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日

2020-03-02 10:19:46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端午日》教学设计

林熙成

学习目标:

1、理清课文思路,培养概括能力,分析赛龙船的精彩的场面描写。

2、学习文中准确生动、简练明快的语言;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选材方法。

3、关注民俗文化,感受节日给人们带来的愉悦,激励争先、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1、精彩的场面描写。

2、传统节日体现的价值。

教学难点:

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及虚实结合的方法写好一个场面。

学法指导:

1.利用网络、图书馆查阅有关端午节的起源、传说和风俗,积累有关端午节的诗词和民间传说,课间可阅读《边城》等作品,了解作家沈从文和他的湘西世界。

2.速读全文,然后划出文中的三个场面,并且可用简洁的四字短语给每个场面概括一个小标题。从而理清文章的层次和重点。

3.赏析场面描写时要找出那些概括性的语句,体会作者质朴而形象鲜明的语言特色。模仿描写场面。

预计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刚刚送走中秋节,很快又将迎来春节,大家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

2、端午节的传说。

(出图片)五月初五原本就是中国传统中的凶日,在这一天要进行各种驱邪避凶的仪式。这是端午节最早的传统来源,比如雄黄酒就是这一古老传统的延续。后来屈原在这一天投江自尽,楚国人哀怜他,划船到江中寻找他的遗体,包粽子投入江中喂鱼希望他的遗体不要被鱼吃掉。这些后来演变成端午节赛龙舟和吃粽子的风俗。端午节至此同古老的驱邪日的传统融合成为一个富有人文内涵的节日。

3、出示课题

二、走近作者:

1、作家简介。

沈从文(1902年-1988年)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苗族。沈从文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代表作有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等。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有《沈从文文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龙凤艺术》等行世。.

2、北大校长季羡林回忆沈从文先生时说:湘西那一片有点神秘而又美丽的土地,正是通过沈先生的笔而大白天下。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欣赏沈从文笔下的湘西美景

(出湘西凤凰城风景图片)。

三、初读文本:

1、出示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理清课文思路,培养概括能力,分析赛龙船的精彩的场面描写。

2、学习文中准确生动、简练明快的语言;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选材方法。

3、关注民俗文化,感受节日给人们带来的愉悦,激励争先、合作的意识。

2、自学并疏通字词。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多媒体展示探究目标)

(1)自由学习过程: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词。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自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2)同学们在文中感受到哪些湘西的风俗习惯?

(3)向同学介绍你最喜欢的一个风俗习惯。

检查学习情况一: (多媒体)给加点字注音并区别字音字形字义。

蘸(zhàn)酒峒(dòng)泅(qiú)水数(shù)天前

擂(léi)鼓鹳(guàn)呐(nà)喊shù(戍)军一律(lǜ)

jiǎng(桨)手豆jiāng(浆)

检查学习情况二:

同学们在这篇课文中了解到湘西的人们在端午这天有哪些风俗习惯?

〔生:用雄黄蘸酒在额头上画个王字、穿新衣、吃鱼吃肉;划龙船竞赛;追赶放下水的鸭子〕作者是以什么为顺序来介绍这些风俗习惯的。„„请一位同学从文中找出这些词语(上午11点钟左右;把饭吃过后;赛船过后;天晚。) 其中哪些风俗习惯是详写?哪些风俗习惯是略写?

大家知道端午节我们这里还有哪些风俗习惯吗?

生:吃粽子、挂钟馗像、悬艾草、喝雄黄酒„„) (利用电脑、背投放映“端午日习俗”的影片〕

四、深入文本:

1、从全文看,作者写了哪三个场面?其中详写的是什么内容?

明确:(1)争先恐后看赛龙舟(2)龙舟竞渡盛况(3)河中竞追鸭子,其中龙舟竞渡场面写的最详,包括赛前准备、赛手配置以及赛事盛况以及领赏庆贺等。

2、介绍赛龙船。

(1)(展示多媒体)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一段影片,待会我也请一位同学从这两个角度来描述一下赛龙舟的激烈场面。

(2)根据图片及文字,引导学生从赛龙舟的风俗――龙舟的特点――浆手介绍。

(3)浆手分工:展示一张图片,从影片中大家能够看出一条龙船上有很多人,同学们知道他们各有什么样的分工吗?(生:有浆手、站头人、鼓手、锣手、)

(4)我们来欣赏一下几幅桨手的图片,要求以“我仿佛看到„„ ”“我感觉到„„”为题来从动作、外貌、神态、心理等来描绘浆手的风采。

(5)合作探究一:一条龙舟要想取得最后的胜利。你认为应该具备哪些条件?(拼搏是取得胜利的前提,更重要的是要和全队合拍,要讲究配合,要团结协作)结合生活实际,你有什么启示?

启示:小而言之一个班级一个家庭;大而言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想取得成绩、团结是必不可少的。

(6)合作探究二文中除了对龙舟及浆手的描写外,还有哪些句子也是介绍“赛龙舟”的。 ①、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两岸人呐喊助威;(侧面描写)

②、更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联想,虚写)

3、捉鸭子

师:刚才同学们感受乭一下赛龙舟的激烈、紧张,文中还有什么风俗习惯也是很吸引人的„„请找出文中描写的语句(于是长潭换了新花样,水面各处是鸭子,同时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为什么会吸引你的?(热闹,有趣 )对此你有什么感触。

4、文章描写湘西地区地区端午节的民俗风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作者凭着对湘西端午民俗的细致观察和深切感受,描写了龙舟竞赛和追鸭子的欢

快场面,展现了茶峒人同庆端午的淳朴民风,表现了奋发向上、合作争选的民族精神。字里行间饱含着由衷的赞美之情。

5、文中写茶峒人过端午节的盛况,内容丰富却不记流水帐,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 明确:文中写端午日的民俗有七八种之多,在所写的几种民俗中,作者十分讲究详略得当。开首仅用两句话就交代了穿新衣、画王字、吃鱼吃肉这三种习俗,然后着重描写全茶峒人到河边看划船和赶鸭子的竞赛,文末又仅用一句话就简要交代了竞赛“到天晚方能完事”。在两项竞赛中,又详写龙舟竞渡,略写赶鸭竞赛。描写划船竞赛,又着重写划船的人及其精神风貌:占主体地位的桨手、“带头的”指挥员、调理下桨节拍的鼓手和锣手,突现奋力争先的拼搏镜头,使语者如临其境,如睹其人,如悦其情,获得享受。

6、阅读本文要用心体会作者用精炼的语言来表现盛大场面的语言特点,试举例说明。 明确:文章不长,却能够把茶峒人过端午节的民俗风情表现得精彩纷呈,饶有情趣,显示出语言的条理清晰,精练明白而又蕴含丰富,比如开头写看热闹的场面,用三个“莫不”就把男女老幼争先恐后地有条不紊地表现出来,写竞赛场只用三句话分别写桨手,带头的,擂鼓打锣的外貌和动作,热烈的场面使人仿佛如临其境,写追鸭子的活动只用一句“于是长潭换了新的花样,水面各处是鸭子,同时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一个“新的花样”、两个“各处”简洁明白,一种热闹,欢腾,人鸭竞逐的生动画面使读者如在眼前。

五、知识补充:

1、什么是场面描写?

场面描写,就是对一个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内许多人物活动的总体情况的描写。它往往是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述方法的综合运用,是自然景色、社会环境、人物活动等描写对象的集中表现。常见的有劳动场面、战斗场面、运动场面以及各种会议场面等。场面描写要表现出一种特定的气氛,单一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是不够的,要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手段,以及映衬、象征等多种手法,这样才能使场面变成一幅生动而充满感染力的图画。

2、场面描写与环境描写的区别: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其中,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环境描写主要有以下作用:一是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二是渲染气氛;三是烘托人物性格。此外,还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映衬人物的心情,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运用环境描写要做到:目的明确——为表达中心思想服务;具体生动——给人身临其境之感;抓住特征——写出独具特色的景物。

场面描写是指对人物(往往是众多人物)在一定时间和环境中的活动所构成的画面的描写。场面描写要做到:有条不紊,主次明晰;既有全景的描述,也有细致的特写;要写出特定场合的气氛。

场面描写与环境描写的不同在于:环境描写是描写人物活动的客观环境,是“静态”的描写;而场面描写是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动态\"的描写。

六、教师小结: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都有自己不同的风俗习惯,中国有几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有几千年的文明,有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东方文明。而这些也越来越被世界了解,越来越被世界人民所喜欢。世界人民亲身感受到了来自东方文明的魅力,世界为之惊叹,为之喝彩。中国在了解世界,世界人民也在了解中国。同学们让我们为把中国推向世界而努力吧!

七、课后作业:

1、假如你来组织一次“赛龙舟”活动,将如何策划呢?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感触?试用文字表述。(不少于200字)

八、板书设计:

端午日沈从文

描写(正面)热烈欢腾龙舟竞赛详紧张激烈

竞追鸭子(联想(侧面)想象)略团结合作 奋力拼搏

端午日

端午日

端午日

端午日

端午日

《端午日》教案

端午日分析

端午日教案

端午日教案

端午日教案设计

《端午日.doc》
端午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