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资料

2020-03-03 05:46:58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真题汇编试卷

(一)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1.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一部教育著作是()。(河南新乡) A.《学记》B.《论语》

C.《论演说家的培养》D.《理想国》2.下列哪一观点是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浙江省) A.美德是否可教B.教学具有教育性

C.人的和谐发展和年龄分期D.教育即生活3.所谓在教学时要“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是指教师要有()。(安徽省) A.针对性B.逻辑性C.知识性D.创造性4.“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属于()。(云南省) A.接受学习B.发现学习

C.意义学习D.机械学习5.“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体现了()的教育目的观。(浙江省)

A.教育无目的论B.社会本位论

C.科学本位论D.个人本位论6.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对突发性事件(例如化学实验事故)作出迅速、恰当的处理被称为“教育机智”。这反映了教师劳动的()特点。(九江市) A.复杂性B.示范性C.创造性D.长期性

7.布鲁纳认为,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为()。(湖州市) A.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B.综合课程理论

C.实用主义课程理论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8.觉察刺激之间微弱差别的能力称为()。(昆明市) A.绝对感觉阈限B.绝对感受性

C.差别感觉阈限D.差别感受性9.“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描述的是()。(浙江省) A.适应现象B.听觉适应

C.嗅觉刺激D.味觉刺激10.班级组织建构的首要原则是()。(浙江省) A.有利于教育的原则B.目标一致的原则

C.可接受性原则D.有利于身心发展的原则11.心理咨询的根本目标是()。(浙江省) A.解除学生的心理困扰,度过当前危机B.学会自己独立处理类似问题

C.建立对咨询人员的信任D.学生对咨询过程的积极参与12.北京史家胡同小学开展“小博士”工程,利用课余时间,少则两周,多则三四个月,自己研究探索一个专题或完成一部童话作品。此活动的开展体现了()。(湖北省黄石市) A.循序渐进原则B.启发性原则

C.直观性原则D.理论联系实际原则13.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叫()。(浙江省) A.前摄抑制B.倒摄抑制

C.消退抑制D.超限抑制14.实施义务教育()。(沈阳市) ①是国家对人民的义务②是学生对家庭的义务 ③是家长对国家和社会的义务④是公民应尽的一项基本义务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15.现有一个目标(目的),它与当前的状态之间存在着差别,人们认识到这个差别,就要想出某种办法采取活动(手段)来减小这个差异。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策略是()。(贵州省) A.爬山法B.逆向工作法

C.手段—目的分析法D.尝试错误法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空1分,共15分)在下列每小题的空格上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不得分。 1.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指出:“终身学习是21世纪人的通行证。”终身学习又特指“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这是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也是每个人一生成长的支柱。(安徽省) 2.“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反映的教学原则是_____________。(湖北省)

3.《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重点培养学生的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广州市番禺区) 4.现代教育理论认为,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是教育活动中的两个基本要素。(湖北省黄石市) 5.当代西方学习理论中最具势力和影响力的三种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学习论、认知主义学习论和_____________。(湖北省黄石市)

6.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_____________。(海南省) 7.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南昌市)

8.清华大学校长在一次开学典礼上说:学校不仅要给学生“干粮”,更要给“猎枪”。“干粮”指_____________,“猎枪”指_____________,这句话强调了学习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吉林省)

1

9._____________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教育活动的依据、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云南省)

10.《教师法》从公民地位、思想品德、_____________、教师专业素养等四个方面规定了教师资格,这是国家对教师的最基本的要求。(浙江省)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教育国家化(浙江省) 2.发散思维(河南省濮阳市) 3.意义学习(贵州省) 4.教学模式(广东省) 5.班主任(浙江省)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1.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基本因素有哪些?(广东省) 2.学校如何实施对家庭教育的指导?(浙江省) 3.促进学生知识和技能迁移应注意什么?(江西省)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10分,共20分)

1.教师资格应具备哪些条件?你对教师聘任制度是怎样理解的?(浙江省)

2.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要走出封闭、狭隘和垄断的阴影,在新的课程环境下重塑自己并界定角色职能。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将发生哪些转变?(海南省)

六、案例分析(15分)(郑州东区)

一名年轻的老师第一次走上讲台,这是一个学校普遍认为的差班。刚走上讲台,一个男生就站起来问道:“老师,您喜欢不喜欢差生?”老师没有回答,反而微笑地看着他,问道:“你会不会把自己心爱的旧玩具丢掉?”男生想了一会,回答道:“应当不会,我会好好珍藏的。”老师面向全班同学,庄重地说:“我也不会,你们都是我的弟弟妹妹,如果你们有什么缺点,我会帮助你们改正,直到你们改好为止。一名差生是各个方面都不及格的学生,而你们只不过是某些方面有所缺陷。我想,通过努力,大家都会成为优秀的学生。在我的眼里没有差生,只有不努力的学生。”学生们都感动地鼓起掌来。

1.请运用所学知识,结合上述案例分析这段材料体现了哪些德育原则? 2.依据案例说明教师应具备哪些师德? 真题汇编

(一)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A。解析:人类历史上最早、最完整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

2.【答案】C。解析:亚里士多德的和谐教育思想以灵魂论为基础、以培养优良的公民为目标、以德智体和谐发展为内容、以音乐陶冶为途径。其最早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提出按年龄划分教育阶段的主张。

3.【答案】A。解析:“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意为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4.【答案】C。解析:奥苏贝尔指出,有意义学习过程的实质是将符号所代表的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知识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5.【答案】B。解析:“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出自《礼记•学记》,意思是君子如果要教化人民,形成良好的风俗习惯,一定要从教育入手。表达了这样一种治学精神,即教育担负的最大责任不是传承知识,而是移风易俗。“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意为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治理民众,都把教育当作首要的事情。都体现了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

6.【答案】C。解析: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不断更新和教育机智。

7.【答案】D。解析: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提出了结构教学理论和发现式学习法。他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形成和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是在内在动机的推动下,学习者主动对新知识加以选择、转换、储存和应用的过程。

8.【答案】D。解析: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称为绝对感觉阈限,与之相应的感觉能力称为绝对感受性,二者在数值上成反比关系。能觉察的刺激物的最小差异量称为差别感觉阈限或最小可觉差,与之相应的感受能力称为差别感受性,它与差别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

9.【答案】A。解析:“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在心理学中把这种现象称为感觉的适应。适应现象指的是在同一刺激持续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产生的感受性提高或降低的变化。

10.【答案】A。解析:有利于教育的原则是班级组织建构的首要原则。

11.【答案】B。解析:心理咨询的根本目标是使来访学生在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可以自己独立处理,而不是动辄就寻找咨询者的帮助。直接目标是咨询者向咨询对象提供心理上的帮助,以使后者克服当前的心理问题,并提高自身应

2

付挫折的能力。

12.【答案】D。解析:学生通过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自己动手研究,这种活动应该属于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13.【答案】B。解析: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的识记和回忆起干扰作用。倒摄抑制: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消退抑制:是指条件反射由于没有受到强化而发生的抑制。超限抑制:指当刺激物过强、过多或作用时间过久时,神经细胞不但不能引起兴奋,反而会发生抑制。它能使神经细胞免于因兴奋过度而耗尽,因而又叫保护性抑制。

14.【答案】D。解析: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选项中的①对应国家,③对应家庭,④对应社会。正确答案是D。

15.【答案】C。解析:手段—目的分析法指认识到目标与自己当前的状态的差别,想出办法来缩小这种差异,从而达到目标的方法。A项爬山法是指经过评价当前问题状态后,限于条件,不是去缩小,而是去增加这一状态与目标状态差异,经过迂回前进,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总目标。B项逆向工作法也叫目标递归策略,这种策略是从目标状态出发,按照子目标组成的逻辑顺序逐级向初始状态递归。D项尝试错误法指经过多次尝试错误,最后找到答案。

二、填空题

1.学会共处2.理论联系实际

3.创新精神;实践能力4.教育者;受教育者 5.人本主义学习论6.探究学习

7.学校;地方;国家8.知识;学习方法 9.教育目的10.教师职业素养

三、名词解释 1.教育国家化:指把教育纳入国家活动之中,用行政手段发展公立学校体制,用法律的手段确立义务性的国家教育制度。 2.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大量独特新信息的一种能沿不同方向进行的思维形式。

3.意义学习: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与机械学习相对的概念,指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建立实质性的和非人为的联系。 4.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通常包括五个因素,即理论依据、教育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教学评价。

5.班主任:是指在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教学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与生活等工作的教师,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校办学思想的贯彻者,是联系班级任课教师和学生团队组织的纽带,是沟通学校、家长和社会的桥梁。

四、简答题 1.【答案要点】

(1)教学目标是否明确;

(2)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的高低; (3)教学内容正确与否; (4)教育方法是否恰当; (5)教学结构是否紧凑; (6)教学组织是否合理。 2.【答案要点】

(1)帮助家长组成家庭教育合力,发挥带头示范作用。 (2)帮助家长不要向孩子提出超过实际的目标。

(3)帮助家长树立高尚的品德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4)帮助家长更新成才观念,明确培养目标。

(5)帮助家长把积极健康的社会信息纳入家庭教育轨道。 .【答案要点】

(1)注意教学材料和内容的编排; (2)改进教材呈现方式;

(3)提高基本知识的概括化水平; (4)加强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训练;

(5)加强教学方法的选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五、论述题 1.【答案要点】

(1)教师资格的基本条件是:中国公民身份、思想品德条件、学历条件和教育教学能力条件。

3

(2)教师聘任制度,是聘任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由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教学需要设置的工作岗位,通过学校和教师签订聘任合同,聘请具有教师资格的公民担任相应教师职务的一项制度。 (3)聘任制的功能:

第一,实行聘任制,有利于提高教师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国家在《教师职务条例》中,对教师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有明确规定。政治思想缺乏和业务能力低的教师,很难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由于实行的聘任制,采用的是评审与考核相结合的办法,既要评审教师的学术水平,又要考核教师任职期间履行职责所取得的工作实绩,并坚持思想政治条件与业务条件并重的原则,因而,从制度上保证了教师队伍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第二,实行聘任制,有利于优化教师队伍结构。这主要体现在岗位结构比例、学历构成和年龄构成三个方面。岗位设置是教师职务聘任的基础。《教师法》对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的学历有明确要求,这是教师聘任制在学历条件上的依据。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教师的学历仍应有相应提高,以便与国际接轨。要提高教师学历层次,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可通过聘任制来促进教师提高学历,否则就不具备聘任资格。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教师队伍的未来趋向。学校可以通过聘任制,鼓励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实现高级职务教师年轻化,增强队伍活力,使教师队伍在各个年龄段上呈有序分布状态,保持教师队伍的持续后劲。 第三,实行聘任制,有利于把考核工作落到实处。《教师法》第二十四条规定:“教师考核结果是受聘任教、晋升工资、实施奖惩的依据”,这是关于教师考核结果效力的法律规定。应当说,教师聘任制促进了考核制度的实行。 2.【答案要点】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六、案例分析 1.【答案要点】

材料主要体现了以下德育原则: (1)导向性原则

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导向性原则是德育的一条重要原则,因为学生正处在品德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方面他们的可塑性大;另一方面,他们又年轻,缺乏社会经验与识别能力,易受外界社会的影响。学校德育要坚持导向性原则,为学生的品德健康发展指明方向。该教师并没有将该班的学生认定为差生,使学生建立了信心,为以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即通过努力一定可以成为优秀的学生,体现了导向性原则。 (2)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该教师没有将该班学生当做差生对待,做到了爱护和尊重学生,同时又要求该班学生要努力,做到了严格要求学生,体现了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3)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该教师根据该班学生的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从正面鼓励教育,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2.【答案要点】 ①教师要忠于我国的教育事业,教育事业是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 ②热爱学生是教师搞好教育工作的前提。 ③教师的言行举止、品德才能、治学态度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做到身体力行,发挥表率作用。 ④教师要有高度的教学机智,能够正确及时地解决课堂上发生的突发事件。 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全真模拟预测试卷4 2010-11-12 17:05:31|中公教育推荐:教师招聘考试网

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全真模拟预测试卷

(四)

总分12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1.以杜威为代表所倡导的教育理论主张被称为()。 A.现代教育派B.传统教育派

C.形势教育派D.实质教育2.根据历史记载,中国有了最早学校教育的形态是在()。

4

A.夏朝B.商朝C.西周时期D.春秋时期3.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共同缺陷是都否认了()。 A.教育的科学属性B.教育的生产属性

C.教育的社会属性D.教育的艺术属性4.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规律,应做到()。 A.循序渐进B.因材施教

C.教学相长D.防微杜渐5.“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把()相隔离。 A.教育与生活B.教育与经济

C.教育与政治D.教育与生产劳动6.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

A.涂尔干B.卢梭C.赞科夫D.福禄贝尔7.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所确定的保护儿童的基本原则不包括() A.无差别原则B.无歧视原则

C.尊重儿童尊严原则D.儿童利益最佳原则8.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属于()。

A.讲授法B.讨论法C.谈话法D.指导法9.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A.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 B.教育者与德育内容之间的矛盾 C.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之间的矛盾

D.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10.新课改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在小学阶段()。

A.以综合课程为主B.以分科课程为主

C.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D.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补充11.“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体现的是()教育思想。

A.课内与课外相结合B.因材施教

C.教学相长D.启发式教学12.区别一名普通的教师和优秀的教师的真正标志是()。 A.是否具有高深的知识B.是否具有很强的科研能力

C.是否具有崇高的威信D.是否能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充分机会13.由于一个学生进步明显,老师取消了对他的处分,这属于()。

A.正强化B.惩罚C.负强化D.消退14.研究认为,为了提高复习的效果,第四次复习的时间应该安排在()。 A.一星期后B.半个月后

C.半年后D.一个月后15.一般来说,有利于解决问题的动机强度是()。 A.强烈B.较弱C.微弱D.中等16.马洛斯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最低的层次是()。 A.生理需要B.安全需要

C.尊重需要D.自我实现的需要17.学生刚学英语时,对26个字母的记忆两头容易,中间难,这种现象的解释是()。 A.痕迹消退说B.动机说

C.同化说D.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18.在教学中讲授“果实”概念时,既选可食的果实,又选不可食的果实(如棉籽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准确地掌握“果实”概念。这是运用了()。 A.正例与反例配合法B.变式法

C.比较法D.直观法19.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 A.形象思维B.聚合思维

C.直觉思维D.发散思维20.鼓励表达、深入共感、身体放松的方式属于咨询中的()。 A.着重训练行为的方法B.着重调整情感的方法 C.着重改变认识的方法D.游戏疗法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下列每小题列出的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正确的,请将其代码填入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1.《论语》中记述孔子教育思想观点的有()。 A.“教学相长”B.“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C.“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D.“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E.“长善救失”2.反映家庭教育中存在问题的说法的是()。 A.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一个分支方法 B.家长对孩子期望偏高

C.片面重视孩子智力开发、文化学习D.不能全面关心孩子的成长

E.经常打骂孩子3.教育目的的确定要符合()的需要。

5

A.社会舆论B.生产力和科技发展 C.个人意志D.社会政治经济

E.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4.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思想,素质教育的内容主要是()。 A.政治素质,思想素质B.道德素质 C.身体素质,心理素质D.个性素质

E.科学文化素质5.我国心理学界比较流行的是品德的四要素说,认为品德是由道德认识、()等心理成分构成的有机整体。

A.道德情感B.道德意志C.道德信念D.道德行为

E.道德理性6.建立学生自主性探索学习基础上的课程,具体结构以单元的形式最为适宜,每一单元至少包括()。 A.主题B.练习题C.任务D.教科书 E.评价标准7.注意的功能有()。

A.调节功能B.维持功能C.抑制功能D.选择功能

E.启动功能8.指导学生怎样集中注意力、设置学习目标、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等,都属于()。 A.元认知策略B.复述策略C.组织策略D.精细加工策略 E.复习策略9.以下属于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是()。 A.敏感性B.流畅性C.灵活性D.独创性

E.发散性10.根据国内外的研究与实践,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大致可划分为三个等级()。 A.一般常态心理B.人格障碍心理 C.轻度失调心理D.严重病态心理 E.精神病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教育方针 2.学校 3.依法执教 4.创造性

5.自我效能感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为什么说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2.教育目的有什么意义?它是由什么决定? 3.你是怎样理解范例教学法的? 4.元认知策略包括什么?

5.影响创造性的因素有哪些?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10分,共20分) 1.联系实际,谈谈目前我国课程改革的特点。

2.试论述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态度与品德。

六、案例分析(20分)

就在今天上午,加伦让我们知道了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因为有事我进教室晚了些,不过老师还没有来。

三、四个男孩子正在逗弄可怜的克洛西——就是那一头红发、残了一只手臂、还有一个卖菜的妈妈的男孩子。他们用尺子戳他,用剥了的栗子壳砸他的脸,恶意地模仿他残臂的姿势,取笑他是个残废,是个怪物。他孤零零地坐在板凳上,脸色惨白,求饶的目光从一个人脸上转向另一个人脸上,恳求他们放过他。可那些人恶作剧的模仿更甚了,他气得全身发抖,满脸通红。突然,一脸坏相的弗兰提跳上一张长凳,装作两臂各挎一只篮子的样子,取笑克洛西那以前常来校门口接儿子的母亲,她现在正卧病在床。许多人开始大笑。克洛西狂怒了,他抓起一只墨水瓶,用尽全力向那坏蛋砸去。可是弗兰提避开了,墨水瓶正砸在刚巧走进来的老师身上。大家全跑回自己的座位上,吓得不敢出声。老师脸色苍白地走上讲台,用严厉的声音责问:“谁干的?”没有人回答。老师提高了声音,又问了一遍:“谁干的?” 可怜的克洛西的不幸似乎感动了加伦,他突然站起身来坚定地说:“是我。” 老师看了看他,又看了看呆坐的学生,然后平静地说:“不是你。” 顿了一顿,他又说:“这一次我不会罚那个犯错误的人的。站起来吧。”

克洛西站了起来,抽泣地说:“他们砸我,还侮辱我,我气昏了头,才扔的。” “坐下吧。”老师说,“欺侮他的人,站起来。” 四个人耷拉脑袋站了起来。 “你们几个,竟然去侮辱一个根本没有冒犯你们的同伴,竟然去挖苦一个本来不幸的人,竟然去攻击一个无力自卫的人。你们这是卑鄙的行为!是懦夫!”

说完,他走下讲台,来到耷拉着脑袋的加伦面前,伸出一只手放在加伦的腮下,抬起了他的头。老师注视看加伦的双

6

眼,对他说:“你是一个高尚的人。”加伦附在老师的耳旁,不知说了些什么,然后老师就对四个顽皮的同学说:“这次原谅你们。”结合上述案例回答下列问题:

1.案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道德教育? 2.这位教师使用了哪些方法教育学生? 3.这个案例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师生关系? 模拟试卷

(四)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选题

1.【答案】A。解析: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杜威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 2.【答案】A。解析:早在夏代,我国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3.【答案】C。解析: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将教育视为一种生物现象,将教育过程归结为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的传授活动。教育的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两者都认为教育是先天的而不是后天获得的,否定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4.【答案】A。解析:个体身心的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教育工作要遵循这种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发展。

5.【答案】D。解析:题干是说脑力劳动者管理别人,而体力劳动者只能是被别人管理。

6.【答案】A。解析:社会本位论认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社会的要求,因为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受制于社会环境。代表性人物有赫尔巴特、涂尔干、巴格莱等。

7.【答案】A。解析: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所确定的保护儿童的基本原则不包括无差别原则。 8.【答案】C。解析:这是谈话法的释义。

9.【答案】D。解析: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10.【答案】A。解析: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有: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阶段以分科为主。 11.【答案】A。解析:题干强调课外活动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

12.【答案】D。解析: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衡量一个教师是否优秀,就要看他能否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机会。 13.【答案】C。解析:负强化是通过消除或中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14.【答案】D。解析:经研究证明,第四次复习应该安排在一个月之后,第一次为一天之后,第二次为一个星期之后,第三次为半个月之后。

15.【答案】D。解析:研究表明,中等强度的动机有利于解决问题。

16.【答案】A。解析: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最低是生理需要,最高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17.【答案】D。解析: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18.【答案】B。解析:变式,就是从一个基本问题出发,不断变换所提供的材料或问题呈现的形式,使事物的非本质特征时隐时现,而事物的本质特征却保持不变。

19.【答案】D。解析: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发散思维是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对同一个问题只有从多个角度不同方向去探索才可能发现新奇独特的内容。发散思维的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20.【答案】B。解析:侧重调整情感的咨询方法的基本观点是:人们在遇到情绪上困扰时,最直接的需要就是把它倾诉出来,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宽慰,包括鼓励表达、传达共感、身体放松。

二、多选题

1.【答案】BCD。解析:“教学相长”、“长善救失”是《学记》中的教育观点。

2.【答案】BCDE。解析:家庭教育和学校、社会教育是相结合的,B、C、D、E都反映了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3.【答案】BDE。解析:教育目的的确立要符合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以及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4.【答案】ABCE。解析: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六个方面。

5.【答案】ABD。解析:品德是由知、情、意、行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个心理因素构成。 6.【答案】ACE。解析:与学生的自主性探索学习方式相适应的课程微观结构,以单元的形式最为适宜,每一个单元必须包括以下三个部分:主题、任务、评价标准。

7.【答案】ABD。解析:注意的功能主要有选择功能、维持功能、调节功能。

8.【答案】ABCDE。解析:题干中指导学生怎样集中注意力、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等都属于学习策略,而各选项都是

7

学习策略。

9.【答案】BCD。解析: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有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其中变通性又称灵活性。

10.【答案】ACD。解析: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可分为一般常态心理、轻度失调心理、严重病态心理。

三、名词解释 1.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是一个国家教育工作总的要求,反映一个国家教育的根本性质、总的指导思想和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2.学校: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组织形式。

3.依法执教: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按照教育法律的规定,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逐步使教育教学工作走上法制化和规范化。它是依法治教方略在教学工作中的具体体现,也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4.创造性:是能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有知识,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这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

5.自我效能感:是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

四、简答题1.【答案要点】 ①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②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深刻; ③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2.【答案要点】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一切教育工作都要依据教育目的来计划和安排。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教学内容的确定,教育、教学方法的选择及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等,都要受教育目的制约。教育目的又是教育活动的最终目标,是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的依据。所以制定教育目的是进行教育工作的首要问题。教育目的具有社会制约性,一定社会的教育目的是由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所决定的,也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和文化科学发展水平的制约。确定教育目的还要考虑到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内部各种因素的影响。3.【答案要点】范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选择真正基础的本质的知识作为教学内容,通过“范例”内容的讲授,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掌握同一类知识的规律的方法。它源于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一种影响颇大的教学理论流派——范例教学,倡导者为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和克拉夫基。运用此法的目的在于促使学生独立学习,而不是要学生复述式地掌握知识,要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其他方面,进一步发展所学的知识,以改变学生的思维方法和行动的能力。4.【答案要点】元认知策略概括起来大致分为三种:

(1)计划策略:是指要根据认知活动的特定目标,在一项活动之前谋划具体计划活动,并预计其有效性。 (2)监视策略:自我提问是一种很有用的元认知的监控策略。

(3)调节策略:调节策略能帮助学生矫正其学习行为、理解上的不足。5.【答案要点】影响创造性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1)智力

高智力是高创造性的有利条件,但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两者既有独立性,又在某种条件下具有相关性。即高智商虽非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但却是高创造性的必要条件。(2)个性

个性通常是指个人具有比较稳定的、有一定心理倾向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一般而言,创造性与个性二者之间具有互为因果的关系。综合有关研究,高创造性者一般具有以下一些个性特征: ①具有幽默感 ②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 ③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 ④喜欢幻想 ⑤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⑥具有独立性(3)环境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对人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4)知识

原有知识的激活和运用在创造性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不管是对问题的分析、推理,还是类比联想,这都离不开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此,要想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知识学习的深度和灵活性以及良好知识结构的建立是一个重要环节。

五、论述题1.【答案要点】

在课程结构方面九年一贯、整体设置义务教育课程。 ①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分科与综合课程相结合,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 ②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包括四个领域: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 ③农村中学课程强调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情况下,农村中学可根据农业发展的情况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三教统筹”改革,试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

8

④在课程标准方面,也提出一些适应我国当前国情的新要求。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课程与评价课程的基础。它要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但由于我国当前发展还不均衡,各地区存在较大的文化、地域与发展差异,所以在课程标准方面还要考虑这种差异,允许开设地方课程。普通高中课程还要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并开设选修课程,以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选择与发展机会,为学生的发展创设更多的平台。2.【答案要点】培养学生的良好态度与品德的要点为:

(1)说服教育:通过谈话讨论等方式摆事实讲道理,启发学生的自觉性,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2)情感陶冶:设置一定的情景让学生自然而然的得到道德情感与心灵的熏陶教育;

(3)榜样示范:以别人的好思想、好行为、好品德去影响、教育学生,促进更多学生效仿;

(4)实际锻炼:让学生通过参加各种活动和交往受到的实际锻炼,从而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5)赏罚要分明:对学生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给予的肯定评价,使学生明确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扬。

(6)利用群体约定:经过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的行为有一定的约束力量,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以此来制约部分个体学生的不良行为。

六、案例分析【答案要点】 (1)①集体主义教育;②自觉纪律教育;③民主与法制教育。 (2)①陶冶教育法;②品德修养指导法;③品德评价法。 (3)①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关系;②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是相互促进关系 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真题汇编试卷

(二)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1.近代最早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是()。(株洲市荷塘区) A.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C.杜威的《民主主义和教育》D.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2.教师的劳动价值主要体现在教育劳动的()。(黑龙江省) A.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B.主体价值

C.创造价值D.教育价值3.教育史上提出“有教无类”口号的教育家是()。(南昌市) A.孔子B.孟子C.夸美纽斯D.荀子4.班级授课制的特征可以用以下几个字概括()。(江苏省)

A.班、课、室B.师、生、课C.师、生、时D.班、课、时5.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青少年一代的成长起()。(河南新乡)

A.桥梁作用B.关键作用C.主导作用D.决定作用6.课程标准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基本依据,其核心部分是()。(株洲市荷塘区)

A.课程内容B.课程目标C.课程结构D.课程理念7.学习中为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用以调节学习行为和认知活动方法的是()。(贵州省)

A.学习动机B.学习策略C.学习理念D.学习目标8.提出最近发展区的心理学家是()。(安徽省) A.维果斯基B.裴斯泰洛齐C.皮亚杰D.斯金纳9.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是()。(广州市番禺区) A.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查假设 B.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提出假设——检查假设 C.发现问题——提出假设——理解问题——检查假设

D.研究问题——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检查假设10.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吉林省) A.学校的物质文化B.学校的组织文化

C.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D.学校的制度文化11.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得不到的东西是不好的,这种心理防御方式称为()。(浙江省)

A.否认B.文饰C.投射D.幻想12.某生学习成绩较差,却经常在同学面前炫耀自己的父亲是××级干部,以求得心理满足。这是采用了()这种心理防御方式的表现。(浙江省)

A.升华B.补偿C.退行D.转移13.人的发展是指人类身心的生长和()。(浙江省)

A.增强B.变化C.成熟D.死亡14.去过几次小朋友的家,就能画出具体的路线图来。认知发展到哪一阶段的儿童能做到这种程度?()(浙江省) A.感知运算阶段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15.个体的成就动机中含有两种成分:追求成功的倾向和()。(浙江省) A.追求利益的倾向B.回避失败的倾向 C.回避困难的倾向D.追求刺激的倾向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下列每小题列出的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正确的,请将其代码填在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1.教育的科学性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具体影响作用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

9

加以把握()。(浙江省) A.教育目标要反映社会的发展 B.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

C.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 D.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

E.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2.下面关于新课程标准的说法正确的是()。(广东省) A.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B.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时代的联系 C.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D.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E.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3.陈述性记忆处理陈述性知识,如()。(浙江省) A.字词B.人名C.时间D.观念

E.怎样骑车4.联结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湖州市)

A.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B.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 C.强化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D.认知结构是学习的基础

E.习惯是反复练习与强化的结果5.培养学生干部是班主任建设班集体中的一项重要工作,班主任应做到()。(浙江省) A.严格要求B.培养舆论

C.耐心引导D.注意学生集体领导机构的经常变动

E.保持教师的绝对权威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空1分,共15分)在下列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不得分。

1.备好课是对每个教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的检验,教师备好课必须做好_________、了解学生和____________三方面的工作。(江苏省)

2.最早的教学过程思想即学、思、行统一的观点,其提出者是___________。(江西省)

3.《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九条规定: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___________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___________,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广州市番禺区) 4.1922年颁布的学制是___________。(安徽省)

5.简单的活动最佳动机水平___________;复杂的活动最佳动机水平___________;适中的活动最佳动机水平___________。(昆明市)

6.就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现状和师资力量来看,___________是一种最佳的校本研究形式。(吉林省)

7.一名教师教授新课之前让学生复习了以前的内容“跃”这个字,右边的“夭”正好是今天学的这个字“笑”的下面的部分,于是当学生再学“笑”这个字的时候就容易多了,这名教师运用________原则来进行教学的。(安徽省)

8.___________的教学组织形式是由夸美纽斯正式提出并推行的,1862年我国在___________首先执行了这个制度。(广东省)

9.教师的能力素质主要包括___________、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调控能力。(安徽省) 10.所谓“一心不能二用”属于注意的。(浙江省)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在教学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海南省) 2.简述当代儿童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吉林省) 3.简述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安徽省合肥市) 4.陈述性知识的认知策略有哪些?(广州南沙区) 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要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为什么要转变学习方式?应该如何转变学习方式?(广州萝岗区)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10分,共20分) 1.在教学中如何贯彻启发性原则?(广东省)

2.谈谈市场经济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影响?(贵州省)

六、案例分析(10分)

今年新学期开学,马上开始的军训让学生养成了随身带矿泉水的习惯,并且将这一习惯带到了课堂上。新学期的第一堂课,我的课渐入佳境,“咚”,一个矿泉水瓶子掉到地上,但不知道是哪个同学掉的,我看了一下大家,“别着急,天很热,我也有点渴了,下课咱们再喝水,好吗?”同学们轻声的笑了起来,我的课继续进行,刚讲了一会儿,“咚”,又一只矿泉水瓶子掉到了地上,同学们朝小新那边看去,他的脸腾地红了,站起来,“老师,我本来想……”,课堂上时间是很宝贵的,我马上接上话:“小新,我知道你想把瓶子收起来,没关系,先听课,好吗?”他如释重负的坐下,同学们好像也松了一口气,毕竟是第一节课,他们对老师的脾气还不是很了解啊。离下课还有两分钟,“咚”,第三只瓶

10

子掉下,这一次,同学们齐刷刷的看着我,似乎在等待着什么,“同学们,我们应该感谢这几位同学,他们在为我们的课堂伴奏呢,只是音调太单调了一些。”“哄”,同学们会心的大笑了起来,同时鼓起了掌。第二天去上课的时候,所有的矿泉水瓶子整齐地摆在教室后面的一张桌子上。(山东省) 试用教育理论知识对上述案例进行分析。 真题汇编

(二)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B。解析:1631年夸美纽斯出版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是近代最早论述教育学问题的专著。而1806年赫尔巴特出版的《普通教育学》则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2.【答案】A。解析:虽然教师劳动本身有创造性,但因教师的劳动成果不是一般的精神产品或物质产品,而是符合一定社会需求的人,所以教师的劳动价值主要体现在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3.【答案】A。解析:孔子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主张“有教无类”,重视因材施教。

4.【答案】D。解析:班级授课制是把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它的特征是班、课、时。

5.【答案】B。解析: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青年一代的成长起关键作用。在现代社会,每个人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基本是在学校教育环境中度过的,教师是对中小学生个性成长发展最具影响力的成人之一。

6.【答案】B。解析: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其核心部分是课程目标。

7.【答案】B。解析:学习策略就是指学习者为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8.【答案】A。解析: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最近发展区,认为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

9.【答案】A。解析: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就是发现、理解问题,然后提出假设,检查假设。 10.【答案】C。解析:校园文化是为保证学校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其核心是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而非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组织文化或学校制度文化。

11.【答案】C。解析:否认:是一种否定存在或已发生的事实的潜意识心理防卫术,它是最原始最简单的心理防卫机制。文饰:指一个人为掩饰易被他人取笑的行为去寻找理由为自己辩护;或巧妙地证明事实上他不能忍受的感情和行为是他所能忍受的。投射:即把自己不能承认的观念、情感或冲动投射给别人或归因于外界事物的作用。幻想:指一个人遇到现实困难时,因无法处理而用幻想的方法,使自己从现实中脱离开或存在于幻想的境界中,以其情感与希望任意想象应如何处理其心理上的困难,以得到内心的满足。

12.【答案】B。解析:升华:即把被压抑的无意识冲动,通过某种途径或方式转变为人们可接受的或为社会所赞许的活动。补偿:指个人因心身某个方面有缺陷不能达到某种目标时,有意识地采取其他能够获取成功的活动来代偿某种能力缺陷而弥补因失败造成的自卑感。退行:是在遭受外部压力和内心冲突不能处理时,借此退回到幼稚行为以使自己感到舒服、安慰的一种心理防卫法。转移:指在一种情境下是危险的情感或行动转移到另一个较为安全的情境下释放出来。

13.【答案】B。解析:人的发展是指人类身心的生长和变化。

14.【答案】C。解析:感知阶段不能脱离实物;前运算阶段已经有了表象思维,但是由于其思维自我中心性和不可逆性,还无法完成绘图这种活动,因为路线图的绘制不可能从一个角度或方位去描绘就能实现;在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年龄大致处于7~12岁左右,这时儿童逐渐掌握了守恒的概念,可以开始进行一些运用符号的逻辑思考活动,形成一系列的行动心理表象,地图即是通过心理表象来进行绘制的;形式运算强调的是一种抽象逻辑思维。因此选C。 15.【答案】B。解析:阿特金森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中含有两种成分:追求成功的倾向和回避失败的倾向。

二、多项选择题

1.【答案】ABCD。解析: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是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民主化的内容。 2.【答案】ABCDE。解析:略。

3.【答案】ABCD。解析:根据知识的不同表述形式,现代认知心理学把个体的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类。陈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等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陈述清楚、只能借助于某种方法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它包括一系列具体操作程序。E项属于程序性知识,故排除。 4.【答案】ABCE。解析:认知结构是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11

5.【答案】ACD。解析:培养舆论是班风形成的重要工作,而非培养学生干部的内容,排除B。保持教师的绝对权威与现代教育理念相悖,由此排除E项。

三、填空题 1.钻研教材;设计教法2.孔子 3.平等;因材施教4.壬戌学制

5.高;低;中等6.合作型的校本研究 7.巩固性8.班级授课制;京师同文馆

9.教学能力10.分配

四、简答题1.【答案要点】 (1)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2)采用讨论法进行教学; (3)联系实际问题进行教学; (4)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启发指导;

(5)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2.【答案要点】 (1)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 (2)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主体的活动之中; (3)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

3.【答案要点】布卢姆等人在其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知识)、情感(态度)和动作技能(能力)三大领域。

(1)认知目标。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是学习者对学习信息进行记忆、理解、应用、分解、重组,或者对信息进行判断和评价。按照学习结果从简单到复杂可将其分为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

(2)情感目标。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与学习者的态度、感情和价值有关,根据价值内化的程度将这一领域的目标从低到高分为接受(或注意)、反应、价值化、组织、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五个等级。

(3)动作技能目标。动作技能教学目标指预期教学后在学生动作技能方面所应达到的目标。布卢姆等人将动作技能目标分为知觉、模仿、操作、准确、连贯、习惯化六个等级。4.【答案要点】针对陈述性知识的认知策略主要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

(1)复述策略。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 (2)精细加工策略。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3)组织策略。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5.【答案要点】转变学习方式的意义:

(1)有利于学生主动性发展; (2)有利于建立互动的师生关系;

(3)有利于建构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

(4)有利于促进教师角色转变。转变学习方式的途径:

(1)教师要确立新的教学观,积极转变教学方式,并积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2)积极探索新的学习方式,如倡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

五、论述题1.【答案要点】 (1)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发扬教学民主。 2.【答案要点】(1)市场经济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取得价值,这一特点对教师人生价值观有如下影响: ①积极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商品生产者不能牺牲使用价值去追求价值,不能把价值作为唯一追求目标。这一特点辐射到学校,有利于培养人们(包括教师)独立自主地选择人生价值的自觉性,摆正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位置。消极影响:市场经济对价值的追求,又潜伏着为价值而牺牲使用价值的可能。教师不可能游离于市场经济潮流之外,有的人染上弄虚作假、追逐个人名利的坏思想、坏作风,出现了人格的扭曲。(2)商品通过等价交换来实现商品价值的特点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影响: ①积极影响:市场经济等价交换原则,有利于提高社会经济效益,有利于培养人们的效率、效益观念,促进人们更好地提高自己的素质。 ②消极影响:若把等价交换原则不适当地运用到人际、工作之中,往往助长了权钱交易腐败之风的蔓延。(3)商品生产

12

者和经营者的特殊利益是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一特点对教师职业道德有如下影响: ①积极影响:市场经济这一特点辐射到学校,有利于教师维护自己的正当利益,激励广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技巧。 ②消极影响: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的特点,又可以诱使一些为了满足个人私欲而重利轻义乃至见利忘义,置国家人民利益于不顾。(4)市场经济的竞争特点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影响: ①积极影响:在市场经济竞争中,广大教师的自主、自强、自立意识和创新精神有了一定的增强,使学校教学工作充满生机。 ②消极影响:为了在竞争中取胜,有的人不适当地把市场竞争原则运用到社会生活中,扭曲市场竞争原则的作用。在教育领域,教师队伍中也存在这种现象。

六、案例分析

【答案要点】学生管理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课堂教学管理是学生管理的重要方面,而艺术的处理好上课过程当中出现的“突发事件”也是课堂教学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同时进行的,在这个过程当中,不可避免的会发生一些出人意料的事情,这些事情与课堂教学没有任何的因果关系,完全处于教师教学计划之外,这就是教学过程中的“突发事件”。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要想完美地处理好这些“突发事件”,保证教与学始终在师生的最佳情绪与最佳状态中进行,达到教学效果的理想境界,就必须充分的利用和发挥好自己的教育机智,运用一定的策略,艺术的应对这些“突发事件”。

本例中,老师迅速处理了突发事情,既没耽误讲课,又调节了课堂气氛,还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是一举三得的好事。作为老师,必须对学生理解和宽容,如果又能巧妙的运用机智和幽默,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和教育过程中有三个源泉:科学、技巧和艺术。”作为这三个源泉的高级能力,教育机智是教师智能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师威信的高低和教学质量的优劣。教育机智实际上是教师本身所固有的教育素质、素养,日常的教学工作的总结与积累,以及与教师个人具体工作相结合的一种综合的教育能力,一种通过长期的积累而形成的一种品质。比如本题中的例子,很平常、很普通的事情,做教师的很容易遇到,但要真能够做到恰如其分,得心应手,却也不是那么容易。它除了自身的素质之外,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通过自己的努力,加上对于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自己所教学生的深厚的爱,教师才能把这种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提升为一门教育艺术。 2.【答案要点】(1)市场经济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取得价值,这一特点对教师人生价值观有如下影响: ①积极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商品生产者不能牺牲使用价值去追求价值,不能把价值作为唯一追求目标。这一特点辐射到学校,有利于培养人们(包括教师)独立自主地选择人生价值的自觉性,摆正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位置。消极影响:市场经济对价值的追求,又潜伏着为价值而牺牲使用价值的可能。教师不可能游离于市场经济潮流之外,有的人染上弄虚作假、追逐个人名利的坏思想、坏作风,出现了人格的扭曲。(2)商品通过等价交换来实现商品价值的特点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影响: ①积极影响:市场经济等价交换原则,有利于提高社会经济效益,有利于培养人们的效率、效益观念,促进人们更好地提高自己的素质。 ②消极影响:若把等价交换原则不适当地运用到人际、工作之中,往往助长了权钱交易腐败之风的蔓延。(3)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特殊利益是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一特点对教师职业道德有如下影响: ①积极影响:市场经济这一特点辐射到学校,有利于教师维护自己的正当利益,激励广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技巧。 ②消极影响: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的特点,又可以诱使一些为了满足个人私欲而重利轻义乃至见利忘义,置国家人民利益于不顾。(4)市场经济的竞争特点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影响: ①积极影响:在市场经济竞争中,广大教师的自主、自强、自立意识和创新精神有了一定的增强,使学校教学工作充满生机。 ②消极影响:为了在竞争中取胜,有的人不适当地把市场竞争原则运用到社会生活中,扭曲市场竞争原则的作用。在教育领域,教师队伍中也存在这种现象。

六、案例分析

【答案要点】学生管理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课堂教学管理是学生管理的重要方面,而艺术的处理好上课过程当中出现的“突发事件”也是课堂教学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同时进行的,在这个过程当中,不可避免的会发生一些出人意料的事情,这些事情与课堂教学没有任何的因果关系,完全处于教师教学计划之外,这就是教学过程中的“突发事件”。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要想完美地处理好这些“突发事件”,保证教与学始终在师生的最佳情绪与最佳状态中进行,达到教学效果的理想境界,就必须充分的利用和发挥好自己的教育机智,运用一定的策略,艺术的应对这些“突发事件”。

本例中,老师迅速处理了突发事情,既没耽误讲课,又调节了课堂气氛,还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是一举三得的好事。作为老师,必须对学生理解和宽容,如果又能巧妙的运用机智和幽默,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13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和教育过程中有三个源泉:科学、技巧和艺术。”作为这三个源泉的高级能力,教育机智是教师智能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师威信的高低和教学质量的优劣。教育机智实际上是教师本身所固有的教育素质、素养,日常的教学工作的总结与积累,以及与教师个人具体工作相结合的一种综合的教育能力,一种通过长期的积累而形成的一种品质。比如本题中的例子,很平常、很普通的事情,做教师的很容易遇到,但要真能够做到恰如其分,得心应手,却也不是那么容易。它除了自身的素质之外,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通过自己的努力,加上对于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自己所教学生的深厚的爱,教师才能把这种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提升为一门教育艺术。

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真题汇编试卷

(三)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1.不是创设情景的教学方法是()。(湘潭市) A.故事引趣B.观察演示

C.组织活动D.引导联想2.“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这一观点出自洛克的()。(株洲市荷塘区)

A.《大教学论》B.《教育漫话》

C.《爱弥儿》D.《普通教育学》3.班主任工作是从()开始的。(江苏省) A.评定学生操行B.教育个别学生

C.了解和研究学生D.组织班集体4.苏轼评价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一思维过程属于()。(株洲市荷塘区) A.联想B.幻想C.理想D.想象5.马洛斯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最高的层次是()。(广州市番禺区) A.生理需要D.安全需要

C.尊重需要D.自我实现的需要6.教育史上两大学派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代表人物分别是()。(山西省) A.凯洛夫和赫尔巴特B.杜威和赫尔巴特

C.赫尔巴特和杜威D.夸美纽斯和杜威7.新课程提倡师生新关系,新课程中具有现代师生关系的模式()。(广州市) A.合作模式B.平等模式

C.管理模式D.授受模式8.对残疾儿童的教育要依据()的特征进行。(浙江省) A.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B.儿童身心发展的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

C.儿童身心发展的统一性D.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9.德育方法很多,榜样示范法是很重要的一种方法。能体现这种方法的是()。(广东省)

A.惩前毖后,治病救人B.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C.有则改之,无则加勉D.桃李不言,下自成蹊10.由于一个学生进步明显,老师取消了对他的处分,这属于()。(武汉市)

A.正强化B.惩罚C.负强化D.消退11.在呈现某一事物时,交替变更它所存在的形式,使该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不断变化,本质特征保持不变,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这种方式被称为()。(哈尔滨市)

A.直观教学B.启发教学C.比较D.变式12.理想和空想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但都属于()。(西安市) A.世界观B.形象思维

C.想象D.表象13.班主任了解学生最基本的方法是()。(河南新乡)

A.观察法B.谈话法C.问卷法D.实验法14.“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这句话体现的课程理念是()。(株洲市荷塘区)

A.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收获B.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

C.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D.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15.美国学生热衷于吸收各学科的成就,然后通过辩论剔除混乱知识体系中的糟粕和谬论,从而获得迅速进步。这个现象说明了()。(杭州市) A.学习的实践性B.学习的渗透性 C.思考的独立性D.思想的开放性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空1分,共15分)在下列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不得分。 1.校园文化包括_______、_______和_______。(贵州省) 2.1993年颁布的教育法规是_______。(海南省)

3.幼儿总是通过动作才能进行思考,这处于_______阶段。(黑龙江省) 4.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_______的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_______的关系。(广州市番禺区) 5._______是独立于精神分析和认知行为主义理论的“第三力量”。(海南省) 6.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教师在学生不注意参与学习时突然加重语气或提高声调的现象,教师采用这种手段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的_______。(湖南省)

14

7.循序渐进原则要遵循学科_______和学生的_______。(郑州东区)

8._______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江苏省)

9.从课程价值观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之间的关系可以归结到“公平发展”与_______关系的层面。(海南省) 10.小明拿了一个商店的水果刀,别的同学发现举报给老师,于是老师把小明叫到办公室,问:“听说你拿了别人的东西,那你告诉老师你这是第几次了?”小明回答:“已经是第五次了!”老师问:“你为什么不能改掉呢?”他说:“我总是管不住自己!”那么这个老师应该采用_______去帮助小明。(山西省晋城市)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判断下列各题的正误,并在题后括号内打“√”或“×”。 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所以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师的指挥。(河南新乡)() 2.“知之深,则爱之切”说明情感过程依附于认识过程。(江苏省)() 3.情感情绪两极性是指人的情绪情感往往表现为对立的两个极端。(云南省)()

4.一个小学生对数学很感兴趣,数学成绩很高,他学习数学的学习动机属于外在动机。(浙江省)() 5.苛勒的顿悟说与桑代克的试误说是相互独立与排斥的。(湖北省武汉市)() 6.心境是指个体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云南省)()

7.社会生产方式是确立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因此,教育目的就应该仅仅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河南新乡)() 8.“侧耳倾听”、“举目凝视”、“屏息”等现象都是注意的外部表现。(浙江省)() 9.中小学的教育任务是升入高一级的学校。(郑州东区)()

10.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价值与功能主要通过受教育者的发展来实现。(广州市)()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1.如何在教学中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江苏省) 2.简述当前课程评价发展的基本特征。(湖北省)

3.教育平等的涵义是什么?(广东省)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题10分,共30分) 1.“课程是学生的精神食粮,课程内容的质量直接影响乃至决定学生智力、品格、体质的发展。”试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阐述课程及课程改革对学生发展的重大意义。(广东省)

2.结合教学实际说明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复习?(河南省)

3.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说明我们应树立什么教育理念?(江西省)

六、案例分析(15分)

珍妮是个总爱低着头、很忧郁的小女孩,因为她一直觉得自己长得不够漂亮。老师想了个办法,一天,老师带她到饰物店去买了只绿色蝴蝶结,店主不断赞美她戴上蝴蝶结挺漂亮,珍妮虽不信,但是挺高兴,不由昂起了头,急于让大家看看,出门与人撞了一下,把蝴蝶结撞掉了都不知道。老师也夸她,“珍妮,你昂起头来真美!”老师爱抚地拍拍她的肩说。那一天,她得到了许多人的赞美。她心想一定是蝴蝶结的功劳。从此以后,她一直都不肯把蝴蝶结摘掉(她一直以为蝴蝶结都在头上),每天都昂起头开心地走路。(江西省) 结合所学的教育学、心理学内容,试对上述案例作出分析。 真题汇编

(三)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C。解析: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教师创设的情境一般包括生活展现的情境、图画再现的情境、实物演示的情境、音乐渲染的情境、言语描述的情境等。

2.【答案】B。解析: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洛克在他的《教育漫话》一书中提出了“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卢梭在其代表作《爱弥儿》提出人的本性是善的;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3.【答案】C。解析: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内容非常多,主要有八方面的工作:了解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建立学生档案、个别教育、班会活动、协调各种教育影响、操行评定、写好工作计划与总结。认真了解和研究学生特点是班主任工作的开始。

4.【答案】D。解析: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从它与现实的关系,可分为幻想、理想和空想。

5.【答案】D。解析: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最低是生理需要,最高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6.【答案】C。解析:传统教育认为教学中要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及以课堂为中心,其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现代教育认为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以经验为中心及以活动为中心,其代表人物是杜威。 7.【答案】A。解析:合作模式最能体现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8.【答案】B。解析:儿童的各种生理和心理能力的发展、成熟,虽然依赖于明确分化的生理机能的作用,但在总体发

15

展水平方面,却又表现出一定的机能互补性特点,以协调人的各种能力,使其尽可能地适应自己的生活环境。这种协调性,是具有生理缺陷的儿童发展的重要保障,使这些儿童不至于因某种生理机能的缺陷,而严重地阻碍其整体发展水平的实现。这一规律,也是对残疾儿童进行教育的重要依据。

9.【答案】D。解析:榜样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原意为:桃树李树不招引人,但因它有花和果实,人们在它下面走来走去,走成了一条小路。比喻人只要真诚、忠实,就能感动别人,体现了榜样法。

10.【答案】C。解析:负强化是通过消除或中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11.【答案】D。解析:变式练习是学习程序性知识的必要条件,它是指在其他教学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变化概念和规则的例证。

12.【答案】C。解析:理想和空想都属于想象。

13.【答案】A。解析:班主任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在各种活动中的行为表现进行观察,这种了解方式最为直接,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学生的真实状态,是班主任了解学生最基本的方法。 14.【答案】B。解析:“乐”强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情感体验。

15.【答案】B。解析:各学科知识共同构架起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体现了学习的渗透性。

二、填空题

1.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3.直觉动作思维4.平等;相互促进 5.人本主义心理学6.无意注意

7.内在的逻辑性;身心发展的顺序性8.课程标准;过程与方法 9.“个性发展”10.系统脱敏疗法

三、判断题 1.【答案】×。解析:该观点只强调了学生是教育的对象,而忽视了学生是自我教育与发展的主体,过分强调教师的作用。

2.【答案】√。解析:这句话在心理学理论中说明认识过程与情感过程是密切联系的,认识过程是产生情感的前提和基础;情感过程又对认识过程具有反作用。 3.【答案】√。 4.【答案】×。解析:因感兴趣而学属于内在动机。 5.【答案】×。解析:顿悟说认为学习不是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而是突然的顿悟。试误说认为学习的进程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两者有对立,但是均属于认知学习理论,并不是相互排斥。 6.【答案】×。解析:激情是指个体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 7.【答案】×。解析:该观点属于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论,只看到教育目的受社会生产方式的制约,而忽视了教育目的也受人的发展需要制约。 8.【答案】√。 9.【答案】×。解析: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因此学校的教育任务除了让学生升入高一级的学校之外,还要教会学生更多各个方面的知识,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崇高的理想、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等。 10.【答案】√。

四、简答题1.【答案要点】

(1)在教学观念上,真正确立起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 (2)将培养学生具有全面、和谐发展的素质作为教学目标; (3)在教学内容上,着眼于课程的综合化;

(4)在教学过程上,着力于奠定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2.【答案要点】 (1)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2)综合评价应注重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3)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元化; (4)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5)注意过程、评价、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3.【答案要点】 (1)教育机会平等; (2)教育权利平等;

(3)教育资源平等。

五、论述题1.【答案要点】

(1)课程是指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涉及教学过程中教师教什么和学生

16

学什么的问题。

(2)从教育的角度讲,课程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课程是实施培养目标的蓝图;课程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课程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3)课程内容的质量直接影响乃至决定学生智力、品格、体质的发展,学生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课程改革因此应提高到关系国民素质和国家未来竞争能力这样的高度来认识。2.【答案要点】复习是增强记忆,克服健忘的有效途径,具体方法有: (1)及时复习; (2)过度学习;

(3)合理选择集中复习和分散复习; (4)排除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干扰; (5)复习的方法、方式多样化; (6)动员多种感官参与记忆。

3.【答案要点】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是由至少七种心智能力所组合成的多元架构,分别是:语言、数学、空间、身体运动、音乐、人际与内省等。由于这些能力各自的强度不同,所以每个人都有其独特性。运用这一理论,分析我国的教育教学问题,应树立以下教育理念: (1)积极乐观的学生观; (2)全面发展的学生观;

(3)鼓励学生特殊才能的充分展示; (4)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5)帮助学生将优势智力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智力领域。

六、案例分析【答案要点】

(1)上述案例表明:现代教育应注重孩子自信心的培养,因为自信能将一个人的全部潜能调动起来,使人不断努力并走向成功。作为教师,须善于发现孩子的自卑或不自信的现象,利用自己教育影响力来激发孩子的自信,帮助其树立自信,为孩子的成功奠定基础。教师不再作为“道德说教者”、“道德偶像”,而是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

(2)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教师应关注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学生。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

(3)珍妮的例子还表明了人本主义心理学关于人性的观点。人天生具有自我实现和向善的倾向且具有建设性,只要提供适当的环境和机会,人性就能够不断向善、美的方向发展。人总是追求自我完善。 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真题汇编试卷

(四)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1.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是()。(山西省) A.华生B.马斯洛

C.霍尔D.杜威2.独立形态时期的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是()。(浙江省) A.《雄辩术原理》B.《康德论教育》

C.《大教学论》D.《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3.基础教育改革要求课程实行()级管理。(山西省) A.三B.四C.一D.二4.制度化教育建立的典型表现特征是()。(甘肃省) A.学校的产生B.学制的建立

C.课外、校外活动D.共青团少先队活动5.学校实施德育的基本途径是()。(江苏省) A.教学活动B.社会活动

C.课外、校外活动D.共青团少先队活动6.格式塔用英文表示是“Gestalt”,以“G”开头,它的意思是()。(江苏省) A.行为B.整体

C.精神D.人本主义7.新课程积极倡导的学生观是()。(株洲市荷塘区) ①学生是发展的人②学生是独特的人 ③学生是单纯抽象的学习者④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8.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从给予的信息中产生逻辑的结论是()。(广州市番禺区) A.聚合思维B.发散思维

C.常规思维D.创造性思维9.由两个及两个年级以上的儿童编在一个班级,直接教学与布置、完成作业轮流交替进行,在一节课内由一位教师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浙江省) A.分层教学B.合作教学

17

C.小班教学D.复式教学10.抵抗外界诱惑的能力属于()。(武汉市) A.道德认知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11.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吉林省)

A.性格B.气质C.能力D.兴趣12.某学生活泼、好动、乐观、灵活,喜欢交朋友,爱好广泛,但稳定性差,缺少耐性,见异思迁。他的气质类型属于()。(江苏省)

A.多血质B.胆汁质C.粘液质D.抑郁质13.一名教师在走到安静的教室门口故意咳嗽两声,目的是引起学生的()。(广州市番禺区)

A.无意注意B.有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D.随意注意14.古人苏秦受辱而悬梁刺股,终成学业,恰好印证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名言,这说明人的情绪的两极()。(湖北省黄石市) A.是对立而不可调和的 B.因一定条件而互相转化

C.是具有社会性的,可有意识地调节和控制

D.是可以寻找到一个平衡点的15.某教师上一堂诗歌欣赏课,学生要求逐字解释,老师就请学生一一解释并加入探讨。但又有学生提出不同看法,并以参考书为依据。老师激发学生讨论,课代表说:“不同的版本是会有不一致的解释,有分歧是允许的。”这个教学片段体现了教学互动方式的()。(湖北省黄石市) A.单向性B.双向性 C.多向性D.成员性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空1分,共15分)在下列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不得分。 1.班主任通过让学生背诗来进行德育教育,这属于教育方法中的_________。(浙江省) 2.自我意识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主要成分。(江苏省)

3.1989年,联合国通过了_________,提出了尊重学生的四个原则: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等。(湖北省)

4.教学计划编写的指导文件是_________。(宁夏) 5.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是_________。(山西省)

6.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所蕴涵的教学法是_________。(湖南省) 7.杨贤江写的《》,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广东省) 8.国家的新课程体系涵盖幼儿教育、_________和普通高中教育。(湖南省) 9.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是_________。(广东省广州市)

10.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指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也是每个人一生成长的支柱。(湖南省)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顺向迁移(广东省)

2.隐性课程(广州市南沙区) 3.人的全面发展(浙江省) 4.定势(河南省) 5.课程资源(广东省)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1.教学中有哪些常用的教学方法?(至少写出三种)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依据是什么?(江苏省) 2.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广东省越秀区)

3.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就要产生相应的变化,根据你的理解,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哪些变化?(湖南省)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题10分,共30分) 1.介绍最喜欢的教育家,其主要教育观点对当前教育教学改革有何启发?(广东省) 2.联系实际,谈谈目前我国课程改革的特点。(河南新乡)

3.《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条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请问把实施素质教育纳入义务教育法的意义有哪些?并谈谈你的认识。(广州市南沙区)

六、写作(25分) 请以“终身学习”为话题,结合教师职业,谈谈你的认识。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600字左右。(湖北黄石市) 真题汇编

(四)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8

1.【答案】B。解析:人本主义心理学以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华生是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杜威是现代教育的代表人物。

2.【答案】C。解析:在教育学史上,一般把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看成是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此后,人们开始了教育学的独立探索时期。

3.【答案】A。解析:新课改要求改变课程的管理方式,实现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4.【答案】B。解析:学校教育系统的形成意味着教育教度化的形成,而学制的建立是其中一个重要标志。

5.【答案】A。解析: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主,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组织形式,教学具有教育性。思想品德与其他学科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故正确答案是A。

6.【答案】B。解析:“G”的意思是整体或完整的图形,所以格式塔心理学也称完形心理学。

7.【答案】D。解析:现代学生观倡导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8.【答案】C。解析:题干是对常规思维概念的考查。 9.【答案】D。解析:考查的是复式教学的定义。

10.【答案】C。解析:道德意志是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预定的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 11.【答案】C。解析:能力是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12.【答案】A。解析:多血质反应迅速、活泼好动,但情绪不稳定。

13.【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心理学中注意的类型。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的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14.【答案】B。解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意思是不到他想弄明白而没有弄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口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这说明情绪的一极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转化为另一极的。

15.【答案】B。解析:双向性是指师生之间信息互送、互收、互相反馈。在课堂上主要表现为师问生答或生问师答等的师生对话形式。多向性与双向性互动不同的是,互动过程中除了师生之间有相互作用之外,学生之间也有相互作用和信息的双向流通。

二、填空题

1.陶冶教育法2.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3.《儿童权利公约》4.课程标准 5.弗洛伊德6.启发式教学法 7.新教育大纲8.义务教育

9.培养创新精神10.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三、名词解释

1.顺向迁移:先前学习中学得的经验对后来学习的影响叫顺向迁移。例如:在物理中学习了“平衡”的概念,对以后学习化学平衡、生态平衡产生影响。 2.隐性课程:一般指学校范围内除显性课程之外的,按照既定的教育目的及其具体化的培养目标规范设计的校园文化的统称,它所传递的价值观、态度等是“人类行为潜在的指南”。 3.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就是人的社会交往的普遍性和人对社会关系的控制程度的发展。在人与自然、社会的统一上表现为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人的自然素质、社会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发展,就是在人的各种素质综合作用的基础上人的个性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并不是指单个人的发展,而是指全社会的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发展不仅应当是全面的,而且应当是自由的。在整个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4.定势:是指由先前影响所形成的往往不被意识到的一种倾向性或心理准备状态,它将支配人以同样方式去对待同类后继活动。

5.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就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和教学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与教学的直接因素来源。

四、简答题1.【答案要点】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 (1)讲授法;(2)谈话法;(3)讨论法;(4)演示法;(5)练习法。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依据主要有: (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3)学生年龄特征;

(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2.【答案要点】 (1)遗传因素;

(2)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3)教育因素;

19

(4)学生主观因素。 3.【答案要点】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五、论述题 1.【答案】略。

2.【答案要点】在课程结构方面九年一贯、整体设置义务教育课程。

(1)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分科与综合课程相结合,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

(2)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包括四个领域: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

(3)农村中学课程强调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情况下,农村中学可根据农业发展的情况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三教统筹”改革,试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

(4)在课程标准方面,也提出一些适应我国当前国情的新要求。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课程与评价课程的基础。它要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但由于我国当前发展还不均衡,各地区存在较大的文化、地域与发展差异,所以在课程标准方面还要考虑这种差异,允许开设地方课程。普通高中课程还要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并开设选修课程,以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选择与发展机会,为学生的发展创设更多的平台。3.【答案要点】将素质教育纳入义务教育法的意义:

(1)有利于素质教育的贯彻执行。从发展的观点来看,将素质教育纳入义务教育法是推行素质教育的一大进步。 (2)素质教育有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提高综合国力。 (3)素质教育是克服应试教育弊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4)素质教育有助于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落实。对素质教育纳入义务教育法的认识:(1)素质教育的含义。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2)素质教育的实施。 ①切实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 ②提高教师素质是保证素质教育目标实现的前提条件; ③加强制度建设,从主管部门着手,立法监督素质教育的执行,使得素质教育有法可依,在法律的督促下,素质教育也会获得更大的发展。

六、写作(略)

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全真模拟预测试卷

(一)

总分10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1.“长善救失”、“教学相长”的教学思想是()中首先提出的。

A.《论语》B.《孟子》C.《学记》D.《劝学篇》2.“如果给我一打婴儿,我保证能够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任何一类人,或者医生、律师、商人和领导者,甚至于乞丐和盗贼”。这句话的作者是()。

A.华生B.洛克C.柯尔伯格D.皮亚杰3.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化否定的教育特征是()。 A.教育的终身化B.教育的多元化

C教育的民主化D.教育的全民化4.在教育整体中,最基本、最主要的教育形式是()。 A.家庭教育B.社会教育C.学校教育D.自我教育5.构成教育活动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是()。 A.教师和学生B.教师和教科书

C.学生和教科书D.教学内容和手段6.“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反映了()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A.环境B.遗传C.教育D.社会活动7.使学生形成新的人生观、自然观,认识与自然关系的美与恶,人与自然的交往行为,体现了学校教育的()。

A.政治功能B.经济功能C.文化功能D.生态功能8.我国对学生的义务作出明确规定的法律是()。 A.《宪法》B.《教育法》

C.《义务教育法》D.《未成年人保护法》9.依据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规律而提出的教学原则是()。 A.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则B.启发性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D.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统一原则10.“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这是充分运用了下列德育方法中的()。

A.陶冶教育B.榜样示范

20

C.实际锻炼D.品德评价11.新课程强调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形成价值观的过程,其价值观是指()。 A.充分认识知识对社会的价值B.学科、知识、个人、社会价值有机地结合

C.让学生尊重知识尊重教师D.将知识转化为巨大的经济利益12.袁老师中途接手小学三年级3班的班主任,有几个学生经常缺交数学作业,经过了解,发现只要题目难一点或运算量大一点,这几个同学就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不仅如此,在各项活动中会有一些同学叫苦叫累。如果你是班主任的话,可在全班进行()。 A.积极的情感教育B.意志品质的培养

C.人际交往教育D.良好性格的教育13.当学生取得好的成绩后,老师家长给予表扬和鼓励,这符合桑代克学习规律中的()。

A.准备律B.练习律C.动机律D.效果律14.当人们在观察某个人时,某一品质在观察者看来是极为突出的,从而对这种突出的品质有了清晰明显的知觉并掩盖了对其余品质的知觉。这种现象称为()。 A.投射效应B.晕轮效应

C.皮格玛利翁效应D.首因效应15.小学生在英语课上学习“书”的英语单词“book”。按奥苏伯尔的学习分类,这里的学习属于()。

A.表征学习B.概念学习

C.命题学习D.发现学习16.下列情境中代表内在动机的情境是()。 A.语文课上小李做数学作业B.王老师对张华的单词测验成绩表示满意

C.校长在全校大会上宣布三好学生名单D.陈英每天独自读几小时文学名著17.科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判断的前习俗水平包括的两个阶段是()。

A.“好孩子”定向水平、权威定向水平

B.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定向水平、原则定向水平C.原则定向水平、良心定向水平

D.惩罚和服从定向、工具性的享乐主义定向18.学生的说谎、偷窃和欺骗等属于()。 A.情绪冲动B.性格障碍

C.情绪适应困难D.行为障碍19.在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中,他认为智力由7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所构成,那么认识环境的能力属于()。 A.自知智力B.空间智力

C.逻辑数学智力D.身体运动智力20.小敏是班上的学习委员,学习一直非常努力,成绩名列前茅。在一节自习课上,她遇到一道数学计算试题,半节课过去了还没做出来,正着急时,忽然听到有个同学说“她越来越笨了”。小敏心中咯噔一下,琢磨他是在说自己吧,然后就不断地想自己是不是变笨了。从那以后,小敏很在意别人说什么,而且总觉得在说自己,非常难受,后来朋友跟她开玩笑也耿耿于怀。整天被一些无关紧要的事占着脑子,乱糟糟的,头都快炸了。你认为,小敏同学的心理问题是中小学生常见()。

A.焦虑症B.恐惧症C.强迫症D.抑郁症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下列每小题列出的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正确的,请将其代码填入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1.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的主要观点可以归纳为“三个中心”,即()。 A.教师中心B.活动中心C.儿童中心D.课堂中心

E.书本中心2.教育活动中要注意“三结合”,发挥教育合力,这“三结合”所指的三种教育是()。 A.家庭教育B.道德教育C.社区教育D.学校教育 E.体育教育3.教育目的的功能有()。

A.导向功能B.强制功能C.调控功能D.示范功能 E.评价功能4.教育法的规范作用()。

A.指引作用B.评价作用C.教育作用D.预测作用 E.强制作用5.参观教学法可分为()。 A.可行性参观B.准备性参观 C.现实性参观D.并行性参观

E.总结性参观6.我国中小学德育的重点具体说来应当包括或强调以下哪几方面?() A.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B.公民道德与政治品质的教育 C.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的基础教育D.提高人的智慧水平的教育 E.注重自主性、创造性的教育7.小学生常见的情绪适应问题是()。 A.恐惧B.抑郁C.紧张D.情感冲动

E.失眠8.班杜拉提出的观察学习的过程包括()。

21

A.注意过程B.保持过程C.复制过程D.动机过程 E.识记过程9.正强化包括()。

A.奖学金B.对成绩的认可C.表扬D.改善学习

E.给予学习和成长的机会10.学校咨询活动应遵循哪些咨询原则?() A.积极关注和信任来访学生B.充分支持和鼓励来访学生 C.注重来访学生的主动参与D.严格为来访学生保密 E.澄清和评估问题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判断下列各题的正误,并在题后括号内打“√”或“×”。 1.一个班级里几十个学生集合在一起,有了班级组织,就标志着班集体的形成。()

2.只要运用正面说服的教育方法,一切学生都能教育好,因此,反对纪律处分等强制性的方法。() 3.讲授法就是注入式教学。()

4.社会生产方式是确立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因此,教育目的就应该仅仅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来确定。() 5.中小学的教育任务是升入高一级的学校。() 6.教育必须适应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 7.形成技能、技巧是巩固知识的中心环节。()

8.教育观察力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与学生相处的复杂而多样的关系中,对学生的活动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对学生的偶发事件,能迅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

9.测验的效度是指测验的可靠性,即多次测验分数的稳定和一致程度。() 10.教学设计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就是教学方法的选择。()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其具体作用是什么? 2.简述教学的一般任务。 3.简述我国小学德育原则。

4.简述动机及其功能。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10分,共20分) 1.结合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分析教师为什么应全面关心学生?

2.在新课改中,强调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强调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于是,有些学校就出现教师站在教室后面,完全由学生来组织、决定教学的现象。请根据所学习的教学规律分析该种现象。

六、案例分析(10分)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的会上,王老师说:“我的课没人听。”李老师说:“我们赞成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可不知道怎么做。”张老师说:“考试是个指挥棒,培养了学生的想像力,答辩时答案五花八门,学生怎能通过考试?”请根据创造力培养的有关知识逐一回答老师们的困惑。 模拟试卷

(一)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C。解析: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长善救失”、“教学相长”的教学思想都是出自该书。

2.【答案】A。解析:这句话是华生的名言,反映了在个体身心发展中外铄论的观点。

3.【答案】C。解析:教育的民主化提倡教育机会均等和师生关系平等,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化的否定。 4.【答案】C。解析:学校教育是教育中最基本、最主要的教育形式。

5.【答案】A。解析:教师和学生,也就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是构成教育活动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 6.【答案】A。解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反映了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7.【答案】C。解析:学校教育具有文化功能,题干体现学校教育促进学生世界观的形成。 8.【答案】B。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对学生的义务作出了明确具体的规定。

9.【答案】D。解析: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即教学的教育性规律,由此提出的教学性原则是科学性和教育性相统一的原则。

10.【答案】A。解析:陶冶法是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

11.【答案】B。解析:新课程强调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就是将知识、个人、社会价值有机结合。

12.【答案】B。解析:意志的基本品质包括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韧性四个方而。学生缺交作业等情况是缺乏意志的自觉性、自制性等品质,班主任可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的培养。

13.【答案】D。解析:效果律指某一行为在某一情景下出现时,如果受奖励,那么它下次出现的几率就会增加;如果受到惩罚,下次出现的几率就减少。

22

14.【答案】B。解析: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指某人外表或是极为突出的重要的品质,掩盖了人们对他其他特征的评价。晕轮效应的产生,往往是由于掌握有关知觉对象信息很少而又急于进行整体判断所造成的结果。 15.【答案】A。解析:表征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

16.【答案】D。解析:内在动机是指因学习活动本身的意义和价值所引起的动机。动机的满足在活动之内,不在活动之外。A中小李可能怕完不成作业受批评而去做数学作业;B、C中的学生学习都是为了拿到奖励(教师的赞许和三好学生),这三种情况都是外在动机引起的,只有D项是对活动本身感兴趣,是内在动机。

17.【答案】A。解析:科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判断的前习俗水平包括“好孩子”定向水平和权威定向水平两个阶段。 18.【答案】D。解析:说谎、偷窃和欺骗都属于行为障碍。

19.【答案】B。解析:空间智力强的人对色彩、线条、形状、形式、空间及它们之间关系的敏感性很高,空间智力可以划分为形象的空间智力和抽象的空间智力两种能力。由此可知认识环境应属于空间智力。 20.【答案】C。解析:强迫症是以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神经症。

二、多项选择题

1.【答案】ADE。解析:“活动中心”、“儿童中心”是现代教育学派的观点。 2.【解析】ACD。解析:教育合力是指家庭、学校、社区教育“三结合”。 3.【答案】ACE。解析:教育目的有导向、调控、评价功能。

4.【答案】ABCDE。解析:教育法的规范作用:指引作用、评价作用、教育作用、预测作用、强制作用。 5.【答案】BDE。解析:参观教学法可分为准备性参观、并行性参观和总结性参观。

6.【答案】ABC。解析:提高人的智慧水平的教育是智育的内容;注重自主性、创造性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内容。 7.【答案】ACD。解析:常见的小学生情绪适应问题有恐惧、紧张和情感冲突。

8.【答案】ABCD。解析: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了观察学习的模仿理论,他把观察学习分为注意、保持、复制和动机四个过程。

9.【答案】ABCDE。解析:这五种行为皆是正强化的表现。

10.【答案】ABCD。解析:澄清和评估问题是学校咨询过程的一个阶段,重点任务是收集资料并进行分析,对来访学生的问题加以澄清作出评估。

三、判断题 1.【答案】×。解析:集体形成的条件是:①要有共同的奋斗目标;②要有健全的组织和积极分子骨干;③要有正确的舆论和优良的班风;④开展有教育意义活动。仅仅有了班级组织,不能标志班集体已经形成。 2.【答案】×。解析:在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中,说服的方法作用是很大的,但说服的方法不是万能的。不可能“一切”学生都能教育好,必须辅以纪律处分等强制性的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答案】×。解析:在启发式教学思想指导下的讲授,是启发式教学,而在注入式教学思想指导下的讲授,则是注入式教学。 4.【答案】×。解析:该观点属于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论,只看到教育目的受社会生产方式的制约,而忽视了教育目的也受人的发展需要制约。 5.【答案】×。解析: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是片面的。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因此学校的教育任务除了让学生升入高一级的学校之外,还要教会学生更多各个方面的知识,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崇高的理想;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等,因此题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6.【答案】√。解析:教育必须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7.【答案】×。解析:形成技能、技巧是运用知识的中心环节。 8.【答案】×。解析:将“教育观察力”改为“教育机智”。 9.【答案】×。解析:将“效度”改为“信度”。 10.【答案】×。解析:教学设计应综合考虑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评价等要素。最先要考虑的是设计教学目标。

四、简答题1.【答案要点】影响人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环境、教育以及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它们各自的作用是: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3)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身心发展的动力。2.【答案要点】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3.【答案要点】我

23

国小学的德育原则主要有: (1)导向性原则; (2)疏导原则;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4.【答案要点】

动机是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部过程,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动机由内驱力和诱因两个基本因素构成。内驱力是指在有机体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推动力,是一种内部刺激。诱因是指满足有机体需要的物体、情境或活动,是有机体趋向或回避的目标。动机有三种功能:

一是激活功能。动机是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原因,是推动人们进行某种活动的内部动力。 二是指向功能。在动机的支配下,有机体的行为将指向一定的目标或对象。

三是强化功能。当动机把某种活动引起之后,动机并不能也不会立即停止,而是继续发挥其作用,即维持或调整已引起的活动,并使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

五、论述题1.【答案要点】需要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动机领域中的体现,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是这一理论的提出者和代表人物。

(1)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2)自我实现作为一种最高级的需要,是在其他低层次需要满足的基础上产生的,包括完整而丰满的人性的实现以及个人潜能或特性的实现两方面的含义,由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组成。人们进行学习就是为了追求自我实现,即通过学习使自己的价值、潜能、个性得到充分而完备的发挥发展。

(3)需要层次理论说明,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低层次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如父母离异使儿童归属与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这些因素会成为学生学习和自我实现的主要障碍。所以,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也应该关心学生的生活,以排除影响学习的一切干扰因素。

2.【答案要点】这种现象违背了教学过程是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1)教学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受过专门训练,是教学活动的领导者、组织者,是学生学习发展的指导者、教育者。

(3)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发展的主体和自我教育的主体。在教学中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在教学时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不能因为强调教师主导作用而忽略学生主体作用,同样,也不能因重视学生主体作用而否定教师主导作用。而本题中所说的现象就是重视学生主体作用而否定教师主导作用,是对新课程改革的误解。

六、案例分析【答案要点】 (1)王老师的课没人听讲,说明他的课缺乏一种自由和开放的氛围,没有为学生创造出一个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对此,王老师应该改革自己的教学方法,改进教学内容,给学生营造一个较为宽松的学习的心理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认知功能和情感功能的充分发挥。 (2)李老师认识到了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性,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进行: 第一,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第二,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第三,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3)首先,张老师错误的认为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业成绩的唯一途径,片面地放大了考试的功能。教师应该认识到考试的目的在于检查教学的完成情况,借以指导和调节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其次,张老师没有正确把握创造力培养与学生学业成绩的关系。创造力的产生是知识、技能、策略、动机等多方面综合发展的结果,教师应该意识到知识在创造力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帮助学生认识到知识学习的深度和灵活性,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全真模拟预测试卷

(二)

总分12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1.渗透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口授身传生产、生活经验的现象,称之为()。 A.自然形态的教育B.自我教育

C.家庭教育D.社会教育2.“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是()的重要主张。 A.实践教育学派B.实证教育学派

C.传统教育学派D.实用主义教育学派3.最早的教学过程思想即学、思、行统一的观点,其提出者是()。

24

A.孔子B.昆体良C.杜威D.夸美纽斯4.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是()。 A.面向全体学生B.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C.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D.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5.个体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规律的反映。

A.顺序性B.不平衡性

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6.“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强调的是()。 A.遗传决定论B.环境决定论

C.社会决定论D.个体本位论7.开展教育工作,首先需要()。 A.确立教育目的B.设计课程体系

C.加强德育工作D.选择教学方法8.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是()。

A.中等教育B.幼儿教育

C.高等教育D.义务教育9.传统教学的“三中心”指()。

A.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社会中心B.学生中心、社会中心、实践中心

C.教师中心、实践中心、课堂中心D.教师中心、课堂中心、课本中心10.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这一原则是()。

A.导向原则B.疏导原则C.因材施教原则D.教育的一贯性原则11.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包括()。 A.人本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素质教育理论 B.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 C.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合作教育学理论、建构主义理论

D.人本主义理论、合作教育学理论、素质教育理论12.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是()。

A.常规管理B.民主管理C.平行管理D.目标管理13.小明原来见了陌生人就躲避。上幼儿园一个月后,小明的这种行为消失了。据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这里发生的学习是()。

A.言语信息B.智慧技能C.动作技能D.态度14.学习“圆的直径是它的半径的两倍”是()。

A.概念学习B.符号学习C.命题学习D.下位学习15.学习活动中最稳定、最可靠、最持久的推动力是()。 A.学习动机B.认知内驱力

C.自我提高内驱力D.附属内驵力16.充分利用学生头脑中生动而鲜明的形象来帮助记忆,这是使用了()。 A.组织策略B.精加工策略

C.元认识策略D.复述策略17.如果一个家长想用看电视作为强化物奖励儿童认真按时完成作业的行为,最合适的安排应该是()。

A.让儿童看完电视以后立即督促他完成作业 B.规定每周看电视的适当时间 C.惩罚孩子过分喜欢看的行为

D.只有按时完成家庭作业后才能看电视18.能鉴别学业水平高低、能力强弱的测验表明其()很高。

A.难度B.信度C.效度D.区分度19.小明既想参加演讲比赛锻炼自己,又怕自己讲不好被人讥笑,他面临的心理冲突是()。

A.双趋冲突B.双避冲突

C.趋避冲突D.双重趋避冲突20.教师提问学生,要求学生列举砖头的各种用途。学生给出的可能的答案是:建房子用的材料、打人的武器、用于垫高、用于固定某东西。这种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是()。 A.发散思维B.形象思维C.抽象思维D.直觉思维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空1分,共15分)在下列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不得分。 1.班会的主要形式由常规班会、生活会、_________。

2.德育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和道德品质教育三个方面。

3.教师备课的前提准备:一是钻研教材,二是了解学生,三是_________。 4.教育目的具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_________作用。

5.教育学是研究人类_________和教育问题,揭示_________的一门科学。 6.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和方法是_________。 7.我国的义务教育制度是实行_________。 8.个体技能需要通过_________才能达到熟练。

25

9.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_________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1913~1914年,此书又发展成三大卷《教育心理大纲》。 10.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_________。 11.创造性的核心是_________。

12.个体的自我意识从发展的角度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_________再到_________的过程。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问题解决2.德育3.课堂教学 4.智力技能5.教育心理学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简述现代教育的一般特点。

2.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基本规律)有哪些? 3.德育过程有哪些基本规律? 4.请简述认知同化理论。

5.简述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10分,共20分) 1.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新课程改革基本目标的认识。

2.联系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对小学生进行心智技能的培养。

六、案例分析(15分)

用遗传、环境、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理论分析:宋朝王安石写过一篇《伤仲永》的短文,说江西金溪有一个叫方仲永的少年,5岁时就能作诗,但后来由于他父亲没有及时教育,使他到十

二、三岁时写的诗就不如以前了,到20岁左右,则“泯然众人矣”。 模拟试卷

(二)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选题

1.【答案】A。解析:渗透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口授身传生产、生活经验的现象是自然形态的教育。

2.【答案】D。解析:“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是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思想,他是实用主义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

3.【答案】A。解析:早在约公元前6世纪,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丰富的教学实践基础上,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

4.【答案】D。解析:素质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作为国力竞争的基础工程的教育,必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这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5.【答案】B。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中一个方面就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

6.【答案】A。解析:题干是霍尔的名言,强调遗传决定论。

7.【答案】A。解析:由于教育目的要回答的是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样一个根本问题,所以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

8.【答案】D。解析: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是义务教育。

9.【答案】D。解析:传统教学是以教师、课堂、课本为中心的。

10.【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疏导原则的定义。疏导原则也就是循循善诱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11.【答案】B。解析: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都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

12.【答案】C。解析:平行管理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13.【答案】D。解析:态度是指影响个人对人、事和物采取行动的内部状态。

14.【答案】C。解析:“圆的直径是它的半径的两倍”属于概括性命题学习,表示若干事物或性质之间的关系,题干的倍数关系是普遍的关系。

15.【答案】B。解析:奥苏贝尔等人将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个方面。认知内驱力指要求了解、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需要。在有意义学习中,认知内驱力是最重要而稳定的动机,

16.【答案】B。解析:精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17.【答案】D。解析:强化物应当及时出现在被强化行为之后。 18.【答案】C。解析:效度是指测验的有效性和准确度。

26

19.【答案】C。解析:趋避冲突是指对同一目的兼具好坏的矛盾心理。

20.【答案】A。解析:发散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向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求得多种答案。

二、填空题

1.晨会2.政治教育;思想教育 3.设计教法4.评价

5.教育现象;教育规律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7.九年义务教育8.练习9.桑代克10.道德行为

11.发散思维12.社会自我;心理自我

三、名词解释

1.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2.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3.课堂教学:又称班级授课制,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以班为单位,按固定的时间表,分科进行连续教学活动的一种组织形式。 4.智力技能:又称心智技能,认知技能,是个体借助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认知活动的心智操作方式系统,如阅读技能、写作构思技能等。

5.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四、简答题1.【答案要点】现代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教育的终身化。终身教育是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它的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

第二,教育的全民化。全民教育是指教育必须面向所有的人,即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

第三,教育的民主化。教育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性的否定。一方面,它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包括教育起点的机会均等,教育过程中享受教育资源的机会均等,甚至包括教育结果的均等,这就意味着对处于社会不利地位的学生予以特别照顾。另一方面,教育民主化追求教育的自由化,包括教育自主权的扩大,根据社会要求设置课程、编写教材的灵活性,价值观念的多样性等。

第四,教育的多元化。教育的多元化是对教育的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它是世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元化、管理模式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等。

第五,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包括工艺、设备、程序、手段等)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 2.【答案要点】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地、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如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3)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3.【答案要点】 (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4.【答案要点】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理论的核心是:当学生把教学内容与自己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时,有意义学习便发生了。学生能否获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他们的认知结构,即学生现有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结构。有意义学习是通过新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观念的相互作用才得以发生的。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导致了新旧知识的意义的同化。因此,要促进新教材的学习,首先要增强学生认知结构中与新教材有关的观念。5.【答案要点】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有:(1)相似性 ①学习材料之间的相似性; ②学习情境的相似性。(2)原有认知结构 ①学习者的背景知识; ②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程度; ③学习策略的水平。(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27

心向与定势常常是指的同一种现象,即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

五、论述题1.【答案要点】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及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结合实际论述,可酌情加分)2.【答案要点】 (1)确立合理的心智技能原型;

(2)有效进行分阶段练习。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和概括性;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六、案例分析【答案要点】

从方仲永的事例说明,遗传素质好的人,如果离开后天的环境、教育和主观努力,是不能得到充分发展的,人的知识、才能、思想、观点、性格、爱好、道德品质都是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如果离开了后天的社会生活和教育,遗传素质所给予人的发展的可能性便不能变为现实。 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全真模拟预测试卷

(三)

总分12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最早出自()。 A.《论语》B.《学记》C.《四书集注》D.《孟子》2.“教育不应该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是()教育制度推崇的理想。 A.完全制度化教育B.非正式教育

C.制度化教育D.非制度化教育3.被毛泽东称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的陶行知提出的主要教育主张是()。 A.因材施教B.遵循自然

C.教学做合一D.官能训练4.教育的经济功能受()的制约。 A.社会经济制度B.社会生产力水平

C.科学技术和文化背景D.文化传统5.个体在不同的年龄段表现出的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

A.差异性B.顺序性C.不平衡性D.阶段性6.()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A.教育方针B.教育政策

C.教育目的D.教育目标7.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作示范性的试验来说明和印证所传授的知识,这种方法是指()。 A.试验法B.演示法C.参观法D.实践活动法8.“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A.说服教育法B.锻炼法

C.陶冶法D.榜样法9.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是在教育面临严峻挑战的形势下提出的,其背景说明最全面的是()。 A.知识经济时代提出的挑战B.社会信息化时代提出的挑战

C.我国加入WTO面临的挑战D.未来社会发展需要提出的挑战10.班级管理的主要功能是()。 A.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B.维持班级秩序

C.形成良好的班风D.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11.“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体现了教师劳动的()特点。

A.示范性B.复杂性C.创造性D.劳动方式个体性12.小燕在两岁时就学会了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首唐诗。按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这里发生的学习是()。

A.言语信息B.态度C.动作技能D.智慧技能13.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证实了遗忘的()。 A.动机说B.痕迹衰退说

C.提取失败说D.干扰说14.认为动机水平适中时最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的理论是()。 A.成就动机理论B.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C.成绩结构理论D.强化理论15.一般在教学开始前使用,用来摸清学生的现有水平及个别差异,以便安排教学的评价属于()。

A.诊断性评价B.形成性评价

C.总结性评价D.非正式评定16.在社会心理学中,由于第一印象的形成所导致的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

28

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 A.近因效应B.首因效应

C.社会过滤效应D.最近效应17.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不包括()。 A.发现教学B.情境教学

C.合作学习D.程序教学18.下列属于教学信息输入技能的是()。 A.口语表达技能B.书面表达技能

C.体态表达技能D.研究学生技能19.教师期望效应是由()研究发现的。 A.皮格马利翁B.勒温

C.罗森塔尔D.夸美纽斯20.心理咨询的根本目标是()。 A.解除学生的心理困扰,度过当前危机 B.学会自己独立处理类似问题 C.建立对咨询人员的信任

D.学生对咨询过程的积极参与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1个小题,每空1分,共15分)在下列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不得分。 1.在情绪三因素理论中起决定作用的是_________。 2.教师的劳动价值具有_________和_________。

3.马卡连柯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尊重一个人”。这句话说明的德育原则是_________。 4.小学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是_________。

5._________认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社会的要求,因为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受制于社会环境。 6.狭义的社会教育是在_________和_________以外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实施的教育。 7.教育与_________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

8.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一是_________,二是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9.定势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_________和_________两种。

10.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的教师的两个重要人格特征是:教师的_________以及教师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

11.历史上曾出现过两种相互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即_________和_________。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判断下列各题的正误,并在题后括号内打“√”或“×”。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因此,教育没有自己的独立性。()

2.1995年3月18日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我国教育的基本法律。() 3.在泰勒的课程原理和评价原理基础上涉及的课程评价模式是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4.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所以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师的指挥。() 5.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标志是班主任了解了学生。() 6.在我国小学里,德育就是指道德教育。() 7.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的科学。()

8.群体极化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

9.具有非凡的记忆力可以称为天才。() 10.品行不良问题主要出现在青年期。()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什么是启发性教学原则?谈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贯彻启发性原则? 2.简述新课改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怎样的变换? 3.简述班主任的作用。

4.技能的特征都有哪些?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10分,共20分) 1.你是否同意这句话:高明的教师最大的本事是能够充分了解每个学生,并为每个学生创造尽可能适合他的教育环境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去主动学习和发展。试举例说明并进行阐述。

2.结合实际,论述当前加强和改善德育工作的意义,并阐述德育与其他各育之间的关系。

六、案例分析(15分)

王女士反映,转学还不到一学期的10岁儿子小雷(化名)跟过去比好像换了个人。以往由于喜欢做小动作,小雷没少挨老师的骂,结果看到老师就害怕,不得不转学。到新学校后不久,小雷在上课时又忍不住做起了不动作,被老师发现了。新老师什么也没说,只是微笑着轻轻拍了一下他的背,便继续上课了。以后,每次新老师走过小雷身边,如果小雷没做小动作,老师就会对他微笑并点头表示赞许。很快,小雷改掉了坏习惯,还爱上了学习,自信心大增。 问题:试分析上述案例,教师该如何对待有问题的学生?(可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及心理发展特点来分析。)

29

模拟试卷

(三)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选题

1.【答案】A。解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语出《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是孔子论述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名言,对后世影响非常深远。

2.【答案】D。解析: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就是“教育不应该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3.【答案】C。解析: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主张和小先生制等教育思想深入人心,指导着人们的教育实践,为人们所熟知。

4.【答案】B。解析:教育的经济功能主要受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教育经济功能的发挥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需要坚实的基础,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刚好能够提供良好的基础和物质条件。

5.【答案】D。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段表现出不同的身心发展的特征及主要矛盾。

6.【答案】C。解析: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就是教育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由于教育目的要回答的是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样一个根本问题,所以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 7.【答案】B。解析:考查演示法的概念。

8.【答案】D。解析:榜样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原意为:桃树李树不招引人,但因它有花和果实,人们在它下面走来走去,走成了一条小路。比喻人只要真诚、忠实,就能感动别人,体现了榜样法。

9.【答案】D。解析:新课改是为了适应社会进步和教育的未来发展而实施的新课程改革,是课程本身及教材理念的根本性变革。

10.【答案】A。解析:班级管理对于班级活动的顺利进行,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其主要的功能在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以利于更有效地开展实施教学活动。

11.【答案】A。解析:教师的言行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世的态度会对学生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以身立教”、“为人师表”刚好体现教师的示范性特征。 12.【答案】A。解析:言语信息指能用言语或语言表达的知识。

13.【答案】D。解析:干扰说认为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 14.【答案】B。解析: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认为中等动机强度最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

15.【答案】A。解析:诊断性评价也称“教学性评价”,一般是指在某项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等状况进行的预测。通过这种预测可以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准备状况,以判断他们是否具备实现当前教学目标所要求的条件,为实现因材施教提供依据。

16.【答案】B。解析:题干是对首因效应定义的考查。

17.【答案】D。解析:发现教学、情景教学、合作教学都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 18.【答案】D。解析:教学信息输入技能包括钻研教材技能、确定教学目标技能和教学信息反馈技能。

19.【答案】C。解析:罗森塔尔等人对教师期望进行研究,表明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直接影响。他借助古希腊神话中的皮格马利翁的名字,把这种现象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也称“罗森塔尔效应”、“教师期望效应”。 20.【答案】B。解析:心理咨询的根本目标是使来访学生在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可以自己独立处理,而不是动辄就寻找咨询者的帮助。直接目标是咨询者向咨询对象提供心理上的帮助,以使后者克服当前的心理问题,并提高自身应付挫折的能力。

二、填空题

1.认知因素2.滞后性;隐含性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要结合的原则4.情景教学 5.社会本位论6.家庭;学校 7.生产劳动8.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9.促进;阻碍10.热心和同情心 11.启发式;注入式

三、判断题 1.【答案】×。解析: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有制约作用,决定着教育的领导者,受教育者的权利,决定着教育目标,但尽管政治经济制度对学校的教育有着巨大的影响和制约,但并不意味着学校可以忽视自己的办学规律,更不是说学校要放弃学校教育任务直接为政治经济服务,参加具体的政治运动,执行具体的政治任务。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2.【答案】√。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于1995年3月18日由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是我国教育工作的根本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1986年审议通过,2006年最新修订的。

30

3.【答案】×。解析:泰勒的课程原理和评价原理基础上涉及的课程评价模式是目标评价模式。 4.【答案】×。解析:因为该观点只强调了学生是教育的对象,而忽视了学生是自我教育与发展的主体,过分强调教师的作用。 5.【答案】×。解析:将“班主任了解学生”改为“形成了正确的集体舆论”。 6.【答案】×。解析:我国小学德育的内涵不仅指道德教育,还包括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 7.【答案】×。解析: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或称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8.【答案】√。解析:考查群体极化的定义。 9.【答案】×。解析:天才指拥有一定的天赋,包括:卓绝的创造力;想象力;天然的资质的人。具有非凡的记忆力是天才的特征之一,但不能因此说具有非凡的记忆力可以称为天才。 10.【答案】×。解析:品行不良问题主要出现在青少年时期。

四、简答题1.【答案要点】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力: (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扬教学民主。2.【答案要点】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其内涵包括以下两个方面:①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培养者;②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3.【答案要点】

(1)班主任是班级教师集体的组织者和灵魂为了充分发挥各科教师的作用,班主任就必须对各科任教师进行协调以形成教育合力、提高教育效果。

(2)班主任是学生集体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作为组织者,班主任要组织各方面的力量来创建一个学生集体,而且要使各方面的影响保持一致,并最有效地发挥作用;作为组织者,他还要组织班级内各成员诸方面的活动,力求使成员能在友好的氛围中获得最大限度的成长。作为领导者,他要以其声望、权威、影响力去启发、组织和控制学生的行为,使学生的行为围绕教育目标有效地展开。作为教育者,他不仅以自身的力量和品格去教育学生、感化学生,还要创建班集体,创建一个能对其成员产生教育影响的集体。

(3)班主任是保证各种影响协调一致的协调者学生是在家庭、学校、社会等各种影响交互作用下成长的。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而班主任是学校教育的首席实施者。因此,班主任要协调这三者间的关系,使之形成影响学生的合力。

(4)班主任是联系班级与班级、班级与学校的纽带班级是学校的基层教育单位,是学校教育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作为一个子系统,它与其他组织存在着纵横交错的关系。从纵向关系来看,它与党、团、队之间,与年级组、教导处和校务委员会之间存在着业务关系和思想关系。班主任只有正确贯彻上级领导的意图和指示,围绕学校的育人任务来开展工作,才能保证班级任务的完成,进而保证学校总体目标的实现。从横向来说,班级之间存在着竞争与合作关系。班主任只有知彼知己,才能率领本班走在前面。 4.【答案要点】

(1)技能是通过学习形成的,不同于本能行为; (2)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区别于知识;

(3)技能是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区别于一般的随意运动;

(4)技能是通过有意识的反复练习形成的,区别于习惯。

五、论述题1.【答案要点】同意上述观点。这是主体教育思想的体现,主要是围绕如何看待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发展目标而阐发的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自身生活、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现代教育应该把发挥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作为一项核心的目标,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教育过程中师生双主体的协同活动,需要师生之间建立民主、平等的相互关系。这是一种新型的教育管理模式,是一种教师启发引导、学生主体参与的教育活动模式。实际教学中要做到: (1)要帮助学生打破对权威的崇拜; (2)教师的指导要到位而不要越位;

(3)要使学生对教育活动有实质性的参与;

(4)要给学生留下自主选择和发展的空间;2.【答案要点】

31

(1)德育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提供道德支持和道德保障。德育是社会道德建设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德育工作的效果直接影响社会的道德状况。

(2)德育工作是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的需要。对青少年来说,道德需要与理智需要、审美需要一样,是他们的人生基本需要。道德需要能否得到满足以及满足的方式和类型,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成年后的道德素质和道德素养,决定了他们的社会性发展程序和社会性接纳程序,决定了他们发展空间的大小和发展方向的正确与否。良好的德育工作能够使他们拥有一个充实的、有意义的、有尊严的和幸福的人生。没有受过良好道德教育的人,往往会走向歧路、邪路,贻误终身,害人害己。

(3)德育工作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智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表现在:①它们共同服务于教育目的,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和丰富个性的形成。②德育工作为其他各育提供精神动力和价值方向。③德育与其他各育之间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六、案例分析

【答案要点】小学生身高体重处于两次增长高峰期之间,是相对稳定发展时期。他们的有意注意已开始发展,但无意注意仍占优势,他们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小学生的情感不稳定性以及不善于控制的特点也很突出,特别是小学低年级还是依据他人的要求评价自己,这些都是小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的发展特点。

上面这位新老师正是正确认识到了这点,并机智地运用这个特点来引导小雷,既纠正了他的缺点,又不伤害他的自尊心。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培养孩子的情感,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更为重要和紧迫。 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全真模拟预测试卷

(五)

总分15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1.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A.培根B.夸美纽斯C赫尔巴特D.赞科夫2.我国古代私学最早兴盛于()。

A.商周B.春秋战国C.秦汉D.隋唐3.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该观点属于()。 A.内发论B.外铄论

C.多因素相互作用D.白板说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促使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是()。 A.学校教育B.高新技术的应用

C.科学理论的产生D.完善的社会制度5.在教育目的的问题上,实用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杜威所持的观点是()。 A.个人本位论B.社会本位论

C.教育无目的论D.国家利益论6.学生所享有的受教育权主要包括受完法定教育年限权、学习权和()。 A.名誉权和荣誉权B.公正评价权

C.隐私权D.人格尊严权7.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体现了教学原则的()。 A.直观性原则B.启发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D.系统性原则8.中小学德育工作中常用的奖惩属于()。

A.榜样示范B.品德评价C.陶冶教育D.说理教育9.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读写算的基本能力和公民一般教养的教程是()。

A.基础型课程B.发展型课程

C.知识性课程D.工具性课程10.班主任工作的中心任务是()。 A.组织建立良好的班集体B.促进班集体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

C.协调好各科任课教师的关系D.搞好家校联系工作11.学生是人,是教育的对象,因而他们()。 A.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B.对外界的教育影响有选择性

C.毫无顾忌地接受教育D.能动地接受教育12.只要给足了时间和适当的教学,几乎所有的学生对几乎所有的内容都能达到掌握的程度。这是()。

A.意义学习B.机械学习C.发现学习D.掌握学习13.奥运会期间看游泳比赛的记忆属于()。 A.情景记忆B.语义记忆

C.程序性记忆D.陈述性记忆14.下列能代表高成就需要者的描述是()。 A.喜欢对问题承担自己的责任B.宁愿担任专业工作而不愿做企业家

C.倾向于选择风险较小的工作D.倾向于将自己的失败归因于运气不佳15.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迸出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属于()。 A.头脑风暴法B.发展思维训练

32

C.自我设计训练D.推测与假设训练16.只能进行自我中心思维的儿童,其认知发展处于()。 A.前运算阶段B.感知运动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17.“矮子里找高个”、“水涨船高”是一种()。 A.相对评价B.绝对评价

C.定性评价D.定量评价18.奥苏贝尔提倡在教学中采用“先行组织者”这一技术,其精神实质是()。 A.强调直观教学

B.强调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知识的相互联系 C.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

D.引导学生的发现行为19.下列选项中哪种是一般能力?()

A.观察力B.曲调感C.节奏感D.色调感20.既想取得好成绩,又想去玩,这种冲突矛盾是()。 A.多重趋避冲突B.双避冲突 C.趋避冲突D.双趋冲突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下列每小题列出的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正确的,请将其代码填入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1.下列教育思想中属于赫尔巴特提出的有()。 A.教学过程的四个阶段论B.实科教育思想 C.教育性教学D.自然主义教育

E.实用主义教育思想2.学生的个别差异包括()。 A.生理的个别差异B.心理的个别差异

C.智力因素的个别差异D.非智力因素的个别差异 E.性别差异3.“环境决定论”完全否定了()。

A.遗传的作用B.教育的价值C.家庭的影响D.文化的功能 E.人的能动性4.德育从内容上看包括()这几个方面。 A.政治教育B.思想教育C.世界观教育D.爱国主义教育 E.道德品质教育5.课程计划主要由()组成。 A.学科设置B.学科顺序C.课时分配D.学年编制 E.学用安排6.先行组织者可以分为()。 A.陈述性组织者B.程序性组织者

C.比较性组织者D.分析性组织者E.综合性组织者7.一般认为,动机具有以下几种功能()。 A.选择功能B.激活功能C.指向功能D.调节和维持功能

E.集中功能8.在英语单词学习中将tiger联想为“泰山上一只虎”属于()。 A.组织策略B.精加工策略 C.认知策略D.复述策略

E.谐音联想法9.下列行为中属于品行性问题行为的有()。 A.不守纪律B.欺侮同学C.考试作弊D.偷窃 E.孤僻10.教学媒体包括()。 A.投影B.录像C.计算机D.黑板 E.图片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8个小题,每空1分,共15分)在下列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不得分。 1.旧中国首次制订现代学制是______年,称为______学制。 2.课程结构最常见的结构形态有______、______和______。 3.教师的根本任务是______。

4.班主任争取家长配合,与家长联系的方式主要有______、家长会、______。 5.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____________。

6.范例教学中范例的基本特征:______、______和______。

7.在整个学校教育活动中,教育目的的实现和教育任务的完成,主要是凭借______实现的。

8.贯彻教育活动的基本矛盾、基本规律是:教育与______发展之间、教育与______发展之间的矛盾或关系。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社区教育2.学制 3.课程管理4.社会知觉

5.精加工策略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3

1.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素质教育的理解。 2.教师的劳动具有哪些特点?

3.为什么学校教育必须要坚持以教学为主? 4.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5.怎样在教学过程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10分,共20分)

1.谈谈你对小学德育过程是促进儿童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的认识。

2.简述促进学习迁移的基本条件,联系实际说明如何促进学习迁移?

七、案例分析(25分)认真阅读以下材料,回答文后的问题:

材料一:“明亮的教室要干净,神圣的教室要安静。”不少教师强调课堂要鸦雀无声,追求课堂秩序井然。

材料二:“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听。”——叶圣陶

材料三:张同学从小酷爱天文,每次向家长和教师提出的问题都与天文有关,家长认为孩子满脑子奇思异想,对他们认为的主科语数外下功夫太少,会影响他将来的学习、升学与就业,多次横加阻拦、班主任则认为张同学有天文的潜质,便建议张同学自己做一个人生规划设计,并联合家长、自然学科教师共同指导,使张同学正确处理好了学科学习与业余爱好的关系。后来,张同学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几年后硕士毕业,分配在北京天文馆工作。 1.分析材料一,反思“课堂上比安静更重要的是什么?”你认为在新课程背景下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教育观? 2.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材料二,叶圣陶先生提出了什么样的教师观?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怎样落实这一先进的教师观?

3.材料三中,班主任有着什么样的学生观?请结合新课程改革的实际,略谈如何突出这一学生观? 模拟试卷

(五)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选题

1.【答案】B。解析:夸美纽斯从17世纪30年代起就开始研究“泛智”问题。所谓“泛智”,在夸美纽斯看来,是指广泛的、全面的智慧。在《大教学论》中,夸美纽斯用一句话概括了他的“泛智”教育思想,那就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

2.【答案】B。解析: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发展是我国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3.【答案】A。解析: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着重强调自身的遗传素质在身心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4.【答案】A。解析:教育是促使科学技术再生产的主要途径。

5.【答案】A。解析:个人本位论认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人的本性,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健全发展的人,发展人的本性,挖掘人的潜能,而不是为某个社会集团或阶级服务。杜威坚持个人本位论。

6.【答案】B。解析:学生所享有的受教育权主要包括受完法定教育年限权、学习权和公正评价权;受完法定教育年限权是指年满6周岁的儿童应入学接受义务教育,并受满法律规定的教育年限,学校和教师不能随意开除学生。学习权是指学生有权利在义务教育年限内在校学习,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得以任何借口随意侵犯和剥夺学生参加学习活动,诸如听课、作业等权利。公正评价权是指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享有要求教师、学校对自己的学业成绩、道德品质等进行公正的评价,并客观真实的记录在学生成绩档案中,在毕业时获得相应的学业成绩证明和毕业证书的权利。因此,答案为B。

7.【答案】B。解析:苏格拉底产婆术即助产术,即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体现的是启发式教学原则。 8.【答案】B。解析:奖惩是中小学品德评价的一种方式。

9.【答案】A。解析: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基础课程是必修的、共同的课程。

10.【答案】A。解析: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在班级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班主任开展工作的中心环节便是组织和培养一个比较完整的班集体,确立班级目标,建立班级领导。 11.【答案】D。解析: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在接受教育影响时也是如此。

12.【答案】D。解析:掌握学习教学模式认为:95%以上的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率、学习动机方面,并无大的差异,如果大多数学生都有足够的学习时间,接受了合适的教学,就能掌握世界上任何能够学会的东西。 13.【答案】A。解析:“看比赛”是典型的情景记忆。

14.【答案】A。解析:敢于承担责任是高成就动机者的特点之一。 15.【答案】A。解析:考查头脑风暴法的定义。 16.【答案】A。解析:前运算阶段(2~

6、7岁):此期儿童的思维特点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很难从别人的观点(角度)

34

看事物。

17.【答案】A。解析:相对评价是在被评价对象的群体中建立基准(通常均以该群体的平均水平作为这一基准),然后把该群体中的各个对象逐一与基准进行比较,以判断该群体中每一成员的相对优势。

18.【答案】B。解析:先行组织者策略就是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对即将学习的新知识的影响。 19.【答案】A。解析:人的能力可分为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一般能力是指在不同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共同能力,它是从事一切活动所必备的能力的综合,如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能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其中抽象概括能力是一般能力的核心。特殊能力则指从事某种专业活动所必备的能力的综合,如音乐能力、绘画能力、数学能力等等。 20.【答案】C。解析:题干是典型的趋避冲突。

四、名词解释

1.社区教育:指的是以一定地域为界,学校与社区具有共同的教育价值观和参与意识,并且双向服务,互惠互利。学校服务社区,社区依赖学校,旨在促进社区经济、文化和教育协调发展的一种组织体制。其实质是教育的社会化与社会的教育化的统一。

2.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领导体制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等。

3.课程管理:学校在执行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课程的实施和开发进行指导和监督,学校有权利和责任反映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4.社会知觉: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5.精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五、简答题1.【答案要点】教育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处于基础地位,因此,要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奠定坚实的人才和知识基础。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2.【答案要点】教师的劳动是一种特殊的脑力劳动,其特点有以下几点:(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教师劳动是复杂的脑力劳动,这种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目的的全面性;二是劳动对象的差异性。(2)教师劳动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在劳动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提高自身素质、改进教学方法,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3)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4)教师劳动的示范性

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是指教师言行举止都会成为学生仿效的对象,教师的人品、才能、治学态度等都可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5)劳动成果的精神性

教师劳动的成果是学生个体的发展,是知识的增长、技能的提高、品德的完善,总之是精神性的成果。3.【答案要点】 (1)教学是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发展教育、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2)教学在学校教育工作中所占的时间最多,涉及面最广,对学生的发展影响最全而深刻,对学校教育质量的影响也最大。

(3)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就需要通过教学、课外校外活动、生产劳动等途径来实现。在多种途径中,教学涉及学科领域最广,占用时间最多,对人的影响也最全面。因此学校教学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4.【答案要点】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1)前习俗道德水平(9岁以下)。主要特点是个体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包括两个阶段:一是服从与惩罚取向阶段;二是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2)习俗道德水平(10~20岁)。主要特点是个体着眼于家庭、社会对其期望和要求考虑问题。包括两个阶段:一是寻求认可取向阶段;二是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3)后习俗道德水平(20岁以上)。主要特点是个体超越对社会秩序和权威的服从,开始在人类的正义公正层面反思规则的合理性。包括两个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和普遍伦理取向阶段。5.【答案要点】

(1)教师要注意唤起学生的随意注意,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为此要做到明确本堂课教学的目的任务;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正确组织教学,严格要求学生。

(2)正确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教学环境的布置应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防止分散注意;教学方法丰富多样,有吸引力,防止单调死板。

(3)引导学生交替使用几种注意。

六、论述题1.【答案要点】小学德育过程就是促进儿童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其基本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1)知、情、意、行是构成儿童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

35

①知。知是指儿童对一定社会政治意识、思想观点、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的理解和看法,它是儿童形成和发展自身品德的认识基础。所以德育过程常常从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开始,有计划地传授给学生以基本的政治观点、思想态度等。 ②情。情是指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情感的形成是儿童的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在小学德育过程中,应当重视培养儿童的情感,要善于激发他们对国家、民族、人民以及良好道德行为的敬佩、爱慕之情,进一步体会到正确的政治观点、思想意识、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价值和需要,进而发展其深厚的情感。 ③意。意志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在德育过程中,要注意培养、锻炼学生的坚强意志,使他们有顽强的毅力。 ④行。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思想观点与相应支配下采取的外在行动。在小学德育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对学生行为的培养,要求学生言行一致,严格遵守学生守则、学校的规章制度和社会道德规范,以形成良好的习惯与作风。(2)知、情、意、行四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推动思想品德的发展,德育要注意发挥四者的整体功能德育过程就是知、情、意、行诸因素得到和谐统一发展的过程,德育要注意发挥四者的整体功能。在实际工作中这四者密不可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推动思想品德的发展,这往往是同时进行的,具有统一性。知、情、意、行诸要素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从旧质到新质的矛盾运动,构成了思想品德形成的全过程。德育过程就是要促进这一过程的实现,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对学生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3)德育过程的多端性。 一般来说,德育过程是沿着知、情、意、行的顺序形成和发展的。但是,知、情、意、行在发展方向和水平上常处于不平衡状态,要根据具体情况,深入分析儿童的思想实际和年龄特征,或从训练行为开始,或从陶冶情感开始,或从锻炼意志开始,最终达到儿童知、情、意、行的全面和谐发展。总之,德育过程可以从培养知、情、意行任何一方面开始,这就是德育过程的多端性。2.【答案要点】

学习迁移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发生的,它会受到一系列的主客观因素的影响:(1)相似性。不同的学习对象具有共同因素,是学习迁移发生的基本条件之一。(2)原有认知结构:原有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迁移形式,原有认知结构的特征直接决定了迁移的可能性及迁移的程度。(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思维定势和学习方法定势会影响到迁移的性质、程度。根据定势对前一影响的双重性,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预见到定势的消极影响。

教师如能将迁移理论应用到教学实际中,那么就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地影响。具体如下:(1)改革教材内容,促进迁移;(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促进迁移;其标准就是使教材达到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3)改进教材呈现方式,促进迁移:①从一般到个别,渐进分化;②综合贯通,促进知识的横向联系;③教材组织系列化,确保从已知到未知;(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七、案例分析【答案要点】 (1)①课堂里没有秩序、没有纪律是不行的,但秩序和纪律都是手段,不是目的;②过分地强调安静并不科学;③让学生喜欢学习、学习得更好(让学生健康地发展/让学生积极地思考/……)比让学生安静要更重要。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2)叶圣陶先生一语道破了教师主导的教师观。落实主导性的教师观,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中需要做到如下四个方面:①启迪学生做人;②引导学生会学习;③激励学生会思考;④引导学生能实践。

(3)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突出学生主体性要提倡学生全体发展、自主发展、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全真模拟预测试卷

(六)

总分10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1.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是经验的改组和改造、在做中学”的教育家是()。 A.布鲁纳B.赫尔巴特

C.杜威D.杨贤江2.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主要是由()因素决定的。

A.政治B.生产力C.文化D.军事3.关于个体身心发展的成因,“白板说”观点属于()。 A.内发论B.外铄论

C.多因素相互作用D.平衡论4.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是()。 A.哲学观念B.人性假设

C.理想人格D.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5.《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教育发展的“两全”目标,“两全”是指()。 A.全面普及义务教育,全面扫除青壮年文盲 B.全面进行教育改革,全面发展职业教育

C.全面改革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全面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D.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6.试图用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原理来说明教学过程的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杜威D.凯洛夫7.马卡连柯提出“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反映了德

36

育的()原则。 A.疏导B.因材施教

C.导向性D.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8.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应该具有三个特征是()。 A.强制性,基础性,科学性B.强制性,普遍性,科学性

C.科学性,普遍性,基础性D.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9.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获得良好的发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A.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B.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C.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D.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不能起到主导作用10.安安平时比较踏实,遇事沉着、冷静,但却比较死板,灵活性不足。她应该属于()类型。

A.胆汁质B.多血质C.粘液质D.抑郁质11.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现象中属于学习的是()。 A.蜜蜂采蜜B.猴子练习攀爬

C.病症导致的行为改变D.儿童模仿别人的行为12.力求本学期考得好,力求得到本学期的奖学金,属于()。 A.间接的远景性动机B.直接的近景性动机

C.高尚的动机D.成就动机13.应用题的解题策略一般应包括()。 A.提出问题、判明问题性质、选择算法、找寻条件 B.提问、识别、探索、解决

C.判明问题性质、选择算法、找寻条件

D.提出问题、选择算法、找寻条件14.在柯尔伯格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属于()。 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D.权威水平15.从评价的功能上区分,中小学教育评价的类型可分为()。 A.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B.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

C.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D.正确评价和错误评价16.由于先前做了活动或经验、习惯的影响而形成的心理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称()。 A.定势B.原型启发

C.变式D.同化17.小学生在记课堂笔记时对汉字字形结构正误的注意属于()。 A.随意注意B.不随意注意

C.无意注意D.随意后注意18.观看乒乓球抽球录像后,能以一定的精确度来演示这一动作的动作技能目标是()。 A.模仿B.准确C.连贯D.习惯化19.我们常说的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其标准是根据心理健康三层面中的哪一层的标准?()

A.非病状态B.良好适应状态

C.理想状态D.正常状态20.“进退维谷”是一种()。 A.双趋式冲突B.双避式冲突

C.趋避式冲突D.双重趋避式冲突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7个小题,每空1分,共15分)在下列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不得分。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_________、不平衡性、互补性和_________。 2.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第一次分离出来的标志是_________。 3.1902年通过的“_________”学制、基本参照美国的学制,通常又称“_________”学制,这是旧中国使用时间最长的学制。 4.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课程计划、_________和教科书。 5.教师的素养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现代班级管理强调以_________为核心,建立一套能够持久地激发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管理机制。

7.教育活动是一种_________的社会活动,教育系统是一个以_________为主要构成要素的社会系统。在诸种要素中,_________是最基本的要素。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判断下列各题的正误,并在题后括号内打“√”或“×”。

1.形成技能、技巧是巩固知识的中心环节。()

2.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思想是错误的,我们应坚持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 3.教育学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并随其发展而发展的。() 4.环境对儿童发展的作用总是积极的。()

5.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化,对政治经济制度起决定作用。()

37

6.小班教学的增加会成为我国义务教育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 7.人所具有的最有力的认知技能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8.人格障碍是后天教养的结果。() 9.教育必须适应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

10.在学习过程中,认知策略起着控制执行的作用,控制自己的内部行为。()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2.结合当前课程改革实践,论述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关系。 3.简述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4.简要说明教师的心理特征。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10分,共20分) 1.结合实际阐述学校教育应如何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互协调、相互配合。 2.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心智技能?

六、案例分析(15分) 一位老师在进行语文课文《萤火虫》教学时有这样一个片断:老师问学生,萤火虫燃烧了自己,怎么了?有的孩子回答说,萤火虫燃烧了自己它就死了;也有孩子说,萤火虫燃烧了自己,它没有怎么,只是一种生理现象;还有一部分孩子有一些其它理解,这时,老师无法对这些理解给予肯定,因为书上不是这样说的,书上的正确答案是,萤火虫燃烧了自己,照亮了人间。所以,老师不断运用教学技巧和教学机智,想办法一步步的“启发”孩子得出“正确”的认识,要求同学们再想一想,再看一看,看什么呢?当然是看书,看课文,最后,孩子们终于在老师的不断引导下,“看”出一个“共同”的认识——萤火虫燃烧了自己,照亮了人间! 试从教师的教学观、教材观以及学生观出发,对上述课堂教学案例进行评价分忻。 模拟试卷

(六)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选题

1.【答案】C。解析:杜威的主要教育观点就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

2.【答案】B。解析:生产力对教育有决定作用,表现在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3.【答案】B。解析:“白板说”是由英国哲学家洛克所提出来的,认为人的心灵犹如一块白板,它本身没有内容,可以让人涂抹,外部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状况,该观点是典型的外铄论的主张。

4.【答案】D。解析: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是确定一定历史时期教育目的的物质基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不同,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不同。教育目的是对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特点的反映,体现着这一发展的时代特征。哲学观念、人性假设、理想人格都是主观层面的,不可作为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 5.【答案】D。解析:“两全”是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6.【答案】B。解析:赫尔巴特首先把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基础,解释了教育学的很多概念。他试图以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原理来说明教学过程,认为教学过程是新旧观念的联系和系统化的过程。

7.【答案】D。解析:马卡连柯的话反映了德育的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8.【答案】A。解析: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具有强制性、基础性、科学性。 9.【答案】C。解析: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10.【答案】C。解析:胆汁质的人精力旺盛,易感情用事;多血质的反应迅速,有朝气,情绪不稳定,粗枝大叶;粘液质稳重、踏实,但比较死板;抑郁质的人则比较敏感。故正确答案为C。

11.【答案】D。解析: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2.【答案】B。解析:直接的近景性动机是指由活动的直接结果所引起的对某种活动的动机。

13.【答案】A。解析:解决应用题的策略一般包括提出问题、判断问题的性质、选择算法和寻找条件四个步骤。

14.【答案】B。解析:柯尔伯格以为道德判断可分为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每个水平包括两个阶段,习俗水平的两个阶段是寻求认可取向和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15.【答案】C。解析:根据评价在教学中的作用,也就是评价的功能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16.【答案】A。解析:定势指既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定势的发生往往是由于先前的反复经验。

17.【答案】D。解析:有意后注意也叫随意后注意,是由自觉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18.【答案】A。解析:模仿是学生按提示要求行动或重复被显示的动作的能力。

19.【答案】C。解析:心理健康是个体心理健康在自身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

20.【答案】B。解析:双避式冲突是指必须在希望回避的两种事物间回避一种事物时的矛盾和冲突,这是一种既趋向又回避的心理状态。

二、填空题

38

1.阶段性;个别差异性2.学校教育的产生 3.壬戌;六三三4.课程标准

5.能力素养;知识素养;思想道德素养6.学生 7.培养人;人的集合;学生和教师

三、判断题 1.【答案】×。解析:形成技能、技巧是运用知识的中心环节。 2.【答案】×。解析:孤立地坚持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思想都是错误的。 3.【答案】×。解析:教育学作为一门科学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不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 4.【答案】×。解析:环境中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因素,对儿童发展的作用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5.【答案】×。解析:教育反作用于政治经济制度。

6.【答案】√。解析:小班化教学是欧美发达国家普遍推行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也是我国义务教育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

7.【答案】√。 8.【答案】×。解析:人格障碍是个体先天素质与后天教养的产物。 9.【答案】√。

10.【答案】√。

四、简答题1.【答案要点】 (1)加强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

(6)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2.【答案要点】 (1)知识与能力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不能截然分开; (2)能力是获取知识的必要条件; (3)知识是能力形成和提高的基础;

(4)知识与能力各自具有独立性,分属于不同范畴;

(5)在教育实践中要处理好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这一基本关系。3.【答案要点】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班主任工作的目的和结果。形成和培养班集体的方法主要有: (1)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2)选择和培养班干部;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4.【答案要点】

教师的心理特征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长期扮演的各种不同的角色并随之逐渐形成的特有的心理品质。教师的职业特点、社会角色决定了教师应具备一系列特定的心理品质,主要包括教师的认知能力、情感、意志和人格特征。(1)教师的认知特征

教师的认知特征包括其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

一般认为,教师的知识结构主要包括专业学科内容知识、教育教学、心理学的知识和实践性知识。

教学能力包括:组织和运用教材的能力,言语表达能力,组织教学的能力,对学生学习困难的诊治能力,教学媒体的使用能力以及教育机智等。(2)教师的人格特征

教师的人格特征是影响教学的重要因素,其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如教师的职业信念、教师的性格特点和教师对学生的理解等。

在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有两个重要特征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一是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二是教师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3)教师的行为特征

教师的行为特征一般包括教师教学行为的明确性、多样性、启发性、参与性、任务取向性和及时地教学效果评估及其对学生产生的期望效应。

教师通过行为表达出来的对学生的期望,也是影响学生的一种教学行为。

五、论述题1.【答案要点】(1)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的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种: ①互访;②家长会;③家长委员会。(2)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的主要途径有: ①学校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校外社会教育机构组织的活动; ②学校经常向校外教育机构提出建议和意见,并给予具体的指导;

39

③学校利用社会各种团体为儿童提供的活动条件对学生施加影响;2.【答案要点】 (1)确立合理的智力活动原型。智力活动原型的模拟分为三部分:①建立模型;②检验并修正模型;③模型内化。 (2)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任何学习任务的完成都依赖于主体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取决于主体对学习任务的自觉需要。

(3)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概括性。所谓完备性,指对活动结构要有清楚的了解;独立性是指应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独立来确定或理解活动的结构及其操作方式;所谓概括性,就是要不断地变更操作对象,提高活动原型概括程度。

(4)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心智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语言而实现的,因此言语在心智技能形成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5)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还应该注意到学生个体差异,充分考虑学生所面临的主客观条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六、案例分析【答案要点】

(1)教学过程存在“唯教材”中心的倾向,只关注了教案的完成,没有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观。

(2)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没有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只是从教材出发,而没有从学生实际出发,反映了教学中的形式主义倾向。

(3)没有充分肯定学生回答的合理性和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从其他角度进行分析,言之成理,可酌情加分。)

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全真模拟预测试卷

(七)

总分12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1.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形态的学科,形成于()。 A.资本主义社会初期B.封建社会末期

C.奴隶社会初期D.原始社会末期2.与封建社会教育特征不符的是()。 A.师生关系民主化,出现了双轨制B.教育具有阶级性和宗教性

C.以“四书五经”等经典为教育内容D.官学与私学、书院和社学并存3.在我国教育史上,最早把小学教育规定为义务教育是在()。

A.1904年B.1922年C.1949年D.1986年4.“教育”二字连用最早见于()。 A.《大学》B.《学记》

C.《论语》D.《孟子》5.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规律的反映。 A.顺序性B.不平衡性

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6.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的()。 A.规范作用B.动力作用

C.引导作用D.爆发作用7.下列不属于广义教育制度范畴的是()。 A.学校B.少年宫

C.教育考试制度D.教材8.“教育对人的肉体和精神都要关心,但主要关心的应当是灵魂,教育应当建立在精神本质占优势的基础上”,这一观点是()教育目的论。 A.神学的B.科学本位

C.社会本位D.个人本位9.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A.引发动机B.领会知识

C.巩固知识D.运用知识10.在下列主张中,比较准确地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的是()。 A.学不躐等B.各因其材

C.开而弗达D.温故而知新11.德育过程结构的构成要素是()。 A.教育者,受教育者

B.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

C.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D.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环境12.班集体形成的条件和前进的动力是()。 A.共同的奋斗目标B.班主任的要求

C.班级内部的矛盾斗争D.共同的活动13.在学与教的过程中,要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是()。 A.教学过程B.教学手段C.教学内容D.教学媒体14.以下不属于实物直观的是()。 A.观察教学电影B.观察实物

C.演示实验D.到实地参观访问15.学过高等数学后有利于初等数学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这属于()。 A.顺向正迁移B.逆向正迁移

40

C.顺向负迁移D.逆向负迁移16.属于意义识记的行为是()。 A.小明通过阅读成语故事记住了大量成语

B.小明利用课间时间记住了圆周率小数点后9位数字 C.小明采用历史的先后顺序记住了许多历史事件的年月日

D.小明通过诵读法记忆并掌握英语单词17.观察法的不足是()。 A.难以制定严密的计划B.观察的目的性不能保证

C.作出精确地判断相当不易D.所获得的材料不够真实18.皮亚杰提出的四个阶段由低向高的发展顺序是()。 A.不可改变的B.可以跳跃的

C.因人而异的D.可人为改变的19.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说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提出来的。 A.斯皮尔曼D.卡特尔

C.瑟斯顿D.吉尔福特20.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并记忆言语信息中的社会内容的人属于()。 A.场独立型B.场依存型C.沉思型D.冲动型 模拟试卷

(七)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选题

1.【答案】A。解析: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形态的学科形成的标志是1806年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的出版,当时是资本主义社会初期。

2.【答案】A。解析:双轨制是历史上学校制度的一种类型,与“单轨制”相对。19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施普及义务教育时,存在这种学校制度类型。

3.【答案】A。解析: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规定设初等小学堂,招收7岁儿童入学,修业年限为5年,并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

4.【答案】D。解析:“教育”二字连用最早见于《孟子》。

5.【答案】B。解析:如果强调儿童身心发展的两个发展期,是阶段性的反映。而本题强调的是这两个时期的高速发展,故反映了不平衡性特点。

6.【答案】B。解析:科学技术对教育的首要作用是动力作用。

7.【答案】D。解析: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贯国家为实现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起教育设施和相关制度。本题可采用排除法,学校、教育考试制度明显属于教育制度的范畴;少年宫是各级政府投资建立的公益性事业单位,专门为青少年提供服务,实现国民教育的目的,因此也属于广义的教育制度的范畴。

8.【答案】A。解析:一些教育思想家从宗教的角度或从信仰出发论述教育目的,这就形成了所谓的“神学的教育目的论”。从宗教的立场出发所阐发的教育目的具有明确的终极价值性,具有较高的精神含量,它对我们思考人与教育的精神实质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9.【答案】B。解析: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

10.【答案】C。解析:“学不躐等”是说学习不要超过等级,不按次序,不能有跳跃,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要按照顺序进行,强调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各因其材”强调因材施教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意思是:要引导学生,但决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要严格要求学生,但决不使学生感到压抑;要启发开导学生思考,但决不把最终结果直接给学生。这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温故而知新”是说教学中要贯彻巩固性原则。

11.【答案】C。解析:德育过程通常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12.【答案】A。解析:共同的奋斗目标是班集体形成的条件和前进的动力。

13.【答案】C。解析: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要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课程标准、教材和课程。 14.【答案】A。解析:实物直观即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例如观察各种实物、演示各种实验、到工厂和农村进行实地调查访问等都属于实物直观。观看教学电影属于模象直观。

15.【答案】B。解析: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负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阻碍作用。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产生的影响。逆向迁移是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产生的影响。题干中属于逆向正迁移。

16.【答案】A。解析:意义识记(meaningful memorizing)通过理解材料的意义,把握材料内容的识记。意义识记的基本条件是对材料的理解和进行思维加工。人们识记这类材料时,一般都不采取逐字逐句强记硬背的方式,而是首先理解其基本涵义,即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思维进行分析综合,把握材料各部分的特点和内在的逻辑联系,使之纳入认知结构,以便保持在记忆中。看成语故事记成语,就是在理解故事的基础上,对成语加以学习,所以选A。BCD的记数字、时间和用诵读法来记单词,都是很机械的方法。 17.【答案】C。解析:使用观察法时,不容易做出精确的判断。

18.【答案】A。解析: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为他的下一步学习提供了可能性,儿童不可能

41

有超过发展水平的学习。

19.【答案】B。解析: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根据因素分析结果,按心智能力分为功能上的差异,将人的智力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20.【答案】B。解析:认知方式有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冲动型和沉思型、具体型和抽象型三类。场依存型的学生往往不易独立地对事物做出判断,易受周围环境影响。场独立型的学生,倾向于对事物的独立判断。沉思型学生在解决认知任务时,总是谨慎、全面地检查各种假设。冲动型的学生在解决认知任务时,总是急于给出问题的答案。由此可知应属于场依存型。

二、多选题

1.【答案】ABC。解析:根据研究结果,专家型教师和新教师在课前计划、课堂教学过程和课后教学评价三个方面都存在差异。

2.【答案】ABCDE。解析: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相似性与互补性、个性品质、接近性、熟悉性等,题干五个选项基本都有所涉及。 3.【答案】ACDE。解析:《儿童权利公约》所确定的保护儿童的基本原则是: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无歧视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

4.【答案】ABCDE。解析:考查德育途径的范围。

5.【答案】BDE。解析:综合课程是由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多学科知识交叉、渗透、融合而生成的课程,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及内在联系。因此,核心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属于综合课程。 6.【答案】ABCDE。

7.【答案】AC。解析:BD项为实物直观,E项为言语直观。

8.【答案】ACE。解析:应用不属于加工过程,而编码隶属于获得与巩固过程。 9.【答案】BCDE。

10.【答案】BCDE。解析:群体心理就是反映群体社会状况的共同或不同的心理状态或倾向。

三、填空题 1.家庭教育;社区教育2.人本原理 3.儿童是权利的主体4.模块 5.教学能力6.班级 7.陶冶教育法8.上课

9.学生10.内部学习动机;外部学习动机 11.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

四、简答题1.【答案要点】(1)学校制度文化一般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它是学校组织对组织内部各类成员的一种行为规范规定。 ①学校传统是一所学校在较长时间形成的,影响所有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定势,它对学校发展的影响一般不是通过强制性的要求实现的。 ②学校仪式是学校的某种固定化的活动程序和形式,它对学生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③学校规章是学校中的一种制度化了的行为规范,规范的对象不仅包括学生,也包括教职员工。(2)学校制度文化对学生发展的影响:独特的学校制度文化会对学生的认识情感、行为习惯以至整个人格产生重要影响。2.【答案要点】 (1)了解学生当前的道德判断发展水平;

(2)运用道德难题引起学生的意见分歧和认知失衡; (3)向学生揭示比他们高一阶段的道理推理方式;

(4)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接受比自己原有的道理推理方式更为合理的推理方式; (5)鼓励学生把自己的道德判断付诸行动。3.【答案要点】 (1)课程表的安排,明确各门课程的开设顺序和课时分配; (2)确定并分析教学任务;

(3)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个性特征; (4)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

(5)对具体的教学单位和课的类型结构进行规划; (6)组织开展教学活动;

(7)评价教学结果,为课程实施提供反馈信息。4.【答案要点】

概念学习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小学生在掌握概念时,往往是分步进行的,一般是先达到符号学习水平,即先学习符号本身的代表意义,再提高至概念学习水平。

五、论述题1.【答案要点】

42

(1)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是教师领导下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既要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有学生的主体作用。

(2)教师是教育者,他要将国家社会规定的知识内容传授给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闻道在先,是已知者,而学生是未知者,所以,教师要对教学过程起主导作用。

(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文化知识要内化为学生自身的智力才能,要通过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实践活动,因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学习主动性。(4)我们既不能片面地强调教师的绝对权威,也不能主张儿童中心主义,而要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的自觉积极性正确地结合起来。2.【答案要点】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决定条件;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并不是线性的关系,而是成倒U型曲线关系。即学习动机的强度有一个最佳水平,动机水平适中时的学习效率最高;动机程度过强时就会对学习效率的结果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如果动机水平过低,也不会有高效率的学习效率。

六、写作【答案】略。

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全真模拟预测试卷

(八)

总分15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1.实验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 A.杜威B.斯普兰格C.拉伊D.赞科夫2.首先提出“普及教育”口号的是在()时期。 A.奴隶社会B.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D.社会主义社会3.格塞尔双生子爬楼梯的实验说明了()。 A.遗传的重要性B.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C.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D.教育的重要性4.科学技术的积累和继承要实现,其主要途径是()。 A.口耳相传B.教育

C.文字D.媒体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颁布于()。

A.1985 B.1986 C.1987 D.19886.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是()。 A.教育理念B.教学方法

C.教育目的D.教学目标7.“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某老师把学生的回答的分12个馒头的计算板书出来:12÷3=4(人),12÷2=6(人),12÷1=12(人),12÷0.5=24(人),这一做法体现了()。 A.巩固性原则B.直观性原则

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8.“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反映了()教学原则。

A.系统性B启发性C.思想性D.巩固性9.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能满足于“授人以鱼”,更要做到“授人以渔”。这说明教学中应该重视()

A.传授学生知识B.发展学生能力

C.培养学生个性D.养成学生品德10.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 A.知识,智力,能力

B.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础性学力

C.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D.知识,智力,情感11.学校开展各类活动的最基本的基础组织是()。 A.小组B.班级C.年段D.全校1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一种()。 A.平等关系B.上下关系

C.道德关系D.教育关系13.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 A.学生B.教学目标

C.教学内容D.教学媒体14.将学习过程视为“闻-见-知-行”的学者是()。

A.老子B.荀子C.孔子D.奥苏伯尔15.学会写“木”字后,有助于学习“林”字,这是()。 A.顺向迁移B.逆向迁移

C.负迁移D.垂直迁移16.“鸟是有羽毛的动物”是思维过程的()阶段。

A.综合B.抽象C.比较D.概括17.这种人不重视社交,而重视物质的、实际的利益,他们遵守规则,喜欢安定,感情不丰富,缺乏洞察力。在职业选择上,他们希望从事有明确要求,能按一定程序进行的操作,如机械、电工技术等。这种人格类型属于霍兰德提出的哪一种人格类型?()

A.研究型B.艺术型C.现实型D.社会型18.青少年发展过程中充满矛盾,被称为“危机期”的时期是()。 A.童年期B.少年期

C.青年初期D.青年晚期19.对倔强的学生不可采取的矫正方法是()。

43

A.心事倾诉B.认知调整

C.情绪疏导D.侮辱打骂20.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A.观念改革B.教学方式的改革 C.课程改革D.普及义务教育

、填空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空1分,共15分)在下列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不得分。 1.教育目的的主要功能表现为______、调控功能、评价功能。

2.1623年英国哲学家______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划分出来。 3.根据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教育要做到______。 4.校园文化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

5.当前实施素质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______和社会实践能力为重点。 6.根据课程的任务,课程可分为______课程、______课程和研究型课程。 7.学习策略有______策略、______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8.人的学习是指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______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______的经验过程。 9.动机程度与学生的学习效率成______关系。

10.知识学习这一过程包括______、知识保持和知识的提取三个阶段。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班级的目标管理 2.陶冶教育法 3.教学组织形式 4.概念同化 5.迁移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简述美育的任务。

2.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有哪些特点?

3.班级群体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4.请简述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的主要区别。

5.简述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10分,共20分) 1.谈谈你对教育机会均等的理解。

2.结合小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分析促进学习策略教学的有效措施。

六、写作(45分)

创新是新世纪的时代要求和素质教育的呼唤,是继承传统教育、教学理论、方法的发展和把“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融为一体教书育人、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伟大工程。结合本学科的专业特点,以创新教育为中心,写一篇800左右的文章,题目自拟。

模拟试卷

(八)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选题

1.【答案】C。解析:杜威是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斯普兰格是德国教育学家和哲学家,他提出了性格类型说。拉伊是德国实验教育学的代表人物。赞科夫是实验教学论体系的创始人。

2.【答案】C。解析: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的结合越来越紧密,要求工人的文化程度越来越高,再加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民主化运动的发展,资本主义提出了“普及教育”的口号。

3.【答案】B。解析:格塞尔双生子爬楼梯的实验说明了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强调教育要遵循个体的发展顺序。 4.【答案】B。解析:教育是科学技术传递的主要途径。 5.【答案】B。解析:198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6.【答案】C。解析:教育工作是围绕教育目而展开的,教育目的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教育工作的归宿。 7.【答案】C。解析: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应使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来理解和掌握知识,并且引导他们运用新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8.【答案】D。解析:“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是指学习按照一定的时间进行复习巩固,再学习新知识之前,应该对旧的知识进行温习,从而达到牢固地掌握,使新旧知识之间达到融会贯通。

9.【答案】B。解析:教学中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能力,“授人以渔”就是要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10.【答案】C。解析: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的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1.【答案】B。解析:班级是学校开展各类活动的基本单位。

44

12.【答案】A。解析:师生关系在教学上是授受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关系,在道德上是相互促进关系。 13.【答案】B。解析: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的组织教学。 14.【答案】B。解析:荀子将学习过程分为“闻、见、知、行”四个步骤。

15.【答案】A。解析: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产生的影响。逆向迁移是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产生的影响。负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阻碍作用。垂直迁移指先行学习内容与后续学习内容是不同水平的学习活动之间产生的影响。

16.【答案】D。解析:概括是人脑把事物间共同的、本质的特征抽象出来的过程。

17.【答案】C。解析:现实型人格特征的人不重视社交,而重视物质的、实际的利益,他们遵守规则,喜欢安定,感情不丰富,缺乏洞察力。在职业选择上,他们希望从事有明确要求,能按一定程序进行的操作,如机械,电工技术等。 18.【答案】B。解析:“少年期”被称为危机期。

19.【答案】D。解析:对于学生的错误行为要正确引导,不可体罚、打骂。 20.【答案】C。解析:课程改革是深化教育改革的核心。

二、填空题

1.导向功能2.培根

3.因材施教4.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 5.创新能力6.基础型;拓展型 7.认知;元认知8.语言;个体

9.倒U型10.知识获得

三、名词解释

1.班级的目标管理: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条件下,对培养什么样的班集体的预定,即班集体发展的具体规格。制定班级管理目标是成功管理班级的开端,也是班级目标管理成败的关键。目标越明确、恰当,管理就越有方向和动力;反之,班级管理就带有盲目性,工作会陷于紊乱。

2.陶冶教育法: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

3.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4.概念同化:是指教师以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习者揭示概念的关键特征,学习者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概念理解新概念。

5.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

四、简答题1.【答案要点】 (1)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2)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3)培养和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4)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2.【答案要点】 (1)努力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 (2)突破学科中心; (3)改善学习方式;

(4)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评价建议有更强的操作性; (5)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答案要点】

(1)对学生社会化的影响。在班级群体中由于和老师、同学的接触和交往,学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体验到了人际交往的原则,学会了人际交往的技巧。

(2)对学生自我概念的影响。人的自我概念的获得是通过与他人进行比较和将他人的看法内化两种方式实现的,学生在班级中通过此途径实现自我概念的发展。

(3)对学生学习的影响。班级气氛和谐,具有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学生就能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格,反之则不能。4.【答案要点】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的一个重要的区别在于: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行为的后果对行为的学习不起作用,因为刺激带来了所希望的反应,刺激本身就是强化。而操作性条件反射尽管更接近于桑代克的理论,但也不同于桑代克对学习的解释,桑代克认为奖励能加强存在于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而斯金纳则认为,反应加强的不是S—R联结而是相同行为再发生的频率。5.【答案要点】

(1)能力与知识、技能是相互区别的概念。能力与知识经验不同。能力也不同于技能。能力和技能都有概括性,但概括水平不同。

(2)知识、技能与能力又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首先,知识的掌握有助于技能的形成,而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

45

就能推动和促进能力的发展。其次,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又是以一定能力为前提的。

五、论述题1.【答案要点】教育机会均等的含义是使来自不同社会地位和出身的人都能够获得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是人的基本权利,是基本的社会关系。由于受社会条件所限,教育机会均等还无法达到实质平等,因而只能是一种形式平等。教育机会均等的内涵具体包括:

(1)入学机会均等,或入学不受歧视(注:教育歧视主要表现在:①剥夺某个体或某团体进入各级教育中的机会;②把某个体或某团体限于接受低标准的教育;③为了某些人及团体的利益,坚持分流教育制度;④使某些人及团体处于与人的尊严不相容的处境。)

(2)受教育过程中的机会均等,入学机会均等仅仅是进入在竞争起点上得到均等,受教育过程中的机会不均等比入学机会为均等更为严重,也更易被识别;

(3)取得学业成功的机会均等,其标志社会保证各社群的子女在各级各类教育中所占的比例与其家长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大致相当;

(4)不只是在获得知识方面的机会均等,更主要的是使人在获得本领方面的机会均等; (5)不仅涉及学校教育还涉及校外教育、成人教育、回归教育等教育形式中的机会均等;

(6)在国际范围内,主要是指富国和穷国之间在教育资源分布、教育设施发展、学业成功率和学业证书价值上的均等。2.【答案要点】

(1)创拟、确定学习策略:教师根据实际教学来确立一些具体而有效的策略,一方面可以直接促进、改善学生的学习,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

(2)科学教授学习策略:首先,应根据学习内容、学习者的特点、学习阶段等各种因素的不同,来选择恰当的学习策略进行教授。其次,策略教学应该给学生提供一套外显的、可操作的训练程序。再次,要真正达到熟练、正确地使用学习策略,还必须给学生提供多种练习机会。

(3)提供元认知指导:教师在教授学习策略时,不仅要直接、明确地解释策略是什么,而且还要提供为什么、何时、何处应用这些策略的详细的信息,即给学生提供元认知的指导。

(4)丰富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教师既要保证学生拥有必要而丰富的知识经验,又要保证知识结构的合理性。

六、写作【答案】略。

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全真模拟预测试卷

(九)

总分12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1.教育史上最早提出教学的教育性原则的教育家是()。

A.裴斯泰洛奇B.赫尔巴特

C.夸美纽斯D.柏拉图2.学校教育正式出现在()。 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3.“跳一跳,摘桃子”是讲教学目标的设计要()。 A.难度适中B.便于检测

C.集体目标与个人目标结合D.一般目标与具体目标结合4.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是()。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B.加强现代科学教育

C.开展网络教育D.高等学校扩招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适用于()。 A.各级各类学校的管理 B.中小学学生管理 C.民办学校教学管理

D.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6.在教育目的问题上,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主张体现了()。

A.社会本位论思想B.个人本位论思想

C.社会效益论思想D.教育无目的论思想7.把两个及其两个年级以上的儿童编在一个班级,直接教学与布置、完成作业轮流交替进行,在一节课内由一位教师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 A.分层教学B.合作学习

C.小班教学D.复式教学8.小学阶段的课程应体现()。 A.强制性、普及性和统一性B.科学性、选择性和统一性

C.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D.科学性、基础性和发展性9.德育过程的基础是()。 A.掌握知识B.激发情感

C.道德内化D.活动和交往10.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

46

段”。赫尔巴特的这一言论表明了德育应该具有()功能。

A.个体性B.教育性C.文化性D.社会性11.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是()。 A.成立了班委会B.开展了班级工作

C.形成了正确的集体舆论D.确定了班级工作计划12.个别教师私拆、毁弃学生的信件、日记的行为侵犯了学生的()。 A.公正评价权B.隐私权

C.人格尊严权D.名誉权13.学生已有了“哺乳动物”的观念,现在来学习“鲸”这种动物,属于()。 A.上位学习B.并列结合学习

C.相关类属学习D.派生类属学习14.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针对所学内容画出网络关系图,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A.元认识策略B.认知策略

C.资源管理策略D.复述策略15.人的学习主要通过()来进行的。

A.视觉B.听觉C.触觉D.嗅觉16.“人逢喜事精神爽”是下列哪种情绪状态?()

A.心境D.激情C.应激D.热情17.小学生在识字的初级阶段,容易把一些笔画相近或相似的字读错,如把“人口”读成“八口”,这说明小学生()。

A.感知能力不成熟B.注意能力不健全

C.记忆能力不深刻D.思维能力有欠缺18.课堂中某些占优势的态度和情感的综合状态称为()。

A.课堂规范B.课堂气氛C.课堂管理D.课堂纪律19.教学中学生要掌握之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重点掌握()。 A.直接经验B.间接经验

C.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并重D.先掌握直接经验,后掌握间接经验20.心理咨询的方式包括()。 A.个别咨询和团体咨询;电话咨询、通信咨询和现场咨询等

B.分散咨询和集中咨询;个别咨询和团体咨询;电话咨询、通信咨询和现场咨询等 C.分散咨询和集中咨询;电话咨询、通信咨询和现场咨询等

D.分散咨询和集中咨询;个别咨询和团体咨询;直接咨询和间接咨询等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下列每小题列出的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正确的,请将其代码填入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1.杜威实用主义所提倡的主要教育观点有()。 A.学校即社会B.教育即生活C.儿童为中心D.课堂为中心 E.从做中学2.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内部因素()。 A.社会因素B.主观努力C.遗传D.学校教育

E.环境因素3.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的方法有()。 A.互访B.民主评议C.家长会D.家长委员会

E.校外指导4.有些教师不讲职业道德,对学生进行谩骂、体罚、变相体罚,私拆学生信件等,其行为侵犯了学生的()。 A.人身自由权B.人格尊严权C.身心健康权D.隐私权 E.选举权5.思想品德教育过程即()。

A.德育过程B.培养受教育者道德品质的过程

C.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过程D.受教育者思想内部变化过程

E.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与道德品质教育的过程6.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出人类的需要有()。 A.生理需要B.安全需要

C.归属和爱的需要D.尊重需要

E.自我实现需要7.智力技能形成的阶段分为()。 A.原型操作B.原型内化C.原型定向D.原型整合

E.原型刚化8.知识应用的过程一般通过下面哪几个环节来完成?() A.审题B.联想C.知识理解D.课题类化

E.背诵记忆9.好的研究课题要满足的要求有()。 A.有价值B.有一定的科学和事实依据 C.具体明确D.覆盖广泛

E.大众性10.学生这一因素主要从两方面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A.群体差异B.年龄差异C.性别差异D.学习方式差异

E.个体差异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教育目的2.课程目标 3.意义学习4.教学内容 5.动机

47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20世纪后教育改革和发展呈现出哪些新的特点? 2.德育过程和学生品德形成过程有何不同? 3.试分析义务教育学校不得开除学生的原因。 4.简述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必然联系。

5.简述品德的实质以及心理结构。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10分,共20分) 1.如何理解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2.试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六、写作(20分)

关于学,古人云“善学者师逸功倍,不善学者师勤功半”;关于教,古人云“有教无类”。根据上述材料写一篇议论文;要求: 1.选取角度,题目自拟; 2.论点鲜明,有说服力; 3.800字。

模拟试卷

(九)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选题

1.【答案】B。解析: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在对心理学和伦理学研究的基础上,最早提出了教育性教学原则,并把它当做教育的基本原则。

2.【答案】B。解析:根据史料记载,学校教育产生于奴隶社会,最早出现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埃及。 3.【答案】A。解析:“跳一跳,摘桃子”体现了人的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因此要设计难度适中的教学目标。 4.【答案】A。解析: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人全面发展的途径与方法。 5.【答案】D。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适用于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 6.【答案】A。解析:在确立教育目的的问题上,教育史上有两种理论,即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认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人的本性,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健全发展的人,代表性人物是卢梭。社会本位论认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社会的要求,代表性人物有赫尔巴特、涂尔干、巴格莱等。 7.【答案】D。解析:考查复式教学的定义。

8.【答案】C。解析:小学课程应该有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

9.【答案】D。解析:学生品德不是先天的,而是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在积极的活动和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起来和表现出来并接受其检验的,组织学生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 10.【答案】B。解析:表明了德育具有教育性功能。

11.【答案】C。解析:有无正确的舆论,是衡量班集体是否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

12.【答案】B。解析:个人信件、日记等属于学生的隐私,教师随意拆开、毁弃学生的私人信件或日记,是侵犯学生个人隐私权的行为。

13.【答案】D。解析:派生类属学习是指新知识是旧知识的派生物。 14.【答案】B。解析:画出网络关系图是组织策略,是认知策略的一种。 15.【答案】A。解析:人的学习百分之八十来自视觉。

16.【答案】A。解析:心境是一种微弱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带有弥散性的心理状态。所谓“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说的就是这种情绪状态。兴高采烈时,觉得一切都称心如意;心灰意冷时,干什么都无动于衷。 17.【答案】A。解析:学生正处于感知能力的发展阶段。

18.【答案】B。解析: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的软情境,它通常是指课堂上某些占优势的态度和情感的综合状态。 19.【答案】B。解析: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20.【答案】B。解析:心理咨询的方式有:分散咨询和集中咨询;个别咨询和团体咨询;电话咨询、通信咨询和现场咨询等。

二、多选题

1.【答案】ABCE。解析:以课堂为中心是赫尔巴特传统教育学派的思想。 2.【答案】BC。解析: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内部因素是主观努力和遗传。

3.【答案】ACD。解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的方法有互访、家长会、家长委员会等。 4.【答案】BCD。解析:谩骂、体罚、私拆信件依次侵犯了学生的人格尊严,身心健康,隐私权。 5.【答案】ABCDE。解析:略。 6.【答案】ABCDE。解析:略。

7.【答案】ABC。解析:我国教育心理学家在加里培林和安德森等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

48

型内化的心智技能形成的三阶段理论。 8.【答案】ABCD。解析:略。

9.【答案】ABC。解析:好的研究课题要有价值,有一定的科学和事实依据,要具体明确,具有独创性和可行性; 10.【答案】AE。解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它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影响学与教的过程即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年龄差异和性别差异属于群体差异,而学习方式的差异属于个体差异。

三、名词解释

1.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即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2.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3.意义学习:奥苏伯尔认为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4.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课程标准、教材和课程。 5.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四、简答题1.【答案要点】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2.【答案要点】

(1)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个体品德自我发展的过程;德育过程则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教育过程,是双边活动过程。(2)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学生受各种因素影响,包括自发的环境因素的影响;德育过程中学生主要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3)从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结果看,品德形成可能与社会要求相一致,也可能不一致;德育过程的结果,学生形成的思想品德与社会要求相一致。3.【答案要点】

《义务教育法》规定不得开除学生,是由义务教育的性质决定的,目的是为保障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义务教育是强制性教育,是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不能因为学生违反学校管理制度就剥夺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在这一点上,义务教育同非义务教育育所不同。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如果严重违反学校管理制度,学校可给予其开除学籍的处分。4.【答案要点】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一直是教学理论和实践的一个重要问题。 ①智力发展依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的掌握又依赖于智力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智力的发展依赖于他们知识的掌握。因为系统的知识是智力发展的必要条件,智力发展离不开知识和经验。而智力又是人们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掌握知识要有一定的智力发展水平。 ②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智力。通过传授知识来发展学生的智力是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但知识不等于智力,一个学生知识的多少并不一定能标志他的智力发展的高低。 ③防止单纯抓知识或只重智力发展的片面性,探索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5.【答案要点】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它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具有相对稳定性。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

(1)道德认识,包括三个主要环节:道德认识的掌握、道德信念的建立和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

(2)道德情感,表现为以下三种:一是直觉的道德情感体验;二是想象性的情感体验;三是伦理性情感体验。 (3)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

(4)道德行为:它是受道德认识、道德情感的支配调节,同时,道德行为对道德认识的巩固和发展,以及道德情感的加深和丰富,有其促进作用。

五、论述题1.【答案要点】

(1)专家、学者的研究课题及其研究成果并不一定为教学实际所需要,也并不一定能转化为实践上的创新;

(2)教师的教学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没有以研究为依托的提高和深化,就容易固守在重复、经验、照搬老方法的窠臼里不能自拔。教师自己就应该是一个研究者,教师即研究者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2.【答案要点】(1)皮亚杰理论的基本概念: ①图式,动作或心理运算的结构,它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心理模式。 ②同化,是将新的客体或事件纳入到已有的图式中去。类似于新的数据输入计算机。是为适应新的情境而改变已有图式的过程。 ③平衡,在已有的理解和新的经验之间恢复均衡的过程。(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觉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皮亚杰认为所有儿童的认知和发展都依次通过这四个发展阶段而不能逾越其中的某一阶段。不过,不同的儿童通过这些阶段的速率可能会有所不同,儿童在不同时期,尤其是在过渡时期,还可能会表现出几个阶段的特点: ①感觉运动阶段(0~2岁)。婴儿的智慧表现在动作中。 ②前运算阶段(2~7岁)。在感觉运动阶段后期,幼儿的语言能力迅速发展,他们开始日益频繁地运用表象符号代替外界事物。

49

③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具体运算阶段以“守恒”的出现为标志,守恒意味着儿童思维具有了可逆性。儿童的思维比前运算阶段有了很大的发展,他们不仅掌握了守恒的概念,而且还能在此基础上对事物进行比较、分类、归类和排序等智力,均离不开具体形象的支持。 ④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进入青春期以后,青少年开始运用抽象的规则思考问题。(3)对教育的启示: ①教师应该仔细观察并认真倾听儿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理解儿童目前是如何思考问题,如何知觉周围世界的,从而正确地判断儿童目前所处的思维发展水平。 ②教学应该适合儿童目前的认知发展水平,超越儿童当前发展水平的教学只会徒劳无益。 ③学前儿童和小学儿童需要教师为他们提供概念的实例。

六、写作【答案】略。 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全真模拟预测试卷

(十)

总分15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1.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是()。 A.壬寅学制B.壬戌学制

C.甲午学制D.癸卯学制2.被称之为“现代教育学之父”的教育家是()。 A.赫尔巴特B.康德

C.培根D.夸美纽斯3.在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问题上,应坚持的是()。 A.坚持人文教育为主B.坚持科学教育为主

C.坚持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携手并进D.要看情况而定4.《教育法》第十条规定:“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教育事业。国家扶持边远贫困地区发展教育事业。国家扶持和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这体现了教育法的()原则。

A.方向性B.平等性C.公益性D.全面性5.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制约、决定着教育的社会性质,具体地说,()主要是由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决定的。 A.教育的目的B.教育的领导权

C.受教育的权利D.教育的方针政策6.《学记》中提出的“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的主张对应的教学原则应是() A.因材施教原则B.循序渐进原则

C.巩固性原则D.启发性原则7.新课程强调教师向学生学习,倾听学生的观点和看法,这主要要求师生之间建立的关系是()。

A.民主平等B.尊师爱生

C.心理相容D.教学相长8.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倡导的“平行教育”的德育原则是指()。 A.知行统一原则B.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C.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D.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9.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的德育工作有相应的侧重点,其中,小学阶段的德育重点主要是()。 A.基本道德知识的理解与掌握B.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实践

C.道德理想信念的培养与指导D.人生观价值观的选择与确立10.最早提出“班级授课制”的是()。 A.巴班斯基B.夸美纽斯C.凯洛夫D.赫尔巴特11.教师提高研究技能的三种途径是()。 A.自主、合作、探究B.阅读、合作、行动研究

C.学习、讨论、创新D.兴趣、发现、研讨12.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搜集资料加以分析解决的学习方法是()。 A.接受性学习B.研究性学习

C.合作式学习D.网络化学习13.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通过对重点内容圈点批注的方法帮助记忆,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A.精加工策略B.组织策略

C.复述策略D.元认知策略14.小学生的思维()。 A.正处于具体思维与抽象思维并行发展阶段 B.正处于抽象思维向具体思维过渡阶段 C.正处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

D.完全属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15.正常行驶的汽车意外的遇到了故障的时候,司机紧急刹车,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紧张的情绪体验,这就是()。

A.热情B.心境C.应激D.激情16.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 A.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良好状态 B.生理、心理和道德品质的良好状态

C.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D.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17.影响教师课堂管理的情境因素是()。

50

音乐招考资料

美术招考填空资料

教师招考1

教师招考论述题

教师招考心得

教师招考心得

教师招考信息

教师招考考纲

黑龙江省农村信用社招考(必备资料)

最新高中体育教师招考资料

《教师招考资料.doc》
教师招考资料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