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衡论文

2020-03-03 16:43:03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至文至情之美

——浅谈梁衡人物散文

叶海静

对于现在的散文,季羡林老先生在《追求一个境界——谈梁衡的散文》中认为在中国散文坛上有两个流派。一个是“松散派”:信手拈来,随随意意,松松散散,没有固定的结构、布局,集中表现一个“散”字。与之相反的是“经营派”:讲究谋篇布局,锤炼词句。他说,“在中国文学史上,散文大家的传世名篇无一不是惨淡经营的结果。我窃附于‘经营派’。我认为,梁衡也属于‘经营派’,而且他的经营还非同寻常。即以他的写人物的散文来说,一般都认为,写人物能写到形似,已属不易,而能写到神似者则不啻为上乘。可是梁衡却不以神似为满足,他追求一种更高的水平,异常执着地追求。”对于梁衡的评价,季老是讲得非常中肯的。在人物散文中,梁衡汇集人生的体验,以一个“知己”般的身份,书写人物的故事,把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事情写出别样的味道,让读者有了不同以往阅读收获。毫不夸张地说,他在自己所有的人物散文中,一次又一次地带给了我们惊喜与感动。

看他的人物散文,首先是被其中的那一个个历史英雄人物所打动。其中每个人物都是我们国人所熟悉的,可是在梁衡的带领下,我们又看到了他们在人生失意之时,不为人所熟悉或是所知的可歌可泣的一面。韩愈柳永被“奉旨填词”,在社会这架大算盘上受命运的摆弄,但是却在自身这架小算盘上拨着算珠,把才华、时间、精力、意志、学识、环境统统变成了由自己支配的珠子,创造了词的奇迹。辛弃疾行伍出身,以武起事,曾经叱咤风云,但却是命运多舛,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把栏杆拍遍,最终以文为业。林则徐为救国家,在成了近代史上的第一禁烟英雄的同时,被皇帝发放伊犁效力赎罪,却又在新疆做起了为国效力的大事,以罪臣之名,行忠臣之事。瞿秋白以文人的身份投身于政治,在生命的危难关头又以文人的儒雅就义,坦荡得如一张白纸……在他的人物散文中,

每个人物都有着一种强大的人性魅力,吸引着世人。他们活得真实,魅力极大,责任心强,有着一颗救世救民的大心;为了坚持正义、理想、价值而不屈不挠,透露着一股股的悲壮美。诸葛亮的“鞠躬尽瘁”,魏征的“居安思危”,范仲淹的“先忧后乐”,周恩来的“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邓小平的“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在他们身上“先忧后乐”的传统政治理念得到了一脉相承。而梁衡自己所提倡的在散文中写“大事、大情、大理”的主张,则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给读者的精神带来了一次次的洗礼。

“绚烂之至是简朴”。在人物散文中,我们看不见梁衡在风景类散文中所表现的老练、绚烂文笔,反而是一种简朴、平实,但中间却有着思想的重量。《百年明镜季羡老》中,语言朴素,但是情感真挚,态度谦逊,读来非常感人。而在《大有大无周恩来》中,更是以一种朴素之至的语言对共和国的第一位总理进行了热情洋溢的歌颂,真诚地去写周总理人格上的伟大。读他的文字,可以感受到他对总理的一种发自内心的敬仰,和一种刻骨铭心的认同感,以及作家自身为社会、为国家宣扬“至理”所流露出的一身强大的时代使命感。

其实,在这些平实而有力的文字背后,是作者本人的那一颗激情澎湃、热血沸腾的心。许多人在看梁衡的人物散文时,会被他的文笔带入一个个澄明真实的世界之中,感人物的悲欢离合,与他们一起欢乐、悲伤、大笑、哭泣……如果说我们被瞿秋白临死时的淡然、周总理的大有大无、林则徐的凛然之气、韩愈的坚持等等感动,那么给读者带来这种人格震撼的恰恰是梁衡的那一颗激情澎湃、热血沸腾的心。抚栏杆,他感受的是辛弃疾内心的无比痛苦;观小路,他看到的是小平同志的忍辱尽心艰辛;视红船,他感慨的是共产党初建时的风雨飘摇;思红毛线、蓝毛线,他体悟的是领袖们的质朴可敬……为了写这些可歌可泣的人物,梁衡渡重洋、访故里、寻遗迹,用自己的那颗赤子之心去体察!只有一个能真正体察他人,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人,他的文笔才有可能会写出拥有重量的文字,才能让世人看到了那些千古风流人物的另一面生活状态,并为之澎湃、唏嘘。他内心澎湃的激流,汹涌于他的笔墨

背后。朴实的文字包裹的是一颗平实、善良、澄明、纯净的心。梁衡,以一颗赤子之心生活于世,以一颗赤子之心体察世事,以一颗赤子之心书写笔下的大人物。

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中国古代文人一直是把对政治的关心作为一种共有的情怀。梁衡倡导进行政治散文写作,在他的文字中,透露着对国家的爱与对党的尊敬。作为一名作家,梁衡站在时代长河之上,看江水东流,大浪淘沙,思量那些风流人物的思想重量,党对国家的指引意义。在《觅渡,觅渡,渡何处?》、《这思考的窑洞》、《大有大无周恩来》、《一座小院和一条小路》、《一个大党和一只小船》、《红毛线、蓝毛线》等这些文章中,他主动走进政治,走入党的历史,以一个有着责任感的公民形象在歌颂。我们看到一个个“把革命投入人生”的党中老一辈,在他们的身上,寄托着梁衡对党的尊敬,流淌着的是梁衡对党的信任。梁衡不仅在文章中为党歌颂,而且不回避令人头疼不已的政治,在党犯错的时候,心痛之情在字间流淌。可是,梁衡在文字中透露出来的更多的是对党,对民族与国家的信心。正如他自己写到的:“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悲哀的民族;一个犯了错误而又不知反思的民族是更悲哀的民族;一个学会在失败中思考的民族才是真正了不起的民族。不要忘了,正是“*”浩劫之后的大思考才成就了今天的复兴。”

梁衡在2009年11月13日的《留给我们的文化思考和政治财富》主题演讲中,剖析了为官做人之道,指出忧国思想是政治财富。梁衡赞美诸葛亮,魏征,范仲淹,周恩来,邓小平,赞美在他们身上一脉相承的“先忧后乐”的政治理念。其实,我们也要赞美梁衡,在他的身上,我们读者也看到了“先忧后乐”这一政治理念的传递与接力。季羡林老先生在《追求一个境界——谈梁衡的散文》还这样评论他:“梁衡是一位肯动脑、很刻苦,又满怀忧国之情的人。他到我这里来聊天,无论谈历史、谈现实,最后都离不开对国家、民族的忧心。难得他总能将这一种政治抱负,化作美好的文学意境。在并世散文家中,能追求、肯追求这样一种境界的人,除梁衡以外,尚无第二人。” 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作家,他认真实

践并履行着自己的职责。

感谢梁衡,在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依旧向我们传递着生活的精神勇气,书写着人类的至真之理,让我们能以更加积极的状态去面对生活与历史。

中考链接梁衡作品:《匠人与大师》(20l0年河南省)

《母亲石》(2010 年连云港市 )

《人人皆可为国王》(2010年巴中市)

中考真题回放:

阅读下文,完成13—16题。(共12分)

匠人与大师

①在社会上常听到叫某人为“大师”,有时是尊敬,有时是吹捧。又常不满于某件作品,说有“匠气”。匠人与大师到底有何区别?

②匠人在重复,大师在创造。一个匠人比如木匠,他总在重复做着一种式样的家具,高下之分只在他的熟练程度和技术精度。比如一般木匠每天做一把椅子,好木匠一天做三把、五把,再加上刨面更光,合缝更严等等。但就算一天做到100把也还是一个木匠。大师则绝不重复,他设计了一种家具,下一个肯定又是一个新样子。判断他的高下是有没有突破和创新。匠人总在想怎么把手里的玩艺儿做得更多、更快、更绝;大师则早就不稀罕这玩意,而在不断构思新东西。

③匠人在实践层面,大师在理论层面。匠人从事具体操作水平的上限是经验丰富,但还没从经验上升到理论。虽然这些经验体现和验证了规律,但还不是规律本身。大师则站在理论的层面上,靠规律运作。□甲面对一片瓜地,匠人忙着一个一个去摘瓜,大师只提起一根瓜藤;面对一大堆数字,匠人满头大汗,一道接一道地去算,大师只需轻轻给出一个公式。匠人常自持一技,自炫于一艺,偶有一得,守之为本;大师视鲜花掌声为过眼烟云,进取不竭,心犹难宁。居里夫人把诺贝尔奖章送给小女儿当玩具,但是接着她又得了一个诺奖。④匠人较单一,大师善综合。我们常说一技之长,一招鲜,吃遍天,这是指匠人,大师则不靠这,他纵横捭阖,运筹帷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因为凡创新、创造,都是在引进、吸收、对比、杂交、重构等大综合之后才出现的。当匠人靠一技之长,享一得之利,拿人一把,压人一筹时;大师则把这一技收来只作恒河一沙,再佐以砖、瓦、土、石、泥,起一座高楼。牛顿、爱因斯坦成为物理大师并不只因物理,还有更重要的数学、哲学等。一个画家,当他成为绘画大师时,他艺术生命中起关键作用的早已不是绘画,而是音乐、文学、科学、

政治、哲学等。而一个社会科学方面的大师要求更高,马克思、恩格斯是一部他们那个时代的百科全书,毛泽东则是当时中国政治、军事、文学的宝典。

⑤这就是大师与匠人的区别。研究这个区别毫无贬损匠人之意,大师是辉煌的里程碑,匠人是可贵的铺路石。世界是五光十色的,需要大师也需要匠人,正如需要将军也需要士兵。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这个世界需要人们有一个较高的追求目标。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将军总是在优秀的士兵中成长起来的。当他不满足于打枪、投弹的重复而由单一到综合,由经验到理性,有了战役、战略的水平时他就成了将军。□乙鲁班最初也是一名普通木匠,当他在技术层面已经纯熟,不满足于斧锯的重复,而进军建筑设计、构造原理时,就成了建筑大师。虽然从匠人而成为大师的总是少数,但这种进取精神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动力。古语说,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要是人人都法乎其下呢?这个社会就不堪设想。

⑥我们可能在实际业绩上达不到大师水平,但至少在思想方法上要循大师的思路,比如力求创新,不要重复,不要窃喜于小巧小技,沾沾自喜。对事物要有识别、有目标、有追求。力虽不逮,心向往之。在个人有了这样一种心理,就会有所上进;在民族有了这样一个素质,就会生机勃勃;在社会有了这样一个氛围,就是一个创新的社会。

(作者:梁衡,有改动)

1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14.第③段、第⑤段画横线的句子分别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15.笫④段中有一个事实论据不恰当,请找出来并说明理由。(2分)

16.请简述本文的论证过程。(4分)

参考答案:

13.我们不应满足于敝“匠人”,要有较高目标、有追求、有不断创新的精神。(2分。意思对即可。若只答匠人和大师的区别不给分)

14. □甲:比喻论证,把匠人凭经验做事比作一个一个摘瓜,把大师按规律做事比作提瓜藤,生动形象地论证了匠人在实践层面,大师在理论层面。对比论证,用匠人和大师不同的摘瓜方式作对比,突出大师已上升到理论层面,靠规律运作。(答出一种即可)

□乙:举例论证,以鲁班由匠人到大师的经历为例,令人信服地证明了只有追求更高的目标才会断进步的道理。(一处2分,共4分)

15.画家的事例不恰当。第④段阐述的观点是“匠人较单一,大师善综合”,而这个论据的重点在目标和信念上,不能很好地证明观点。(意思对即可。2分)

16.先从三个方面分析匠人和大师的区别,然后揭示研究这种区别的目的,提出中心论点,最后总结全文。(意思对即可。4分。只答“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给1分)

作者介绍:梁衡,1946年出生于山西霍州,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中国记协特邀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在散文创作方面,过去二十年他主攻山水散文,深得古典山水文章的传统,行文草本有灵,水石有韵。近年来又致力于人物散文。

夏 梁衡

梁衡散文集读后感

梁衡作文素材

梁衡《夏感》

梁衡经典散文

读后感(梁衡)sjsn

《梁衡散文》读后感

壶口瀑布 梁衡

读梁衡散文

读后感(梁衡)sjsn

《梁衡论文.doc》
梁衡论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