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

2020-03-03 08:22:51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四、《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实施现状

1、教师队伍不稳定,从思想上定位就不准确。

由于师资所限,学校没有为本课配备专门的教师或增加一定的教师编制,品德学科大部分都是兼职,这些教师都有各自的“主要任务”,他们往往把精放在原先所担任的学科上,把本课作为“副科”看待,而且,学科教师本比较单一的学科知识背景对本课程涵盖的课程领域适应有一定的困难。即使有专职的,也是以老弱病残为主,有的学校甚至是 “包班制”。连语文、数学两科都很难有专职教师,品德课就更不可能有专职教师了。基本上就是语文老师兼任。这种兼职方式随意性很大,今年你教品德,明年让他教,并且兼职大多是以教师工作量的大小,课时负担的轻重来搭配,很少考虑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这种搭配方式造成品德兼课教师队伍极不稳定。因此,兼任教师一般不把它当成自己教学教研的主攻方向,从而导致教师对品德的教学没有热情,既不钻研教材,也很少研究教法。有很多都是在应付。

2、用时不足。

用时不足是受当前功利化的影响,在校层面,课程不能按课时计划执行。有些学校将本课程课时安排给了语文、数学、英语学科,也有学校和教师之形成了“默契”,排给教师的课时就用来补充“主课的”。

3、课堂上的评价机制欠佳

(1)一堂课中,学生在了解、体验、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了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方法,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在课堂中哪些良好的习惯、体验了哪些情感、获得了哪些知识等等,得不到及时的明确评价。

(2)评价指标单一,过于关注学业成绩的结果,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情感与态度的评价。

现行的品德与生活教学评价主要以课堂口头评价及期末检测试评价为主,过多的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评价指标单一,形式单调。而且在期末检测试题的命制中却忽视了学生学习过程、情感与态度的关注,甚至出现误导孩子养成不良道德品质的试题。

(3)是评价方法单调,过于重视纸笔测验,忽视了其他考查方式。

品德与生活的评价方法单调,以纸笔测试为主,口头课堂教学评价为辅,忽视了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形成的过程考查评价。教师及学生家长也只是过多的关注学生的检测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学生道德品质的评价。例如,一学生家长十分重视孩子的考试成绩,然而在该生一次拾到钱后主动交公受到学校后向家长报喜时,却遭到了家长的责问:“你在学校捡到了20几元钱,还交给值周教师归还失主干什么? 你连20几元钱就不会用吗,笨蛋!”由此可见,这位学生家长仅仅为了让孩子得到这20几元的不义之财而这样诱导孩子,致使孩子养成不良的品质,岂不葬送孩子的一生吗?在日常教学中,为师者也往往忽视了对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形成的过程评价,忽视了学生活动中付出努力的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的评价,有时学生虽付出了艰辛努力,但最终的期末检测考试没有取得好成绩也就被教师定格为该学科不合格的学生。

4、教学过程脱离社会生活,教学方法严重滞后

有的老师对品德与生活课教学的基本环节和基本规律搞不清楚。太拘泥于教材,不能准确把握教材编写意图。把《品德与生活》课上成了语文课的看图说话,或上成了故事课,忽视《品德与生活》课的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缺乏上进心,教学循规蹈矩,缺少敢于改革创新的精神

在平时,很多老师都是抱着“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思想开展工作,每天按部就班,机械的进行着教学,缺乏必要的进取心,不敢尝试创新。

5、多媒体应用的欠缺

传播学的奠基人施拉姆说过:对于教学活动来说,“只有最适当的媒体,而没有最好的媒体”。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方方面面,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用理论知识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并指导自己的行为。而我们的学生涉世未深,受知识结构和社会阅历的限制,要他们做到这些,仅靠老师的说教是远远不够的。要让学生能理解、体会,真正的有所触动,多媒体技术可以说是思品教师一个强有力的助手。但是由于办学条件不允许,有些学校只有一间多媒体教室,即使教师有心要用多媒体上,可却排不上号。有些学校教室里虽配备了多媒体,但教师不能熟练掌握多媒体操作技术,缺少观察、收集、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不能充分利用社会关注的、身边发生的、学生易于接受的素材。单纯地为使用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其后果只能是学生看后一笑而过,没有任何思考和触动,哗众取宠,于完成教学任务无益,得不偿失!

6、学生及家长不重视

现在有太多的家长只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学习上,忙个不停,比如帮孩子做作业,检查孩子的作业,监督孩子等。却忽视了对孩子良好品德的养成。由于家长的不重视,致使孩子认为只有语数重要,其他的都只是技能科,可学可不学。如果是班主任兼任《品德与生活》课程,孩子们上课多少会听一些;如果是专职的思品老师,孩子们课堂上就不肯认真投入,他们觉得没意思。

五、对《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建议

人之初,性本善。这是三字经中的名句,一个人从哇哇落蒂到成为一个懂得思维的学生时代,他们所学的、所想的都在发生着变化。此时,一个正面的引导尤其重要。思品课做为一门教育课程,在整个教育教学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但是,不论是社会上、学校里,不良的行为却在不断地蔓延滋生,做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担任着教书育人的使命,看到这种行为的确叫人叹气,我们有责任让思品课教学更好地落实到学生们的实际行为中去,同时重视思品课在整个教学体系中承担的重要角色。现我根据调研结果对《品德与生活》课程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改变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在知、情、意、行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优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教学,激活学习热情,诱发辨析思考,开展行为实践的组织教学。

1、将传统教学和电辅教学有机结合。

传统教学指借助挂图、实物、小黑板等传统教学媒体进行的教学。电辅教学即电化计算机辅助教学,它在强化视听感知、揭示事物运动变化过程等方面能发挥出色的作用。将两者有机结合,发挥各自所长,避其所短,有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2、变封闭教学为开放教学。

我们很多时候的教学都属于封闭教学,教学机械,按部就班,缺少开拓精神。随着教育科研的发展,由封闭教学走向开放教学已是一种必然。开放教学要打破教学场地的限制,除了在教室教学外,还可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到教室以外的场所去进行教学活动。如第四册《春天在哪里》一课,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在校园里寻找春天,甚至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到大自然中寻找春天。在活动中组织学生讨论春天在哪里;第二册中《爱护花草树木》一课,要求学生知道花草树木的作用和如何爱护花草树木,可带领学生在校园内甚至可以到学校附近的小公园内进行教学活动,老师站在花草树木中向大家介绍它们的作用(制造氧气、吸尘器、空调器),并请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模仿表演不良行为,如随意采花、在树木上刻字、在两树之间系牛皮筋来跳、摘下柳条编帽子等,让学生说一说害处。在生动的课例前学习,学生有较高的学习兴趣,强化知、行统一,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变静态教学为动态教学

在教学中要避免单纯的背诵、机械的记忆、枯燥的抄写,即静态教学,而要结合有关教学内容,采用讲故事、听歌曲、情感朗诵、角色游戏、小品表演、分组讨论、知识竞赛、辩论活动等多种形式的动态教学。如第四册《家里来了客》,教师在课堂中采用表演的形式,将学生生活中或想象中会发生的事情表演出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考验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只有让学生充分参与、融入课堂教学,他们才会积极表现,主动发展。

4、练习作业活动化。

练习作业活动化是减负的措施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迫切要求。作业设计要冲破封闭的圈子,向课外延伸,跟生活接轨,使作业由以往的单调、枯燥、乏味变得生动、活泼、有趣,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结合第四册中《春天在哪里》在课前让学生展开小调查,找一找日常生活中的发现,作好小记录,同时在课后让学生走后续观察与研究。并在教师指导下写好小报告。使作业从写的单一形式中走出来。另外,还要倡导创新作业,与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兴趣、爱好、特长相结合,可采用演、唱、画、制作、游戏、参观、访问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二)了解学生的现实状况

1.关注区域差异

对于不同区域的孩子来说,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所受到的环境影响、家庭教育等等是各不相同的。这就决定了他们看待问题的角度、对知识的需要也是各不相同的。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案例:在甘肃的一所小学里,教师讲授有关《刷牙》的教学内容。在这堂课中,教师费尽苦心的利用了多种教具进行教学。但是学生的听课状态却心不在焉。这是为什么?原来,该地区的孩子上初中之后,家长才会给买牙刷。在小学时,根本就不刷牙。

那么,如果教师根据本地区学生的实际情况,重新定位教学目标——先讲刷牙的好处,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课程的意义;再安排这样一节课,就会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关注班级差异

众所周知,不同班级孩子的日常行为表现、对事物的关注与接受能力等是不尽相同的。因此,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在不同的班级中进行教学,要关注班级的特点。

3.关注家庭、个体差异

进行品德与生活教学时,有许多关系到“家庭”的教学内容。要想使教学打动人心,关注学生的家庭差异是不容忽视的。例如教学《家人的爱》时,教师利用家长信的方式了解学生的一些情况:一部分家长在平日里,由于工作繁忙,疏于和孩子交流;一部分家长由于急躁,难于和孩子进行沟通。分析原因,问题主要集中在孩子难于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因此,教师将“理解父母”确定为教学目标。

(三)品德老师应既专职又专业

品德课产生的效果,不像语文数学那么直观,很难直接量化,这可能使得一些老师根据情况调整,或者不重视品德课的教学。实际上,小学品德课的地位必须提高。现在,很多学校没有专职的品德课老师,很多品德课也是流于形式,照本宣科。要想通过品德课让孩子理解养成优良的品德,不仅应当设置专职的品德老师,品德老师还必须经过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系统的培训,掌握好正确的品德课的教育方法。在本课程中,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其主要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际地培养儿童的品德和习惯,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引发儿童探索的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

(四)改变评价机制

如何科学有效、全面的评价学生,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我们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定量评价是目前教学评价中使用最广泛的评价方式,如采用的客观性考试等方式。这种考试方式注重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而定性评价则是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对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过程性评价。如教师的评语、成长记录袋评价等,这种评价却往往容易带上教师的个人感情色彩。为此,品德与生活教学评价要做到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采取“等级+评语”的评定成绩的办法,或者将平时的考查及期末检测考试成绩各按照一定的比例算出综合成绩作为学生品德与生活的最终评价。

2、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

评价儿童在活动中参与的程度,为活动是否付出了努力,是否能积极地想办法解决问题,是否将自己把的良好品行付诸于行动中,这些都是过程性评价;是否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生活的积极体验,是否能将活动中获得的品德、知识、能力自觉地用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些是结果性评价。对学生的评价不能仅关注结果,更要关注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过程。这样,让学生、家长也参与到平时考查中来,让学生家长共同监督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形成的过程,很好的避免了像以往考试时那种在教师的“启发下”,无论做到没有都画笑脸,不诚实者得满分,诚实孩子得低分的不合理评价。这种过程性评价,评价的实效性更强了。同时,这种评价既是对教学的延伸教育,又能通过表格让家长参与监督、评价孩子道德品质形成的过程。

3、自评、师评与师生互评相结合。

新课程倡导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它强调儿童既是评价的对象,有时评价的主体,强调儿童的自评、互评等方式和家长以及其他有关人员的参与。为此,品德与生活课程可以充分通过“家校联系卡”的方式,让学生家长也参与到学生的道德评价中来。在家校联系卡中可以设计些学生在家中道德品质形成的过程评价栏目,让学生家长对学生在家中的情况进行量分评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在学习园地中结合品德与生活学科的要求,设计一些表格式的评价,让学生分头承担评价任务,天天公布,周周小结、评比。或者针对学生的优秀习作、小制作、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情况制成评价表让学生自评、互评,从而汇集来自教师、同学、家庭等各方面的信息,更科学、更全面的评价学生。

4、评价对象的层次化。

俗话说:“十个指头有长短,山中树木有高低”,为此,我们对学生的评价也应该分层次区别对待。做到因人而异,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注重评价的层次性,实现发展学生个性的良好愿望。特别是对待思维能力相对滞后、学习有困难以及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缺乏主动性的那些学生,我们在对他们进行评价时,不能用一个统一的尺度去评价所有儿童,而应该关注他们在其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做出期待式的评价。更何况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评价不宜全部量化,而是重视对儿童在健康、安全的生活,愉快、积极的生活,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四个方面的个性化表现。所以,我们应该将学生根据原有的知识基础、道德水平进行分层要求、分层对待、逐步提高。

总之,品德与生活教学评价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这还得有待于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索、总结,逐步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五)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学校和教师应树立浓厚的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识,采取各种措施,通过多种途径进行这一工作。

1.教师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

(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活动范例

教科书或教师指导用书中所提示的活动案例,都力图体现本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应是基本的课程资源之一。学校和教师也可以根据课程要求及本地、本校、本班的具体情况自编乡土材料。

(2)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的资源

充分挖掘学校、社区图书馆(室)及家庭中的图书资源、媒体资源,并促进儿童之间、班级、年级和校际之间图书、资料的交流和共享。重视利用儿童自身的兴趣、经验和活动中的发现、体验等作为活动的资源。

2.学校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

本课程的实施需要学校在教育资源的开发上做出积极的努力,承担更多的责任。

(1)充分挖掘校内资源

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设施,有条件的地方可增设有关设施,如扩大图书阅览室的功能,开辟学校植物园、动物园,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等,并进一步转变观念,努力把整个学校变成儿童可参与的学习空间。

(2)因地制宜,利用本校所处的环境资源

学校要充分认识学校周围环境的价值。如地处农村的学校的自然资源、生产劳动资源、民俗资源;城市学校的社会、科技、文化资源;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特色、风俗文化资源等。

有条件的地方可建立校外活动基地,或若干学校联合建立种植、养殖园等劳动基地,或与学校周围的工厂、部队、乡村等建立联系。

(3)建立课程资源开发的社会网络

开发课程资源不仅要靠学校和教师,还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社区和家长的支持。学校应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与家长委员会、社区教育委员会以及其他有关部门建立密切联系。

(六)教学活动指导应该注意那几个方面

1、教师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应注意把握儿童的实际情况,根据课程标准的各项规定制定教学计划和教案,帮助儿童展开活动。活动教案和活动指导应具有计划性和灵活性。

2、儿童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教学活动要注意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帮助儿童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

3、教学活动应源于儿童的生活又高于生活,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的生活。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

4、本课程的教科书主要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来供教师讲授的,它是教师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当地和儿童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

(七)加强学校的管理

学校的管理和教师的有效参与是本课程实施的关键。

学校的领导者要明确实施本课程的重要意义,准确全面地把握本课程的理念、性质、目标和内容,按本课程的教学规律推进课程的实施,指导和评价教师的工作。建立民主与开放的学校管理机制。学校要努力营造积极的工作氛围与和谐的人际关系,其教学管理要为教师个性化、创造性地进行工作提供支持。

学校要选拔合格的教师担任教学工作。因为“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新课程,与教师熟悉的学科课程差异很大,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较高。学校要合理安排教师的工作量,并通过激励机制和有效的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不断成长。

学校要计划管理、统筹安排。帮助教师做好本课程的学期(学年)整体计划安排;加强各门课程教师之间的合作;把该课程的活动与学校有关活动结合起来;在发挥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优势的同时,保证课程内容的均衡,全面落实课程目标。

要想搞好《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关键在我们。愿我们这些品德学科带头人共同携起手来积极开展研讨活动。多研究、多交流、多沟通、多指导,进一步探索规律、探讨教法、探求课效。让精美的《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之花开遍漳州大地!

纵观《品德与社会》教材,比较难于处理的教学内容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

(1) 教材所选编的内容比较抽象,而且跨越性很大。

(2)由于学生所处的实际生活环境所限,教材提示的一些内容不适合我们进一步探索。

(3)有些教学内容仅仅在课堂上、仅仅靠动用学生单纯的本学科知识是很难完成的。

(4)有些内容在不同年级重复、交叉出现,很难把握教学的深度。

要想解决以上难题,我认为教师首先要有创造性使用教材的意识,具有不教材是从的理念;其次还要准确的把握教材编写意图,采取灵活多样的策略,通过《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开发出更加丰富的资源,让学生藉此来认识社会、理解社会、参与社会,并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提升自己的道德认识。

品德教材使用中的主要问题:

1、教材预设的空间大,利于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开发课程资源,同时也给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带来了难度,难于找到切入生活的途径,建议教学辅导用书增加教学资料参考内容。

2、教材设计的活动,受时间、空间、制度、教师素质等影响,活动开展流于形式,走过场,加上有些活动难度大,缺乏操作性,最终演变为“纸上谈兵”,教师容易表现为“看图讲述,照本宣科”。

3、教师受传统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影响,忽视了多元化背景下的价值引领。例:《可爱的动物》——爱动物,其实就不要圈养宠物;《火烧圆明园》——落后就要挨打,就有可能产生“我们要全部把东西拿回来”的观念。 品德教材使用中的建议:

1、要用新的教材观去认识教材 现在的教材不是教本,而是范例和话题。这就意味着教师的教学活动不能简单地照搬,而是应当在教材的提示下,联系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选择学习内容,设计教学形式。教师在使用新教材时,要用新的教材观去认识教材;要在教材与教师、与学生之间树立对话观;要认真研读教材,根据预设目标设计一个个教学活动,形成教学的预案。

2、要准确把握教材,灵活运用教材

教学内容是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教师必须能够真正地驾驭教材,凭借教材所呈现的话题、范例引导学生激活自己的思想,得出自己的结论。有的教师不能站在单元角度去了解教材,设计教案;对教材的内容把握不准。课时安排不尽合理,有的课堂容量过大,造成学习困难。还有的教师在使用以图为主的新教材时,采用以往语文课的上法,先让学生观察图,再说说图中的意思,并没有深刻理解教材图片的设计意图。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地选择与优化教学内容,理解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材的构思能在课堂教学中生动地体现出来,这样,教材才能用活。

3、要合理分配教学时间

教学时间的分配是根据教学内容而确定的。希望教师在今后教学中,要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站在单元角度去了解教材,设计教案;准确把握教材内容,科学合理地分配教学时间,切实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4、要切实发挥多媒体的辅助作用

教师利用多媒体来帮助教学,其目的是辅导学生学习,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掌握技能。教师应该对多媒体进行有效利用,但有的教师在课件的制作中缺乏艺术性,没有色彩,没有动画,说白了,就是在白板上显示一段黑色的字体,替代了小黑板的作用,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能通过课件有效破解教学重难点,从而失去了他应有的作用。

5、要进一步创新教学方法

新的教育理念也在课堂教学中时时体现,但有的教师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仍然故步自封,不舍屏弃陈旧的教学方法,照样在课堂上唱主角,不给学生思考的机会,体现不出学生的参与性。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工作方法,教学是师生互相交流互动的过程。在今后教学中,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演好自己的角色,指导好学生的活动,而不是单纯地只讲教科书;学生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不是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总之,对待教材,教师一定要充分研读、挖掘,在准确把握教材编写意图的前提下灵活处理。教师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依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增、减、改变等在创造,以更好地做到利用教材作载体,使教材服务于学生,促进其发展。通过这次深入调研和召开研讨会活动,给教师提供了一次反思、学习、交流、借鉴、提高的机会。教师对品德学科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教师对品德学科课堂教学有了全面的把握和更深刻的理解。希望这次活动对学校德育工作,特别是品德学科教学及其进一步发展产生应有的推进作用。

品德

品德

品德

品德

品德总结

品德工作总结

品德总结

10、品德

品德教学

品德论文

《品德.doc》
品德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