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地质野外实习

2020-03-02 21:34:49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嵩山地区野外地质地貌实

习报告

专业:地理科学; 班级:地科2班; 姓名:徐跃;

同组同学:李来福,杨金光,牛秀丽,何景伟,张会丹,李灵,高雅静,马晓璐,王喜花,张静艳,陈亚楠,仙春贺;

指导老师:江富建,蒋国富;

2010年5月1号;

(1)

前言

日出嵩山坳,晨钟惊飞鸟。林间小溪潺潺,坡上青青草„„, 一曲《牧羊曲》写出了嵩山的雄伟壮丽和少林寺的秀丽景色,嵩山被称为世界地质公园,主要以旅游业为主。同时嵩山也被誉为我国历史发展的博物馆。儒、释、道三教会汇集,其中还包括了中国六最:禅宗祖庭--少林寺,现存规模最大的塔林--少林寺塔林,现存最古老的塔--北魏嵩岳寺塔,现存最古老的阙--汉三阙,现存最古老的观星台。此外,还包括太室山黄封盖下的中岳庙,嵩阳书院气宇恢宏,古朴高雅。

风景名胜区内,人类文明的产物——寺、庙、宫、观、庵、洞、坛、台、阙、院、碑、塔等等举目即拾。据统计有十寺、五庙、五宫、三观、四庵、四洞、三坛、二台、三阙、一院,碑刻数百通,宝塔二百七十余座。真可谓历代典型建筑大荟萃,艺术境界巧夺天工,是祖国少有的建筑艺术宝库。

在2010年4月23日时候,学校为了我们更好地学习地质,地貌的知识,在马书记,蒋国富院长,江富建老师,白耕勤老师的带领下由学校出发,途径汝阳转车来到了旅游胜地,世界地质公园----嵩山。在登封的中岳旅社落脚。

嵩山那里地质现象明显,在一定区域内各种地质现象完备,地层发育齐全,各种构造地形清晰,矿产资源丰富,旅游景观有名,交通便捷,是各个高校学习,实习地质地貌的最佳之地。

嵩山北到黄河边,南到萁山,西到洛阳龙门,东到密县白寨。气势雄伟,整个山脉东西绵延近百千米,南北宽20千米,面积达三千多平方公里,其中嵩山主体部分有:少室山,太室山(主峰峻极峰,海拔 1491.7m),称我国之----中岳。

嵩山地区现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十三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十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六十处。这些文物保护单位,是研究我国历史上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社会文明的“百科全书”。

前人对嵩山有着深度的研究,几十年来许多中外地质学家慕名而来,1950年,张伯声对嵩山进行地质调查,确立了“嵩阳运动”;1954年,张尔道在嵩山地区地质调查确立了“中岳运动”,1958~1959年王曰伦等对嵩山地区进行路线地质研究,提出了“少林运动”的存在;1958年以来马杏垣等对五佛山的层序划分和嵩山构造变形史进行了详细研究,建立了区内“重力滑动构造系统和模式”,以上这些研究奠定了嵩山地区的地质研究基础。

本次实习共七天(路上两天),实习的主要内容和意义是:学会辨别几类典型岩石的特征,掌握地质,地貌野外实习的基本方法,懂得如何正确使用地质锤,地质罗盘,放大镜等地质实习工具。对实习地区的地层,岩石,地质构造,地貌有基本的了解,在实践的基础上能更深一步对课本知识了解,理论知识到野外能够解释多种现象,以实践促进学习,加强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习,培养出用地质观点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观察分析岩石特征及用途,褶皱,断裂特征,辨认和分析河流地质作用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明确了地质及自然地理与现实紧密结合的治学思想。

第一章:嵩山地区自然,经济概况

1,自然方面:嵩山北到黄河边,南到萁山,西到洛阳龙门,东到密县白寨。气势雄伟,整个山脉东西绵延近百千米,南北宽20千米,面积达三千多平方公里,其中嵩山主体部分有:少室山,太室山(主峰峻极峰,海拔 1491.7m),称我国之----中岳。嵩山属伏牛山系,是中国五岳之一,通称为中岳。它东西横卧,雄峙中原,海拔最低为350米,最高处为1512米,环山地跨新密、登封、巩义、偃师、伊川等市县。嵩山中部以少林河为界,东为太室山,西为少室山,太室山,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北,为嵩山之东峰,海拔1440米。嵩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黄河之浜,古城郑汴路之间,以中岳嵩山为主体,面积1200平方公里。它是在充分利用现有森林资源和自然资源的基础上,以国营登封林场经营的17.3万亩山林为主体,以中岳嵩山众多的名胜古迹为依托,于1986年经国家林业部批准兴建,是国家十大森林公园之一,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

嵩山先后经历了“嵩阳运动”,“中岳运动”,“少林运动”,“燕山运动” ,“印支运动” ,“喜马拉雅运动” 。几次大的地壳运动,逐渐形成了山脉。在嵩山范围内,地质史上的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地层和岩石均有出露。形成于27亿年前的太古代岩层被称为“登封群”,距今21~19亿年的元古代形成的浅海岩类称为“嵩山群”。形成于14~8亿年前的中元古代后期和新元古代地层称为“五佛山群”。形成于6.5~5.8亿年前、沉积有山岳冰川。形成于5.43~4.9亿年前的寒武纪的发育完整,化石丰富,以灰岩、页岩、白云岩为主,含有三叶虫化石,奥陶纪地层以页岩、灰岩、白云岩为主。形成于4.1~2.5亿年前的晚古生代、石炭纪地层含有铝土矿、赤铁矿,二叠纪地层含有砂岩、页岩、煤炭和丰富的植物化石。形成于2.5~0.65亿年前的中生代嵩山只沉积了三叠纪地层,缺失了白垩纪、侏罗纪地层,以砂岩和炭质页岩为主,也有油页岩。形成于0.65亿的新生代至今的地层含有围岩、砂砾岩、亚黏土和黄土。

三大类岩石发育齐全,褶皱,断裂构造明显,最大的褶皱为登封大背斜。两大断裂将嵩山分为太室山、少室山和五指岭三部分。,地壳运动显著,主要有三次古代运动(嵩阳运动、中岳运动、少林运动)。古生物化石基础地质内容丰富。

2,经济方面:在嵩山脚下的登封市,农业经济发达,工业不发达,旅游业,加工业发达。

农业方面:主要以种植玉米,小麦,豆类,烟叶等。

工业方面:登封市矿产资源丰富,煤矿,铝土矿,麦饭石等。工业企业有电力企业。

第三产业:旅游:登封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为登封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嵩山历史文化建筑群包括太室阙、中岳庙、少室阙、启母阙、嵩岳寺塔、少林寺常住院、初祖庵、少林寺塔林、会善寺、嵩阳书院、观星台等名胜古迹,自然景观有中岳嵩山、三皇寨、卢崖瀑布、九龙潭、石淙河、白沙湖等,形成了武术游、文化游、天文游、地质游、宗教游、考古游、山水游、乡村游等8个旅游线路。

第二章:岩石

岩石是一种或多种矿物的集合体,它是构成地壳的基本成分。按其成因分为三大类,即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1,岩浆岩:

是由地壳内部上升的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冷凝而形成的,又称火成岩。岩浆岩分为: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酸性岩。 本次实习主要观察,采集基性岩和酸性岩类。 时间:2010年4月24日; 天气:晴;

地点:嵩山山腰;

内容:基性岩(辉绿岩) 辉绿岩:

辉绿岩的颜色:以黑,灰为主;矿物成分:主要为斜长石和辉石;结构:结晶,细粒;构造:块状;

在嵩山山腰处,有两座山之间相接部分由下往上的颜色为黄色,泛黑长度5米以上,高50米左右,岩层破碎,表面为黄褐色和黑褐色,左边的边界线平直,右边呈锯齿状,这一部分即为辉绿岩。风化后的颜色为黄褐色或黑褐色。在这一段的灰绿岩墙的围岩,形成于太古代登封群,围岩又称条带状混合岩,矿物成分以石英,长石,云母为主,构造为条带状。

图: 花岗岩:

火成岩的一种,在地壳上分布最广,是岩浆在地壳深处逐渐冷却凝结成的结晶岩体,主要成分是石英、长石和云母。一般是黄色带粉红的,也有灰白色的。质地坚硬,色泽美丽,是很好的建筑材料。通称花岗石。花岗岩是一种岩浆在地表以下凝却形成的火成岩,主要成分是长石和石英。花岗岩质地坚硬, 难被酸碱或风化作用侵蚀,常被用于建筑物的材料。

时间:2010年4月25日;天气:小雨;地点:日本侵华飞机场;内容:酸性岩(花岗岩)

花岗岩的颜色:灰白色,肉红色,纯红色,绿色,黑灰色; 矿物主要成分:长石(正长石,斜长石),石英。次要成分:角闪石,云母(黑云母,白云母,金云母);

结构:结晶结构,花岗结构; 构造:块状构造;

2010年4月25日上午我们在登封市西边约6公里的日本侵华飞机场实习了花岗岩,我们主要见到了5种花岗岩,肉红色的,黄褐色的,灰白色的,黑色的,红色;如红色的最为常见,绿色的最为少见,建筑材料以绿色为最好,花岗岩中黑色的物质主要是角闪石和黑云母,粒状为角闪石,片状为黑云母。除了采集花岗岩标本外,还采集了花岗岩变质后的岩石------花岗片麻岩。

2,沉积岩:

沉积岩,又称为水成岩,是三种组成地球岩石圈的主要岩石之一(另外两种是岩浆岩和变质岩)。是在地表不太深的地方,将其他岩石的风化产物和一些火山喷发物,经过水流或冰川的搬运、沉积、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在地球地表,有70%的岩石是沉积岩,但如果从地球表面到16公里深的整个岩石圈算,沉积岩只占5%。沉积岩主要包括有石灰岩、砂岩、页岩等。沉积岩是在地表或接近地表常温常压条件下(-70-200℃,一至十几大气压),由风化作用,生物作用和某些火山作用产生的物质经搬运、沉积和成岩等一系列地质作用形成的。

1,碎屑岩类:在嵩山主要采集的碎屑岩类主要为砂砾岩,角砾岩,粗粒砂岩,细粒砂岩。

砂砾岩:

在登封玉皇庙附近,我们采集了砂砾岩。

颜色:紫红色;矿物成分:砂岩,石英岩,花岗岩,粘土等;结构:粒度大小不一,碎屑粘土结构;构造:层理构造。

砂岩:(1)粗砂砾岩:又称大战矿岩。颜色为青灰色或灰白色,主要成分为石英,含少量长石、白云母。碎屑结构,层面构造。

(2)细砂砾岩:又称平顶山砂岩。学名长石石英砂岩。灰白色,主要成分为石英,含少量长石、白云母和粘土矿物。碎屑结构,层面构造。

2,化学岩和生物化学岩:这次实习主要见到和采集到的标本是:石灰岩; 主要是白云质石灰岩,颜色:灰白色;矿物成分:方解石,白云石;构造:块状构造;结构:碎屑结构;

石灰岩:

石灰岩主要是在浅海的环境下形成的。石灰岩按成因可划分为粒屑石灰岩(流水搬运、沉积形成);生物骨架石灰岩和化学、生物化学石灰岩。按结构构造可细分为竹叶状灰岩、状灰岩、团块状灰岩等。

石灰岩标本描述: 颜色:灰黑色;

主要成分:方解石,可含少量白云石。 结构:碎屑结构; 构造:层面构造。

我们在石淙河实习了石灰岩。 图;

3,变质岩:

变质岩是在高温高压和矿物质的混合作用下由一种岩石自然变质成的另一种岩石。质变可能是重结晶、纹理改变或颜色改变。变质岩是在地球内力作用,引起的岩石构造的变化和改造产生的新型岩石。这些力量包括温度、压力、应力的变化、化学成分。固态的岩石在地球内部的压力和温度作用下,发生物质成分的迁移和重结晶,形成新的矿物组合。变质岩是组成地壳的主要成分,一般变质岩是在地下深处的高温(要大于150℃)高压下产生的,后来由于地壳运动而出露地表。

一般变质岩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变质作用作用于岩浆岩(火成岩),形成的变质岩成为正变质岩;另一类是作用于沉积岩,生成的变质岩为副变质岩。

这次实习我们主要采集了一些典型的变质岩,有石英岩、断层角砾岩。 石英岩:

石英岩,主要矿物为石英,可含有云母类矿物及赤铁矿、针铁矿等。石英岩是一种主要由石英组成的变质岩(石英岩含量大于85%),是石英砂岩及硅质岩经变质作用形成。一般是由石英砂岩或其他硅质岩石经过区域变质作用,重结晶而形成的。石英岩的原岩可以是:单矿物石英砂岩,含泥质、钙质石英砂岩,胶体沉积的硅质岩(包括陆源碎屑溶解再沉积的硅质岩和与火山喷气有关的硅质岩)和深海放射虫硅质岩等。不同原岩形成的石英岩,可根据结构、变晶程度、副产物、岩石共生组合及产状等加以区分。

时间:2010年4月27号; 天气:晴; 地点:中岳庙后山山沟;

石英岩标本描述:颜色:新鲜面为灰白色、青灰色,风化后呈浅褐色; 矿物成分:石英,可含长石、云母和磁铁矿; 结构:粒状变晶结构; 构造:块状构造。 千枚岩:

显微变晶片理发育面上呈绢丝光泽的低级变质岩。典型的矿物组合为绢云母、绿泥石和石英,可含少量长石及碳质、铁质等物质。有时还有少量方解石、雏晶黑云母、黑硬绿泥石或锰铝榴石等变斑晶。常为细粒鳞片变晶结构,粒度小于0.1毫米,在片理面上常有小皱纹构造。原岩为黏土岩、粉砂岩或中酸性凝灰岩,是低级区域变质作用的产物。因原岩类型不同,矿物组合也有所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类型的千枚岩。如黏土岩可形成硬绿泥石千枚岩;粉砂岩可形成石英千枚岩;酸性凝灰岩可形成绢云母千枚岩;中基性凝灰岩可形成绿泥石千枚岩等。千枚岩可按颜色、特征矿物、杂质组分及主要鳞片状矿物进一步划分为银灰色绢云母千枚岩、灰黑色碳质千枚岩及灰绿色硬绿泥石千枚岩等。千枚岩分布很广,可形成于不同地质时代。

时间:2010年4月27号; 天气:晴;

地点:中岳庙后山:

千枚岩标本描述:颜色:银灰色、褐色、灰白色; 矿物成分:绢云母、石英和富钠斜长石; 结构:细粒变晶结构; 构造:块状构造。 。

第三章:地质构造

地壳中的岩层地壳运动的作用发生变形与变位而遗留下来的形态。地壳或岩石圈各个组成部分的形态及其相互结合方式和面貌特征的总称。包括褶皱,节理和断层等最基本的地质元素。

褶皱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①核,褶皱的中心部位;②翼,泛指核部两侧比较平直的部分;③轴迹﹐褶皱面从一翼过渡到另一翼时出露的轴部;④枢纽﹐同一褶皱面上最大弯曲点的连线;⑤轴面,各相邻褶皱面的枢纽联成的面,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不规则的曲面,轴面与地面或其他面的交线称为该面上的轴迹;⑥轴,想的圆柱状褶皱可以由一条平行其自身移动而描绘出该褶皱面弯曲形态的直线,这一直线又称为褶轴。褶轴只是具有表明几何方位意义的线段,圆柱状褶皱的枢纽方向代表了褶轴的方向。非圆柱状褶皱可有枢纽线而没有统一的褶轴,只有把它分解成许多近似圆柱状褶皱的区段,才可分别确定其褶轴;脊线和槽线, 在横剖面上褶皱面的最高点称为脊,同一褶皱面上脊的连线称为脊线;反之,褶皱面在剖面上的最低点称槽,同一褶皱面上槽的连线称为槽线。

这次实习主要是褶皱(背斜,断裂);平行不整合。 背斜:

在地壳运动的强大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褶曲有两种基本形态,一种是向斜,一种是背斜。褶皱构造中褶曲的基本形态之一,与“向斜”相对。背斜外形上一般是向上突出的弯曲。岩层自中心向外倾斜,核部是老岩层,两翼是新岩层(这一点是其与向斜的根本区别)。

时间:2010年4月27号; 天气:晴;

地点:中岳庙后山登封大背斜。

该背斜为倾斜背斜,两翼倾角不等:左翼约23°右翼约45°。宽约230米,高约75米。褶曲节理发育,岩性为石英岩,形成于中元古代。北翼地层出露较完整。

图: 断裂:

断裂是指岩层被断错或发生裂开。据其发育的程度和两侧的岩层相对位错的情况把断裂分为三类。一类叫劈理,是微细的断裂变动,还没有明显破坏岩石的连续性。最常见的劈理是在褶曲的核部发育的轴面劈理,常呈扇形(以褶皱轴面为对称轴)。第二类称节理,是岩层发生了裂开但两盘岩石没有发生明显的相对位移的断裂变动。按其形成的力学性质,节理可分为张节理和剪切节理。

时间:2010年4月28号; 天气:晴;

地点:登封市玉皇庙。 断层标志:

1、有主断面。

2、两侧若是沉积岩,产状不一致,紊乱。

3、脱泄,褶皱代表本盘受力方向。

4、有构造岩(动力变质岩)

5、有角砾岩,带棱角,碎后胶结,成分单一。

6、断层泥(处于最近仍在活动的断层中)

7、动力变质矿物:产状方向沿重力作用方向,断层面两侧有氧化铁,呈红色,析出二氧化硅,原岩胶结硅化。

8、有擦痕,断层两侧发生移动。

9、有阶步

图:

平行不整合:

在沉积过程中,地壳运动使沉积区上升,受到剥蚀,沉积作用间断,后来又下沉接受沉积,故其间缺失部分地层。因上、下两套地层相互平行,其间存在一个假整合面。这种接触关系称为假整合或平行不整合。

又称假整合。其特点是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基本保持平行,但两套地层的时代不连续,其间有反映长期沉积间断和风化剥蚀的剥蚀面存在。平行不整合的形成过程是:①在地壳稳定下降或升降运动不显著的情况下,在一定的沉积环境中沉积了一套或多套沉积岩层;②地壳发生显著上升,原来的沉积环境变为陆上剥蚀环境,经长期的风化剥蚀后,地面上形成了凹凸不平的剥蚀面,剥蚀面上分布有古风化壳及铝土矿、褐铁矿等风化残积矿产;③地壳重新下降到水面以下接受沉积,形成新的上覆沉积岩层(其底部由于开始沉积的地形差异较大而常形成底砾岩),由于地壳基本上是整体上升和下降的,故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基本保持平行。所以,平行不整合的出现,反映了地壳的一次显著的升降运动。

时间:2010年4月26号; 天气:多云; 地点:陈楼。 4月26号,在江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陈楼,实习了平行不整合。这里的底层为中石炭地层,岩性为石灰岩。

第四章:地壳发展历史

嵩山古老的岩石系形成于23亿年前,此前,嵩山是一望无际的大海,据中外地质学家考察,嵩山岩石发育完整,在地球发展历史上,历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五代,习称为“五世同堂”。嵩山地区的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出露,构成了中国最古老的岩系,登封群的“登封朵岩”。据中国地质界测定,这里是世界上稀有的自然地质宝库。据地质学家考察,经过23亿年的“ 嵩阳运动”,8亿年前的“中岳运动”,

5、6亿年前“少林运动”,才结束了地质史上的元古代,进入了古生代的寒武纪和奥陶纪。又经过约两亿年,此处地壳上升至海平面以上,因其受风化和剥蚀作用,形成了嵩山地区的含煤地层。两亿三千年前后,中国的版土上,又发生了一次延续很长时间的地壳运动,南北广大地区的“燕山运动”,嵩山地区受到南北方向的推挤,形成了今天的山势地貌。

嵩山先后经历了“嵩阳运动”、“中岳运动”、“少林运动”等几次大的地壳运动,逐渐形成了山脉。在嵩山范围内,地质史上的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地层和岩石均有出露。

一、嵩阳运动

嵩阳运动是发生在太古代末期的一次激烈的造山运动,使登封群强烈褶皱,形成以东西向为主的线型褶皱和穹窿构造,伴有以酸性岩浆为主的侵入活动,使岩石发生强烈区域变质和不同程度的混合岩化作用,并造成嵩山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接触。这次运动使本区陆壳开始形成。这次构造层以塑性形变为主,褶皱形态复杂,总体呈现以近东西向为主的一系列短轴背斜或穹窿构造。

二、中岳运动

中岳运动发生于早元古代末的一次强烈的造山的运动,它使嵩山群形成近南北向的紧闭线状褶皱,岩石发生浅变质。使陆壳运动进一步增长,地台基底基本形成,中条构造层由嵩山群组成,与下伏嵩阳构造层不整合接触。地层褶皱强烈,形成近南北向的紧闭线形复式褶皱。这个时期形成的断裂构造主要有东北向的压剪性冲断层、近东西方向的张性正断层及沿嵩山群底剪切而形成的滑脱断裂。

三、少林运动

发生于震旦纪与寒武纪之间的升降运动,这次地壳运动以后,本区全面沉降,广泛接受海相沉积。它使基底断块翘起,南高北低,导致五佛山群发生由南向北重力滑动,并伴生褶皱及构造。

有关此项的一项实习内容是在中石炭地层采集浅海相无脊椎动物化石。 海洋类:

时间:2010年4月26日; 天气:多云;

地点:陈楼,箕山北; 标本描述如下:

1.腕足类 描述:由两个半壳组成,但大小不一致,大可有指甲盖大小,小可至米粒大小。生活在淡水中称哈;生活在海水中称蚌。此类生物附着在海底岩石上生活。

2.珊瑚类 描述:主要为单体、管状,有麦秸杆粗细,中空,在圆洞底部中央有小凸起。在75米以内的温暖浅水中附着在海底岩石上生活。

3.蜓类 描述:大小、形状似麦粒,纺锤状或接近于圆状,内部有网格状,为生活在浅海中的蜉蝣生物。

4.海百合 描述:石炭纪、二叠纪蜉蝣生活在浅海中,现在生活在深海中,形状比麦秸秆稍粗,圆柱状,中心有极细小洞。

5.螺类 描述:类似于现在的海螺。 6.棘皮动物 描述:面上有凸起。 植物化石类:

时间:2010年4月26日; 天气:多云; 地点:煤场 。

是指存留在岩石中的植物遗骸。我们采到的标本有树类,花类等。

第五章:矿物资源

嵩山附近矿物资源丰富,发现有煤、铁、铝土矿、铜、铌钽、磷、石英岩、脉石英、水晶、钾长石、石棉、石灰岩、白云岩、粘土、天然油石与玉石、麦饭石、建筑用砂和石材等18种矿产,其中具有较大开采价值的是石英岩,主矿层产于嵩山群罗汉洞组,其规模达大型——特大型。其中煤炭探明储量15.8亿吨,被明代大药物学家李时珍誉为神奇的“嵩山药石”——麦饭石储量2亿吨。

煤矿:

煤是最主要的固体燃料,是可燃性有机岩的一种。它是由一定地质年代生长的繁茂植物,在适宜的地质环境中,逐渐堆积成厚层,并埋没在水底或泥沙中,经过漫长地质年代的天然煤化作用而形成的。在世界上各地质时期中,以石炭纪、二叠纪、侏罗纪和第三纪的地层中产煤最多,是重要的成煤时代。煤的含碳量一般为46~97%,呈褐色至黑色,具有暗淡至金属光泽。根据煤化程度的不同,煤可分为泥炭、褐煤、烟煤和无烟煤四类。

登封地区出产的原煤为品位较高的无烟煤和焦煤,主要的煤矿有新登、新鑫、新建煤矿。在煤层地两端煤矸石中保存着大量的植物化石标本。

麦饭石: 麦饭石是一种天然的药物矿石,含有人体所必需的钾、钠、钙、镁、磷常量元素和锌、铁、硒、铜,锶、碘、氟、偏硅酸等十八种微量元素。微量元素约占人体重的0.025%,虽然其含量甚微,但是它在人类的生命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们在人体中含量不足或过剩都会影响健康,甚至危及生命。因此人体必须不断的通过各种途径补充微量元素,以满足人本生长发育和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水平的需要。

麦饭石中含铝硅酸盐类(长石),对色素和细菌有吸附能力, 如果将麦饭石研成粉末,离子溶出和吸附作用增强。 麦饭石处理水使水变成了带+的、-的电原子团多的水。麦饭石能吸附水中游离子,麦饭石经水后,可溶出对人体和生物体有用的常量元素K、Ca、Mg及Si、Fe、Zn、Cu、Mo、Se、Mn、Sr、Ni、V、Li、Co、Cr、I、Ge、Ti等微量元素,麦饭石在水溶液中还能溶出人体所必须的氨基酸。

麦饭石属火山岩类,其主要矿物质是火山岩。麦饭石被认为是5000-7550万年前火山喷射出的熔岩埋于地下,经过火山的高湿、炎热春天所产生的酸性物质以及地壳变动所产生的压力而形成。由此可以推断,麦饭石产于火山地带。

登封麦饭石属于火成岩,石英斑岩中的一种矿物质,其外观浅灰色(硬质)和浅黄褐色(软质)两种,其颗粒如麦如米,质地松脆,就象抓紧一饭团,地质上定名为黑云母斑状石英二长岩,医学上定名为麦饭石。

第六章:地貌

地貌是指地球硬表面由地貌内外动力相互作用塑造而成的多种多样的外貌或形态。

解释:地表起伏的形态,如陆地上的山地、平原、河谷、沙丘,海底的大陆架、大陆坡、深海平原、海底山脉等。根据地表形态规模的大小,有全球地貌,有巨地貌,有大地貌、中地貌、小地貌和微地貌之分。大陆与洋盆是地球表面最大的地貌单元,较小的地貌形态如有在流水和风力作用下形成的沙垄和沙波等。地貌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要素之一,对地理环境的其他要素及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具有深刻的影响。地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地貌发展变化的物质过程称地貌过程,包括内力过程和外力过程。内力和外力是塑造地貌的两种营力,地貌是内力过程与外力过程对立统一的产物。

地貌类型复杂多样,这次我们实习主要是:构造地貌,流水地貌,黄土地貌。

构造地貌:

嵩山完整地出露着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五个地质历史时期的沉积和构造。清晰地保存着发生在距今25亿年,18亿年,5.43亿年分别被命名为“嵩阳运动”、“中岳运动”、“少林运动”的三次全球性前寒武纪造山、造陆运动所形成的角度不整合接触界面及构造形态遗迹。

单面山:

指由单斜岩层构成的山岳。单面山沿岩层走向延伸,两坡不对称,一坡与岩层面一致,长而缓,称为单面山的后坡(或构造坡);另一坡与岩层面近乎垂直,短而陡,一般是外力作用沿岩层裂隙破坏而成,称为单面山的前坡(或剥蚀坡)。

单面山发育的因素:

第一,软硬岩层在抗侵蚀方面。如果软硬岩层的抗蚀性差别不大,则单面山地貌发育明显,上部为陡崖,下部为缓坡,上下界限分明,前后坡极不对称。如果软硬岩层的抗蚀性相差较大,则陡壁不明显,上部为凸坡,下部为凹坡。

第二,岩层倾角大小。如果上部坚硬岩层很薄,下部软弱岩层很厚,则前坡保护层剥蚀后退很快,山脊线比较弯曲;相反,上部坚硬岩层较厚,则前坡保护层剥蚀后退很慢,山脊线比较平直,陡崖高大。

第三,岩层倾角大小。岩层倾角越缓,前坡后退越快,山脊线曲折;相反,岩层倾角越大,前坡后退越慢,山脊线平直。

时间:2010年4月26号; 天气:多云; 地点:陈楼村; 我们在陈楼村实习了单面山,这里一面为陡坡或悬崖,另一面为缓坡或背坡的地形。出现在地层翘起的地区,由坚硬的盖顶层和形成峭壁的下伏软弱层的差异性风化侵蚀造成。倾斜坡度大致为35度。

图:

背斜:

在地壳运动的强大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褶曲有两种基本形态,一种是向斜,一种是背斜。褶皱构造中褶曲的基本形态之一,与“向斜”相对。背斜外形上一般是向上突出的弯曲。岩层自中心向外倾斜,核部是老岩层,两翼是新岩层(这一点是其与向斜的根本区别)。 时间:2010年4月27号; 天气:晴;

地点:中岳庙后山登封大背斜。

该背斜为倾斜背斜,两翼倾角不等:左翼约23°右翼约45°。宽约230米,高约75米。褶曲节理发育,岩性为石英岩,形成于中元古代。北翼地层出露较完整。

流水地貌:

定义:地表流水在陆地上是塑造地貌最重要的外动力。它在流动过程中,不仅能侵蚀地面,形成各种侵蚀地貌(如冲沟和河谷),而且把侵蚀的物质,经搬运后堆积起来,形成各种堆积地貌(如冲积平原),这些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统称为流水地貌。

河流地貌:河流作用于地球表面,经侵蚀、搬运和堆积过程所形成的各种侵蚀、堆积地貌的总称。

河流作用是地球表面最经常、最活跃的地貌作用,它贯穿于河流地貌的全过程。无论什么样的河流均有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并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类型。

河流一般可分为上游、中游与下游3 个部分。由上游向下游侵蚀能力减弱,堆积作用逐渐增强。河流根据平面形态、河型动态和分布区域的不同,有不同的类型。依平面形态可分为顺直型、弯曲型、分汊型和游荡型;按河型动态主要分为相对稳定和游荡型两类。山区与平原的河流地貌各自有着不同的发育演化规律与特点。山区河流谷地多呈V或U形,纵坡降较大,谷底与谷坡间无明显界限,河岸与河底常有基岩出露,多为顺直河型;平原河流的河谷中多厚层冲积物,有完好宽平的河漫滩,河谷横断面为宽U或W形,河床纵剖面较平缓,常为一光滑曲线,比降较小,多为弯曲、分汊与游荡河型。

时间:2010年4月26号,下午; 天气:多云;

地点:淮河上游的颍河小桥;

描述:地势平缓,河谷较宽。分为三个部分: 1.平水区 即河床 主要为砾石和粗砂。

2.洪水区 即河漫滩 分为边滩和心滩 成分具有二元结构:上部:黏土类、细砂——称为漫滩相沉积;下部:砾石、粗砂——称为河床相沉积。

3.枯水区 即河流阶地 一般在中上游,越高形成时间越早。 洪积扇:洪积扇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暂时性山地水流出山口堆积形成的扇形地貌。组成洪积扇的泥沙、石块颗粒粗大,磨圆度差,层理不明显,透水性较强,扇面上水系不发育。由于山前构造断裂下降,洪积物厚度可达数百米。从扇顶至扇缘高差也可达数百米。一系列洪积扇互相联结形成洪积平原,又称山麓洪积平原。洪积扇因山地不断抬升,山前平原不断下降,形成上叠式扇体。当山地上升规模、幅度均较大时,老扇随之抬升,在其下方发育新扇体,形成串珠状洪积扇。当山地前缘有不等量的新构造活动时,新扇体向相对下降的一侧移动,使新老扇体并列向一侧偏转,造成不对称形态。 时间:2010年4月24号; 天气:晴; 地点:嵩阳书院东100米左右;

这里洪积扇的形态为扇形。分上,中,下三部,上部物质构成:岩石大小混杂,磨圆度差,渗透性强,地下水埋藏深,越往上走岩石越大。下部则岩石块小,圆滑。

夷平面:各种夷平作用形成的陆地平面。包括准平原、山麓平原、风化剥蚀平原和高寒夷平作用形成的平原等。夷平作用是外营力作用于起伏的地表,使其削高填洼逐渐变为平面的作用。夷平面是起伏平缓近似平坦面,发育过程受侵蚀基准面的控制,作用过程中力图降低地面高程,使之接近基准面。剥蚀面与夷平面不同,是指较小范围的、由侵蚀-剥蚀作用形成的规模较小、局部基岩裸露的近似平整的地面。如流水剥蚀面、波浪剥蚀面、风化剥蚀面、溶蚀作用形成的剥蚀面等。有人只把准平原受后期构造抬升,再被侵蚀切割成不同高度的近似平齐的峰顶面称为夷平面,其实这只是夷平面中的一种。山地层状地貌中属于不同地文期的地面,有的可能还处于壮年期,不能认为都是夷平面。 时间:2010年4月27号; 天气:大风;

地点:一沙场附近;

嵩山地区是Ⅳ级夷平面.Ⅰ级夷平面海拔400米~500米;Ⅱ级夷平面海拔是750米~850米;Ⅲ级夷平面海拔是1100米~1200米主要分布在五指岭,箕山地区;Ⅳ级夷平面海拔1500米~1600米,主要分布在少室山地区。

黄土地貌:

发育在黄土地层(包括黄土状土)中的地形。黄土是第四纪时期形成的陆相淡黄色粉砂质土状堆积物。

中国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厚度最大的国家,其范围北起阴山山麓,东北至松辽平原和大、小兴安岭山前,西北至天山、昆仑山山麓,南达长江中、下游流域,面积约63万平方公里。其中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集中,占中国黄土面积的72.4%,一般厚50~200米(甘肃兰州九洲台黄土堆积厚度达到336米),发育了世界上最典型的黄土地貌。

时间:2010年4月26号; 天气:晴;

地点:陈楼村委东;

描述:形成:1,由于风力搬运,堆积形成。2,由于流水搬运。3,岩石风化。成分主要是黏土,碳酸钙含量也较多。土质颗粒均

一、直立性好,可挖窑洞,孔隙度大,结构松散,遇水沉陷(黄土的湿陷性)。中间由砾石层,说明1在第四纪,气候有干湿变化。2黄土堆积并非连续过程。

结束语

理论的根源来源于实践,为期七天的实习生活虽然让我们感到有些累,我感觉到自己充实了。使我们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这不仅仅局限于要学习的知识。通过这次实习,我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等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们也亲身体会到了地质考察的乐趣。更增进了同学们之间的友谊。

这次实习短暂而充实,在实习期间,我觉得时间过得很快,多么希望时间过得慢一些,对这次实习我的体会是:累并快乐着,快乐并充实着。

意见和建议:野外实习中的安全问题是最重要的问题,包括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要强抓。还有就是我个人认为实习时间应长一点,因为本系学习的地理知识很多都是通过实习加深印象,嵩山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还有好多内容没实习到。 希望学校能采纳

大一嵩山地区野外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嵩山地质实习报告

野外地质实习()

野外地质实习()

嵩山地区地质实习报告

地质野外实习总结

野外地质实习感受

地质野外实习心得

野外地质实习报告

地质野外实习心得体会

《嵩山地质野外实习.doc》
嵩山地质野外实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