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史读后感

2020-03-03 19:23:37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秦汉史》读后感

出于对中国历史的爱好,在今年暑假我读了钱穆的《秦汉史》此书不但又加强了我对秦汉历史的熟悉也加深了我对秦汉历史人物的认识,同时给了我很多人生的启示。

本书是一部未完编之断代史,上起春秋末年,下至王莽新政。全书共分七章,首尾两章论秦及王莽,其余章节均论西汉,故西汉乃是全书论述的重点。钱穆以写通史著称于世,“秉其一贯高屋建瓴、融会贯通的史学要旨,深入浅出地梳理了秦汉两代的政治、经济、学术和文化,指呈了中国历史上这一辉煌时期的精要所在。”

在第一章《秦人一统之局》中,钱穆首先论述了春秋以下政治社会学术的剧变,认为“然此一时代潮流中剧变之尤堪注目者,则厥为社会学术之勃兴。” 而秦由于辟居西土,文化程度远逊于东方诸国,因此秦兴国之措施政策,都依赖东方士人。而由于文化之西渐,商鞅及吕不韦、韩非等人相继入秦,三晋之士造就秦的崛起。商鞅变法的意义在于破除封建贵族制度的种种束缚,而趋于新军国的建设。钱穆以文化人定位吕不韦,认为吕不韦在秦的努力是想将东方学术思想之全部移殖西土,而不是像商鞅范雎等人只求在政治上有所建树。且以史料论证吕不韦非秦始皇之父。

秦始皇的政治措施:内废公族,外灭人国,造成封建制的崩坏亦县制的推行,郡县制决不始于秦人统一之后,而在晋襄公之时。寝兵政策的实施,新首都的建设,驰道的修筑,制度文化风俗的统一,边境的开拓与防御,奠定了秦的一统之局。

秦文化:三晋务实际尚功利,齐鲁尚文化重历史,而及秦统一后,天下学人聚集,相互间的矛盾冲突便越来越明显。秦始皇焚书坑儒,意在禁止以古非今而不是以焚书为首要,焚书最要者在于六国之史记,“以其多讽刺及秦,且多涉及现实政治也。” 秦廷坑儒在于使天下人引之为鉴不敢再訞言诽上。焚书坑儒在文化上讲,是三晋文化和齐鲁文化的冲突。而秦代的著述也并非一无所成,钱穆认为《大学》《中庸》两篇成书于秦人之手,并且是齐鲁诸儒媚秦者所作。书同文,字体由大篆至小篆至隶书,更利于文化传播。

对于秦的覆亡,钱穆认为在于未一视战败国而休养之,以奴隶视之,故秦前后仅十五年而亡。项羽推义帝而臣之,天下仍要乱,一统之局已经不可逆转,戍卒一呼,山东响应,是古代封建政体的反动。

而秦的影响甚广,至南粤、滇、朝鲜、辰韩、澶洲、河套,均受秦一统之政治文化的影响。在秦时,民族向外发展,并不专由于政治的推动与侵夺,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

如下各章,钱穆依次阐述汉初之治,西汉之全盛及中衰,昭宣以后之儒术,西汉的政治体制。

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缘于户口锐减,经济困难。文景时代,民间经济复苏,商人兴起而奢风盛行,农民生计仍困难,奴隶亡命,豪杰任侠,诸侯骄纵,外患凌逼,经济复苏的背后也隐藏着不少的社会问题。汉开国之律令、仪法、财记及章程,均沿袭秦制。而汉袭秦制为何汉又能长久?“故汉初之规模法度,虽全袭秦制,而政令施行之疏密缓急,则适若处于相反之两极焉。”

及至汉武时,西汉趋于全盛,钱穆认为此时最应注意的,“则为社会学术界复古空气之渐趋浓厚是也。”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汉武一朝走上复古更化的道路,最重要的人物是董仲舒。“董仲舒天人三策与贾谊政事疏,两篇大文,奠定了西汉一代政治之规模” 然而专以汉武尊儒为说,又并非当时的真相,黄老申韩在汉武时期仍占相当之地位。汉武帝及其近臣将“儒术”的范围扩大后又延长,并非只限于孔孟思想。“故汉人之尊孔子,特为其传六艺之统。汉人之尊六艺,特为其为古代之王官学。”

汉武帝对内“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外则连年发兵征讨匈奴,开拓四裔。钱穆认为汉武拓边的动机是为“耀武德”,经济背景是民间经济之展扩,汉与西域在张骞之后经济联系的加强,汉初七十年积累而国力增强。

武帝内兴礼乐,外勤征伐,费用浩繁,耗尽汉初七十年的积累,造成了西汉的中衰。武帝为补充用度不足,实行了盐铁官卖、算缗、均输、铸钱币、增口赋、鬻爵等敛财措施。而算缗对百姓的伤害最重。

第五章讲“昭宣以后之儒术”,之前各章均有不少篇幅论述学术。昭宣之后,儒学大兴,汉廷用儒术和吏治相结合,儒术完全成了汉的统治手段,“即昭宣以下,儒术所以见尊,亦自吏事。” 朝廷重臣多为儒生,与汉初廷臣多以军功嗣侯跻身高位,迥乎不同。“汉政府自武帝后,渐渐从宗室、军人、商人之组合,转变成士人参政之新局面。” 汉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石渠阁议奏,增立博士。最初只有《易》算经,立博士,后来《易》学分家,《尚书》《礼》《公羊》《谷梁》也立博士。宣帝时,既增立博士,也增加博士弟子人数,汉代儒学因此逐渐兴隆。钱穆也专节论述昭宣后的学风,以灾异、禅让、礼制、章句等问题阐明汉儒的态度,并作论断“汉儒经学,乃自宣帝后而始跻于全盛之象,而亦自宣帝后而已陷入中衰之境”。 钱穆认为此与武帝时的汉朝国运同一轨迹。

书第六章总论西汉一代的政制,分别论述了西汉的分封制、郡县制、中央和地方官制及封爵制。

秦废分封而分三十六郡,而后又增置五郡,共四十一郡。而汉高祖铲除功臣,大封同姓,仅十五郡。孝景时,郡增多,武帝时,又设十三部刺史。

西汉中央官制沿袭秦三公九卿制。地方郡设太守及都尉,汉代郡守兼辟官、莅政、理财、治军四权。太守之下设县令。为了防止太守专权类于诸侯,中央又设刺史监察太守。

汉之封爵也自秦沿袭而来,爵分二十级,汉初封侯也按军功,地方吏等级也与军爵相通。 书之末章论王莽新政。西汉后期,朝廷大权渐流入外戚之手。在严重的社会危机面前,统治阶层将希望寄托在外戚王莽身上。王莽的声誉日上,威望渐高,人心所归,以此为冯籍篡汉。

王莽新政,其一“公田”(土地收归国有),其二废奴,其三作“五均六筦”(国家经商),目的都是为了缓解社会危机。然而王莽刻意慕古,改革币制,重划郡县,更定官名,造成社会混乱。王莽并非奸诈之人,秉承鲁学礼制之遗风,只是书呆子也。钱穆说,“不幸而莽以一书生,不达政情,又无贤辅,徒以文字议论为政治,坐召天下之大乱。”

项羽听说刘邦已定关中,大怒,进驻鸿门,欲攻刘邦。刘邦因兵力不敌,听从张良的意见,亲至鸿门,卑辞言好。项羽封刘邦为汉王,统治巴蜀地及汉中一带。刘邦不甘心亡秦的胜利果实被项羽独占,率军东出,发动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战争前期,刘邦处于劣势,屡屡败北。但他知人善任,注意纳谏,能充分发挥部下的才能,又注意联合各地反对项羽的力量,终于反败为胜。汉王五年冬,刘邦约韩信、彭越等人率军进围楚军于垓下。项羽率部突围,至乌江自刎。当年二月(按西汉前期以十月为岁首,同年二月在十月之后),刘邦即帝位,初建都洛阳,不久迁至长安,史称西汉。项羽本来有刘邦不能比的兵力,但是结果还是乌江自刎,这就告诉我们在人出于十分有利的境地时,一定要十分谨慎,做好每件事无论大小,人在处于劣势时也要学会利用所有有利的条件,脚踏实地待机而定。

刘邦的一生也告诉我们作为一个领导者他可以什么都不擅长但是他要有独特的长远的眼光,独特的人格魅力,要有聚集人脉能力。刘邦性格豪爽,不太喜欢读书,但对人很宽容。他也不喜欢下地劳动,所以常被父亲训斥为“无赖”,说他不如自己的哥哥会经营,但刘邦依然我行我素。刘邦长大后,经考试做了泗水的亭长,时间长了,和县里的官吏们混得很熟,在当地也小有名气。项羽绑架了刘邦的母亲说要用他母亲的肉煮汤,刘邦:那就给我也分一杯羹!

秦汉史教案(推荐)

四本秦汉史著作评论与比较

《秦汉国宝的故事》读后感

《秦汉国宝的故事》读后感

科技史读后感

中国建筑史读后感

辽史读后感

《史通》读后感

工业设计史 读后感

《北洋军阀史》读后感

《秦汉史读后感.doc》
秦汉史读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