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史读后感

2020-05-04 来源:读后感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治史三书读后感

《治史三书》是著名史学家严耕望先生总结自己研究历史的经验谈。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治史三书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治史三书读后感一

这两天认真看完了严耕望先生的《治史三书》。这是一本好书,内容浅显易懂,直接详细,每一个关于治史思路方法的章节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令人受益匪浅。虽说作者是以自己的研究经历做例子,讲的多是中国史方面的内容,但是对于从无史学基础的我,却有很大的扫盲作用。比如,作者提到的考证的两种方式,即述证和辩证,校勘学的四种校对方式,对校,本校,他校和理校,都是很好的史学基础知识。至于其中的经验之谈就更让人收获良多。

然而,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并没有感到轻松。除了具体的经验方法之外,从这本书中我更体会到了治史的艰辛。要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要专注执着。就像严耕望先生说的,世界上出过很多年轻的大科学家,大哲学家,但很少出年轻的大史学家。史学靠的就是日积月累,孜孜不倦,勤勉不怠,恒久坚持。只有经过多年努力之后,才能有所得。由此,更增我对于这门学科的敬重之感。

还有就是通读全文之后的产生那种历史感,颇为沧桑浩瀚。其中三分之一的篇幅写了钱穆的生平事迹以及他与作者之间的师生之谊,钱穆在我觉来俨然是一位让人无比敬仰而又非常遥远的大师。而通过文字我同样能感受到作者本人,一个很有些高傲不太和人的小老头,可是他在治学上是那么严谨,让人敬佩。然而,读到最后,我才意识到这位作者已经逝世快20年了,而文章是写于三十年前,那是我刚出生的年代。这一前一后,竟跨了一个世纪。这种绵延之感让我感慨不已。从文治史,薪火相传,每一代历史学人其实都背负着一定的使命来承担着历史的续写之责。或许真是让严先生给感动的,我竟隐隐有了一种责任感。在以前,我还认为历史学是一门与现实很遥远很无关的冷门专业,然而,现在我却渐渐有了这样的感觉,它对于人类的教育总是潜移默化,不加彰显的。就如春天万物萌发,看似凭空出芽,其实乃是风雨气候之浸润的缘故。

同样深有感触的是历史学人的渊博学识。在这一学期上欧美史学动态研究的过程中,此种感觉日益深刻。每位老师,都外表平凡,可是谈吐之间,治学之深之广让我赞叹不已。还有朱孝远老师,上他的课时总以为这是一个留洋归来,外语华丽,更多体现西方特质的颇爱碎碎念的男方小老头儿。可是,一日读他那本《如何学习研究世界史》时,不由大为改观。散文的笔触,诗化的语言,将历史研究这样严肃的学科写的那么唯美和高雅,温文尔雅之态鲜明地跃然于纸上,俨然一个对生活充满热情的现代诗人。然而,当读到附录一《学史之道兼论史家的萧散简远,妙在笔墨之外》,才知道一开始就看走了眼,其古文之功力,传统文化之博识,丝毫不亚于前者。由此对史学人才更增敬佩。

当然,在学习历史的这段日子,也有无奈。特别是在读此书的过程中,更有一种感觉,就是学术界的整体浮躁。记得一次课上,李剑鸣老师曾经感叹,这是一个全民平庸化的时代,精英再难出现。听后觉得无比落寞。事实确实如此啊。我深知历史这样一门学问如果没有像严先生所说的那种淡泊自甘,寂寞自守的心态是难以有所收获的。然而,如今这个时代,中国传统的权钱本位思维,再加上改革开放至今所附带产生的全民无信仰和极端物质主义,让整个社会变得如同一锅沸水,难以平静,每个人都在利益的道路上穷命狂奔。在我看来,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是多元的,其社会价值的衡量也应该是多元的。而如今,与人交往,只感觉大多人眼中,除了钱权,再无其他。就比如我家乡的亲戚,他们对于我读博,总是充满不解。再如我的一个外甥女,22岁的年纪,除了让她父亲的企业如何做得更大,赚得更多,除了如何能帮助她父亲砸钱,以便实现官职连任,从而为自家企业谋利之外,眼中再无其他。她认为,人生一切唯钱一字足矣。更要命的是,她的亲戚和朋友,莫不以此为榜样,无尽艳羡,心心向往之。我从来都未曾否认过物质基础的重要性,只是一个社会倘若以此为核心,就实在太可悲了。这是否就是如今中国再难出大师的根本原因?以建国为界限,去想一想这之前的五十年和之后的五十年,我们怎样去理解,在那个战火纷飞,国破家亡的年代,会有那么多大师接连出现,交相辉映?我们又如何解释,在战乱结束,国家一统之后的和平年代,学术成就和民族价值反而变得一片荒芜?我早已过了愤青的年代,但每想到这一点总是感到深深的可悲。

最后一点是外语的学习,特别是此次期末论文撰写过程中发现,外语学不好搞世界史真的很费力。以前确实低估了外语对于历史研究的重要性。今后要好好补一补了。另外,通过上个学期的学习,史学史和史学方法论这方面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在这个学期,我的计划是好好学习一下史实,特别是德国史方面。因为我发现,此前之所以找不到要研究的点,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对于德国历史本身还没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对于具体历史了解得多了,就自然会有一些新疑惑,那么应该就有可研究的问题了。

治史三书读后感二

在很多时候读一本书给我留下最大印象是对某种现象的大谈阔论,或者作者高深的思想境界,或者以独特的见解,一针见血的批评。而读严耕望的《治史三书》没有涵盖复杂大道理,更没有深不可测的哲理,以十分朴实又简单的道理告诉我们丰富的内涵。

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咨询十分方便的今天,我对很多所谓的史学家看法也在变化,如同国学大师章太炎所说,社会上流行的那些失学通论史学研究法这类的著作,根本就没有什么用处,因为,不管你道理讲的怎么明白,都不能代替自己去读原著。如果说他的话有些道理,那么我就想什么叫原著,如何理解原著的内容,在原著里原的成分又是占几分。曾在很多书本上不少人大谈原始社会部落生活和集体活动,我当时觉得十分纳闷,除非他是活在几千年前的怪胎,不然你如何知道那时候部落状况。记得曾在上中学时候历史老师在第一堂课上发问,什么是历史?没有人能回答出来,都以为应该有个比较规范的答案,而老师说历史就是正在过去的那一刻就是历史,其实历史本身的定义一样都是那么简单而老生常谈的东西,我总喜欢把问题想的复杂化,其结果是弄得是非对错难以分明。

而在严更望的《治史三书》里,他以自身的深厚而丰富的经验来讲述治史方法和技巧,虽然很多针对性的例子和涉及到相关作者研究唐史及魏晋南北朝史,在阅读过程中难以理解。但这并不印象我对此论著的理解。在此书第一篇开头一节讲原则性的基本方法中探讨专精与博通的关系,专不一定能精,能不一定有相当的博;博不一定能通,能通久不一定有相当的博。为要专精,就必须要有相当的博通。各种学问都是如此,尤其是治史。因为历史牵涉到人类生活的各层面,非有相当的博通,就不可能有专而能精。就如作者所说因此就很难有青年史学家。这很明显地告诉我们要博通的重要性,特别是很多喜欢进牛角尖的学者,就凭看几本书和看个别的现象大胆推断。这类所谓的学者不仅大大贬低所研究领域的学术价值,更可怕是误导很多盲从的年轻人。因此在我看来专精只是我们所要发展的方向,要达到此目标必须以博通为基础,脱离的博通的专精仅仅是一味片面的看法和没有根据的道理。如同宗教学家缪勒所说只知其一,实其一无所知。在很多时候我们往往把自己所研究的领域局限在很狭小的范围内,自己感觉什么都懂一点,而在实际生活中遇到要解决的问题时,却变得措手不及,我从下手。因而无法走向专业方向。比如我们身为一名研究藏传佛教的学生,对世界其他宗教没有总体的了解,怎么能证明佛教的教义和哲学是值得学习和研究。这点上很多人没有走出去看看,总在自己文化范围内评价自己。虽然在文化相对性上讲,一个文化行为放入其具体的历史、环境和社会中加以评估和对待,但这些都必须在博通的前提下能够看的更加清楚。

在此书第二节上讲几条具体的规律里画龙点睛地告诉我们几条最基本的规律,每几条的内容看似没有任何特殊之处,而此书的最主要的特点也就是在这里。第一点谈到,任何时候尽量少说否定话,那么不显眼一句话如果不是事先没有谈到其学术价值,要我老实交代,此书在我的眼前停留的时间可能不会超过一分钟。后来细想默默感叹大师不平凡的智慧。接下来就是不要忽略反面的证据这更是说道我的心里,平时写写东西时总是尽量搜集有利的证据,因此达到自己所要证明的观点,而反面的证据不仅不屑一顾而且担心更多人能以此反驳。在接下来第三节里谈到我们目前最关心的问题论题选择,带着从能找到一些答案或者帮助的想法去认真阅读。作者讲述了不少看法,其中具体问题与抽象问题中作者谈到我们为研究工作,最好多做具体的问题,少讲抽象的问题。研究具体问题,用可靠的史料,下深刻的功夫,一定能获得客观的成绩,而且所获得成绩比较容易站得住脚。具体的问题似难实易,而抽象的问题似易实难,因为具体的问题可以肯定地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点对于我们最大的指导,至少是在我看来如此。其后谈自己的能力与材料的情况,告诉我们不要盲目地选择题目,而要看自己的能力,长处。不能凭自己的主观想法和一时冲动去选择自己能力以外的题目,这就会使成为咨询烦恼!

总之,《治史三书》是严耕望毕生经验的总结,若能读懂此书中看似简单的大道理,对我们以后学习研究生涯少走很多弯路,并能受用一生的。

推荐第2篇:治史三书的读后感

治史三书读后感(一)

这两天认真看完了严耕望先生的《治史三书》。这是一本好书,内容浅显易懂,直接详细,每一个关于治史思路方法的章节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令人受益匪浅。虽说作者是以自己的研究经历做例子,讲的多是中国史方面的内容,但是对于从无史学基础的我,却有很大的扫盲作用。比如,作者提到的考证的两种方式,即述证和辩证,校勘学的四种校对方式,对校,本校,他校和理校,都是很好的史学基础知识。至于其中的经验之谈就更让人收获良多。

然而,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并没有感到轻松。除了具体的经验方法之外,从这本书中我更体会到了治史的艰辛。要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要专注执着。就像严耕望先生说的,世界上出过很多年轻的大科学家,大哲学家,但很少出年轻的大史学家。史学靠的就是日积月累,孜孜不倦,勤勉不怠,恒久坚持。只有经过多年努力之后,才能有所得。由此,更增我对于这门学科的敬重之感。

还有就是通读全文之后的产生那种历史感,颇为沧桑浩瀚。其中三分之一的篇幅写了钱穆的生平事迹以及他与作者之间的师生之谊,钱穆在我觉来俨然是一位让人无比敬仰而又非常遥远的大师。而通过文字我同样能感受到作者本人,一个很有些高傲不太和人的小老头,可是他在治学上是那么严谨,让人敬佩。然而,读到最后,我才意识到这位作者已经逝世快20年了,而文章是写于三十年前,那是我刚出生的年代。这一前一后,竟跨了一个世纪。这种绵延之感让我感慨不已。从文治史,薪火相传,每一代历史学人其实都背负着一定的使命来承担着历史的续写之责。或许真是让严先生给感动的,我竟隐隐有了一种责任感。在以前,我还认为历史学是一门与现实很遥远很无关的冷门专业,然而,现在我却渐渐有了这样的感觉,它对于人类的教育总是潜移默化,不加彰显的。就如春天万物萌发,看似凭空出芽,其实乃是风雨气候之浸润的缘故。

同样深有感触的是历史学人的渊博学识。在这一学期上欧美史学动态研究的过程中,此种感觉日益深刻。每位老师,都外表平凡,可是谈吐之间,治学之深之广让我赞叹不已。还有朱孝远老师,上他的课时总以为这是一个留洋归来,外语华丽,更多体现西方特质的颇爱碎碎念的男方小老头儿。可是,一日读他那本《如何学习研究世界史》时,不由大为改观。散文的笔触,诗化的语言,将历史研究这样严肃的学科写的那么唯美和高雅,温文尔雅之态鲜明地跃然于纸上,俨然一个对生活充满热情的现代诗人。然而,当读到附录一《学史之道——兼论史家的萧散简远,妙在笔墨之外》,才知道一开始就看走了眼,其古文之功力,传统文化之博识,丝毫不亚于前者。由此对史学人才更增敬佩。

当然,在学习历史的这段日子,也有无奈。特别是在读此书的过程中,更有一种感觉,就是学术界的整体浮躁。记得一次课上,李剑鸣老师曾经感叹,这是一个全民平庸化的时代,精英再难出现。听后觉得无比落寞。事实确实如此啊。我深知历史这样一门学问如果没有像严先生所说的那种淡泊自甘,寂寞自守的心态是难以有所收获的。然而,如今这个时代,中国传统的权钱本位思维,再加上改革开放至今所附带产生的全民无信仰和极端物质主义,让整个社会变得如同一锅沸水,难以平静,每个人都在利益的道路上穷命狂奔。在我看来,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是多元的,其社会价值的衡量也应该是多元的。而如今,与人交往,只感觉大多人眼中,除了钱权,再无其他。就比如我家乡的亲戚,他们对于我读博,总是充满不解。再如我的一个外甥女,22岁的年纪,除了让她父亲的企业如何做得更大,赚得更多,除了如何能帮助她父亲砸钱,以便实现官职连任,从而为自家企业谋利之外,眼中再无其他。她认为,人生一切唯钱一字足矣。更要命的是,她的亲戚和朋友,莫不以此为榜样,无尽艳羡,心心向往之。我从来都未曾否认过物质基础的重要性,只是一个社会倘若以此为核心,就实在太可悲了。这是否就是如今中国再难出大师的根本原因?以建国为界限,去想一想这之前的五十年和之后的五十年,我们怎样去理解,在那个战火纷飞,国破家亡的年代,会有那么多大师接连出现,交相辉映?我们又如何解释,在战乱结束,国家一统之后的和平年代,学术成就和民族价值反而变得一片荒芜?我早已过了愤青的年代,但每想到这一点总是感到深深的可悲。

最后一点是外语的学习,特别是此次期末论文撰写过程中发现,外语学不好搞世界史真的很费力。以前确实低估了外语对于历史研究的重要性。今后要好好补一补了。另外,通过上个学期的学习,史学史和史学方法论这方面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在这个学期,我的计划是好好学习一下史实,特别是德国史方面。因为我发现,此前之所以找不到要研究的点,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对于德国历史本身还没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对于具体历史了解得多了,就自然会有一些新疑惑,那么应该就有可研究的问题了。

治史三书读后感(二)

在很多时候读一本书给我留下最大印象是对某种现象的大谈阔论,或者作者高深的思想境界,或者以独特的见解,一针见血的批评。而读严耕望的《治史三书》没有涵盖复杂大道理,更没有深不可测的哲理,以十分朴实又简单的道理告诉我们丰富的内涵。

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咨询十分方便的今天,我对很多所谓的史学家看法也在变化,如同国学大师章太炎所说,社会上流行的那些失学通论史学研究法这类的著作,根本就没有什么用处,因为,不管你道理讲的怎么明白,都不能代替自己去读原著。如果说他的话有些道理,那么我就想什么叫原著,如何理解原著的内容,在原著里原的成分又是占几分。曾在很多书本上不少人大谈原始社会部落生活和集体活动,我当时觉得十分纳闷,除非他是活在几千年前的怪胎,不然你如何知道那时候部落状况。记得曾在上中学时候历史老师在第一堂课上发问,什么是历史?没有人能回答出来,都以为应该有个比较规范的答案,而老师说历史就是正在过去的那一刻就是历史,其实历史本身的定义一样都是那么简单而老生常谈的东西,我总喜欢把问题想的复杂化,其结果是弄得是非对错难以分明。

而在严更望的《治史三书》里,他以自身的深厚而丰富的经验来讲述治史方法和技巧,虽然很多针对性的例子和涉及到相关作者研究唐史及魏晋南北朝史,在阅读过程中难以理解。但这并不印象我对此论著的理解。在此书第一篇开头一节讲原则性的基本方法中探讨专精与博通的关系,专不一定能精,能不一定有相当的博;博不一定能通,能通久不一定有相当的博。为要专精,就必须要有相当的博通。各种学问都是如此,尤其是治史。因为历史牵涉到人类生活的各层面,非有相当的博通,就不可能有专而能精。就如作者所说因此就很难有青年史学家。这很明显地告诉我们要博通的重要性,特别是很多喜欢进牛角尖的学者,就凭看几本书和看个别的现象大胆推断。这类所谓的学者不仅大大贬低所研究领域的学术价值,更可怕是误导很多盲从的年轻人。因此在我看来专精只是我们所要发展的方向,要达到此目标必须以博通为基础,脱离的博通的专精仅仅是一味片面的看法和没有根据的道理。如同宗教学家缪勒所说只知其一,实其一无所知。在很多时候我们往往把自己所研究的领域局限在很狭小的范围内,自己感觉什么都懂一点,而在实际生活中遇到要解决的问题时,却变得措手不及,我从下手。因而无法走向专业方向。比如我们身为一名研究藏传佛教的学生,对世界其他宗教没有总体的了解,怎么能证明佛教的教义和哲学是值得学习和研究。这点上很多人没有走出去看看,总在自己文化范围内评价自己。虽然在文化相对性上讲,一个文化行为放入其具体的历史、环境和社会中加以评估和对待,但这些都必须在博通的前提下能够看的更加清楚。

在此书第二节上讲几条具体的规律里画龙点睛地告诉我们几条最基本的规律,每几条的内容看似没有任何特殊之处,而此书的最主要的特点也就是在这里。第一点谈到,任何时候尽量少说否定话,那么不显眼一句话如果不是事先没有谈到其学术价值,要我老实交代,此书在我的眼前停留的时间可能不会超过一分钟。后来细想默默感叹大师不平凡的智慧。接下来就是不要忽略反面的证据这更是说道我的心里,平时写写东西时总是尽量搜集有利的证据,因此达到自己所要证明的观点,而反面的证据不仅不屑一顾而且担心更多人能以此反驳。在接下来第三节里谈到我们目前最关心的问题——论题选择,带着从能找到一些答案或者帮助的想法去认真阅读。作者讲述了不少看法,其中具体问题与抽象问题中作者谈到我们为研究工作,最好多做具体的问题,少讲抽象的问题。研究具体问题,用可靠的史料,下深刻的功夫,一定能获得客观的成绩,而且所获得成绩比较容易站得住脚。具体的问题似难实易,而抽象的问题似易实难,因为具体的问题可以肯定地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点对于我们最大的指导,至少是在我看来如此。其后谈自己的能力与材料的情况,告诉我们不要盲目地选择题目,而要看自己的能力,长处。不能凭自己的主观想法和一时冲动去选择自己能力以外的题目,这就会使成为咨询烦恼!

总之,《治史三书》是严耕望毕生经验的总结,若能读懂此书中看似简单的大道理,对我们以后学习研究生涯少走很多弯路,并能受用一生的。

推荐第3篇:治史三书高中读后感

【篇1:治史三书读后感】

读罢《治史三书》,我对历史有了全新的认识。历史并不是一种单纯的回溯过去,它是一个包罗万象,广博而渊深的世界。历史的每一个时间结点、每一处的空间,都包含了政治、经济、人文等等多方面的内容。如同一点延伸出千丝万缕的联系,相互交织。而我们所能做的,是在研究某一处时勿断章取义。而以“面”钻研,条理系统化。在断代研究时以一点向前回溯,不断延伸,拓展,编织一个完整严密的网络。

历史是一门严谨的学科。通过《治史三书》,我看到了一位执着执拗的老人——严耕望先生,他将几十年的光阴倾注历史,当一旦确定了自己对于史学的兴趣和理想,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已见光明的未来,投入了卷帙浩繁的史学殿堂。他以平实的语言,丰富的例子,把他的治史经验倾囊相授。

我们了解了如何将浩繁琐碎的史料聚集整理,组织成文,并将枯燥晦涩的史学转化为平实缜密的文字。史学者作为研究者,自己建立的研究重心代表了自己独立的思想和见解,万不可跟风,随波逐流,丧失自己的看法。史料是对一个时空,一个时代的记录。“喜新厌旧”,要不得,旧的史料中仍有许多值得挖掘之处。

除了治史经验,严耕望先生还传授了他在治史时的心路历程和人生经验,我受益匪浅。史学者需以客观的视角去看待一个时代,并融入自己的见解。但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独到的观点,所以虚心接受,勇于修改自己的不当之处是治史人应具有的品质。就如日本在中国史上的某些地方成绩比我们还高,我们在深思原因的同时,要尊重并汲取他们思想的精华。但历史就如科学,万不可盲目崇拜,每一个观点有足够明确的证据,我们才能将之作为我们的参考。整理史料的过程是一个怀疑的过程,在不同的史料中也许会有不同的看法、事实,而这正需要我们去辨别,改正。

治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旦选择了历史,就要有付诸一生的思想准备。严耕望先生告诉我们,治史需要有远大的志气,要做到勤、毅、勇、谨、缓、和等几点。在选择了历史,确立了未来的方向之后,我们需要制定严密的计划。光说不做只会是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坚持就成为了我们所必须的。历史的兼收并蓄需要我们博览群书,每天固定的读书以拓宽我们的视野和知识面。“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论文写作的经常中断会让我们逐渐丧失对文字的掌控能力。

曾听人说过,一个纯粹的人才最容易成功,因为他们将全部心力都倾注到了一件事上,心无旁骛。要想成为一个治史人,专心和努力是必不可少的。淡名利,避权位是先生的人生写照,他秉持着兴趣与求真的责任感、坚定力、戒浮躁,以开阔的胸襟谨戒执着。作为后辈,我们所能做到的,是承接先生的品格,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去面对历史,钻研历史。广博阅读各方面的书籍,向真正的治史人迈近。

【篇2:治史三书读后感】

最近读了严耕望先生的《治史三书》,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肃然起敬。通过这本书,我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坚强而纯净的“学术人”是什么样子的。我觉得这比任何史学研究方法都更重要。

在作者的中学时代,已经是崇尚理工科,大学文科毕业,多半找不到合适职业。本来作者的理科成绩,一直为师友所看重,由于兴趣的原因,他却决然投靠历史系。他当时的想法是:天下没有勤奋的人会找不到饭吃,只不过物质生活有好有差而已。

并写道:“初出学校那几年,诚然有过近于断炊之虞。但总的来说,仍是生活得不错,实处我预料之外”

我觉得,作者在高中时代,就能明确自己的志向,真是难能可贵。更可贵的是,他清楚的知道,承载这个志向需要付出的代价,并能能一以贯之,这要大智慧和大毅力。若无此智慧和毅力,难免随波逐流,碌碌一生。

正如作者的老师钱穆先生对他说的:“近人求学多想走捷径,成大名。结果名是成了,学问却谈不上。比如五四运动时代的学生,现在都已成名,但问学术,有谁成熟了!第二批,清华研究院的学生,当日有名师指导,成绩很好,但三十几岁都当了教授,生活一舒适,就完了,真么能谈得上大成就!你如能以一生精力做一部书,这才切实,可以不朽!”

“你将来必然要成名,只是时间问题。希望你成名后,要自己把持得住,不要失去重心。如能埋头苦学,迟些成名最好。”

通读全文,作者可以说是没有辜负钱穆先生的希望的,作者写道:“例如我目前所写历史地理方面的问题,三十几年前就已开始准备,中间二十年毫无生气,几乎无人知道我在做这种工作。但一旦开始写作,就每年可出若干篇……”在《唐代交通图考》的序言中,说“付出三十七年之岁月”

也难怪钱穆先生在1973年写给他的信中会说:

大陆流亡海外学术界,二十余年来,真能潜心学术,有著作问世者,几乎无从屈指。唯老弟能淡泊自甘,寂寞自守,庶不使入有秦无人之叹。

陆象山说过:“今天下学者,惟有两途,一途朴实,一途议论”,此书读罢,才能明白朴实之途是什么样子的。

【篇3:治史三书读后感作文】

《治史三书》是著名史学家严耕望先生总结自己研究历史的经验谈。姑且先摘录几段以供明义:

“几年前有一位颇有名的史学界朋友告诉我:‘要用统计法治史。’这话本不错,但史学问题哪都是统计法所能解决的!”

“一个谨慎的史学家写专门论著时要勤于检书,只说一句话,没有把握,就得去查,不可信口开河!”

“例如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也要看些中国社会史、经济史、民族史、风俗史、学术宗教思想史各方面的书。这是一法,但不是最好的最基本的方法,因为这些书是通过人家头脑所提炼出来的东西。尽管是比较有了系统,但在你的学问中没有根。最好一方面多看这些书,更重要的是就基本材料从头到尾的侃,尤其是在初入门阶段。”

“我的想法,新史料固然要尽量利用,但基本功夫仍然要放在研究旧的普通史料上。”

“最主要的是把前人未明白述说记载的重要历史事实用平实的方法表明出来,意在钩沉,非必标新立异!”

“不但要随时勇于修正自己的意见与结论,对于别人反面的意见尤要能容忍,若人家证据确凿,优于自己的论据,更当决然放弃自己的意见,公开接受人家的意见。死抱着自己的看法,做无谓诡辩,只见其胸境狭隘而已。”

“尽可能引用原始或接近原始史料,少用后期改编过的史料。”

“青年时代,应做小问题,但要小题大做;中年时代,要做大问题,并且要大题大做;老年时代,应做大问题,但不得已可大题小做。”

“要达到‘充实而有光辉’的境界,最主要的做法仍是老生常谈的‘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

“通论性的文章当以作者自己转述为主,尽可能少抄原料,除非原料极其重要而且原文本极简要不繁,这样可使行文简练,使读者易于领受,至于专门研究性论文,则相反的以录引为原则,自己转述只作辅助,而且只限于不太重要处。”

“工作要诀:勤、谨、缓、恒、定、毅、勇。”

“社会科学理论只是历史研究的辅助工具,不能以运用理论为主导方法。”

以上仅为本人摘录出来的一小部分对自己较为有用的文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若想深入了解严耕望先生的治史过程和途径,还需要通读本书,这里就并不是笔者可以作进一步阐述的了。

我在大学本科四年也读了不少书,从国史到世界史,在大学三年级的时候重新回到了国史的世界中。一直以来,我都认为,中国的历史只可以用本国的治学方法来研究,西方的历史理论只能作为辅助,在关于历史的记述上,中西是一样的,并不是西方的就一定真实,其中隐晦之处不少于中国,只不过眼下吹捧西方有些过头了,不明所以的人自然而然觉得西方如何罢了。但并不是说西方的一概不用,精华的我们还是要吸取的,让其为我所用也是治学的一种方法。

但就整体来说,我现在读魏晋南北朝八史的时候,也仅仅是将有关职官、地理以及学术、民生等等重大事宜记录下来,但这样有个好处就是可以从中发现以前未能注意到或者是未能读到的材料,基本史料毕竟是基本史料,除却先秦史,其他朝代的历史都可以史料为基础进行研究,新史料能接触到的毕竟是少数,所谓“坐穿板凳”也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篇4:治史三书读后感】

在很多时候读一本书给我留下最大印象是对某种现象的大谈阔论,或者作者高深的思想境界,或者以独特的见解,一针见血的批评。而读严耕望的《治史三书》没有涵盖复杂大道理,更没有深不可测的哲理,以十分朴实又简单的道理告诉我们丰富的内涵。

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咨询十分方便的今天,我对很多所谓的史学家看法也在变化,如同国学大师章太炎所说,社会上流行的那些“失学通论”“史学研究法”这类的著作,根本就没有什么用处,因为,不管你道理讲的怎么明白,都不能代替自己去读原著。如果说他的话有些道理,那么我就想什么叫“原著”,如何理解原著的内容,在原著里“原”的成分又是占几分。曾在很多书本上不少人大谈原始社会部落生活和集体活动,我当时觉得十分纳闷,除非他是活在几千年前的怪胎,不然你如何知道那时候部落状况。记得曾在上中学时候历史老师在第一堂课上发问,什么是历史?没有人能回答出来,都以为应该有个比较规范的答案,而老师说“历史就是正在过去的那一刻就是历史”,其实历史本身的定义一样都是那么简单而老生常谈的东西,我总喜欢把问题想的复杂化,其结果是弄得是非对错难以分明。

而在严更望的《治史三书》里,他以自身的深厚而丰富的经验来讲述治史方法和技巧,虽然很多针对性的例子和涉及到相关作者研究唐史及魏晋南北朝史,在阅读过程中难以理解。但这并不印象我对此论著的理解。在此书第一篇开头一节讲“原则性的基本方法”中探讨“专精”与“博通”的关系,“专不一定能精,能不一定有相当的博;博不一定能通,能通久不一定有相当的博。”为要专精,就必须要有相当的博通。各种学问都是如此,尤其是治史。因为历史牵涉到人类生活的各层面,非有相当的博通,就不可能有专而能精。就如作者所说因此就很难有青年史学家。这很明显地告诉我们要博通的重要性,特别是很多喜欢进牛角尖的学者,就凭看几本书和看个别的现象大胆推断。这类所谓的学者不仅大大贬低所研究领域的学术价值,更可怕是误导很多盲从的年轻人。因此在我看来“专精”只是我们所要发展的方向,要达到此目标必须以“博通”为基础,脱离的“博通”的“专精”仅仅是一味片面的看法和没有根据的道理。如同宗教学家缪勒所说“只知其一,实其一无所知。”在很多时候我们往往把自己所研究的领域局限在很狭小的范围内,自己感觉什么都懂一点,而在实际生活中遇到要解决的问题时,却变得措手不及,我从下手。因而无法走向“专业”方向。比如我们身为一名研究藏传佛教的学生,对世界其他宗教没有总体的了解,怎么能证明佛教的教义和哲学是值得学习和研究。这点上很多人没有走出去看看,总在自己文化范围内评价自己。虽然在文化相对性上讲,一个文化行为放入其具体的历史、环境和社会中加以评估和对待,但这些都必须在“博通”的前提下能够看的更加清楚。

在此书第二节上讲“几条具体的规律”里画龙点睛地告诉我们几条最基本的规律,每几条的内容看似没有任何特殊之处,而此书的最主要的特点也就是在这里。第一点谈到,任何时候“尽量少说否定话”,那么不显眼一句话如果不是事先没有谈到其学术价值,要我老实交代,此书在我的眼前停留的时间可能不会超过一分钟。后来细想默默感叹大师不平凡的智慧。接下来就是“不要忽略反面的证据”这更是说道我的心里,平时写写东西时总是尽量搜集有利的证据,因此达到自己所要证明的观点,而反面的证据不仅不屑一顾而且担心更多人能以此反驳。在接下来第三节里谈到我们目前最关心的问题——论题选择,带着从能找到一些答案或者帮助的想法去认真阅读。作者讲述了不少看法,其中“具体问题与抽象问题”中作者谈到“我们为研究工作,最好多做具体的问题,少讲抽象的问题。研究具体问题,用可靠的史料,下深刻的功夫,一定能获得客观的成绩,而且所获得成绩比较容易站得住脚。”具体的问题似难实易,而抽象的问题似易实难,因为具体的问题可以肯定地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点对于我们最大的指导,至少是在我看来如此。其后谈“自己的能力与材料的情况”,告诉我们不要盲目地选择题目,而要看自己的能力,长处。不能凭自己的主观想法和一时冲动去选择自己能力以外的题目,这就会使成为咨询烦恼!

总之,《治史三书》是严耕望毕生经验的总结,若能读懂此书中看似简单的大道理,对我们以后学习研究生涯少走很多弯路,并能受用一生的。

【篇5:治史三书读后感】

人生可能就是这样,可能你曾经很向往某种东西,但是当这种东西如果真的降临到你身边时,当你和他们近距离接触的时候,或许你就能体会到它的另一番风景。人事如此,学习亦如此。当我拿到《治史三书》的时候,我曾想过如何去想尽办法逃避它,它带给我的不是曾经津津乐道的历史故事、名人轶事,而是烦躁的理论,沉甸甸的说理。我不得不承认,我的确是极不情愿的看的。但是,我也必须承认,我的确是被这本书吸引到了。它的厚重,它的专业,或许这才是历史的魅力,真正值得我们热爱的历史的魅力。

严耕望老先生是我崇拜的几位大师之一,在我的印象中,大师们的世界我应该不懂,但是这本书改变了我的幼稚看法。老先生把历史研究、论文写作等好多方面的道理用质朴易懂的语言娓娓道来。给我将来的历史研究、论文写作指明了一个方向。

关于历史研究,我个人总结先生的观点可以理解为两点:

一是“全面”。这一点可以从先生的“原则的基本方法”体现出来。先生一针见血,指出了在历史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先生也指出了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么解决。他的“专精”与“博通”的理论可谓精辟,这两者可谓互为前提,个人以为博通是专精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真正的大师专精的肯定不是一个方面。他有这么一句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看人人所能看到的书,说人人从未说过的话”。是啊,我们都应当博览群书,历史就是以博览群书为基础。但是无论做什么事情,创新都是必不可少的,拒绝人云亦云,拒绝迷信权威。陈寅恪先生的“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我惊讶于大师们的思想是如此的相通。其他方面的指导依旧字字珠玑,耐人寻味,鄙人只是寻章摘句,自家之言。

二是“谨慎”。这一点在他的“几条具体规律”和关于论文的种种理论得以充分体现。“谨慎”的原则在史料选择方面可谓尤为重要。历史的魅力在于它的不可改变,在于它的阴差阳错。无论做什么方向的历史研究,我们都应当谨慎引用史料。用一颗谦卑的心去面对历史,用一颗虔诚的心去感受历史的奥妙。这是尊重史料的编纂者,尊重每一个历史人物,尊重每一段沉甸甸的历史。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论文是不可能逃避的一个问题。尊重、虔诚、谨慎,这是一份社会良心,是一份对历史的良心。

我想,不管我们读什么书,专业书也好,畅销书也罢,最重要的是要吸收他的正能量,融会贯通,从而应用到生活与学习之中。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治史三书》值得拜读。

【篇6:治史三书读后感】

严耕望先生在学界一直以治学一丝不苟,规模宏大且考证精密著称,被誉为“中国史学界的朴实楷模”。《治史三书》就是严先生传授治史经验的三本小书的合集,分别是《治史经验谈》、《治史问答》、《钱宾四先生和我》,前两个部分主要是谈及一些治史的经验,最后一部分是回忆作者跟随钱穆宾四先生学习的日子。

全书的第一部分为《治史经验谈》,这部分主要是谈一些研究的方法、原则,使用史料的注意事项及论文写作的一些内容。作者以其自身的体验告诉我们治史的原则在于: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以具体问题为先着,从基本处下功夫;固守一定原则,不依傍,不斥拒,能容众说(包括各种理论与个别意见),随宜适应,只求实际合理,不拘成规。而方法就是:坚定意志,集中心力,以拙为巧,以慢为快,聚小为大,以深锲精细为基础,而致意于组织系统化。目标在:真实,充实,平实,密实,无空言,少皇论,但期人人可以信赖,有一砖一瓦之用;若云文采,非所敢望,光辉则心向往之而已。这些都是作者一生治学之经验,意在告诉我们做学问一定要踏实,细心,不可急功近利;史学意在求实,不可妄自臆断。首先作者谈到了“专精”与“博通”的问题,作者认为二者应该同时具备,史学本身的博通于史学专精的研究是很重要的。而对于断代研究作者认为不能把时间限制得太仓促,研究一个朝代,至少要对三个朝代有着很深刻的了解。作者还通过大量的例证告诉我们如果断代研究只局限了一个朝代那这很有可能会出现致命的错误。历史学是一个联系的整体,所以作者强调要集中心力与时间作“面”的研究,不要作孤立“点”的研究,要建立自己的研究重心,不要跟风抢进。作为历史研究的材料,历朝历代所修正史即为基本材料。作者认为对于正史是需要花大量的时间进行通读的,只有这样才能对这一个时代的历史有一个整体性的把握,而且不易遗漏一些重要的史料。作者治学一向以严谨著称,而作者最值的我们学习的地方就是他肯踏踏实实的将正史通读,而从正史中寻找问题。作者强调要看人人所能看到的书,说人人所未说过的话。新的史料极其难得,我们不能总是寄希望于新的史料,而是要善于在旧的史料中寻找出新的问题。我们要注意普通史事,即历史上一般现象,不要专注意特殊现象,普通现象才是社会的群像,历史的主流,应为史学家所把握。作者还强调原始史料的重要性,在利用史料时要尽量引用原始史料,而不是经过人为改写或转写过的史料。

通过对严先生治史经验的总结,我们不难看出,先生一生治学都是用一些在常人看来是很笨拙的办法,却做出了很多自认为聪明的人永远也无法超越的成绩。先生肯坐冷板凳,肯一字一句的去通读正史,这都是很多人不屑去做的事情,可最后事实证明只有这样踏踏实实的方法才是史学研究的正道。

在接下来的《治史问答中》,先生就前一部分的观点又做了深入的解答,而且谈到了一下自己的兴趣点,而且作者还认为宋史可以是青年大展拳脚的园地。这部分仍是关于治学的一些方法、建议,但核心思想和第一部分是一样的,所以这里就不再赘述。

第三部分是《钱穆宾四先生与我》,主要讲的是作者跟随钱穆先生学习的经历和一些感悟。严耕望先生一生一直跟随着钱穆先生,所以很受先生器重,在作者的笔下让我们认识了一个身为人师的钱穆宾四先生。在这里我们同样看到了民国时期史学界的繁荣景象,看到了那时思想的自由。那是的北大同一门课可以有很多教授开设,然后每位教授都会讲述自己的观点,一种百家争鸣的氛围中,钱先生的《国史大纲》就是在北大讲义的基础上整理而成,可谓中国通史著作中的精品。据作者回忆在钱先生的第一节课时,就说历史学有两只脚,一只脚是历史地理,一只脚就是制度。中国历史内容丰富,讲的人常可各凭才智,自由发挥。只有制度与地理两门学问都很专门,而且具体,不能随便讲。但这两门学问却是历史学的骨干,要通史学,首先要懂这两门学问,然后自己的史学才有巩固的基础。正如先生所说制度和地理正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敲门砖,只有充分把握这两个领域才有能力去做其他方面的研究。

总之,本部书对于历史学习者是一笔财富,作者以其一生的治学经验为我们讲述历史研究的方法,尤其是对于初学者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求实,永远都是历史研究者应该追求的;严谨,永远都是历史研究者应该具备的品质;踏实,这是历史研究的根基。

推荐第4篇:新疆三史

学习新疆三史心得体会

时间在指尖跳荡,转眼间将我带到了战火纷飞的楼兰古城。是谁,手持戈戟在为新疆而战,又是谁,淋漓的鲜血,为了民族的荣誉而战。多少年的血雨腥风,多少次的刀剑相交,不灭的是新疆民族精神,不熄的是中国历代王朝与新疆民族地深切友情!新疆,祖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古至今,恒古不变。谁也撼动不了,谁也改变不了。

从公元前60年到公元2008年,从西域都护府到新疆人民政府,从匈奴帝国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从13个民则大杂居到55个民族小聚居,从一条古丝绸之路到8个国际通商口岸,从不可能变为可能„„新疆人民在为人民生活奋斗,新疆人民在为国际和平尽力!

纵观新疆地方史,是一个灿烂而且神秘的足迹。它记录着新疆人民的历史进程。在这片广阔富饶的土地上居住着由古老的塞人、月氏、乌孙、羌人、汉人及匈奴人等各大小部落。他们在战争中成长,在和平中发展。是他们建立了古老的西域。随着中原地带对新疆的发展与管辖,历代皇帝在新疆特派使者设立军事机构及驻军。他们认为,只要控制新疆的治安就能保证天下的苍生,就能维护边疆的稳定。至今,我国任然将保卫新疆的安全稳定作为首要问题,维护祖国边疆的稳定就是维护民族的发展,就是国家前进的前提,所以,新疆不容任何分裂势力的干扰,新疆肩负着和平事业的重担。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地域性决定着民族的多样性。也就是决定了新疆民族的多样性及复杂性。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疆已经是主要由维吾尔族、汉族、回族、哈萨克族及蒙古族等十三个常住民族组成的大家庭。这个占全国总面积六分之一的广阔地域,却凝聚着五千年辉煌的文化。各族人民团结在一起,互帮互助,公共为了新疆的明天努力着,为了世界的文化努力着。因为这里没有民族的界限,没有歧视更没有纠纷,新疆,一片欣欣向荣。

就当前新疆的发展状况而言,各民族之间互帮互助,无论走到哪里,都会见到少数民族与汉族相互帮助的实例。“好心的维吾尔族的哥见义勇为”“善良的新疆姑娘为少数民族青年无偿捐献肾脏”等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如果你是从外地来的,那你更会被新疆人的热情所感染。听“欢迎你来我们新疆!”热情的维吾尔族大叔那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看,好客的哈萨克大妈端上了热腾腾的奶茶。感动从心底交融,热情在指尖迸发,弹起手鼓唱起歌,新疆人民欢迎您的到来!

民族团结,就像和谐的纽带,将少数民族同汉族紧紧绑住;

民族团结,就向厚重的车轮,推动着少数民族与汉族的稳步发展;

民族团结,就像奥林匹克圣火,在世界的每一个民族心中传扬。

全新疆的民族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拥护我国民族政策,维护祖国统一。

揭开神秘的面纱,大漠的孤烟连通着天地。四周一片荒芜。远方传来一阵舒缓的驼铃声,楼兰古城那神秘的钟声载着历史厚重的车轮向前,蹒跚而行。古兰经的奥义孕育着信仰伊斯兰的圣徒们在新疆这片神秘的土地上成长。是宗教教会他们待人,是宗教哺育他们思维。

早在隋唐时期,新疆人民就已经形成了多种宗教并存的形式。其中以伊斯兰教最为广泛。人民在宗教的教诲下进行着和睦的发展,没有暴力和背叛。中华人民共和国解放新疆后,党中央为了尊重少数民族的权益,根据其深远性、民族性、国际性、复杂性、长期性的特点,特制定出了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其中以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管理的政策、独立自主自办的政策、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政策,以及加强对爱国宗教人士团结教育的政策等等。这些政策为新疆少数民族团结一心、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通过学习新疆三史,我相信,新疆人民一定会为民族团结事业发扬下去。我们一定会为世界民族团结事业做榜样。 对新疆三史的学习,教会了我们要坚持解放思想,把解决民族、宗教问题同推进现代化建设结合在一起,同西部大开发结合在一起同新疆各民族共同奋斗、共同繁荣。为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尽我们自己的一份力。

喀纳斯的湖水映着晚霞泛着瑕光,塔里木湖在沙漠中流淌,广阔无边的新疆;风雨磨砺的新疆,神秘玄奇的新疆,热情好客的新疆,载歌载舞的新疆,不可分割的新疆。谁也拉不开新疆同祖国的臂膀,谁也擦不去新疆同祖国的历史,历史在流长,新疆在成长。

新疆人民爱好和平,新疆人民团结一心,祝新疆人民成为全国人民民族团结的丰碑!为世界人民做出自己伟大的贡献

推荐第5篇:新疆三史

沙湾县园林处新疆“三史”理论测试卷

姓名: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1、新疆三史具体指 、、。

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的时间是 年 月 日。

3、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是

4、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是

5、第一个“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时间”是

6、我国的宗教政策是

7、我们通常所说的“三股势力”指 、、。

8、在新疆,我们大力提倡的 “三个离不开”思想是

指 、、。

9、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

10、新疆正式隶属于中国版图的时间是 ,标志是 。

11、新疆和平解放的时间是 年 月 日。

12、我国少数民族著名的三大史诗是藏族的 ,蒙古族的 和柯尔克孜族的 。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新疆除东南联接甘肃、青海,南部联接西藏外, 从东北至西南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及印度等八国接壤,边境线长 公里,是中国边境线最长、对外开放口岸最多的省区。 A、5600 B、4600 C、5000

2、新疆古称西域,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公元前 年,西汉中央政府在轮台设置西域都护府,是西域的最高军政机构。西域都护府的建立,标志着西汉在西域统治的确立,西域从此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A、80年 B、70年 C、60年 D、50年

3、东汉相继镇守西域的父子将军是

A、司马迁父子 B、窦固父子 C、班超父子 D、张骞父子

4、公元七世纪,被包括西域在内的少数民族尊称为“天 可汗”的皇帝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隋炀帝

5、年,清朝政府在新疆设置伊犁将军,伊犁将军是新疆的最高军政长官,权限之大,统辖地域之广,在当时全国驻防将军中首屈一指。广西的灵渠并列,被誉为中国古代三大水 利工程的是 。 A、二道桥大巴扎 B、坎儿井 C、楼兰古城

8、1939年9月,前往莫斯科途经迪化的党中央领导同志是 。 A、毛泽东 B、张闻天 C、周恩来 D、刘少奇

9、1941年,被盛世才杀害牺牲在新疆的主要中共党员有 。 A、方志敏、瞿秋白、陈延年、蔡和森 B、夏明翰、陈乔年、恽代英、彭湃

C、陈潭秋、毛泽民、林基路 D、李大钊、项英、陈延年、恽代英

10、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新疆的时间是

A、1949年8月; B、1949年9月; C、1949年10月;

11、率领人民解放军进军新疆的一兵团司令员是

A、彭德怀 B、王震 C、许兴达 D、徐立清

12、新疆和平解放时新疆省临时人民政府主席是

A、王震 B、陶峙岳 C、包尔汉 D、赛福鼎

13、1949年12月17日,新疆军区成立,中央军委任命谁担任新疆军区首任司令员

A、彭德怀 B、王震 C、陶峙岳 D、徐立清

14、中国共产党新疆省第一届代表会议召开于

A、1949年12月; B、1950年2月; C、1950年5月; D、1950年12月;

15、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于

A、1777年 B、1762年 C、1768年 D、1770年

6、1875年5月,清政府任命 为钦差大臣,总统收复新疆。前敌指挥是刘锦棠。

A、林则徐 B、左宗棠 C、刘锦棠 D、白彦虎

7、在以下古迹中,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与四川的都江堰、A、1950年10月 B、1952年10月 C、1954年10月 D、1956年10月

16、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于

A、1953年10月 B、1954年10月 C、1955年10月 D、1956年10月

17、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任主席是

A、包尔汉·沙赫德拉;B、赛福鼎•艾则孜; C、司马义•艾买提; D、铁木尔•达瓦买提

18、1965年10月,为了永久纪念1962年10月在中印边境 西段自卫反击作战中光荣牺牲的革命烈士, 县烈士陵园安放着舍身滚雷的战斗英雄罗光燮,爆破英雄王忠殿和战斗英雄司马义·买买提三位烈士的遗骨及其他八名烈士遗骨。 A、疏勒县B、塔城 C、叶城县D、乌鲁木齐市

19、大型维吾尔族古典音乐套曲 ,在新中国成立前已濒于灭绝,自治区人民政府将其列为重点抢救的艺术品种,组织力量搜集、整理,现已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A、十二木卡姆 B、麦西来甫 C、阿肯弹唱

20、我国第一座以反映新中国屯垦戍边历史与成就为主题的博物馆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开馆时间是 。

A、1988 B、1992 C、1993 D、1995

21、周总理纪念碑座落在石河子市石总场北泉镇, 年周总理在此接见上海支边青年。

A、1964 B、1965 C、1966 D、1967

22、乌鲁木齐市革命烈士陵园建于 年。 A、1955 B、1956 C、1957 D、1958

2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的馆名,是老一代革命家 1959年来新疆视察工作时为博物馆题写的。

A、朱德 B、董必武 C、陈云

24、至清末,新疆已经生活着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古、回、柯尔克孜、塔吉克、满、锡伯、乌孜别克、达斡尔、俄罗斯、塔塔尔等 个主要民族。 A、12 B、13 C、14 D、15

25、在维吾尔族以外的新疆其他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还成立了哈萨克、回、柯尔克孜、蒙古等4个民族的 个自治州,以及哈萨克、回、蒙古、塔吉克、锡伯等5个民族的6个自治县,还有43个民族乡。新疆是全国唯一的三级(区、州、县)自治地方俱全的自治区。

A、3 B、4 C、5 D、6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5分)

1、我国有哪五大民族自治区?

2、宗教问题有哪些特点?

3、新时期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及民族关系的主题是什么?

4、什么是非法宗教活动?

5、加强宗教管理的方针是什么?1 、新疆历史、民族发展史、宗教演变史 2 、1955年 10月 1日

3、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5 1983..5 6 宗教信仰自由

7.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8 指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9共同繁荣

10、公元前 60 年, 汉朝在新疆设置西域都护府,行使对西域的管辖,

11、:1949年9月10日 12 《格萨尔》、《江格尔》、《玛纳斯》、

二1A 2c 3 c 4 c 5 c 6 b 7 b 8 c 9 c 10 c 11 b 12 c 13 a 14 c 15 c 16 c 17 b 18 c 19 a 20 d 21 b 22 b 23 a 24 b 25 c 1 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

2 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复杂性、长期性, 3 3新时期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主题。

4非法宗教活动,就是以宗教极端面目出现,煽动宗教狂热, 宣扬所谓“圣战”,破坏社会稳定和民族和睦,颠覆国家政权,破坏祖国统一,以实现所谓“新疆独立”为政治目的。

沙湾一中“新疆‘三史’”测试卷 姓名: 学科组: 分数: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40分钟)

一、判断题。(10题,每题3分,共计30分)

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于1954年10月30日。( )

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宗教事务管理条例实施于1993年。( )

3、1884年11月新疆正式建省。( )

4、佛教首先传入新疆的和田地区。( )

5、北庭都护府设立于公元640年,今在新疆吉木萨尔县。( )

二、单项选择题。(10题,每题3分,共计30分)

1、北庭都护府由( )设立。

A:武则天 B:李世民 C: 李隆基 D:李显

2、安西都护府公元( )设立。 A: 702年 B:741年 C:640年 D:654年

3、北庭西大寺建于公元( )年。 A: 702年 B:640年 C:741年 D:654年

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时间( )。

A:1993年 B: 1955年 C:1884年 D: 1994年

5、流行于古代新疆的袄教来源于( )。

A: 道教 B: 摩尼教 C:景教 D: 古代的波斯

6、吉木萨尔县( )得名。 A:1954年2月 B:1955年2月 C1958年5月D1958年5月

7、吉木萨尔县( )隶属于昌吉州。

A:1954年2月 B:958年2月 C1958年5月 D:1954年5月

8、外来宗教传入以前,新疆地区流行的原始宗教的最高宗教形式是( )。 A:萨满教 B:佛教 C:道教 D:景教

9、南疆地区是在( )开始实施抗震安居房的。 A:2002年 B:2003年 C:2004年 D:2005年

10、新疆地区信仰民族和人口最多、分布地域最广、社会影响最大的是( )宗教。

A:佛教 B:基督教 C:伊斯兰教 D:道教

四、简答题(共40分)

1、新疆“三史”指什么?(6分)

2、我国有哪几个民族自治区?(5分)

3、我国民族政策主要有哪些?(14分)

4、什么是非法宗教活动?(11分)沙湾一中“新疆‘三史’”测试卷答案

一、判断题

1、×

2、×

3、×

4、√

5、×

二、选择题

1 ----5 A C A B D 6----10 A C A C C

三、简答题 1.新疆“三史”是指 新疆历史、民族发展史、宗教演变史。

2.内蒙古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 西藏藏族自治区

3.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大力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政策; 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政策; 积极发展少数民族教育文化事业政策; 保障各民族使用发展语言文字政策; 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政策; 尊重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4.违反国家宪法、法律、法规政策以及自治区宗教事务管理法律、条例、规章的宗教活动。如⑴强迫他人信教或参与宗教活动,对党员、干部和不信教的群众进行威胁、歧视、排挤、孤立压制和打击。⑵强迫他人封斋或以斋戒为借口干涉群众正常的生产、经营和社会活动,强迫妇女进寺礼拜和戴面纱。⑶私办经文学校、经文班(点)、私带塔里甫。⑷利用宗教干预行政、司法。以给未领结婚证者念“尼卡”、念“三个塔拉克”就结婚离婚等方式干预婚姻。⑸利用宗教干预遗产分配,宣扬不要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言论。⑹非民族宗教工作部门组织朝觐活动。⑺未经批准,擅自兴建、改建、扩建宗教活动场所

推荐第6篇:新疆三史

新疆“三史”

新疆三史是新疆历史、民族发展史、宗教演变史,新疆,古称西域,意思是中国西部的疆域,这一名称自汉代出现于我国史籍,一直沿用到清朝统一新疆,之后改称新疆。

新疆位居东西交通孔道,历史上十分频繁的民族迁徒和交往,导致了新疆古代居民错综复杂的种系族属和民族关系。

西域同中原地区的交往联系源远流长。 很早以前,我国的丝及丝织品便中经西域远销南亚和欧洲,古希腊人称中国为“丝国”。沿此以往,这条横贯东西的贸易通道被后人统谓作“丝绸之路”。

我国古史中对于西域地理历史的真实具体记载当始自汉代,同样也在汉代,中央政府在西域各地开始设臵地方政府机构,所以,自汉代以后,西域便已是我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汉武帝刘彻为了打败匈奴,巩固其统治,决定“通西域,以断匈奴右臂,隔绝南羌,月氏”。为此他先派张骞两度出使西域,以加强同西域诸地的联系,共同对付匈奴。张骞西使加深了中原地区对西域的了解,密切了两地之间政治、经济联系,扩大了汉朝在西域诸地的政治影响,为汉朝统一西域创造了条件。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后不久,公元前121年汉朝大将军霍去病大败驻牧在河西走廊一带的匈奴浑邪王和休屠王,汉朝在此臵武威、酒泉两郡(后改为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从而切断了匈奴同氐、羌诸部的联系。尔后汉朝同乌孙的联盟使匈奴在西域更显孤立,公元前109年,汉军将领赵破奴等率部西征攻破楼兰、姑师等西域重镇。前102年,汉军攻破大宛城(今费尔干纳),汉朝在西域各国中的威望大增。翌年,汉朝在西域的轮台、渠犁等地驻兵屯田,并臵

1 使者校尉统领之。使者校尉是汉朝政府设在西域的最早的地方官员。

公元前60年,驻扎西域的日逐王贤掸降汉,天山南北诸地均归汉朝中央政府统属。西域都护府的建立,标志着西域诸地自此成为我们统一多民族伟大祖国的组成部分西域的手工业,如陶器制造,毛纺织品,玉石制造业技术工艺俱有相当高的水平。汉代新疆广泛流行汉朝的五铢钱,和田马钱以及安息银币等说明了该地区蓬勃发展的商业水平。 现有的石窟壁画和大量的汉文记载都说明当时西域的音乐舞蹈艺术已有相当高的水平,并给内地很大影响。汉朝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加强了西域同中原地区的关系。 1206年,蒙古汗国建立,1271年改国号为元。蒙元时期西域大部分地区为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的封地。明代,西域在东察合台汗国统治之下。明朝中叶,东察合台汗国演变为叶尔羌汗国。元、明两代,西域各族人民为保卫和开拓祖国边疆、繁荣西域经济、发展科学文化技术,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清代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空前巩固和发展的时期。18世纪中叶,清朝先后平定了准噶尔贵族和大、小和卓的叛乱,统一了新疆,并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治理措施,这对于我国西北疆域的最后界定,新疆各主要民族及其分布格局的形成,以及新疆各民族之间、新疆与中原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与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771年,土尔扈特人在首领渥巴锡的带领下回归祖国。

乾隆二十四年(1759)后,改称西域为“新疆”或“西域新疆”,清政府开始在新疆各地臵官立府,行使中央政府对天山南北各地的管辖治理。新疆与内地的军政体制基本一致,国家的统一局面得到进一步加强。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大清王朝日益衰弱,中国领土主权遭到帝国主义的践踏。位处祖国西北边陲的新疆更深受沙俄侵

2 吞之害。沙皇俄国在完成对西伯利亚的扩张之后,开始蚕食侵占我国领土。1860年到1851年前,沙俄迫使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中俄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订》和《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由于清朝衰落,就连毗邻新疆的浩罕小国都有伺机吞并我国领土的野心。一些反动和卓打着“圣战”的旗号,攻城掠地,无恶不作,给新疆人民带来沉着灾难。沙俄又借口伊犁农民起义和阿古柏势力威胁到俄国安全,打着保护和代守的旗号,公然出兵占领伊犁。新疆面临为外国瓜分侵占的危险。

清政府在经过一场所谓“海防和塞防密瓜”的争论之后,西北防务生新得到清统治者的关注和重视。光绪元年(1875年),陕甘总督左宗棠受令以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清军入疆顺应历史潮流,得到新疆各族人民的拥护和支持。至光绪三年底,清军已陆续收复到天山南部诸地,阿古柏的侵略政权覆没。

光绪七年二月,清政府使臣曾纪泽(曾国藩之子)经过与沙俄艰苦的谈判,几经周折,双方签订《中俄伊犁条约》,条约议定次年沙俄军队撤出伊犁,中国以赔款和允许俄商在新疆贸易不纳税,俄国在嘉峪关和吐鲁番设领事作为代价。1882年,伊犁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

光绪十年(1884年),清政府发布新疆建省上谕,刘锦棠被任命为首任新疆巡抚。将迪化直隶州升为府,新疆军政中心由伊犁移到乌鲁木齐。实行以军府制为主体的多元性行政管理体制到单一郡县制的转换,使新疆行政建臵与内地趋于一致。

1949年,人民解放军已解放了全国大部分地区,国民党政权土崩瓦解。1949年秋,党中央派遣邓力群到伊犁与三区革命政府联系,三区革命政府涌跃响应。1949年9月,新疆警备司令陶峙岳、新疆省政府主席包尔汉分别通电起义,新

3 疆宣告和平解放。接着王震将军率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进驻新疆。1949年10月1日,新疆各族人民同全国人民一起,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的历史,从此开辟了一个新时代。”

建立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一直是中国共产党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以后确立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这种新型民族关系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成立即是这一政策具体实施的结果。为了加快新疆的发展,在世纪之交,我国政府又作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包括新疆在内的西部民族地区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经济社会的发展自然会彻底改变新疆落后的社会状况,新型的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也将不断发展,但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新疆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因而坚定不移地与分裂主义势力进行斗争是新疆面临的首要问题之一。

推荐第7篇:新疆三史

新疆三史史

实: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目录

1基本简介 2历史上的新疆 3新疆内地联系 4新疆不可分割 5霍去病的故事 6民族史宗教史 7反对分裂 基本简介

新疆"三史"是指 新疆历史、民族发展史、宗教演变史。

新疆"三史"是指 新疆历史、民族发展史、宗教演变史。 历史上的新疆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对今新疆的主权是从汉代开始确立的,不过新疆是近代才开始使用的一个名称,汉朝时称今新疆大部分地区为"西域"。其时西域的地域不仅包括今天的新疆,还包括中亚部分地区,有西域三十六国之说。当时的西域各国也处于漠北强国匈奴的威胁之下。为抗击匈奴,汉武帝决定联合西域各国,对匈奴形成夹击之势,于是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张骞历尽千难万险,历时二十余载,最终不辱使命,成功说服西域各国与汉朝联合,并将西域冶炼铁器的技术带回,改良了汉朝军队的武器装备,大大增强了汉朝军队的战斗力。其开辟的进出西域的路线也成为最早的丝绸之路。

一、历朝对新疆的统治

收复新疆后,清朝政府为加强边防,从东北陆续抽调满、锡伯、索伦等族官兵驻防新疆。经过世代繁衍,这些民族也成为新疆当地少数民族之一。

1840年鸦片战争后,大清帝国国力开始衰弱,西方列强开始侵略、瓜分中国,早就垂涎中国西北领土的沙俄也趁火打劫。清同治三年(1864年),俄国趁新疆部分地方发生叛乱,逼清廷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即《塔城条约》,将新疆西北部巴尔喀什湖以南5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割让给俄国,这些地方现在分属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等国。

与此同时,位于天山西麓的浩罕王国 (乌兹别克人建立的王国)也趁新疆发生叛乱,派大将阿古柏率大军侵入新疆,先是占领南疆大部分地区,建立起阿古柏汗国,后又於1870年攻陷北疆重镇迪化(今乌鲁木齐),占领了北疆大部分地区。沙俄趁机浑水摸鱼,於1871年占领固勒扎城(后称伊宁,今伊犁),声称暂替清政府管理,以免落入叛军之手。

在清朝肃清了陕甘一带的叛乱后,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力主收复西北失地。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事务。1876年,左宗棠的西征大军收复天山北部大片地区。次年(1877年)又越过天山南下,一举收复南疆。此时只有伊犁还在俄国手中。左宗棠集结大军,作出不惜武力收复的姿态。在这种情势下,沙俄与清朝於1881年签订《圣彼得堡条约》,在获得五百万两白银的赔款和新疆西北部两万平方公里土地后,将伊犁交还中国。天山南北再次回到中国版图。

新疆建省

1884年,清政府正式在新疆建省,并把这片土地命名为"新疆",寓意"故土新归",这就是今天"新疆"这一名称的由来。

新疆内地联系

1、"西域"与"新疆"的概念

"西域"一词从字面来说其含义就是"西部地区"。这一概念始见于汉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西域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以东,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天山南北地区;而广义的西域主要指玉门关、阳关以西,中亚、西亚地区,及至地中海、东欧、北非的广大地区。西域的概念的变化反映了古代中国对西部地区的认知程度。汉代西域只是指今南疆和东疆地区。

而进入魏晋南北朝以后,"西域"范围更加扩大,它不仅包括今新疆地区,而且还包括今中亚、西亚、南亚、北非部分地区、以意大利半岛为中心地中海周围。清代关于"西域"的这一概念,正是当时中国西北的边界,即指今新疆包括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清朝统一全国后,把那些被清朝重新统一的一些地区都称为"新疆"。称这些地区为"新疆",并不是"新辟疆土"之意,是由于清朝取代了明朝,原来属于明朝管辖的地方或明朝以前历朝管辖的地方,自然应当归于清朝,因此,这些地方只不过是由清朝重新统一了而已。清朝驱逐阿古柏侵略军和从沙俄侵略者手中收复伊犁之后,于1884年正式在新疆建省,取"故土新归"之意,改称西域为新疆。

2、新疆与内地的经济联系

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表明,历史上中国各地,包括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域,

不仅一直保持了密切的政治联系,而且保持了密不可分的经济文化联系。从先秦时期,新疆与内地就有着经济交流和联系,内地的丝绸传入新疆,新疆的玉石输入内地。汉朝统一西域之后,丝绸之路日益繁荣,内地的大量钱币在新疆流通,并且在新疆出现了汉文和当地少数民族文字合璧的双语钱币,而新疆与内地贸易不断,并将大量当地产品如玉石、牲畜等输入内地。无论在统一还是分裂割据时期,新疆与内地都形成了持久而良性的互动与交流,从而使新疆的经济纳入古代中国的整个经济系统中,成为中国经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汉朝统一西域后,更加促进了西域与内地的经济贸易的往来。这一时期丝绸之路畅通,中国内地与西域商品流通范围扩大。隋唐时期,丝绸之路经济贸易空前繁盛,唐朝货币大量流入西域。清朝统一新疆后,新疆社会稳定,商品经济繁荣,为中原与内地的经济交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大大丰富了中原汉族人民和新疆各民族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新疆与内地密切的经济交流,不仅丰富了各族人民的物质生活,更重要的是,它反映出新疆与内地不同的经济类型之间,有极强的互利、互惠、互补性,因此相互依存,联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保证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3、新疆与内地的文化交流

从新疆历史的发展看,新疆与内地一直保持着密切的文化交流,内地汉族吸收了许多的新疆各民族的文化,而新中原文化中汲取了大量营养,新疆与内地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汉朝统一西域后,内地的典章制度传人西域。汉代西域与内地的音乐歌舞也相互交流。魏晋南北朝时期,曲氏高昌王朝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这一时期,西域地区流行的龟慈乐、疏勒乐、于阗乐、高昌乐等对中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唐代西域各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以及西来文化的相互交汇、吸收、融合,大大丰富了中华文化宝库。五代辽宋金时期,西域与内地的文化交流有增无减。这一时期,西辽文化的特点是保持了中原之风,政府的官方语言文字是汉语。汉文化在西域地区的广为传播,有力地促进了西域文化的向前发展。元朝时期,大量畏兀儿人迁居内地,他们学习汉文化,不少人成为精通汉文化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翻译家和艺术家。清朝统一新疆后,为新疆与内地的文化交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本段新疆不可分割 对新疆的行政管理

国家主权原则的重要体现就是对其领土拥有最高统治或最高管辖权。确定一个区域主权归属的原则,主要根据国家是否对这一地区直接进行行政管理以及是否有效对其进行控制。新疆,自汉代统一西域后,历代中央政权在绝大多数时间里一直保持着对西域的最高

统治权和管辖权,并实施有效的控制与管理。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了西域都护府,汉朝中央政府的政令已在西域通行,汉朝正式开始在西域行使最高统治权和管辖权,对西域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西域从此成为我国领土的一个组成部分。东汉时期于公元74年重新恢复了西域都护及戊己校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但对西域的管辖却一直没有中断。隋唐时期曾先后在鄯善、且末、伊吾三地设郡。648年,唐朝完全控制了天山南北广大地区、迁西安都护府于龟慈。702年,唐朝又设立北庭都护府,唐代在西域最高军政建制是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其机构完善,官有定员,职有专任,所有军事民政事务都有专门机构负责。元朝时期,于1251年在别失八里设立了别失八里、阿姆河等处行尚书省。明朝设立哈密卫。清朝于1762年设置了"总统伊犁将等处将军",治地在惠远城(今霍城县境内)。伊犁将军是清朝在新疆地区最高的军政长官,统领全疆各地的驻防官兵,并兼理地方行政事务。 1884年新疆建省。

在新疆设立军事机构与驻军

在国家拥有的领土上设立军事机构并驻军,是行使国家主权的重要标志。历代中央政权在西域一直设立有军事机构,并派驻大量军队,行使管辖权和自卫权。汉朝多次出兵西域并实施屯田,设立军事官职,行使军事管辖权;魏晋南北朝时,中原各割据政权也纷纷驻军西域;唐朝在西域设有安西和北庭都护府,下设有军、守捉、城、镇等军事机构;元朝在西域的驻军有蒙古军、汉军和新附军驻守各地;清朝的伊犁将军兼理军事和民政,有满、蒙古等八旗军队以及绿营兵长期驻守新疆。历代中央政权在西域建立军事机构,派驻军队,并把当地少数民族纳入军队后,有力地巩固了在西域地区的统治。

在新疆实施的赋税制度与法律制度

在所辖领土内,征收赋税,推行中央政府统一的法律制度,是国家行使主权的重要标志之一。历代中央政权在新疆有效地行使了赋税征收权和最高司法权。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各地均向中央进贡;北魏在鄯善"赋役其民,比之郡县";唐朝在西政府在内地实行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也推行到西域;元朝在西域地区按人丁计算征收赋调;清朝在新疆征收田赋。建省后新疆有了完整的税收体系,并与内地税制趋向一致。对作为国家主权标志的立法权和司法权,在历代中央政府管理西域的过程中,除保留了当地民族的习惯法外,还把中央各种法令推广于新疆地区。汉朝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府在西域设立的官职,往往是军政合一,同时也兼理司法。唐代的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设有兵、法、功、仓、户诸曹参军,其中的法曹参军的职掌即司法事务。元朝在文献记载和考古出土文西域设立提刑按察司,纠察各级官员的不法行为。清朝在新疆地方司法由行政长官兼理,保证清朝

的《大清律》在新疆贯彻执行,同时又根据新疆特点制订了《回疆则例》。

新疆人民对祖国的认同

新疆各族人民往往是把一家一姓的专制君主、君主世袭的王朝视为国家认同的对象,汉代西域各地对汉文化的坦然接受和热爱,要求汉朝政府派都护进驻西域,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仍保留着汉朝政府颁发的信物,喀喇汗王朝的可汗常常在其头衔上冠以"桃花石汗"意即"中国汗"的称号,高昌回鹘称与宋朝的关系为"甥舅关系",清朝在平定准噶尔势力和大小和卓叛乱时,各族人民踊跃支持。在打击阿古柏和沙俄侵略势力的过程中,新疆各族人民都同仇敌忾,一致对外。有力地证明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是不可动摇的。

考古发现

细君公主去世后,公元前102年,汉朝又解忧公主嫁给了乌孙王翁归靡。解忧公主从十八九岁和亲出嫁,在乌孙生活了半个多世纪,直到七十余岁才回到京都长安,两年后归天。解忧公主的时代,汉文化以及先进生产技术在乌孙及西域的传播是全方位的。

在解忧公主与乌孙王翁归靡执政时期,她积极协助翁归靡处理政治、经济、军事等事务,使乌孙走上了国富民强的康庄大道。

解忧公主在乌孙国的地位如日中天,被乌孙国人誉为"乌孙**"。她以卓越的政治才能活跃在西域的政治舞台上,积极配合汉朝,遏制匈奴,为加强、巩固汉室与乌孙的关系作出了贡献。她把自己一生的心血都贡献给了乌孙和汉族人民的友好事业。

解忧公主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成功、贡献最大的一个和亲公主。汉朝的西北边疆安然无事,与西域各国的交往日益频繁密切,丝绸之路繁荣鼎盛,汉朝的威仪和影响进一步远播天山南北,西域诸国都争相与乌孙攀亲,积极与汉朝交好。

库车新发现的古墓

2007年9月2日,库车古墓群发掘消息以国内简讯形式在央视《新闻联播》上首次播出。部分文物首次与广大观众见面,一揭它们的神秘面纱。

央视解说词如下:新疆库车县近日发现中原风格的砖式墓群。考古专家推断,这些古墓的建造时间大约在距今1600多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新疆出土尚属首次,对了解中原与西域的交流意义重大。

买力克阿瓦提位于和田城东南25公里的玉龙喀什河西岸,1962年定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南北长十公里,东西宽两公里。该城建于1500至1600年以前。遗址西侧沙山环立,冈峦起伏,南面昆仑山脉影影绰绰,高入云端,东面玉龙喀什河蜿蜒曲折,夏季洪水奔腾怒吼,北面不远,村舍点点,绿树环合。

遗址内有古墓葬地、古建筑群、西侧沙山背后有气氛神秘的洞窟三个。 出土文物有铜佛像、玉器、泥塑佛像残件、回纹图案墙饰、壁画残片、陶器、及大量古钱币。钱中有汉代五侏钱、魏晋南北时代的剪轮钱和唐代"开元通宝"。最早的有西汉在西域流通的五铢钱,年代近的有中华民国在新疆发行的最后一枚钱币。

1999年,李常宝尝试着用古钱币给战士们上了一节历史课。课堂上,他没有带书,而是带着一本自己精心装订的钱币册。"大家请看,这是一枚从西域都护府遗址中出土的五铢钱……这两枚是唐朝在安西都护府制造的大历、建中钱……"课堂沸腾了,战士们的心随着一枚枚小小的古钱币开始在古代西域文化中驰骋。 李常宝开始用这种方式给战士们讲解历史,他对这种特殊的讲解方式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

2000年,李常宝在天池游玩时遇到了一个研究新疆历史的外国人,双方因为对一个问题持不同观点争执不休。李常宝觉得对方对新疆历史有误解,就邀请对方来到他家,从家里拿出一本本古钱币册,当他拿着这些历史的物证再次向对方讲述新疆的历史时,对方终于折服了。

霍去病的故事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的春天,霍去病被任命为骠骑将军,独自率领精兵一万出征匈奴。19岁的统帅霍去病不负众望,在千里大漠中闪电奔袭,六天中他转战匈奴五部落,一路猛进,并在皋兰山与匈奴卢侯、折兰王打了一场硬碰硬的生死战。在此战中,霍去病惨胜,一万精兵仅余三千人。而匈奴更是损失惨重--卢侯王和折兰王都战死,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被俘虏,斩敌八千九百六十,匈奴休屠祭天金人也成了汉军的战利品。同年夏天,汉武帝决定乘胜追击,展开收复河西之战。此战,霍去病成为汉军的统帅,而多年的老将李广等人只作为他的策应部队。霍去病再次孤军深入,并再次大胜。就在祁连山,霍去病所部斩敌三万余人,俘虏匈奴王爷五人以及匈奴大小瘀氏、匈奴王子五十九人、相国将军当户都尉共计六十三人。经此一役,匈奴不得不退到焉支山北,汉王朝收复了河西平原。汉军军威大振,而十九岁的霍去病更成了令匈奴人闻风丧胆的战神。成为汉军中的一代军人楷模、尚武精神的化身。

真正使霍去病有如天神的事情是"河西受降"。两场河西大战后,匈奴单于想狠狠地处理一再败阵的浑邪王,消息走漏后浑邪王和休屠王便想要投降汉朝。汉武帝派霍去病前往黄河边受降。当霍去病率部度过黄河的时候,果然匈奴降部中发生了哗变。面对这样的情形,霍去病竟然只带着数名亲兵就亲自冲进了匈奴营中,直面浑邪王,下令他诛杀哗变士卒。霍去病的气势不但镇住了浑邪王,同时也镇住了四万多名匈奴人,他们最终没有将哗

变继续扩大。河西受降顺利结束。那个迷离危机四伏的局势,那位十九岁的少年是怎样站在敌人的营帐里,仅仅用一个表情一个手势就将帐外四万兵卒、八千乱兵制服的。汉王朝的版图上,从此多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河西走廊正式并入汉王朝。

民族史宗教史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和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从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4年)开始成为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8年来,新疆各民族人民团结协作,努力开拓,共同书写了开发、建设、保卫边疆的辉煌篇章,新疆的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疆自古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

在古代历史上,曾有许多部落、民族在新疆聚居。新疆居民的族属,从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开始才有明确的记载,当时主要有:塞、月氏(音:肉支)、乌孙、羌、匈奴和汉人。

塞人,原游牧于东起伊犁河、楚河流域,西抵锡尔河地区。因被月氏排挤而西迁,一部分退至锡尔河北岸,另一些南下帕米尔,散居各地。月氏人,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时期活动于河西走廊到塔里木盆地的广大地区,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汉之际最为强盛。公元前176年前后,受匈奴的攻击,被迫向伊犁河流域迁徙,驱走那里的塞人而居其地。乌孙,最初活动于河西走廊。秦末汉初,受月氏人的攻击而依附于匈奴,后在匈奴的支持下,袭击月氏人,并将其逐出伊犁河流域。羌人,最初活动于黄河中上游地区。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战国时期,一部分羌人经河西走廊,沿祁连山、昆仑山向西迁徙,从而在新疆留下了足迹。匈奴人,主要是在公元前176年前后进入新疆的。汉人,是较早进入新疆地区的民族之一。公元前101年,汉朝军队开始在轮台、渠犁等地屯田,后来扩大到全疆各地,各屯田点成为汉人进入新疆后最初的分布区域;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府设立以后,或为官、或从军、或经商,进入新疆的汉人连续不断。

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9年)时期,是中华民族大融合时期,各民族迁徙往来频繁,又有许多古代民族进入新疆,如柔然、高车、(厌左加口旁)哒、吐谷(音:玉)浑等。柔然,是北方草原古老民族东胡人(中国古族名)后裔,五世纪初兴起于蒙古草原,公元402年建立了强大政权,同北魏(公元386年-公元534年)争夺西域。高车,亦称敕勒、铁勒,最初游牧于贝加尔湖及鄂尔浑河、土拉河流域。公元487年,高车副伏罗部首领阿伏至罗与其弟穷奇率所属十余万部落(户)西迁,在车师前部(今吐鲁番交河故城)西北建立高车国。(厌左加口旁)哒,起于塞北(古指长城以北地区),五世纪末东进塔里木盆地,南攻月氏,建

立政权,并越过帕米尔高原,曾一度控制南疆部分地区。吐谷浑源于鲜卑(中国古族名),四世纪初自辽东(泛指辽河以东地区)西迁,逐渐控制了今甘南(甘肃南部地区)、四川和青海地区的氐(中国古族名)、羌等民族,建立政权。

隋(公元581年-公元618年)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时期,突厥、吐蕃等古代民族对新疆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突厥是公元六世纪到八世纪活跃于中国西北和北方草原的古代游牧民族。公元552年突厥首领土门打败柔然,以漠北(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地区)为中心建立政权,尔后分裂为东西两部,为争夺汗权争斗不休。八世纪中叶,东、西突厥汗国相继灭亡,其后裔融入了其他民族之中。吐蕃是藏族的祖先,六世纪末兴起于青藏高原,占领青海后,开始与唐朝争夺西域。公元755年,中原地区爆发"安史之乱"(唐代安禄山、史思明发动的叛乱),大批驻守西域的唐军调往内地,吐蕃乘机占领南疆及北疆部分地区。

公元840年,大批回鹘人进入新疆。回鹘,原称回纥,是铁勒(中国古族名)诸部之一。最初活动于色楞格河和鄂尔浑河流域,后迁居土拉河北。公元744年,发展壮大了的回鹘于漠北建立政权,并两次出兵帮助唐朝中央政权平息"安史之乱"。公元840年,回鹘汗国因自然灾害侵袭、统治集团内讧及黠戛斯(中国古族名)的进攻等原因而崩溃,其部众大部分向西迁徙。其中一支迁往今吉木萨尔和吐鲁番地区,后建立高昌回鹘王国;还有一支迁往中亚草原,分布在中亚至喀什一带,与葛逻禄、样磨等民族一起建立了喀喇汗王朝。自此,塔里木盆地周围地区受高昌回鹘王国和喀喇汗王朝统治,当地的居民和西迁后的回鹘互相融合,这就为后来维吾尔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124年,辽朝(公元916年-1125年)皇族耶律大石率众西迁,征服新疆地区,建立西辽政权,一批契丹人(中国古族名)由此进入新疆。十三世纪初,成吉思汗率军进入新疆后,把他征服的地方分封给其子孙。回鹘人进一步同化、融合了部分契丹人、蒙古人。

瓦剌,是明代(1368年-1644年)对漠西蒙古的总称,初分布于叶尼塞河上游地区,后不断向额尔齐斯河中游、伊犁河流域扩展。十七世纪初,逐渐形成了准噶尔、杜尔伯特、和硕特、土尔扈特四部。十七世纪七十年代,准噶尔占据伊犁河流域,成为四部之主,并统治南疆。

十八世纪六十年代以后,清朝(1644年-1911年)政府为进一步加强新疆边防,从东北陆续抽调满、锡伯、索伦(达斡尔)等族官兵驻防新疆,他们成为新疆少数民族中的新成员。以后,又有俄罗斯、塔塔尔等民族移居新疆。至十九世纪末,新疆已有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古、回、柯尔克孜、满、锡伯、塔吉克、达斡尔、乌孜别克、塔塔尔、俄罗斯共13

个民族,以维吾尔族为主体,形成了新的多民族聚居分布格局。

多种宗教在新疆并存与传播

新疆作为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和枢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早在伊斯兰教传入前,祆教、佛教、道教、摩尼教、景教等多种宗教,就相继沿着丝绸之路传播到新疆,与当地土生土长的原始宗教一起在各地流传。伊斯兰教传入后,新疆不仅继续维持了多种宗教并存的局面,而且又有基督教、天主教等宗教传入。

在外来宗教传入以前,新疆的古代居民信仰本地土生土长的原始宗教及由原始宗教发展而成的萨满教。至今新疆的一些少数民族都还程度不同地保留着原始宗教和萨满教的观念及遗俗。

公元前四世纪前后,产生于古代波斯的琐罗亚斯德教即中国所称之祆教(俗称拜火教)经中亚传入新疆。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祆教流行于新疆各地,吐鲁番地区尤为盛行。当时的高昌政权专门设置了机构和官员来加强对祆教的管理。新疆一些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历史上曾信仰过祆教。

公元前一世纪前后,产生于印度的佛教经克什米尔传入新疆。不久,佛教就在各地统治者的大力推行下,发展成为新疆的主要宗教。佛教鼎盛时期,在塔里木盆地周缘各绿洲,佛寺林立,僧尼众多,还形成了于阗、疏勒、龟兹(音:秋词)、高昌等著名的佛教中心。新疆佛教在造像、绘画、音乐、舞蹈、寺院和石窟建筑艺术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丰富了中国和世界文化艺术宝库。

公元五世纪左右,中国内地盛行的道教随着汉人的不断到来传入新疆。但是传播范围不广,主要盛行于汉人比较集中的吐鲁番、哈密等地。直到清代,道教才传播到全疆各地。

公元六世纪前后,摩尼教由波斯经中亚传入新疆。九世纪中叶,以摩尼教为国教的回鹘西迁新疆后,促进了摩尼教在新疆的发展。信仰摩尼教的回鹘人在吐鲁番地区建造寺院,开凿洞窟,翻译经典,绘制壁画,弘扬摩尼教教义和文化。在摩尼教传入前后,景教(基督教的早期派别聂斯脱利派)也传入了新疆,但早期传播不够广泛。到元朝(1206年-1368年)时,才因为大量回鹘人接受景教而兴盛起来。

九世纪末十世纪初,伊斯兰教经中亚传入新疆南部地区。十世纪中叶,信仰伊斯兰教的喀喇汗王朝发动了对于阗佛教王国历时四十余年的宗教战争,于十一世纪初灭亡于阗,把伊斯兰教推行到和阗地区。十四世纪中叶起,在察合台汗国(蒙古成吉思汗二子察合台在西域建立的藩属国)的强制推行下,伊斯兰教逐渐成为察合台汗国的蒙古人、维吾尔人、哈萨克人、柯尔克孜人、塔吉克人等信仰的主要宗教。十六世纪初,伊斯兰教最终取代佛教

成为新疆的主要宗教。

伊斯兰教成为维吾尔等民族信仰的主要宗教后,原来主要由这些民族信仰的祆教、摩尼教、景教在新疆随之逐渐消失,但佛教、道教仍然存在。从明朝起,藏传佛教还有了重大发展,成为与伊斯兰教并列的新疆两大主要宗教。十七世纪后期,伊斯兰教白山派首领阿帕克和卓借助藏传佛教的力量,消灭了自己的政敌黑山派和卓势力,并灭亡了叶尔羌汗国(蒙古察合台汗后代于1514年-1680年间以今莎车为中心建立的地方政权),足见当时藏传佛教势力之大。大约从十八世纪起,基督教、天主教相继传入新疆,佛教、道教和萨满教也有了较大发展。这些宗教的寺院、教堂遍布天山南北,有些穆斯林甚至改信了基督教等其他宗教。

历史上,新疆的宗教虽然一直在不断演变,但自从外来宗教传入以来所形成的多种宗教并存的格局却一直保持下来。现在新疆主要有伊斯兰教、佛教(包括藏传佛教)、基督教、天主教、道教等。萨满教在一些民族中仍然有较大影响。

反对分裂

民族分裂主义及其危害

1、民族分裂主义是民族主义极端化的产物

民族分裂主义也称民族分离主义,指多民族国家内部,某个民族的一种极端势力,以"民族自决"和维护"民族利益"为幌子,主张国家分裂,建立单一民族国家的反动的社会思潮和社会政治行为。民族分裂主义来源于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是指一种特定的民族意识,即认为自己的民族比其他民族优越,片面强调促进和提高本民族文化和本民族利益,以对抗其他民族的文化和利益。

民族主义的极端发展有两种趋势,一是殖民主义、霸权主义;二是民族分裂主义。民族主义自产生以来,先后出现过三次世界高潮。第一次是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第二次是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发生的。第三次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东欧巨变苏联解体引发的民族主义浪潮。马克思主义揭示了民族主义的本质和特征,阐明了无产阶级对待民族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立场:一是民族主义本质上是资产阶级的一种意识形态;二是民族主义具有双重性作用;三是提出了正确区分不同类型民族主义的标准;四是揭示了民族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坚持民族不平等理论,奉行民族压迫和民族分离政策,鼓吹民族至上谬论;五是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对待民族主义的基本态度,应当支持进步的民族主义,反对反动的民族主义;六是指明了社会主义时期民族主义存在的原因、表现形式及其危害性。当代中国的民族主义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大民族主义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主义。二是民

族分裂主义。大民族主义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主义都是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表现。

2、民族分裂主义在中国的主要表现民族分裂主义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并非中国独有,由于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及各国国内民族、宗教、历史和经济、政治等各种因素的作用和影响,其表现形式各不相同。国际上一些国家民族分裂主义的出现,其主要原因有:历史上殖民主义余毒的影响;国外敌对势力的插手;民族主义极端化的发展;有的国家在民族宗教问题的处理上出现重大失误。民族分裂主义在中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主要有西藏*集团进行的"藏独"分裂活动以及新疆的"东突独"分裂活动。它们的共同点都是打着"民族"独立的旗号,建立民族共和国,企图把西藏、新疆从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分裂出去。"藏独"和"东突独"尽管它们产生的时间、地点、原因、表现形式和组成成分各不相同,但他们主要特点和反动目的却是相同的。即一是编造谎言,歪曲杜撰历史是分裂主义势力破坏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共同的手段;二是与国外势力敌对势力相互勾结,背叛祖国,出卖民族利益是所有民族分裂主义势力的共同行经;三是乔装打扮,以民族利益的捍卫者自居,极力鼓吹民族独立,是分裂主义的共同幌子;四是挑拨民族关系,破坏民族团结,煽动民族对立,是分裂主义势力的惯用手法。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反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建立所谓的民族独立国家,分裂祖国统一,破坏中华民族的大团结。

3、民族分裂主义是危害国家统一和安全的主要危险

西藏和新疆在我国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所以近代以来,西方列强一直不断地在西藏、新疆等地培植民族分裂势力,利用他们来遏止中国的发展,进而达到分裂中国的目的。"藏独"和"东突独"的分裂活动对国家安全和统一构成了极大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一是破坏民族团结、危害国家统一和安全;二是在国家经济安全方面,由于"藏独"、"东突独"的分裂活动,使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干扰;三是在国家社会和社会发展方面,由于民族分裂主义的破坏活动,不仅给各族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而且也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旗帜鲜明地反对"三股势力"

1、新疆"三股势力"的由来

"三股势力"是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暴力恐怖势力的简称。

民族分裂势力是指奉行民族分裂主义地一种社会政治势力,是多民族国家某些民族中某些民族中的少数人为进行民族分裂,企图建立单一民族国家而形成的行动组织或团伙。宗教极端势力是指奉行宗教极端主义的一种社会政治势力。暴力恐怖势力是指奉行暴力恐怖主义的一种社会政治势力。"三股势力"均打着"东突厥斯坦独立"的反动旗号,妄图建立

所谓的"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国家"。因而"三股势力"也被称为"东突"势力。他们恶毒攻击我们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疯狂地破坏各族人民的团结、严重危害祖国统一,是国外敌对势力的内应力量,是影响新疆稳定的主要危险。

2、"三股势力"的反动本质和危害性

"三股势力"的反动本质就是反对和颠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政权,分裂国家的统一,破坏各族人民的团结、安宁和幸福的生活,破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各民族共同发展与繁荣,妄图建立所谓的"东突厥斯坦"国家。为了建立"东突厥斯坦"国家,"三股势力"编造了以泛突厥主义和泛伊斯兰主义为理论基础的"东突独"思想体系。其主要观点有:一是"突厥民族至上论";二是"东突厥斯坦独立论";三是"汉族侵越论";四是"泛突厥共同体论";五是"否定阶级论";六是"伊斯兰教至上论";七是攻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新疆境内外的"三股势力",他们以西方敌对势力为靠山,一方面加紧国外势力的整合,企图将新疆问题国际化;另一方面,以"人权"、"民族"、"宗教"为幌子,疯狂地向我宣战,向意识形态进行渗透,并呈现出新的特点。充分认识"三股势力"是影响新疆稳定的主要危险。因为:一是对新疆的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二是对新疆的社会政治稳定造成了严重危害;三是在人们思想上造成了严重混乱;四是给新疆的经济社会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3、旗帜鲜明地反对"三股势力" 旗帜鲜明地反对"三股势力":一是要正确认识反对"三股势力"斗争的性质;二是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三股势力";三是充分认识反对"三股势力"斗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

1、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

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之后,到新中国建立之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尽管国家反复经历了来自内部分裂割据势力的挑战,特别是近代以来又受到国外敌对势力的侵略,但是,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的主流。经过长期的历史沉淀,国家统一已深深渗入到中华民族的心理情感和道德观念中,并化为具体的实际行动。

在反对分裂,维护国家的统一的斗争中,世世代代生活在天山南北的各族人民,历来都是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的主力军。我国各民族坚持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一是中国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国家,历史上各民族在开拓祖国的疆域,发展祖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促进中华文明的繁荣发展,都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因而有一种深厚的感情;二是大统一的思想已经深深印入中华民族各族人民的脑

海之中;三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2、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和神圣职责

维护国家的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也是民族繁荣发展的关键条件。一是国家统一可以避免战争和民族分裂,同时也为各民族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创造良好的和平环境,有利于生产发展个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二是国家统一可以打破地方割据和民族隔阂的界线,有利于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发展;三是国家统一是保证中华文明连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四是国家统一保证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从而使社会走向一个又一个鼎盛时期;五是国家统一可以组织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大规模的公共工程建设,对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极为重要;六是国家统一可以形成反对外来侵略的强大力量。维护国家统一与反对民族分裂的斗争使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维护国家统一是各民族公民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也是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和政治原则。

3、维护祖国统一必须正确认识的几个问题

第一,关于"民族自决权"问题。民族自决权是欧洲资产阶级于18-19世纪在反对封建主义和民族压迫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中提出来的一个原则,其目的是为了确立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统一市场和民族国家。它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同时又具有反封建、反民族压迫的性质,有一定的合理性和进步性。因此,马克思主义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从支持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反对民族压迫,争取社会主义的利益出发,给予了肯定,并把它作为无产阶级解决民族问题的一个原则提了出来。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自决权根本不同于资产阶级的民族自决权。一是针对民族压迫而言的,是以反对帝国主义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奴役而言的;二是以保证整个无产阶级斗争利益为前提的;三是主张实行民族自决权的目的,是为了消除民族隔阂,达到各民族的团结与联合。四是在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国家里,各民族已经获得了当家作主的地位和平等的权利,再提民族自决,实际上是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上,反对无产阶级和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搞分裂,破坏社会主义国家的统一。因此,必须坚决反对。

第二,关于人权问题。人权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每个人按其本质和尊严享有或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人权的核心和关键因素是对人的行为和价值的确认。人权是一个社会历史的范畴,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不同社会、不同阶级有不同的人权观。人权的享受要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的制约。人权的本质特征是自由和平等,其实质内容和目标是人的生存和发展。没有自由、平等,人就不可能作为人来生存和发展,也就谈不上人权。自由、平等的目的,是使人摆脱一切压迫、剥削和歧视,获得有尊严的生存

和全面自由的发展。所以,马克思主义认为,资产阶级的人权观是虚伪的,不平等的。提出无产阶级和各劳动人民要实现自由和平等,就必须消灭压迫剥削制度,在此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真正保障各民族人民的人权。

在人权问题上,发展中国家与西方国家存在很大分歧。发展中国家认为,人权不仅包括公民权利、政治权利,还应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权利;人权不仅指个人的权利,还应包括集体的权利。而生存权和发展权则是首要的人权,没有生存权和发展权,就谈不上自由和平等,其它的各种权利也就无法实现。而西方国家则认为人权仅是公民个人的权利和政治权利。并提出了所谓的"新干涉主义",利用人权干涉发展中国家的内政,甚至不惜发动战争,以达到自己称霸世界的目的。对待人权问题,必须历史的辩证的认识,尤其要弄清楚西方敌对势力和民族分裂势力,利用人权问题的真实意图和反动本质。

第三,关于国家利益与民族利益的关系。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家利益,每个民族也有自己的民族利益。正确认识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家利益是指国家领土和主权的完整,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它是全体人民政治利益和物质文化利益的总和,是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民族利益是指每一个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主要表现在政治权利、平等地位、经济发展等方面。在中国,国家利益即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高于一切。但是,应该看到在一定条件下,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具体利益,并有时可能与国家的利益发生矛盾。这时,各民族应该顾全大局,以民族具体利益和需要,服从于国家整体利益和需要。国家利益与民族的具体利益相比,具有全局性、长期性、根本性的特征,关系到我国各民族的盛衰荣辱,关系到各民族的命运和前途,是各民族的共同利益和最高利益。相反各民族的具体利益则具有局部性、非根本和低层次性的特征。国家利益与民族利益的关系,实质上是共同利益与特殊利益的关系,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这就决定了国家利益必然高于各民族的特殊利益、具体利益。

推荐第8篇:三史心得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伟大祖国

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热爱伟大祖国,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在独特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和文明创造活动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怀从未这样强烈的被召唤着、烘培着,变成人们甩掉“7〃5”阴影的巨大内心动力。乌鲁木齐机关干部张欣媛,他打消了准备调离新疆的打算,“中央和援疆省市如此力度支援边疆发展,我没有理由在看到希望的时候离她而去。”他主动要求下社区,给社区居民讲这些年来中央对新疆的倾斜性政策、讲新疆农牧民获得的社会保障已经超过全国很多地区、讲兄弟省市援疆的大爱无疆。

今天,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和田、在喀什老城纵横交错的巷道里、在天山北坡经济带上的大企业、大项目工地上、在塔额盆地的草原上,来自新疆大学、新疆农业大学、新疆医科大学石河子大学、昌吉学院等10所大中专院校的500多名大学生正深入基层,开展以“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为主题的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社会实践活动。这些新时代的大中专学生为广大农牧民讲授农牧科技、开展企业帮扶、文艺演出、医疗服务、法律援助、科普宣传等。

虽然历经坎坷,但热爱伟大祖国的心曲未曾在这片土地上间断过:“20年农家小院飘扬的国旗”、“40年拥军的日记”、“用一生守卫着国门”……一位位朴素的各族群众,一个个爱国的动 1

人故事……传唱至今天,俨然已成交响。

在各个历史时期,无数仁人志士书写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爱国如家”、“精忠报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中熠熠生辉。爱国情感已经深深融入了一代代华夏子孙的精神血脉,成为中华民族的整体品格。

新疆自古以来是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各族人民的爱国传统是十分深厚的。比如,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感召下,新疆各地成立了各种类型的抗日救亡组织和团体,举行各种抗日募捐和宣传活动,以支援抗日战争。社会各界积极响应,各族民众踊跃捐款捐物,出现了很多感人肺腑的场面。迪化裕丰隆商号拍卖三天货物,货款全部捐作抗日经费。温宿县妇女阿提克汗,将丈夫生前遗留下来的27个元宝全部捐出。不少劳动者更是将自己微薄生活费中节省出来的钱捐出来。一位泥瓦匠在给募捐机构的信中这样写道:“爱国有心,捐款无力,仅将今天给人下苦所得省票3500两,捐3000两,留500两买两个馕充饥。”温宿县西大庄维吾尔族农民巴海巴临终前嘱咐儿子沙海将其准备赴土耳其朝觐的2500银元,一半捐助前防抗日将士,一半留作家用。和田地区的维吾尔族农民艾沙,因家贫无力捐助,便将自己18岁的儿子玉素甫送往抗日前线,并称“倘不忠实抗战,宁可不见子面”。新疆著名的舞蹈艺术家康巴尔汗、达瓦孜演员司迪克•阿西木等都自发地组织抗战义演募捐活动,充分表达了新疆各族同胞极大的爱国热忱。据初步统计,仅从1937年9月至1940年5月,新疆各族共捐款合计322万余元。1939年8月,新疆各族民众利用捐款152万余元(法币)购买了10架战

斗机送往前线,命名“新疆号”,这些飞机参加了武汉保卫战。与此同时,又有10万封由新疆各族人民用各种文字写成的慰问信翻过千山万水送到抗日前线,新疆各族民众对抗日前线将士的支持所体现出来的对于祖国前途命运的深切关注,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的决心和勇气。

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奋发进取,靠的就是爱国主义精神;中华民族抵御外来侵略、赢得民族独立和解放,靠的也是爱国主义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靠的还是爱国主义精神;新时期新阶段,新疆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宏伟目标,同样要靠爱国主义精神。

维护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每个公民的崇高责任。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情如骨肉,不可分离;义如血脉,无法割舍。祖国统

一、民族团结已深深地融入各族人民的血脉之中。乌鲁木“7〃5”事件后,新疆各族人民齐心协力、患难相助,13亿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反对分裂,正是这种民族深情和国家意识的集中体现。

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国家统一的意识和理念是我国各族人民安身立命的思想基础,也是维系中华文明延绵不绝的强大力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结成了牢不可破的血肉纽带和兄弟情谊,共同捍卫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正是有这“好大的一个家”,13亿骨肉同胞才得以幸福生活;正是有这“好大的一个家”,56个民族

才能各美其美、共生共荣。新疆地处祖国西北边陲,欧亚大陆腹地,从古至今,新疆不仅是祖国陆上对外联系的主要通道,横贯东西方的古“丝绸之路”中介要衢。而且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政治军事枢纽,特别是汉代以后,位处祖国西北边陲的新疆地区的战略地位益趋重要,其政局安危直接关系和影响着国家的统一局势和社会稳定,诚如清末成书的《新疆图志》序中所言:新疆“居神州大陆之脊,势若高屋之建瓴,得之则足以屏卫中国巩我藩篱,不得则晋陇蒙古之地尽失,其险一举足而中原为之动摇”。而每当新疆发生战乱,外敌入侵和中央政权重新统一新疆的时候,作为祖国大家庭成员的新疆各族人民都能自觉地与全国人民一道,同仇敌忾,抵御外来入侵,维护祖国统一和尊严,为捍卫西北边陲安全和保持国家领土完整英勇奋斗,并做出自己的重要贡献。

推荐第9篇:新疆三史

新疆“三史”知识200题

1.据考古学考证,新疆地区有人类活动的迹象距今1万年以前,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2.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乌垒城(今轮台县策大雅南)设臵了西域都护府,正式将西域纳入版图。

3.中外考古学家迄今在新疆发现的最古老的一处人类活动遗迹是和布克赛尔县和什托洛盖骆驼石高台。

4.汉武帝派李广利远征大宛城,当今大概位臵在中亚的费尔干纳盆地。

5.秦汉之际,生活在天山北部的主要是塞人、羌人、大月氏、乌孙人。

6.《汉书〃西域传》所谓西域三十六国的居民主要生产方式是以农业生产方式为主。

7.西汉统一西域之前,西域大部分区域处在匈奴的统一之下。 8.汉代匈奴控制西域时设臵了僮仆都尉,专门管理当地事务。 9.公元前138年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

10.张骞出使西域的主观意义没达到,客观意义是密切了两地的政治、经济联系;扩大了西汉王朝在西域的政治影响;加深了中原王朝对西域的了解。

11.公元前121年,霍去病打败匈奴之后,西汉政府在河西走廊设臵的河西四郡是武威、张掖、酒泉、敦煌。 12.汉朝将解忧公主、细君公主两位公主远嫁乌孙,以加强联系。 13.公元109年,西汉赵破奴将军攻破楼兰、姑师(今吐鲁番)等西域重镇。

14.西汉的首位西域都护是郑吉。

15.东汉初年,政府在西域伊吾设臵了宜禾校尉管理西域。 16.为恢复东汉对西域的统治,班超贡献最大。 17.班超在公元97年派遣甘英等人出使大秦。

18.继西域都护之后,东汉设臵了西域长史为统治西域的最高机构。 19.班勇撰写的关于西域的著作的名称是《西域见闻录》。 20.曹魏时期,在西域设臵了戊已校尉机构。

21.公元6世纪左右,当时西域唯一的汉人政权是高昌麴氏王朝。 22.六世纪兴起的突厥汗国公元583年分裂为东西两部分。 23.隋朝的裴矩撰写的关于西域的著作是《西域图记》。 24.唐代,西域诸国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25.640年唐朝在西域设臵管理西域的机构是安西都护府,在现今的吉木萨尔县。

26.唐代的安西四镇是龟兹、于阗、疏勒、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玛克)四镇。

27.唐代先后下嫁回鹘可汗的三位公主是宁国公主、咸安公主、太和诸公主。

28.迫使唐朝放弃安西四镇的当时是吐蕃民族。

29.702年武则天在为加强对北天山的管辖,设立了北庭都护府机构。 30.唐朝的十部乐中,三部西域乐是疏勒乐、龟兹乐、高昌乐。 31.公元751年唐朝和阿拉伯之间发生的战争是怛逻斯之战。 32.公元646年回纥部落在吐迷度可汗的领导下部落联盟开始形成。 33.唐朝册封的怀仁可汗是骨力裴罗。

34.公元788年回纥上书唐朝取名回鹘,其意是“轻捷如鹘”。 35.公元840年漠北回鹘汗国分裂,除了南迁入中原的,西迁的一部分建立的政权是甘州回鹘政权。

36.公元10世纪初,喀喇汗王朝萨克图〃布拉格汗率部众皈依了伊斯兰教。

37.公元1063年宋朝册封喀喇汗王朝为归忠保顺垢鳞黑汗王封号。 38.公元1131年契丹贵族耶律大石占据巴拉沙衮建立西辽政权。 39.公元1690年康熙皇帝在乌兰布通击败噶尔丹。 40.清朝在1762年设立“伊犁将军”管理新疆的军政事务。 41.清朝从东北集体调防新疆的少数民族是锡伯族和达斡尔族。 42.带领土尔扈特部回归的英雄是渥巴锡。

43.公元1847年“七和卓之乱”由中亚浩罕国操纵。

44.公元1867年浩罕军官阿古柏建立的分裂祖国的政权是哲德沙尔国。

45.左宗棠西征时,直接指挥清军大败阿古柏的英雄是刘锦棠。 46.通过《中俄伊犁条约》清朝政府收回伊犁。 47.1884年11月新疆建省。 48.新疆首任巡抚是刘锦棠。 49.革命党人在新疆策动伊犁起义成功的时间是1912年1月7日。 50.以“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治理新疆的统治者是杨增新。 51.1936年盛世才推行的六大政策是反帝、亲苏、民平、清廉、和平、建设。

52.分别通电起义,宣布新疆和平解放的日期和军政领导是1949年9月

25、26日,有陶峙岳和包尓汉。

53、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包括哪些内容?

民族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有民族存在就有民族问题存在,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各民族之间无优劣之分,一律平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加强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等基本观点。

54、新疆有多少个跨国民族?

9个,即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塔吉克族、乌兹别克族、俄罗斯族、塔塔尔族。

55、什么是民族问题?

民族问题,概括起来就是民族之间的关系或矛盾问题。

56、民族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主要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等各方面,并贯穿于民族存在和发展的全过程。

57、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是什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58、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基石是什么? 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

59、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核心是什么? 民族团结

60、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什么? 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61、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是什么? 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62、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是什么时候、由谁在什么会议上提出的?

胡锦涛,于2003年3月4日,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少数民族界委员联组讨论会上提出的。

63、我们党把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进一步概括为什么?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64、现阶段党和国家的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全面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和民族法律法规,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人才,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发展作出贡献。

65、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把多少个自治区和多少个自治州全部纳入西部开发的范围? 5个自治区和30个自治州

66、新中国成立以来关于民族工作全局的第一个决定是什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

67、1993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关于语言文字颁布了什么条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语言文字工作条例》

68、《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是什么时间制定的? 2009年6月

69、新疆第一次少数民族运动会召开的时间? 1985年

70、哪一年国家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和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作为国家法定活动? 2005年

71、目前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少数民族项目占多少? 30% 7

2、我国第一个民族自治区是在什么地方建立的? 在内蒙古

73、我国第一个民族自治区在什么时间建立的? 1947年 7

4、新中国成立前夕,在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什么文件中被正式确定? 《共同纲领》

7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什么时间成立? 1955年9月30日

76、目前我国有多少个民族自治地方? 155个

77、《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是什么时间颁布的? 1952年

78、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写入了哪里?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79、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的时间?修订的时间?

颁布时间:1984年5月1日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修订2001年2月28日

80、我国第一部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行政法规是什么? 《实施若干规定》

81、我国第一部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行政法规是什么时间颁布的? 2005年

82、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有哪些?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83、在新疆已经建立的自治州、自治县、自治乡的数量分别是? 5个自治州、6个自治县、43个自治乡

84、国家通过实施哪些工程和计划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 实施“新疆少数民族科技人才特培工程”、“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以及公派少数民族留学生等,对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进行培养。

85、全国5个自治区和一些自治州制定并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补充规定中将当地少数民族公民的法定婚龄修改为多少? 男不得早于20周岁,女不得早于18周岁 8

6、“对口援疆政策”是在那一年提出的? 1996年

87、“西新工程”是哪一年启动的? 2000年9月

88、南疆地区是在那一年开始实施抗震安居房的? 2004年

89、“东风工程”是哪一年实施的? 2007年1月1日

90、“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是哪一年启动的? 1998年

91、新疆维吾尔族的集说、唱、乐、舞为一体的音乐经典,素有“东方音乐明珠”之称的经典套曲是什么? 十二木卡姆艺术

92、“三股势力”是指什么? 暴力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和宗教极端势力。 9

3、分裂与反分裂的斗争是不是民族问题?

不是,而是各族人民与一小撮民族分裂势力的政治斗争。 9

4、发生在拉萨的“3•14”事件和乌鲁木齐的“7•5”事件是什么性质的事件?

既不是民族问题,也不是宗教问题,而是境内外敌对势力策划组织的严重暴力犯罪事件。

95、民族分裂主义的本质是什么?

民族分裂主义的本质是反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制度,分裂国家,破坏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96、汉朝活动在新疆的古代民族有哪些? 塞人、羌人、月氏人、乌孙人、匈奴人、汉人 9

7、隋唐时期在新疆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三个民族是? 突厥、吐蕃、回鹘

98、清代从其他省迁入新疆的民族有哪些? 满族、达斡尔族、回族、锡伯族 9

9、清代从国外迁来的民族有哪些? 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塔塔尔族

100、目前,在新疆人口位于前三位的民族是哪几个民族? 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 10

1、《突厥语大辞典》的作者是谁? 马赫穆德•喀什噶里 10

2、清末新疆形成了13个民族共居的局面,他们是?

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蒙古族、回族、锡伯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满族、柯尔克孜族、达斡尔族、俄罗斯族、塔塔尔族 10

3、被誉为我国古代三大翻译家之一的古龟兹人是? 鸠摩罗什

10

4、元代著名维吾尔族农学家鲁明善的著作是? 《农桑衣食撮要》

10

5、《大唐西域记》是谁写的 唐朝的玄奘

10

6、1864年中俄签订的什么条约,使得我国丧失了44万平方公里国土?

《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10

7、首先使用“丝绸之路”一词的人是谁? 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

10

8、哈萨克族最喜欢的乐器是? 冬不拉

10

9、列举三项哈萨克族最重要节日? 古尔邦节、肉孜节、纳吾热孜节

110、蒙古族人民最重要的节庆是什么? 那达慕大会

1

11、达瓦孜是那一个民族的传统杂技表演艺术? 维吾尔族 1

12、我国唯一操斯拉夫语系伊朗语族的民族是? 塔吉克族

1

13、《福乐智慧》作者是谁? 玉素甫.哈斯.哈吉甫

1

14、《玛依拉》是哪个民族的民歌 哈萨克族

1

15、著名的尼雅遗址属于现今哪个县境内 答案:民丰县

1

16、宗教的本质是什么?

从本质上来说,宗教就是对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幻想的反映。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通俗地说,宗教就是幻想的产物,是一种“颠倒了的世界观”。

1

17、中国宗教具有的特征是什么?

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长期性和复杂性。 1

18、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内涵十分丰富。基本内容有:公民有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独立自主自办宗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1

19、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宗教共同遵守的一个原则是什么? 坚持独立自主自办教会和自治、自养、自传。 120、当宗教教法与国家法律相矛盾时,该如何处理? 宗教教法应无条件地服从国家法律。

1

21、宗教极端势力具有的极大的危害性何在?

首先,严重危害国家安全。其次,制造民族对立,破坏民族团结。再次,危害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最后,毒化宗教氛围,损毁宗教形象和声誉。

1

2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切实保障宗教信仰自由,保证正常宗教活动的有序进行,保护宗教团体的合法权益。

1

23、“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主要实践层面有哪些?

第一,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政治文明建设相适应。第二,积极引导宗教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相适应。第三,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适应。第四,积极引导宗教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

1

24、外来宗教开始沿着丝绸之路陆续传入新疆是在什么时候? 公元前4世纪左右

1

25、历史上,新疆宗教的演变大致经历的四个阶段是什么? 第一阶段是原始宗教阶段,第二阶段是以佛教为主要宗教的多种宗教并存阶段,第三阶段是佛教与伊斯兰教并立为主要宗教的多种宗教并存阶段,第四阶段是以伊斯兰教为主要宗教的多种宗教并存阶段。 1

26、伊斯兰教最终取代佛教成为新疆的主要宗教的时间是? 公元16世纪初

1

27、最早传入新疆的外来宗教是什么? 祆教

1

28、伊斯兰教传入新疆的两个重要标志是什么? 阿图什大清真寺的建立和萨图克•布格拉汗接受伊斯兰教 1

29、“大小和卓”之乱的时间? 公元1757年

130、新疆现有宗教有哪些?

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和道教 1

31、在新疆,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有哪些?

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柯尔克孜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塔塔尔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

1

32、新疆地区信仰民族和人口最多、分布地域最广、社会影响最大的是哪一种宗教? 伊斯兰教。

1

33、依法对宗教事务进行管理是指什么?

是指政府对有关宗教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实施进行行政管理和监督,而不是去干涉宗教的内部的事务。 1

34、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要旨是什么? 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抵御渗透、打击犯罪。

1

35、1988年以来,自治区人民政府先后颁布了哪些规章和法规以加强宗教法规建设?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宗教活动场所管理暂行规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宗教教职人员管理暂行条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宗教活动管理暂行规定》。1994年自治区人大颁布实施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宗教事务管理条例》。

1

36、“双五好”是指什么? 五好宗教人士和五好宗教活动场所。 1

37、新疆宗教演变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一教为主、多教并存”。

1

38、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实质是什么?

要使信仰问题成为公民个人自由选择的问题,成为公民个人的私事。 1

39、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落实,新疆的宗教面貌发生了哪些历史性变化?

一是宗教摆脱了境外势力的控制,成为我区广大信教群众和爱国宗教团体自办的事业,爱国宗教组织成为党和政府联系广大信教群众的桥梁。二是废除了宗教剥削压迫制度,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宗教作为剥削阶级和反动统治阶级利用工具的作用,宗教成为广大公民自主选择的个人私事,人们有了信教和不信教的自由。三是广大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的政治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他们把爱国爱教统一起来,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现出很高的热情,并充分发挥宗教的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五个文明”做贡献。四是宗教事务管理纳入法制轨道。五是宗教思想发生了诸多变化,宗教在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步伐。 14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宗教事务管理条例》实施的时间? 1994年10月1日。

1

4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宗教事务管理条例》中,明确指出的“宗教教职人员”是什么?

宗教教职人员是指担任一定宗教职务并履行职责的信教公民。 1

4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宗教事务管理条例》中,明确指出的“宗教活动场所”是什么?

宗教活动场所是指信教公民进行宗教活动的清真寺、寺院、教堂、宫观及其他固定处所。

1

43、外来宗教传入以前,新疆地区流行的原始宗教的最高宗教形式是什么? 萨满教

1

44、列举三种伊斯兰教传入新疆前的,新疆主要宗教? 佛教、祆(音xian)教、道教、摩尼教、景教 1

45、古代罗布人死后一般有哪两种植物陪葬? 麻黄草和小麦

1

46、小河墓地的“太阳氏族”发掘,表明他们崇拜什么动物?

1

47、流行于古代新疆的袄教来源于什么地方? 古代的波斯

1

48、佛教的创始人是谁? 乔达摩.悉达多 1

49、佛教首先传入新疆的什么地方? 和田地区

150、全面贯彻党的宗教政策的十六字要诀是? 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抵御渗透、打击犯罪 1

51、清朝政府对宗教的政策是?

“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政教分离政策。 1

52、叶尔羌官员控告阿奇木伯克时,乾隆皇帝明确提出?

“阿訇不得干预”,政府一切事物只能由阿奇木伯克处理。 1

53、实行宗教民主制度改革的时间是哪一年? 1958年

1

54、新疆历史上第一座清真寺建在什么地方? 阿图什

1

55、喀喇汗王朝第一个接受伊斯兰教的王室成员是? 萨图克.布拉格汗

1

56、景教何时传入新疆的? 公元6世纪

1

57、宗教极端势力和宗教之间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前者是政治问题,后者是宗教问题。

1

58、清政府禁止穆斯林“习念黑经”什么意思? 指《古兰经》等正式经典以外的。 1

59、新疆的伊斯兰教派主要有哪些? 逊尼派、什叶派和苏菲派 160、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在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具体做了哪几项工作? ⑴加强了宗教法制建设。

⑵建立健全了四级宗教事务管理网络。 ⑶加强了统战宗教工作干部队伍建设。 ⑷依法加强对宗教活动场所的管理。 ⑸依法加强对宗教教职人员的管理。 ⑹ 依法加强了对宗教活动的管理。 16

1、我党宗教工作的指导方针。

一是全面正确的贯彻党的宗教政策;二是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三是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16

2、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特点。

一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有机结合;二是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的有机结合;三是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的有机结合。 16

3、在新疆建立古西辽政权的当时是什么民族? 建立西辽政权的是契丹人。 16

4、西域屯田始于什么时期? 西域屯田始于西汉时期

16

5、民族团结教育月是那一年开始的? 1983年

16

6、新疆有多少世居民族? 13个

16

7、马克思主义“五观”是指什么?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 16

8、“四个认同”指什么?

对国家、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16

9、“三爱”指的是什么? 爱党、爱祖国、爱社会主义

17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什么?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17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是什么? 社会主义荣辱观 17

2、什么是和谐文化?

和谐文化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

17

3、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是什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17

4、四有新人的四有是指哪四有?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17

5、文化的特征是什么? 属人性、社会性、民族性、时代性 17

6、我们反对的“双泛”思潮是什么? 泛伊斯兰主义,泛突厥主义。

17

7、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是哪个朝代? 夏朝。

17

8、我国第一个封建王朝国家是哪个朝代? 秦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国家。 17

9、国家结构有哪几种形式?我国属于哪一种?

国家结构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单一制与复合制。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国家结构形式是单一制。

180、在当代中国,民族团结具体是指什么?

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社会交往中和睦相处、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团结奋斗 18

1、什么是民族团结的生命线? 党的民族政策

18

2、维护民族团结的基石是什么? 坚持民族平等

18

3、“两个离不开”思想第一次在什么时间提出的?

在1981年7月16日中共中央关于转发《中央书记处讨论新疆工作问题的纪要》的通知中提出的 18

4、什么是“三个离不开”?

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18

5、“三个离不开”思想是什么时间、是谁提出的? 是1998年7月江泽民同志在视察新疆工作提出的 18

6、什么是三区革命?

三区革命是在国内外形势影响下,在苏联的支持和进步知识分子领导下的新疆各族人民反对盛世才和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民族解放运动。 18

7、国家为了促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规范化、信息化和信息工作的健康发展,研发出了哪些软件,使新疆少数民族群众共享信息化时代的成果。

“博格达维哈柯文排版系统”、“锡伯文、满文文字处理和轻印刷系统”、“新疆2000多文种图文排版系统”、“阿拉伯文及多文种排版系统”。

18

8、在新疆,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是什么?

加强民族间的团结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前提和保证,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

18

9、我国现阶段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影响民族团结的矛盾是什么性质的矛盾? 是人民内部矛盾。

190、目前我区有那几个民族的自治州?

有哈萨克、柯尔克孜、蒙古、回等4各民族的5个自治州。 19

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教育条例》是什么时间开始实施的?

2010年2月1日

19

2、新疆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的由来是什么? 1982年11月10日至15日,自治区在全国率先隆重召开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参加会议的代表一致通过大会倡议,建议将每年5月定为“民族团结教育月”。根据这个倡议,自治区党委决定从1983年起,在全区开展以每年5月为集中学习党的民族政策、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进一步提高各族干部、群众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增强民族团结的自觉性。1983年4月28日,自治区党委发出《关于在全区开展1983年“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的通知》,同日,自治区暨乌鲁木齐市联合召开了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的动员大会,自治区第一个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正式启动。 19

3、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有哪些?

宪法规定,我国公民享有七个方面的基本权利,包括政治权利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权利、社会经济权利、文化教育权以及妇女、婚姻、家庭、母亲和儿童和华侨、归侨和侨眷的合法权益。 19

4、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有哪些?

宪法规定,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有五项:第一,维护祖国统一和各民族团结;第二,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遵守社会公德;第三,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第四,保卫祖国、抵抗侵略,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第五,依法纳税。

19

5、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是什么?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

6、我国新时期的爱国主义主题和特征是什么?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吸收世界一切文明成果,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祖国,为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19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是什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9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19

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200、我国的国体是什么?我国的政体形式是什么?

人民民主专政是新中国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形式。

推荐第10篇:新疆三史

一、单选题

1、新疆古称西域,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公元前(

)年,西汉中央政府在轮台设置西域都护府,是西域的最高军政机构。西域都护府的建立,标志着西汉在西域统治的确立,西域从此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C

A、80年

B、70年

C、60年

D、50年

2、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

)两次出使西域,促进了内地人民和西域各族人民的相互了解与来往。 D A、班超

B、班勇

C、郑吉

D、张骞

3、为确保对新疆各地的军政统治和维护西北边陲的安全,( )年,清政府发布新疆建省上谕,新疆省正式建立。 C A、1881

B、1883

C、1884

D、1885

4、(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由此掀开了新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新篇章。 C

A、1949年9月25日

B、1949年10月1日

C、1955年10月1日

D、1955年12月17日

5、随着各民族长期不断地迁徙、同化和融合,至清末,新疆才确立了以维吾尔族为主体,有汉、哈萨克、蒙古、回等(

)个民族共同聚居的局面。 B

A、12

B、13

C、14

D、15

6、中华人民共和国是(

)共同缔造的统一的(

)国家。 A

A、全国各族人民、多民族

B、世界各国人民、多民族

C、全国人民、多民族

D、世界各国人民、少数民族

7、(

)是党的民族政策的核心内容,也是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 B

A、民族团结

B、民族平等

C、共同发展

D、共同繁荣

8、(

)年,新疆在全国率先召开了第一次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和个人表彰大会,对183个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和322个先进个人予以表彰奖励。 A

A、1982

B、1983

C、1984

D、1985

9、( )年( )月,自治区十一届人大常委会通过了《自治区民族团结教育条例》,这是我国首部关于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地方性法规。 D

A、2008 11

B、2009 11

C、2008 12

D、2009 12

10、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始终(

)。 A

A、高于一切

B、高于生命

C、高于地方利益

1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教育条例》于( )施行。 A

A、2010年2月1日

B、2010年1月1日

C、2009年12月31日

D、2009年5月1日

12、民族区域自治是党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

)。 A A、基本政治制度 B、具体措施

C、基本国策

D、根本战略

13、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逐渐形成了(

)的分布局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 B

A、高度聚居

B、大杂居、小聚居

C、小集中、大分散

D、沿边、沿江、沿海

14、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为( )。 C

A、民族自决

B、联邦制

C、民族区域自治

15、现阶段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是( )。 A

A、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B、增强民族团结

C、抓好民族地区的教育

16、新时期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是(

)。 A

A、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B、加快发展

C、团结互助

17、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

( )。 C

A、具体表现

B、一般性质

C、本质特征

18、《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设立自治机关,行使( )。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C

A、自主权

B、自决权

C、自治权

19、《城市民族工作条例》规定:“清真饮食服务企业和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必须配备( )的食用清真食品的少数民族职工和管理干部。” B

A、一定比例

B、不少于20%比例

C、不少于30%比例

20、我国成立最早的民族自治区是内蒙古自治区,于(

年5月1日正式成立。 A

A、1947年

B、1948年

C、1949年

21、城市人民政府对有伊斯兰教丧葬习俗的( )个少数

民族应当妥善安排墓地,搞好殡葬服务。 A、9

B、10

C、11

22、目前我国人民币(纸币)上共有( )民族文字。 A

A、5种

B、6种

C、7种

23、我们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是,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

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我国宗教( )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B

A、自主自养

B、独立自主自办

C、自传自治

24、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

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 )的活动。 A A、教育制度

B、政治制度

C、经济制度

25、(

)是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我们党

对宗教问题的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 B

A、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

B、宗教信仰自由

C、尊重和保护公民

26、在处理民族宗教问题时,我们通常所说的“四个维护”

是指,必须坚持维护法律尊严、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民族团结、维护(

)的原则。 C

A、政治安定

B、社会稳定

C、国家统一

27、国务院《宗教事务条例》自(

)起施行。 B

A、2004年11月30日 B、2005年3月1日

C、2006年3月1日

28、信教公民和不信教公民、信仰(

)宗教的公

民应当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A

A、不同

B、相同

C、不相同

29、信仰伊斯兰教的中国公民前往国外朝觐,由( )负责组

织。 A

A、伊斯兰教全国性宗教团体 B、政府宗教事务部门

C、其他社会组织或中介组织

30、擅自组织信教公民到国外朝觐的,由宗教事务部门责令停止活动;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

)的罚款。 B

A、1倍以上2倍以下 B、1倍以上3倍以下 C、1倍以上4倍以下

31、利用宗教进行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妨碍社会管理秩序,侵犯公私财产等违法活动,构成犯罪的,依法(

)。 C

A、治安管理处罚

B、追究民事责任

C、追究刑事责任

32、当前做好新疆工作的关键是( )。 A

A、处理好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B、处理好改革与发展的关系

C、处理好改革与稳定的关系

D、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33、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

)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

)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 B

A、限制、歧视

B、强制、歧视

C、胁迫、歧视

34、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十六字要旨是(

)。 B

A、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团结和睦,有利稳定 B、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抵御渗透,打击犯罪 C、求同存异,团结多数,把握方向,稳步推进

35、利用宗教进行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妨害社会管理秩序,侵犯公私财产等违法活动,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由有关主管部门依法给予(

)。 B

A、经济处罚

B、行政处罚

C、刑事处罚

36、党的宗教工作(

)是: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B

A、基本路线

B、基本方针

C、基本政策

37、《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是根据(

)制定的,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C

A、有关法律法规

B、党的民族政策

C、宪法

38、( )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大贡献。 A

A、民族区域自治

B、民族平等、团结

C、各民族共同富裕

39、伊斯兰教最终取代佛教成为新疆的主要宗教的时间是? A

A、公元16世纪初

B、公元15世纪初

C、公元10 世纪初

40、公元( )年,班超出使西域,证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体现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历史见证。 B

A、74

B、73

C、93

D、78

44、新疆精神的主要内容是:(

)。 A

A、爱国、勤劳、团结、互助、开放、进取 B、爱党、爱国、团结、互助、开放、进取 C、爱国、感恩、团结、互助、改革、开放

45、东汉相继镇守西域的父子将军是( )。 C

A、司马迁父子

B、窦固父子

C、班超父子

D、张骞父子

46、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土尔扈特部首领(

)为摆脱沙俄压迫,维护民族独立,率领部众发动了武装起义,并冲破沙俄重重截击,历经千辛万苦,胜利返回祖国。土尔扈特部

的回归为巩固中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 D

A、成吉思汗

B、忽必烈

C、拔都

D、渥巴锡

47、大型维吾尔族古典音乐套曲( ),在新中国成立

前已濒于灭绝,自治区人民政府将其列为重点抢救的艺术品种,组织力量搜集、整理,现已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A A、十二木卡姆

B、麦西来甫

C、阿肯弹唱

48、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与四川的都江堰、广西的灵渠

并列,被誉为中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的是新疆坎儿井,主要位于( )。 A

A、吐鲁番地区

B、哈密地区

C、塔城地区

49、佛教首先传入新疆的( )。 C

A、吐鲁番地区

B、喀什地区

C、和田地区

D、伊犁地区

50、新疆有多少个跨国民族(

)? A

A、9个

B、8个

C、7个

D、6个

(即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

塔吉克族、乌兹别克族、俄罗斯族、塔塔尔族。)

51、唐代“安西四镇”是(

)。 B

A、哈密、伊犁、阿克苏、吐鲁番

B、龟兹、于阗、疏勒、碎叶

C、塔城、库尔勒、库车、若羌

D、尉犁、焉耆、莎车、和田

52、(

)年,清朝政府在新疆设置伊犁将军,伊犁

将军是新疆的最高军政长官,权限之大,统辖地域之广,在当时全国驻防将军中首屈一指。 B

A、1777年

B、1762年

C、1768年

D、1770年

53、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新疆的时间是( )。 C

A、1949年8月

B、1949年9月

C、1949年10月

D、1949年11月

54、伊斯兰教最终取代佛教成为新疆的主要宗教的时间是

( )。 A

A、公元16世纪初

B、公元14世纪初

C、公元15世纪初

D、公元17世纪初

55、新疆地区信仰民族和人口最多、分布地域最广、社

会影响最大的宗教是(

)。 D

A、佛教

B、天主教

C、基督教

D、伊斯兰教

56、新疆宗教演变的基本特点是( )。 C

A、多教为主、共同发展

B、一教为主、共同发展

C、一教为主、多教并存

D、“多教为主、多教并存”

57、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

)。 C

A、满族

B、蒙古

C、壮族

D、京族

58、古代高昌是今天的(

)。 C

A、焉耆

B、乌鲁木

C、吐鲁番

D、喀什

59、打击“三股势力”,维护祖国统一,是坚持

)。 C

A、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各民族利益高于一切 B、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民族利益高于一切

C、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中华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 D、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高于一切

60、肉孜节又称为(

)。 B A、宰牲节

B、开斋节

C、登宵节

D、姑太节

61、“叼羊”是( )族庆祝大喜事或欢迎贵宾是举行的体育活动。 A

A、维吾尔

B、哈萨克

C、乌兹别克

D、达斡尔

62、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是( )族建立的。 C

A、蒙古族

B、汉族

C、满族

D、鲜卑族

63、我们党处理宗教问题的基本态度是( )。 B

A、团结合作

B、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 C、团结合作,理解尊重

64、新疆是我国( )最多的省区。 C

A、人口

B、民族成分

C、资源

65、当前影响新疆稳定的主要危险是( )。 B

A、非法宗教活动

B、民族分裂主义

C、东突独

D、藏独

66、各民族都存在着由宗教信仰演变而来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已成为民族风俗习惯的组成部分,因此在生活中(

)。 C

A、为了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可以参加宗教活动 B、只要思想上同宗教划清界限,可以参加宗教活动 C、既要在思想上同宗教划清界限,坚决不参加宗教活动,又要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67、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宗教信徒放弃有神论的思想和宗教信仰。 B A、要求

B、并不是要求

C、要强制

68、我国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在思想信仰上的差异是( )。 B

A、主要的

B、次要的

C、要高度重视的

69、国家保护(

)宗教活动。 B

A、一切

B、合法的

C、正常的

70、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不能信仰宗教是一个( )。 C

A、法律问题

B、信仰问题

C、严肃的政治纪律问题

71、在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

)个建立了自治地方。 C

A、30

B、40

C、44

D、20

72、《福乐智慧》是一部劝喻性长诗,也是一部优秀的哲学伦理学著作,在(

)文学史上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B

A、哈萨克族

B、维吾尔族

C、柯尔克孜族

73、(

)是当时唐代安西大都护府治所。 B

A、轮台

B、库车

C、吉木萨尔

74、我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是( )。 C

A、基诺族

B、门巴族

C、珞巴族

二、多选题

1、我国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是(ABCD)

A、平等

B、团结

C、互助

D、和谐

2、处理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AB)。

A、民族平等

B、民族团结

C、互相学习

3、民族工作的“三句话”是(ABC)

A、继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 B、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4、汉代西域各族信奉的宗教有(ABC)

A、萨满教

B、祆教

C、佛教

D、伊斯兰教

5、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是(AD)

A、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

B、各民族互相学习

C、各民族互相尊重

D、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5、新时期民族分裂主义的主要表现是(ABC)

A、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渗透

B、从事非法宗教活动;

C、从事恐怖暴力活动

D、宣传极端主张。

6、维吾尔族历史上都信仰过哪些宗教(ABC)

A、萨满教

B、摩尼教

C、佛教

D、伊斯兰教

三、辨析题

1、当宗教教法与国家法律相矛盾时,宗教教法应无条件

地服从国家法律。√

2、最早传入新疆的外来宗教是祆教。

3、民族团结教育月是1983年开始的。

4、南疆地区是在2004年开始实施抗震安居房的。

5、为了进一步推广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成果,2000

年9月,西藏、新疆等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广播电视覆盖工程(简称“西新工程”)正式启动。这给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民族众多的西部边远地区的人民群众带来了巨大的实惠√。

6、“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是 1998年启动的。√

7、“东风工程”"新疆新闻出版社是针对敌对势力“西化”、

“ 分化”新疆的图谋制定的,是以维护新疆稳定,促进新疆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战略性工程。其目的是有效缓解新疆农牧区缺书少刊的问题,满足新时期广大农牧民学知识学文化的需要,着眼于巩固和加强农牧区思想文化阵地,加强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其项目内容涉及新疆新闻出版业的各个方面,重点面向农牧区,惠及全疆广大农牧民。√

8、外来宗教传入以前,新疆地区流行的原始宗教的最高宗教形式是萨满教。

四、简答题

1、新疆“三史”指的是哪三史?

答:新疆历史、民族发展史和宗教演变史

2、新疆加强民族团结工作“四个人人”的行为要求是什

么?

答:人人都有民族团结的思想,人人都说有利于民族团

结的话,人人都做民族团结的好事,人人都争当民族团结的模范。

3、新疆各族干部群众确立五个互相的行为规范是什么?答: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支持、互相

谅解

4、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核心内涵是什么?

答:公民有信仰宗教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

由。

5、历史上,新疆宗教的演变大致经历的四个阶段是什

么?

答:第一阶段是原始宗教阶段,第二阶段是以佛教为主

要宗教的多种宗教并存阶段,第三阶段是佛教与伊斯兰教并立为主要宗教的多种宗教并存阶段,第四阶段是以伊斯兰教为主要宗教的多种宗教并存阶段。

6、民族分裂主义的本质是什么?

答:民族分裂主义的本质是反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制度,分裂国家,破坏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7、巩固和发展党同宗教界的爱国统一战线坚持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相互尊重,互相信任;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

五、论述题

1、结合各自实际谈谈如何抵制极端宗教思想的渗透,淡化宗教氛围?

试题下载:新疆“三史”知识 选择题

1、新疆除东南联接甘肃、青海南部联接西藏外 从东北至西 南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

汗、巴基斯坦及印度等八国接壤边境线长A公里是中国边境

线最长、对外开放口岸最多的省区。 A、5600 B、4600 C、5000

2、阿尔泰山位于新疆最北部是中国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 斯坦的界山总长近2000公里。阿尔泰蒙语的意思是B。 A、银山 B、金山 C、冰山

3、天池处于天山东段最高峰博格达峰的北侧距乌鲁木齐约 110公里湖面海拔1900米C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保护的

风景名胜区。

A、1996 B、1988 C、1982

4、新疆是中国日照时间最多的省区之一全年日照时数达2600 3400小时全年太阳能总辐射量每平方米为50006490兆焦耳

仅次于A 。

A、青藏高原 B、内蒙古高原 C、云贵高原

5、新疆新石器时代遗存的典型代表是D。

A、交河故城沟西台地 B、呼图壁县康家石门子岩画 C、伊犁特克斯八卦城 D、哈密七角井和吐鲁番阿斯塔那

6、新疆古称西域,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公元 前C年西汉中央政府在轮台设臵西域都护府是西域的最高军

政机构。西域都护府的建立,标志着西汉在西域统治的确立西域从

此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A、80年 B、70年C、60年 D、50年

7、东汉相继镇守西域的父子将军是C。

A、司马迁父子 B、窦固父子 C、班超父子 D、张骞父子

8、公元B年班超出使西域证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 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体现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历史见证。 A、74 B、73 C、93 D、78

9、公元七世纪被包括西域在内的少数民族尊称为“天可汗” 的皇帝是C。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隋炀帝

10、唐代“安西四镇”是B。

A、哈密、伊犁、阿克苏、吐鲁番 B、龟兹、于阗、疏勒、碎 叶

C、塔城、库尔勒、库车、若羌 D、尉犁、焉耆、莎车、和 田

11、B年清朝政府在新疆设臵伊犁将军伊犁将军是新疆 的最高军政长官权限之大统辖地域之广在当时全国驻防将军中

首屈一指。

A、1777年B、1762年C、1768年 D、1770年

12、博州西部文化广场的西迁广场和东归广场反映公元1770 年冬土尔扈特部的东归壮举是十八世纪最大的惊天动地的民族大迁

移事件也是一次极为悲壮的爱国行动。率领土尔扈特部东归的首领 是D。

A、成吉思汗 B、忽必烈 C、拔都 D、渥巴锡

13、唐代诗人岑参、骆宾王、洪亮吉等撰写的雄浑的大漠、壮 丽的山川、奇特的气象、悲壮的征战奇观等奇妙绝伦的诗篇,脍炙人

口,久传不衰,称为中国文学史上的A。

A、

14、1875年5月清政府任命B为钦差大臣总统收复新疆。

前敌指挥是刘锦棠。

A、林则徐 B、左宗棠 C、刘锦棠 D、白彦虎

15、左宗棠在《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19中曾记载 “吐鲁 番地土肥沃尚惜渠失修沾润不遍林文忠公戍边时需修伊拉里

克河渠。考其遗法亦止于渠中凿井上得流水下通泉脉故引灌

不穷。”请问林文忠公是指 C 。

A、林伯渠 B、林语堂 C、林则徐 D、林彪

16、A年新疆建省使新疆与内地行政建制、政令一致。到1909年新疆省下辖4道、6府、10厅、3州、21个县。 A、1884 B、1889 C、1901

17、在以下古迹中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与四川的都江 堰、广西的灵渠并列被誉为中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的是B。 A、二道桥大巴扎 B、坎儿井 C、楼兰古城

18、民主革命时期,(A)受共产国际派遣来到新疆,做新疆军阀盛 世才的统战工作。

A、俞秀松 B、邓力群 C、陈云 D、邓发

19、中国共产党派遣党员和干部到新疆开展工作是从C开始 的。

A、从大革命时期开始的 B、从土地革命时期开始的 C、从抗日战争前夕开始的 D、从解放战争开始的

20、B年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成立 标志着新疆抗日民族

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先后有四任党代表在这里工作过他们是陈云、

滕代远、邓发和陈潭秋。

A、1935年 B、1937年 C、1940年 D、1942年

21、1937年10月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陈云、滕代远等是在B

迎接由李先念、程世才率领的西路军左支队,西路军左支队被改编为边塞诗 B、豪放派 C、边疆派 “新兵营”。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对“新兵营”进行了各种技术培训

从“新兵营”走出的有汽车司机、装甲车驾驶员、炮兵、医务人员、

无线电通讯人员和航空技术人员。后来这些人大部分都返回到延安

为我军机械化部队和空军部队建设奠定了基础。 A、柳园 B、星星峡 C、哈密 D、迪化

22、1939年9月前往莫斯科途经迪化的党中央领导同志是C。

A、毛泽东 B、张闻天 C、周恩来 D、刘少奇

23、1941年C 任民政厅代厅长后加强民政建设废除乡 约农官制受到各族人民的欢迎。在各地担任行政长、县长等职务的

共产党员大力维护各族人民利益增强民族团结勤政清廉体察民

情解除冤狱兴修水利架桥修路救苦恤贫发展教育为各族

人民办了许多好事。

A、林基路 B、陈云 C、毛泽民

24、1941年被盛世才杀害牺牲在新疆的主要中共党员有C。A、方志敏、瞿秋白、陈延年、蔡和森 B、夏明翰、陈乔年、恽代英、彭湃

C、陈潭秋、毛泽民、林基路 D、李大钊、项英、陈 延年、恽代英

25、1946年12月一位少数民族代表借赴南京参加国民大会之 机冒着危险两次秘密到中国共产党代表驻地拜会中共代表董必武

请求中国共产党人派人到新疆工作并直接领导三区革命这位新疆

少数民族代表是C。

A、阿合买提江 B、达列力汗 C、阿巴索夫 D、伊斯恰克伯 克

26、在新疆和平解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力群电台”是由A

负责。

A、邓力群

27、中共党人帮助盛世才当局制定的“反帝、亲苏、清廉、和

平、建设”六大政策中还包括A。 A、民平 B、自由 C、教育 D、司法

28、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新疆的时间是C。A、1949年8月 B、1949年9月 C、1949年10月 D、1949 年11月

29、率领人民解放军进军新疆的一兵团司令员是B。A、彭德怀 B、王震 C、许兴达 D、徐立清

30、新疆和平解放时新疆省临时人民政府主席是C。A、王震 B、陶峙岳 C、包尔汉 D、赛福鼎

31、进军新疆的人民解放军部队及番号是B。

A、第一野战军一兵团一军、二军 B、一兵团二军、六军 C、二兵团二军、七军 D、二兵团六军、七军

32、1949年9月

25、26日C分别通电起义新疆宣告和平

解放。

A、唐生智、卫立煌 B、郑洞国、李达 C、陶峙岳、包尔汉〃沙赫德拉 D、彭德怀、王震

33、1949年10月20日首批抵达迪化的人民解放军部队是B。A、航空团 B、战车团 C、骑兵团D、二军四师十二团

34、1949年12月17日新疆军区成立中央军委任命谁担任 新疆军区首任司令员 (A) 。

A、彭德怀 B、王震 C、陶峙岳 D、徐立清

35、中国共产党新疆省第一届代表会议召开于C。A、1949年12月 B、1950年2月 C、1950年5月 D、1950 年12月

36、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于C。A、1950年10月 B、1952年10月 B、彭德怀 C、王震 D、王恩茂 D、新疆派C、1954年10月 D、1956年10月

37、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于C。A、1953年10月 B、1954年10月 C、1955年10月 D、1956年10月

38、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任主席是B。A、包尔汉〃沙赫德拉B、赛福鼎•艾则孜 C、司马义•艾买提 D、铁木尔•达瓦买提

39、1964年5月自治区党委向全疆各地党委下达了建设社会 主义新农村的指示要求应该达到“五好”分别是A A、好的条田、好的渠道、好的道路、好的林带、好的居民点 B、好的条田、好的渠道、好的办公室、好的居民点、好的广播 站

C、好的条田、好的渠道、好的居民点、好的广播站、好的道路

D、好的条田、好的渠道、好的林带、好的办公室、好的广播站 40、1965年10月,为了永久纪念1962年10月在中印边境西段 自卫反击作战中光荣牺牲的革命烈士C县烈士陵园安放着舍身滚

雷的战斗英雄罗光燮爆破英雄王忠殿和战斗英雄司马义〃买买提三

位烈士的遗骨及其他八名烈士遗骨。 A、疏勒县 B、塔城

C、叶城县 D、乌鲁木齐市

41、玉素甫〃哈斯〃哈吉甫撰写的(B)是喀拉汗王朝时代重要的 文化成果之一是用回鹘文创作的一部劝戒性长诗是维吾尔古典文

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对维吾尔文学的进一步发展起了相当重要的作 用。

A、《玛纳斯》 B、《福乐智慧》 C、《江格尔》

42灭绝自治区人民政府将其列为重点抢救的艺术品种组织力量搜集、

整理现已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A、十二木卡姆 B、麦西来甫 C、阿肯弹唱

43、我国第一座以反映新中国屯垦戍边历史与成就为主题的博 物馆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开馆时间是B。 A、1988 B、1992 C、1993 D、1995

44、周总理纪念碑座落在石河子市石总场北泉镇B年周总 理在此接见上海支边青年。

A、1964 B、1965 C、1966 D、1967

45、乌鲁木齐市革命烈士陵园建于B年。A、1955 B、1956 C、1957 D、1958

46、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的馆名是老一代革命家A1959

年来新疆视察工作时为博物馆题写的。 A、朱德 B、董必武 C、陈云

47、和田地区喀拉喀什河渠首纪念馆纪念的是和田各族人民群 众的好干部王蔚同志的事迹他一生扎根和田经手设计建造了C 座水库。

A、45 B、55 C、58座半 D、60

48、民族是人们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个有共同A、共 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

定的共同体。

A、语言 B、文字 C、服饰 D、饮食

49、至清末新疆已经生活着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古、回、柯尔克孜、塔吉克、满、锡伯、乌孜别克、达斡尔、俄罗斯、塔塔尔

等B个主要民族。

A、12 B、13 C、14 D、15 50、民族平等不仅包括政治、A上的平等还包括经济、、大型维吾尔族古典音乐套曲文化各个方面的平等。

A、法律 B、社会生活 C、风俗习惯 D、宗教信仰

51、在维吾尔族以外的新疆其他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还成立了 哈萨克、回、柯尔克孜、蒙古等4个民族的C个自治州以及哈

萨克、回、蒙古、塔吉克、锡伯等5个民族的6个自治县还有43

个民族乡。新疆是全国唯一的三级区、州、县自治地方俱全的自 治区。

A、3 B、4 C、5 D、6

52、国家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投资100 多亿元的D河综合治理项目结束了该河下游300多公里河道断

流30年的历史。

A、叶尔羌 B、玛纳斯 C、额尔齐斯 D、塔里木

53、B代维吾尔族农学家鲁明善撰写的《农桑衣食撮要》是 我国最早的一部按月令记述农事活动的农业专著。 A、宋 B、元 C、明 D、清

54、具有统一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生活习俗、心理特征并 共同生活在新疆的现代维吾尔族形成于B世纪。 A、14 B、15 C、16 D、17

55、“麦西莱甫”是一种最有广泛群众基础的A族歌舞。 A、维吾尔 B、哈萨克 C、柯尔克孜 D、塔塔尔

56、新疆宗教的演变大致经历了B个阶段。A、3 B、4 C、5 D、6

57、民族区域自治是党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 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A。 A、基本政治制度 B、具体措施 C、主要工作

58、B年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管理使用工作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会同民政厅、发改委、财政厅等10部门下发《自治

区“十一五”时期加强和改进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意见》、《新疆维吾

尔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管理办法》等规定。 A、2006 B、2007 C、2008 D、2005。

59、2008年新疆被列入全国首批全部免费向社会开放的7省 区之一到2010年自治区受国家资助面向社会免费开放公共博物

馆、纪念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共有B家。 A、68 B、57 C、47 D、55。

60、新疆有全国重点文物单位58处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A

处初步查明文物点达9000余处。 A、375 B、321 C、471 6

1、全区共有旅游景区点A处形成了以“丝绸之路” 为主线以喀纳斯湖生态旅游区天池、赛里木湖和博斯腾湖风景旅

游区吐鲁番、库车的古文化遗址旅游区喀什的民俗风情旅游区

伊犁的塞外江南风光旅游区为重点的“五区三线”发展格局。 A、468 B、458 C、448 6

2、“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这一重要观 点是党中央B年在讨论和解决新疆民族关系问题时正式提出来 的。

A、1988 B、1981 C、1992 6

3、从1983年开始我区每年A月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月活 动以月促年长期不懈。 A、5 B、6 C、7 D、8 6

4、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始终( A)。

A、高于一切 B、高于生命 C、高于地方利益

65、新一轮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力争经过 年努力在发展 经济、改善民生等重点任务上取得明显成效经过 年努力确A在新中国成立前已保新疆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C

A、

5、8 B、

4、8 C、

5、10 6

6、新一轮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将建立起A等全方位对口支 援新疆的有效机制。

A、人才、技术、管理、资金 B、人才、技术、资金 C、技术、管理、资金

67、新一轮对口支援新疆工作的重要决策是中央新时期新疆 工作总体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A的战略举措。

A、深化改革开放 B、贯彻两个大局思想、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C、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新疆发展

68、《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教育条例》于A施行。A、2010年2月1日 B、2010年1月1日 C、2009年12月 31日

69、A年国家将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全国小学阶段考查和中 考、高考及中等职业教育毕业考试范畴。 A、2009 B、2010 C、2008 70、公民道德建设之“四德教育”的内容是(B)。 A、社会公德、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 B、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 C、公共道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

第11篇:新疆三史

新疆三史

一、新疆历史(上)

■史前时期

人们将有文字记录之前的历史通称“史前时期”,因为这一时期缺少准确的文献记载,历史面貌往往主要倚赖考古文物。

新疆迄今还未发现公元前2世纪以前的有文字的遗物和相关记录,故学术界一般将汉朝之前的新疆历史都称为“史前时期”,这是人类文明的黎明阶段

1、石器、青铜器和早期铁器时代

史前时期的人类历史是相对有文献记载的历史而言的,可分为石器、青铜器和早期铁器时代等发展阶段。新疆的“史前时期”距今约一万年到公元前二世纪前后

和县和什托洛盖骆驼石旧石器

察吾乎彩陶

2、居民“人种”

史前时期的人群聚落惟有人种之分,并无民族之别。据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对属于史前时期的孔雀河下游古墓沟遗址、小河墓地,以及哈密焉不拉克古墓出土的人类头骨测定研究表明:这些居民中一部分是欧罗巴人种,还有一些属于蒙古人种。并且,东部地区蒙古人种因素多一些,而西部地区欧罗巴人种特征多一些。与此同时,更多的人种形态则呈各人种支系类型混杂或变异特点。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疆当地居民里蒙古人种特征更加明显。

3、先秦时期西域同中原地区的经贸联系 ■汉朝统一西域及其管理

1、西域社会状况

(1)西域“36国”,“行国”、“城郭诸国”,不同的生? 产生活模式;

(2)西域诸国仍处在各自为政的割踞状态(《汉书·西? 域传》:“西域诸国,各有君长,兵众分弱,无所统 一”);

(3)前177年,匈奴右贤王统兵西征,西域诸地归匈奴所 属。之后,匈奴西边日逐王置“僮仆都尉”管理该 地事务,(《汉书·西域传》:“赋税诸国,取富给 焉”)。

2、汉朝统一西域过程 张骞出使西域图

3、汉朝治理西域措施 (1)设置机构,任命官吏; (2)驻军镇守,戍边屯田; (3)镇抚地方、督察境外; (4)遣子入质、贡献方物; (5)修筑城垒烽燧、扼守交

通要道。

4、汉代西域族群分布及文化面貌 (1)民族分布基本状况 (2)文字语言使用情况

■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的民族迁徙与融合

1、魏晋诸朝对西域的管理

2、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诸民族

3、“汉魏遗黎”高昌国

4、佛教文化艺术的繁盛

■隋唐时期的西域

1、唐朝统一西域进程

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兴盛时期,尤其是唐朝对天山南北各地的管辖经营,其规模和时间都超过魏晋,胜过两汉。

630年设伊州。640年平高昌,置西州、庭州,设安西都护府。 647年击败西突厥,统一西域各地。657年平阿史那贺鲁之乱,西域政局稳定。 703年,置北庭都护府管理天山北部。

龟兹故城

2、唐朝设在西域的军政建制

唐朝控制的西域范围远超前代,例如《新唐书?地理志》称:唐朝统一天山南北后,“分种落列置州县,西尽波斯国,皆隶安西。”又说:“自于阗以西,波斯以东,凡十六国,以其王为都督府,以其属部为州县。凡列州八十八,县百一十,军、府百二十六。” 唐朝实行的是藩汉分别管理制度: (1)在汉人集中居住的地区,主要是指伊州、西州和庭州等地,政治上采用与内地一样的府、州、县、乡、里行政管理制度;经济上推行“均田制(唐朝田制)”与“租庸调制(唐朝赋税制度)”;军事上实行“府兵制(唐朝军事制度)”。

? (2)在非汉人生活聚居区,则推行“羁縻政策”,其特点是继续维护当地本民族首领的行政管理制度,采用唐朝都护、都督、州剌史的名号,允诺其以旧俗治理其部众,对这些居民不编户籍,虽交纳贡赋,但不入户部。

3、唐代西域的经济文化

4、突厥进入西域及其影响

隋唐时期,在新疆地区聚居活动的民族成分主要有突厥、粟特、回鶻、汉、吐蕃等。因为操突厥语族诸族群和部落的大规模进入和落居天山南北各地,西域各地进入了一个被一些学者称之为“突厥语化”时期。这个由东到西的“突厥语化”过程再次改变了西域各族群的分布格局和文化状态,并对后世影响巨大。

5、吐蕃人在西域

公元751年“怛逻斯之战”以后,阿拉伯帝国攻破唐朝在中亚地区的防线,唐朝势力范围限于帕米尔以东诸地。吐蕃(藏族祖先)势力已于此前进入西域,并占据了天山东南一些局部地区。755年,唐朝统治阶层内部爆发了“安史之乱”,唐朝西域驻军大批内调勤王平叛,吐蕃人乘机取陇右、河西和“安西四镇”,西域诸地一度都被吐蕃占领。吐蕃人对西域的统治阻挡了阿拉伯帝国势力的东扩。9世纪中叶,吐蕃势力退出西域。

且末县吐蕃城堡遗址

二、新疆历史(下)

■辽宋金时期西域政局的变化

1、回鹘人迁居西域并成为主体居民

回鹘,一称回纥,公元646年,回纥首领吐迷度融合吸收其他部落成员,自称可汗。 744年,骨力裴罗可汗在灭掉后突厥汗国后,建回纥汗国,唐宣宗册封其可汗为“怀仁可汗”。 788年,回纥可汗顿莫贺派使臣至唐朝,请求将“回纥”改为“回鹘”。

840年,连年自然灾害,加上内外矛盾交织,漠北回鹘汗国解体,残余分为三部分散居各地。 9世纪中叶,迁居西域的回鹘人分别在吐鲁番和喀什等地建立了高昌回鹘王国和喀喇汗王朝。

11世纪,喀喇汗王朝将伊斯兰教传入天山南部的喀什、和田等地。 高昌回鹘王国

吉木萨尔县西大寺遗址

喀喇汗王朝

吐鲁番柏孜克里克石窟中的回鹘王侯群像

《突厥语大词典》

2、于阗王国政权

3、西辽政权的建立和影响

萨图克布格拉汗陵墓

公元13世纪蒙古人进入西域之前,辽朝王族成员—耶律大石率其所部进入西域,他们于西迁途中收服了高昌回鹘,进入中亚地区,公元1133年,建立了著名的“西辽政权”。随后征服了喀喇汗王朝,对包括今天新疆地区在内的广大中亚地域实施了近一个世纪的政治统治。 西辽深受汉文化影响,其规章礼仪多依中原。对西、中亚各地社会发展影响很大,迄今当地居民仍称中国人为“契丹”。1208年蒙古西征后,西辽为蒙古汗国所灭。

4、正确认识西域境内的割据政权

(1)割据和分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一个历史概念,指历史上国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与中央集权对峙或群雄逐鹿的现象;后者是一个近代政治概念,指近代定型的统一国度中发生的破坏一个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活动和行为。

(2)新疆历史上割据或地方政权产生的原因(社会发展的差异性、中原政局动荡、中央王朝比较弱);

(3)即使是割据时期,西域地区同中原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活动也没有中断; (4)西域地方政权首领都自称为中原王朝的延续或者组成部分。

古代新疆少数民族建立的诸多割据政权作为我国境内的地方政权,所以其历史应是中国通史的重要内容之一。

?■蒙元时期天山南北政治新格局

1、畏兀儿归属蒙古(1212)

吐鲁番壁画中的畏兀儿人形象

2、蒙古元朝对西域的统一和治理 (1)蒙古统一西域各地; (2)蒙古元朝在西域地区

实施的三种管理模式; 畏兀儿地区; 天山北部草原地带; 天山南部农耕地区。

忽必烈狩猎图

3、察合台后裔对西域的统治(1347) ■清朝时期的新疆

1、厄鲁特蒙古控制西域

2、清朝统一新疆及其治理措施 (1)建立军政管理机构; (2)驻军屯田;

(3)因地制宜、因俗而治” 的民政措施。 (4)治理措施评价。

3、新疆设省以及意义

(1)19世纪以后新疆局势

1820-1823年浩罕支持和卓势力入卡作乱; 18

51、1864年沙俄通过不平等条约侵占我国领土;1864年库车农民起义;

1865年浩罕军官阿古柏侵入新疆各地; 1871年沙俄侵占伊犁。

(2)清军收复新疆和新疆省的设置 塞防、海防之争;

清朝收复新疆的过程(187

7、1882);设立新疆省(1884) (3)新疆设省意义

一是新疆行政体制与内地一体化,有利于国家统一;二是有助于推进新疆经济和社会的进步发展;

三是促进了近代新疆多民族分布格局的建立,有利于民族团结。四是树立了一个近代管理边疆民族地区军政事务的先例。

■新疆历史的启示

1、汉代以后新疆成为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西汉时期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是秦汉时期内地与西域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必然结果;设官置守、驻军屯田应是国家主权的根本标志,汉代以后,历朝中央政府都在西域各地设置各级官职和机构,进行有效的军政管辖。正如包尔汉先生指出的:“新疆与祖国的关系,既不是一般的朝贡与封赐的关系,也不是一般的藩属关系,而是表现为长期的不间断的国家行政权力在这一地区的直接行使。”新疆地区作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组成部分的历史事实决不允许篡改。

2、统一是新疆历史主流、维护统一是各族人民人心所向

统一是新疆历史发展的主流和趋势; 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是维系统一的经济基础;

强盛的中国历代各朝及其比较适宜的政策对边疆各族民众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正是由于上述因素,使新疆各族同全国人民一道都祈望统一,并竭力维护统一。这种统一意识最终凝聚成强大的对国家、对民族的向心力和爱国心。新疆在经历漫长的历史长河之后,特别是近代以来极度恶劣的国内外局势下,依然能够保持在祖国大家庭中,应该说是新疆各族民众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

3、新疆各民族都为中华文明作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自秦汉之后更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进程,以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应是包括新疆各民族在内的我国境内56个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和尚”、“沙门”,“佛”,“浮屠”)。新疆各民族,包括历史上已经消失的古代部族和民族都为开发、建设、保卫新疆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他们都是新疆这块热土上的主人。新疆各族人民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极大丰富和完善了中华文明宝库,同样构成现在正在崛起的强大的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组成部分。今天我们中华民族的整体认同感正是建立在这个雄厚基础之上的,所以她坚如磐石,牢不可破,是任何人都破坏不了的。

二、新疆民族发展史(上) 前言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要系统研究和正确宣传新疆发展的历史,包括民族发展和宗教演变的历史”。

2009年8月,胡锦涛总书记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干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 “新疆是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千百年来新疆各族人民共同开发、建设、保卫祖国西北边陲这块辽阔富饶的疆土。新疆的历史就是各族人民共同抵御外侮、共同艰苦奋斗、共同开发建设的历史,新疆各族人民的团结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史前时期

原始社会是人类的幼年时代,史前时期的人类历史相对有文献记载的历史而言,可分为石器、青铜器和早期铁器时代等发展阶段,距今约

2、3百万年到公元3千年前后。

史前时期的人群聚落惟有人种之分,并无民族之别。据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对属于史前时期的孔雀河下游古墓沟遗址、小河墓地,以及哈密焉不拉克古墓出土的人类头骨测定研究表明:这些居民中一部分是欧罗巴人种,还有一些属于蒙古人种。并且,东部地区蒙古人种因素多一些,而西部地区欧罗巴人种特征多一些。与此同时,更多的人种形态则呈各人种支系类型混杂或变异特点。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疆当地居民里蒙古人种特征更加明显。这些考古材料基本上反映了史前时期新疆居民种属的轮廓。

◆秦汉时期新疆的居民族属

我国先秦时期的史书中,将当时新疆的古代部落或民族群体统称为“西戎”。从西汉司马迁撰写《史记·大宛列传》开始,地理上被称为“西域”的地区,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的民族分布和社会情况才比较清晰了起来。例如,我们知道以天山为界,在北部地区主要活动的是逐水草而流徙的游牧民族,故被称之“行国;天山以南则主要是农耕定居的各个民族群落,他们往往以沙漠边缘的绿洲地区为团聚地,过着日出而起,日落而居的农业田园生活。史籍中称他们为所谓“城郭诸国”。西域“36国”中的大多数都是指的他们。西域的自然和区域特点还使该地社会处在互不相属的割据状态,《汉书·西域传》:“西域诸国,各有君长,兵众分弱,无所统一”。这一时期西域地区活动的主要有塞、羌、乌孙、大月氏、匈奴、汉人等。 汉人在新疆、中亚各地都出现活动的踪迹

语言文化:

明朝人绘制的《汉家公主出塞图》

汉朝时期,西域各地居民除了使用汉语作为官方通用语言外,本地还流行着多种语言文字(这种状况甚至延续到隋唐时期)。语言文化特性从一个侧面也折射了当地居民来源和分布局面的复杂性背景。

龟兹(库车、拜城、新和县等地)、焉耆和高昌一带地区流行吐火罗语,而于阗地区则使用的是于阗塞语;前者使用一种用婆罗谜字母斜体书写的文字,语属印欧语系;后者使用的于阗文是一种婆罗谜字母直体书写的文字,语属印欧语系伊朗语族东伊朗语支;

鄯善、尼雅(今天的且末和若羌县等地)一带地区居民使用的所谓佉卢文则来自波斯(今伊朗)的阿拉美字母。

◆魏晋时期新疆民族的融合变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不仅是中国历史上,而且是新疆历史上一个民族大迁徙、大融合、大重组的时期。天山南北各地,特别是塔里木盆地周缘农耕地区的民族成分也因此发生了很大变化,并呈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特点:

一是在经历了一系列民族的变迁重组后,天山南北各地原来聚居活跃的一些部落族群,如匈奴、大月氏、乌孙、羌、车师人皆等融入其他民族当中,逐渐消亡;二是受中原地区政局的影响。以城镇绿洲为中心,西域地区形成几个大的地方割据政权,包括由汉人建立的高昌国等;三是北方草原上的柔然、鲜卑、高车、铁勒、突厥等民族因为各种原因相继进入西域地区,特别是公元5—6世纪铁勒、突厥等持突厥语言诸部落和族群的迁入则预示着隋唐,以及之后西域地区新的民族组合和分布格局的开端

“汉魏遗黎”高昌国

由于内地战乱不息,甘肃河西地区一些世家大族相继逃难迁居高昌地区,他们与原汉代屯田士卒相汇合,吐鲁番盆地地区迅速繁兴起来。在复杂的外部形势左右下,高昌地区在先后经历阚氏、张孟明、马儒诸政权后,至公元496年,在柔然人的支持下,金城(兰州)汉人麴嘉被推立为王,建立高昌国(一称高昌麴氏王朝)。麴氏王朝自此子孙相沿,到640年为唐朝所灭,统治吐鲁番盆地近一个半世纪之久。麴氏王朝是当时西域各族地方政权中唯一的汉人政权。其域内通行汉文,军政管理皆采用内地制度。20世纪初以来,中外考古学家在吐鲁番地区发现的众多汉文书,如晋人写本《三国志》残卷,前凉时期秀才对策文等,不少都是高昌麴氏王朝时期遗物。

◆隋唐时期新疆民族格局的新变化 隋唐时期,在新疆地区聚居活动的民族成分主要有突厥、粟特、回鶻、汉、吐蕃等。因为操突厥语族诸族群和部落的大规模进入和落居天山南北各地,西域各地进入了一个被一些学者称之为“突厥语化”时期。这个由东到西的“突厥语化”过程再次改变了西域各族群的分布格局和文化状态,并对后世影响巨大。

唐朝时期对于西域地区较长时段的稳定管辖和治理推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密切了各民族间的交流和联系。但是,公元8世纪中叶“怛拉斯之战”后唐朝对于中亚地区政局的失控,以及“安史之乱”后中原地区局势的动荡,极大程度上消弱了唐朝对西域政局的有力控制,西部勃兴的阿拉伯帝国势力进入中亚,并开始影响到帕米尔以东各地的局势。虽然此间藏族的先民-吐蕃人北上,进入西域地区,在政治上遏制了阿拉伯帝国军事势力的东扩,但是以伊斯兰教为核心的阿拉伯文化开始影响到帕米尔高原以东各地,稍后宋朝时期喀喇汗王朝王族信仰伊斯兰教就是一个证明。 突 厥

突厥人是我国北方草原上一个古代游牧民族,最初游牧活动在叶尼塞河流域,后迁至金山(今阿尔泰山)以南地区,因金山形似“兜鍪”,故有此称谓。突厥人以“阿史那氏”为王姓,以狼为图腾。

突厥人初弱小,为柔然汗国的“锻奴”。公元552年,突厥首领阿史那土门在征服铁勒诸部后,实力增强,遂大胜柔然,建立突厥汗国。为顺应其政治扩张需要,土门令其弟室点密统领大军西征,突厥人征服西域各地,设立“吐屯”监护各地,又大破嚈哒,将其势力范围延伸至中亚各地。6世纪中叶,突厥汗国分离为东、西两大势力,阿尔泰和天山以西为西突厥汗国辖地。

公元630年,东突厥汗国灭亡,657年,唐朝平定阿史那贺鲁叛乱,西突厥汗国为唐朝所灭。余部融入其他各族之中。随着突厥汗国的灭亡,突厥人就消失了。但是其对西域和中亚地区后来历史发展的影响殊巨。 (二)新疆民族发展史(下) ◆ 宋元明时期的民族关系

辽、宋、元、明时期应是新疆地区民族流动、迁徙、融合、重组最为强劲的历史阶段,漠北草原回鹘人的西迁并定居,以及之后元明时期诸多游牧民族的进入,并融入到西域当地居民中。导致天山南北民族分布格局和文化面貌因此发生巨大变化:

1、回鹘人逐渐成为新疆地区主体居民;

2、西辽政权的建立和影响;

3、关于辽宋时期若干问题的认识;

4、蒙古进入西域及其历史作用;

1、回鹘人逐渐成为新疆地区主体居民

公元9世纪中叶,从漠北草原迁居西域的回鹘人分别在吐鲁番地区建立了高昌回鹘政权和喀什等地创建了喀喇汗王朝。公元11世纪,喀喇汗王朝将伊斯兰教传入天山南部的喀什、和田等地,自魏晋以后控制于阗地区的尉迟家族以及所建立的大宝于阗国也为喀喇汗王朝吞并,伊斯兰教从精神文化层面上开始深刻影响当地各族人们的日常生活。而高昌回鹘和喀喇汗王朝对于塔里木盆地周围地区的统治,使惯于游牧的回鹘人受自然环境和当地居民的制约,逐渐放弃了游牧生活方式,转入定居的农业生活。从而为之后逐渐融合同化其他诸族,并发展为新疆地区人数最多的民族奠定了条件。

回鹘及其西迁

回鹘,一称回纥,是我国古籍对维吾尔族先民的称呼,“联合、结合、同盟”之意。汉晋时期的丁零、高车等都是其渊源之一。4世纪时以“袁纥”名称初现于汉籍文献里,当时还只是一个弱小的部落,处在其他更强大的部落或部落联盟统治之下,过着“逐水草随畜”的游牧生活。 公元646年,回纥首领吐迷度融合吸收其他部落成员,自称可汗。744年,回纥可汗骨力裴罗在灭掉后突厥汗国后,自称“骨咄禄阙毗伽可汗”,建汗庭于鄂尔浑河上游的乌德犍山,回纥汗国建立,唐宣宗册封其可汗为“怀仁可汗”。788年,回纥可汗顿莫贺派使臣至唐朝,请求后并被允准将族名“回纥”改为“回鹘”。

840年,连年自然灾害,加上内外矛盾交织,漠北回鹘汗国解体。残余分为三部分散居各地。

2、西辽政权的建立和影响

于阗国王李圣天像

公元13世纪蒙古人进入西域地区之前,契丹人所建辽朝中的王族成员—耶律大石率其所部进入西域,他们于西迁途中收服了高昌回鹘,进入中亚地区,公元1133年,建立了著名的“西辽政权”。随后征服了喀喇汗王朝,对包括今天新疆地区在内的广大中亚地域实施了近一个世纪的政治统治,还为后来蒙古统一西域奠定了基础。

西辽王族深受汉文化影响,其规章礼仪多依中原。对西、中亚各地社会发展影响很大,迄今当地居民仍称中国人为“契丹”。1208年蒙古西征后,西辽为其蒙古汗国所灭。

3、关于辽宋时期若干问题的认识 一是关于西域少数民族建立割据政权问题; (1)这些少数民族建立的割据政权作为我国境内的地方政权,所 以应是中国历史的组成部分;

(2)西域同中原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没有中断;

(3)西域地方政权首领自称为中原王朝的延续或者组成部分。 二是西域文化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

辽宋时期,延至元明时期,随着回鹘人在吐鲁番盆地等地的活动, 以粟特文字为基础所创建的回鹘文在当地广泛流传起来,它对于我国境内 其他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影响极其巨大。天山南部地区诸族信仰伊斯兰教, 当地居民开始使用阿拉伯字母拼写本族语言,阿拉伯文字体系逐渐替代了 原来当地使用的印欧语系的各种文字。这两个地方政权的存在,及其文化 的扩散传播过程是15-16世纪塔里木盆地周围地区实现“回鹘化” 的重要 开端。

4、蒙古进入新疆以及历史作用 蒙古统一西域各地 蒙古元朝在西域地区实施的 三种管理模式 (1)畏兀儿地区; (2)天山南部绿洲地区; (3)天山北部草原地区。 西域民族格局新变化

正确认识蒙元时期对新疆地区的治理;从13世纪初开始的蒙古汗国及元朝对西域各地的统一和治理,延至明末清初,长达数世纪之久,其为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且政治影响极为久远。

伊斯兰教开始占据主要地位;蒙古统治时期初期,出于巩固其政治统治的需要,蒙古统治者征调各族进入西域驻守,宗教政策比较宽松,伊斯兰教得到很大发展。1347年,成吉思汗后代秃黑鲁帖木儿汗亲率所属部众16万人皈依了伊斯兰教,在他及其子孙的武力传播之下,伊斯兰教在天山北部地区得到广泛传播。

民族融合进一步加深;先是经济的定居化,而后是民族文化和心理上的融合,至公元16世纪初,活动在天山南北各地蒙古人多融合于当地维吾尔等民族中。元朝末年,伊斯兰教文化对古老的西域各族文化传统意识形态的整合,推动了天山南北各地诸民族文化和心理素质的趋同。西域诸部落、族群迁徙融合程度不断加深。哈萨克、乌孜别克、柯尔克孜、回等民族的发展经过这场洗礼后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伴随着塔里木盆地周围居民“回鹘化”过程的最终完成,维吾尔族逐渐形成发展为近代民族。

六、清朝时期新疆民族分布格局的基本形成

为了建立巩固的西北边疆,清朝政府在18世纪中叶平定了蒙古准噶尔部的叛乱,粉碎伊斯兰教大、小和卓等各种分裂势力的叛乱活动,统一了天山南北。19世纪后期又发兵击败了阿古柏为首的浩罕侵略势力,收复了沙俄侵占的伊犁,1884年建立新疆省,从军政管理制度上与内地一致。清政府还陆续制定了一整套比较切合实际的处理民族和宗教问题的政策法令,妥善地处理了境内外各个民族间的关系,特别是确立了近代中国的西部边界线。这些政治抉择对于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以及近代新疆多民族分布格局之形成起到了至为重要的作用。

1、厄鲁特蒙古控制西域

2、清朝统一新疆及其治理措施

3、民族分布格局的两大变化 谢遂图中所绘的清朝新疆各族形象

一是外部迁入:东部地区:清朝收复以及治理新疆过程中,清朝政府为了推进新疆经济的开发,保卫西北边疆安全,在先前已有的民族迁徙分布格局基础上,陆续从东北各省抽调满、锡伯、索伦(包括达斡尔)、察哈尔蒙古、汉族(禄营)等各族官兵数万人携带家眷进疆(旗屯)。同时组织、鼓励内地汉、回等民族群众到新疆屯垦种地(民屯、犯屯)。西部地区:部分民族从西部各地迁入新疆境内,如塔塔尔、乌孜别克、俄罗斯等,新疆又增添了一些新的民族成份。 二是内部调整:例如有组织地从南疆征调部分维吾尔族农民到伊犁等北疆地区屯田戍边(塔兰奇)。至此,由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古、回、柯尔克孜、塔吉克、满、锡伯、乌孜别克、达斡尔、俄罗斯、塔塔尔等主要民族组成的近代新疆多民族分布格局基本形成。

七、新疆民族发展史的启示

1、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

就有文字记载的的新疆二千多年历史中,新疆地区作为一个古代部族、民族频繁迁徙汇融的大舞台,众多人们在此登台表演,恣肆展示,皆留下千古不灭的活动印迹。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域。多民族演变发展的历史铸就今天新疆众多民族聚居生活的基本格局现状,更构成新疆多元文化光彩灿烂、生生不息的历史源泉。?? 导致历史上新疆多民族聚居地区的原因有下面几点

(1)新疆内陆地区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氛围;(2)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陆上通道;(3)新疆周边地区政局的不断变化;(4)宗教文化在民族融合中的粘合力作用;(5)历代中原诸王朝实施的一系列比较宽松的民族政策。这些因素均在促进新疆古代各民族迁徙、交流、融合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2、民族间的交流融合和不断新生是新疆民族发展进程的常态和趋势

新疆的民族发展史就是多民族迁徙、流动、融合的历史。民族间的交流、融合与再生不仅是新疆民族史,而且也是中华民族发展史的重要特征之一;一些新的民族共同体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另一些则在经历过一度的发展辉煌后逐渐衰亡。没有那个民族能长久保持不变。正如北京著名学者孟凡人先生说:在历经长期的民族交往融合之后,除汉族之外,现代新疆的各民族已没有一个是汉唐时期生活在新疆的民族原体之嫡传,甚至没有一个民族文化是按照那个时期某个民族文化模式和发展轨迹而直接延续下来的。新疆就像一座巨大的熔炉,历史上不断把各种不同的种族、民族及他们带来的文化熔铸一炉,变幻着这里的人文色彩。

3、新疆各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的社会现实是有历史积 淀作为其基础的

新疆自然地理的东倾性使其民族迁徙、融合的主要动力来自东部,中原地区、北方草原和青藏高原是影响新疆民族成分的主要力量。故此,新疆历史上多民族迁徙流动,以及相互交往和融合聚居都使各民族之间自然地形成团结、互助、和谐为主的民族关系,这种以团结和谐为主导的民族关系推动和促进了新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长期的共同生产、生活过程中,各民族之间的杂居、接触、交往、融合自然就形成了密不可分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血肉联系。多民族共聚生活的现实也使各民族形成共识:即“民族团结是福”。各民族之间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谁也离不开谁,因此而构成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

4、新疆各民族都为中华文明作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自秦汉之后更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进程,以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应是包括新疆各民族在内的我国境内56个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西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天山南北各地归属汉朝,新疆自后就成为祖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新疆各民族,包括历史上已经消失的古代部族和民族都为开发、建设、保卫新疆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他们都是新疆这块热土上的主人。新疆各族人民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极大丰富和完善了中华文明宝库,同样构成现在正在崛起的强大的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组成部分。今天我们中华民族的整体认同感正是建立在这个雄厚基础之上的,所以她坚如磐石,牢不可破,是任何人都破坏不了的。

三、新疆宗教演变史(上)

前言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要系统研究和正确宣传新疆发展的历史,包括民族发展和宗教演变的历史”。

历史上,新疆宗教始终在不断发展和演变。这种发展和演变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外来宗教传入前的新疆宗教

新疆流行的是由远古先民自发产生的原始宗教以及由原始宗教发展而成的萨满教。这一阶段从远古至公元前4世纪外来宗教传入。

1、原始宗教

远古时期的新疆居民,已经产生了原始的宗教观念。他们相信人有可以脱离肉体而独立存在的灵魂,而且灵魂是不死的。他们还相信万物皆有灵魂,相信超自然力量,认为大自然的后面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操纵着大自然,并把这种超自然力量神格化和人格化。为了获得大自然的恩赐,人们便通过各种形式开始了对自然的崇拜。他们崇拜日月山川、风雨雷电、动植物等一切自然现象和自然物。图腾崇拜也十分盛行。新疆的许多古代民族都以虎、豹、狮子、狼、骆驼等动物,甚至以太阳、树木等为图腾。新疆的远古先民也崇拜生殖,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为对祖先的崇拜。

2、萨满教

原始宗教进入晚期阶段后,逐渐出现了专门的神职人员,这一时期的原始宗教被称为“萨满教”。据史籍记载,匈奴、柔然、突厥、回鹘等新疆的古代民族,都信仰过萨满教。萨满教是生命力极强的宗教。各民族不管历史上宗教信仰如何变化,不管其接受的新宗教排他性强弱,萨满教或渗入到新的宗教中,或以传统文化和习俗的形式存在下来。如维吾尔族至今仍然保留着大量的萨满教遗俗。如朝拜麻扎时在麻扎周围插木杆,并在其上挂羊头、羊皮、布条;在古尔邦节和朝拜麻扎时集体跳萨满舞;民间尤其是南疆农村,仍然盛行“巴合西(即萨满)”跳神治病,等等。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等民族也都程度不同地保留了萨满教的遗存和习俗。

第12篇:新疆三史

新疆“三史”学习材料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对今新疆的主权是从汉代开始确立的,不过新疆是近代才开始使用的一个名称,汉朝时称今新疆大部分地区为“西域”。其时西域的地域不仅包括今天的新疆,还包括中亚部分地区,有西域三十六国之说。当时的西域各国也处于漠北强国匈奴的威胁之下。为抗击匈奴,汉武帝决定联合西域各国,对匈奴形成夹击之势,于是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张骞历尽千难万险,历时二十余载,最终不辱使命,成功说服西域各国与汉朝联合,並将西域冶炼铁器的技术带回,改良了汉朝军队的武器装备,大大增强了汉朝军队的战斗力。其开辟的进出西域的路线也成为最早的丝绸之路。

一、历朝对新疆的统治

在汉王朝的强大军事打击下,匈奴不断向北向西退却,並分裂为南北两支,佔据西域的南支匈奴归顺汉朝。公元前60年,汉朝在龟兹(今新疆轮台县境内)设置“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地方,西域各部落首领和官员都接受汉朝的册封。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标志着西域地方的主权开始归于中国。接下来的东汉、曹魏、西晋等王朝也继续在西域地方设置行政机构进行管理。

汉代为巩固边防和加强对西域的治理,还在天山南部一些地方实行“屯田”,即所驻军队同时在当地开荒种田,一边屯垦一边戍边。这一制度后来也延续下来,为历代王朝治理新疆以及其他边境地区的重要政策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後也承继这一政策,组建新疆建设兵团,成为维护新疆边防和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力量。

两晋之间,中国北方游牧部落崛起,中原政权不断更迭,历史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这时的西域部分地区仍在中原政权统治之下,但有些地方则在地方政权控制之下。到公元五世纪末的南北朝时期,中原政权基本失去了对西域一带的控制,高昌(高车)、柔然、吐谷浑、突厥等政权先后分别佔有天山南北的广大地区。

七世纪初,隋朝大军灭吐谷浑,控制了新疆東南部。唐代隋後,先是击败佔据吐鲁番一带的高昌政权,在高昌设“安西都护府”;随后又消灭东西突厥,在庭州(今新疆昌吉州境内)设置“北庭都护府”,完成了对天山南北的收复和统一。北庭都护府后升为“北庭大都护府”,管理天山北麓及今新疆东部地区的军政事务;安西都护府升为“安西大都护府”,管理天山南部和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以西的广大地区。安西大都护府的所在地就是库车,也就是奥运之前不久发生恐怖袭击的地方。

唐玄宗年间,又在两大都护府之上设“碛西节度使”,位列当时全国八大节度使之一,碛西也就成为当时对西域一带的统称。

八世纪中期,唐朝爆发“安史之乱”,西面的吐蕃王国(今西藏大部地区)乘机占领天山南北部分地区。此前不久在漠北消灭北突厥汗国而建立起的回纥政权与唐朝政权关係密切,曾两次出兵帮助唐朝平乱,并向唐朝要求改名为回鹘。到九世纪中期,回鹘灭国,其部众大部分向西迁徙,其中一支迁往吐鲁番地区,建立了高昌回鹘政權;另一支继续西迁,在今新疆喀什及葱岭(帕米尔高原)以西地带建立起喀喇汗王朝(黑汗),称葱岭西回鹘。这两支西迁的回鹘人被认为是今天维吾尔族人的祖先,他们与当地部族相融合,逐渐形成了後来的维吾尔族。还有一部分回鹘人则向南迁移,並与其他民族相融合,例如契丹族就有半回鹘之称。另外今天甘肃一带的裕固族也被认为是回鹘的後代。

唐之后,中原进入五代十国以及宋辽金西夏多个政权鼎立的时代,回鹘人的高昌、喀喇汗政权以及塞人的于阗政权也割据统治着天山南北以及中亚的部分地方。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蒙古族部落兴起,天山南北也随着蒙古铁蹄的征战而复统一。

值得一提的是,九世纪末十世纪初时,伊斯兰教传入喀喇汗王国,为统治者所接受並成为国教。十世纪中叶,信仰伊斯兰教的喀喇汗王朝发动了对信仰佛教的于阗王国历时四十余年的宗教战争,於十一世纪初灭亡于阗。

十三世纪初,成吉思汗征服了天山南北各个部落,把今新疆地方分封給他的第二子察合台和第三子窝阔台,分属察合台汗国和窝阔台汗国。其中察合台汗国控制了新疆中部及西部大部分地方,而不久後建立起的元朝中央政权则控制着新疆东部的哈密地区。由于这两个汗国之间及其与元朝政权之间的不断争斗,察合台汗国後分裂成几个小国,主要有天山北部的固勒扎、天山南麓的叶尔羌、以及东部的吐鲁番。正是由于蒙古人在新疆以及中亚一带的统治,在西方的文献中开始将这片曾称作“突厥斯坦”的地区改称“蒙兀儿斯坦”,而元朝则开始称回鹘为“畏兀儿”,与今天的“维吾尔”发音近似。

明朝推翻元朝后,继承了其在新疆东部地区的统治,设立“哈密卫”管理当地军政事宜。但此时新疆中部及西部仍由一些小国控制,特别是东部的吐鲁番王国势力较强,不时侵入哈密地区。到十五世纪末,明王朝失去对新疆东部的控制,退守嘉峪关。到了十七世纪后期,蒙古部落的一支准噶尔兴起,佔据了天山以北地区。由于此时天山以南大部分地区则为信仰伊斯兰教的叶尔羌汗国占据,因此这一局面被称为“南回北准”。

清朝建立後,开始着手解决西北问题,经过康雍两世多次用兵,康熙帝更曾御驾亲征,终於1757年全面平定准噶尔。两年后,清朝又平定了南疆的大、小和卓叛乱,从此确立了对天山南北的主权。1762年,清朝设“伊犁将军”驻惠远(今霍城县境),统一行使对天山南北各地的军政管辖。此时清朝政府统治的地域不仅包括今天的新疆全境,还包括中亚的部分地区,这些地方当年为准噶尔所佔领,随着准噶尔被歼灭也归入清朝版图。

收复新疆後,清朝政府为加强边防,从东北陆续抽调满、锡伯、索伦等族官兵驻防新疆。经过世代繁衍,这些民族也成为新疆当地少数民族之一。

1840年鸦片战争后,大清帝国国力开始衰弱,西方列强开始侵略、瓜分中国,早就垂涎中国西北领土的沙俄也趁火打劫。清同治三年(1864年),俄国趁新疆部分地方发生叛乱,逼清廷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即《塔城条约》,将新疆西北部巴尔喀什湖以南5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割让给俄国,这些地方现在分属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等国。

与此同时,位于天山西麓的浩罕王国 (乌兹别克人建立的王国)也趁新疆发生叛乱,派大將阿古柏率大军侵入新疆,先是佔领南疆大部分地区,建立起阿古柏汗国,後又於1870年攻陷北疆重镇迪化(今乌鲁木齐),佔领了北疆大部分地区。沙俄趁机浑水摸鱼,於1871年佔领固勒扎城(後称伊宁,今伊犁),声称暂替清政府管理,以免落入叛军之手。

在清朝肃清了陕甘一带的叛乱后,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力主收复西北失地。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事务。1876年,左宗棠的西征大军收复天山北部大片地区。次年(1877年)又越過天山南下,一举收复南疆。此时只有伊犁还在俄国手中。左宗棠集结大军,作出不惜武力收复的姿态。在这种情势下,沙俄与清朝於1881年签订《圣彼得堡条约》,在获得五百万两白银的赔款和新疆西北部两万平方公里土地後,将伊犁交还中国。天山南北再次回到中国版图。 1884年,清政府正式在新疆建省,並把這片土地命名為“新疆”,寓意“故土新歸”,这就是今天“新疆”这一名称的由来。

二、新疆与内地的联系

1、“西域”与“新疆”的概念

“西域”一词从字面来说其含义就是“西部地区”。这一概念始见于汉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西域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以东,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天山南北地区;而广义的西域主要指玉门关、阳关以西,中 亚、西亚地区,及至地中海、东欧、北非的广大地区。西域的概念的变化反映了古代中国对西部地区的认知程度。汉代西域只是指今南疆和东疆地区。

而进入魏晋南北朝以后,“西域”范围更加扩大,它不仅包括今新疆地区,而且还包括今中亚、西亚、南亚、北非部分地区、以意大利半岛为中心地中海周围。清代关于“西域”的这一概念,正是当时中国西北的边界,即指今新疆包括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清朝统一全国后,把那些被清朝重新统一的一些地区都称为“新疆”。称这些地区为“新疆”,并不是“新辟疆土”之意,是由于清朝取代了明朝,原来属于明朝管辖的地方或明朝以前历朝管辖的地方,自然应当归于清朝,因此,这些地方只不过是由清朝重新统一了而已。清朝驱逐阿古柏侵略军和从 沙俄侵略者手中收复伊犁之后,于1884年正式在新疆建省,取“故土新归”之意,改称西域为新疆。

2、新疆与内地的经济联系

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表明,历史上中国各地,包括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域,不仅一直保持了密切的政治联系,而且保持了密不可分的经济文化联系。从先秦时期,新疆与内地就有着经济交流和联系,内地的丝绸传入新疆,新疆的玉石输入内地。汉朝统一西域之后,丝绸之路日益繁荣,内地的大量钱币在新疆流通,并且在新疆出现了汉文和当地少数民族文字合璧的双语钱币,而新疆与内地贸易不断,并将大量当地产品如玉石、牲畜等输入内地。无论在统一还是分裂割据时期,新疆与内地都形成了持久而良性的互动与交流,从而使新疆的经济纳入古代中国的整个经济系统中,成为中国经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汉朝统一西域后,更加促进了西域与内地的经济贸易的往来。这一时期丝绸之路畅通,中国内地与西域商品流通范围扩大。隋唐时期,丝绸之路经济贸易空前繁盛,唐朝货币大量流入西域。清朝统一新疆后,新疆社会稳定,商品经济繁荣,为中原与内地的经济交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大大丰富了中原汉族人民和新疆各民族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新疆与内地密切的经济交流,不仅丰富了各族人民的物质生活,更重要的是,它反映出新疆与内地不同的经济类型之间,有极强的互利、互惠、互补性,因此相互依存,联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保证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3、新疆与内地的文化交流

从新疆历史的发展看,新疆与内地一直保持着密切的文化交流,内地汉族吸收了许多的新疆各民族的文化,而新中原文化中汲取了大量营养,新疆与内地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汉朝统一西域后,内地的典章制度传人西域。汉代西域与内地的音乐歌舞也相互交流。魏晋南北朝时期,麴氏高昌王朝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这一时期,西域地区流行的龟慈乐、疏勒乐、于阗乐、高昌乐等对中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唐代西域各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以及西来文化的相互交汇、吸收、融合,大大丰富了中华文化宝库。五代辽宋金时期,西域与内地的文化交流有增无减。这一时期,西辽文化的特点是保持了中原之风,政府的官方语言文字是汉语。汉文化在西域地区的广为传播,有力地促进了西域文化的向前发展。元朝时期,大量畏兀儿人迁居内地,他们学习汉文化,不少人成为精通汉文化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翻译家和艺术家。清朝统一新疆后,为新疆与内地的文化交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英雄人物和考古发现

刘细君(公元前121年——前101年间),汉江都王(扬州)刘建之女,汉武帝为结好乌孙(今伊犁河上游流域),封细君为江都公主,下嫁乌孙国王昆莫。刘细君是西汉遣外番的第一位刘姓皇室宗室女,比昭君出塞早了72年,且是皇室真正的金枝玉叶,被后世誉为“第一位名传史册的和亲公主”和“和亲公主中的第一位才女”。就历史事实而言,王昭君出塞只是细君和亲的余响。细君以及随后的解忧两位公主远嫁乌孙,为将西域正式纳入祖国版图产生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细君公主去世后,公元前102年,汉朝又解忧公主嫁给了乌孙王翁归靡。解忧公主从十八九岁和亲出嫁,在乌孙生活了半个多世纪,直到七十余岁才回到京都长安,两年后归天。解忧公主的时代,汉文化以及先进生产技术在乌孙及西域的传播是全方位的。

在解忧公主与乌孙王翁归靡执政时期,她积极协助翁归靡处理政治、经济、军事等事务,使乌孙走上了国富民强的康庄大道。

解忧公主在乌孙国的地位如日中天,被乌孙国人誉为“乌孙**”。她以卓越的政治才能活跃在西域的政治舞台上,积极配合汉朝,遏制匈奴,为加强、巩固汉室与乌孙的关系作出了贡献。她把自己一生的心血都贡献给了乌孙和汉族人民的友好事业。

解忧公主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成功、贡献最大的一个和亲公主。汉朝的西北边疆安然无事,与西域各国的交往日益频繁密切,丝绸之路繁荣鼎盛,汉朝的威仪和影响进一步远播天山南北,西域诸国都争相与乌孙攀亲,积极与汉朝交好。

新疆民族史和新疆宗教史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和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从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4年)开始成为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多年来,新疆各民族人民团结协作,努力开拓,共同书写了开发、建设、保卫边疆的辉煌篇章,新疆的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新疆自古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

在古代历史上,曾有许多部落、民族在新疆聚居。新疆居民的族属,从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开始才有明确的记载,当时主要有:塞、月氏(音:肉支)、乌孙、羌、匈奴和汉人。

塞人,原游牧于东起伊犁河、楚河流域,西抵锡尔河地区。因被月氏排挤而西迁,一部分退至锡尔河北岸,另一些南下帕米尔,散居各地。月氏人,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时期活动于河西走廊到塔里木盆地的广大地区,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汉之际最为强盛。公元前176年前后,受匈奴的攻击,被迫向伊犁河流域迁徙,驱走那里的塞人而居其地。乌孙,最初活动于河西走廊。秦末汉初,受月氏人的攻击而依附于匈奴,后在匈奴的支持下,袭击月氏人,并将其逐出伊犁河流域。羌人,最初活动于黄河中上游地区。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战国时期,一部分羌人经河西走廊,沿祁连山、昆仑山向西迁徙,从而在新疆留下了足迹。匈奴人,主要是在公元前176年前后进入新疆的。汉人,是较早进入新疆地区的民族之一。公元前101年,汉朝军队开始在轮台、渠犁等地屯田,后来扩大到全疆各地,各屯田点成为汉人进入新疆后最初的分布区域;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府设立以后,或为官、或从军、或经商,进入新疆的汉人连续不断。

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9年)时期,是中华民族大融合时期,各民族迁徙往来频繁,又有许多古代民族进入新疆,如柔然、高车、(厌左加口旁)哒、吐谷(音:玉)浑等。柔然,是北方草原古老民族东胡人(中国古族名)后裔,五世纪初兴起于蒙古草原,公元402年建立了强大政权,同北魏(公元386年-公元534年)争夺西域。高车,亦称敕勒、铁勒,最初游牧于贝加尔湖及鄂尔浑河、土拉河流域。公元487年,高车副伏罗部首领阿伏至罗与其弟穷奇率所属十余万部落(户)西迁,在车师前部(今吐鲁番交河故城)西北建立高车国。(厌左加口旁)哒,起于塞北(古指长城以北地区),五世纪末东进塔里木盆地,南攻月氏,建立政权,并越过帕米尔高原,曾一度控制南疆部分地区。吐谷浑源于鲜卑(中国古族名),四世纪初自辽东(泛指辽河以东地区)西迁,逐渐控制了今甘南(甘肃南部地区)、四川和青海地区的氐(中国古族名)、羌等民族,建立政权。

隋(公元581年-公元618年)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时期,突厥、吐蕃等古代民族对新疆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突厥是公元六世纪到八世纪活跃于中国西北和北方草原的古代游牧民族。公元552年突厥首领土门打败柔然,以漠北(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地区)为中心建立政权,尔后分裂为东西两部,为争夺汗权争斗不休。八世纪中叶,东、西突厥汗国相继灭亡,其后裔融入了其他民族之中。吐蕃是藏族的祖先,六世纪末兴起于青藏高原,占领青海后,开始与唐朝争夺西域。公元755年,中原地区爆发“安史之乱”(唐代安禄山、史思明发动的叛乱),大批驻守西域的唐军调往内地,吐蕃乘机占领南疆及北疆部分地区。

公元840年,大批回鹘人进入新疆。回鹘,原称回纥,是铁勒(中国古族名)诸部之一。最初活动于色楞格河和鄂尔浑河流域,后迁居土拉河北。公元744年,发展壮大了的回鹘于漠北建立政权,并两次出兵帮助唐朝中央政权平息“安史之乱”。公元840年,回鹘汗国因自然灾害侵袭、统治集团内讧及黠戛斯(中国古族名)的进攻等原因而崩溃,其部众大部分向西迁徙。其中一支迁往今吉木萨尔和吐鲁番地区,后建立高昌回鹘王国;还有一支迁往中亚草原,分布在中亚至喀什一带,与葛逻禄、样磨等民族一起建立了喀喇汗王朝。自此,塔里木盆地周围地区受高昌回鹘王国和喀喇汗王朝统治,当地的居民和西迁后的回鹘互相融合,这就为后来维吾尔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124年,辽朝(公元916年-1125年)皇族耶律大石率众西迁,征服新疆地区,建立西辽政权,一批契丹人(中国古族名)由此进入新疆。十三世纪初,成吉思汗率军进入新疆后,把他征服的地方分封给其子孙。回鹘人进一步同化、融合了部分契丹人、蒙古人。

瓦剌,是明代(1368年-1644年)对漠西蒙古的总称,初分布于叶尼塞河上游地区,后不断向额尔齐斯河中游、伊犁河流域扩展。十七世纪初,逐渐形成了准噶尔、杜尔伯特、和硕特、土尔扈特四部。十七世纪七十年代,准噶尔占据伊犁河流域,成为四部之主,并统治南疆。

十八世纪六十年代以后,清朝(1644年-1911年)政府为进一步加强新疆边防,从东北陆续抽调满、锡伯、索伦(达斡尔)等族官兵驻防新疆,他们成为新疆少数民族中的新成员。以后,又有俄罗斯、塔塔尔等民族移居新疆。至十九世纪末,新疆已有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古、回、柯尔克孜、满、锡伯、塔吉克、达斡尔、乌孜别克、塔塔尔、俄罗斯共13个民族,以维吾尔族为主体,形成了新的多民族聚居分布格局。

二、多种宗教在新疆并存与传播

新疆作为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和枢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早在伊斯兰教传入前,祆教、佛教、道教、摩尼教、景教等多种宗教,就相继沿着丝绸之路传播到新疆,与当地土生土长的原始宗教一起在各地流传。伊斯兰教传入后,新疆不仅继续维持了多种宗教并存的局面,而且又有基督教、天主教等宗教传入。

在外来宗教传入以前,新疆的古代居民信仰本地土生土长的原始宗教及由原始宗教发展而成的萨满教。至今新疆的一些少数民族都还程度不同地保留着原始宗教和萨满教的观念及遗俗。

公元前四世纪前后,产生于古代波斯的琐罗亚斯德教即中国所称之祆教(俗称拜火教)经中亚传入新疆。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祆教流行于新疆各地,吐鲁番地区尤为盛行。当时的高昌政权专门设置了机构和官员来加强对祆教的管理。新疆一些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历史上曾信仰过祆教。

公元前一世纪前后,产生于印度的佛教经克什米尔传入新疆。不久,佛教就在各地统治者的大力推行下,发展成为新疆的主要宗教。佛教鼎盛时期,在塔里木盆地周缘各绿洲,佛寺林立,僧尼众多,还形成了于阗、疏勒、龟兹(音:秋词)、高昌等著名的佛教中心。新疆佛教在造像、绘画、音乐、舞蹈、寺院和石窟建筑艺术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丰富了中国和世界文化艺术宝库。

公元五世纪左右,中国内地盛行的道教随着汉人的不断到来传入新疆。但是传播范围不广,主要盛行于汉人比较集中的吐鲁番、哈密等地。直到清代,道教才传播到全疆各地。

公元六世纪前后,摩尼教由波斯经中亚传入新疆。九世纪中叶,以摩尼教为国教的回鹘西迁新疆后,促进了摩尼教在新疆的发展。信仰摩尼教的回鹘人在吐鲁番地区建造寺院,开凿洞窟,翻译经典,绘制壁画,弘扬摩尼教教义和文化。在摩尼教传入前后,景教(基督教的早期派别聂斯脱利派)也传入了新疆,但早期传播不够广泛。到元朝(1206年-1368年)时,才因为大量回鹘人接受景教而兴盛起来。

九世纪末十世纪初,伊斯兰教经中亚传入新疆南部地区。十世纪中叶,信仰伊斯兰教的喀喇汗王朝发动了对于阗佛教王国历时四十余年的宗教战争,于十一世纪初灭亡于阗,把伊斯兰教推行到和阗地区。十四世纪中叶起,在察合台汗国(蒙古成吉思汗二子察合台在西域建立的藩属国)的强制推行下,伊斯兰教逐渐成为察合台汗国的蒙古人、维吾尔人、哈萨克人、柯尔克孜人、塔吉克人等信仰的主要宗教。十六世纪初,伊斯兰教最终取代佛教成为新疆的主要宗教。

伊斯兰教成为维吾尔等民族信仰的主要宗教后,原来主要由这些民族信仰的祆教、摩尼教、景教在新疆随之逐渐消失,但佛教、道教仍然存在。从明朝起,藏传佛教还有了重大发展,成为与伊斯兰教并列的新疆两大主要宗教。十七世纪后期,伊斯兰教白山派首领阿帕克和卓借助藏传佛教的力量,消灭了自己的政敌黑山派和卓势力,并灭亡了叶尔羌汗国(蒙古察合台汗后代于1514年-1680年间以今莎车为中心建立的地方政权),足见当时藏传佛教势力之大。大约从十八世纪起,基督教、天主教相继传入新疆,佛教、道教和萨满教也有了较大发展。这些宗教的寺院、教堂遍布天山南北,有些穆斯林甚至改信了基督教等其他宗教。

历史上,新疆的宗教虽然一直在不断演变,但自从外来宗教传入以来所形成的多种宗教并存的格局却一直保持下来。现在新疆主要有伊斯兰教、佛教(包括藏传佛教)、基督教、天主教、道教等。萨满教在一些民族中仍然有较大影响。

第13篇:科技史读后感

《中国科学技术史》读后感

《中国科学技术史》是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花费了自己的大半心血撰著的一本书,他通过丰富的史料、深入的分析和大量的东西方比较研究,第一次以令人信服的史料和证据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及其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且这部著作对中国的科学思想史、各学科专业史的相关技术以及社会背景都做了详细的介绍、论证和分析。它所涉及的范围之广、内容之深都是令人惊讶和叹服的。

读了《中国科学技术史》这本书后,我们可以深入地了解中国科学技术史,李约瑟对中国成就的关注自然使他受到当地人的赞许。其内容涉及哲学、历史、科学思想、数、理、化、天、地、生、农、医及工程技术等诸多领域,这不仅推动了中国文明的发展,也对世界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中国的文献考古证据和图画见证,清楚地向我们显示了一个又一个不平凡的发明与发现。另外,我们还可以了解到他的治学方法大概可以概述为兼收并蓄古文献、图片与考古史料,实地考察生产和生活传统,模拟实验与技术复原研究,中西比较研究,内史与外史研究相结合,国际大协作。同时,《中国科学技术史》是第一部以系统而且祥实的资料全面介绍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过程的宏篇巨著。

此外,在这本书中,作者李约瑟还用了一些篇幅介绍了自己特殊的家庭气氛,自己的经历,自己对待每一个人的态度,对时间的态度以及自己与中国的情结等等。这样,我们就可以对李约瑟博士有更深一层的了解,我们就更好地理解李博士,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更加容易地去读他的作品,更深入地理解他的书。

正是因为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过程以及其对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另外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对世界做出的重大贡献。

读完这本书,除了佩服李约瑟博士,更多是对我国科学技术史深切的自豪感。人的聪明智慧是不会停歇脚步的,终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依然会引领时代的潮流的。另外,别的国家的人可以花费人生大数的时间,对中国的科学技术史进行研究。我们作为中国人,更应当对自己国家宝贵的财富有深刻的认识。

第14篇:中国建筑史读后感

真正的建筑文化

——读《中国建筑史》有感

知道梁思成,是因为他跟林徽因令人动容的爱情;可真正认识梁思成,是因为《中国建筑史》这本书。且不说他在专业方面的造诣有多高,只为了他不畏艰难困苦,在抗战期间仍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建筑而奔波操劳的精神,他就称得上是一位建筑大家。

梁思成早年受父亲梁启超的影响,接受过正统的中国古典文化教育,后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回国后,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建筑系,完成了第一本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中国建筑史》,他还参与了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是一位真正具有文化视野的建筑大师。

我们常挂在嘴边说这个社会是一个人心都浮躁起来的社会,每个人都加紧着脚步往前赶而忽略了周遭的风景。每天面对着城市里的高楼大厦,霓虹闪烁,麻木或许已成必然。梁思成用清丽的文艺笔调,别具一格的叙述方式,将每个时代的建筑与政治经济上的变迁分析得十分清楚,引人入胜,能让人静下心来好好感受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源远流长,体会建筑自身的魅力。

“中国建筑乃一独立之结构系统,历史悠长,散布区域辽阔„„数千年来无遽变之迹,渗杂之象,一贯以其独特纯粹之木构系统„„”,木构架建筑是我国使用面积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种建筑类型,这种建筑取材方便,施工速度快,便于修缮、搬迁,电视里也时有出现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深宅大院的场景,给人古典庄严的感觉。只是可惜现在木材越来越少,而且木架建筑易遭火灾,很多建筑都没有能保留下来,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中国建筑也随着历朝历代的更迭在不断向前发展着。在原始社会时期的漫长岁月里,我们的祖先从艰难地建造穴居和巢居开始,慢慢地掌握了营建房屋的技术;奴隶社会时期,因为有大量劳动力和青铜工具的使用,很多宏伟的都城、宫殿、宗庙得以建成;经过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国古代建筑逐步走向和谐统一,让我们不得不为它的恢弘大气而感慨。

这本书虽然关于建筑的术语颇多,但胜在图文并茂,我领略到了阿房宫“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的巍峨;感受到了“汉宫殿繁复之部署,嵯峨之外观”的规模庞大;看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石窟、佛塔上纹饰雕刻的生动、迥异;感叹于唐代佛塔的样式独特,取材不一„„也为清末“因与欧美接触频繁,西洋建筑之式样渗入都市,旧建筑之势力日弱”而唏嘘不已,想想以前总是为国外建筑的优雅从容而赞叹不已,何尝不是忽略了眼前的风景?中国的建筑文化真的应该好好发扬,它的美是需要慢慢挖掘,慢慢品味出来的。

建筑是文化的记录,是历史的见证者,梁思成先生为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趁着我们年轻,思想还跟得上步伐,更应该好好领略我们自己的建筑文化,撇开走马观花,真正的用心去看建筑!

土建学院11建一

11040426杨帆联系方式:15051989169电子邮箱:1093626226@qq.com

第15篇:辽史读后感

唐五代时期,中原政权分裂割据,军阀混战。但此时的北部游牧民族地区却升起了一颗闪亮的“星星”,那就是在耶律阿保机领导下崛起的契丹。

阿保机登上政治舞台时,正值契丹族由原始氏族制向奴隶制过渡之际,阶级社会的出现已成为历史的必然。阿保机适应历史需要,排除种种干扰,建立起了统一的国家政权,使契丹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但智勇如阿保机者,也不能避免死后儿子们的权利争夺。中原民族政权如此,少数民族政权亦是如此。

阿保机与述律后有三子:长子也是太子耶律倍,次子耶律德光,幼子耶律李胡。但阿保机死后,继承皇位的不是名正言顺的太子耶律倍,而是次子耶律德光。按照中原政权的继承制度,应是嫡长子继承制,那么太子耶律倍继承皇位便是实至名归的。难道耶律德光也效仿唐太宗制造了玄武门之变,从而夺取了其兄太子耶律倍的皇位?

带着疑惑,我去学校图书馆查找资料,最后终于在《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传奇》一书中找到了答案。我总结了一下,原因大概有四:

其一是契丹族没有确立嫡长子继承制度,我认为这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契丹族相对于中原政权比较落后,处于奴隶社会的契丹,还没有形成完备的继承制度-嫡长子继承制度。这就导致了耶律倍在与其弟耶律德光的皇位争夺中处于平等地位,没有中原政权中皇太子所具备的优势。

其二是述律后对次子耶律德光的偏爱,这也是导致耶律倍没有继承皇位的直接原因。在阿保机死后,述律后成为了契丹族的直接掌权人。因此,没有述律后支持的太子耶律倍自然就占据了下风。

其三是太子耶律倍当时已经远离了中央政权,而耶律德光则不然。在攻打渤海国时,太子耶律倍有功。因此,在攻下渤海国之后,太子被封为东丹王,管理渤海国事务。耶律德光则继续四处征战,胜仗连连。因此,耶律德光更受中央官员的拥戴,掌握中央军权。

其四则可以说是耶律倍生不逢时。无论从主观上和客观上看,耶律倍都处于下风。耶律倍和耶律德光其实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耶律倍足智多谋,耶律德光军事才能出众。这或许分不出胜负,但如果放在处于崛起时期、四处征战的契丹里面,优劣就可一眼看出。此时的契丹,更需要的是耶律德光。如果此时的契丹处于和平时期的话,事情完全是有转机的。遗憾的是,历史不能假设。

最后,我要说的是,虽然耶律倍在于其弟耶律德光的皇位争夺中失败,留下了不少遗恨。但耶律德光孙子之后的皇帝都是耶律倍的直系子孙,不知道耶律倍知道这一趣事之后,他的遗憾和失意会不会减少一分呢?

第16篇:《史通》读后感

《史通》中历史学理论的几个问题

———史书体例与史官建置和正史发展源流

08级研究生姓名 王海辰学号1083200

4【内容摘要】产生于盛唐时代的刘知几《史通》,是我国古代最系统,最具特色

的体例完备的历史学理论著作。刘知几不但在著作名称上标新立异,而且在著作框架的设计和论述方法上都独具特色。他在著作中提出了一系列沾溉后人的史学理论问题,本文仅以《六家》、《二体》、《史官建置》、《古今正史》四篇来分析。

【关 键 词】六家二体史官建置古今正史

刘知几撰著《史通》,把经学领域的“通义”体名称移植到史学领域中,创作出了历史学理论文体,开辟了中国专门史学理论研究著作体裁的先河。 今本《史通》由49篇论文组成,每一篇都是有关历史学理论的一个分论题。每篇的篇名就是该篇的中心论点,共49个论点。紧紧围绕史学“辨其指归,殚其体统”的主题展开论述。

其中内篇36篇从史书体裁体例、创作方法、史学批评和史家人才要求等方面归纳一系列原则,构成一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是全书的主干部分。 书中用了大量篇幅,对于史籍的源流、类别以及史体的发展作了论述,提出了著名的“六家二体”说。这里所谓“六家”,是关于史籍的分类;而“二体”,则是关于史体的分类。《史通》以《六家》、《二体》两篇冠盖全书,说明“六家二体”说在刘知几的史学理论中占有崇高的地位。

刘知几通过对古往今来史籍源流的考察,认为大体上不出六家范围。《六家》篇说:“古往今来,质文递变,诸史之作,不恒厥体。榷而为论,其流有六:一曰《尚书》家,二曰《春秋》家,三曰《左传》家,四曰《国语》家,五曰《史记》家,六曰《汉书》家①。”这里刘知几所谓“六家”之论,是要区分史籍类别,追溯史籍源流;就刘知几“六家”论的具体内容而言,其中的《尚书》家与《春秋》家,刘知几借用《礼记·经解》的话,认为前者旨在“疏通知远”,后者要在“属辞比事”;《左传》家和《国语》家旨在述说经义,《国语》家是于《左传》之外“稽其逸文,纂其别说”,以释经义;《史记》

家“鸠集国史,采访家人,上起黄帝,下穷汉武,纪传以统君臣,书、表以谱年爵”,创立了纪传体;《汉书》家的特点是言简意赅,包举一代,成为后世正史范本。

刘知几从史籍源流角度提出“六家”说,这“六家”应该说是综合了史书体裁和史书内容而言的。而当他纯粹从史书的外部形态即史书体裁来论说时,又提出了“二体”说。《六家》篇通过对六种史体的具体论述后,进而总结道:“考兹六家,商榷千载,盖史之流品,亦穷之于此矣。而朴散淳销,时移世异,《尚书》等四家,其体旧废,所可祖述者,唯左氏及《汉书》二家而已。②”这就是说,“六家”当中,真正流传于世者,唯有左氏及《汉书》二家,而这里的“二家”,则显然是指《左传》之编年体和《汉书》之纪传体,是纯粹就史书体裁而言的。《二体》篇说:“既而丘明传《春秋》,子长著《史记》,载笔之体,于斯备矣。③”这里的“二体”是指以《左传》为代表的编年体和以《史记》为代表的纪传体,认为二书史体的创立,标志着史书编纂体裁的完备。我们说纪传体是以《史记》为代表还是以《汉书》为代表,其内涵是不同的,《史记》的纪传体是通史纪传,而《汉书》的纪传体是断代纪传。如果综合《史通》一书所反映的刘知几的历史编纂思想来看,他所说的“二体”,应该是指编年体和断代纪传体,因为一方面《二体》篇又说汉代以后的史书编纂是“班、荀二体,角力相争,欲废其一,固亦难矣。后来作者,不出二途。”这里已经说得很明确,史书编纂不出之“二途”,就是班固《汉书》为代表的断代纪传和荀悦《汉纪》为代表的编年体。这里以荀悦《汉纪》为编年体的代表,无改于《左传》编年体的性质;而《汉书》为代表的纪传体则强调的是断代。另一方面从《史通》关于通史纪传与断代纪传的评价可知,刘知几是崇尚断代纪传,而不主张通史纪传的做法的。《六家》篇说,通史纪传“疆域辽阔,年月遐长……事罕异闻而语饶重出,此采录之烦者也”,故不便做也不易做。而《汉书》的断代纪传,“包举一代,撰成一书,言皆精练,事甚赅密,故学者易讨,易为其功;自迩迄今,无改斯道⑤”,故而便于做,也容易做好。

当然,刘知几也看到了史之“家”、“体”还存在着一个流变问题,外篇13篇是对这个体系相关问题的补充:《史官建置》阐述史学创作组织源流、《古今正④

史》阐述自古讫唐历代国史的发展源流。这两篇1是从制度发展的角度,一是从国史源流的角度对以体裁为评论中心的《六家》、《二体》的内容进行补充。

他系统而深入地考察了史官制度的历史沿革及其得失利弊,相当充分地肯定了史官修史其中包括史馆修史的卓越贡献。刘知几对史官和史籍的评述,全面系统,源流分明,评价公允,多为历代史家和文献学家所本,至今亦然。诚如金毓黻先生在所著《中国史学史》中所说:“外篇之首,冠以《史官建置》、《古今正史》二篇,古代之史家,即为史官,而史籍之精者,悉为正史,子玄取古代之史官,及隋唐以往之正史,序而列之,以明源流所自。”

《史官建置》的开篇便充分肯定史官的历史作用。他说:“苟史官不绝,竹帛长存,则其人已亡,杳成空寂,而其事如在,皎同星汉。用使后之学者,坐披囊箧,而神交万古;不出户庭,而穷览千载。见贤而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若乃《春秋》成而逆子惧,南史至而贼臣书。其记事载言也则如彼,其劝善惩恶也又如此。由斯而言,则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有国有家者,其可缺之哉!⑥”史学寓乎史籍,史籍撰自史家,而我国古之史家即为史官。故肯定史学之重大功用,当然要肯定古代史家--史官,当然要肯定古代史官制度的历史作用。不过,肯定古代的史官修史制度并不完全意味着同时也肯定作为史官修史制度发展阶段的史馆修史。《史官建置》中述及唐初史馆,知几写道:“暨皇家之建国也,乃别置史馆,通籍禁门。西京则与鸾渚为邻,东都则与凤池相接。而馆宇华丽,酒馔丰厚,得厕其流者,实一时之美事。至咸亨年,以职司多滥,高宗喟然而称曰:‘朕甚懵焉。’乃命所司,曲加推择,如有居其职而阙其才者,皆不得预于修撰。由是史臣拜职多取外司,著作一曹,殆成虚设。

⑦凡有笔削,毕归于余馆。”看来,知几对唐初史馆的评述还是相当客观公允的。

刘氏叙述历代史官沿革变迁,条分缕析,简要详明。《古今正史》按着时间顺序历述古今正史,分溯其源。所言\"正史\",系指纪传、编年二体的史书。\"正史\"之名,最初见于《隋书·经籍志》,指的是纪传体史书。《隋志》把《史》、《汉》视为纪传史之祖,\"自是世有著述,皆拟班、马,以为正史,作者尤广。\"《史记》以人物为中心,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开创了纪传体史书体例。班固因《史记》撰《汉书》,改书曰志,取消世家,整齐为纪、表、志、传四体。而纪、传是这种体裁的主体,班书以下,表、志或有缺略,但一定有纪有传,凡

属于这种体例的,都叫做纪传体。刘知几把编年史和纪传史统称为正史,他论史体结构,当然不局限于纪传史,不过主要是纪传史。刘知几关于纪传史的评论,贯穿《史通》全书,占有关乎全局的地位,由之可以窥见其史评的基本态度和基本观点。

的确,《史通》一书,内篇讨论历史编纂学,外篇叙述史籍源流,杂评古人得失。统而观之,既可视之为中国古代一部优秀的历史编纂学,又可视之为中国古代一部优秀的史学史。所以说,把《史官建置》、《古今正史》、《杂述》和《六家》、《二体》联系起来,我们大抵可以看出唐之前中国史学发展的历史过程及规律性,当然也可看出唐以前中国史料发展的历史过程及规律性。

注释:

①《史通通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页;

②《史通通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23页;

③《史通通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27页;

④《史通通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9页;

⑤《史通通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29页;

⑥《史通通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303-304页;

⑦《史通通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374页;

参考文献:

[1]范学辉 齐金江主编本卷 《儒家史学思想研究》(21卷),中华书局;

[2]杨天宇撰 《礼记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3] 《史通通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第17篇:工业设计史 读后感

读工业设计史有感

读了了工业设计史,得到的最多的就是设计师身上的思想,以及他们身上带着那种跟别人不同的东西。一步步引领着我们。

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使我了解了世界上各个国家的设计,对我的感触也很大,但是我想的最多的还是,我们了解的只是书本上的东西,关键的还是要理论联系实际,就是平时在学习的同时,自己的脑海中要不断的联想,为什么别人要那样设计,如果是自己那?要不断的反省自己,看到一样东西,要对它有极强的敏感度。并把你看到东西,想想能不能用到设计上,灵感也要靠平时的积累,如果自己平时都不去想设计,能做出来好的设计吗?但是要想设计好的作品,还必须具备大量的知识体系。即:科学家的态度,艺术家的眼光,企业家的头脑。

第18篇:《北洋军阀史》读后感

读《北洋军阀史》有感

因为对北洋时期的兴趣,曾经读过一次来新夏老师的《北洋军阀史》,但只是粗略的略读,但在本学期因为开设了两门与北洋时代有关的课,以及讲课的需要,而且了解到这本书的重要地位,我再一次阅读了这本书,这一次读的更详细,因此对这本书,这个时代也就愈加喜欢,更敢兴趣。因此我还读了一些相关的书籍,对北洋有了一个更为系统、更加全面的认识。使我认识的北洋不在是以前教科书上那个政治黑暗,外交失败,经济落后的北洋,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北洋。

来新夏老师的这本书是一部专门研究和完整记述北洋军阀集团兴起、发展、纷争、衰落和覆灭的通史性专著。它上起1895年袁世凯小站练兵,下迄1928年张学良东北“易帜”。全书共七章,它是在多年研究北洋军阀史,编纂北洋军阀史资料丛刊的基础上,并适当地吸取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而撰写成书的。这本书资料丰富,结构严谨,论述完整,条理清晰,观点鲜明,文字顺畅,是学习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尤其是北洋军阀史的参考。我认为这本书有以下几个优点:

第一个优点是:内容充实,史事详明,条理清晰。三十多年的北洋军阀史,事件繁复,人物众多,政潮汹涌,战争迭起。把如此众多而纷乱的头绪、删繁就简,清理整合,编写成清楚可读的历史,需要有高屋建瓴的智慧和渊博深厚的知识。关于北洋军阀史,还要划定若干个时段,厘定许多派系,叙述众多事件,勾画大批人物,是需要很大的功夫的。第二个优点是:史料丰富,辩证考信,根据充分。作者很早就在整理北洋军阀档案。就像他自己所说:“通过整档阅档活动不知不觉地把我带进了一个从未完全涉足过的学术领域”。他从此埋头于北洋军阀史研究。虽时有断辍,然撰成《史略》、《史稿》、《北洋军阀史》,三度成书,反复加工,精益求精。对史料浏览广博,长期搜求,考辨再三,对史观

深思熟虑,反复探研。因此这本书全面系统,征引史料甚多,史论结合,叙述清楚。

第三个优点是观点鲜明,颇多新意。北洋军阀的研究领域,不同意见甚多,疑义迭出。诸如军阀的定义、特点、历史作用,北洋军阀发展的几个阶段,兴起和覆灭的原因等等,众说纷纭,百家争鸣。来先生对许多问题作了深入研究,吸收诸家之长,集思广益,折衷诸说,断以己见,创立新说,自成一家之说,论点较全面、深刻,颇能服人。

这本书的还有一个优点,就是它的附录——北洋军阀人物志,它全面收录了北洋大大小小的军阀人物并简单的做了介绍。这可以让我们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让我们可以了解那些我们曾经并不熟知的小军阀,增长了我们的知识。

在这本书在第一章绪论部分介绍了八项内容,这部分虽然不是讲述北洋时期的事件,但却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在绪论中,介绍了八项内容:

一、北洋军阀史的研究对象

二、北洋军阀史的划阶段问题

三、北洋军阀的定义

四、北洋军阀集团的特点

五、北洋军阀集团历史作用的估计

六、五十年来的北洋军阀史研究

七、北洋军阀史文献述略

八、未来的展望

关于北洋军阀一些有争论的问题在这部分有介绍:

关于北洋军阀集团的成因问题,首先是由于旧军的腐败,迫使统治阶级为延续自己的统治而需要建立一支新式军队;其次是当时的社会思潮趋向改革、中体西用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意识形态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为建设新式军队提供了思想和物质基础;再次是列强侵华政策改为通过支持代理人攫取所需权益,而袁世凯又善于运用权术,利用矛盾抓住时机,使这支武装力量日益发展壮大,形成一个政治军事集团。来新夏把三者结合起来考察,“北洋军阀集团的产生无论从清统治者的要求、从当时社会经济和意识形态的变化看,都是内因为主要决定因素,但也不能完全忽略外因。……也决不能抹杀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世界上任何事物的产生、发展都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并且在分析原因时,还应注意到伟大人物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来新夏这种分析是完全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而《北洋军阀史》指出了其内因是由于“晚清社会的转型”,从一个更为宏观的角度考查,显得更为全面。

关于北洋军阀的分期问题来新夏在他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在考察一个专门方面历史进程时也应该注意到当时整个中国历史进程中最重大的历史事件,因此,以辛亥革命为界,对其进行分期,即从1895年袁世凯小站练兵至1912年取得政权为北洋军阀的兴起、发展和形成阶段,1912年至1916年袁世凯在反袁声中自毙为袁世凯专制及帝制自为阶段。从1916年袁世凯死去至1920年直皖战争爆发前止的皖系军阀执政阶段;从1920年直皖战争后到1926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前的混战和反革命联合阶段。

北洋军阀集团分裂割据局面的形成原因,来新夏也进行了研究,他曾在《北洋军阀史略》中认为“只要有兵有地盘,再加上帝国主义支持”就可以形成军阀割据。之后在《北洋军阀史稿》则认为原因是“中国当时的半殖民地地位和中国社会经济的落后性”。在《北洋军阀史》中他不断更新观念,分析原因有三:即由于中国当时的半殖民地地位,帝国主义支持各自的在华统治的代理人;中国社会经济的落后性,军阀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他们的残酷剥削造就了大量的游民,提供了兵源;北洋军阀内部各势力派别的存在及其相互间矛盾的激化等为其形成的原因。

关于军阀的定义,来新夏认为除了从军事、政治角度外,还应该从最能体现本质的意识形态即文化的角度加以定义,即军阀是“以儒家文化为中心,以封建伦常为纽带”。北洋军阀作为一个政治集团,它必然有一种把集团成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精神,否则军就不能成为阀了。袁世凯给北洋军人灌输的就是对他的绝对服从,忠军思想等一套封建伦理观念。后来的吴佩孚在军队中说君臣讲忠义,推行“武神”崇拜;张作霖则依靠江湖义气来维护内部的凝聚力。来新夏把这点加入到定义中,使得定义更加完整。在《北洋军阀史》中,来新夏对“军阀”的定义进行了全面、严密的论述,首先回溯了从《新唐书》到当今古今中外诸家对军阀的有关论述,归纳出他们主要集中从私兵、地盘和武治三点立论。进而对此进行了驳论,认为“凡是确定一个定义和界说,应该用许多事实的比量来验证,看是否讲得通,并且看是否概括得比较完善”,经过比量,认为“为那些军阀下定义的论据,只能作军阀应具备的基本条件,或者说是定义的不完整论据”,没有从内涵上、本质上定义。一个科学概念必须反映事物的本质,一个科学概念的定义必须明确揭示概念的内涵。最后,《北洋军阀史》给予北洋军阀为代表的近代军阀的定义是“以一定军事力量为支柱,以一定地域为依托,在‘中体西用’思想指导下,以封建关系为纽带,以帝国主义为奥援,参与各项政治、军事及社会活动,罔顾公义,而以只图私利为行使权力之目的之个人和集团。”

历史是由人物和事件组成的,并且以事系人,要研究北洋军阀这一军事政治集团,必然要清楚他所参与的重大事件。而战争是北洋军阀进行的主要活动,他们为了扩充地盘,扩大权力,维系和发展本集团的利益,战争是最有效的手段,战争是军阀的本能。通过这本书,我了解了一个不一样的北洋,一个更真实的北洋。有好多事情的真相摆在我们面前,这让我对历史,对探求历史的真相更加有兴趣。

第19篇:建筑史读后感

读《地球的胸花》有感

——108处奇景聚集北纬30度

这学期老师为了让我们多看书,布置了“读后感”的作业,我花了3天的时间简单的浏览了一遍这本《地球的胸花》,让我对人类文明以及大自然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这本书主要介绍了地球北纬30°上的108处奇景。这里有世界上最恐怖的魔鬼区域和死亡之地,有地球上最惊人的巧合和无法解释的宇宙魔力。翻开历史的篇章,它犹如一条死亡飘带,处处都沾染着生命的鲜血。莫名其妙的飞机失事、踪影全无的神秘失踪、神出鬼没的幽灵潜艇,还有地球山脉的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和海底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全部都汇集在这条神秘的北纬30°线上。

——北纬30°,吸引眼球的地方

都说北纬30°奇美,看了这本书后确实吸了我。壮美的大海、凄美的死海、纯美的雪山、恬美的古堡、完美的建筑,瑰丽的峡谷、美丽的生物、绮丽的山岳、绚丽的溶洞、华丽的宫殿„„

无限风光尽在北纬30°。端详地球仪,北纬30°位于地球的胸部,兼有峰顶和海沟,容纳了地球最美丽的风光,恰似地球的美丽胸花,俘虏了所有人的眼睛。

北纬30°,又是众多史前文明的聚集地。这里有庄严神秘的金字塔,有沉入海底静寂千年、曾经高度文明的大西洲,有通往天庭的巴别通天塔,有岁月更替中默默望着远方的狮身人面像,还有那些曾经繁华而今逝去的古城堡和历史文明所遗留下的艺术杰作„„

北纬30°,还似一根丝线,将地球上最为亮丽的、神奇的风景一一串起。从世界最深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到世界最窄的虎跳峡,从集天下之大成的黄山到有着“江南第一仙峰”之称的三清山,从世界特级洞穴腾龙洞到有着世界之最的卡尔斯德洞窟,从珍稀的大熊猫栖息地到神秘的神农架野人„„

——文明篇·史前文明:大西洲

我想在这里特别介绍下大西洲——埋葬海底的文明帝国。因为曾经只知道地球上有五大洲四大洋,从来没听说过有个大西洲,所以它让我特别的感兴趣。书中说2400年前,古希腊著名学者柏拉图,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有绵延的山群和肥沃的平原,那里有可通航的河流和富饶的矿藏,那里是人们向往的世外桃源,这就是已经沉没的文明——大西洲,一个地球上的伊甸园。 书中还说,传说一万两千年以前,大西洲上曾经有个奇妙的国家叫大西国。科学家们也在百慕大三角区的一个海底平原上,发现了一座方形古城。所以关于曾经存在过大西洲的传说已经被证实,但有关大西洲所在的地点至今还争论不休,不过,至今能证明在欧洲和美洲大陆之间的大西洋里的确曾有块陆地。因为从现已发现的一些古代地图来看,在美洲现在的海岸和非洲、欧洲大陆之间的确曾经有一块陆地。至于大西洲消失的原因,科学家们大概研究出,是大约1万年前,一颗直径为10千米的小行星突然脱离了自己的轨道,一雷霆万钧之势扑向地球,在到达离地面400千米的空中时,小行星开始燃烧,两块重达上万亿吨的

大碎片,把大西洲撞出两个大坑,形成了波多黎各海底的两个凹陷地带,还引起了火山爆发、地震和海啸,顷刻间,大西国便沉入了海底。

今人试图揭开大西洲之谜,对其位置的假设以及消逝的原因却似乎让它在迷雾的海洋中越沉越深。从瑞典到南非,从北冰洋到斯里兰卡,也许它们中的一个是人们千辛万苦想求得的答案。或许,大西洲埋葬在一个出人意料的地方。

简单的看完这本书,让我感觉它把世界的多种极致之美在这里汇聚。浓烈的色彩,迥异的现象,碰撞出一道瑰丽的彩虹。书中最惊世的108处世界景观,500余幅震撼人心的美景画面,15万字优美流畅的文字,锻铸出一段绚丽的地理传奇。

泡杯咖啡,打开书本,将北纬30°线造设的玄幻风景一一走遍,在轻轻地触摸和叩问中,我不经意发现自己从此相信奇迹,在反复咀嚼和品味中,我产生了一种想要背起行囊,向生命极限挑战的念头!

第20篇:中国航空史读后感

《中国航空史》读后感

ZY1104220 杨丰娜

近期,我读了《中国航空史》这本书,感触很深。《中国航空史》这本书实事求是地记述了中国航空事业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兴衰和演变过程,探讨了不同历史条件下的发展特点和规律,它采用编年体和记事体相结合的体裁,史论结合,上至远古,下及本世纪初,涉及航空神话、传说、故事以及军航、航空工业、民航、航空教育、航空科技、航空体育等各个方面,是一部资料翔实、具有较高实用和收藏价值的史书。通过读这本书,我了解了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过程,看到我国曾经有这么多值得骄傲的航空成果,更加激发了我的民族自豪感,令我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祖国的航空事业中去。

由于我是航空发动机专业的学生,在本科的学习过程中,我对中国航空事业的印象一直持保留意见,确实,由于各种原因,我国曾经的航空事业发展是不尽如人意的,虽然我国的航空事业在建国以来,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相比发达国家,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而在过去,我们国家对航空事业的重视程度也不及其它一些重要行业,着实让我感到愤懑。但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心头的乌云驱散了,这本书以气势磅礴的语言向我说明:我国的航空事业将要发展,并且一定会发展的更好!那个时代不会太远了,我国已将航空发动机研制工作列为“十二五”重大专项计划,每一个航空人都应感到欢欣鼓舞,因为我国的航空事业将迎来一个春天!

中华民族自称为“龙的传人”,在我们的祖先心中,很早就产生了像神龙那样凌云御风、翱翔天宇的渴望。在这种幻想的激励下,我们的先辈不断地进行着制造飞行器械的探索。虽然由于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重文轻理”思想的压制,它们没能得到进一步发展,但却给后世航空器的研究以重大的影响和启迪。

中国的近代航空始见于清朝末年,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国门打开,西方的大量学说涌入闭关自守了几千年的中国,现代航空知识也随之传入,国内出现了许多介绍氢气球、飞艇和飞机的文章及图片。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摸索中国自己的航空道路。其中最有名的当属爱国华侨冯如,冯如是当时中国最有成就的飞机设计师和飞行家,他制造的飞机在当时已达到了国际水平,确实值得国人骄傲。在众多先行者的不懈努力下,再加上军阀混战中飞机成了实力的象征,旧中国终于成立了一些飞机修理厂、飞机制造厂,开始仿制国外飞机,但仅局限于机体制造和装配,许多重要部分如发动机、金属螺旋桨等则完全依赖于进口国外成品,而且当时中国使用的绝大部分飞机都还是从国外购买的。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期间开始了中国航空工程人材的培养,国内成立了一些航空学校和飞行训练机机构,更有少数留学生负笈海外,钱学森、吴仲华便是其中的佼佼者。正当中国航空工业的萌芽在逆境中顽强生长时,战乱频起。从1910年清政府在南苑设厂制造飞机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近四十年的时间中国虽然在航空方面积累了一些基础,但从来也算不上是独立的航空工业。再加上抗战中日军的轰炸,解放战争中国民党溃败时的破坏以及战乱中机厂的多次搬迁流失,设备损失殆尽,工厂残破瓦解。到新中国成立时,除了留下一些航空技术人才之外,仅有的一些微薄基础已荡然无存。

航空工业是一个国家的国防要害工业,我国虽然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列,但相比美国、英国等航空大国,我们仍然有很大差距。这对我们航空业的科研工作者来说,是压力,也是动力。我们深知,航空工业的核心技术是不能指望从发达国家那里得来的,我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我国自己的航空科研体系,这样才能不受制于人,这样才能真正不负一个大国的名声和实力。我们新一代的航空人,更肩负着祖国的航空梦想,肩负着国防安全和民族荣辱的责任,我们必须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必须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不负祖国和人民的期望。

我们今天蓬勃发展的航空工业,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一步一步,一砖一瓦地建设

起来的。五十年以来,无数航空工作者为了新中国的航空事业献出了毕生的心血,终于使我国跨入了航空大国的行列。虽然与当今俄美等航空强国相比,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中华民族历来就是勤劳、勇敢而智慧的,只要我们一如既往地发扬艰苦创业,不懈进取的精神,龙的传人终有一天将走在世界航空的最前列!

《三史读后感.doc》
三史读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工作心得体会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读后感观后感学习培训心得体会作风建设心得体会党员心得体会其他心得体会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