰:“何价?”对曰:“五百币。”其子以前鲁贾之理对,欲以百币购之。鲁贾复哂之曰:“愚也,何一价也?”其子怪而问曰:“此非子前以百币购吾父鞟之理欤?”鲁贾抚其鞟曰:“然,有是言也。然其质虽一,文则有异,价之别者,文之区矣。子欲以五百币购鞟,而被之若犬羊乎?”其子默然,亦无理以对,遂以五百币购之。

及归,告于父,其父责之曰:“虽无理以对,何购为?拒之可也。”父子皆怏然。

B 神木之约

神木

不知年月,不知其所,有巨槐,曰神木。盖自其生已百余年矣,虽数十人莫能环而抱之。木南有一池,曰逢池,北有一桑,曰离桑。

有一僮一女,尝嬉戏于神木下,久而互有慕意。及其壮,俱迁家。夫至神木东而妇至木西,约以会于神木左,以遂其意。

孰知,于夫,木左乃逢池,于妇,则离桑也。夫妇皆守约而莫能相见。

初,夫朝朝傍池以候,妇暮暮守桑而盼,槐叶落而朔风起,乱莺啼而百草生,日月驰焉,春秋逝焉,几年矣。久之,夫舍池旁,渔以为食,妇棚桑畔,桑而为衣。又几年矣。

及夫与妇皆老,神志惶惶,鬓髻苍苍,容既易矣。于其事,则只知渔桑以御饥寒,但忘候盼以守前约。

一日,桑侧之井涸,妪渴,故携桶至逢池畔求水,见一老翁披蓑而渔,其周惟一茅舍耳,乃前问曰:“尔一人乎?”对曰:“然。”妪既得水,又问:“盍至此?” 翁骤惊,茫然不知何以对,喃喃自问曰:“盍至此?盍至此?”深思之。妪视而哂之,以为痴,方欲行,亦骤惊。翁妪相视,涕泪已数行矣。

C.王道与霜道

二宝

自古以来,“称王称霸”就是某些人的终极目标,人们往往把“王”与“霸”联系在一起。但是,这二者却不是相同的。从感觉上,正常人可能都更倾向于“王道”,而对“霸”敬而远之。有很多贬义的词,像“校霸”,“霸占”都用了一个“霸”字。王道与霸道确实有很大的不同的。

关于王道,《论语》中就有很多论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关于这点,最好的见证就是秦王朝。苛政如虎,严刑酷吏,使老百姓怨声载道,最后不免落得个“短命王朝”的下场。因此汉学者给秦始皇总结的第一大罪就是“废先王之道”。与之相对的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王道的“德”与 “礼”,也只是它的一个表现。孔子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可见达到王道是很不容易的,这对君主的要求是很高的,要内心有德,外表有礼,所谓“为政以德”、“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而只有这些,还不足以达到王道。“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一“世”(三十年)之后,就要达到“仁”的水平,这是相当不易的。古代多少君王欲效尧舜,欲行仁政,真正达到的却很少。而真要达到王道,君主还应该以身作则。季康子有一次问孔子,怎样才能使人民“敬、忠、劝(互相劝勉)”呢?孔子说:“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这正是《礼记》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境界。《论语》中也说:“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正是王道与霸道的最本质的区别。

这些其实都还是王道的内在表现,外在表现就很多了。比如《论语。尧曰》中提到的“所重:民、食、丧、祭”。这是最直接的表现。这里把民放在了第一位,说明王道是以民为本的。孔子提到禹,佩服地五体投地,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恤。”可见一个王者应以天下之民为重。尧传位给舜时,郑重地说: “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这就是古代圣贤的君主,他们的最大的使命是使人民富泰安康。王道还表现在“公、宽、信、敏、惠”,这也是仁政的一个方面。王道更具体的表现还有“谨权量,守法度,修废官”,这也是“公”的一个体现。汤曾说过:“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这是以自我为中心的霸道所做不到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这就是更深一个层次的仁政了。比如周,对于亡国的商,不但不斩尽诛绝,还给予其封地让商的后代延续下去,这才是真正的王道,因此孔子才说:“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而霸道,就要“斩草除根,以绝后患。”周朝可谓是一个王道之国,而且它受王道之治,延续了八百年之久,由此可见王道的影响。

王道与霸道都可以治国,但毫无疑问,王道更加有效。而且它还可以影响后世,影响民众,使一个民族的精神得以升华,品质得以美化。在今天,虽然没有了君王与统治,但我们不妨从王道中借鉴一些有用的东西。那就是,要积累美好的品德,养成良好的素养,从而使心灵净化,外表美好,而最重要的,就是以之影响他人,共同为一个民族奠定灵魂之基。 王道与霜道

二宝

自古以来,“称王称霸”就是某些人的终极目标,人们往往把“王”与“霸”联系在一起。但是,这二者却不是相同的。从感觉上,正常人可能都更倾向于“王道”,而对“霸”敬而远之。有很多贬义的词,像“校霸”,“霸占”都用了一个“霸”字。王道与霸道确实有很大的不同的。

关于王道,《论语》中就有很多论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关于这点,最好的见证就是秦王朝。苛政如虎,严刑酷吏,使老百姓怨声载道,最后不免落得个“短命王朝”的下场。因此汉学者给秦始皇总结的第一大罪就是“废先王之道”。与之相对的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王道的“德”与 “礼”,也只是它的一个表现。孔子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可见达到王道是很不容易的,这对君主的要求是很高的,要内心有德,外表有礼,所谓“为政以德”、“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而只有这些,还不足以达到王道。“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一“世”(三十年)之后,就要达到“仁”的水平,这是相当不易的。古代多少君王欲效尧舜,欲行仁政,真正达到的却很少。而真要达到王道,君主还应该以身作则。季康子有一次问孔子,怎样才能使人民“敬、忠、劝(互相劝勉)”呢?孔子说:“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这正是《礼记》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境界。《论语》中也说:“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正是王道与霸道的最本质的区别。

这些其实都还是王道的内在表现,外在表现就很多了。比如《论语。尧曰》中提到的“所重:民、食、丧、祭”。这是最直接的表现。这里把民放在了第一位,说明王道是以民为本的。孔子提到禹,佩服地五体投地,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恤。”可见一个王者应以天下之民为重。尧传位给舜时,郑重地说: “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这就是古代圣贤的君主,他们的最大的使命是使人民富泰安康。王道还表现在“公、宽、信、敏、惠”,这也是仁政的一个方面。王道更具体的表现还有“谨权量,守法度,修废官”,这也是“公”的一个体现。汤曾说过:“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这是以自我为中心的霸道所做不到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这就是更深一个层次的仁政了。比如周,对于亡国的商,不但不斩尽诛绝,还给予其封地让商的后代延续下去,这才是真正的王道,因此孔子才说:“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而霸道,就要“斩草除根,以绝后患。”周朝可谓是一个王道之国,而且它受王道之治,延续了八百年之久,由此可见王道的影响。

王道与霸道都可以治国,但毫无疑问,王道更加有效。而且它还可以影响后世,影响民众,使一个民族的精神得以升华,品质得以美化。在今天,虽然没有了君王与统治,但我们不妨从王道中借鉴一些有用的东西。那就是,要积累美好的品德,养成良好的素养,从而使心灵净化,外表美好,而最重要的,就是以之影响他人,共同为一个民族奠定灵魂之基。

高考家长感言

冲刺高考高三学子感言

冲刺高考高三学子感言

清华大学感言

清华大学共录取56名新疆优秀高考学子

赠高考学子

清华大学高考心得

优秀学子毕业感言

音乐学子毕业感言

优秀学子毕业感言

《读经高考进入清华大学的家长及学子感言.doc》
读经高考进入清华大学的家长及学子感言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