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的背景

2020-03-02 12:52:09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一、本课题市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一个物质文明与科学技术空前发达的新世纪,给人们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那就是现代人的人文精神和道德水准严重下降,这一矛盾有可能给人类精神空虚和残缺,道德的堕落。因此,20世纪

八、九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都非常注重道德教育,寄希望于学校能为此做出贡献。 许多国家也都采取具体相应的措施,明确德育目标、完善德育内容、使德育教育系统有序,大力加强学校德育建设。

我国政府历来重视少年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表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指出:“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2005年4月20日教育部出台了《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指出,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就是根据不同教育阶段学生身心特点、思想实际和理解接受能力,准确规范德育目标和内容,科学设置德育课程,积极开展德育活动,努力拓展德育途径,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引导,使学校德育更具科学性,更好地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健康成长。胡锦涛同志2010年7月13日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德是做人的根本,只有树立崇高理想和远大志向,从小打牢思想道德基础,学习才有动力,前进才有方向,成才才有保障。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要把德育融入学校课堂教学、学生管理、学生生活全过程,创新德育观念、目标、内容、方法,充分体现时代性,准确把握规律性,大力增强实效性。

众所周知,要提高德育实效性,必须建立一种科学的德育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评价体系的导向性功能、诊断性功能、强化性功能。目前,我市中小学对德育模式的研究和改革较多,百花齐放,且日趋成熟,德育模式中德育评价方法是各具特色。但是,在同样的目标、体系界定下,并不能保证地际间、校际间,乃至生际间德育的同质同效,其原因不仅在于德育具体内容、方法、途径的选择上的差异,更在于德育的管理和评价的差异。

长期以来,我校德育工作得到领导的高度重视。德育为首形成共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意识在学校逐步形成。形成了校长-德育主任-少先队辅导员为主的德育领导班子,以班主任、思想品德课教师为骨干的学科教师全员参与的德育队伍。注重了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一日常规、升降旗制度、优秀学生的评选制度、班级考核评比制度、班主任工作考评制度等,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都纳入了制度化的管理。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从儿童节、清明节、教师节、国庆节等传统节日的庆祝,到艺术节、运动会、“讲、读、唱、传、书”等系列活动,都形成了长效机制。 尽管如此,我校德育工作仍处在一个低效甚至无效的状态。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传统的德育评价,结果重于过程,主观评价多于切合实际评价,他评代替自我评价,定格的褒贬评价重于激励的发展性评价。严重干扰了德育目标的达成,也是德育取得实效的关键障碍。 我们现行的德育评价体系主要存在以下一些弊端:

1、评价内容单一:重结果轻过程,重外在轻心理,重定格的约束性评价轻激励性发展性评价。

2、评价标准趋同:过多强调共性而忽视个性差异与个性化发展。

3、评价手段落后:基本上是评优评先树典型,以教师的主观意志写评语。

4、评价主体失衡:被评者(学生)多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基本上没有形成学生自评为主,教师、社区、家长、管理者参评助评,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

因此,加大探索和研究学校德育实效性评价体系的研究工作力度,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在实践中推动评价工作日趋完善,就是应当是当前应重点解决好的问题之一。我们将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建构主义评价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三大理论”,按照区教科所对此项课题的要求,通过对此课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力求构建科学、合理、务实、规范的小学德育评价指标体系,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

(一)、本课题的界定。

我校开展的小学德育实效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是依据一定的社会评价标准,运用相应的手段和方法,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变化做出正确及时的判断,以便学生本人根据所得出的评价结果对自己的行为重新进行调整,从而实现学生思想品质水平不断提高。在评价体系运用的过程中注重了解学生需求、开发学生潜能、鼓励学生创新、发挥学生特长等方面产生积极效应,让学生在受到充分尊重和取得自信的前提下,认识其我,发展自我,促进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和谐发展,不断实现预定发展目标的过程。德育实效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核心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标准、内容、过程、方法和手段都有利于学生的自我调整,以促进学生的自我调整来实现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要方法。把行动和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提高。同时使用文献借鉴法、榜样分析法、主题活动参与法、调查问卷法、教育观察法等研究方法,以确保结果的可靠性。

1、文献借鉴法:搜集现有的德育方面的成功经验和理论,并进行分析归类,以借鉴于课题之中。

2、行动研究法:在实验研究中不断进行总结、调整,辅以德育实践活动,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发现不足及时调整。

3、榜样分析法:在德育中,通过名人故事、英雄模范、好人好事激起学生心灵的共鸣,引起他们的向往、效仿之情,培养其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4、主题活动参与法:有针对的开展班校德育主题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从中获得个性体验;教师通过观察学生行为及发言分析学生德育发展情况,进行前后对比、纵向比较,力求尽可能科学地解释实验效应。

5、调查问卷法:在研究过程中通过问卷、家访、访谈等调查方法对实验对象进行定期调查分析,并对所获得的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获得第一手资料。

6、教育观察法:通过对实验对象进行观察、跟踪记录,采用描述性观察法。

(三)、本课题的研究途径。

该课题的研究对象为小学生,课题的研究是依据国家对于学校德育的政策、法规、文件、德育大纲等的要求,探索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以生为本的主体发展性德育评价体系,构建新的评价目标、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手段等,让学生不断内化道德观念,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以促进学生自我调整来实现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四)、本课题研究的目的。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力求实现以下目的:

1、在实践基础上探索出一套促进我校学生德育评价指标体系。并以之来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推动和促进学校校风的进一步改善,为学生可持续性地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2、形成一支集德育领导、研究、实施、考核为一体的素质较高的专职德育队伍。

3、引导全体教师、家长逐步转变传统的学生德育评价观,学校德育整体水平提高。

4、使我校学生在评价活动中切实感受到以人为本,突出个性的全新的评价理念,对自己的文明素养、道德品质、行为习惯以及终身发展等方面的形成所起的重要导向作用。

三、本课题创新程度,理论意义,应用价值。

(一)、本课题的创新程度。 与传统的德育评价比较,实效性德育评价淡化以教师主观色彩为主的具有褒贬性质的评价,尊重学生自我教育、教师的帮助和指导,切实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自觉性,充分发挥新评价体系的差异性、实效性、激励性、全面性、导向性功能。

(二)、本课题的理论意义

1、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我校的德育实效性评价体系建设遵循《小学德育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等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结合学校德育工作需要,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

2、学生品德形成发展理论。

从品德发展心理学角度讲,品德是个体社会行为的内在调节机制,是思想品质与道德品质的总称,是合乎社会规范要求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又成为品性或德性。学生的品德发展的四个特点:一是建构性。学生的品德是自己建构的,道德灌输是无效的。二是情感性。品德情感是学生品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学生品德首先要发展学生的情感。三是情境性。学生的品德发展离不开一定的情境,培养品德要放到一定的情境中去完成。四是发展性。即阶段性,不同年龄的学生品德发展有不同的特点。

3、“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

“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是把教育对象置身于现实生活世界中加以考查。在现实生活世界,道德教育的对象不是传统课堂上机械记诵道德知识的“认知人”,而是活生生的有情感、有思想、有创造性、有选择权、有生命活力的人。

“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是一个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相统一的过程。它尊重人的认知发展规律,力求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和理性思考做出道德判断,培养学生对各种社会价值的分析、比较、鉴别、批判能力,使他们能自主地选择个人所应该有或改变的价值取向以及应遵从或排斥的道德规范。

4、建构主义学说: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学习成果有赖于学习者的主动介入及丰富教育环境的提供。在品德评价方面,也应以受教育者为中心,在评价的运用上引发、保护、激励儿童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三)、本课题研究的应用价值

1、通过德育实效性评价体系课题的研究,促使我校教师切实贯彻德育为首的理念。切实加强对德育理论的学习,加强对新形势下学校德育环境、青少年学生心理特点的研究,以进一步拓展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路。

2、通过德育实效性评价体系课题研究,力求以“实践”的思维带动“实践”活动的开展。针对影响德育实效性的因素,各班分工合作,有利于提高课题研究的针对性和整体性。

3、通过课题研究使我校教师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从知行统一上来真正认识和践行德育内容和要求,使德育评价体系科学化、制度化、长期化,过程化,实现促进学生整体协调发展这一目的。

4、通过此课题研究,促使被评价的对象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更全面、更清晰地认识自我,从而修正自我,完善自我,以实现我校“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基”这一办学核心理念。

(四)、已有的研究基础。

我校于2010年5月开始了《农村小学生生活、学习习惯养成教育实践研究》,在此课题研究实施的过程中,我们积累了一些课题研究的经验,形成了相对固定的研究群体,营造了浓郁的科研氛围。 主研人有《浅议农村小学生卫生习惯的培养》等三篇论文在《教育科研》等杂志上发表。《激励制评价》获永川市第四届教育科研成果三等奖,为我校德育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五)、课题完成的条件和保证。

1、组织管理。本课题由校长、副校长亲自参加并全面组织、指导实施。

2、人员保证。参研的人员具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能保证完成本课题的研究。课题小组成员有学校的校长、副校长、德育主任、少先队辅导员、常年从事班主任工作的资深的小学高级教师、专业理论知识丰富的青年教师。这一科研群体能为课题展开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3、经费保障:正副校长都是课题组成员,课题经费能够确保。对积极参与课题研究的老师,将给予适量的物质奖励与精神鼓励。

4、时间保证:为了使课题研究真正开展好,课题组将制订科学的时间安排管理制度,每周召开课题研究分析会,以保证有足够的时间来研究。

课题研究背景

课题研究背景

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子课题研究立项背景

课题研究背景怎样书写

汽车背景研究

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的背景.doc》
课题研究的背景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