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精卫填海教学设计(全文)

2020-03-02 23:41:10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古文《精卫填海》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山海经》是一部先秦古籍,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地理书,它主要记述古代地理、物产、巫术、医药、民俗等方面的内容,也保存了不少的神话。

学情分析:

我们班的学生已经接触了一学期的小古文,有了一定的古文基础。

教学目标:

培养孩子古文兴趣,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将故事复述出来。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将故事复述出来。

难点,培养孩子古文兴趣。

教学方法:新授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喜欢听神话故事吗?有这样一只鸟,他外形像乌鸦,白色的嘴,红色的爪子,这只小小的鸟却有一个大愿望——他想把大海填平!有没有同学知道这只鸟叫什么?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只精卫鸟为什么想把大海填平呢?

二、初读古文,读准字音

自读古文,注意字音。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 jiū )之山,其上/多柘( zhè )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 huì )、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 xiāo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wèi)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 yīn )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重点指正字音:

发鸠山(jiū)

柘木(zhè) 白喙 (huì)

自詨(xiāo) 少女(shào)

溺(nì)

衔(xián)

堙(yīn)

再读古文,试着理解古文文意

三、再读古文,解析文义

重点字词:

文:花纹(纹)

首:头(昂首阔步、首饰)

喙:鸟兽的嘴

詨:呼叫

是:这,指精卫鸟

少女:小女儿

溺:淹没

故:所以

为:变成

堙:填塞

译文:又(再)向北二百里,有座叫发鸠的山,它的上边长着很多柘树;在这座山上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有花纹的脑袋,白色的嘴,赤色的脚,名字叫“精卫”,它的叫声很象自己在呼叫自己。这种鸟原本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字叫女娃。女娃到东海去游玩,溺水淹死而没有返回,所以就成为精卫鸟。精卫坚持衔西山的树枝和石块,决心用来填平东海。漳水河从发鸠山流出,向东一直流入黄河。(然后再流入东海。衬托精卫填海,路途遥远)

四、我是故事小能手

精卫填海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故事。

炎帝有一个女儿,叫女娃。女娃十分乖巧,黄帝见了她,也都忍不住夸奖她,炎帝视女娃为掌上名珠。

炎帝不在家时,女娃便独自玩耍,她非常想让父亲带她出去,到东海——太阳升起的地方去看一看。可是因为父亲忙于公事:太阳升起时来到东海,直到太阳落下;日日如此,总是不能带她去。这一天,女娃没告诉父亲,便一个人驾着一只小船向东海太阳升起的地方划去。不幸的是,海上突然起了狂风大浪,像山一样的海浪把女娃的小船打翻了,女娃不幸落入海中,终被无情的大海吞没了,永远回不来了。

女娃死了,她的精魂化作了一只小鸟,花脑袋,白嘴壳,红脚爪,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所以,人们便叫此鸟为“精卫”。

精卫痛恨无情的大海夺去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她要报仇雪恨。因此,她一刻不停地从她住的发鸠山上衔了一粒小石子,展翅高飞,一直飞到东海。她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回翔阒,悲鸣着,把石子树枝投下去,想把大海填平。

大海奔腾着,咆哮着,嘲笑她:“小鸟儿,算了吧,你这工作就干一百万年,也休想把我填平!”

精卫在高空答复大海:“哪怕是干上一千万年,一万万年,干到宇宙的尽头,世界的末日,我终将把你填平的!”

《精卫填海》小古文教案

《精卫填海》教学设计

精卫填海教学设计

精卫填海教学设计

《精卫填海》教学设计

精卫填海教学设计

《精卫填海》教学设计1

《古文》教学设计

三年级传统文化《精卫填海》教学设计

《精卫填海》教学反思

《古文精卫填海教学设计(全文).doc》
古文精卫填海教学设计(全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