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为本感悟神话

2020-03-03 16:57:55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以读为本,感悟神话

——《女娲补天》朗读教学片段赏析

枣阳市第一实验小学万兴平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各学段阅读目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实施建议部分中强调: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特级教师于永正讲述了自己的外孙女三岁时爸爸来幼儿园接她,而别的小朋友也跟着跑出来,她竟然用上“不可思议”对别的小朋友说:“这是我的爸爸又不是你们的爸爸,你们跑出来干什么,真是不可思议”;五岁时能流畅地朗读近千字的童话故事,遇到不认识的字能联系上下文蒙得十分准确;幼儿园几乎所有老师都评价她“具有语言天赋”。原因是于老师的女儿也就是小孩的妈妈在她刚出生时就按照《朗读手册》作者美国著名的阅读研究专家——吉姆崔利斯的方法在做:每天给孩子读二十分钟的书,六年如一日,从未间断。于老师用身边真实的故事意在告诉我们:儿童的思维靠有声语言进行,朗读有助于记忆、有助于语感的行程,有助于理解。更有专家研究指出:一个人能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有感情,那么,课文的规范语言就基本上属于他了……朗读对于儿童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之重要性已不言而喻!语文教学当以读为本已深入人心!

然而,语文老师在积极践行“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时,进展并不顺利。朗读训练与指导的实时性、有效性等诸多尴尬问题还不同程度的困惑、束缚着课改老师,制约着高效课堂的构建。2011年秋,襄阳市本色语文之子课题《朗读训练与指导研究》课题实验在我校全面启动,历时两年,如火如荼,在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如今已取得阶段性进展。今天借这个机会与大家分享杜杰老师执教的《女娲补天》中关于“朗读训练与指导”的几个片断。

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精读课文《女娲补天》讲述了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赞扬了女娲的勇敢、善良品质,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

这是篇神话故事,学习本课,要完成1.会认5个生字,会写13

个生字,正确读写“轰隆隆、熊熊大火、围困、挣扎”等新词;2.学习语言文字,读懂故事,感受女娲的勇敢、善良。3.了解神话故事传奇、敢于想象的特点三个教学目标。杜老师执教时,以读为本,引导学生读中体验,读中感悟,高效完成本课时教学目标。

一、激趣导入——读课题。

古人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贵有疑。课改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学生学会质疑。众所周知,文题即文眼。针对课题进行质疑,不仅可以弄清课文的主要内容,还可以有提纲挈领领会中心等作用。杜老师的课堂教学很好的注意到这一点,且渗透极好。铃声响,课伊始,杜老师用三年级学生及其喜爱的动画短片导入新课,出示课题,指导写“娲”字之后,杜老师要求学生响亮地朗读课题,提问:“同学们读了课题,知道了什么?”学生思维聚焦课题,答案精彩纷呈:有的说自己知道了这篇课文主要写女娲补天;有的说自己知道这篇课文的主人翁是女娲;更精彩的是有个孩子说天怎么能补啊,说明这篇课文是个神话故事。杜老师给予肯定,继续提问:“读了课题,你还有什么问题吗?”问题发散,开启思维。有的学生说自己想知道女娲怎么补天;有的学生问女娲为什么要补天;还有的学生问女娲把天补好没有。本节课学生的思维活动从读课题质疑开始,为探讨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纷纷进入“研究”、“探索”状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效率自然毋庸置疑。

二、预习检测——读词语。

朗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是一种复杂的心智过程。关于这句话的理解,于永正老师有字为证。他说:儿童能认字了,要从书本中学习规范的书面语言,这叫“学得”,“学得”语言靠朗读。为什么?一者儿童的思维靠有声语言进行;二者,读出声音来,大脑就多了一个接收信息的渠道——耳朵。默读,只有一条渠道——眼睛。我也想举个有趣的例子:家里新添了一样高科技产品,在没有技术人员指导的情况下,怎样使用产品?我们只好借助说明书。读到某一条比较复杂的说明时看不懂了,怎么办?或许大家都有过这样的体验,你会不服气地睁大眼睛,嘿,什么意思啊?这一条,于是乎为了努力

地看懂它,注意力更加集中了,读着读着,眼、口、耳、心都到了,不知不觉中居然读懂了,有声朗读就在这关键时刻悄然发挥作用了。——朗读有助于学生掌握每个汉字的音、形、义,有助于加深词语的理解和运用,有助于把握文章的层次结构。杜老师在处理本课的生字、新词时,恰到好处地关注了“读”,读出了识字、学词的高效课堂,颇值得回味:

检测预习,杜老师梯度给出了三组词语,

第一组:引导还原读出形

轰隆隆熊熊大火

师:请一名同学读词语“轰隆隆”

生:读词语(语气平淡)

师:这是个象声词,它形容什么声音?

生:雷声

师:听过打雷的声音吗?谁能读好它?

生联系生活实际,很好的读出了“轰隆隆”这个象声词。

师:很好,读出了雷声滚动,读出了晴天霹雳,震耳欲聋。谁来读读这个词语,课件出示——“熊熊大火”

生读——熊熊大火(正确,但缺乏感情)

师:什么样的火才能称为“熊熊大火”呢?

生1:很大的火

生2:火势猛烈

师:说的真好,你来读一读,让我们感受到火势的猛烈

生读熊熊大火,读出了火势的猛烈

第二组:同伴互助读准音

震裂塌下挣扎大窟窿

师:“请一位小老师来读第二组词语,其他同学认真听,小老师读错了,我们帮帮他,读正确了,我们跟着读两遍,好吗?(学生的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指名读的同学要当好小老师,自然竭尽所能,努力做到字正腔圆且不说,还能读出词语的“温度”与“色彩”,其他同学因为有“发现问题要帮帮小老师”的任务,个个也是聚精会神。

第二组词语读得兴趣盎然,气氛热烈。)

杜老师最后出示词语“冶炼”,联系语境读词意。“冶炼”的“冶”字极容易与“治病”的“治”字混淆,为什么呢?因为学生对“冶炼”这个专业术语的概念一无所知。查找病因,对症下药。杜老师先让学生读读课文第四自然段,然后说说女娲怎么“冶炼”五彩石,结合语言环境,理解意思之后,再来比较词语“治病”“冶炼”,比较中甄别,终生难忘。

三、整体感知——读课文

《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部分对三年级学生阅读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开课读题,学生已经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但古代劳动人民在创作这个神话故事时怎样的情感?赞扬的?敬佩的?悲伤的?或者憎恨的?学生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初步获得的情感体验,这种“原汁原味”的情感体验尤其真实,难能可贵。杜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独特个性体验。她不吝惜时间(这是许多老师都不敢尝试的,尤其是公开课,因为有担心课上不完的顾虑)让学生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朗读课文,遇到学生读不好的地方,便俯下身子和学生一句一句研读。读得字字真切,句句入情。读出了文章的段落结构,读出了神话故事的感情基调。

四、感悟“可怕”——读重点

《女娲补天》第一自然段,作者通过极富夸张的场景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一幅人间灾难图。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感受灾难的可怕”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朱教仁教授的话给了我们不少启迪。他说:“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使人指导,朗读使人感受。”——智者如斯。先来回顾一下第一自然段的教学流程:

1.初读语段, 获得情感体验。

师: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读完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生1:太可怕了

师:是的,无论是谁都会同感深受。

生2:我觉得这是一场史无前例的灾难

师:是的,天崩地裂,的确是史无前例,你的感受很真实!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杜老师很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都给予了肯定】

2.品读重点词句,引发想象。

师:你从哪里感受到灾难的可怕?紧扣重点词句,展开想象,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

生1:我仿佛听到一阵巨大的响声,远远的天空塌了一大片,一块块巨石掉落下来,许多人、许多动物、植物都被巨大的石块夺取了宝贵的生命!

生2:我仿佛看到山岗上到处烧着熊熊大火,冒着黑烟,人们都惊慌失措,纷纷逃命。

生3:我也看到可怕的场面了:村庄上、田野里到处是肆无忌惮的洪水,许多妇女抱着哭喊的小孩,往山岗上跑去;还有许多人在洪水里挣扎着,真是可怕的人间灾难啊!

(想象和夸张——神话故事的创作源泉。阅读神话故事必须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产生情感共鸣。文中“大窟窿、震裂、熊熊大火、洪水、挣扎”等关键词语是学生再造想象的基点。杜老师让学生品读批注,再造想象。学生看到了从天而降的巨石,看到了肆无忌惮的洪水、熊熊大火,看到了人们惊慌失措的表情,听到了大人小孩呼喊救命的声音……情景再现,感悟“可怕”)

3.感情朗读,以声传情

师:是呀,熊熊火海,滚滚洪水,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多么悲惨的人间灾难!孩子们,把你体会到的种种用你们的声音表达出来吧。(课件出示:远远的天空塌下一大块,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许多人在水里挣扎。)

生:充满感情地朗读)读出了自己的真切体验。】

【品读想象,境由心生,情动辞发,书声琅琅,真情流露!感悟场景“可怕”,在三个极有层次的朗读训练中有效达成目标。老师没有讲解,而是“以读为本”,悄然带着孩子们在神话故事“可怕”的场景里成功地“走”个来回】。

以读为本 读中感悟

以读为本,感悟神奇

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学习体会_

观课感悟——以读为本

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积累

以读为本 读中感悟总结

以读为本感悟语言教学反思

《以读为本感悟神话.doc》
以读为本感悟神话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