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野外实习报告

2020-12-05 来源:实习报告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野外地质实习报告

陕西安康汉阴县双河口镇地质实习报告

姓名:邓正梁

学号:019715222645

专业:地质工程

学校:湖北广播电视大学

1 目录

第一章 实习目的和要求 一 实习目的

二 实习要求

第二章 实习地区的地理环境、位置和交通 第三章工作内容和方法 一 工作内容

二 工作方法 第四章 勘查区地质特征 第五章 收获及体会

第六章 问题和不足 第七章 致谢

2 第一章 实习目的和要求

实习目的

作为一名地质学校的在校学生,我们不仅应该认真学习课本上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野外地质勘查工作的基本工作原理,更应该积极参加野外地质勘查工作,以便更加深入的学习和掌握野外地质勘查工作的工作方法和流程。

而在安康汉阴县的这次实习,不仅是对我们所学习的专业知识的加强和巩固,增强我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对野外施工的认识,培养我们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和勇于探索、不畏艰苦的工作作风。而且,通过这次陕西安康汉阴县双河口镇的实习,有利于巩固我们在学校所学习的专业知识。 二

实习要求

这次实习中,我们主要的任务是学习在野外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各种问题及工作方法。学习野外施工过程中的基本工作方法及大概工作流程,对含矿底层岩层进行物探。

初步掌握地质野外勘察的具体工作方法和技术要求,能熟练的操作工作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专业勘察仪器,切实掌握仪器的操作方法及保证仪器安全的主要措施。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认真服从公司的工作安排,积极向老员工学习工作过程中的各种注意事项,以及野外施工过程中各个工作岗位上的工作方法及技术。对野外环境有清晰的认识,对如何在野外保证自己的安全有了保障。有问题,及时向老员工请教。

3 实习工作过程中,要将在学校中学到的各种专业知识付诸于实践当中去,养成严谨认真、不畏艰苦的工作作风。争取早日将自己培养成一名合格的地质工作者。

第二章 实习地区的地理环境、位置和交通

实习地区双河口镇位于安康市西北部汉阴县境内,汉阴县位于陕南秦巴山区,与安康市汉滨区、汉阴县紫阳县,石泉县、宁陕县和汉中市镇巴县毗邻.古称西城、安阳、汉宁、安康,唐至德2年(公元757年)始名汉阴至今,全县辖18个乡镇,179个行政村,版图面积1347平方公里,总人口29.2万人,境内山川秀丽,物阜民殷,人杰地灵,素有安康“鱼米之乡”美誉。汉阴交通便利,阳安铁路、31 6国道穿境而过,通乡公路四通八达。数字程控电话、移动通信覆盖全县18个乡镇。旅游风景区主要有:观音河水库、龙寨沟奇石景区、两合崖景区、森林公园。文庙、文峰塔、古城墙等名胜古迹吸引了众

4 多游客,享誉世界的国学大师、北大“三沈”——沈士远、沈尹默、沈兼士昆仲是汉阴人民的骄傲。

汉阴气候温和湿润,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海拔290—2128.2米。境内河流纵横,均属长江水系,年径流量5.19亿立方米,汉阴自然资源丰富,以矿产、动植物资源最为突出。全县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砂金、脉金,瓦板石、石灰岩、大理石、板石,花岗岩、石英砂,煤炭等1 9种,产地64处,是享誉海内外的中华铁锈红瓦板岩之乡和黄金大县。

第三章 工作内容和方法

这次我们实习的单位是陕西第一地质队,实习地点是安康汉阴县双河口镇,工作主要目的是对异常区域采样工作,在区域内进行踏勘,观察异常区域的地形底层特征,绘制地质剖面图,进行地质填图工作,对野外现象进行描述和解释。

为了更好的完成本次工作的地质任务,我们的主要工作方法是:首先,利用GPS RTK放样进行野外地质测量放样;再在勘察范围内利用瞬变电磁法(PROTEM 67)进行野外地下数据采集;进行地质采样,把地表腐质层剖去,对岩石风化层和原始底层进行随机采样装袋,对采集线路进行GPS路径保存,把线路复制投影在地图上,在1:50000地图上进行填图,对采样结果进行化验。 二

工作方法 GPS—RTK放样

实时动态(RTK)测量技术,近年来广泛应用于数字测图中。RTK技术是以载波相位双测量为根据的实时差分GPS测量技术,它是GPS

5 测量技术发展中的一个新突破。由于应用RTK技术进行的实时定位可以达到厘米级精度,因此,除了高精度的控制测量仍采用GPS静态相对定位技术之外,RTK技术已经可以应用于地形测图中的图根测量、地籍测量中的控制测量等。

测量工作在此次瞬变电磁法施工过程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测量工作是此次野外施工的先行者,它的正确与否和精度直接决定了其它工作能否顺利进行。 第四章 勘察区地质特征

勘查区出露地层从老到新为志留系下统的大贵坪组(S1d)、梅子垭组(S1m)、中泥盆统的韩城沟组(D2h), 区内基底构造层为中元古界酸--基性火山岩,上构造层主要出露寒武系、志留系、泥盆系一套硅质岩、细碎屑岩及碳酸盐岩。褶皱构造 矿区总体表现为一呈北西西—南东东向展布、向北北东倾斜的单斜构造,区域上实际为叶家坪河复式向斜的南翼部分,但层间小褶曲十分发育,尤其当岩层的刚柔程度差别较大时尤为显著,呈一系列紧闭的紧闭褶曲

平卧褶曲等。

6 地球化学特征

(1)片岩类岩石及部分石英脉中金元素含量普遍较高,为地壳金克拉克值的1—2倍,说明片岩类岩石层为金的矿源层,它为金的活化、富集进而形成工业矿床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前提。

(2)片岩类岩石及部分石英脉中银元素含量相对较高,为地壳银克拉克值的1—8倍,说明金与银密切相关。

(3)片岩类岩石及部分石英脉中铜、锌、镍、钡、锰、钒、钼等元素含量一般,小于地壳克拉克值或基本相当,说明金与铜、锌、镍、钡、锰、钒、钼等元素关系不密切。

(4)含炭硅质岩中除金含量较低外,银、铜、锌、镍、钡、锰、钒、钼等元素含量均相对较高,为地壳金克拉克值的1—9倍,说明含炭硅质岩中金成矿的机率很小,但银、铜、锌、镍、钡、锰、钒、钼等元素有活化、富集成矿的可能。 变质作用与围岩蚀变(1)变质作用

区域变质作用强烈,不同时期、不同构造层次的地质体其变质程度不同,主要为区域变质岩,而动力变质岩很少。区域变质岩遍及整个全区,变质程度较低,属绿片岩相,主要形成区域性的变质砂岩、片岩、硅质岩、结晶灰岩等。动力变质岩主要产于断层带中,主要形成角砾岩、碎裂岩、断层泥、蚀变岩等。

(2)围岩蚀变

7近矿围岩蚀变型式以渗滤扩散交代、热液裂隙细脉充填为主,主要蚀变类型为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黑云母化、石榴石化及绿泥石化等,显示了中低温热液蚀变矿物组合特征,其中前三者蚀变类型与成矿关系较为密切。

黄铁矿化

与金矿化关系密切,为金的主要载金矿物,单矿物分析含金达100.63×10-6

A、早期黄铁矿化:自形粒状,呈浅黄色,浸染状分布,局部可见呈细脉状或稠密浸染状沿片理产出,含金性较好。

B、晚期黄铁矿化:半自形—他形粒状集合产出,浅黄色,呈细脉状斜穿片理产出,脉宽0.3—1毫米或更宽,含金性较差。 第五章 收获及体会

通过此次实习,使我不仅巩固了我在学校内所学到的课本上的基础理

8 论知识,也培养了我的实际动手能力,而且增加了我对野外地质施工的认识,养成了我凡事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和勇于探索、不畏艰苦的工作作风。

通过此次实习,使我对很多以前只是有一点了解的理论知识,有了更加明确的思路,慢慢将课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了实践当中去,也增强了我一定要努力学习知识和各种工作技能,全面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地质工作者。同时,在这次实习当中,也让我切身的感受到了野外地质勘察工作的艰苦和枯燥,使我认识到了在工作过程中各个岗位上的工作人员密切配合的重要性,是我树立了更加正确的学习和工作态度,使我对以后面对其他工作及挑战有了更充足的积累和信心。 第六章 问题和不足

在这次实习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很多知识,也让我更清楚的认识到了自己的很多缺点和不足。

首先,这次实习,让我认识到了自己以前在学校学到的基础理论知识实在是太过于单一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我所遇到的很多问题是课本上的知识无法解决的,甚至是和课本上的相冲突,让我认识到了,只有在实践中财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各种理论知识,只有将理论付诸于实践才能检验它的正确与否。

其次,在这次实习过程中,使我耐心及细心不足的缺点逐渐显露出来,并且因为这个原因在工作过程中对工作造成了影响。但是,我相信这些问题只是暂时的,我一定会积极学习工作中所需要的各种知识,迎

9 难而上,早日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将自己更好的融入到工作当中去。 第七章 致谢

首先,要感谢陕西第一地质队给了我们这次宝贵的实习机会,让我们早日感受到了野外地质勘察工作的工作方式和方法,使我学习到了很多实践中才能学到的知识,让我更快的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和自身存在的问题。

其次,要感谢在这次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各位老员工,是你们教会了我野外施工的具体工作流程和方法,和你们一起生活学习,让我受益匪浅,谢谢你们。

推荐第2篇:野外地质实习报告

野外地质实习报告

一、实习时间:2013.06.01~06.07

二、实习地点:海州露天矿西侧、北侧。

三、实习任务:

地址观测及记录,砂岩的描述及其标本的采集,熟悉使用罗盘仪测量岩层产状(走向、倾向、倾角),以及了解地貌和地理坡度的测量。

四、实习具体内容:

1、首先我们观测的是露天矿西侧,该地点为第四原冲刷层。该层为黄色砂土层,厚度为1.65m,其上覆白色沙土,产状:走向,N58'E,倾向,N143'E,倾角19°。

2、露天矿西北侧的突出层组

在平盘西北边缘新露断面上,清晰地可见厚煤层,夹有灰色砂岩层,其岩(煤)层产状为:倾向 N153'E,倾角 N16.5°,煤层厚度为0.95m,夹矸,层厚度为1cm,与下覆杂色砾岩成角度2,是个体的关系。

3、太上层群煤层

该煤层位于太上层,其上部为灰白色砾岩、沙土。稳固度为大小不一,分类性较差。露天煤层之上的为灰黑色岩、岩及岩区页岩,风化严重,其产状为:倾向 N10°E,倾角 N13.5°。

4、太下岩层断层观测

沿边缘断面下行见到一灰白色粗砂岩层,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厚较的灰白色石英砂岩,在岩层坡面上见断层,该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呈锐角程度,岩层产状为N1.8°E,倾向 N159°E,倾角 N193°;断层走向为N203°W,倾向 N135°E,断层落差为1.2m,断层面粗糙为正断层,断层面内含有断层硝砾。

5、岩层岩性描述方法及步骤

在对岩层岩性描述前,首先将煤岩层风化的表面清除,然后观察岩石的颜色特征和岩面的组成成分及矿物特征。查看他们的百分含量,然后查看岩石中各粒度的大小、化石情况。活物种类、阎世铎结构、构造特征并命名。

6、罗盘测产状的方法(罗盘的使用)

①、首先调整好罗盘上的磁偏角

②、清除岩层层面,使出露的层面能够真实的反应岩层层面的自然状态。

③、用地质罗盘测岩石的走向:测量岩层走向时,将罗盘的长边(与罗盘上标有N—S相平行的边)的一条棱与层面紧贴,然后缓慢转动罗盘(注意:在转动过程中,罗盘紧靠层面的那条棱的任何一点都不能离开层面),使圆水准器的气泡居中,磁针停止摆动,这时读出磁针所指的读数即为岩层的走向。

④、用地质罗盘测岩石的倾向:测倾向时,用罗盘的北端

指着层面的倾斜方向,使罗盘的短边(即S边)与层面贴紧,放平,并转动罗盘,转动方法及原则同上,北针所指的读数即为所求的倾向。

假若在岩层顶面还是哪个进行测量有困难,也可以在岩层底面上测量,仍用长测望标指向岩层倾斜方向,罗盘北端紧靠底面,读指北针即可。假若测量底面时读北针受障碍,则用罗盘南端紧靠岩层底面,读指S针亦可。

⑤、用地质罗盘测岩石的倾角:测倾角时,将罗盘竖起,以其长边贴紧层面,并与走向线相垂直,用中指拨动罗盘,使测斜器上的水准器(长水准器)气泡居中,这时测斜器上的游标所指半圆刻度盘的读数即为倾角角。倾角的变化界于0-90°之间。

7、实习总结

为期一周的野外实习观测,尽管我们这次的"笃行"只有短短一周,但在老师的带领与指导下,使我很快对地质方面有了大概的认识,同时也对课堂上的内容加深了理解,尤其对岩石构造及地形地质作用有了更加清楚深刻的认识。但这次实习也同时了解到自己对煤矿地质问题方面了解还很少,在以后的学习中应不断学习积累,更需要多多实践,来丰富自己的不足,实习过程中让我认识到学会观察的重要性,理论联系实际,学会独立思考,多学多问。通过这次实习还体会到了同学们的热情,以及助人为乐的好精神,使班级更有凝

聚力。我更深刻认识到了地质学的意义,它也与我们的工作息息相关,如地层与煤层密切相关。也体会到了"学以致用"的道理,并且学会了一些基本的考察地质构造的方法和要领。注意研究的方法和工具的使用,学会基本的考察报告的写法,同时充分认识到地质考察的必要性和艰苦性。这也激发了我自己对地质学考察和探索的兴趣。加深了原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对今后的工作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 最后感谢指导老师的辛苦讲解谢谢你们,你们辛苦了! 背斜

向斜

指导老师:姜伟太实习班级:12采矿报告编写人:荆正军2013年7月25日

张老师

煤矿地质实习计划

一、时间:2013年6月26日

二、地点:海州露天矿

三、实习目的:通过对野外现场地质的观察,运用基本理论

知识对岩层产状进行测量(罗盘),对岩性及其特征进行描述,的发训练,已达到对地质收集、分析、整理的能力。

四、实习要求:

①、罗盘测产状的方法及数据记录。

②、对采石岩成分性质的观察及描述方法学习。

③、对褶皱、断层构造特征及产状的观察描述方法学习。

④、地区观察的简单描述。

⑤、写出实习报告。

五、实习内容

①、产状三要素的测量方法及记录。

②、对岩性特征及地层褶皱、断层观察记录,每个层结

构的观察与记录。

③、断层面的观察与断层性区判断。

④、对褶皱构造状态的观察与描述。

⑤、了解影响矿井生产及其他的主要地质因素。 ⑥、编写实习报告。

六、实习工具:罗盘、钢尺(地质科研组供)放大镜

地质锤

推荐第3篇:野外地质实习

野外实习指导书

实习时间:2012年12月15日、16日两天。每天早上8点从江宁校区骏园乘大巴准时出发,

下午5点前返回学校。

实习地点:南京湖山地区、六合火山地质公园和南京地质博物馆。

具体行程:

12月15日上午考察三叠系青龙组剖面、山头洼背斜剖面,中午在阳山碑材公园休息,

下午考察大石碑断层、汤山溶洞群;

12月16日上午考察瓜埠山(或桂子山)火山机构及寻找雨花石,中午在珠江路地质博

物馆休息,下午地质博物馆参观。

地形地貌

湖山地区位于南京城东28km,地形上由三列山组成,走向北北东。北列山海拔120~169m,包括排山、棒槌山。中列山山势较高,包括黄龙山、团山、纱帽山、十山、陡山、狼山等,主峰孔山海拔341.8m。南列山简称汤山,主峰海拔292.3m。二列山之间是两个纵向次生谷地,北侧湖山谷地是龙潭煤系地层经地表水侵蚀形成,南侧谷地是志留系高家边组页岩被剥蚀而成。湖山次生谷地两侧的谷坡上,发育有二级阶地。第一级阶地海拔40—60m,即农田、煤矿所在地,二级阶地海拔60~70m,主要为残积、坡积之碎石。夹少量冲积成因的粉砂质粘土。泉水有孔山寺泉和棒槌山泉出露,均为上升泉。

从地貌发展阶段看,该区域剥蚀作用进行得相当深刻,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现象比较普遍。实习区域断裂构造出露也较清楚。横向平移断层、正断层以及纵向的逆断层相当发育,陡南逆冲断层、陡西平移正断层以及陡山北坡的地垒构造出露都很清楚。在陡山北坡采石公路沿线,可以观察位于背斜南翼近核部位置顺层侵入的闪长玢岩连续出露,为燕山早期的产物。

地层岩性

宁镇地区的地层单元属于扬子地层分区宁镇地层小区。实习穿越路线区域山露地层由老至新为:

泥盆系

茅山组(Dl+2m)

总厚度达115m,与坟头群整合接触。孔山北侧采石公路东端出露厚度约20m。为紫红色间夹灰黄色之砂岩、粉砂岩、粉砂质页岩,中厚层状,沿层面常见白云母片。岩石原生色为灰黄或灰白色,岩石因氧化作用而出现紫红色。

五通组(D3w)

假整合于茅山组之上,接触面略显受侵蚀之痕迹,局部见到细的砾石,砾石;成分为茅山组砂岩。五通组厚约150m,可分为四部分:

底部为为灰白色石英砾岩、石英砂岩,厚层状,层次清楚。石英砾岩有三层以上,砾岩成分为白色石英、黑色燧石、浅色具纹理之砖质岩等,滚圆或半滚圆状,砾径1~3cm为主。砾石可排列成单向斜层理。

下部为灰白色石英砂岩,厚层状,间夹粉砂岩薄层。砂岩中石英含量可达95%以上,

硅质胶结,具缝合线构造,具单向斜层理。

上部为黄褐色砂岩、粉砂岩,夹有较多的灰白色粘土岩及灰黑色碳质页岩,局部夹扁

豆体状薄层赤铁矿。在灰黑色页岩及灰黄色砂岩中可找到斜方薄皮木、亚鳞木、

楔叶木等化石

顶部为灰白色中厚层状石英砂岩,缝合线构造非常发育。

石炭系

金陵组(C1j):厚约6m,与五通组假整合接触。为灰黑色微晶生物件屑灰岩,厚层状,生

物碎屑中主要是海百合茎及腕足类碎片,含有机质及泥质成分较高,底部有一层铁质粉砂岩与五通组接触。盛产假乌拉珊瑚、笛管珊瑚,始分喙石燕、金陵穹房贝等化石。 高骊山组(C1g):厚度约36m,假整合于金陵组之上,金陵组顶面颜色发红,有铁锰质薄

层堆积。

下部为灰白色、深灰色、紫红色页岩夹夹薄层砂岩,含灰褐色泥质生物碎屑微晶灰岩

透镜体,见腕足类化石碎片。

中部为灰黄色石英砂岩、粉砂岩夹数层灰紫色、灰绿色、灰色页岩。

上部为灰白色、灰绿色、紫红色及灰黑色粘土质及粉质页岩,夹少量薄层砂岩。 和州组(C1h):厚度约5m,与高骊山组假整合接触。为灰黄色泥质及白云质微晶灰岩,含

少量生物碎屑。可见袁氏珊瑚、贵州珊瑚、巨长身贝、不规则石柱珊瑚、轮状轴管珊瑚等化石。

老虎洞组(C1l):厚度约6m,与和州组假整合接触。为灰色、浅灰色结晶白云岩,致密,

较坚硬,遇酸仅微起泡,风化面有刀砍状溶沟。含有灰黑色、灰白色、肉红色、燧石结核,呈透镜体或团块状,产不规则石柱珊瑚等化石。

黄龙组(C2h):厚度约65m,与老虎洞组为假整合接触。

底部有白云岩砾块组成的砾岩,砾块半棱角、半滚圆状到不规则状,直径3~5cm为

主,由方解石胶结,其晶粒达1cm以上,厚约5m。

下部为白色微晶灰岩,斑块巨粒结晶灰岩,晶粒可粗达o.1一1cm,厚约5m。 主体部分儿灰白色略显肉红色微晶生物屑灰岩为主夹生物屑灰岩、砂屑灰岩,厚层到

块状,层理不清,仅能根据缝合线构造米判断其层面产状。产布丸小纺锤蜓、筒

形纺锤蜓、刺毛螅、莫斯科唱贝、满苏分喙石燕、犬齿珊瑚,厚度约55m。

船山组(C3C):厚度约40m,与黄龙组为假整合接触,黄龙组顶面受到侵蚀,起伏不严,

并受到氧化颜色发红。为浅灰色与深灰色互层的厚层生物屑灰岩、微晶生物屑灰岩、微晶灰岩。具缝合线构造。中部及上部产有核形石,为圆球形,似豆粒人小,色灰白,深灰色和浅灰色灰岩中均可见道,是葛万藻聚集而成,是识别船山组地层的重要标志。船山组顶部有一层极富海百合茎的生物碎屑灰岩。本组还产有麦粒蜓、球希瓦格蜓化石。

二迭系

栖霞组(P1q):厚度约130m,与船山组为假整合接触。可分为四个部分:

臭灰岩段为灰黑色富含沥青质生物屑微晶灰岩,中厚层状,发育缝合线构造,风化面上

形成沿层面方向延展的眼球状、扁豆状小溶沟。灰岩中产米氏蜓、米氏珊瑚、三叶虫(非利浦虫)等化石。底部有一层数十厘米厚的灰黄色泥质页岩及生物屑灰岩,其中产介形类化石下硅质层段,灰黑色燧石岩夹同色具层纹构造的含硅质生物微晶灰岩,露头零星。

本部段为深灰色微晶生物屑及生物屑微晶灰岩,中厚层状,盛产灰黑色燧石结核,具

缝合线构造,有时还见微层理。化石丰富,常见早坂珊瑚、中国奇壁珊瑚、多壁

珊瑚、米氏珊瑚、中国孔珊瑚、南京蜓、球蜓等化石突出于岩石表面,极易找到。

上砖质层段为灰黑色燧石岩夹同色具层纹状生物屑微晶灰岩,露头零星。见拟纺锤蜓

等化石

孤峰组(P1g):厚度约20m,与栖霞纽整合接触。出露于山麓低地,露头比较零星。

下部为灰黑色燧石岩,硅质页岩,薄层到中层状,坚脆,易破裂,风化后成为多孔状,

质轻。

上部为灰黑色薄层到中层状硅质页岩,燧石岩夹页岩,产磷质结核。产拟腹菊石、阿

尔图菊石;等化石。

龙潭组(P2l):厚度约100m,与孤峰组整合接触。组成由排山村至黄花庵一线之谷地,露

头较零星。可分为三部分:

下部为灰黄色、灰黑色粉砂岩、粉砂质页岩夹砂岩,厚度约40m。

中部为灰黄色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砂质页岩、煤层及碳质页岩,厚约

30m。

上部为灰黄色、灰黑色页岩、粉砂岩、砂岩、煤层,顶部夹1-3层灰黑色生物屑微

晶灰岩透镜体,厚约30m。在黄花庵公路边见到中部的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

及页岩。页岩中盛产单网羊齿、大羽千齿、节羊齿、蕉羊齿等植物化石。

大隆组(P2d):厚度约20m,与龙潭组整合接触。仅山露于棒槌山内端矿山车间房后。可分

为二部分:

下部为黄绿色页岩夹生物屑微晶灰岩、钙质页岩、灰黄色泥质粉砂岩。

中部为灰紫色页岩、灰黑色硅质页岩与燧石岩互层。页岩中产假提罗菊石、戟贝等化

石。

上部为黄绿、灰黑色页岩夹硅质页岩及生物屑微晶灰岩透镜体。

三迭系

青龙群(T1+2q)

厚度约500m,与大隆组整合接触。

下青龙组(T1x)分布于棒槌山西端人工剖面其下部暴露清楚,称为可分为三部分: 下部为黄绿色页岩、泥岩,夹薄层微晶灰岩,产蛇菊引、克氏蛤。

中部为灰色薄层微晶灰岩与黄绿色页岩,黄褐色泥岩互层,层理消晰,产佛来明菊石

等。

上部为灰色中厚层、薄层微晶灰岩夹黄褐色泥质微晶灰岩、钙质页岩及薄层瘤状微晶

灰岩、微晶砾屑灰岩。

顶部为厚层微晶灰岩,被覆盖,在死虎岩附近山包上山露清晰。在各层灰岩中,缝合

线构造均很发育。

青龙群上部称为上青龙组(T2s),厚度约300m。剖面在死虎岩附近山包上山露完整,

可分为三部分:

下部为灰色中薄层微晶灰岩,泥质微晶灰岩夹紫红色泥质微品灰岩及瘤状灰岩数层

(4~7层),产多瑙菊石、荷兰菊石等化石。

中部为灰色中薄层微晶灰岩,蠕虫构造极其发育。

上部为灰黄色中层泥质微晶灰岩夹厚层及薄层微晶灰岩。

顶部为纹层状自云质灰岩。

在各层灰岩中缝合线构造极其发育。

第四系

近代冲积一洪积层,有砾石层、亚粘土、淤泥质亚粘土和粉砂层等。孔山北坡人工剖面揭

露清楚。

地质构造:

汤山位于青龙山—汤山一仑山复式人背斜中段,背斜轴在这一带昂起,构成一个短轴穹隆

状背斜。背斜核部出露寒武系、奥陶系地层。背斜北冀陡,南冀缓,西端向西倾伏,东端向东倾伏。汤山背斜北翼发育有次一级的向斜(陡山向斜)利背斜(孔山背斜)。向斜构成中列山主体,向斜南翼陡,地层倾角常达70°~80°,局部直立甚至倒转,北翼倾角25°~35°,向斜轴面向南倾斜。陡山顶为向斜核部,现采场平台仍可见部分向斜核部地层(栖霞组)出露。背斜紧靠向斜北侧,严格与向斜平行展布,组成大部分中列山之北坡,仅孔山主峰位于背斜核部。背斜南翼地层倾角缓,北翼地层倾角陡,通常为80°~90°,背斜轴面南倾。住陡山北坡雪浪庵大冲沟西侧石榴庵背斜核部出露地层为五通组。

阳山碑材:又称孝陵碑材,遗存于南京市东郊汤山镇西北侧的阳山南坡,距南京市区约

23公里。该处在明代以前就是古采石场,阳山碑材是利用该处山体中完整性好又十分巨大的栖霞灰岩开凿出来的,由碑座、碑额、碑身三部分构成。其碑座高17米,宽29.5米,厚12米,重量16250吨;碑额高10米,宽22米,厚10.3米,重量6118吨;碑身高51米,宽14.2米,厚4.5米,重量8799吨。将上述三部分按碑式垒起,总高度78米,总重31167吨,确为举世罕见,硕大无朋,令人叹为观止。

汤山猿人洞:古猿人洞位于南京市东郊汤山镇的汤山北坡,其位于汤仑复背斜汤山段近核

部倾伏端的北翼,溶洞发育在奥陶系红花园组灰岩中。1993年开山采石时,发现该洞,因其形似葫芦而称为“葫芦洞”。其东西长80m,南北最宽处30m,洞底海拔85.9m,洞顶高18m。葫芦洞可分为大厅和支洞两部分,均有第四纪堆积,并且在堆积物中富含哺乳动物化石,而闻名于世的南京直立人化石则发现于支洞堆积物中。

古猿人洞的发现是继云南云谋、陕西蓝田、北京周口店、安徽和县猿人之后的重大考古突破。1995年后,这里便成为对游客开放的旅游景点。 汤山镇西的雷公山中,有一个巨大的溶洞群,现已探明溶洞总面积达数万平方米,目前对游人开放的有雷公洞和葫芦洞。

据对地层中化石研究和钙板的TIMS年龄测试,堆积物的时代应为中更新世中晚期。葫芦洞的洞壁和洞外还可见红色溶洞堆积角砾和泥,其形成时代较早(白垩纪末——第三纪初),分布范围总体大于现今葫芦洞,由此并结合汤山地区古溶洞特点分析,葫芦洞的雏形形成于白垩纪末——第三纪初,后来古溶洞逐渐萎缩,充填物封闭了溶洞的进出口,古溶洞发育结束。进入喜马拉雅期,在断裂和层间裂隙发育及古

溶洞的基础上,葫芦洞受地表—地下水共同作用而再次发育,现今葫芦洞主体形态形成。后随着山体上升,山坡的片流和沟流发育,山坡后退,葫芦洞洞口被揭开,为动物生栖提供了一个优良的场所,并为后来古人类的生活、繁衍创造了有利条件,使葫芦洞内锥状堆积保存古人类和各类动物化石成为可能。中更新世后,洞口的堆积物继续增多,加上溶洞自身的化学堆积,洞口逐渐被覆盖,葫芦洞再一次进入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直至1993年开山采石时,才发现该洞,使得这一古老的溶洞及古人类化石重见天日。

瓜埠山:

石柱林:相比较而言,瓜埠山石柱林更有气势,从离山稍微远点的距离看,瓜埠山的几个

小山头全部由密密麻麻的五棱形、六棱形的柱子组成,而其中的每根石柱又冲天直立;一块块垒石层层叠起;有的石面呈放射状,如同天女散花,是比桂子山规模更大的石柱林。石柱每根直径约40-60厘米,高15-40米,或垂或卧,紧密排列于岩层层面,构成半壁石林,最高处近百米,气势恢宏壮观,在国内罕见。

“六合石柱林”是一千万年以前火山爆发时玄武岩喷到地面冷却后产生的六棱形、五

棱形等不同形态的“柱状节理”,它比闻名于世的美国黄石公园石柱林还要高大、壮观、雄伟。

雄狮之塔:雄狮之塔是瓜埠石柱林中最有特点,也是最有型的一个部分。这部分石柱林呈

放射状,近看的话,犹如孔雀展屏。把这部分石柱林上下连起来看,其形状像极了发怒的狮子,再加上其高达70米,气势逼人,所以看起来像头雄狮,被称为“雄狮之塔”。南京地质博物馆:

南京地质博物馆位于南京市珠江路 700 号, 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自然科学博物馆之一, 也是我国第一个以地质矿产为主要内容的专业博物馆。 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南京地质博物馆现已成为涵盖地学各个领域的综合性展馆, 它以历史悠久、馆藏丰富而享誉海内外。

南京地质博物馆由老馆和新馆组成。老馆设有“地学摇篮”、“中国石文化”、“矿产资源”、“地质环境”4 个展厅。新馆包括“神秘的地球”、“生命的演化”、“恐龙的王国”3 个主要展厅。

推荐第4篇:野外地质实习

野外实习指导书

实习时间:2012年12月15日、16日两天。每天早上8点从江宁校区骏园乘大巴准时出发,下午5点前返回学校。

实习地点:南京湖山地区、六合火山地质公园和南京地质博物馆。 具体行程:

12月15日上午考察三叠系青龙组剖面、山头洼背斜剖面,中午在阳山碑材公园休息,下午考察大石碑断层、汤山溶洞群;

12月16日上午考察瓜埠山(或桂子山)火山机构及寻找雨花石,中午在珠江路地质博物馆休息,下午地质博物馆参观。

地形地貌

湖山地区位于南京城东28km,地形上由三列山组成,走向北北东。北列山海拔120~169m,包括排山、棒槌山。中列山山势较高,包括黄龙山、团山、纱帽山、十山、陡山、狼山等,主峰孔山海拔341.8m。南列山简称汤山,主峰海拔292.3m。二列山之间是两个纵向次生谷地,北侧湖山谷地是龙潭煤系地层经地表水侵蚀形成,南侧谷地是志留系高家边组页岩被剥蚀而成。湖山次生谷地两侧的谷坡上,发育有二级阶地。第一级阶地海拔40—60m,即农田、煤矿所在地,二级阶地海拔60~70m,主要为残积、坡积之碎石。夹少量冲积成因的粉砂质粘土。泉水有孔山寺泉和棒槌山泉出露,均为上升泉。

从地貌发展阶段看,该区域剥蚀作用进行得相当深刻,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现象比较普遍。实习区域断裂构造出露也较清楚。横向平移断层、正断层以及纵向的逆断层相当发育,陡南逆冲断层、陡西平移正断层以及陡山北坡的地垒构造出露都很清楚。在陡山北坡采石公路沿线,可以观察位于背斜南翼近核部位置顺层侵入的闪长玢岩连续出露,为燕山早期的产物。

地层岩性

宁镇地区的地层单元属于扬子地层分区宁镇地层小区。实习穿越路线区域山露地层由老至新为:

泥盆系

茅山组(Dl+2m) 总厚度达115m,与坟头群整合接触。孔山北侧采石公路东端出露厚度约20m。为紫红色间夹灰黄色之砂岩、粉砂岩、粉砂质页岩,中厚层状,沿层面常见白云母片。岩石原生色为灰黄或灰白色,岩石因氧化作用而出现紫红色。

五通组(D3w) 假整合于茅山组之上,接触面略显受侵蚀之痕迹,局部见到细的砾石,砾石;成分为茅山组砂岩。五通组厚约150m,可分为四部分:

底部为为灰白色石英砾岩、石英砂岩,厚层状,层次清楚。石英砾岩有三层以上,砾岩成分为白色石英、黑色燧石、浅色具纹理之砖质岩等,滚圆或半滚圆状,砾径1~3cm为主。砾石可排列成单向斜层理。 下部为灰白色石英砂岩,厚层状,间夹粉砂岩薄层。砂岩中石英含量可达95%以上,硅质胶结,具缝合线构造,具单向斜层理。

上部为黄褐色砂岩、粉砂岩,夹有较多的灰白色粘土岩及灰黑色碳质页岩,局部夹扁豆体状薄层赤铁矿。在灰黑色页岩及灰黄色砂岩中可找到斜方薄皮木、亚鳞木、楔叶木等化石

顶部为灰白色中厚层状石英砂岩,缝合线构造非常发育。

石炭系

金陵组(C1j):厚约6m,与五通组假整合接触。为灰黑色微晶生物件屑灰岩,厚层状,生物碎屑中主要是海百合茎及腕足类碎片,含有机质及泥质成分较高,底部有一层铁质粉砂岩与五通组接触。盛产假乌拉珊瑚、笛管珊瑚,始分喙石燕、金陵穹房贝等化石。 高骊山组(C1g):厚度约36m,假整合于金陵组之上,金陵组顶面颜色发红,有铁锰质薄层堆积。

下部为灰白色、深灰色、紫红色页岩夹夹薄层砂岩,含灰褐色泥质生物碎屑微晶灰岩透镜体,见腕足类化石碎片。

中部为灰黄色石英砂岩、粉砂岩夹数层灰紫色、灰绿色、灰色页岩。

上部为灰白色、灰绿色、紫红色及灰黑色粘土质及粉质页岩,夹少量薄层砂岩。 和州组(C1h):厚度约5m,与高骊山组假整合接触。为灰黄色泥质及白云质微晶灰岩,含少量生物碎屑。可见袁氏珊瑚、贵州珊瑚、巨长身贝、不规则石柱珊瑚、轮状轴管珊瑚等化石。

老虎洞组(C1l):厚度约6m,与和州组假整合接触。为灰色、浅灰色结晶白云岩,致密,较坚硬,遇酸仅微起泡,风化面有刀砍状溶沟。含有灰黑色、灰白色、肉红色、燧石结核,呈透镜体或团块状,产不规则石柱珊瑚等化石。 黄龙组(C2h):厚度约65m,与老虎洞组为假整合接触。

底部有白云岩砾块组成的砾岩,砾块半棱角、半滚圆状到不规则状,直径3~5cm为主,由方解石胶结,其晶粒达1cm以上,厚约5m。

下部为白色微晶灰岩,斑块巨粒结晶灰岩,晶粒可粗达o.1一1cm,厚约5m。 主体部分儿灰白色略显肉红色微晶生物屑灰岩为主夹生物屑灰岩、砂屑灰岩,厚层到块状,层理不清,仅能根据缝合线构造米判断其层面产状。产布丸小纺锤蜓、筒形纺锤蜓、刺毛螅、莫斯科唱贝、满苏分喙石燕、犬齿珊瑚,厚度约55m。

船山组(C3C):厚度约40m,与黄龙组为假整合接触,黄龙组顶面受到侵蚀,起伏不严,并受到氧化颜色发红。为浅灰色与深灰色互层的厚层生物屑灰岩、微晶生物屑灰岩、微晶灰岩。具缝合线构造。中部及上部产有核形石,为圆球形,似豆粒人小,色灰白,深灰色和浅灰色灰岩中均可见道,是葛万藻聚集而成,是识别船山组地层的重要标志。船山组顶部有一层极富海百合茎的生物碎屑灰岩。本组还产有麦粒蜓、球希瓦格蜓化石。

二迭系

栖霞组(P1q):厚度约130m,与船山组为假整合接触。可分为四个部分:

臭灰岩段为灰黑色富含沥青质生物屑微晶灰岩,中厚层状,发育缝合线构造,风化面上形成沿层面方向延展的眼球状、扁豆状小溶沟。灰岩中产米氏蜓、米氏珊瑚、三叶虫(非利浦虫)等化石。底部有一层数十厘米厚的灰黄色泥质页岩及生物屑灰岩,其中产介形类化石下硅质层段,灰黑色燧石岩夹同色具层纹构造的含硅质生物微晶灰岩,露头零星。

本部段为深灰色微晶生物屑及生物屑微晶灰岩,中厚层状,盛产灰黑色燧石结核,具缝合线构造,有时还见微层理。化石丰富,常见早坂珊瑚、中国奇壁珊瑚、多壁珊瑚、米氏珊瑚、中国孔珊瑚、南京蜓、球蜓等化石突出于岩石表面,极易找到。 上砖质层段为灰黑色燧石岩夹同色具层纹状生物屑微晶灰岩,露头零星。见拟纺锤蜓等化石

孤峰组(P1g):厚度约20m,与栖霞纽整合接触。出露于山麓低地,露头比较零星。

下部为灰黑色燧石岩,硅质页岩,薄层到中层状,坚脆,易破裂,风化后成为多孔状,质轻。

上部为灰黑色薄层到中层状硅质页岩,燧石岩夹页岩,产磷质结核。产拟腹菊石、阿尔图菊石;等化石。

龙潭组(P2l):厚度约100m,与孤峰组整合接触。组成由排山村至黄花庵一线之谷地,露头较零星。可分为三部分:

下部为灰黄色、灰黑色粉砂岩、粉砂质页岩夹砂岩,厚度约40m。

中部为灰黄色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砂质页岩、煤层及碳质页岩,厚约30m。

上部为灰黄色、灰黑色页岩、粉砂岩、砂岩、煤层,顶部夹1-3层灰黑色生物屑微晶灰岩透镜体,厚约30m。在黄花庵公路边见到中部的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及页岩。页岩中盛产单网羊齿、大羽千齿、节羊齿、蕉羊齿等植物化石。

大隆组(P2d):厚度约20m,与龙潭组整合接触。仅山露于棒槌山内端矿山车间房后。可分为二部分:

下部为黄绿色页岩夹生物屑微晶灰岩、钙质页岩、灰黄色泥质粉砂岩。

中部为灰紫色页岩、灰黑色硅质页岩与燧石岩互层。页岩中产假提罗菊石、戟贝等化石。

上部为黄绿、灰黑色页岩夹硅质页岩及生物屑微晶灰岩透镜体。

三迭系

青龙群(T1+2q) 厚度约500m,与大隆组整合接触。

下青龙组(T1x)分布于棒槌山西端人工剖面其下部暴露清楚,称为可分为三部分: 下部为黄绿色页岩、泥岩,夹薄层微晶灰岩,产蛇菊引、克氏蛤。

中部为灰色薄层微晶灰岩与黄绿色页岩,黄褐色泥岩互层,层理消晰,产佛来明菊石等。

上部为灰色中厚层、薄层微晶灰岩夹黄褐色泥质微晶灰岩、钙质页岩及薄层瘤状微晶灰岩、微晶砾屑灰岩。

顶部为厚层微晶灰岩,被覆盖,在死虎岩附近山包上山露清晰。在各层灰岩中,缝合线构造均很发育。

青龙群上部称为上青龙组(T2s),厚度约300m。剖面在死虎岩附近山包上山露完整,可分为三部分:

下部为灰色中薄层微晶灰岩,泥质微晶灰岩夹紫红色泥质微品灰岩及瘤状灰岩数层(4~7层),产多瑙菊石、荷兰菊石等化石。 中部为灰色中薄层微晶灰岩,蠕虫构造极其发育。 上部为灰黄色中层泥质微晶灰岩夹厚层及薄层微晶灰岩。 顶部为纹层状自云质灰岩。 在各层灰岩中缝合线构造极其发育。

第四系

近代冲积一洪积层,有砾石层、亚粘土、淤泥质亚粘土和粉砂层等。孔山北坡人工剖面揭露清楚。

地质构造:

汤山位于青龙山—汤山一仑山复式人背斜中段,背斜轴在这一带昂起,构成一个短轴穹隆状背斜。背斜核部出露寒武系、奥陶系地层。背斜北冀陡,南冀缓,西端向西倾伏,东端向东倾伏。汤山背斜北翼发育有次一级的向斜(陡山向斜)利背斜(孔山背斜)。向斜构成中列山主体,向斜南翼陡,地层倾角常达70°~80°,局部直立甚至倒转,北翼倾角25°~35°,向斜轴面向南倾斜。陡山顶为向斜核部,现采场平台仍可见部分向斜核部地层(栖霞组)出露。背斜紧靠向斜北侧,严格与向斜平行展布,组成大部分中列山之北坡,仅孔山主峰位于背斜核部。背斜南翼地层倾角缓,北翼地层倾角陡,通常为80°~90°,背斜轴面南倾。住陡山北坡雪浪庵大冲沟西侧石榴庵背斜核部出露地层为五通组。

阳山碑材:又称孝陵碑材,遗存于南京市东郊汤山镇西北侧的阳山南坡,距南京市区约23公里。该处在明代以前就是古采石场,阳山碑材是利用该处山体中完整性好又十分巨大的栖霞灰岩开凿出来的,由碑座、碑额、碑身三部分构成。其碑座高17米,宽29.5米,厚12米,重量16250吨;碑额高10米,宽22米,厚10.3米,重量6118吨;碑身高51米,宽14.2米,厚4.5米,重量8799吨。将上述三部分按碑式垒起,总高度78米,总重31167吨,确为举世罕见,硕大无朋,令人叹为观止。 汤山猿人洞:古猿人洞位于南京市东郊汤山镇的汤山北坡,其位于汤仑复背斜汤山段近核部倾伏端的北翼,溶洞发育在奥陶系红花园组灰岩中。1993年开山采石时,发现该洞,因其形似葫芦而称为“葫芦洞”。其东西长80m,南北最宽处30m,洞底海拔85.9m,洞顶高18m。葫芦洞可分为大厅和支洞两部分,均有第四纪堆积,并且在堆积物中富含哺乳动物化石,而闻名于世的南京直立人化石则发现于支洞堆积物中。

古猿人洞的发现是继云南云谋、陕西蓝田、北京周口店、安徽和县猿人之后的重大考古突破。1995年后,这里便成为对游客开放的旅游景点。 汤山镇西的雷公山中,有一个巨大的溶洞群,现已探明溶洞总面积达数万平方米,目前对游人开放的有雷公洞和葫芦洞。

据对地层中化石研究和钙板的TIMS年龄测试,堆积物的时代应为中更新世中晚期。葫芦洞的洞壁和洞外还可见红色溶洞堆积角砾和泥,其形成时代较早(白垩纪末——第三纪初),分布范围总体大于现今葫芦洞,由此并结合汤山地区古溶洞特点分析,葫芦洞的雏形形成于白垩纪末——第三纪初,后来古溶洞逐渐萎缩,充填物封闭了溶洞的进出口,古溶洞发育结束。进入喜马拉雅期,在断裂和层间裂隙发育及古溶洞的基础上,葫芦洞受地表—地下水共同作用而再次发育,现今葫芦洞主体形态形成。后随着山体上升,山坡的片流和沟流发育,山坡后退,葫芦洞洞口被揭开,为动物生栖提供了一个优良的场所,并为后来古人类的生活、繁衍创造了有利条件,使葫芦洞内锥状堆积保存古人类和各类动物化石成为可能。中更新世后,洞口的堆积物继续增多,加上溶洞自身的化学堆积,洞口逐渐被覆盖,葫芦洞再一次进入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直至1993年开山采石时,才发现该洞,使得这一古老的溶洞及古人类化石重见天日。 瓜埠山:

石柱林:相比较而言,瓜埠山石柱林更有气势,从离山稍微远点的距离看,瓜埠山的几个小山头全部由密密麻麻的五棱形、六棱形的柱子组成,而其中的每根石柱又冲天直立;一块块垒石层层叠起;有的石面呈放射状,如同天女散花,是比桂子山规模更大的石柱林。石柱每根直径约40-60厘米,高15-40米,或垂或卧,紧密排列于岩层层面,构成半壁石林,最高处近百米,气势恢宏壮观,在国内罕见。

“六合石柱林”是一千万年以前火山爆发时玄武岩喷到地面冷却后产生的六棱形、五棱形等不同形态的“柱状节理”,它比闻名于世的美国黄石公园石柱林还要高大、壮观、雄伟。

雄狮之塔:雄狮之塔是瓜埠石柱林中最有特点,也是最有型的一个部分。这部分石柱林呈放射状,近看的话,犹如孔雀展屏。把这部分石柱林上下连起来看,其形状像极了发怒的狮子,再加上其高达70米,气势逼人,所以看起来像头雄狮,被称为“雄狮之塔”。

南京地质博物馆:

南京地质博物馆位于南京市珠江路 700 号, 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自然科学博物馆之一, 也是我国第一个以地质矿产为主要内容的专业博物馆。 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南京地质博物馆现已成为涵盖地学各个领域的综合性展馆, 它以历史悠久、馆藏丰富而享誉海内外。

南京地质博物馆由老馆和新馆组成。老馆设有“地学摇篮”、“中国石文化”、“矿产资源”、“地质环境”4 个展厅。新馆包括“神秘的地球” 、“生命的演化” 、“恐龙的王国”3 个主要展厅。

推荐第5篇:野外地质工作实习报告

巢湖野外地质实习报告结束语

对于这次野外地质实习,总体上还是非常成功的,因为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次学习的机会,同时也是人生的一次重要经历。在这次实习过程中有喜又悲,酸甜苦辣皆有体会。最真实的是那一份真正的地质工作者的情怀。那一份对地质工作者对于地质事业的无比热爱之情。 经过这次实习,我们真正的体会到作为一名地质工作者的艰辛,这份艰辛并不是我们坐在教室便能体会的,这份艰辛是用我们的汗水去把它浇灌出来的鲜艳之花。这花的明艳是我们现在所能体会到的最大的慰藉。慰藉来自于那一份对于地质工作者应该收获的喜悦与丰收。但这份喜悦来得并不易,因为这许多的成果来自于我们的双脚,每天长途的跋涉换来的也许只有那几页纸的微小成果。但是我们却倍加珍惜这几页小小的纸,因为它承载着地质工作者的一个伟大蓝图目标。是的,一切的成果皆是这许许多多的野外记录一次次的拼接起来,从而在一张看似不大的地形图上将其逐一呈现,使其变成一张地质图。在地质图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说是留下了地质工作者的脚樱也许我们能在地质图上看到每一座汕头的具体出露情况,但是我们却看不到登山之路上满路荆棘;也许我们能在地质图上看到每一个地层分界线的具体位置,但却看不到寻找地质界线路上的满地汗水;也许我们能在地质图上看到每一条山脉的清晰走向,但是我们却看不到在山脚小路上的满目杂草。。。地质工作者一直在路上。 是的,地质工作者一直在路上,新老交替,不变的是对地质事业的热爱,每一个地区都是在一代代的地质工作者的开垦下一步步走出了它的神秘,并将它的胸怀敞开去拥抱它自身的价值。我们在巢湖实习的过程中,首先学习工作的第一部分便是对前人工作的学习与认知,这个过程便是地质工作者的思想与精神的传承。这条路虽然漫长,但是每一代地质工作者都没有对其厌倦与抛弃,而是一如既往的奉献着自己的热情与青春,也许某一天,你的成绩也能指引新一代的地质工作者继续向前,这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情埃

谈了这么多关于地质工作者的精神的话题,也该说说这次巢湖实习的具体收获了。这便是我们以后为地质工作发光发热的必备工具吧。首先,此次实习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区域地质调查的的基本流程与方法,首先学习的便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兵家经典。这个过程是我们大体了解工作区域的各方面情况,有助于以后工作的良好发展。其次便是到达工作区后的工作了。在工作区的基本流程分为踏勘、实测剖面、地质填图。每一流程的先后顺序基本不颠倒,在此我便不再赘述原因。其中最艰苦的要算地质投图了,因为基本脱离指导老师的帮助,完全自己把握,这便给了大家很大的心理压力,但是不管如何,大家也坚持了下来,把工作完成了,虽然质量与精度都有待提高,但是那种拼搏精神是值得大家集体吼吼的。因为满路荆棘与悬崖陡坡也无法阻挡即将成为地质工作者的预备队员们的脚步了。

这便是那一朵明艳之花的真正内涵吧。一种属于地质工作者的强大的精神内涵!

推荐第6篇:杭州野外地质实习报告

杭州野外地质实习报告

班级:1240101

姓名:吴倩珠

学号:201240010109

1

摘要

本论文主要对杭州西湖周边地区的一些地质现象进行了描述,并对其中一些现象进行了解释。

本论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主要说明实习区的地理位置、交通状况、实习任务、目的要求和实习时间等。第二章为地层,介绍实习区出露的地层及其分布情况,并按时代由老到新对地层的分布和发育状况,岩性和所含化石,厚度以及与下伏地层的接触关系等分层进行描述;第三章岩浆岩,描述了该区的侵入岩和喷出岩的出露和分布情况,以及它们的岩石特征、产状、形态、规模、出露地点的构造部位与含矿情况等;第四章构造,简述实习区在一级构造中的位置和总的构造特征,并对褶皱和断裂构造分别进行叙述;第五章地质发展史,根据地层的层序、岩性特征、接触关系、构造变动情况、岩浆活动特征等简要说明实习区的地质发展史;第六章资源环境地质,对实习区的国土资源方面做简要介绍,对杭州地区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方面作简要性简要性介绍;第七章结论,对此次实习作一个总的概括,阐述实习的体会、感想、意见和建议。

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地层

第三章……………………………………………岩浆岩

第四章………………………………………………构造

第五章………………………………………地质发展史

第六章…………………………………….资源环境地质

第七章……………………………………………….结论

3

第一章 绪论

此次实习的城市为杭州市,地点西湖景区;这里是个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的文明古城,旅游胜地。在实习中我们还可以“苦中作乐,游山玩水”此次实习自然是不虚此行。

我们此次野外观察实习共5天,具体时间为6月29日至7月3日。为了方便我们的实习,我们借住在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学生公寓。按约定我们每天上午7:30在不同的地点集合,然后根据实习线路一起出发,完成每日的实习任务即可回到公寓。整理好每日的野外实习记录笔记。

6月29日实习线路

南山公墓——玉皇顶;主要实习任务:认识叶家塘组、黄龙组、船山组、栖霞组岩性及其所含化石;观察小背斜、小平卧褶皱,玉皇山向斜。这一天我们定了定了5个点,在得意亭处观察了叶家塘组岩性,在收费亭处观察了黄龙组岩性,在停车场处定了黄龙组和船山组的分界点,然后来到了紫来洞,进行了对溶洞形成的描述.在离休息亭东南100m处观察了断层,并对断层进行了产状测量,和正逆判断。第一天实习就算结束了。

这一天我们主要学习了怎样在野外辨别三大岩类,怎样测量产状,怎样辨别正逆断层等,通过这一天实习,让我们学会了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相结合。

6月30日,今日路线起于石屋洞途径水乐洞、烟霞洞再到南高峰顶。由于天气恶劣,加大了我们实习的难度,再加上突遇暴雨,改变了原定实习计划,于是今日定了四个点分别为石屋洞的构造观测点,

4 水乐洞岩溶观测点,烟霞洞溶洞观察点,南高峰岩性观察点。此行我们途径青龙山、烟霞三洞,并观察了青龙山背斜,南高峰的向斜,了解了烟霞三洞的成因以及水乐洞附近灰岩中的缝合线的形成。

7月1日,今日路线起于紫云洞终于宝石山,今日任务为:了解紫云洞的成因,观察其岩性,到宝石山学习后方交汇定点法。在紫云洞我们观察到崩塌的岩洞有断层,有三组解理面,是熔结凝灰岩,断层间有角砾,有擦痕,没有位移的为解理,有位移的为断层,断层附近也有小的解理。从栖霞岭至初阳台的石阶及其附近有大量的碧玉分布,故宝石山就是由此而得名。到了宝石山的蛤蟆峰我们学习了后方交汇定点法,了解了西湖的成因,这样就完成了我们当天的实习任务。

7月3日,实习路线为:钱塘江至九溪,主要任务是认识志留—碳系部分地层岩性特征及了解之江成因,之江及钱塘江,之所以成之字形就是由于河流的侵蚀作用形成凹岸,再由搬运堆积作用使河流形成凸岸,于是就有了之字形的河道。就这样,我们的杭州实习就算结束了。

第2章 地层 2.1 概

杭州的地层简述: 以吴山、龙坞、钱江、古荡为东、西、南、北之界线,在此区内可见下述由 老到新的地层:

1、奥陶系(o)(仅见上统,分布在区西南一隅)分为文昌组和长坞组;

2、志留系(s)(出露比较齐全,由西部向西南部呈弧形分布)

5 分为康山群、大白地 组和吉安组;

3、泥盆系(D)分为西湖组和唐家坞群;

4、石炭系(C)分为船山组、黄龙组、叶家塘组和珠藏坞组;

5、二叠系(p)分为丁家山组、茅口组和栖霞组;

6、侏罗系(J)仅见上统第一段,分布在宝石山、葛林、白沙山和孤山等地;

7、白垩系(K) 下统朝川组,沿钱江零星分布于六和塔、梵村、珊瑚沙

8.第四系(Q) 分布广泛,成因类型复杂;

2.2 地层岩性描述

由老到新描述各地层分布位置、岩性特点(描述)、岩层产状等。主要地层有D3x、C2h、C3c、J3h、Q。第四系合并描述。

D3x(西湖组) 岩性为白色石英砂砾岩、粗砂岩夹砂质泥岩。厚度176~300米。主要为老和山。

C2h(黄龙组) 岩性为浅灰色生物碎屑灰岩、白云质灰岩,底部为白云岩,产纺锤、莫斯科小纺锤,犬齿珊瑚等,厚度154米。主要分布在棋盘山—龙井—飞来峰一带。

C3c(船山组) 岩性为灰色~深灰色生物碎屑灰岩,藻灰结核灰岩。产中华麦、假希瓦格等。厚度47~150米。

J3h(黄尖组)分布在宝石山、葛岭、白沙山、孤山等地,根据火山喷发间断及岩性特征,可分为三个亚段

第3章 岩浆岩

实习区岩浆岩以酸性喷出岩为主,侵入岩不发育,地表均以脉岩产出。从岩浆岩特征化学成分,以及与围岩、地质构造关系,结合区域对比分析,均属燕山期岩浆活动产物。

实习区脉岩:分布零散,种类较多,从基性到酸性都有发育,以中酸性为主,多数受构造控制。计有:辉绿岩脉,安山玢岩,英安玢岩,高岭石化霏细斑岩等。

实习区喷出岩:晚侏罗世早期的喷出岩以流纹质火山碎屑岩为主,是实习区火山岩最发育的一类,分布在宝石山、葛岭、孤山等地。岩性有熔结凝灰岩、流纹质含碧玉团块玻屑熔结凝灰岩。葛岭、宝石山一带角砾熔结凝灰岩的岩性特征为:灰紫、紫灰色,呈角砾状结构,具假流纹构造,有玻屑、晶屑(斜长石、石英、黑云母、角闪石)、岩屑(安山玢岩)和微量磁铁矿褐铁矿组成,少量隐晶质物质胶结,熔结凝灰岩的岩性特征为:紫、暗紫灰色,晶屑、玻屑结构,具假流纹构造。玻屑主 要,晶屑(斜长石、石英、黑云母)次之,岩屑(安山玢岩、凝灰岩)零星,褐铁矿、磁铁矿微量,由少量隐晶质物质胶结,有些凝灰岩含碧玉团块。碧玉由玉髓和细粒石英组成,有方解石、黄铁矿、有机质和粘土混合物,颜色多样,常为红色,致密坚硬,具贝壳状断口,常具隐晶质和胶状结构,颗粒在0.01毫米左右。碧玉的成因一般认为与海底火山作用有关,即火山喷出的凝灰物质被海水分解后,其分解之SiO2大量进入海水,当它达到饱和时,在适当条件下即沉淀下来而成。

7 早白垩世晚期的喷出岩有流纹质凝灰岩、流纹岩。安山质熔岩(辉石安山玢岩、安山岩)和基性熔岩(玄武玢岩、玄武岩)等四类,零星分布在六和塔浙大三分部,南星桥、杭一中等地。

第4章构造 4.1 概

杭州市位于扬子准地台东部钱塘台褶带,包括安吉——长兴陷褶带、中洲(淳安)——昌化拱褶带、华埠(开化)——新登(富阳)陷褶带、常山——诸暨拱褶带、余杭——嘉兴台陷等五个三级构造单元以及武康(德清)——湖州隆断褶束等七个四级构造单元。

一、褶皱

杭州市区包括三个褶皱区:西湖复向斜、石龙山褶皱区和半山—皋亭山褶皱区。

二、断裂

杭州在印支运动以前基底固结程度较低,地壳变形以褶皱方式为主,断裂不很发育,主要是一些长期活动的同沉积断裂或基底断裂,但它们都控制着构造单元边界和古生代地层的发育,如临安——马金断裂、萧山——球川断裂、昌化——余姚断裂、印渚埠——开化断裂,毕浦——双溪口(淳安)断裂等。

三、节理

杭州市区节理以葛岭—宝石山构造节理引人注目,主要有北西向和北东东向两组剪切节理形迹构成小型“棋盘格式构造”。在宝石山,北东70°~80°的节理密集,北西向节理稀疏;葛岭附近,北西

8 40°~60°、北东70°~80°的两组节理均较明显;而葛岭往西南去,北西向,北北西向节理却变得密集,北东东向节理变得稀疏。

4.2 节理与断层

栖霞岭介于挂牌山和葛岭山之间,这里发育有蝙蝠洞、华严洞、紫云洞、栖霞洞及泉水出露(白沙泉),这些洞泉的发育都在一条直线上,若与其北东的卧云洞相连,则其走向为北东。沿线不仅发育有洞泉,而且还明显地可见断层擦痕,断层角砾岩、断层糜棱岩,因此这洞穴泉水的发育与断层有直接关系。此断层即为栖霞岭断层。

近栖霞岭最高处,紫云洞牌坊前,此处可找到侏罗系火山岩系第二亚段和第三亚段的分界面,两亚段之间可明显地见到一层紫红色的沉凝灰岩,这是在火山喷发间隙时期形成的。

断层和裂隙(节理)统称为断裂构造,裂隙的地方往往形成泉水,泉水是地下水的天然露头。水出来时冒泡则是上升泉(承压泉),水涧是微上升泉。裂隙形成的地方泉水的开次量很大。岩缝的水开采量小。

接下来我们来到了紫云洞(图3-2.2),紫云洞位于杭州西南栖霞山,洞穴主体长约80m,洞型平直简单,走向NE35°—45°洞顶平整如板且向东南倾斜,倾角35°—40°,主要是循火山碎屑岩层面发育的,受沉积岩夹层控制。古老的火山作用使得栖霞岭一带布满火山碎屑,火山碎屑夹1至2层凝灰质砂、泥岩或沉凝灰岩,单层5—10m,经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循环对松软的沉积岩夹层进行剥蚀、侵蚀和浸泡软化,其碎屑物质被水流搬运带走而淘空,逐渐刻凿出倾

9 斜状深槽。

图3-2.2 深槽顶板为坚硬的火山碎屑岩,并发育有NEE、NNW、NW向X节理(图3-2.3),大大降低了顶板的稳定性,在重力作用下,巨石崩落,岩洞初具雏形,由浅入深由小到大向纵深方向发育与扩展。然而,岩洞并非无止境的发展下去,随着深度的增加,X节理趋于减少或呈闭合状,风化作用、流水侵蚀和水的循环交替随之变弱,形成今天我们看到的紫云洞。我们组选在紫云洞进行岩石的走向、倾向、倾角三。。组产状的测量,我们组所测数据为岩层倾向:130,倾角4

5图3-2.3 4.3 褶曲

西湖复向斜,即杭州复向斜在杭州市区倾伏部分,它是杭州市褶

10 皱区的主体,组成西湖复向斜翼部最老地层是上寒武统的超峰群,核部的最新地层是下二叠统的丁家山组,出露在西湖畔的刘庄附近)。西湖复向斜的形态,顺西南方向收敛,枢纽仰起,向北东方向展开、枢纽倾伏,枢纽总的方向为北东50°,倾伏角15°。复向斜倾没部分为下白垩统火山碎屑岩所不整合复盖,又为一隐伏的北北西向的大断裂所横切。龙井——翁家山——南高峰——三台山——丁家山一带为西湖复向斜核部,地形坡度与复向斜倾伏角相适应。西湖复向斜由一系列单体褶曲组成,从北西到南东计有飞来峰向斜、天马山背斜、南高峰向斜、青龙山背斜、玉皇山向斜、将台山向斜,凤凰山背斜、金家山向斜。远离西湖的另一组褶曲有午潮山向斜,老焦山向斜、里桐坞背斜,直坞向斜。半山——皋亭山向斜位于西湖复向斜的北东方向,可视为西湖复向斜的余延部分。

第5章 地质发展史

前人对杭州地区做了大量的地质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地质资料,因此本区的地质研究程度相对较高。在杭州地区进行地质工作的主要有下列地质工作者和单位。

1924年朱庭祜调查了西湖一带地质情况,将石炭、二迭系灰岩称为“飞来峰层”;

1929年舒文博等人命名“唐家坞砂岩”、“西湖石英岩”,并分别划归志留系和泥盆系;

1947年吴磊伯在李四光的指导下,对杭州地区进行较详细的调查,并编制1:5万杭州地区地质图。

11 1951年盛莘夫对杭州石炭、二迭系地层进行了详细研究,划分出黄龙灰岩(C2h)、船山灰岩(C3c)、栖霞灰岩(P1q),并肯定了杭州有茅口组灰岩段(P1m2)存在;

1957-1959年南京大学师生多次来杭州实习,填制了1:1万地质图;

1970-1973年浙江省区测队开展杭州幅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对实习区地层、构造、岩浆活动和矿产都作了大量而系统的工作;

1977年浙江省第六地质大队做了杭州市地热普查,收集了丰富的地热资料。

目前,仍有许多院校师生在杭州进行基地地质实习,如东华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地质系、同济大学、工业学校。

第6章资源环境地质

杭州地区的地质景观极为丰富,如杭州西湖,钱塘江,九溪等均为杭州有名的旅游胜地,奇特的地质景观给杭州的旅游业带来了势不可挡的发展趋势,再如位于浙江西部的桐庐县瑶琳镇的瑶琳洞,有岩溶地下的垂云通天河,是我国特大型水陆兼备的溶洞之一。众多地质景观不仅使杭州的旅游业得到发展同时是杭州的人文景观也得到了发展,自然环境也得到了保护,各种资源也得到了合理的利用。

第7章结束语

为期5天的杭州实习很快结束了,也许实习给我们首先的印象就是挺好玩,但就是有点累,这也许是我们最直接的感受。由于天公不作美,我们实习的4天气候条件相当恶劣,前两天是阴雨绵绵,中途

12 还突遇过暴雨的侵袭,后两天是高温,相当容易中暑,还好各位同学都做好了防暑准备。由此,让我联想到的是作为地质工作者不仅要掌握丰富的地质学知识,更要有健康强壮的身体以及不怕艰难险阻的精神,作为地质工作者的接班人就必须接受各种恶劣环境的挑战,不仅要学好知识,更要锻炼好身体。当然通过此次学习我们也或多或少的学到了一些东西,尤其是一些课堂上所学不到的东西。实习让我们学会了一些简单的地质工具的使用,尝试了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过程,也体会到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难度,对于理论知识我们应该经常适当的与实践联系,才能达到我们的学习目的。

参考文献:《地质学基础》《构造地质学基础》《中国寒武纪至奥陶纪岩相古地理》

—— 追梦从心开始 2013/8/23

推荐第7篇:地质地貌野外实习报告

地质地貌野外实习报告

实习目的:

在大学的两年里,我们学习了《地质学》、《地貌学》《水文学》、《土壤地理学》,对其有了一定的了解,认识,但如果要说非常明白,那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些知识,都只存在于书本中,书本多半是简单化了的,因此要谈某个地方的地质地貌,只以书本只是来评判,那就成了纸上谈兵了,这是万万不可以的。所以学校组织了这次野外实习,这是我们专业必修课,是为了让我们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能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从而更好的掌握,运用上述课程。 实习时间地点:

4月20日 四川师范大学成龙校区

4月25日 成都市龙泉驿区龙泉山

5月4日 彭州市湔江关口 5月5日 彭州市小鱼洞

5月6日 彭州市白鹿镇 5月7日

彭州市五龙溶洞

实习器材: 罗盘、卷尺、皮尺、地质锤、放大镜、手持GPS、区域地形图、地质构造图、遥感影像图。

指导老师:白忠,宁龙梅,姜世忠

实习人员: 四川师范大学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地理科学专业2013级

2、3班全体同学。实习要求:

1.观察并叙述成都粘土的特征等,龙泉山和龙门山的地形地貌、岩层特点等以及分析小鱼洞的河谷地貌。

2.记录沿途所测量的有效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整理、汇总。利用数据画出一些突出的地貌。

3.简述地质地貌和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实习内容:

一.2015年4月20日四川师范大学成龙校区。

路线:成龙校区南云门小山坡—— 地理园区、游泳池附近——东门车城大道 1.地质罗盘的使用

仰角的测定:(1)使用瞄准器瞄准所测目标顶端。(2)转动悬锥使管水准器气泡居中。(3)读出竖直刻度盘读数,即仰角。

(1)岩层走向:将罗盘长边与层面紧贴,转动罗盘,是盘底水准器的气泡居中,读出指针所指刻度即为走向。

(2)岩层倾向:将硬皮笔记本紧贴岩层表面,把罗盘放于笔记本上指向倾斜方向,转动罗盘使底盘水准器居中,读出指北针刻度即为倾向。

(3)岩层倾角:将罗盘直立,以长边靠于岩层真斜线,转动底部活动扳手使测斜水准器气泡居中,读出悬锥中间所指读数即倾角。 示意图如下:

2.地点:点(1)成龙校区南云门小山坡。

地理经纬度:( 30.56°N,104.19°E)海拔:505米;

岩层时代:白垩纪苍溪组。白垩纪是地质年代中中生代的最后一个纪,长达8000万年,是显生宙的最长一个阶段。白垩纪因欧洲西部该年代的地层主要为白垩沉积而得名。白垩纪位于侏罗纪和古近纪之间,约1亿4550万年前至6550万年前。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是地质年代中最严重的大规模灭绝事件之一,包含恐龙在内的大部分物种灭亡而得名。白垩是石灰岩的一种类型,主要由方解石组成,颗粒均匀细小。白垩纪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叫“白垩系”,用手可以搓碎,缩写记为K,是德文的白垩纪缩写。白垩层是一种极细而纯的粉状灰岩,是生物成因的海洋沉积,主要由一种叫做颗石藻的钙质超微化石和浮游有孔虫化石构成 岩性特征及产状:颜色以砖红色为主,表层风化碎屑。由砂泥岩和页岩组成,形成了砂岩和页岩的互层,呈平行不整合;岩层呈水平产状;岩层出露厚度约7.5cm。

分析:水平产状表明该岩层是由于沉积形成,岩石的颗粒较细表明为河流相沉积。砂岩和页岩的互层表明该地在该地质时期受干湿交替气候影响。 3.点(2)地理园区、游泳池附近。

地理经纬度:( 30.56°N,104.19°E)海拔:505米

成都粘土是分布于成都平原的二级以上阶地,覆盖于白垩纪紫色泥沙岩之上,厚度差异较大,一般厚度为2至7米。成都粘土形成于更新世晚期,与马兰黄土形成时期相同。

成都粘土的特征:为灰黄、棕色粉砂粘土。由于植被覆盖较好,所以富含腐殖质,较暗黑。普遍含钙质结核,其原因在于四川盆地气候湿润降水丰富,土壤淋溶作用较强,土壤中钙元素经淋溶作用后形成结核。 粘土所含矿物:伊利石,蒙脱石

成都粘土的成因:目前主要有两种学说,一是风成说,二是水成说。风成说:其成因与华北地区的黄土成因相似,成都粘土是由于西北 风将若尔盖、柴达木以及河西走廊地区的沙尘吹入四川盆地形成。在成都平原湿润、植被丰茂的环境条件下形成的特殊黄土。水成说:来源于周围山地,撞击印痕有水搬运而成,并受水膜保护而未磨损。

成都粘土与北方黄土的区别:成都粘土粘性大于北方黄土、植被覆盖率高、人类利用密集(多种植果树等)、腐殖质含量高、含结核。

4.点(3)东门车城大道

地理经纬度:( 30.56°N,104.19°E)海拔:514米 岩层时代:第四纪上更新统地层。

该处为雅安砾石层,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以砂、砾岩为主,不具层理,砾石成分有石英岩、花岗岩、玄武岩和辉长岩等,砾石大小不一,一般砾径2~8厘米,大者可达20~40厘米,胶结物为橙黄、黄色之粘土;上部以黄色粘土为主,略具层理。总厚数米至40米,含有哺乳类化石和少量松、栎及蒿属孢粉。组成四川西部Ⅳ或Ⅴ级高阶地,一般高出河面:平原山前地带为90~100米,丘陵区为70~120米,南部边缘为125~130米。根据哺乳动物化石和本组出露的地貌位置,定为新生界第四系中更新系统。该层广泛分布于成都平原及周边一带,形成起伏不大的低缓丘陵;其为成都平原堆积物,因此此处砾石磨圆度较高,分选性差,多为次圆状,次棱状;雅安砾石土砾石成分多为板岩、花岗岩、火成岩及砂岩。

5.总结:通过此次的实习,学到了该怎么使用罗盘,以及该怎样实习,为以后的野外实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还了解到了成都粘土特征、形成原因等。 二.2015年4月26日,龙泉山; 路线:创鼎机械厂——桃花故里WN8°

1.龙泉山背景介绍:龙泉山脉位于103°40′E-104°40E′、29°40′N—30°30′N之间,呈南(偏西)向北(偏东)走向。在四川盆地内部,山脉形成一条高高的、狭长的隆起,其西面是成都平原,东面是川中丘陵。龙泉山脉是岷江与沱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也是成都平原与盆中丘陵的自然分界线。

2.点①创鼎机械厂,地质点;

地理经纬度:( 30.54°N,104.29°E)海拔:611米 岩层时代:上侏罗纪遂宁组;

岩性特征及产状:以暗紫红色、紫红色、灰绿为主,由砾岩、砂岩、粉砂岩、泥质页岩、泥板岩组成,岩性较为稳定。广布于四川盆地。53°∠75°节理构造,剪切节理,延伸较长。节理面光滑,发育良好,节理缝隙闭合好。解理密度为4组每米。

3.点②桃花故里WN8°

地理经纬度:( 30.32°N,104.19°E)海拔:823米 岩层时代:以侏罗纪蓬莱镇组地层为主;

岩性特征及产状:以泥质页岩,中厚层砂岩,泥质互沉,滨湖沉积相,由粗到细,由下向上,中段是泥岩,夹有粉砂岩,下段是灰绿色砂岩。239°∠3°。 4.马刀树:

地理经纬度:( 30.54°N,104.39°E)海拔:828米

主要特征:由于砂岩、页岩、泥岩易被风化,下雨易移动 而造成的重力地貌反应,与土层蠕动有关。

5.总结:龙泉山基本地貌类型:地貌形态以低山、丘陵为主。是构造作用与沉积、风化侵蚀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且龙泉山地层时代多为侏罗纪,而中国侏罗纪地层多为陆相沉积。具有典型的低山地貌和鞍部地貌,地形绵延起伏坡度较大。该地区存在大量马刀树和醉汉林现象,其原因在于该地坡度大,降水丰富,因此蠕动和滑坡现象较多,产生了马刀树和醉汉林。

5.---龙泉山地质剖面图,如下图:

三.2015年5月4日——5月7日,彭州市;

路线:涧江堰——小鱼洞涧江河谷——龙槽沟——安澜庄园——团山村5组——亚东水泥厂——最牛学校——白鹿镇——塘坝子——五龙溶洞

.彭州市背景:地处成都平原与龙门山过渡地带,山、丘、坝俱全,形成了“五山、一水、四分坝”的自然格局。彭州市纯平原423平方公里,平原丘陵混合334平方公里,丘陵山地混合664平方公里。市境内矿藏丰富,主要有煤、石灰石、蛇纹石、花岗石、沙石和铜、铁、金等。在众多的矿产资源中,尤以煤的储量丰富,且煤质好,多数为气煤、气肥煤,主要分布在新兴、磁峰、通济、白鹿、小鱼洞和龙门山等镇。石灰石含钙量高,品质优良,主要分布在小鱼洞、磁峰、白鹿、通济等镇。在金属矿中,铜的储量高,主要分布在龙门山镇的马松岭、铜厂坡、花梯子和核桃坪等处。 5月4日上午

1.地质地貌点:丹景山地貌观测及岩性特征、产状:丹景山是龙门山和成都平原的分界线,同时也是扬子地台和龙门山断裂带的分界线。丹景山地区在单斜地貌的山体上有明显的单面山,形成于侏罗纪晚期,背部为叠瓦式构造。其沿着岩层走向,两面不对称。同岩层倾向一致的缓而长,而相背的山坡陡而短。主要由于其处于扬子地台和龙门山断裂带的分界线上,山体的一个方向断裂所致。视倾角28°左右。岩性为紫色砂岩,砾岩和砂岩夹泥岩。 简笔图如下:

2.地质水文点:涧江堰;

地理经纬度:( 31.08°N,103.83°E)海拔:747米; 岩层时代:侏罗纪莲花口组岩层;

岩性特征及产状:岩性为紫色砂岩,砾岩和砂岩夹泥岩,130°∠45°。 5月4日下午 1.地质构造点:

地理经纬度:( 31.19°N,103.75°E)海拔:985米; 断层走向:140°。 2.地貌点:

地理经纬度:( 31.19°N,103.76°E)海拔:954米;

此处位于龙门山断裂带上,有滑坡群,易发生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坡地地貌明显。

3.河流地貌:小鱼洞涧江河谷;

河流地貌是河流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主要表现为河漫滩、冲积扇、三角洲等堆积地貌和沟谷地貌 地理经纬度:( 31.18°N,103.76°E)海拔:985米;

河谷地貌:阶地——谷坡——河床——漫滩——阶地;该河段为U型河谷;河谷形态及河谷内各种地貌类型的总称。河谷是河水所流经的线状延伸的凹地,由河水侵蚀冲刷而成。形态组成河谷主要包括谷坡和谷底两部分。谷坡是河谷两侧的斜坡,常有河流阶地发育。谷底比较平坦,由河床(见河床地貌)和河漫滩组成。谷坡与谷底的交界处称为坡麓,谷坡上缘与高地面交界处称为谷肩或谷缘。形成和发展河谷是河流作用的产物,其形成和发展有 3个途径。①下蚀作用加深河谷。河谷形成的最初阶段,水流侵蚀相对高起的地方,侵蚀下来的物质堆积在低洼地区,这两种作用不断地进行,使谷底愈来愈低平。②旁蚀作用促进谷坡剥蚀后退,使河谷拓宽。谷坡苞蚀后退的过程包括坡面上的片蚀作用、沟壑侵蚀作用、块体崩落运动以及支流的旁蚀作用等。③溯源侵蚀使河谷向上延伸,加长河谷;陆地抬升或海面下降使河流下蚀作用加强,延长河谷终端,加长河谷。河谷的形成和发展还受到地壳构造运动的影响。地壳上升,河流下蚀作用占优势,形成深切峡谷;地壳稳定或下沉,河流旁蚀作用占优势,河谷得以展宽,河漫滩发育。如果地壳升降在时间上交替出现,河谷就发展成为阶梯状的复式河谷。 河漫滩位于河床主槽一侧或两侧,在洪水时被淹没,枯水时出露的滩地。河流洪水期淹没的河床以外的谷底部分。它由河流的横向迁移和洪水漫堤的沉积作用形成。平原区的河漫滩比较发育。由于横向环流作用,V字形河谷展宽,冲积物组成浅滩,浅滩加宽,枯水期大片露出水面成为雏形河漫滩。之后洪水携带的物质不断沉积,形成河漫滩。

湔江河是发育在龙门山断裂带上的一条河流,其河漫滩和阶地生动地反映了当地的地质地貌发育过程。老的小渔洞大桥因地震而被破坏,湔江流过此地,河岸是阶地和高山。褶皱山系最早可以到震旦系,附近有二叠三叠的地层。较陡的呈灰白色岩层为二叠灰岩。龙门山断裂带是引起5.12大地震的主要原因,同时该地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较容易发生。

地貌描述:小渔洞地区为中山地貌,由构造抬升和河流下切形成,宽谷和峡谷均有分布。观测点地区谷底平坦起伏较小,宽度较大为宽谷地形。表明该地河流地貌发育较完全。

河漫滩观察:观察发现湔江河河漫滩宽且平坦,河漫滩上分布有大量砾石,砾石表面较光滑、无棱角。说明该地的河漫滩发育成熟。同时发现了已干枯的古河道和河漫滩,据推测其原因有:(1)由于构造作用造成地形的升降,使河流改道。(2)在河流发育过程中出现了牛轭湖的裁弯取直。

但是该干涸河道中未发现透镜体状沉积物,且该地地质构造活动剧烈,所以该干涸河道应是由于构造运动造成。

阶地的观测:经观察湔江河阶地为三级,人类利用充分。阶地上有人为修筑的道路和堤坝。

测量后的绘图如下:

5月5日上午 1.地貌点:龙槽沟口;

地理经纬度:( 31.2°N,103.76°E)海拔:1054米; U型谷,峡谷地貌,中山区。

峡谷地貌:峡谷出现在构造高原、台地或方山之间,沿构造裂隙发育,两坡由崖壁组成。 2.岩性点

地理经纬度:( 31.2°N,103.76°E)海拔:1054米; 岩层时代:三叠纪岩层;

岩性特征及产状:多以沉积岩,泥质砂岩为主;120°∠32° 3.地貌点:安澜庄园

地理经纬度:(31.22°N,103.76°E)海拔:1101米; 跌水地貌 5月5日下午

1.地质地貌点:团山村5组

地理经纬度:(31.25°N ,103.79°E)海拔:1134米; 河流冲积,岩石磨圆度好,分选性好

回龙沟是山体断裂抬升,是三叠纪后的多次构造运动是老地层抬升;回龙沟右侧,山体两边滑坡,砾石堆积;经过5.12地震回龙沟左侧,山体滑坡,使得滚石阻挡或损坏道路。 2.地貌点:

地理经纬度:(31.25°N ,103.79°E)海拔:1153米;

此处基本能看见回龙沟大概,且处于中山向高山地区,沟谷两边的山向中间滑动后填补沟谷,基本形成了V形谷。根据观察,该处的洪积扇阶地从上到下阶面坡度比较大,所以此地下面的阶面坡度有可能会小。而在清凉寺里的一处堆积物中我们发现,岩石的磨圆度差,而且堆积杂乱,没有洪积扇,只有坡积物。

5月6日上午 1亚东水泥厂:

地理经纬度:( 31.16°N,103.89°E)海拔:1134米;

二叠纪和石炭纪交汇岩层,该处多石灰岩,是水泥的原材料;还有灰岩,多为白色,纯色;适宜露天采矿。 3.最牛学校

此学校地处龙门山大断裂带,在5.12汶川大地震中,周围房屋都倒塌了,它却依然挺立在那里,成了最牛学校。

5月7日上午 1.塘坝2路路口

地理经纬度:( 31.19°N,103.91°E)海拔:901米; 此处为山地地貌,岩层时代为三叠纪须家河组岩层;

该地为碳酸盐溶蚀洼地,溶沟,峰林等岩溶地貌明显,发育有以巨大落水洞,在溶蚀作用下形成微地貌。其周围主要为峰从,下方存在漏斗,连着落水洞,但由于外力作用该地貌点的漏斗痕迹已被碎屑物填埋。石芽,流水由地表转入地下,形成暗河,地下河,再出露地表,形成地表河。由于喀斯特地貌的发育,溶洞形成,使该点上部形成峰从,下部形成溶沟,由于后期外力作用的侵蚀,外来系统被剥蚀,下来的形成了飞来峰,孤立在原地系统之上。土壤为山地黄壤,土层较厚但是水分含蓄量较小。有蠕动现象,出现马刀树等景观。

形成原因:该地坡度不大,岩石多石灰岩,由于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石芽、溶沟、落水洞等岩溶地貌。 2.岩性点:

该处溶蚀作用强,从而导致岩溶坍塌,形成坍塌角粒岩 3.地层点;

地理经纬度:( 31.19°N,103.91°E)海拔:901米; 岩层时代:以二叠纪地层为主;

岩性特征及产状:岩石以砂岩为主;多为直立岩层,138°∠88°;此处有煤层,因此推断该处为陆相沉积,在2亿年前为大陆性环境,植被茂盛。 5.五龙溶洞

地理经纬度:( 31.19°N,103.93°E)海拔:1199米; 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里不溶性的碳酸钙受水和二氧化碳的作用能转化为微溶性的碳酸氢钙。由于石灰岩层各部分含石灰质多少不同,被侵蚀的程度不同,就逐渐被溶解分割成互不相依、千姿百态、陡峭秀丽的山峰和奇异景观的溶洞,由此形成的地貌一般称为喀斯特地貌。 该处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发育下的溶洞,由流水侵蚀发育而成。洞内发育有钟乳石,石笋等岩溶地貌。大溶洞高达几十米,小溶洞直径仅几厘米。岩层主要为石炭纪,二叠纪灰岩,可溶性强,在水热组合作用下,发育为喀斯特地貌,是我国重要的地址研究地。

6.龙门山背景:龙门山国家地质公园坐落在龙门山中段,主要分布于彭州和什邡境内。此地岩层上古生界地质现象发育,厚度大,层层展现地球上古老地质的演变过程,为地球地质演化过程的活档案。经同位素测定,此地闪长石年龄为20.43亿年,花岗岩年龄为10.27亿年,杂岩为6.54亿年——7.67亿年,奥陶系大理岩不整合地覆盖其表面上,在岩体边缘有白云母伟晶岩出露,晋宁中期花岗岩入侵于前震旦系变质岩中,是世界上极为罕见的地质大观园。2002年,龙门山国家地质公园在彭州九陇镇正式挂牌。龙门山是四川强烈地震带之一。自公元1169年以来,共发生破坏性地震26次,其中里氏6级以上地震20次。近些年,由于印度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高原物质向东缓慢流动,在高原东缘沿龙门山构造带向东挤压,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刚性地块的顽强阻挡,造成构造应力能量的长期积累,最终在公元2008年5月12日,龙门山北川——映秀地区突然释放,发生里氏8.0级地震(汶川地震)。

.总结:地质地貌实习是深刻认识专业知识并在实践中体会知识的重要手段。通过此次为期4天的地质地貌实习我看到了一些以前只在书上见过的地貌景观,领略了地质构造和地壳运动带来的神奇,还使我们更加详细的了解地质地貌学的基本知识和原理,特别是加深了对岩溶地貌的理解,将课堂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为学习其他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推荐第8篇:野外地质实习报告[推荐]

第一章:绪言

(1)实习地区的交通位置和自然地理状况

少华山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境内,华县刘家河村南,县城东约五公里处, 山门距陇海铁路华县火车站和西潼高速公路出口7公里,距101省道仅2.2公里,均有等级公路相接,交通便利.山势东连小夫峪,西交白石峪,主峰海拔1664.4米。这里山青水秀,风景幽雅,是一处灵境胜地。少华山属石灰岩山地,山上原始石洞颇多,当地群众沿山路依借山洞的天然形势,修庙琮,塑神像,凿石开路,设置栈道、铁索、椽板。攀援而上,如同按比例缩小的华山,因而取名少华山。少华山上现有齐云洞、观音洞、希夷崖等景点。

少华山自然地理概况:少华山山势主体呈现为中细蜂腰形。腰部为岩浆侵入的火成岩、变质岩构造,即属于太白、华阳岩基组成的秦岭主体东秦岭位于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之间的拼合带———秦岭造山带的东段。该区构造岩浆活动强烈。少华山区的岩石大部分为玄武岩和花岗岩等火成岩,同时又有少数的沉积岩和变质岩。其褶皱形态多样断层形式多样其中南坡严重北坡稍好。其中的植被多为温带落叶及阔叶林。

(2)实习任务

①掌握野外观察,描述岩石的一般方法,观察描述实习区域常见岩石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特点。

②观察少华山地貌及地理现象:河流山体特征。

③观察岩层产状要素,褶皱和节理。

④使用地质罗盘测岩层产状。

(3)实习目的

通过野外实习,一方面使我们获得实习区基本地理现象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使我们在野外工作方法和技能方面受到初步训练,培养和提高我们观察分析野外地理现象的特点。

(4)实习工具:

铁锤、地质罗盘、放大镜。

(5)实习要求

认真观察地理现象,实习期间大胆细心。合理使用测量仪器,要有科学严谨的实习精神。野外注意安全,进入山区注意防火事宜。

(6)实习地点:陕西省渭南市华县境内少华山,

第二章:岩石。

少华山由于是火山喷发而形成的,所以那里的岩石多以火成岩为主,其中白色花岗最常见,也有肉红色的花岗岩, 少华山区的岩石主要为玄武岩和花岗岩等火成岩。其中玄武岩是典型的喷出岩多呈黑色风化面黄褐色或灰绿色。细粒或隐晶结构呈斑状结构并长有气孔、杏仁等构造。火成岩根据其化学成分及矿物成分排列,分为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和酸性岩;根据岩石产状,分为深成岩.浅成岩和喷出岩。花岗岩是分布最广的深成岩类,也是酸性岩,主要由钾长石.富钠斜长石.石英组成,并含少量黑云母或角闪石。花岗岩是分布最广的深成岩类,也是酸性岩,主要由钾长石.富钠斜长石.石英组成,并含少量黑云母或角闪石。

第三章:构造。

实习地区构造概况:少华山在大一级地质构造中属于秦岭构造带,进一步划分属于东秦岭地质构造带。

少华山隶属于秦岭山系,是由于渭河地带地壳下陷同时又由于上古时期形成古地台时的加里东运动、海西运动、以及印支运动等,其中海西运动的影响之为明显:在晚古生代末期伴随着广泛的岩浆侵入活动秦岭及其周围山脉相继隆起。少华山山体呈现为中细蜂腰形。腰部为岩浆侵入的火成岩、变质岩构造,少华山区域内地质构造较为复杂,断层构成复杂,背斜较易观察,向斜成山不明显。岩层层理较清晰。岩石表面风华严重,节理较为明显。

断裂是指地壳中的岩石,特别是脆性较大和靠近地表的岩石,在受力情况di下容易产生断裂和错动。节理即断裂两侧的岩块沿着破裂面没有发生或没有发生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断层即岩块沿着破裂面有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

少华山属于秦岭山系的延伸,而秦岭是震旦纪时期的晋宁运动形成的,再经过长时间的侵蚀以及地质运动,就形成了现在的概况。少华山区域内地质构造较为复杂,既有褶皱.也有断裂,多处呈现背斜.向斜.节理.断层等构造形迹。岩石表面风化严重,节理明显。华山区的褶皱主要为倾斜褶曲和倒转褶曲并兼有少量的平卧褶曲和翻卷褶曲。其轴向斜向南北纵剖面由于常年的侵蚀作用而参差不齐, 其断层多为逆断层中的推覆构造以及平推断层和枢断层。

第四章:地质罗盘仪测定岩石的产状及测量结果。

岩层产状的测定

①测量岩层的走向时将罗盘的长边与层面贴靠、放平、气泡居中后,北针所指的度数即为所求的走向。

②侧倾向时用罗盘的n极指着层面的倾斜方向。使罗盘的短边与层面贴靠放平,北针所指的度数即为所求的倾向。

③测倾角时将罗盘的长侧边顺倾斜线贴靠、层面竖起,并与走向线垂直,罗盘指针上挂的倾斜仪所指度数既是所求的倾角。

测量结果

观测点

测定项目

测量结果

观测点一

走向 倾向 倾角

观测点二

走向 倾向 倾角

观测点三

走向 倾向 倾角

第五章:实习感想。

虽然这次实习时间比较短,但是我还是有很多的感想和体会。

首先这次野外地质实习十分的有意义,我感到收获很大。它使我们获得了对实习区域地理现象,地质概貌的感性认识。一方面,通过野外实习,结合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把我们所学的知识灵活理解,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应用和记忆,体会到了学以致用的意义。另一方面,培养了野外实习方法和技能,学会了一定的观察要领和细节,以及提高分析周围自然环境形成原因和过程、各种地质地貌现象的能力。同时也增加了同学们考察地理和各种典型地质地貌的兴趣和热情,还有增强了对大自然的热爱。

推荐第9篇:普通地质野外实习报告

普通地质野外实习报告

姓 名:

班 级:

指导老师:

实习日期:

一、实习目的及任务

1) 实习目的

通过野外的地质实习,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巩固和加深课堂所学知识的目的。搞高我们的地质综合思维能力以级实际观察和动手能,使我们具有备初步的野外地质调查能力。

2) 实习任务

1.通过实习,初步学会观察认识常见的地质现象,分析其相关的地质作用和形成机制,这是本次实习的主要任务。2.认识实习区内常见的矿物、岩石、古生物、地层、构造用矿产,分析它们形成的作用。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3.掌握地质罗盘的使用以及岩层产状的测量方法;初步掌握野外地质现象的观察记录方法。具备初步的野外地质调查能力。

二、本次实习的主要路线

路线

一、赣州市章贡区水东地质观察路线(学院---东河大桥---马祖岩---学院)时间一天

路线

二、赣州市峰山电视台地质观察路线(学院---峰山---学院)

时间一天

路线

三、赣县江口镇木材厂地质观察路线(学院---江口木材厂

—学院)时间一天

三、主要内容

1) 峰山路线地质情况简介: 峰山位于赣州市章贡区东南部,由沙石镇至主峰盘山公路里程19公里。主峰海拔1046米,为章贡区最高峰,赣州七O七电视台雄踞其上。峰山树木葱郁、鸟语花香,尤其是夏季无比凉爽,已成为赣州市章贡区避署旅游区。

2) 峰山地层情况简介:

峰山地区了出露的地层和岩体,主要为寒武系浅变质岩和燕山早期黑云母花岗岩以及一些脉岩,山脚下广布着白垩纪红层(赣州群砾岩、砂砾岩K2g)。

寒武系浅变质岩(ε):为灰、浅黄褐、浅紫色变余中细粒硬砂岩和变余凝灰质砂岩、千枚状变质砂岩,紫红色千枚状页岩,顶部为条带状板岩。变质岩在与花岗岩体接触处,由于岩浆的热烘烤作用普遍发育有角岩化,斑点化等热接触变质现象。

白垩系上统赣州群(K2g):为砖红色、紫红色砾岩、砂砾岩长石石英砂岩及泥质粉砂岩等,其内产爬行动物(恐龙骨骼、恐龙蛋、龟)化石等。

燕山早期黑云母花岗岩(r5):岩石为灰白色、肉红色、主要矿物为石英、长石及少量黑云母组成,具中粗粒似斑状结构、块状构造。与寒武系浅变质岩接触带附近,为细粒黑云母花岗岩。 岩体内节理发育,常导致花岗岩体呈球状风化。

脉岩:在黑云母花岗岩体中的边缘广泛发育带广乳白、灰白色的石英脉及细晶岩脉,并常穿插到变质岩中去。还有暗绿色,风化后呈铁锈色、褐黄色的基性岩脉(煌斑岩),常具有十分完好的大小不等的球形风化的“石球”。

3)峰山的地质现象及所观察内容

岩石出露地表接受风化时,由于棱角突出,易受风化(角部受三个方向的风化,棱边受两个方向的风化,而面上只受一个方向的风化),故棱角逐渐缩减,最终趋向球形。这样的风化过程称球状风化。

球状风化是花岗岩地段比较突出的一个不良地质现象。如果不能在勘察阶臵充分的了解其分布特点.很可能在工程施工和线路运营过程中导致施工困难(断桩、增加施工成本)、上部结构失稳(不均匀沉降)等问题”。

4、赣县江口镇木材厂路线地质情况简介

1木材加工厂位于赣县江口镇六十里店村废弃采石场。?、2江口所要实习的任务

2)赣县江口地层分析

原采石场开采面出露的晚白垩世地层和晚白垩世火山喷出岩。晚白垩世火山喷出岩,受区域性NEE向深断裂制约并生成在NNW断裂中,为燕山晚期陆相火山喷发的伊丁橄榄玄武岩或伊丁玄武岩。 伊丁橄榄玄武岩岩性特征:

灰绿色、暗紫色、斑状结构、杏仁状构造。矿物成分:斑晶为伊丁石化的橄榄石,斑晶约占有15%,少数绿泥石,褐铁矿交代。基质为斜长石、辉石,粗玄(间粒)结构。即在较自形的长板条状斜长石微晶组成的三角形空隙中充填了多个细小的、伊丁橄榄石和水云母化的斜长石和磁铁矿颗粒。气孔呈浑圆或不规则状,多被白色的次生物矿物----方解石矿物充填,成杏仁体。整个岩石遭受后期碳酸盐化作用强烈。 伊丁玄武岩岩性特征

斑状结构、杏仁构造,矿物成分:斑晶为橄榄石,多已被蛇纹石、绿泥石、碳酸盐交代,橄榄石边缘常具铁质暗化边或全部被铁质取代形成的假象。基质中见有大量的氧化铁,多呈暗紫色、紫红色,气孔被 氧化铁和碳酸盐讲起充填。

白垩系赣州群茅店组为砖红色厚层状砾岩、砂砾岩夹厚层状中粗粒长石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等。 3) 木材厂的地质现象及所观察内容

A 在北西方310°方向江口木材铁路旁的小山坡200米,露头天然良好,岩性点,该点地层为白垩系赣州组地层,岩性为红色、红裸色及砖红、猪肝色,砾岩,砾石大小不一,粒径大约为2mm—15mm,砾径成份主要为复杂:千枚岩、长石,石英、方解石,麿圆度较差呈棱角状、次棱角状,表明该处岩石未经长期搬运,离物源我较近,表明该点为赣州湖边盘边缘为磨拉石建造。

B江口木材加工厂岩壁上,露头人工良好,岩性点,该点出露岩石为伊丁橄榄玄武岩和伊丁玄武岩,颜色为灰白色,灰黑色,灰绿色,红色,矿物组成为:橄榄石、绿泥石、蛇纹石、方解石等,基质由辉石、斜长石组成,构造为气孔状、杏仁状,该点为喷出岩体以上覆白垩系赣州组,红层呈侵入接触关系,推测为白垩系燕山组晚期形成,为赣州组唯一的处喷出岩,为基性喷出岩。该处可见一条逆断层。断层产状为250°∠85°,其内部挤压呈褶皱状态的石英脉。断层面已被杂草覆盖。

湖边镇石灰山路线地质情况简介

湖边石灰山村位处赣州章贡区西部,距市区10余公里,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震旦系(Z)、石碳系下统的横龙组(C1h)、梓山组(C1z)和石碳系上统黄龙组(C2h)、白垩系赣州群(K2g)。

震旦系(Z)主要岩性良变质岩,岩性为黄褐色变余砂岩、变余凝灰岩、土灰色、灰白色、紫红色千枚岩(风化后呈土黄色)。 石碳系(C)横龙组(C1h)主要岩性:官山岭组(C1g)为灰白色厚一巨厚层状石英砾岩、石英砂砾岩、含砾石英粗砂岩和石英砂岩:岩石坚硬,极难风化,常在地貌上构成高耸的山脊。 本组地层与下伏震旦系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水心组(C1s)为灰白色,紫红色长石石英砂岩、粉砂质页岩及灰绿色、紫红色炭质页岩、含铁砂岩等,产较丰富的植物化石、瓣鳃类化石,如奇异亚鳞木、楔羊齿,海浪蛤等。 本组地层与下伏官山岭组呈断层接触关系 梓山组(C1z)主要岩性

下部黄贯组(C1h)为灰白色,灰黑色、暗紫色长石石英砂岩含菱铁矿结核、粉砂质页岩,黑色炭质页岩夹煤层。底部为灰白色含砾石英砂岩。产丰富的植物化石:鳞木、星芦木、翅羊齿、脉羊齿等。本组地层受构造影响,岩石破碎,多为坡积物覆盖。 本组地层与水心组呈假整合接触关系。

上部表塘组(C1q)为灰白色、紫红色钙质砂岩、粉砂岩,灰黑色、黑色炭质页岩夹煤层等。本组地层产海相动物化石:腕足类、双壳类等。 本组地层与黄贯组呈整合接触关系。

黄龙组(C2h)在区内出露较差,大部分被风化溶蚀,仅零星分布在山麓边缘断裂旁侧,出露面积小,是章贡区唯一开采石灰岩烧制石灰的地点,现因资源枯竭已废弃。

岩性为灰白色、灰黑色、浅肉红色厚层状一块状白云质灰岩,其中产筵、珊瑚、海百合茎等化石。 本组地层与石炭系梓山组呈断层接触

区内整个石炭系地层构成一单斜构造,产状向盆地倾斜,在盆地边缘常被白垩系赣州群经层角度不整合覆盖。

本次的实习任务是:

1、观察认识石炭系地层特征(岩性构造、接触关系特征)

2、观察认识上石碳统黄龙组灰岩断层特征

3、学习描绘路线剖面图

1、峰山滴水寨路线地质情况简介

滴水寨位处于赣州章贡区东部,由火车站经林科所至滴水岩约13公里,为峰山山脚下。此处空气清晰,滴水岩瀑布景色秀丽,常为学生春游的好去处。

峰山滴水岩一带出露峰山岩体和花岗岩细晶岩脉,寒武纪千枚状粉砂岩,变余凝灰质砂岩,震旦系混合岩,以及白垩系赣州群砾岩、砂砾岩等。

2、峰山滴水岩至林科所地质路线实习内容 A观察认识岩体特征 B观察认识

C观察认识震旦系混合岩特征 D观察认识断层破碎带特征

混合岩的特点:混合岩(migmatite)由于混合岩化作用(是变质作用向岩浆作用过渡的类型)形成。这一名词是由塞德霍姆(J.J.Sederholm,1907)所创立。由基体(substrate)和脉体(vein material)两个基本组成部分组成。基体是角闪岩相或麻粒岩相变质岩,代表混合原岩,或多或少受到改造,又称古成体(paleosome),脉体是长英质或花岗质物质,代表混合岩中新生部分,又称新成体(neosome)。混合岩的形态多种多样,成分、结构和构造的变化也很大,说明混合岩的形成条件是复杂多样的。

混合岩是介于变质岩和岩浆岩之间的过渡性岩类,主要特点是岩石中的矿物成分和结构构造很不均匀,在混合岩化作用较弱的岩石中,可区分出原来变质岩的基体和新生成的脉体。随着混合岩化作用的增强,基体与脉体之间的界线逐渐消失,最后可形成类似花岗质岩石的混合花岗岩。根据混合岩化作用的方式和强度以及所成岩石的构造特征等,混合岩可分为不同的类型,典型的混合岩有眼球状混合岩、条带状混合岩、混合片麻岩、混合花岗岩等。

模树石的特点特点: 模树石形成于4亿年前的远古时代,多由沉积岩形成的板岩变质而成。板岩中的氧化铁、氧化锰溶液在一

模树石

定的温度和压力下,渗透进板岩的缝隙,固结在同一层面上,便呈现出密集的松树或枝叶的图案。还由于渗入的元素不同和沉积物多寡的区别,图案形成的色彩也各不相同,有黑、红、黄、青、灰等色彩,从而极具观赏和收藏价值。

虢石模树石是模树石中的精品,首先,因为虢石本身比较珍贵,是历史上有名的石种,在《素园石谱》、《云林石谱》中均有记载。该石石质特别细腻光滑,颜色有紫色、红色、豆青色、绛红色、乳白色、姜黄色、浅绿色等,是加工砚台的最佳材料。用该石加工的“虢州砚”,早在唐、宋时期就名扬天下。其次,这种模树石色彩十分艳丽和丰富,一个图案中具有两至三种颜色,有的枝繁叶茂,有的酷似盛开的鲜花,令人惊叹不已。这类模树石在史料中也早有记载:北宋时期的司马光珍藏一件带有花草图案的虢石屏风,并写下了《答薛虢州谢石屏》一文,文中写道:“观此石,自生花草,如秋过气清,信夫!非刻非绘,天地之异气,山泽之珠宝也。”北宋欧阳修收藏的“虢州月石屏”,有史料中这样记述:“石中有月形,石紫色,月白,月中有树森然。其纹黑而枝叶老劲,虽世之工画者不能为。”欧阳公为此作《中秋不见月问答》一首:“试问玉蟾寒娇娇,何如银烛乱莹莹。不知桂魂今何在,应在吾家紫石屏。”由此可见虢石模树石的珍贵。

3、捕虏体: 捕虏体[1](xenolith) 地质学名词。

在岩浆侵入作用过程中,由于侵入作用的强大力量,经常使围岩碎块落入岩浆中,称为捕虏体。

岩浆侵入过程中所捕获的围岩碎块。其形状和大小不一,有的为不规则棱角形,有的为长圆形、透镜形;有的很大,如某些矽卡岩矿体就产生在捕虏体中。捕虏体由于围岩崩落时发生移动,因此其构造方向与围岩整体的构造方向常不一致。围岩崩落于岩浆中,大部分都被岩浆所熔化及交代,只有少数在岩体边缘还可残存,因此,捕虏体多分布于火成岩的边缘部分。捕虏体如呈平行排列,其扁平面方向与岩浆流面方向一致,其长轴常为岩浆流动方向(流线)

专家认为,捕虏体的形成源于岩浆岩多期次、多阶段的演化过程中,后期岩浆岩与围岩或早期岩浆岩发生同化混染作用而致,而石臼的形成则是第四纪以来,区域新构造运动仍然强烈,发生了各地不一的地壳上升,而恩平地热地质公园内因雨量充沛,地表径流发育,风化侵蚀能力强,下切力大,岩体边缘中形成的捕虏体经水流的冲刷及涡流作用而致。

实习期间应

实习收获、体会及建议

通过这次的野外实习,使我更加了解

推荐第10篇:野外地质工作实习报告

对于这次野外地质实习,总体上还是非常成功的,因为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次学习的机会,同时也是人生的一次重要经历。在这次实习过程中有喜又悲,酸甜苦辣皆有体会。最真实的是那一份真正的地质工作者的情怀。那一份对地质工作者对于地质事业的无比热爱之情。

经过这次实习,我们真正的体会到作为一名地质工作者的艰辛,这份艰辛并不是我们坐在教室便能体会的,这份艰辛是用我们的汗水去把它浇灌出来的鲜艳之花。这花的明艳是我们现在所能体会到的最大的慰藉。慰藉来自于那一份对于地质工作者应该收获的喜悦与丰收。但这份喜悦来得并不易,因为这许多的成果来自于我们的双脚,每天长途的跋涉换来的也许只有那几页纸的微小成果。但是我们却倍加珍惜这几页小小的纸,因为它承载着地质工作者的一个伟大蓝图目标。是的,一切的成果皆是这许许多多的野外记录一次次的拼接起来,从而在一张看似不大的地形图上将其逐一呈现,使其变成一张地质图。在地质图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说是留下了地质工作者的脚印。也许我们能在地质图上看到每一座汕头的具体出露情况,但是我们却看不到登山之路上满路荆棘;也许我们能在地质图上看到每一个地层分界线的具体位置,但却看不到寻找地质界线路上的满地汗水;也许我们能在地质图上看到每一条山脉的清晰走向,但是我们却看不到在山脚小路上的满目杂草。。。地质工作者一直在路上。

是的,地质工作者一直在路上,新老交替,不变的是对地质事业的热爱,每一个地区都是在一代代的地质工作者的开垦下一步步走出了它的神秘,并将它的胸怀敞开去拥抱它自身的价值。我们在巢湖实习的过程中,首先学习工作的第一部分便是对前人工作的学习与认知,这个过程便是地质工作者的思想与精神的传承。这条路虽然漫长,但是每一代地质工作者都没有对其厌倦与抛弃,而是一如既往的奉献着自己的热情与青春,也许某一天,你的成绩也能指引新一代的地质工作者继续向前,这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情啊。

谈了这么多关于地质工作者的精神的话题,也该说说这次巢湖实习的具体收获了。这便是我们以后为地质工作发光发热的必备工具吧。首先,此次实习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区域地质调查的的基本流程与方法,首先学习的便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兵家经典。这个过程是我们大体了解工作区域的各方面情况,有助于以后工作的良好发展。其次便是到达工作区后的工作了。在工作区的基本流程分为踏勘、实测剖面、地质填图。每一流程的先后顺序基本不颠倒,在此我便不再赘述原因。其中最艰苦的要算地质投图了,因为基本脱离指导老师的帮助,完全自己把握,这便给了大家很大的心理压力,但是不管如何,大家也坚持了下来,把工作完成了,虽然质量与精度都有待提高,但是那种拼搏精神是值得大家集体吼吼的。因为满路荆棘与悬崖陡坡也无法阻挡即将成为地质工作者的预备队员们的脚步了。

这便是那一朵明艳之花的真正内涵吧。一种属于地质工作者的强大的精神内涵!

第11篇:地质地貌学野外实习报告

地质地貌学野外实习报告

一、实习概况

1、实习目的与任务

地质地貌实习是我们专业基本教学实习环节,地质地貌学野外实习报告。通过此次实习,使我们进一步巩固地质地貌学的基本原理,学习并掌握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加深我们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形成比较完整的学科理论教学体系,为学习其他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野外考察实习使我们对地质地貌学有一个感性直观地认识,锻炼了我们探究的能力和野外勘查实验的能力。

通过对各种地质地貌的观察,认知并了解典型的地质地貌特征,能对野外的地质地貌构象作出基本的解释,并能做出合理的推算当地的地质演变历史。

2、实习概况

(1)实习地点(其一):贵州关岭花江大峡谷

花江大峡谷:关岭花江大峡谷风景名胜区,位于贵州省中部偏西南,安顺市西部,贵州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县城西南面。东北与镇宁县接壤,西南以北盘江为界和晴隆、兴仁、贞丰三县相邻。花江大峡谷风景名胜区西北起岗乌镇的毛草坪,东南至板贵乡的三江口。全长79公里,平均宽3.8公里,面积300平方公里。共分为5个景区,即夹山景区、铁索桥景区、下瓜寨景区、盘江桥景区和古生物化石景区。

花江大峡谷风景名胜区主峰旧屋基大坡海拔1850米,景区最低点是北盘江和打邦河的交汇合处,海拔仅370米。山高、峡深、水急、壮美的自然景观与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神秘久远的海百合、龙化石构成“雄奇、宏大、险峻、神秘”的鲜明特色,这里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碳酸岩石出露分布广泛,岩溶面积92%,实习报告《地质地貌学野外实习报告》。岩溶极为发育,形态类型多样,峰林、峰丛、孤峰、石林、溶洞、溶丘、瀑布、暗流、伏流、洼地、漏斗、奇石和千姿百态的钙质一应俱全,形成贵州喀斯特地貌类型最为齐全的的亚热带岩溶景观博物馆。

(2)实习单位:09级环境与生命科学系地理科学专业一班姓名:王斌学号:0812090100

3(3)实习时间:2010年6月5号——2010年6月10号

(4)实习器材;地质罗盘,地质锤;放大镜,皮尺等

(5)指导老师:莫世江教授、丁卫红老师等

(6)实习分组:09地理(1)班第一组

(7)实习路线;毕节学院——安顺市——黄果树瀑布——关岭县城——关岭国家地质公园——花江大峡谷——兴义市——万峰林——石林——织金洞——毕节学院

二、实习内容

1、花江大峡谷地质地貌概况

地球的裂缝——花江大峡谷地处贵州高原南部,向广西低山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在地质构造上位于杨子台褶带中的黔南古断褶来之西部,出露地层中三叠纪地层分布广泛,岩性以碳酸岩层为主,这是形成岩溶地貌的基础。经过多次造山运动,地壳隆升,海水消退,出露的海沉积物中碳酸钙含量高,经水的溶解和风化剥蚀,发育成各种奇观,如溶洞、奇石等,这些奇观主要是奇特的喀斯特地貌奇。

花江大峡谷经历了漫长的地质演变过程,燕山运动奠定了其发展演化的基础。通过一系列的造山运动,形成了大峡谷复杂的地形地貌和独特的地质构造,特别是其独特的地质遗迹,较全面的揭示了该区域的白垩纪古地理的原貌及其发展过程。

该区域地层的形成为早白垩纪早期,其岩石类型分别由沉积岩和火山岩组成, 形成了一个集沉积岩、火山岩、接触变质岩、古生物化石等多种地质现象为一体的综合性地质宝库。

2、喀斯特发育情况

花江大峡谷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碳酸岩石出露分布广泛,岩溶面积92%,号称贵州省境内喀斯特地貌类型最为齐全的的亚热带岩溶景观博物馆。岩溶极为发育,形态类型多样,峰林、峰丛、孤峰、石林、溶洞、溶丘、瀑布、暗流、伏流、洼地、漏斗、奇石和千姿百态的钙质一应俱全,形成贵州喀斯特地貌类型最为齐全的的亚热带岩溶景观博物馆。

第12篇:煤矿地质野外实习报告

第一章:概况

一:勘探工作目的,本次野外实习,勘探工作目的是:

(1)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中奥陶统、晚奥陶统、中石炭统和晚奥陶统的岩层构造、岩性、岩层中所含的化石种类和数量以及各个地层中所伴随的矿产、褶皱类型、断层情况以及从晚奥陶统到中石炭统的过渡岩层各种性质等;(2)了解煤矿的基本情况、基本地形。了解煤矿生产中各种机械的用途及注意事项、煤的分类及运输方式、安全生产的各项措施、标准等以便在以后的工作初期可以尽快的熟悉各种情况避免各种错误;

二:勘探任务,本次野外实习的任务是:

(1)观察各实习地点的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和地表水体等其他情况;

(2)观察奥陶纪石灰岩的颜色、光泽、解理、化石的种类及其含量、断层等其他情况;

(3)对断层做素描图、描述其擦痕的状况;

(4)观察晚奥陶统与中石炭统的假整和面及其过渡岩层的风化程度、颜色、岩性、化石种类及其数量等其他情况;

(5)观察中石炭统本溪组泥岩层的岩层特点、砂岩的颜色、解理及砂岩岩层中所包含的矿产、石灰岩的颜色、解理、裂隙的发育情况、化石的种类及其数量等;

(6)观察上石炭统的黏土层、石灰岩层的特点、岩层厚度、其中所含的化石种类和数量、岩层的裂隙发育程度、含水情况、矿产种类及其数量;(7)观察上石炭统的砂岩、泥岩、黏土层的特点、及其中所含的化石种类和数量;

(8)观察煤矿的地形、了解煤矿的各种设施的用途、观察各种机器的特点,了解其工作方式及使用方法和使用注意事项.(9)了解煤矿的开采情况、煤的种类、煤的储存和运输等。

三:交通状况

缝山针公园位于太行山系南麓,焦作市中心北部,交通便利,公园西边是村庄,公园前是东西走向的公路,公园内是海相沉积的中、晚石炭统石灰岩。

红砂岭位于的缝山针的公园西方,焦作影视城北方3千米左右,影视路从南面跨过,上白作乡公路从南至北穿过此地区,交通便利,有盘山公路通山,山腰有小型铁矿和其他的一些废弃的铁矿矿井。

西张庄位于焦作市区西部,有公路通往山下,从山下到山上路矿稍差,山顶上有硫磺矿和用黏土烧制陶瓷器皿的小工厂。

焦煤集团珠春矿位于焦作矿区西南部,东距焦作市五千米;公路铁路交通便利,焦晋高速在矿区西部穿过,焦克公路在矿区北部通过,有矿区铁路专线与焦柳、正太干线连接。

四:天气情况

12月11日雾,、小雪,12月12日下午天晴、12月13日天气晴朗,有风、12月19日天气晴朗、无风。

五:水文地质情况

(1)在缝山针公园内无固定水系,小寺河和群英干渠自西向东穿过本地区,一般干涸无水,夏秋季节汇集降雨并排泄山洪,有时会发生小规模的山体滑坡,山下有一小塘,含水量不多,为景观用水。地层含水层自上而下依次为:第四系砂岩含水层、二叠系砂岩含水层、石炭系第八层、二层石灰岩、奥陶系石灰岩含水层。

(2)在红沙岭未见到明显水体,无固定水系,无河流、河塘,仅有东西走向的群英干渠,一般干涸无水,夏秋季节汇集雨水并排泄山洪,此处地貌多为褶曲,季节性雨水多渗入地下。

(3)在西张庄没有发现明显的水体,无固定水系,无河流、河塘,群英干渠自西向东穿过,一般干涸无水,夏秋季节汇集雨水并排泄山洪,此处地貌多为褶曲,季节性雨水。

晚古生代始于4亿年前的泥盆纪初期至2.3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延续约1.7亿年是从海洋向陆地转化的重要发展阶段。早古生代的加里东运动是陆地范围开始扩大,至晚古生代,特别是从石炭纪到二叠纪,经过海西运动陆地范围进一步扩大。华北地块自中晚奥陶世,至留纪,泥盆纪和早石炭世的长期风化剥蚀至晚石炭世时才中心下降接受沉积上石炭统直接覆盖于奥陶统侵蚀面上。华北地区由于经历了约1.4亿年的风化剥蚀,地形平坦,却与准平原化。华北地块古生代成煤期主要时晚石炭世和早二叠时的早期,形成了包括上石炭统太远组和下二叠统下不山西组的含煤地层,南部还包括下二叠统上不下石合子和上二叠统上石合子组。华北石炭二叠纪煤系时我国重要的含煤地层

构造缝山针地区总体为背斜向斜相间的褶皱构造,就是指岩层岩体在地应力长期作用下形成的岐状弯曲。褶皱在地壳中分布广泛,系统各异。规模大小相差悬殊大者延伸几十至几百米,小者可在受标本上见到甚至表现为显微构造。褶皱岩层中的以个弯曲称为摺曲,他是褶皱构造的基本单位。摺曲的基本形式分为2种即背斜和向斜,背斜世岩层向上的弯拱的曲折核部是老岩层两侧世新岩层且对称重复出现两翼岩层倾斜方向一般相反。向斜世岩层向下的弯拱的曲折,核部是新岩层两侧是老岩层且对称重复出现两翼岩层倾斜方向一般相对倾斜。红沙领出的背斜核部为粘土两翼为石灰岩。缝山针第三个观察点以及西张庄多为断层即岩层受地应力的作用后发生破裂,在力的继续作用下沿破裂面两侧岩块发生显著相对位移的断裂构造。断层的规模大小不一,其形态和类型繁多分布较广对煤矿设计和生产都有很大影响根据断层两盘相对位移方向分类可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和平移断层。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称为正断层。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称为逆断层。两盘岩块沿水平方向相对平移的断层称为平移断层我们在缝山针和西张庄所见断层均为正断层

其他矿石赤铁矿:完好的晶体少见常呈致密的块状,肾装结合,结晶的赤铁矿为铁黑色至钢灰色,隐晶的赤铁矿为暗红色。半金属制土块光泽不透明无节理,摩式硬度5.5~6.5,相对密度4.9~5.3无磁性。

石膏:晶体常为板状集合块状,粒状,纤维状,纯净的石膏无色透明含杂质时呈灰黄色,玻璃光泽,节理面呈珍珠光泽有一组完全节理,薄片有挠性。

黄铁矿:晶体常呈立方体集合体常呈致密块状侵染状和结合状颜色为浅铜黄色表面常有黄褐色条纹黑色金属光泽,不透明,无节理,断口参差状,

石英:晶体常呈六方柱状集合体常呈晶簇状,致密块状,无色透明着称为水晶常因含杂质出现不同的色调,晶面金属光泽断口油脂光泽,无节理,断口贝壳状。

高岭石:晶体极细小,在电子显微镜下呈六方形,鳞片状,常为疏松鳞片状致密细粒状,土状集合体,质纯者白色。常用含杂质而带各种色嗲,土块光泽摩式硬度2~2.5,相对硬度2.60~2.63干燥时有吸水性,遇潮后有可塑性其土块状具有粗擦感,易用手捏碎。

第13篇:地质地貌学野外实习报告

《地质地貌学》 野外实习报告

一、实习概况

通过实习充分认识各种不同的地质地貌,特别是了解岩溶地貌的形态特征、形成、现象。结合专业知识解决出现的相关问题,加强全面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20**年*月**日我们在地质学老师的带领下到昆明大普吉溶洞去实习,上午我们从学校出发,经过昆禄公路大普吉隧洞,走了四公里路到了大普吉溶洞。在那里我们观察了沉积岩的特征、地层产状,并了解了溶岩地貌的类型、形成与发展。结合我们的专业知识了解当地的水土流失情况。

二、实习记录

(一)在距离大普隧洞四公里处的公路旁

我们在此观察了灰岩和白云岩,它们两者都属于沉积岩中的化学岩。它们有各自的特征:石灰岩在野外风化露头为土黄色、灰白色,当用钉锤敲开时,在新鲜断面上可以看见灰黑细晶结构,其化学成分为碳酸钙,主要矿物成分为方解石;石灰岩在野外露头为灰黑色,当用钉锤敲碎时可以看见白色的白云石,白云石风化出现纵横交叉刀砍状溶沟,其主有白云石组成。它们在公路旁的悬崖上形成层理、层面、缝合线、刀砍状等各种构造。该地处地质构造为倾斜构造,岩层产状为:N82°E/173°

(二)在大普吉溶洞内

该地的岩溶地貌类型多种多样:岩石表面的溶沟、石芽;地形上的峰林、石林和溶蚀洼地;地表通向地下党落水洞、溶蚀漏斗;地下的溶孔、溶洞、地下暗河,以及岩溶堆积的石笋、石钟乳、石柱和石帷幕等。各种各样

的形状形成宏伟壮丽的景观。

那么这种岩溶地貌是怎么形成的?岩溶是在各种自然条件的共同作用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我们知道该地的岩石主要是由变质岩中的石灰岩和白云岩构成的,而这两种岩石的主要化学成分为碳酸盐、硫酸盐,再加上各岩石的组成成分不一样,而且它们成分中含有大量的可溶性成分,每种成分在水中的溶解度和溶解速度不一样,这样那些不易溶解的成分被残留下来形成各种形状。岩溶地貌的形成还与水和水电性质有密切的关系。如果水中含有侵蚀性二氧化碳,那对岩石的侵蚀作用很明显,再加上有源源不断的水循环、岩石本身有具有透水性,总之,岩溶地貌的产生要有四个基本条件:第一,有可溶于水的岩石;第二,这些可溶性岩石要具有透水能力;第三,可溶岩石中有不断的水在流动;第四,这种水有侵蚀、溶解岩石的能力。这一系列作用长时间共同作用于石灰岩,就会形成岩溶地貌。

这里的岩溶地貌现在也正在发育,正在变化,从西游洞洞顶一直到山头岩溶发育为晚期,地貌形状比较单一,岩石上还存在大量的棱角;而在西游洞内的岩溶则为发育中期,在这里岩石的形状多样而丰富,有石钟乳、石柱、石笋、落水洞等各种地貌,岩石表面几乎多在风化作用下磨平了,岩石表面比较光滑。在水帘洞内的岩溶处于发育晚期,里面的地貌也比较单一,岩石表面都被磨得光滑,只剩下不易溶于水的岩石成分。

三、分析讨论

当我们走在西游洞外山坡上的小路上时,发现该地的植被大多是需水量较少的植被,说明这里的地表保水性不好。这样在岩溶地貌地区的水分分部就出现地下深处水分含量丰富,而在地表却水分极其缺乏的现象。如果长

期不下雨会出现干旱,而当下大雨时,就会出现水灾,洪涝现象。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那是因为在岩溶地区的岩石大多都是透水性岩石,岩石本身具有大量的裂隙、孔洞,利于地下水往深处渗漏,地下水埋藏比较深。当长期不下雨时,地下水很难到达地表,地表水却不断的被蒸发和吸收,就会出现干旱现象;当下起大雨时,地表出现大量的水分,有的地方地势低洼,造成岩溶水大量汇集,形成“一场大雨千洼涝的现象”,严重的还会出现水土流失现象。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我国的各地:云南、贵州、四川、广东、广西、湖北、湖南,共占面积75.5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使地表失去大量的土壤、水分和肥力,造成作物生长不良;水土流失带走河流上游的大量泥沙,在河流下游泥沙淤积严重,形成地上河,历史上决口泛滥频繁,造成严重危害;同时水土流失造成道路堵塞、城镇受灾和矿场倒塌,给人们带来严重损失。

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该怎么解决呢?

首先我们要了解当地的地质地貌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掌握岩溶的形成和发育条件规律,认识不同地区的岩溶特点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对不利因素采取有效措施,让它为我们服务。结合当地的气候情况,有意识的进行蓄水和排水工作,在汇水区,应广种植被,以达到延迟地表水汇流时间、降低洪峰流量的治理效果。在松散物质供给区上游,可采取鱼鳞坑,截水沟结合绿化带方法,使地表径流不经过松散物质堆积区。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等。

四、实习总结

通过这次实习,培养了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

力,加深了对地理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同时这次实习锻炼了同学们的意志,增强了同学们的责任心,也加强了同学们的互助团队精神。更重要的是它让我更清楚的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我们在学校要学好理论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将学到的理论知识用于实践,用于我们的实际生活,让它为我们服务,造福于我们自己,也造福于我们社会。

第14篇:地质野外勘探实习报告

京西地区

基础地质认识实习报告

姓名: 学号: 专业: 指导老师: 实习成绩: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年 月

第一章序言

在北京一下子从寒冬飞跃到酷暑的五月里,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冒着似火的骄阳和炽热的天气,踏上了实习的路程。此次实习野外考察活动,一路上同学们都是十分的激动,在大巴车上左顾右盼的。班里的大部分同学有许多像我一样是这第一次这么近的、清晰地接触到山地和丘陵的胜景,个个难掩心中喜悦之情。同时,老师也在让我们认识各种岩石、矿物以及各种地质现象等。

本次野外路线观察时间为4天,野外5条路线,安排如下: 5月18日: 路线3——延庆燕山天池西段侏罗纪碎屑岩、火成岩特征观察路线;

5月19日:路线5——昌平十三陵水库—三合庄村岩性、构造观察路线;

5月25日:路线4——延庆燕山东段地层、构造观察路线; 5月26日:路线1——下苇甸寒武系、奥陶系海相地层及第四系冲积物观察路线,

路线2——门头沟妙峰山构造地质观察路线;

而本次实习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1.观察、认识地质作用(外力、内力地质作用)是本次实习的主要内容。通过对现代地质作用过程的观察,认识地质历史及地质作用的产物,并简要分析它们的形成过程和环境; 2.掌握岩石(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地层和构造的野外鉴别基本方法,认识常见的几种造岩矿物、岩石;并且,进行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初步训练,包括:①对典型的 地质现象的观察、记录及分析;②野外记录的格式和要求;③使用地形图等进行野外定点,④罗盘的使用方法,⑤标本的采集等。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对于地质的学习才刚刚开始,所以说,我还会加倍努力学习的。

图1-1

图1-2 第二章地层

北京山区外露的基岩,包括从新生代到太古代的绝大部分岩层和不同时期的火成岩,地质构造比较复杂。北京的地层发育比较齐全,除缺少震旦系、上奥陶统、志留系、泥盆系、下石炭统、三迭系及上白垩统外,其它地层都有发育,总厚度达六万米以上。

岩石类型也很齐全,包括各种沉积岩、变质岩和火成岩。大部分岩石出露在西部和北部山地,平原区则广泛分布着第四纪松散沉积物。 一太古界

太古界的岩层为本市出露最老、变质最深的岩层,属于中深及深区域变质程度,岩性为各类片麻岩及麻粒岩,普遍受较强的混合岩化作用。 二元古界

太古界和与元古界地层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北京的元古界缺失下元古界,中、上元古界分布很广,约占全市山区面积的三分之一。元古界的特点是在古老变质岩系之上发育的第一个盖层,是一套巨厚的、完整的,没有变质的沉积岩系。底部、下部岩性以碎屑岩(砾岩、砂岩和页岩)为主,夹有白云质灰岩及火山岩(安山岩、玄武岩),中上部以化学岩(白云质灰岩、页岩等)为主,夹有少量的粉砂岩。元古界下分三个系,发育完全,共分12 个组26 个段,基本上可与蓟县标准剖面进行对比.在该地层中,我们仅仅在延庆燕山看到了中元古界长城系石英砂岩与岩石砂岩。下面我就分别介绍它们。

中元古界长城系石英砂岩(属浅海相沉积岩类),生成于距今17 亿年左右。产状:330o∠52o。泥晶—微晶结构,由白云石及少量方解石组成,局部可见硅质条带或硅质团块(如图2-1 所示)。

图2-1

在此同时,我们也可以在延庆燕山中观察到波痕。波痕是由风、水流或波浪等介质的运动,在沉积物表面所形成的一种波状起伏的层面构造。而为了对波痕进行定量研究,需要了解各种波痕要素: 波长L——相邻波峰或波谷间的水平距离; 波高H——波峰与波谷之间的高差;

波痕指数L/H——波长与波高的比值,表示波痕相对高度及起伏情况; 不对称度RSI= 1 2 l /l ——缓坡水平投影( 1 l )与陡坡水平投影距离( 2 l )的比值,表示波痕的不对称度。其中,波痕分为浪成波痕、流水波痕、风成波痕和干涉波痕。在本次实习中,我也看到了干涉波痕,如图2-2.干涉波痕,可成菱形、马蹄形、不规则形等。

图2-2

在燕山,我们也看到了中元古界长城系岩石砂岩(属滨海相沉积岩)生成于距今17 亿年左右。。产状:215°∠45°。沙砾状结构,层状构造主要由粒状石英组成,硅质胶结,局部可见海相指相矿物——海绿石。此外,元古界还有蓟县系和青白口系。只是在本次实习的过程中没有观察到相关的地层,故在此就不作太多的叙述。

三、古生界

元古界和古生界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

北京山区下古生界岩性基本稳定,厚度不大,化石不够丰富,代表一种典型的稳定浅海沉积。本区只有寒武系和中、下奥陶统,而上奥陶统及志留系(与华北广大地区一样)都不存在。在此地层中,我们看到了砂岩、页岩、豹皮灰岩、泥质条带灰岩、竹叶状灰岩、鲕状(鱼子状)灰岩和纯厚石灰岩。

(一) 寒武系

寒武系分为上、中、下三统。下面具体介绍。 1.下统

下寒武统(∈1)本统可分为三个组,自下而上是:府君山组(或昌平组)、馒头——毛庄组(∈1m+m0)。

在下苇甸我们看到了下寒武统馒头组和毛庄组的岩性组合:由紫红色泥岩—灰黄色泥质泥晶白云岩组成的三个旋回,每个沉积旋回下部为紫红色泥岩,含沙质,可见石盐晶体,上部为灰黄色泥质白云岩和白云质灰岩,馒头组和毛庄组厚度约为80-100米。产状为: 205o∠30o (可附上信手剖面图) 2.中统

中寒武统可分为三组,自下而上分别是徐庄组,张夏组和崮山组。 在下苇甸,我们同时观察到了中寒武统的三个组。徐庄组(∈2x)本组以鲕状灰岩为主,韵律起始于细砂岩,经鲕状灰岩与细砂岩或泥质条带灰岩互层,到大量的巨厚层鲕状灰岩出现结束。张夏组(∈2z)本组下部以泥质条带泥灰岩(如图)夹页岩为主,有部分鲕状灰岩(如图),上部则以巨厚层鲕状灰岩为主,组成一个沉积旋回。崮山组(∈3g)下部为灰色泥质条带灰岩、鲕状灰岩、条带状结晶灰岩夹竹叶状灰岩(如图)。

图2-3 竹叶状灰岩

图2-4 泥质条状灰岩

上部为紫红色粉砂质条带灰岩、鲕状灰岩、结晶灰岩、泥质条带灰岩夹竹叶状灰岩及少许钙质粘土岩。它们的产状约为:190°∠40°。 3.上统

上寒武统可分为长山组和凤山组两组。

在下苇甸,我们也同时看到了长山组和凤山组。长山组(∈3c)以绿灰色泥灰岩、浅灰色泥质条带灰岩及竹叶状灰岩为主,下部有时夹少许灰绿色钙质粘土岩;底部为浅玫瑰色细晶白云岩夹竹叶状灰岩,竹叶状砾石,具有紫红色氧化圈。厚29 米。凤山组(∈t3f)上部为灰色中层含白云质灰岩、厚层泥质带灰岩夹竹叶状灰岩及黑灰色薄板状灰岩;下部为灰色巨厚层泥质条带灰岩,局部含白云质,夹大量竹叶状灰岩,底部见紫红色含云母铁质条带。其产状为:175°∠53°。 (二) 奥陶系

北京奥陶系只有下奥陶统和中奥陶统,与华北广大地区一样都缺少上奥陶统。下奥陶统与下伏岩层(风山组)呈整合接触关系。本统可划分三组,自下而上是:冶里组、亮甲山组、马家沟组。但是,本次实习,在下苇甸永定河东侧跌路旁,我们看到下奥陶统冶里组岩层组合:冶里组在下苇甸地区主要为后层—块状灰泥石灰岩、豹皮石灰岩、白云质条带灰泥石灰岩。产状为:172o∠58o。厚层块状灰泥石灰质较纯,在下苇甸—丁家滩地区被开采为石灰和水泥原料。

(三)石炭统

石炭统也可分为上、中、下三统;但是,在北京这个地区,只有中统和下统。

图2-5 厚层石英砂岩

图2-6 丝绢化 变余结构

(四)二叠系

二叠统分下、上两个统。下二叠统分为山西组和红庙岭组;上二叠统为双泉组。在这次实习中,我看到了山西组。山西组(P1s)陆相碎屑岩发育,下部主要为深灰色粉砂岩、灰色细砂岩夹灰黑色粘土岩、灰色硬砂岩及1—4 层砾岩,上部以灰色粉砂岩和灰绿色砂岩互层为主,有时夹砾岩透镜体,底部常有一层灰白色厚层砾岩,砾石成分以石英岩为主,燧石次之,砾径一般0.5 厘米左右。底砾岩为灰色,一般厚3—10 米,较稳定。砾石成分主要为燧石和石英岩;在岭上砾石成分有火成岩和泥质岩块,砾岩为灰紫色。本组下伏太原组呈整合接

触,厚度变化较大。 四中生界

北京的中生界没有三叠系,只有侏罗系和下白垩统,与古生界相比,其特点为:全为陆相地层;具有多次的火山喷发,形成了巨厚的火山岩系,地层间的不整合关系较多。

(一)、三叠系

北京没有三叠系,在此不做叙述。

(二)、侏罗系

侏罗统分为下、中、上三统。我们依次在延庆燕山看到侏罗系碎屑岩、火成岩;在十三陵天池—三合村路线中,我们也看到了侏罗系火山碎屑岩。

首先,我先具体介绍地层接触关系,地层接触关系可分为整合接触与不整合接触两大类。整合接触反映稳定的整体持续沉降,上下两套地层之间没有沉积间断。根据沉积作用表现形式的不同,整合接触可以分为连续沉积和地层的间断。上下两套地层之间隔着一个大陆侵蚀面——沉积间断面,这个面叫不整合面。此上下两套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称为不整合接触。根据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关系又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平行不整合(又称假整合)和角度不整合。在延庆燕山,我们看到了中元古界长城系白云岩与侏罗系火山碎屑岩,根据我们观察的现象及查阅有关的资料,我们可以推测二者的接触关系为角度不整合。(附上素描图)

(三)、白垩系

白垩系分为上中下三统。我们在燕山天池大坝西南侧盘云岭和燕山天池西南侧天池半岛标志牌有看到。有辉绿岩体,青黑色,主要由辉石和斜长石组成,表面风化,侵蚀现象比较严重。还有粉砂岩。

(五)、新生界

新生界分为古近系、新近系和第四系第三系。

第三章 岩浆岩

北京的岩浆岩分布很广,出露的面积达2000 余平方公里,约占山区面积的五分之一。在漫长的地质历史过程中,发生许多岩浆活动,包括有各种形式的喷出活动和侵入活动。。岩浆岩主要有侵入和喷出两种产出情况。侵入在地壳一定深度上的岩浆经缓慢冷却而形成的岩石,称为侵入岩。侵入岩固结成岩需要的时间很长。岩浆喷出或者溢流到地表,冷凝形成的岩石称为喷出岩。本次实习中,我们在延庆燕山盘云岭处,看到了燕山期的侵入岩。燕山期为北京地区规模最大的一期岩浆活动,广泛分布在西山及北山西部一带。

(一)正长斑岩

侵入岩主要有苦橄玢岩(少见)、辉绿岩、闪长玢岩、花岗斑岩、正长斑岩—霞石正长斑岩等。本次实习中,我们见了很多正长斑岩岩,现在具体介绍如下。 在燕山天池大坝西南侧盘云岭的燕山晚期岩床特征观察点,可以观测到角闪正长斑岩岩床,斑晶主要矿物成分为钾长石,角闪石,黑云母,钾长石斑晶大小2-5毫米,角闪石斑晶大小1-3毫米,同时在岩床与粉砂质泥岩接触处出现冷凝边与烘烤边特征。经分析,该岩床形成时间为80Ma,相当于燕山晚期,如下图

图3-1

(二)闪长斑岩

在燕山天池西南侧天池半岛标志牌的燕山晚期岩株特征观察点,可以观测到燕山晚期闪长斑岩岩枝宏观分布,该闪长斑岩顺层侵入厚层状砂砾岩之上,细粒结构,矿物成分为斜长石,钾长石,石英,黑云母,角闪石等,粒径小于2毫米,经分析,其形成时间为132.1Ma,为燕山晚期侵入。 第四章 构造

一、褶皱构造

褶皱构造是岩层因在构造运动的作用下而变形,形成的一系列连续弯曲。岩层的连续完整性末遭到破坏,是岩石塑性变形的表现。根据褶皱的形态和组成地层的新老关系,将褶皱分为向斜和背斜两种基本类型。背斜岩层自中心向外倾斜,核部是老岩层,两翼是新岩层(这一点是其与向斜的根本区别)。但是,由于向斜槽部受到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经长期侵蚀后反而可能成为山岭,相应的背斜却会因 岩石拉张易被侵蚀而形成谷地。在门头沟区妙峰山镇东侧铁路隧道北侧的褶皱构造观察点,观察到中奥陶统马家沟组(O2m)地层形成的褶皱构造,该点发育复式褶皱构造,核部发育箱状褶皱,南翼发育圆弧状向斜,北翼发育倒转向斜。

二、断裂构造

岩石受地应力作用,当作用力超过岩石本身的抗压强度时就会在岩石的薄弱地带发生破裂。断裂构造是岩石破裂的总称。如果破裂面两侧岩块没有发生明显位移,称为节理;若沿破裂面产生了明显位置移动,则称为断层。 1.节理

按构造节理的力学性质,可分为剪节理和张节理两种主要类型。下面就具体介绍如下。 (1) 剪节理

剪节理,是剪应力产生的脆性破裂面。在实习中,非常普遍。具体如下:在红石湾村西侧,我们看到了剪节理,此剪节理产状稳定,沿走向和倾向延伸较远;节理面光滑、平直,没有被矿脉充填。在延庆天池西段出现的为燕山晚期的辉绿岩内发育的两组近垂直的剪节理产生的球形风化。产状稳定,延伸较远,间距比较均匀;节理面平直光滑,两侧岩相可有少量相对位移,可见擦痕。被脉体充填,脉壁平直。一般切穿砾岩中的砾石;常见共轭出现,其锐交角等分线指示共轭角方向。 (2)张节理

张节理是由张应力产生的破裂面。张节理有特征:一,一般不平直;二,产状不甚稳定,延伸不远;三,裂面粗糙不平,裂缝较宽,无擦痕;四,张节理多开口,一般被矿脉填充,脉宽变化较大,粗细不一。在本次的实习中,在妙峰山有见到,如下图

图3-2 2.断层 断层是断裂面两侧发生明显相对移动的断裂构造。断层的类型整体上分三种:正断层、逆断层和平移断层,如下图:

图3-3 在本次的实习中,以上三种断层我们都看到了。现在具体叙述如下。在延庆燕山天池东侧红石湾村,我们看到了正断层。如图,左图是侏罗系火山碎屑岩,右图是中元古界白云岩。经过分析,我们推测其为正断层。断层面有明显擦痕,可能断层面两侧岩石发生平行移动过。岩层产状为:330°∠52°。如下图

图3-4

图3-5

在燕山天池宾馆正门西侧处,我们观察到了断层组合。该组合有正断层,逆断层等,同时,该组合包括阶梯断层、地堑和地垒。岩性为含砾砂岩,属辫状河沉积,分选、磨圆差,矿物成分为正长石、石 英,以及一些岩屑,粒序层理。(附上素描图。)在妙峰山镇东侧铁路隧道南侧出口的断裂构造观察点,我们也看到了正、逆断层。该观测点处主要观察了中奥陶统马家沟组地层内发育的断裂构造,根据白云岩标志层的位移,我们判断为逆断层,在其上方发育的正断层,由于其上盘岩层厚度明显大于下盘,确定为同沉积正断层。

第五章认识与体会

一、主要收获

断断续续的为期4天的工程地质学实习,让我们将书本上的一些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联系起来,进一步理解和巩固了理论课上所学的知识;在基本技能方面的到初步训练,提高了我们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次实习使我掌握了对岩石类型、结构和构造的判别,还有对岩石岩性、层理有了更深的理解,让我能够分析一些实际工程中出现的简单的地质问题。通过老师的讲解,让我对一些地形图、地质图有了一定的了解,掌握各种地质作用在地质图上的特征,也学会了野外地质工作的方法,并且能对其进行简单的阅读和分析。

二、实习体会

这次的野外实习,不仅在专业知识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从书本转移到实际的操作,更能让我们掌握和领会到了实际操作的重要性,而且同学之间的友情也更深了。面对艰苦的自然环境,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变得尤为重要.但是对于我,感觉最深、收获最大的还是在于对自己的锻炼上。这次出来实习,是对自己的一次很好的磨练,虽然被太阳晒黑了,人也瘦了,但是我更结实了,在意志上更强了。每一次对体能的突破,都是一次意志力的锻炼,这对于今后的成长,是极其重要的。

三、致谢

真诚感谢和我们同甘共苦的老师,感谢你们无微不至的关怀、谆谆的教导、教会我如何做人、如何做事。通过这次实习,让我懂得我今后的职业的性质,无论有多苦我都坚持,我喜欢这个职业,,本次的地质实习将是我一生最宝贵的财富!我会铭记于心,漫漫体会! 回味 着这宝贵的实习生活!

第15篇:地质野外实习总结

水利工程地质野外实习总结

此次实习地区选在北京西山的九龙山、愁儿岭、香峪大梁一带。行政区划属门头沟区的门头沟乡和军庄乡,包括城子、龙泉务、军庄、灰峪等自然村。实习区交通发达,风景优美。地处华北平原西北边缘,气候温暖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寒晴燥,夏热多雨,春旱多风,秋高气爽。多年平均雨量600mm。 第一天的路线是三家店水闸到西山林场。

1.窑坡组页岩,此地属于山岭,植被繁茂。岩石土灰或黄色,页片状,

泥质结构,破碎风化严重。本组富含植物化石,含煤情况自西向东减少。接着观看龙门组(J1)砾岩,砾石较破碎,风化严重,土黄色,分选性不好(大小差不多)粒径1--20cm,砾石磨圆度较好。砾石泥质胶结,胶结状态不好。岩层产状3°<33°。九龙山组(J2)砾岩成分复杂,多为火成岩,粒径2—5mm。

2.九龙山向斜。J1--J2--J1的向斜构造。岩石主要为紫红色的凝灰质

砂岩,凝灰质含粉砂泥岩及凝灰质粉砂岩,夹含砾火山岩屑砂岩。

3.九龙山砾岩风化严重,岩石成土黄色。九龙山向斜北的砾岩岩石坚硬

完整,粒径1~10cm,磨圆度一般,主要为泥沙岩硅质胶结,分选性一般

第二天的路线是龙泉务到琉璃渠。

4.该点为石炭系岩系。岩石主要为砂岩,硅质胶结,解理较发育,呈灰

色。此地的页岩为灰色,产状为116°<50°。火成岩有崩塌,坡积物较多。然后观看了红庙岭组石英砂岩,主要为肉红、砖红色、浅绿色石英砂岩。

5.此地为断层破碎带。魁心阁的红庙岭组砂岩,次一级的小断层。地貌

属于山崖垭口。泥质胶结,风化严重,未土黄色,粒径0.5—10cm。南大岭组(Jβ)主要为辉绿岩,灰黑土黄,隐晶质成分,新鲜面灰绿色。主要为气孔构造和杏仁构造,风化严重。此处大约宽900米,坡30°,植被较多。上有断层,有5—10米的分化层。

6.琉璃渠断层。底层缺失,土黄灰黑色,主要为砂岩页岩和砾岩。 第三天的路线是斜河涧到老虎头。

7.此点为工程点,铁道隧洞。洞口前侧岩石主要为纯净的石灰岩,呈灰

白色,产状混乱,有断层破碎带。上面是土黄色的泥质石灰岩。隧洞洞口衬砌,边墙衬砌有锚杆支护,表面喷射混凝土。

8.奥陶系和石炭系的分界点。隧洞打在石炭系上,全衬砌,岩石主要为

页岩砾岩。石炭系的岩石主要为砂岩页岩,风化较严重,破碎,植被繁茂。奥陶系的岩石主要为纯净的石灰岩,方解石脉,有小断层。沉沙孔有水土保持的作用。2号隧洞只加洞口衬砌,3号隧洞断层面与轴线斜交,而正交最好。

9.此点为岩性点。奥陶系与石炭系的分界点,O2的石灰岩性脆,易弯

曲,沿途观测C2主要为土黄色和褐色。老石灰岩内断层解理多,可以用于建材石灰炼钢溶剂。

第四天的路线是军庄到三家店。

10.此点为岩性点。主要为石炭系的砂岩页岩,岩石风化严重,层理倾向

南偏东,球状分化。此处的砾岩分选型不好,磨圆度不好,硅质胶结,

产状为203°<39°。此处的辉绿岩无层理,火成岩主要为气孔构造杏仁构造。有一些白条的石英岩。

11.三家店水库左坝肩。植被繁茂,开挖边坡70°,自然30°。主要为

南大林祖辉绿岩,岩石风化严重,风化层3—5m。岩石完整有气孔杏仁构造。灰绿色无产状,对下游防渗不利。九龙山组砾岩,倾向南,1—15cm,分选性不好,硅质胶结,风化不严重,解理不发育,魔猿较好。

12.香峪向斜。核部由太原组的砂页岩组成,北翼为太原组没系地层以及

奥陶系和寒武系组成,南翼仅有出露太原组煤系地层。两翼倾角不等,北陡南缓。向东南方向倾斜。

13.此点为岩性点,九龙山组紫红色凝灰质粉砂岩,青灰质粉砂岩。产状

为47°<15°。断层破碎带有压碎岩,断层泥,碎砾岩确实啦。 本次野外实习观察了实习地区的地形地貌,详细观察了各个系的岩石的岩性,以及一些特殊的地质构造,比如向斜背斜。以及一些工程地点,比如大坝,隧洞等,深入了解了工程地质条件。

本次实习我能够每天准时集合,在观察过程中能做好记录,同时能结合自己的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一些思考,收获不少。自己打分:90。

第16篇:野外地质实习感受

宁县一合水地区延安组煤层气开发潜力分析

野外地质实习感受(节选自学生实习报告)

刚开学得知这学期有5周的实习时间时,我们就兴奋不已。我们翘首以盼,她却姗姗来迟。当火车开动的时候,我就兴奋的不得了,终于可以去见山见水,感受大自然了。第1天上午到驻地,熟悉一下周围环境。下午听课,了解实习计划、注意事项以及实习区的地质概况。第2天实习正式开始,然而天公并不作美,飘着绵绵细雨,实习任务尚未完成,却不得不回撤驻地。第3天由于天阴,上凤凰山的计划又被迫推迟。下午虽然天阴厉害,但终于可以上山了,老师带领我们攀登凤凰山山顶。在经过长途跋涉和沿途观察逆断层及五通组、坟头组地层后,终于登上山顶。可是因为天阴,湿气大,山间是浓雾一片,不禁使人恼火,能见度不足10米。抬眼望去,正所谓“天苍苍,雾蒙蒙”。正当我们感到异常惋惜的时候,一阵清风(尽管对我来说是寒冷彻骨)把雾气顺着山间推向SW,流入喧闹的城市。此时,眼前是烟雾缥缈,山间的坦克厂赫然映入眼帘,气势宏伟,真不是壮观所能形容的。周围群峰被雾气迷漫,独你眼前一片清澈,向南望去,难得一见的美景尽收眼底,这就是我们回校后向其它人炫耀的资本。

紫气东来凤凰山

在踏勘阶段,除了这一次让我感触颇深以外,其余除了累,还是累!剩下的唯一,就是刘老师的变化很大。去年带我们实习的时候,他不爱跑。总在后面慢慢走,我感觉只能跟在其他老师后面跑,多听点。而现在我是感觉刘老师跑的太快了,我还没跟上去,刚把他讲的内容观察研究完,他又开始向下一站出发了。是我的速度太慢了,还是我脑袋不行消化得太慢了,我也不知道是谁得原因。但我不认为是我得错,但好像也不是刘老师的错,要不其它同学怎么都能跟得上呢?刘老师今年仍然是不爱讲话,讲得内容不是太多,实习任务中的内容虽然基本上都讲到了,但回宿舍后听别人在讨论我们没有讲、没有看的内容时,感到心里是特别的不平衡。

注意观察,勤于思考,乐于实践

其次,让我感受最大、最郁闷、最委屈的就是地质填图阶段了。由于没有老师的带领,各小组自行决定填图路线。而我们组的导航每次在研究路线时都不叫我们2个女生参加,要不就是我们下去找他们时都不见踪影,所以每天出野外时,感觉就像无头苍蝇,也难怪我们要跟他们吵。一开始我感觉小组内部还是比较团结的,至少有些地方他们不让我们上去,几个男生上去定点就行了,我们在下面等就ok了。跑凤凰山路线和长腰山路线,两天没测几个点,矛盾又出现了。有些人提出第三天上午休息半天,部分人马保持中立,我们俩女生强烈反对。当时没做最终决定,可当天晚上组长决策时,仍坚持认为反对票无效。然后我拿了

组长的全套设备第2天上午和小娣一道坚持上山,其他同学也就跟着一起出野外了。虽然又有人惹我生了一次气,但结果还比较满意,至少他们还能等落在后面的我们两个就已经不错了,说明他们还知道关心人。下午回驻地途中,在凤凰山鞍部和山顶重新确定地层界限点时,他们让我们先回,这也让我感动一回,至少他们是不想让我们累着了。

情同手足,构建和谐

我现在知道,实习小组都有女生的原因了。上山时确实需要照顾照顾。下山时就不一样了,整理资料,清绘图件等大大小小的室内工作都要女生来做,大部分男生还是比较懒惰的。通过为数不多的几天实习,我明白了把心放宽点、学会宽容,就不会惹自己生气了。

春种粟,秋收籽

通过本次实习,估计也把我们的老师气得够呛。多几个像我这样老是在后面拖后腿的学生,不能说、不能打、不能骂的,再加上几个不受管的学生,我想刘老师也一定非常辛苦。在此,我要感谢老师对我们实习的悉心指导。如果允许我们提出要求的话,我们希望故地重游,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

20年后再相会

批示:(节选自我的思想汇报)

其一:巢湖20天,现在还想念。早上起的比较早,夜里睡得也很少。野外地质工作,有时需要上山,有时需要下山。上山有上山的道理,下山有下山的道理,上上下下就是这个道理。

长腰山顶看构造,上山小路真难找;寻了半天没找到,山上全是刺和草;上与不上大家吵,岗位职责记得牢;要上山顶看构造,先锋模范来开道;不学岩石和构造,将来无法把矿找。

披荆斩棘长腰山

其二:有天要上凤凰山,看看背斜转折端;路上遇见独立石,没走多远又见蛇;苟延残喘到山顶,目的不为看风景;盘山公路往下走,一边走来一边瞅。路边页岩颜色鲜,里面全是高家边;经过7410厂,看见坦克无数辆;先是参观后照相,我把政治形势讲。

香港回归了,澳门回归了。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台湾统一除了时间问题,没有别的问题。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不可战胜的,万事俱备,不欠东风。实习区内到处找,火山岩啊确实少;如果将来感兴趣,一定去看台湾岛。

第17篇:地质野外实习心得

地质野外实习心得

地质学是一门探讨地球如何演化的自然哲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地质野外实习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

地质野外实习心得体会篇1

接下来我们前往飞鹰古道。在前往飞鹰古道的狭窄道路上,梁老师为我们讲解了斜坡面上一些岩石的性质和组成。其中一些岩石是具有砾状结构的砾岩。其成分相对复杂,常由多种岩石的碎屑和矿物颗粒组成。其胶结物有硅质、泥质、钙质及铁质等。硅质砾岩抗压强度高,泥质砾岩胶结不牢固,而铁质砾岩易风化。在这条道路上,一些岩体产生了节理裂隙(图2),岩质变坡的失稳和

隧道洞顶的坍塌往往与节理有关;还有一些岩体沿破裂面两侧发生了明显的位移,形成了断层。此断裂构造对岩体的稳定和渗漏影响很大,也常对建筑物地基的工程地质评价和规划选址、设计施工方案的选择起控制作用。

在飞鹰古道里,岩层是由红色砂岩组成的,是典型的沉积岩,它形成于白垩纪上统时代。这些红砂岩为砂质结构,层状构造,层理明显。砂岩易于加工开采,多数强度较高,耐风化,是工程上广泛采用的建筑石料。

参观完飞鹰古道后,我们来到了观音岩。此观音岩为人工开凿出来的岩洞,呈水平层理。观音岩的岩性为沉积岩中的粉砂岩,其层理构造明显。

接下来我们跟着老师来到了八仙岩(图3)。八仙岩为一岩石群,板状形态不一,但错落有致,层理构造明显,岩性为沉积岩中的粉砂岩。我们可以看到岩石下部的岩石碎片风化成粉粒,堆积成土状,其工程地质性质极差,这种风

化成土的岩石不宜用作建筑工程的基础持力层。

穿过了碧莲池,我们就来到燕子岩了。燕子岩是古采石场的精华所在,它由两片高高的岩石组成,两片岩石本为一体,经古人采石将下部凿开,形成了两片岩石高耸在湖面上壮观景色。与燕子岩相连的就是古采石场了,这个采石场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古采石场的悬崖峭壁,奇岩异洞,似乎以鬼斧神工开凿而成。古采石场岩体水平层理构造明显,倾斜节理尤为突出,其宽度大长度长,采石场底下由于地势低而形成洼地,长年积累地表水而形成水湖。

进过老师几小时的介绍和讲解,让我们对莲花山的地质形成有了更深的了解。

在午饭过后,我们开始了自由活动。莲花塔、莲花城等我们都一一游玩了个遍,欣赏到了莲花山的风景名胜,一睹了莲花山的风采。

下午两点,我们结束莲花山的地质

实习任务还回学校。

通过今天对莲花山的野外地质实习,我深刻的了解了场地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石和土的工程性质,认识了岩石的类型、结构和构造。同时,也使我对工程地质学这门课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地质野外实习心得体会篇2

今年开学初,我们资源勘查工程20xx级的全体同学进行了为期一个半月的实习。整个实习过程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技能得到培养和训练的有效途径。

我们进行实习的具体地区是重庆市北碚区。在这里,我们连续进行了为期四周的野外实习,平均每天走山路7公里,组织学生对观测路线上的各种典型地质现象和沉积相现象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记录。实习期间,我们指导教师对学生的野外记录进行了认真的检查,实习结束后,又对学生的所写的调查报告进行了批阅。通过这次野外实习,同学们基本上学会了应该如何进行野外地

质现象的观察和对沉积相的研究;如何确定野外的地质观察点,在一个观察点上如何进行规范化的记录;如何写每天的调查总结,如何根据在一个地区的野外地质调查记录绘制该区的地形图和构造等值线图。

实习完全结束已经很长时间了,虽说实习报告里面已经写了很长的感想,但是这里还是想对这一次野外实习做一下总结,主要是经验和教训。

我们同学中有很多从一开始就没有很用心,这是第一个教训:即无论做什么,一旦做了就必须要认真对待,并且必须无条件高要求完成,不然就不做。当然这其中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没有时间怎么办,次要的任务要不要放一放?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应该在任何时候只能全神贯注做一件事,选择主次,一件一件地来。以前的经验证明同时做两件事,是达不到那样的水平。

有了第一个问题,后面的也就必然发生:在实习之前没有作任何的准备工

作。至少应该了解一下,地质实习应该注意些什么,实习过程中要记录一些什么,实习要求有哪些知识准备的要求(包括学过又已经忘记了的)。还有就是有必要去图书馆查阅相关的资料,做到心中有数。

如果说前一个说明了预习的重要性,那么接下来就是提醒我们时刻记得复习。每天实习之后,完全应该把一天的内容整理一下,写一个日志,以使以后的总结更方便一些。我起初一直有这样的想法,可是一拖再拖,一天也就很快过去了,结果到最后对每天实习的内容没有一点印象,特别是在后期回校后整理资料,图也绘不出来。这也说明了今日事今日必须完成的重要性。事实上,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每天必做的至少包括晚上留出一段时间来复习一天的功课,回顾一天的收获。无论是实习还是其它的学习,绝对不能再像有些学生一样在最后一个月临时抱佛脚。

学习不能只是死读课本,如果只看

文字,永远不能真正理解,只有实际观察,配合书本上的理论,如此一来不但能加深印象,也能学到书上没有的东西、经验,说不定还会发现新的问题。

一个实习最终就是要得到一个报告,这也是实习的目的之一。因此对实习报告的准备一点也不能含糊,除了前面讲的实习前的预习之外,还包括每天的日志整理。每天整理的时候就应该标出来重点,绘出必要的图形,如此一来完成报告也就很轻松了。

一边写着文章,一边好像又回到了在北碚实习的时候,一切都历历在目。这次的野外实习,不仅在专业知识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从书本转移到实际的操作,更能让我们掌握和领会到了实际操作的重要性,而且同学之间的友情也更深了。面对艰苦的自然环境,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变得尤为重要,尤其是表现在男生对女生的照顾上,在爬山时,男生总是走在最前面。但是对于我,感觉最深、收获最大的还是在于对自己的锻

炼上。这次出来实习,是对自己的一次很好的磨练,虽然被太阳晒黑了,人也瘦了,但是我更结实了,在意志上更强了。每一次对体能的突破,都是一次意志力的锻炼,这对于今后的成长,是极其重要的。

第18篇:地质野外实习心得体会

实习二

一、实习概况

实习项目名称:新疆西准噶尔前进牧场地区1:5万(l44e0090

24、l44e0100

24、l45e00900

1、l45e010001)等4幅区调

实习目的:本次实习的工作区包括克拉尕拉,克孜勒克亚,库鲁木苏,马拉苏这四幅图,本次生产实习是对这四幅图幅进行1:5万区域地质调查。参与时间为一个月,主要进行了新疆西准噶尔前进牧场地区1:5万(l44e0090

24、l44e0100

24、l45e00900

1、l45e010001)等4幅图幅进行路线地质填图。实习时间:2011年8月1日——2011年8月26日

实习地点:新疆省塔城地区额敏县前进牧场一带

实习单位:新疆西准噶尔前进牧场地区1:5万(l44e0090

24、l44e0100

24、l45e00900

1、l45e010001)等4幅区调项目为中国地质调查局下达的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专项2010年西北地区基础综合研究项目,经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基础调查部立项论证及小组会议研究,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调查院负责实施,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七地质大队和长安大学地质调查研究院联合承担。

工作项目名称:新疆西准噶尔前进牧场地区1:5万(l44e0090

24、l44e0100

24、l45e00900

1、l45e010001)等4幅区调

归口管理部室: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调查部

实施单位: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工作性质:公益性基础调查

工作起止年限:2011年—2013年

实施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调查院

承担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七地质大队

长安大学地质调查研究院

实习安排:按照1∶5万区域地质调查有关规范和技术要求,在系统收集和综合分析已有地质资料基础上,开展1∶5万区域地质调查、系统查明区域地层、岩石、构造等特征和成矿地质条件。完成地质调查总面积1400平方千米。 调查区大地构造处于准噶尔微板块赛米斯台-东泉晚古生代岛弧带,属准噶尔成矿区赛米斯台-东泉au、sn、cu(fe、hg)成矿带。成矿条件优越。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1.加强含矿地层、岩石、构造的调查,突出岩性、构造填图和特殊地质体及非正式填图单位的表达。

2.加强泥盆纪地层调查研究,厘定地层层序,探讨其形成环境及与成矿作用的关系。 3.系统调查研究区内岩浆岩的活动时代,对花岗岩类侵入体进行充分解体,正确建立不同时代、同源岩的花岗岩类序列,深入研究其岩石学、岩石化学、

地球化学及与金、铜等矿产的成矿关系,讨论其就位机制,确定其形成时代。 4.加强对巴尔雷克断裂带的调查研究;探讨地质构造演化史及其成矿作用。 5.在对矿(化)点、物化探异常进行全面踏勘的基础上,开展矿(化)点概略性检查和物化探异常查证。加强测区铜、钼、金等矿产找矿线索的发现,调查不同类型矿产成矿地质背景,研究控矿条件,特别是斑岩体的含矿性、构造蚀变岩带的调查研究,为后续找矿工作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具体实习工作分配:在8月初开始进行路线填图,这期间对工作区的岩性出露和分布有了更清楚了的认识,并进行了样品补采,重砂采集的工作。

1、路线填图(2人/组)

掌机:用掌机对所跑路线进行记录,掌机操作包括地质点、分段路线、点与点间的界线、产状、素描图、照片及描述。室内需要在数字填图软件下进行后期的加工处理,光滑线、修正、静态标注、导入照片、生成信手剖面等。另外,需要在mapgis环境下对信手剖面进行绘制。

2、室内资料整理

在实际材料图上绘制各条路线,须将野外填图路线转移到实际材料图上,用到点圆规,绿色签字笔,将个点逐个逐个的转上去,若在图上能看到各条中已经明显与其他路线相关的地质体,地质现象,可将它们连起来。

用mapgis绘制数字剖面,熟练运用点、线的操作。

二、实习区域概况 1.交通位置:调查区位于西准噶尔盆地西缘,行政区划隶属新疆塔城地区额敏县管辖。调查区范围的拐点经纬度坐标为:a e83°45′;n46°40′;b e84°15′;n46°40′;c e84°15′;n46°20′;d e83°45′;n46°20′; 调查区交通较为方便,中心地区西距额敏县城约30千米,行政区划属于塔城地区额敏县管辖。调查区各处均有便道,且可通行汽车。调查区所需生产、生活物资可从额敏县、铁厂沟等地采购。区内地势较平坦的地方有便道可通行。区内通讯联络需无线电台或卫星电话,部分地段可实现手机通信。 2.自然地理:立项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准噶尔盆地西北边缘,塔额盆地东北部,额敏河上游地带。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三面环山,向西开口,北有塔尔巴哈台山,东南有齐吾尔喀叶尔山,中部有额敏河冲积平原。属额敏河水系。属中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冷暖波动大,夏季热而短促,秋季降温迅速,冬季寒冷漫长,干燥,年均气温5.6℃,年均降水271毫米。立项区交通便利,多条省、县级公路穿越立项区,其生活物资可由额敏县或塔城市供应,通讯联络有手机或卫星电话。

三、区域地质概况: 1 地层:由晚古生代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夹正常碎屑岩、及第四系松散堆积物组成。出露的地层有下泥盆统托让格库都克组(d1t),其第一段为长石砂岩-粉砂岩-安山质凝灰岩建造,主要岩性为黄褐色、褐紫色长石砂岩、粉砂岩、火山

灰凝灰岩、凝灰质砂岩、沉凝灰岩,第二段为凝灰岩-凝灰质砾岩夹安山玢岩建造,主要岩性为灰绿色、灰紫色凝灰岩、凝灰质砾岩夹杏仁状安山玢岩,第三段为安山玢岩-玄武岩-安山质火山角砾岩>晶屑岩屑凝灰岩建造,主要岩性为灰绿色、灰紫色安山玢岩、辉石安山玢岩、玄武玢岩、安山质火山角砾岩、晶屑岩屑凝灰岩;上泥盆统铁列克提群(d3t),为一套霏细斑岩-英安斑岩-石英钠长斑岩>玄武岩建造,主要出露岩性为灰紫、灰褐色霏细斑岩、流纹斑岩、英安斑岩、石英钠长斑岩夹橄榄玄武玢岩、安山玢岩;上泥盆统下石炭统江孜尔库都克组(d3c1j),其下段为砂岩-岩屑凝灰岩-玄武岩建造,主要岩性为浅灰色、紫红色、灰绿色砂岩、砂砾岩、生物碎屑灰岩、岩屑凝灰岩、角砾熔岩、安山玢岩、橄榄安山玄武岩;上段为砂岩-凝灰质砂岩-放射虫硅质岩建造,主要岩性为灰色、灰黑色、黄色钙质砂岩、砂砾岩、凝灰质砂岩,放射虫硅质岩夹生物碎灰岩、煤层;下石炭统姜巴斯套组(c1j),为一套凝灰质砂岩-凝灰质粉砂岩-沉凝灰岩建造,主要出露岩性为深灰色、灰黑色条带状凝灰质硅质砂岩、粉砂岩、安山质沉凝灰岩;上石炭统巴塔玛依内山组(c2b),根据出露自然岩石组合分为上下两个岩性段,其中下段为一套安山岩-英安质晶屑凝灰岩>霏细岩建造,主要岩性为灰绿色、暗灰色安山岩、安山玢岩、玄武玢岩、火山碎屑岩、英安质晶屑凝灰岩互层夹霏细岩炭质泥质粉砂岩及煤线;上岩性段为一套英安岩-霏细岩-英安质凝灰岩>英安质角砾岩建造,主要出露岩性为褐、灰紫、灰绿色英安岩、霏细岩、流纹岩、英安质凝灰岩互层夹英安质角砾岩、熔接凝灰岩;晚更新统新疆群(qp3x)为冲洪积未胶结-半固结冲-洪积砂砾层、碎石层。全新统冲洪积层、风积层、化学沉积层(qhpal、qheol、qhch)分布于立项区西北部。立项区主要发育古生代海相火山岩,尤以泥盆-石炭纪火山岩为多。 2 侵入岩:立项区内岩浆活动主要表现为晚石炭世中酸性岩浆侵位,主要岩石构造组合有晚石炭世钾质花岗岩-花岗岩组合,与区域铜、金、钼等成矿作用关系密切,属钙碱性侵入岩系列,总体表现为壳幔混源侵入岩组合。此外,浅成辉绿岩脉、花岗斑岩、石英斑岩、钠长斑岩、霏细岩、闪长岩等岩脉较为发育,多数产于岩体中,基性脉岩则发育范围相对较大,长几十米-百余米,偶见有数百米以上者,宽几米-几十米不等,多数和地层走向一致或微斜交,垂直都极少见,总体表现为北东向构造体系的控制。

出露主要岩体为库鲁木苏岩体,侵入于泥盆系中,接触界线十分清楚,岩体产状陡直,边缘常发育有几米-几十米宽的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边缘相带,外接触带围岩常有强烈的硅化、角岩化、绿帘石化、绿泥石化等蚀变。岩体主要岩相为单一的肉红色中、粗粒钾质花岗岩,岩石新鲜,结构均匀,节理稀少匀称,说明岩体具一定的剥蚀深度。岩石中钾长石经常交代斜长石从而形成蠕英石,并具明显的高岭土化。 3 火山岩:立项区火山岩主要为泥盆纪、石炭纪中酸性-酸性火山岩,以安山质、英安质为主,产于相应的岩石地层中。其中基性火山岩建造以安山玢岩、玄武岩及相应的凝灰熔岩、集块岩、火山角砾岩和凝灰岩,夹少量的英安斑岩、霏细岩、流纹斑岩、;上部中酸性火山岩建造以英安斑岩、霏细岩、流纹斑岩、石英纳长斑岩及相应的角砾熔岩、凝灰岩,夹少量的安山玢岩、辉绿岩、辉石安山玢岩、安山岩。 4 构造:

(1)构造单元划分 据最新的新疆区域构造单元划分方案,立项区ⅲ级构造单元为唐巴勒-卡拉麦里古生代复合沟弧带,ⅳ级构造单元自西北向东南依次分别为洪古勒楞-阿尔曼太早古生代沟弧带、塔城晚古生代弧间盆地、谢米斯台-库兰卡孜干古生代复合岛弧带,其中东南部基岩区位于谢米斯台-库兰卡孜干古生代复合岛弧带内。

洪古勒楞-阿尔曼太早古生代沟弧带:该带北界为萨吾尔-二台成矿带的南界。南界西段为塔尔巴哈台山南缘断裂和洪古勒楞大断裂,东段为阿尔曼太南缘大断裂。该带东西向-北西西向展布,长达1200千米,宽5-40千米。该带西延与“哈”成吉斯-塔尔巴哈台成矿带相连;向东延与“蒙”戈壁天山构造-成矿带相连。该带在立项区内总体为第四系覆盖,但不排除局部有基岩出露。

(2)立项区主要构造特征 立项区内构造形迹主要表现为呈北东-北东东、近东西向的以代表性结构面的主要褶皱和后经改造的与压性结构面锐角相交的规模巨大的压扭性断裂,特别是北东向压扭性断裂的形成主要受由北而南的构造应力作用。 复杂的构造样式和构造组合及与之有关的岩浆活动的发育为成矿提供了充分的物源、热动力条件和所需的容矿、导矿和赋存空间。 5、遥感影像特征:基于多种数据图像开展遥感地质填图,主要目的在于初步确定工作区构造格架、主要岩性单元关系、侵入体分布等,对原1∶20万地质资料形成补充,为野外宏观规划、选定实测剖面位置、具体布置工作路线等提供重要参考。此外,多种方法的遥感矿化蚀变信息提取可为区内找矿提供重要线索,结合1∶20万化探异常及地质分析,选定找矿靶区,从而部署野外检查路线。调查区属典型的大陆性干燥气候,低山丘陵地貌,地势总体东南高,西北低,水系不发育,以南东向的树枝状水系为主,多为干沟。遥感影像分区可分为新生界覆盖区和新生界以前基岩裸露区两种类型的遥感地质解译影像分区。基岩裸露区可根据遥感地质解译影像解译程度可以分为遥感解译一般地区和中等地区,前者遥感影像清晰,植被不发育,地质体形状清晰、构造形迹明显,地质条件单一,地质解译标志明显,可解译程度较高;后者植被较发育,地层复杂,构造多变,侵入岩较发育,因此定为遥感解译一般区。

综上所述,调查区的遥感地质解译影像即:遥感地质解译一般地区、遥感地质解译中等地区和遥感地质解译复杂地区。调查区遥感地质解译一般地区100 km2,遥感地质解译中等地区280 km2,遥感地质解译复杂地区约700 km2。 地层的遥感解译标志:遥感地质解译标志与遥感图像合成方式不能分离,不同波段和相同波段不同顺序合成的遥感图像,其反映出的特征都不相同,比如颜色、条纹、相对清晰程度等,本调查书以卫星中巴卫星数据321全波段合成的rgb 遥感图像作为底图分析遥感地质解译标志。

四、工作部署及实习内容和过程

1、工作部署原则 a、实施地、化、遥同步进行,综合研究贯穿始终的地质找矿方针,按面上工作先行、选区重点检查、纵深拓展成果的三个层次顺序开展工作。 b、突出以地质找矿为中心的工作思想。不放弃任何有潜在价值的地质矿产信息,尽量划分出更多更细致的具体找矿工作区,投入更多的地质找矿工作量。 c、为了确保工作部署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在早期全面研究已收集的地物化遥资料基础上,划分出具有找矿潜力的重点找矿靶区,根据预测的矿种和成矿类型、确定出具体的工作方法和工作部署。由找矿工作所提出的基础地质研究也与之同行,该区块的物化探工作部署也与总体思路相匹配,以提高重点找矿靶区的地质找矿效果。 d、工作部署尽量详尽,做到要有具体的地点、具体的工作方法、具体的工作研究内容以及具体的实物工作量,避免原则性的泛泛而谈。 e、工作量的使用,以能解决问题为基本要求,原则上不平均使用。 f、强调基础地质研究为找矿服务的宗旨。由成矿带、成矿作用、成矿规律的研究和区内找矿需要而提出的基础地质遗留问题应为区调填图首要研究的问题。本着这个原则,区内的重点找矿靶区的任何调查和测量工作精度要高于其它地区。实测地质剖面尽量部署于或穿过重点找矿靶区域,以提供最适用的近源基础地质研究资料。

2、总体工作部署

(一)总体工作部署思路

在满足立项区1∶5万区域地质填图基本技术要求基础上,针对立项区基本地质矿产情况,合理划分不同的工作区域,分类运用不同的技术方法开展工作,并且部署不同的工作量,重点工作部署在古生代地层及岩体分布区,特别是调查区1∶20万化探异常集中区和地质找矿前景良好的地区。

1、本次地质剖面测制采用传统地质剖面测制方法和掌上机数字剖面测制方法相结合的方法,传统地质剖面测制采用罗盘、测绳、记录本和手工画地质剖面的方法,形成纸介质的资料。同时采用掌上机数字剖面测制方法,最终剖面成果形成篇2:地质实习实习总结或体会

五、实习总结或体会

短暂的地质实习很快就结束了,而这次野外实习对我产生的影响却并没有很快随之消失。在这两周的时间里,每天随老师一起到野外观察,测量产状,记录数据,观察地形,判断构造,并且及时复习了已经渐渐淡忘的部分课本知识,短短的两周,让我对野外地质工作有了一个初步的直观印象,对它的方式方法有了一个最直接的了解。并且直接影响了我的学习观念,将实践的成分注入了思想中,必将对我今后的学习习惯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然而,之前的地质学习还仅仅局限与课本知识的认知,通过听课,复习,考试等环节,认识并了解了大量的地质知识,但这些都仅仅是纸上谈兵,我知道什么是断层,什么是节理,却还都只是能从插图上判断,到野外旅游的时候见了很多岩体,也没有能利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判断什么是断层,什么是节理,而褶皱的向斜与背斜构造,更是无从判断。但经过这次野外实习,听了老师的讲解和分析,再加上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同学之间的合作,我对之前所学的课本知识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更感性的理解,不但能够正确迅速地区分节理和断层,还解决了很多课本学习中遗留下来无从解决的问题,通过实际的操作,对地质罗盘的使用也熟悉起来,而不是先前仅仅对插图的认识。野外实习在工程地质实习课程的学习中是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环节,是对课堂学习的一个重要补充,虽然时间并不长,前后不过两周的时间,但是在这期间学到的方法,观念上的改变,是课堂学习中所不能得到的。只有真正走出课堂,把课本上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操作中去,通过自己的操作加深理解,才能算是学习过程得到完善。 举一反三地说,任何工程实际与课本上的罗列都是有一定的区别的,实际中的情况往往更复杂,是各方面的很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就要求我们有通观全局的能力,在做分析的时候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与工程相关的课程,都需要真正地走出课堂,工程地质是这样,其他课程也是这样,通过这次实习,使我学习中的观念产生

了一个转变,认识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

不仅如此,在和老师同学一起到野外观察采集的过程中,也进一步地体会到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很多工作是自己独立操作所不能完成的,需要老师指导,需要同学配合,经过组员之间的分工配合,才能更好地完成实习任务。

通过这次的实习,我认识到了实践的重要性,在学校的学习只有在实际中得到运用才算是学会了,所以以后我们一定要加强各种实践活动的参与。

总地来说,在将来的学习中,必将逐渐体会到这次实习带给我的更多收获。这次实习是成功的,我个人在这次实习中受益匪浅,更多的方面的收获是隐性的。篇3:地质地貌野外实习总结报告

地质地貌野外实习总结报告 1 前言

1.1 地质地貌实习野外实习的目的、要求、时间、工具 1.1.1 实习目的

1.通过野外实习来巩固地质地貌学的课堂教学内容,加深对课堂有关内容的理解; 2.通过现场的宏观分析,理解地质构造变动的过程,建立地质实习空间观; 3.通过野外路线观察,学习一般的野外工作方法; 4.通过学习加深对地质学与土壤学联系的认识,为学好土壤学打基础; 5.了解野外工作,培养不怕吃苦、艰苦奋斗的作风,为奉献资源环境科学工作服务。 1.1.2实习要求

1.认识实习中所见到的有代表性的三大类岩石。 2.建立实习中观察过的地层顺序。 3.学会认识分析地层构造的一般方法。 4.观察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并与课程的理论知识联系起来。 5.初步掌握罗盘、地形图的使用方法,学习做野外记录。 6.认识山地、丘陵、河谷、岩溶的地貌形态。 7.了解各种岩石类型、地貌与土壤形成的关系。 8.编写简要的实习报告,分析和总结野外观察到的地质现象。 1.1.3 地质地貌野外实习时间 2013年6月9日~13日 1.1.4实习工具

工具包、放大镜、地质罗盘、地质锤、小刀、铅笔、30cm测尺、稀盐酸、地质图 1.2 实习区交通位置及地理经济情况 1.2.1交通位置

实习区位于北京市西南的房山县内,实习驻地为周口店镇。该镇距北京天桥汽车总站46km,公共汽车班次甚多。从京广铁路的琉璃河站有支线到周口店,每天早晚各有两趟客车往返于北京——周口店。驻地西有京原铁路线,良各庄火车站距周口店3km。从驻地到实习区内各乡村均有公路相通交通颇为方便。 1.2.2 地理经济状况

实习区的范围,北至迎风坡,南至孤山口,东至房山,西至十渡。北京西山展布在实习区西北,千米以上的山峰有十多座,以上寺岭最高,海拔1807米。实习所经之处均为低山丘陵区,多数海拔高程150~800m。实习区东南为华北平原。

本区河流有六条,由西向东排列顺序是:拒马河、枯牛河、拴马庄河、周口河、北市河、大石河,拒马河及其支流大石河常见有水,其他河流均为季节性小河。

周口店地区年降水量700mm左右,

七、八月份的降水量占全年的70%,山洪主要集中在这个时期。每年

六、七月份为高温季节,七月平均气温为26℃;极高温度可达40℃。

一、二月份为低温季节。年雷暴日约37天,多集中在雨季。年大风日(≥8级)约21天,多在冬季和春季。

周口店一带工矿企业较多,著名的燕山石油化工厂即建在凤凰山南麓的丘陵区;长沟峪煤矿规模较大,是北京市重要的煤矿产地;水泥和石灰生产具有相当规模;花岗岩、板岩和大理岩石料的生产也很可观。

区内农作物,平原区以小麦、玉米为主;丘陵区和山区以杂粮为主;坡地和山口、河滩地多植苹果树、梨树、桃树和柿树,果品产量除满足该区需要外,还有一定数量供应北京市区。 1.2.3 周口店地区地质研究历史

周口店地区的地质调查历史,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3个阶段: 1914年以前的地质研究的初期阶段,在该时期f.solger(1910—1912)测绘完成1:20万北京西山地质图; 1914-1949年的地质研究的中期阶段,在该时期最大的成就即发现了北京人头盖骨; 新中国成立以来,周口店地区的地质研究进入全面发展的阶段,在1988年完成的1:5万周口店幅区调报告的基础上,单文良、宋鸿林等(1991)著的《构造变形分析的理论方法和实践》是以周口店地质研究为基础概括出来的、具有推广意义的地质理论。 2实习的基本内容 2.1 基地陈列室 时间:2013年6月9日下午

图 1 图 2 在陈列室内:

1.初步了解了即将实习的区域的地形地貌,学习地形地质图的使用方法。 2.观察各类岩石标本级名称,为实习期间正确认识岩石并命名打下良好的基础。 2.2路线:基地—采石场 时间:2013年6月10日上午

第一采石坑(图3)

此处位于房山岩土边缘带,主要岩石如图4,为岩浆岩中的花岗闪长岩。主要分布于实习区北部,面积约0.26 km2。在实习区内155.1高地采石场出露的花岗闪长岩(γδ5)岩性为浅灰白色、中—粗粒等粒显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有黑云母、角闪石、斜长石、钾长石和石英。岩石的色率约20%。其中黑云母为黑色、鳞片状、丝绢光泽,硬度大于指甲,小于小刀,含量大约10%;角闪石为黑色、粒状、含量大约10%;斜长石为灰白色、粒状、放大镜观察可见明显的双晶,含量大约50%;钾长石为浅肉红色、柱状,含量很低,大约1% ;石英图 3 第一采石坑 图 4 岩石

为亮白色、它形粒状、油脂光泽,含量大约20%。。包体为深成幔源包体,其形成年龄与花岗闪长岩形成年龄相当。 土壤类型为褐土,初步判定为典型褐土或褐土性土。除人工开采破坏的地表外,植被生长茂盛,长势良好,大部分为灌木,草本。 图 5岩脉

岩脉,三条岩脉中,横向岩脉穿过纵向岩脉,将其隔断,是后侵入形成的。岩脉为接触带上发育后期侵入的伟晶岩脉。其主要成分为石英、长石、黑云母等。其中,黑云母呈半定向的线状排列。

第二采石坑(图6)的情况同第一采坑基本相同,只是岩体中捕掳体或析离体的大小较第一采坑变大,岩体颜色加深。

图 6第二采石坑

第三采石坑(图7) 图 7第三采石坑

岩石依然为岩浆岩中的花岗闪长岩,不同的是岩体中的捕掳体或析离体更大了,岩石风化强烈,风化层深,已经有球状风化出现(图8)。主要是由于构造运动,使得岩体中出现了自然断面,而化学风化产生的影响较小。

这里的植被主要有荆条,臭椿等,生长于碎石之上,但是长势依然很好。(图9)

图 8球状风化 图 9植被长势良好

总结以上三个采坑的岩土体性状,可以看出,由房山区的边缘逐渐向中心地区靠近,岩石中的捕掳体或析离体的大小越来越大;土壤均为褐土,土层越来越薄,但并没有影响植被的生长,三个采坑的植被生长都比较健康,说明岩土体中的矿物营养成分含量较高,利于植被生长。

正是由于上述岩体和土体,使得这一地区极易发生崩塌和泻溜。

在三个采坑的对面的山有一处工矿地,为长沟峪煤矿,下图为煤矿的排渣场,煤矿将煤矸石、废石等丢弃到这里,占压大量土地,污染了环境,但是如果能得到合理的利用,这些废渣又成为了另一种资源。比如:用采矿废石和尾矿生产人工砂石,可以完全替代天然砂石,用于水泥混凝土和建筑砂浆中,消除泥石流地质灾害隐患,是地区环境得到改善;煤矸石的用途也很多,除了做墙体材料、化工产品、制成工艺品等,也可以用来综合发电,被用于塌陷区的复垦、修路等,成为循环经济链中重要的一环。

图10长沟峪煤矿 篇4:野外地质实习报告

野外地质实习报告

(东华理工大学)

姓 名:

班 级:

学 号:

指导老师:

实习日期:

目 录

第一章 绪言 „„„„„3—4 第一节 实习目的及意义 „„„„„„ 3 第二节 自然地理及交通位置 „„„„„„3—6 第三节 地质研究简史 „„„„„„6—7 第四节 实习概况 „„„„„„ 7 第二章 地层及相关地质作用 „„„„„„7—10 第一节 侏罗系

第二节 三叠系

第三节 二叠系

第四节 志留系 第五节 奥陶系

第六节 寒武系

第七节 相关地质作用 1.风化作用 2.岩溶作用 3.根劈作用

第三章 构造

第一节 褶皱

第二节 断层

第三节 节理

第四章 岩石

第一节 沉积岩

第二节 变质岩 1.接触热变质岩 2.动力变质岩 第三节 岩浆岩

第五章 矿产

第六章 结束语

第一节 成果

第二节 问题

第三节 致谢

„„„„„„7—8 „„„„„„8—9 „„„„„„

9 „„„„„„9—10 „„„„„„ 10 „„„„„„ 10 „„„„„„ 10 „„„„„„ 10 „„„„„„ 10 „„„„„„ 10 „„„„„„11—14 „„„„„„ 11 „„„„„„11—15 „„„„„„15—16 „„„„„„17—20 „„„„„„17—20 „„„„„„ 20 „„„„„„ 20 „„„„„„ 20 „„„„„„ 20 „„„„„„

21 „„„„„„21—22 „„„„„„21—22 „„„„„„ 22 „„„„„„ 22 附 录

一. 罗盘测角度的方法 „„„„„„23—26 1.水平角测量操作 „„„„„„ 24 2.垂直角测量操作 „„„„„„24—25 3.岩层产状的测量 „„„„„„25—26 二. 岩层厚度的计算 „„„„„„26—27 1.剖面方向与岩层走向方向垂直测量时 „„„„„„ 26 2.剖面方向与岩层走向斜交测量时 „„„„„„26—27 第一章 绪言

第一节 实习目的及意义

构造地质学野外实习是《构造地质学》课程结束后,进行的野外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本次野外实习,能直观地反映课堂所讲的内容,使我们直接观察和了解一些野外地质现象,增加感性认识,扩大视野,培养提高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我们将认识、掌握到了在书本上学不到的许多东西。为我们以后在学习专业课方面奠定了基础: 1).在老师指导下,通过实地的野外观察、认识、描述和分析,获得对构造地质学的进一步认知,加深对课堂知识和理论的理解,培养地质思维能力和时空观念。学会观察并认识常见的地质现象,分析其相关的地质作用和形成机制。 2).掌握并应用一些野外地质工作的技能。熟练掌握地质罗盘(包括用罗盘测量方位、坡度、岩层的产状)、地图的使用和培养野外记录的习惯。练习野外观察和记录的方法,包括岩性点的观察和记录、构造点的观察和记录、路线地质观察和记录。进行常见沉积岩、沉积现象的野外识别。 3).培养吃苦耐劳、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生活作风和科学精神,锻炼意志,增强体质,努力适应野外地质工作环境。 4).了解人与自然、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关系,增进人文和社会意识,增强地质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树立献身地球科学事业和建设强大祖国的人生观。

第二节 自然地理及交通位臵 1).实习区地理位臵:实习区域位于重庆市北碚区,以代家沟、文星场为主,附以合川市土主乡一线及华蓥山一带等地。地质填图仅在工区南段进行,面积约10 km2。

实习区地理坐标约为东经106°28′--106°31′,北纬29°50′--29°55′,见下图: 1-沥鼻峡背斜 2-温塘峡背斜 3-华蓥山背斜 4-观音峡背斜 5-龙王洞背斜 6-铜锣峡背斜 7-明月峡背斜 8-卧龙河背斜 2).自然地理概况:区内地形形态为山地类型的低山区,海拔500米左右。最高峰为后峰山,海拔773米。实习区北高南低,山脉延伸方向为北北东—南南西,呈线状分布,地形高低及延伸方向与褶皱(背斜)轴向一致,属正地形。实习区山峰林立,沟谷交错,明显易见有二槽地,故有前槽(代家沟—后丰岩—水岚垭),后槽(喻家槽—篇5:秦皇岛野外地质实习总结报告

东北石油大学

实习总结报告

实习类型 野外地质实习

实习单位 东北石油大学

实习起止时间2011年07月17日至2011年7月22日

指导教师

所在院(系)

班 级

学生姓名

学 号 2011年 9 月 7 日

目 录

前 言???1

(一)实习区概况2

(二)地层???4

(三)岩石???7

(四)构造???10

(五)外动力地质作用??13

(六)地质发展简史??16

(七)结束语??16 参考文献18 前 言

北戴河地质实习是在学生完成地质基础课程后进行的,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对野外地质、地貌现象的观察、认识、描述和分析,获得最基本的感性认识及整体规律认识,加深对课程理论认识的理解,掌握地质学、地貌学野外工作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野外地质实习主要要求掌握常见的矿物岩石、水文、地貌等野外鉴定、观察和测量方法;掌握地层层序及实习地区各时代地层的主要岩性特征、古生物特征、沉积旋回特征、地层分界标志及接触关系;掌握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的识别标志、野外描述和判定方法;观察认识分化作用、剥蚀作用及河流、海洋的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学会判读地形图,使用罗盘测量岩层产状及后方交会法定位等;学会利用资料绘出地层综合柱状剖面图;编写实习总结报告。

我们以地质工作者的身份第一次比较全面的认识大自然;从大自然中理论联系实际,充实巩固基础知识,学习掌握野外工作方法;体验地质工作特点,培养吃苦耐劳精神。 二〇一一年八月十二日

一、实习区概况 实习区位于河北省东北部秦皇岛市,总面积约7812.4km2 。市区长50㎞,宽6㎞,是一个狭长的滨海城市。海港区是全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素有“不冻港”和“玻璃城”的佳誉。山海关位于海港区东北20㎞处的渤海之滨,老龙头是全国唯一的入海长城。山、海、关、城浑然一体,自古为兵家必争的交通要塞和军事重镇,天下第一关举世闻名,另外还有姜女庙、玄阳洞、燕塞湖等名胜古迹。 秦皇岛市是我国北方著名的旅游和避暑胜地,旅游业十分发达,北戴河海滨风光秀丽,浪平沙细,是优良的天然海水浴场;气候温和凉爽,是中外驰名的旅游、避暑、疗养胜地,素有“夏都”之美称。 秦皇岛北依燕山,南邻北海,东越长城与辽宁省绥中县毗邻,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为燕山山脉东段,南部为华北平原北端的滨海冲积平原。拥有可供教学实习的重点地区——石门寨地区,习惯上称为柳江盆地。柳江盆地于1999年5月被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秦皇岛柳江盆地地质遗迹省级自然保护区”,于2001年12月经国土资源部批准成为“河北省秦皇岛柳江国家地质公园”。 地质公园由柳江盆地地质景观区,祖山、燕塞湖、角山、长寿山地质地貌景观区和长城人文历史景观区三部分组成。2005年7月被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盆地北、东、西三面由晚太古代绥中花岗片麻岩和燕山期花岗岩侵入体构成,盆地内部为上元古界、古生界和中生界构成低洼的丘陵和平原。从地质角度看,是一个西翼陡东翼缓的比较宽缓的向斜构造,故又称为“柳江向斜”。

第19篇:野外地质实习教案

野外地质实习教案

第一天 室内准备

目的要求

明确本次野外实习的目的、任务及其重要意义并对各条实习路线的地质概况有初步了解。要求学生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并要注意安全,加强纪律性。 方法

利用多媒体课堂讲授,学院领导讲话,辅导员分实习小组。

课时:8学时

重点

介绍各条实习路线地质特征。

内容及安排

一、学院领导动员讲话(10~15分钟) ㈠ 强调本次野外实习的重要意义 ㈡ 介绍实习队队长及各位指导教师 ㈢ 提出实习应注意事项 ①要重视野外教学实习工作; ②要注意安全; ③要加强组织纪律性。

二、实习队长或指导教师用多媒体讲授各实习路线的地质概况和主要实习内容(1.5)学时 ㈠ 泾阳县口镇—淳化县花园村实习路线 ㈡ 蓝田县公王岭—灞源实习路线 ㈢ 蓝田县汤峪实习路线 ㈣ 长安区沣峪实习路线

㈤ 长安区杨虎城烈士陵园(双竹)实习路线

三、播放《漫话秦川山水》光盘(112分钟)

四、实习分组(辅导员、辅导教师和班长、学习委员共同协商)(20分钟) ①.每15人为一实习小组,配备一位指导教师; ②.每个小组由班长或学习委员担任组长; ③.小组长将各组实习名单提交指导教师。

五、指导教师安排学生预习实习指导书内容(2学时)

六、其它方面准备 1.实习车辆 2.教学实习用品

罗盘、地质锤、放大镜、野外记录本、三角板、橡皮、小刀、铅笔等等。

第二天 泾阳县口镇—淳化县花园村实习

目的要求

使学生认识沉积岩区地质、构造、岩石、矿物的基本特征,学习使用地质罗盘测量产状要素的基本方法。要求教师手把手指导,学生实际测量并学习画素描图。 方法

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实际观察测量后,教师总结。

时间:1天(早晨 7时在雁塔校区东门口集合乘车出发,下午乘车返校)

重点

沉积岩区地层、构造和岩石。 难点

学会使用罗盘和画素描图,教师在示范讲授后,以单独指导,手把手教为主。 内容及安排 每班分两个组:一组从口镇向北观测;另一组从花园村向南观测。

一、学习罗盘的使用方法

在第一个教学点讲授罗盘的使用方法,包括各种地质面产状的测量,方位角和坡度角的测量。

二、圣人桥北侧观测点 ㈠ 圣人桥断层观测 1.断层面特征 2.牵引褶皱观测

3.上二叠统石千峰组(P2Sq)与下—中三叠统纸坊组(T1+2Z)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 4.画圣人桥断层和牵引褶皱素描图

㈡ 第四系更新统与上二叠统石千峰组角度不整合关系 1.石千峰组岩性及产状

2.第四系更新统(Qp)岩性及产状 3.二者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4.画素描图(要求有图名、比例尺、方位、图例、产状要素等)

三、圣人桥北—赛古桥上二叠统上石盒子组(P2S)上部—石千峰组(P2Sq)地质路线观测与描述

1.作信手剖面一条(要求内容齐全)

2.描述常见的几种沉积岩

① 采集标本(3cm×6cm×9cm); ② 颜色; ③ 主要矿物; ④ 结构构造; ⑤ 胶结物; ⑥ 命名。 3.波痕、层理等沉积构造观测描述

4.硅化木化石观测描述

四、圣人桥南300m处正断层观测描述

①教师指导学生用地质罗盘实测断层面产状;

②教师在露头旁讲解,该断层为什么是正断层?

③教师指导学生画素描图。

五、枣园村南断层及牵引褶皱观测描述 ①教师指导学生用地质罗盘测量断层面产状;

②教师在露头旁讲解,该断层为什么是逆断层?说明用牵引褶皱轴面与断层面锐夹角判定断层两侧岩块相对运动的方法;

③教师指导学生画素描图。

六、响洛潭上石炭统太原组岩性及响洛潭形成原因观测描述

教师根据典型地质特征说明响洛潭形成与瀑布有关,太原组为海陆交互相地层,出露的主要岩性为石英砂岩和页岩。

七、江水管北侧宽缓向斜观测描述 1.观看向斜形态

2.实测两翼产状

3.学生画信手剖面图

八、江水管逆断层及江水管成因观察描述

1.观察在冶峪河河谷中直接出露的断层面,测量断层面产状

2.观察描述断层面两侧的岩性,并测量岩层产状

3.观察描述断层带中因挤压形成的断层泥和构造透镜体

4.在上述观察描述的基础上,分析断层的性质,对断层命名,作素描图

5.分析江水管形成的地质条件或成因

九、口镇—关山大断层观测描述 ①教师带领学生观察断层角砾岩特征;

②学生实测断层面产状;

③学生观察断层面北侧岩石和南侧黄土的特征;

④在教师指导下分析断层性质。

十、口镇沟口河流地质作用观察

以口镇—关山断层为界,两侧河流侵蚀作用有别:北侧以下蚀为主,出现谷中谷,南侧以侧蚀为主,“U”型谷和蛇曲发育。为什么(让学生讨论)。

十一、指导教师小结之后乘车返校。

第三天 蓝田县公王岭—灞源地质路线

目的要求

了解蓝田人动物群的组成、特点及古地理环境;观测秦岭北坡山前断裂的特征,燕山期蓝田花岗岩、武陵期张家坪花岗岩以及太古宇太华群、下元古界铁铜沟组和中元古界熊耳群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接触关系。要求学生认真分析本次实习与口镇—花园村地质上的差别。

方法

公王岭以参观为主(每人门票约5元),其余观测点教师指导学生观测,记录后教师总结。

时间:1天(早晨 7时在雁塔校区东门口集合乘车出发,下午乘车返校)

重点

山前断裂、蓝田花岗岩、太华群褶皱和铁铜沟组及熊耳群岩石。 难点

山前断裂的多期(次)活动。 内容及安排

每班分两个小组,各组在各观测点不同地段观测后调换。

一、蓝田猿人遗址 ㈠ 参观蓝田猿人遗址陈列馆(分两组听讲解员讲解)

1.了解蓝田人动物群的组成及特点

2.推断蓝田人生活时期的自然环境

3.体会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

㈡ 参观蓝田人头盖骨化石出土地点泻湖组剖面

①通过教师讲解,了解该剖面组成、分层;

②分析此剖面反映的古地理环境;

③分析古土壤层及结核层形成条件;

④分析土状堆积层形成过程;

⑤教师指导学生画信手剖面图。

二、冯家湾地质观测点

㈠ 山前断裂特征

1.参观吊庄山前断裂剖面

2.在河道实测山前断裂面产状

3.观测构造角砾岩特征

4.学生素描石香肠构造

㈡、冯家湾桥西南燕山期蓝田花岗岩

1.花岗岩特征及与太华群侵入接触关系

2.区分不同期(次)的花岗岩及它们生成早晚关系

3.画不同岩脉切穿关系示意图

4.了解花岗岩蚀变特征

5.观察石英脉和方解石脉特征

三、南石门地质观测点

㈠、南石门桥南侧 1.太华群不同形态的褶皱

1 早期同斜褶皱;

2 中期倒转褶皱;

3 实测褶皱轴面和枢纽产状;

4 画褶皱素描图。

2.B轴线理观察测量

㈡、南石门桥北侧

① 晚期直立水平褶皱观察测量;

② 画褶皱素描图;

③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说明为什么其形成晚?

四、北川地质剖面

㈠ 太华群中小型韧性剪切带观测

㈡ 太华群与铁铜沟组角度不整合

1.实测太华群产状

2.观测太华群变质岩和铁铜沟组变质岩的区别

3.测量铁铜沟组地层产状

4.画角度不整合素描图

㈢ 铁铜沟组地质剖面观测

1.下部含砾石英片岩

2.中部石榴子石云母片岩

3.上部石英片岩

4.剖面中出露断层及牵引褶皱测量及素描

5.变余波痕、递变层理的观测

6.画信手剖面图 ㈣ 铁铜沟组与熊耳群接触关系

1.总结铁铜沟组副变质岩及其产状

2.观测熊耳群正变质岩及其产状

3.观测熊耳群气孔、杏仁构造

4.二者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教师根据两套地层出露的岩石、产状、形成环境等的差别说明二者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五、灞源含矿控矿构造带观测

1.观测张家坪花岗岩的特征

2.观测控矿构造带产状变化

3.观测黄铁矿、方铅矿和闪锌矿等矿物;

4.观测石英脉的特征

六、指导教师当日小结后返校

第四天 蓝田县汤峪地质路线

目的要求

观测秦岭北坡山前断裂在东汤峪的出露特征及其对温泉的控制作用。要求学生认识宽坪群正变质岩和副变质岩的主要区别和其中不同形态的褶皱,观测花岗岩、辉长岩(基性岩)和辉石岩(超基性岩)的颜色、结构、构造等。

方法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亲自动手观察、测量,画素描图和作信手剖面图。 时间:1天(早晨 7时在雁塔校区东门口集合乘车出发,下午乘车返校)

重点

山前断裂对温泉的控制作用以及辉长岩和辉石岩的主要特征。 难点 叠加褶皱(教师在露头旁侧讲述晚期褶皱是由早期褶皱的轴面或枢纽进一步弯曲行成的)。

内容及安排

每班分两个小组,一组在河东观测山前断裂,另一组观测第四系中的断裂,然后沿公路至水库大坝处,再乘车到刘秀桥各组依次向南观测、测量、记录、素描(进入水库旅游区,每张门票5元)。

一、秦岭北坡山前断裂观测点

㈠ 东汤峪河东山前断裂特征

断层面走向时而北东,时而北西。教师指导学生实测断层面产状,测量构造透镜体、构造角砾的大小;观察断层内出露的辉长岩强烈破碎带;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同学们画断层素描图。

㈡ 汤峪河东第四系中断裂

①观察测量断裂中构造角砾岩、构造透镜体的成分以及大小;

②测量黑色含碳片岩的产状;

③分析该断裂的性质及成因;

④在教师指导下画信手剖面图。

二、参观汤峪温泉和河流阶地

了解温泉的特征、形成条件以及构造对温泉的控制作用。认识汤峪口河流堆积阶地并分析其成因。

三、山前断裂—汤峪水库大坝路线观测

㈠ 宽坪群变质岩及原岩恢复

①首先让同学们观察云母石英片岩、二云母片岩的主要矿物、结构、构造,然后教师讲解副变质岩概念,使学生认识副变质岩的主要特征; ②同学们观察绿片岩、角闪石片岩、斜长角闪岩的主要矿物、结构、构造等,教师讲解正变质岩概念后使学生认识正变质岩的主要特征。

㈡ 宽坪群中不同形态的褶皱以及轴面、枢纽的测量方法

四、刘秀桥剖面

1.宽坪群中叠加褶皱观察、测量和素描

① 早期为同斜紧闭褶皱;

② 晚期的石英脉弯曲呈背形、向形特点。

2.库岭口—何家山断层产状测量,构造角砾岩素描

3.认识硅化、黄铁矿化、绿泥石化等蚀变

4.认识辉长岩主要矿物、结构、构造及其与围岩的侵入接触关系

5.认识辉石岩颜色、主要矿物、结构、构造

6.观测花岗岩的主要特征

7.将花岗岩、辉长岩、辉石岩进行对比,使学生熟悉它们的主要区别

五、指导教师进行当日实习小结后,让学生参观水库风景区

六、乘车返回学校。

第五天 长安区沣峪地质路线

目的要求

观测翠华山花岗岩体和石羊关花岗岩体和韧性剪切带以及秦岭群区域变质岩的主要特征。要求学生区分不同成因的花岗岩,认识韧性剪切带,掌握河流向源侵蚀,下蚀形成的“V”型谷,瀑布的形成,局部侵蚀基准面等外动力地质作用。 方法

在教师带领下,通过观察、讲解、实际测量,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的一些基本概念。

时间:1天(早晨 7时在雁塔校区东门口集合乘车出发,下午乘车返校)

重点 韧性剪切带和瀑布的形成。 难点

重熔型花岗岩和混合岩化型花岗岩(教师在不同成因花岗岩露头上通过地质现象说明)。 内容及安排

一、沣峪口翠华山花岗岩观测

①花岗岩的主要矿物、结构、构造等;

②花岗岩中不同岩脉的相互交切关系及生成早晚; ③山前断裂对花岗岩的改造作用;

④根据岩体与围岩界线清楚,呈侵入关系,并使围岩生成烘烤边等现象说明其为重熔型花岗岩。

二、喂子坪—九龙潭地质教学点

㈠ 翠华山花岗岩体与石羊关花岗岩体之间的韧性剪切带

该韧性剪切带可在喂子坪桥下进行观察,在教师指导下,同学们学习观察、测量旋转碎斑系,确定剪切指向,说明剪切带经历了多期(次)活动。

㈡ 石羊关花岗岩体观测

石羊关花岗岩体局部具片麻状构造,保留较多片麻岩夹层或残留体以及无根褶皱,混合岩化明显。教师在露头旁根据实际观察说明该岩体属混合岩化型花岗岩。

㈢ 观察“V”型谷

教师结合秦岭造山带的形成、发展和演化以及河流的下蚀作用讲解“V”型谷的成因。 ㈣ 瀑布及其地质作用

九龙潭一带有九个不同级别的瀑布,教师可在最近处选择一个瀑布让学生实际观察之后进行总结。

三、小坝沟—大坝沟教学地质点 ㈠宽坪群多期(次)变形

注意让学生观察不同样式的褶皱形态,测量早期褶皱的轴面、枢纽产状,说明其产状的变化。晚期褶皱的产状相对稳定。 ㈡ 宽坪群中的韧性剪切带

其中发育的旋转碎斑系可让学生观察。S—C面理和基性岩构造透镜体和长英质脉体透镜体化可让学生直接测量记录。

四、秦岭梁教学地质点 ㈠ 秦岭群多期变形

第一期褶皱多呈残留形式出现,小褶皱轴面与早期片理平行并发生弯曲,常生成片内无根褶皱。第二期为紧闭同斜褶皱。第三期为直立开阔褶皱,枢纽水平。

㈡ 秦岭群韧性剪切带

观察各类动力变质岩,尤其是糜棱岩和糜棱岩化各类岩石,可见碎斑、构造透镜体以及旋转碎斑系以及A型褶皱,S-C面理的夹角可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并画出素描图,判别剪切指向。

㈢ 秦岭分水岭地质作用

秦岭梁是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各水系的分水岭。 1 观察河流的向源侵蚀作用;

2 认识秦岭群区域变质岩和各类混合岩,包括云母片岩、斜长角闪片岩、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条带状混合岩、条痕状混合片麻岩、花岗岩化混合片麻岩、黑云母混合花岗岩等等;

3 观察共轭节理,让学生测量节理产状、节理的相互切割以及确定最大、中间和最小主应力的方位;

4 观察测量正断层、逆断层的产状并画素描图。

五、指导教师在秦岭梁进行当日实习总结

六、乘车返回学校。

第六天上午 长安区杨虎城烈士陵园(双竹)地质路线

目的要求

使学生学习黄土剖面的观察、描述和分层方法及取样要求等。要求学生了解气候变化对黄土沉积的影响,并能识别黄土和古土壤,对黄土剖面进行野外分层和描述分析,使学生对中更新世以来的古气候、古地理变迁有一个大概的轮廓。 方法 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观察、描述和分层方法,然后,教师启发学生根据颜色、成分、结构等分析当时的古气候。

时间:6小时(半天,早晨7点出发,下午1点乘车返回学校) 重点

黄土剖面的观察和描述。 难点

古地理和古气候的分析(教师在野外露头进行启发)。 内容及安排

一、参观长安区双竹村黄土剖面 ㈠ 全新世黄土(Qh) ㈡ 马兰黄土(Qp) ㈢ 离石黄土上部(QP) ㈣ 离石黄土下部(Qp) 二、学习黄土剖面划分

㈠黄土的岩性特征及其变化、岩性组合、沉积旋回 ㈡注意观察地层中表现的侵蚀现象或沉积间断 三、参观杨虎城烈士陵园(每张门票约5元)

学习杨虎城等烈士的民族气节和热爱祖国的崇高品质,使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增强他们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的信心。

四、下午1点左右乘车返回学校。

2-12-23第六天下午 集中讲授“如何编写野外实习报告”

报告内容包括:

前言

野外实习的时间、路线、目的任务等。 第一章 泾阳县口镇—淳化县花园口地质路线

一、地层及接触关系

二、岩石

三、化石

四、构造

五、外动力地质作用

第二章 蓝田县公王岭—灞源地质路线

一、地层

二、岩浆岩

三、接触关系

四、构造

五、灞源金矿特征

六、蓝田猿人遗址

第三章 蓝田县汤峪地质路线

一、地层

二、岩浆岩

三、构造

四、构造对温泉的控制作用 第四章 长安区沣峪地质路线

一、秦岭群和宽坪群

二、翠华山花岗岩和石羊关花岗岩

三、构造特征

四、河流的侵蚀作用

第五章 长安区杨虎城烈士陵园(双竹)地质路线

一、双竹村黄土剖面

二、剖面划分

三、古气候演变特征

五、杨虎城烈士陵园参观感受 结束语

实习取得的成果总结,并谈自己的学习体会,对今后实习的意见和建议以及表示感谢等。

要求学生在报告中主要包含自己亲自动手收集到的第一手最可宝贵的地质资料,严禁抄袭。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应用也应该结合实习中自己的认识、方法和观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使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加深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第七天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撰写实习报告

要求一星期后交实习报告。教师在审阅各位同学的实习报告之后结合野外实习,按优秀、优良、中等、及格和不及格进行考核。

第20篇:嵩山地质野外实习

嵩山地区野外地质地貌实

习报告

专业:地理科学; 班级:地科2班; 姓名:徐跃;

同组同学:李来福,杨金光,牛秀丽,何景伟,张会丹,李灵,高雅静,马晓璐,王喜花,张静艳,陈亚楠,仙春贺;

指导老师:江富建,蒋国富;

2010年5月1号;

(1)

前言

日出嵩山坳,晨钟惊飞鸟。林间小溪潺潺,坡上青青草„„, 一曲《牧羊曲》写出了嵩山的雄伟壮丽和少林寺的秀丽景色,嵩山被称为世界地质公园,主要以旅游业为主。同时嵩山也被誉为我国历史发展的博物馆。儒、释、道三教会汇集,其中还包括了中国六最:禅宗祖庭--少林寺,现存规模最大的塔林--少林寺塔林,现存最古老的塔--北魏嵩岳寺塔,现存最古老的阙--汉三阙,现存最古老的观星台。此外,还包括太室山黄封盖下的中岳庙,嵩阳书院气宇恢宏,古朴高雅。

风景名胜区内,人类文明的产物——寺、庙、宫、观、庵、洞、坛、台、阙、院、碑、塔等等举目即拾。据统计有十寺、五庙、五宫、三观、四庵、四洞、三坛、二台、三阙、一院,碑刻数百通,宝塔二百七十余座。真可谓历代典型建筑大荟萃,艺术境界巧夺天工,是祖国少有的建筑艺术宝库。

在2010年4月23日时候,学校为了我们更好地学习地质,地貌的知识,在马书记,蒋国富院长,江富建老师,白耕勤老师的带领下由学校出发,途径汝阳转车来到了旅游胜地,世界地质公园----嵩山。在登封的中岳旅社落脚。

嵩山那里地质现象明显,在一定区域内各种地质现象完备,地层发育齐全,各种构造地形清晰,矿产资源丰富,旅游景观有名,交通便捷,是各个高校学习,实习地质地貌的最佳之地。

嵩山北到黄河边,南到萁山,西到洛阳龙门,东到密县白寨。气势雄伟,整个山脉东西绵延近百千米,南北宽20千米,面积达三千多平方公里,其中嵩山主体部分有:少室山,太室山(主峰峻极峰,海拔 1491.7m),称我国之----中岳。

嵩山地区现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十三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十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六十处。这些文物保护单位,是研究我国历史上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社会文明的“百科全书”。

前人对嵩山有着深度的研究,几十年来许多中外地质学家慕名而来,1950年,张伯声对嵩山进行地质调查,确立了“嵩阳运动”;1954年,张尔道在嵩山地区地质调查确立了“中岳运动”,1958~1959年王曰伦等对嵩山地区进行路线地质研究,提出了“少林运动”的存在;1958年以来马杏垣等对五佛山的层序划分和嵩山构造变形史进行了详细研究,建立了区内“重力滑动构造系统和模式”,以上这些研究奠定了嵩山地区的地质研究基础。

本次实习共七天(路上两天),实习的主要内容和意义是:学会辨别几类典型岩石的特征,掌握地质,地貌野外实习的基本方法,懂得如何正确使用地质锤,地质罗盘,放大镜等地质实习工具。对实习地区的地层,岩石,地质构造,地貌有基本的了解,在实践的基础上能更深一步对课本知识了解,理论知识到野外能够解释多种现象,以实践促进学习,加强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习,培养出用地质观点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观察分析岩石特征及用途,褶皱,断裂特征,辨认和分析河流地质作用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明确了地质及自然地理与现实紧密结合的治学思想。

第一章:嵩山地区自然,经济概况

1,自然方面:嵩山北到黄河边,南到萁山,西到洛阳龙门,东到密县白寨。气势雄伟,整个山脉东西绵延近百千米,南北宽20千米,面积达三千多平方公里,其中嵩山主体部分有:少室山,太室山(主峰峻极峰,海拔 1491.7m),称我国之----中岳。嵩山属伏牛山系,是中国五岳之一,通称为中岳。它东西横卧,雄峙中原,海拔最低为350米,最高处为1512米,环山地跨新密、登封、巩义、偃师、伊川等市县。嵩山中部以少林河为界,东为太室山,西为少室山,太室山,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北,为嵩山之东峰,海拔1440米。嵩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黄河之浜,古城郑汴路之间,以中岳嵩山为主体,面积1200平方公里。它是在充分利用现有森林资源和自然资源的基础上,以国营登封林场经营的17.3万亩山林为主体,以中岳嵩山众多的名胜古迹为依托,于1986年经国家林业部批准兴建,是国家十大森林公园之一,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

嵩山先后经历了“嵩阳运动”,“中岳运动”,“少林运动”,“燕山运动” ,“印支运动” ,“喜马拉雅运动” 。几次大的地壳运动,逐渐形成了山脉。在嵩山范围内,地质史上的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地层和岩石均有出露。形成于27亿年前的太古代岩层被称为“登封群”,距今21~19亿年的元古代形成的浅海岩类称为“嵩山群”。形成于14~8亿年前的中元古代后期和新元古代地层称为“五佛山群”。形成于6.5~5.8亿年前、沉积有山岳冰川。形成于5.43~4.9亿年前的寒武纪的发育完整,化石丰富,以灰岩、页岩、白云岩为主,含有三叶虫化石,奥陶纪地层以页岩、灰岩、白云岩为主。形成于4.1~2.5亿年前的晚古生代、石炭纪地层含有铝土矿、赤铁矿,二叠纪地层含有砂岩、页岩、煤炭和丰富的植物化石。形成于2.5~0.65亿年前的中生代嵩山只沉积了三叠纪地层,缺失了白垩纪、侏罗纪地层,以砂岩和炭质页岩为主,也有油页岩。形成于0.65亿的新生代至今的地层含有围岩、砂砾岩、亚黏土和黄土。

三大类岩石发育齐全,褶皱,断裂构造明显,最大的褶皱为登封大背斜。两大断裂将嵩山分为太室山、少室山和五指岭三部分。,地壳运动显著,主要有三次古代运动(嵩阳运动、中岳运动、少林运动)。古生物化石基础地质内容丰富。

2,经济方面:在嵩山脚下的登封市,农业经济发达,工业不发达,旅游业,加工业发达。

农业方面:主要以种植玉米,小麦,豆类,烟叶等。

工业方面:登封市矿产资源丰富,煤矿,铝土矿,麦饭石等。工业企业有电力企业。

第三产业:旅游:登封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为登封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嵩山历史文化建筑群包括太室阙、中岳庙、少室阙、启母阙、嵩岳寺塔、少林寺常住院、初祖庵、少林寺塔林、会善寺、嵩阳书院、观星台等名胜古迹,自然景观有中岳嵩山、三皇寨、卢崖瀑布、九龙潭、石淙河、白沙湖等,形成了武术游、文化游、天文游、地质游、宗教游、考古游、山水游、乡村游等8个旅游线路。

第二章:岩石

岩石是一种或多种矿物的集合体,它是构成地壳的基本成分。按其成因分为三大类,即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1,岩浆岩:

是由地壳内部上升的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冷凝而形成的,又称火成岩。岩浆岩分为: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酸性岩。 本次实习主要观察,采集基性岩和酸性岩类。 时间:2010年4月24日; 天气:晴;

地点:嵩山山腰;

内容:基性岩(辉绿岩) 辉绿岩:

辉绿岩的颜色:以黑,灰为主;矿物成分:主要为斜长石和辉石;结构:结晶,细粒;构造:块状;

在嵩山山腰处,有两座山之间相接部分由下往上的颜色为黄色,泛黑长度5米以上,高50米左右,岩层破碎,表面为黄褐色和黑褐色,左边的边界线平直,右边呈锯齿状,这一部分即为辉绿岩。风化后的颜色为黄褐色或黑褐色。在这一段的灰绿岩墙的围岩,形成于太古代登封群,围岩又称条带状混合岩,矿物成分以石英,长石,云母为主,构造为条带状。

图: 花岗岩:

火成岩的一种,在地壳上分布最广,是岩浆在地壳深处逐渐冷却凝结成的结晶岩体,主要成分是石英、长石和云母。一般是黄色带粉红的,也有灰白色的。质地坚硬,色泽美丽,是很好的建筑材料。通称花岗石。花岗岩是一种岩浆在地表以下凝却形成的火成岩,主要成分是长石和石英。花岗岩质地坚硬, 难被酸碱或风化作用侵蚀,常被用于建筑物的材料。

时间:2010年4月25日;天气:小雨;地点:日本侵华飞机场;内容:酸性岩(花岗岩)

花岗岩的颜色:灰白色,肉红色,纯红色,绿色,黑灰色; 矿物主要成分:长石(正长石,斜长石),石英。次要成分:角闪石,云母(黑云母,白云母,金云母);

结构:结晶结构,花岗结构; 构造:块状构造;

2010年4月25日上午我们在登封市西边约6公里的日本侵华飞机场实习了花岗岩,我们主要见到了5种花岗岩,肉红色的,黄褐色的,灰白色的,黑色的,红色;如红色的最为常见,绿色的最为少见,建筑材料以绿色为最好,花岗岩中黑色的物质主要是角闪石和黑云母,粒状为角闪石,片状为黑云母。除了采集花岗岩标本外,还采集了花岗岩变质后的岩石------花岗片麻岩。

2,沉积岩:

沉积岩,又称为水成岩,是三种组成地球岩石圈的主要岩石之一(另外两种是岩浆岩和变质岩)。是在地表不太深的地方,将其他岩石的风化产物和一些火山喷发物,经过水流或冰川的搬运、沉积、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在地球地表,有70%的岩石是沉积岩,但如果从地球表面到16公里深的整个岩石圈算,沉积岩只占5%。沉积岩主要包括有石灰岩、砂岩、页岩等。沉积岩是在地表或接近地表常温常压条件下(-70-200℃,一至十几大气压),由风化作用,生物作用和某些火山作用产生的物质经搬运、沉积和成岩等一系列地质作用形成的。

1,碎屑岩类:在嵩山主要采集的碎屑岩类主要为砂砾岩,角砾岩,粗粒砂岩,细粒砂岩。

砂砾岩:

在登封玉皇庙附近,我们采集了砂砾岩。

颜色:紫红色;矿物成分:砂岩,石英岩,花岗岩,粘土等;结构:粒度大小不一,碎屑粘土结构;构造:层理构造。

砂岩:(1)粗砂砾岩:又称大战矿岩。颜色为青灰色或灰白色,主要成分为石英,含少量长石、白云母。碎屑结构,层面构造。

(2)细砂砾岩:又称平顶山砂岩。学名长石石英砂岩。灰白色,主要成分为石英,含少量长石、白云母和粘土矿物。碎屑结构,层面构造。

2,化学岩和生物化学岩:这次实习主要见到和采集到的标本是:石灰岩; 主要是白云质石灰岩,颜色:灰白色;矿物成分:方解石,白云石;构造:块状构造;结构:碎屑结构;

石灰岩:

石灰岩主要是在浅海的环境下形成的。石灰岩按成因可划分为粒屑石灰岩(流水搬运、沉积形成);生物骨架石灰岩和化学、生物化学石灰岩。按结构构造可细分为竹叶状灰岩、状灰岩、团块状灰岩等。

石灰岩标本描述: 颜色:灰黑色;

主要成分:方解石,可含少量白云石。 结构:碎屑结构; 构造:层面构造。

我们在石淙河实习了石灰岩。 图;

3,变质岩:

变质岩是在高温高压和矿物质的混合作用下由一种岩石自然变质成的另一种岩石。质变可能是重结晶、纹理改变或颜色改变。变质岩是在地球内力作用,引起的岩石构造的变化和改造产生的新型岩石。这些力量包括温度、压力、应力的变化、化学成分。固态的岩石在地球内部的压力和温度作用下,发生物质成分的迁移和重结晶,形成新的矿物组合。变质岩是组成地壳的主要成分,一般变质岩是在地下深处的高温(要大于150℃)高压下产生的,后来由于地壳运动而出露地表。

一般变质岩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变质作用作用于岩浆岩(火成岩),形成的变质岩成为正变质岩;另一类是作用于沉积岩,生成的变质岩为副变质岩。

这次实习我们主要采集了一些典型的变质岩,有石英岩、断层角砾岩。 石英岩:

石英岩,主要矿物为石英,可含有云母类矿物及赤铁矿、针铁矿等。石英岩是一种主要由石英组成的变质岩(石英岩含量大于85%),是石英砂岩及硅质岩经变质作用形成。一般是由石英砂岩或其他硅质岩石经过区域变质作用,重结晶而形成的。石英岩的原岩可以是:单矿物石英砂岩,含泥质、钙质石英砂岩,胶体沉积的硅质岩(包括陆源碎屑溶解再沉积的硅质岩和与火山喷气有关的硅质岩)和深海放射虫硅质岩等。不同原岩形成的石英岩,可根据结构、变晶程度、副产物、岩石共生组合及产状等加以区分。

时间:2010年4月27号; 天气:晴; 地点:中岳庙后山山沟;

石英岩标本描述:颜色:新鲜面为灰白色、青灰色,风化后呈浅褐色; 矿物成分:石英,可含长石、云母和磁铁矿; 结构:粒状变晶结构; 构造:块状构造。 千枚岩:

显微变晶片理发育面上呈绢丝光泽的低级变质岩。典型的矿物组合为绢云母、绿泥石和石英,可含少量长石及碳质、铁质等物质。有时还有少量方解石、雏晶黑云母、黑硬绿泥石或锰铝榴石等变斑晶。常为细粒鳞片变晶结构,粒度小于0.1毫米,在片理面上常有小皱纹构造。原岩为黏土岩、粉砂岩或中酸性凝灰岩,是低级区域变质作用的产物。因原岩类型不同,矿物组合也有所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类型的千枚岩。如黏土岩可形成硬绿泥石千枚岩;粉砂岩可形成石英千枚岩;酸性凝灰岩可形成绢云母千枚岩;中基性凝灰岩可形成绿泥石千枚岩等。千枚岩可按颜色、特征矿物、杂质组分及主要鳞片状矿物进一步划分为银灰色绢云母千枚岩、灰黑色碳质千枚岩及灰绿色硬绿泥石千枚岩等。千枚岩分布很广,可形成于不同地质时代。

时间:2010年4月27号; 天气:晴;

地点:中岳庙后山:

千枚岩标本描述:颜色:银灰色、褐色、灰白色; 矿物成分:绢云母、石英和富钠斜长石; 结构:细粒变晶结构; 构造:块状构造。 。

第三章:地质构造

地壳中的岩层地壳运动的作用发生变形与变位而遗留下来的形态。地壳或岩石圈各个组成部分的形态及其相互结合方式和面貌特征的总称。包括褶皱,节理和断层等最基本的地质元素。

褶皱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①核,褶皱的中心部位;②翼,泛指核部两侧比较平直的部分;③轴迹﹐褶皱面从一翼过渡到另一翼时出露的轴部;④枢纽﹐同一褶皱面上最大弯曲点的连线;⑤轴面,各相邻褶皱面的枢纽联成的面,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不规则的曲面,轴面与地面或其他面的交线称为该面上的轴迹;⑥轴,想的圆柱状褶皱可以由一条平行其自身移动而描绘出该褶皱面弯曲形态的直线,这一直线又称为褶轴。褶轴只是具有表明几何方位意义的线段,圆柱状褶皱的枢纽方向代表了褶轴的方向。非圆柱状褶皱可有枢纽线而没有统一的褶轴,只有把它分解成许多近似圆柱状褶皱的区段,才可分别确定其褶轴;脊线和槽线, 在横剖面上褶皱面的最高点称为脊,同一褶皱面上脊的连线称为脊线;反之,褶皱面在剖面上的最低点称槽,同一褶皱面上槽的连线称为槽线。

这次实习主要是褶皱(背斜,断裂);平行不整合。 背斜:

在地壳运动的强大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褶曲有两种基本形态,一种是向斜,一种是背斜。褶皱构造中褶曲的基本形态之一,与“向斜”相对。背斜外形上一般是向上突出的弯曲。岩层自中心向外倾斜,核部是老岩层,两翼是新岩层(这一点是其与向斜的根本区别)。

时间:2010年4月27号; 天气:晴;

地点:中岳庙后山登封大背斜。

该背斜为倾斜背斜,两翼倾角不等:左翼约23°右翼约45°。宽约230米,高约75米。褶曲节理发育,岩性为石英岩,形成于中元古代。北翼地层出露较完整。

图: 断裂:

断裂是指岩层被断错或发生裂开。据其发育的程度和两侧的岩层相对位错的情况把断裂分为三类。一类叫劈理,是微细的断裂变动,还没有明显破坏岩石的连续性。最常见的劈理是在褶曲的核部发育的轴面劈理,常呈扇形(以褶皱轴面为对称轴)。第二类称节理,是岩层发生了裂开但两盘岩石没有发生明显的相对位移的断裂变动。按其形成的力学性质,节理可分为张节理和剪切节理。

时间:2010年4月28号; 天气:晴;

地点:登封市玉皇庙。 断层标志:

1、有主断面。

2、两侧若是沉积岩,产状不一致,紊乱。

3、脱泄,褶皱代表本盘受力方向。

4、有构造岩(动力变质岩)

5、有角砾岩,带棱角,碎后胶结,成分单一。

6、断层泥(处于最近仍在活动的断层中)

7、动力变质矿物:产状方向沿重力作用方向,断层面两侧有氧化铁,呈红色,析出二氧化硅,原岩胶结硅化。

8、有擦痕,断层两侧发生移动。

9、有阶步

图:

平行不整合:

在沉积过程中,地壳运动使沉积区上升,受到剥蚀,沉积作用间断,后来又下沉接受沉积,故其间缺失部分地层。因上、下两套地层相互平行,其间存在一个假整合面。这种接触关系称为假整合或平行不整合。

又称假整合。其特点是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基本保持平行,但两套地层的时代不连续,其间有反映长期沉积间断和风化剥蚀的剥蚀面存在。平行不整合的形成过程是:①在地壳稳定下降或升降运动不显著的情况下,在一定的沉积环境中沉积了一套或多套沉积岩层;②地壳发生显著上升,原来的沉积环境变为陆上剥蚀环境,经长期的风化剥蚀后,地面上形成了凹凸不平的剥蚀面,剥蚀面上分布有古风化壳及铝土矿、褐铁矿等风化残积矿产;③地壳重新下降到水面以下接受沉积,形成新的上覆沉积岩层(其底部由于开始沉积的地形差异较大而常形成底砾岩),由于地壳基本上是整体上升和下降的,故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基本保持平行。所以,平行不整合的出现,反映了地壳的一次显著的升降运动。

时间:2010年4月26号; 天气:多云; 地点:陈楼。 4月26号,在江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陈楼,实习了平行不整合。这里的底层为中石炭地层,岩性为石灰岩。

第四章:地壳发展历史

嵩山古老的岩石系形成于23亿年前,此前,嵩山是一望无际的大海,据中外地质学家考察,嵩山岩石发育完整,在地球发展历史上,历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五代,习称为“五世同堂”。嵩山地区的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出露,构成了中国最古老的岩系,登封群的“登封朵岩”。据中国地质界测定,这里是世界上稀有的自然地质宝库。据地质学家考察,经过23亿年的“ 嵩阳运动”,8亿年前的“中岳运动”,

5、6亿年前“少林运动”,才结束了地质史上的元古代,进入了古生代的寒武纪和奥陶纪。又经过约两亿年,此处地壳上升至海平面以上,因其受风化和剥蚀作用,形成了嵩山地区的含煤地层。两亿三千年前后,中国的版土上,又发生了一次延续很长时间的地壳运动,南北广大地区的“燕山运动”,嵩山地区受到南北方向的推挤,形成了今天的山势地貌。

嵩山先后经历了“嵩阳运动”、“中岳运动”、“少林运动”等几次大的地壳运动,逐渐形成了山脉。在嵩山范围内,地质史上的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地层和岩石均有出露。

一、嵩阳运动

嵩阳运动是发生在太古代末期的一次激烈的造山运动,使登封群强烈褶皱,形成以东西向为主的线型褶皱和穹窿构造,伴有以酸性岩浆为主的侵入活动,使岩石发生强烈区域变质和不同程度的混合岩化作用,并造成嵩山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接触。这次运动使本区陆壳开始形成。这次构造层以塑性形变为主,褶皱形态复杂,总体呈现以近东西向为主的一系列短轴背斜或穹窿构造。

二、中岳运动

中岳运动发生于早元古代末的一次强烈的造山的运动,它使嵩山群形成近南北向的紧闭线状褶皱,岩石发生浅变质。使陆壳运动进一步增长,地台基底基本形成,中条构造层由嵩山群组成,与下伏嵩阳构造层不整合接触。地层褶皱强烈,形成近南北向的紧闭线形复式褶皱。这个时期形成的断裂构造主要有东北向的压剪性冲断层、近东西方向的张性正断层及沿嵩山群底剪切而形成的滑脱断裂。

三、少林运动

发生于震旦纪与寒武纪之间的升降运动,这次地壳运动以后,本区全面沉降,广泛接受海相沉积。它使基底断块翘起,南高北低,导致五佛山群发生由南向北重力滑动,并伴生褶皱及构造。

有关此项的一项实习内容是在中石炭地层采集浅海相无脊椎动物化石。 海洋类:

时间:2010年4月26日; 天气:多云;

地点:陈楼,箕山北; 标本描述如下:

1.腕足类 描述:由两个半壳组成,但大小不一致,大可有指甲盖大小,小可至米粒大小。生活在淡水中称哈;生活在海水中称蚌。此类生物附着在海底岩石上生活。

2.珊瑚类 描述:主要为单体、管状,有麦秸杆粗细,中空,在圆洞底部中央有小凸起。在75米以内的温暖浅水中附着在海底岩石上生活。

3.蜓类 描述:大小、形状似麦粒,纺锤状或接近于圆状,内部有网格状,为生活在浅海中的蜉蝣生物。

4.海百合 描述:石炭纪、二叠纪蜉蝣生活在浅海中,现在生活在深海中,形状比麦秸秆稍粗,圆柱状,中心有极细小洞。

5.螺类 描述:类似于现在的海螺。 6.棘皮动物 描述:面上有凸起。 植物化石类:

时间:2010年4月26日; 天气:多云; 地点:煤场 。

是指存留在岩石中的植物遗骸。我们采到的标本有树类,花类等。

第五章:矿物资源

嵩山附近矿物资源丰富,发现有煤、铁、铝土矿、铜、铌钽、磷、石英岩、脉石英、水晶、钾长石、石棉、石灰岩、白云岩、粘土、天然油石与玉石、麦饭石、建筑用砂和石材等18种矿产,其中具有较大开采价值的是石英岩,主矿层产于嵩山群罗汉洞组,其规模达大型——特大型。其中煤炭探明储量15.8亿吨,被明代大药物学家李时珍誉为神奇的“嵩山药石”——麦饭石储量2亿吨。

煤矿:

煤是最主要的固体燃料,是可燃性有机岩的一种。它是由一定地质年代生长的繁茂植物,在适宜的地质环境中,逐渐堆积成厚层,并埋没在水底或泥沙中,经过漫长地质年代的天然煤化作用而形成的。在世界上各地质时期中,以石炭纪、二叠纪、侏罗纪和第三纪的地层中产煤最多,是重要的成煤时代。煤的含碳量一般为46~97%,呈褐色至黑色,具有暗淡至金属光泽。根据煤化程度的不同,煤可分为泥炭、褐煤、烟煤和无烟煤四类。

登封地区出产的原煤为品位较高的无烟煤和焦煤,主要的煤矿有新登、新鑫、新建煤矿。在煤层地两端煤矸石中保存着大量的植物化石标本。

麦饭石: 麦饭石是一种天然的药物矿石,含有人体所必需的钾、钠、钙、镁、磷常量元素和锌、铁、硒、铜,锶、碘、氟、偏硅酸等十八种微量元素。微量元素约占人体重的0.025%,虽然其含量甚微,但是它在人类的生命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们在人体中含量不足或过剩都会影响健康,甚至危及生命。因此人体必须不断的通过各种途径补充微量元素,以满足人本生长发育和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水平的需要。

麦饭石中含铝硅酸盐类(长石),对色素和细菌有吸附能力, 如果将麦饭石研成粉末,离子溶出和吸附作用增强。 麦饭石处理水使水变成了带+的、-的电原子团多的水。麦饭石能吸附水中游离子,麦饭石经水后,可溶出对人体和生物体有用的常量元素K、Ca、Mg及Si、Fe、Zn、Cu、Mo、Se、Mn、Sr、Ni、V、Li、Co、Cr、I、Ge、Ti等微量元素,麦饭石在水溶液中还能溶出人体所必须的氨基酸。

麦饭石属火山岩类,其主要矿物质是火山岩。麦饭石被认为是5000-7550万年前火山喷射出的熔岩埋于地下,经过火山的高湿、炎热春天所产生的酸性物质以及地壳变动所产生的压力而形成。由此可以推断,麦饭石产于火山地带。

登封麦饭石属于火成岩,石英斑岩中的一种矿物质,其外观浅灰色(硬质)和浅黄褐色(软质)两种,其颗粒如麦如米,质地松脆,就象抓紧一饭团,地质上定名为黑云母斑状石英二长岩,医学上定名为麦饭石。

第六章:地貌

地貌是指地球硬表面由地貌内外动力相互作用塑造而成的多种多样的外貌或形态。

解释:地表起伏的形态,如陆地上的山地、平原、河谷、沙丘,海底的大陆架、大陆坡、深海平原、海底山脉等。根据地表形态规模的大小,有全球地貌,有巨地貌,有大地貌、中地貌、小地貌和微地貌之分。大陆与洋盆是地球表面最大的地貌单元,较小的地貌形态如有在流水和风力作用下形成的沙垄和沙波等。地貌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要素之一,对地理环境的其他要素及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具有深刻的影响。地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地貌发展变化的物质过程称地貌过程,包括内力过程和外力过程。内力和外力是塑造地貌的两种营力,地貌是内力过程与外力过程对立统一的产物。

地貌类型复杂多样,这次我们实习主要是:构造地貌,流水地貌,黄土地貌。

构造地貌:

嵩山完整地出露着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五个地质历史时期的沉积和构造。清晰地保存着发生在距今25亿年,18亿年,5.43亿年分别被命名为“嵩阳运动”、“中岳运动”、“少林运动”的三次全球性前寒武纪造山、造陆运动所形成的角度不整合接触界面及构造形态遗迹。

单面山:

指由单斜岩层构成的山岳。单面山沿岩层走向延伸,两坡不对称,一坡与岩层面一致,长而缓,称为单面山的后坡(或构造坡);另一坡与岩层面近乎垂直,短而陡,一般是外力作用沿岩层裂隙破坏而成,称为单面山的前坡(或剥蚀坡)。

单面山发育的因素:

第一,软硬岩层在抗侵蚀方面。如果软硬岩层的抗蚀性差别不大,则单面山地貌发育明显,上部为陡崖,下部为缓坡,上下界限分明,前后坡极不对称。如果软硬岩层的抗蚀性相差较大,则陡壁不明显,上部为凸坡,下部为凹坡。

第二,岩层倾角大小。如果上部坚硬岩层很薄,下部软弱岩层很厚,则前坡保护层剥蚀后退很快,山脊线比较弯曲;相反,上部坚硬岩层较厚,则前坡保护层剥蚀后退很慢,山脊线比较平直,陡崖高大。

第三,岩层倾角大小。岩层倾角越缓,前坡后退越快,山脊线曲折;相反,岩层倾角越大,前坡后退越慢,山脊线平直。

时间:2010年4月26号; 天气:多云; 地点:陈楼村; 我们在陈楼村实习了单面山,这里一面为陡坡或悬崖,另一面为缓坡或背坡的地形。出现在地层翘起的地区,由坚硬的盖顶层和形成峭壁的下伏软弱层的差异性风化侵蚀造成。倾斜坡度大致为35度。

图:

背斜:

在地壳运动的强大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褶曲有两种基本形态,一种是向斜,一种是背斜。褶皱构造中褶曲的基本形态之一,与“向斜”相对。背斜外形上一般是向上突出的弯曲。岩层自中心向外倾斜,核部是老岩层,两翼是新岩层(这一点是其与向斜的根本区别)。 时间:2010年4月27号; 天气:晴;

地点:中岳庙后山登封大背斜。

该背斜为倾斜背斜,两翼倾角不等:左翼约23°右翼约45°。宽约230米,高约75米。褶曲节理发育,岩性为石英岩,形成于中元古代。北翼地层出露较完整。

流水地貌:

定义:地表流水在陆地上是塑造地貌最重要的外动力。它在流动过程中,不仅能侵蚀地面,形成各种侵蚀地貌(如冲沟和河谷),而且把侵蚀的物质,经搬运后堆积起来,形成各种堆积地貌(如冲积平原),这些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统称为流水地貌。

河流地貌:河流作用于地球表面,经侵蚀、搬运和堆积过程所形成的各种侵蚀、堆积地貌的总称。

河流作用是地球表面最经常、最活跃的地貌作用,它贯穿于河流地貌的全过程。无论什么样的河流均有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并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类型。

河流一般可分为上游、中游与下游3 个部分。由上游向下游侵蚀能力减弱,堆积作用逐渐增强。河流根据平面形态、河型动态和分布区域的不同,有不同的类型。依平面形态可分为顺直型、弯曲型、分汊型和游荡型;按河型动态主要分为相对稳定和游荡型两类。山区与平原的河流地貌各自有着不同的发育演化规律与特点。山区河流谷地多呈V或U形,纵坡降较大,谷底与谷坡间无明显界限,河岸与河底常有基岩出露,多为顺直河型;平原河流的河谷中多厚层冲积物,有完好宽平的河漫滩,河谷横断面为宽U或W形,河床纵剖面较平缓,常为一光滑曲线,比降较小,多为弯曲、分汊与游荡河型。

时间:2010年4月26号,下午; 天气:多云;

地点:淮河上游的颍河小桥;

描述:地势平缓,河谷较宽。分为三个部分: 1.平水区 即河床 主要为砾石和粗砂。

2.洪水区 即河漫滩 分为边滩和心滩 成分具有二元结构:上部:黏土类、细砂——称为漫滩相沉积;下部:砾石、粗砂——称为河床相沉积。

3.枯水区 即河流阶地 一般在中上游,越高形成时间越早。 洪积扇:洪积扇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暂时性山地水流出山口堆积形成的扇形地貌。组成洪积扇的泥沙、石块颗粒粗大,磨圆度差,层理不明显,透水性较强,扇面上水系不发育。由于山前构造断裂下降,洪积物厚度可达数百米。从扇顶至扇缘高差也可达数百米。一系列洪积扇互相联结形成洪积平原,又称山麓洪积平原。洪积扇因山地不断抬升,山前平原不断下降,形成上叠式扇体。当山地上升规模、幅度均较大时,老扇随之抬升,在其下方发育新扇体,形成串珠状洪积扇。当山地前缘有不等量的新构造活动时,新扇体向相对下降的一侧移动,使新老扇体并列向一侧偏转,造成不对称形态。 时间:2010年4月24号; 天气:晴; 地点:嵩阳书院东100米左右;

这里洪积扇的形态为扇形。分上,中,下三部,上部物质构成:岩石大小混杂,磨圆度差,渗透性强,地下水埋藏深,越往上走岩石越大。下部则岩石块小,圆滑。

夷平面:各种夷平作用形成的陆地平面。包括准平原、山麓平原、风化剥蚀平原和高寒夷平作用形成的平原等。夷平作用是外营力作用于起伏的地表,使其削高填洼逐渐变为平面的作用。夷平面是起伏平缓近似平坦面,发育过程受侵蚀基准面的控制,作用过程中力图降低地面高程,使之接近基准面。剥蚀面与夷平面不同,是指较小范围的、由侵蚀-剥蚀作用形成的规模较小、局部基岩裸露的近似平整的地面。如流水剥蚀面、波浪剥蚀面、风化剥蚀面、溶蚀作用形成的剥蚀面等。有人只把准平原受后期构造抬升,再被侵蚀切割成不同高度的近似平齐的峰顶面称为夷平面,其实这只是夷平面中的一种。山地层状地貌中属于不同地文期的地面,有的可能还处于壮年期,不能认为都是夷平面。 时间:2010年4月27号; 天气:大风;

地点:一沙场附近;

嵩山地区是Ⅳ级夷平面.Ⅰ级夷平面海拔400米~500米;Ⅱ级夷平面海拔是750米~850米;Ⅲ级夷平面海拔是1100米~1200米主要分布在五指岭,箕山地区;Ⅳ级夷平面海拔1500米~1600米,主要分布在少室山地区。

黄土地貌:

发育在黄土地层(包括黄土状土)中的地形。黄土是第四纪时期形成的陆相淡黄色粉砂质土状堆积物。

中国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厚度最大的国家,其范围北起阴山山麓,东北至松辽平原和大、小兴安岭山前,西北至天山、昆仑山山麓,南达长江中、下游流域,面积约63万平方公里。其中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集中,占中国黄土面积的72.4%,一般厚50~200米(甘肃兰州九洲台黄土堆积厚度达到336米),发育了世界上最典型的黄土地貌。

时间:2010年4月26号; 天气:晴;

地点:陈楼村委东;

描述:形成:1,由于风力搬运,堆积形成。2,由于流水搬运。3,岩石风化。成分主要是黏土,碳酸钙含量也较多。土质颗粒均

一、直立性好,可挖窑洞,孔隙度大,结构松散,遇水沉陷(黄土的湿陷性)。中间由砾石层,说明1在第四纪,气候有干湿变化。2黄土堆积并非连续过程。

结束语

理论的根源来源于实践,为期七天的实习生活虽然让我们感到有些累,我感觉到自己充实了。使我们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这不仅仅局限于要学习的知识。通过这次实习,我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等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们也亲身体会到了地质考察的乐趣。更增进了同学们之间的友谊。

这次实习短暂而充实,在实习期间,我觉得时间过得很快,多么希望时间过得慢一些,对这次实习我的体会是:累并快乐着,快乐并充实着。

意见和建议:野外实习中的安全问题是最重要的问题,包括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要强抓。还有就是我个人认为实习时间应长一点,因为本系学习的地理知识很多都是通过实习加深印象,嵩山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还有好多内容没实习到。 希望学校能采纳

《地质野外实习报告.doc》
地质野外实习报告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祝福语实习报告辞职报告策划书口号检讨书介绍信导游词社会实践报告求职信协议书委托书证明承诺书自我介绍自我评价自我鉴定广告词申请书活动方案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