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梁衡)sjsn

2020-03-02 07:09:31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读后感(梁衡)

走进灵魂的文字

--我读梁衡 吴中路小学

梁衡先生最早是以其山水游记散文《晋祠》而闯进我阅读视野的,此后,我便留意起这位官员作家,他竟没有让我失望。

《晋祠》是梁衡1982年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作品,当年即入选中学语文教材。后来他的散文《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也入选中学教材。读到这样美妙的文字,就让我格外地关心梁衡其人其文起来。

梁衡,山西霍县人,1946年出生,1968年人大毕业。长期在基层当记者,曾任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以及新近出版的《追寻遥远的美丽》等。作品曾多次获奖。

多年来,他的很多山水散文和政治大散文都是零零散散地从报刊上阅读到的,要是能有一本梁衡先生的散文合集来收藏,该有多好!功夫不负有心人,去年,我还真在常武购书中心购到了这样的集子,是海天出版社出版的《追寻遥远的美丽》,2002年5月第1版,几乎收录了梁衡所有的散文作品,淡雅的封面装帧,厚厚的一大本,让人爱不释手。

梁衡早期作品十分擅长描摹山水,\"晋祠的美,在山,在树,在水。\"\"这里的水,多、清、静、柔。\" 三句六字,揭开了晋祠美之所在,一句四顿道出流水诱人之处。

这种写山、写水、写景的模式,并不是梁衡所追求的惟一意境,他要\"求真、求新、求美\",把自然与政治、把山水与伟人融为一体,推出一种新的\"政治散文\",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大胆的尝试。\"知人以论世,读诗以观心\",用这句话去衡量梁衡的\"政治散文\"再贴切不过。你看,《特利尔的幽灵》中的马克思、《这思考的窑洞》中的毛泽东、《大无大有周恩来》中的周恩来、《一座小院和一条小路》中的邓小平。在梁衡笔下写得既深邃,又耐读。

梁衡的政治散文偏重\"大事、大情、大理\",笔下也多是一些\"大人物\",尤其以政治家为多,今人中他选择写马克思、毛泽东、瞿秋白、邓小平、周恩来,古人中他写诸葛亮、范仲淹、柳永、韩愈、辛弃疾、林则徐。\"这些人物都是我喜欢的,第一,他们在事业上都有所成就;第二,他们都有独立的人格;第三,他们大都有悲剧色彩,都为后人留下一点遗憾。鲁迅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裂给人看。\"梁衡自己这样说。 梁衡写人物,通过考察他们的成功与失败、奋斗与牺牲、欢乐与悲伤的人生经历,而致力于发现人物的思想和人格内涵,进而去追寻人生于天地之间的终极意义,去拷问一个人之于历史长河的创造和贡献价值。读着读着,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仿佛跃然纸上,让人走进了他们的灵魂深处,震撼心魄!

掩卷暇思,其《觅渡觅渡渡何处》、《大无大有周恩来》和《跨越百年的美丽》等三篇极品,实乃不可多得之作。

在《觅渡觅渡渡何处》里,我看到了一个毕生都在\"觅渡\",直到临死前一刻还在探究生命归宿的瞿秋白形象。秋白的一生充满了一种不寻常的悲怆之美,唯其悲怆和不寻常,才使他短暂的一生更具分量。\"一个人无才也就罢了,或者有一分才干成一件事也罢了。最可惜的是他有十分才只干成了一件事,甚而一件事也没有干成,这才叫后人惋惜。\"对生,秋白本来才华横溢,如果他静坐书斋,作文、绘画、行医、治印,必能真正实现他的文化价值,但他不怀才自惜,一旦民族大众需要,就以书生之躯扑向大风大浪,好像用一块纯玉代替一块石头,去堵决口。对死,秋白不追求轰轰烈烈,而以柔弱之躯,靠理性力量淡然处之。对名,秋白在生命就要画完整句号之时,偏偏抢着写了一篇《多余的话》,将自己的灵魂仔仔细细剖析一遍,向世人昭示他是一个多重色彩之人。对此,梁衡写道:\"当我们只看他的事业,看他从容赴死时,他是一座平原上的高山,令人崇敬;当我们再看他对自己的解剖时,他更是一座下临深谷的高峰,风鸣林吼,奇绝险峻,给人更多的思考。\"秋白的女儿瞿独伊读过《觅渡》之后,在致梁衡的信中说:\"父亲一生磨难多,争议多,先生的一支笔概括了父亲的一生,提炼了他生命的精华。让没有读过党史的人,也能清晰地感到父亲的思想脉络,和他对党对国家的赤子之心。\"

读《大无大有周恩来》,我觉得最撼人心魄、最摧人肝胆的,是讲周恩来的第五个\"无\":劳而无怨。起段劈头一句就是\"周总理是中国革命的第一受苦人\",接下去便直言\"他的过人才干害了他,他的任劳任怨的品质害了他\"、\"他被人们作为平衡的棋子,或者替罪的羔羊\"、\"哀莫大于心死,苦莫大于心苦,但痛苦更在于心虽苦极又没有死\"。整篇文章写了周总理一生中六个方面的\"惊人之无\":死不留灰,生而无后,官而不显,党而不私,劳而无怨和去不留言。而正是从这\"大无\"之中,作者又分明发现了他的主人公所拥有的\"大有\":大智、大勇、大才、大貌,还有大爱和大德。作者从这鲜见的人生范例中,看到了一种崇高的生命的哲学:\"当人格的力量达到一定强度时,它就会迅如光速而追附万物;穹庐空间而护佑生灵。\"

1998年,为纪念居里夫人发现放射性元素镭一百周年,梁衡发表了《跨越百年的美丽》,其中写道:\"有的人止于形,以售其貌;有的人止于勇,而呈其力;有的人止于心,只有其技;有的人达于理,而用其智。诸葛亮戎马一生,气吞曹吴,却不披一甲,不佩一刃;毛泽东指挥军民万众,在战火中打出一个新中国,却不背枪支,不受军衔。大音希声,大道无形,大智之人,不耽于形,不逐于力,不持于技。他们淡淡地生活,静静地思考,执着地进取,直进到智慧高地,自由地驾驭规律,而永葆一种理性的美丽。\"作者认为居里夫人就是这样一位挺立在智慧高地的伟人。

其他如评价辛弃疾的《把栏杆拍遍》、评价韩愈的《读韩愈》、评价范仲淹的《青州说寿:一个永恒的范仲淹》等等,无一不是层层剖析,情理交融,揭示出他们闪光的人格。正因为如此,他笔下的人杰鬼雄,才能以更新、更高、更实的形象立于读者面前,让读者与他所描写的人物心灵相通,思接千载。

梁衡不是思想家。但在我看来,他思索的成果,远在当今某些\"思想家\"之上。所以他的很多文章一出,立即就有全国数百家报刊转载,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为官而有时间为文,为文而有胆识断人,而判断一个人又立即让你直达他的灵魂,确实不简单。字里行间,难道我们就不能读出生命的要义和人格的魅力吗?

读后感(梁衡)sjsn

梁衡散文集读后感

《梁衡散文》读后感

《梁衡散文》读后感

梁衡论文

夏 梁衡

梁衡作文素材

梁衡《夏感》

梁衡经典散文

壶口瀑布 梁衡

《读后感(梁衡)sjsn.doc》
读后感(梁衡)sjsn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