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学今用之为政

2020-03-03 07:03:47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古学今用——为政

——读《中国官文化的奠基者与批判

家——孔子与毛泽东》之后感

这本书是围绕着官文化这个主题展开,对孔子与毛的思想进行陈述与分析。一个是中国官文化的奠基者,以“仁义礼信智”建立了中国官文化的精神骨架,维持了两千多年,而在孟子,董仲舒、二程、韩愈、朱子、王阳明等人补缺使其越发坚固。孙中山的旧民主革命推翻的仅是君主制,而官僚系统反而越演越烈,群魔无主而乱舞。直至老毛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才开始动摇其根基。这里我只能说是动摇,因为毛之新民主主义革命也无法让其连根拨起,直至其晚年发动的文化大革命也是向官僚主义发出最后的抗战。

孔子与毛泽东是中国历史上两大巨人。他们有很多的相同点,也有不同点。他们都是处一个社会大动荡时代,一个社会秩序混乱的时代。他们都应着时代的要求提出了自己的思想意识欲改变这动荡年代,创立一个和谐社会,一个国泰民安的国家。孔子将自己的理想寄托于“周公之礼”,也礼看成最理想的社会秩序,面对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把“复礼”作为自己的终生奋斗的目标。如果从马克思的观点来讲这个问题,那就是用过去生产关系来适用现在与将来的生产力。如果按照马克思的历史阶段划分,孔子就是处于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对抗时期与过渡时期。其实,他的生产关系并没有变,中国本来就没有西方的所谓的奴隶社会,老马的划分其实是按照西方的历史发展史来分的。在中国清末时,西方渐入,中国学者不知不觉用西方理论套在中国身上。余英时先生就对这种学术研究方法很是不满。孔子本为殷后,他不是照本画葫芦宣“周礼”,他应是那时集大成者,并加入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新的一套政治理论。孔子在继承了“周礼”中将天与社会制度、官制相统一原则的同时,双进一步从《周易》中继承了“天人合一”思想,将“天命论”提到一个新的阶段。他一生虽极力追求去完成其政治愿望,却不因此而与当权同流合污,心依存浩然之气。而老毛的也提出了自己的新三民主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但他本人并不反对一些传统文化,他本人也是从小读四书五经,后受康梁影响,再后是陈李影响,从而提出自己的政治方针。孔子思想主宰了中国二千多年,中国频频的改朝换代,儒家地位始终不变,孔子本人也被后来帝王追加越来越高的谥号。而毛在世时就闻名天下,叱咤风云于世界。然他们对官文化的 1

态度上更是天壤地别。一个是奠基者,从“正名”开始,以“”仁义忠恕信,知勇缔造了官文化的内在精神骨架,坚不可摧。一个是批判者,毛出生农村,家中虽有些富有,但他同情人民,一生都是站在农民这一边,他提出的人民民主专政都是为了人民,应该却却的说是更为广大的贫苦农民,也就是他意识到了这点,他把这贫苦的农民团结在一起缔造了新中国。我崇拜毛,但他的一生是一个矛盾的一生。最近的大型连续剧将其个人魅力刻画的淋漓尽致,他很有主见,在剧中他往往力排众议,执行自己的观点。说来也奇怪,就是他力排众议的主张在艰苦的抗战中几乎都是正确,这就奠定了他在军队第一人的地位,神乎其神。我们也可以从这一点来看出他的专制,他一身追求民主,然其本身却透着专制的味道。他是一个政治家,一个军事家,却不是一个经济家,他的58年“大跃进”可以说是一个大错特错的决策。而他晚年的“文化大革命”他思考了列宁晚年所想。当年列宁就这样的思索:“为什么新的苏维埃体系这么快就变得如此官僚化和专制化。他已经目睹了旧沙皇官僚机构的复活,布尔什维克只不过给这种官僚披上了苏维埃的外衣。”文化大革命一直都被众说纷纭。现在的小说电影都是在控诉着文化大革命,那是一篇血泪史。它在“破四旧”“反传统”的口号下却充分的表现出传统:迷信、暴力、内斗。它将国民的劣根性暴露的淋漓尽致,也将我们国家的失误、弊端,暴露的淋漓尽致。当年看完张丰毅、张国荣、巩丽主演的《霸王别姬》后来*时期的相互揭发时,始终都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泪如泉涌。人的劣根性尽显无遗。那时我禁不住想起了人权,想起老孔的仁义忠恕信。这是多数人的民主形成的专制,这是无出其右地践踏人权。种种的小说电影的批价让我对“文化大革命”这段历史产生了莫大的兴趣,想知道他,想了解他。有些观点说是权力斗争引起,我不排除这点,因为他因为经济上决策的失误的确使其地位受到影响。他当时就辞掉了主席之位。他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在全国推起了这场运动。他意识到他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地位,也充分意识到他号召力与感染力。这也是他个人魅力所在。但是,另种观点*又是毛对现代化道路的一种探索,试图建立理想社会的一次尝试,追求公平、平等、缩小差别、反特权,要求人们讲精神,讲奉献,淡化物欲,利他利公,斗私批修。我喜欢这个观点,惯穿老毛这一生,这个观点无疑最有说服力。他一生就是依靠广大贫苦农民的支持。让我不解的一段历史就是“三年饥荒”,对于那段历史我了解较少,根本针对这个问题对毛当时的行为作出自己的看法,更不能结合*来评论。前年我们也许被《亮剑》李云龙感动。李云龙是英雄,这绝无二话。但是我们读法律人看到他岳父与其对话那就有意思了。我们可以感到李云龙身上有小农主义,有官僚主义。特别是他手下何鹏强奸案的处理就更能体现官僚主义。在《亮剑》中唯一符合现在法治理念和以“仁义礼智信”充实自身素养的人就是教导员赵刚。电视剧并没有把小说《亮剑》拍完。如果你

把小说看了就更能理解他人格魅力所在。当年部队除了高级指挥员,几乎都没受到高等教育,让他打战可以,让他执政那会出乱子。人民掌权了,如果执政者都像李云龙,他正直,不会贪污,但不贪污就不代表你不有官僚主义。毛本人自身也很矛盾,他极度厌恶官僚主义,但他本身却充分了体现了官僚主义。如果解释这个现象呢。我只能说毛在错误的时间在错误的地点开展超时空的政治活动。过*的人还是未经历过*的人,很少有人对*真正理解和明白的,更缺少整个民族的忏悔和深刻的思索。谈到*,人们往往只是埋怨毛的错误,或归罪于那时的青少年和几个阴谋家、野心家,这显然是十分浅薄的。

从毛的努力我们可以感觉到官文化的根深蒂固。毛的群众政治运动大轰大嗡实不尊重人权。广大的群众都如风中草,实很难有自己深刻的见解。他们在群众政治运动过程中也往往成了一些人的“民主工具”,成了一些人践踏人权的理由。中国刚从封建社会走出来。广大人民群众还是处于一种贫困无知,孤立无援,目光短浅的状态。往往容易被小恩小惠所利用。也许我们存在心中的那点侧隐之心也会被有心之人吓得荡然无存。毛实在有点高估我们广大善良的劳动人民。在这里说一句,我可不是说我们的劳动人民如何。而是由于社会各种因素所导致。而且*本身就是一个矛盾充斥的一场政治运动。从经济上与文化上来讲,广大劳动人民于当时实在无法担任此重任。如果老百姓有足够的知识,较高的生活水平,心理上与官吏平起平坐,在职业上允许适当自由选择,再加上有一法制与机构来保障民主,官僚政治也就难以立足。也就是说,要根治此官僚之症,实不应从官入手,而是在民,在于整个社会生产与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在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思想文化,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与人生观,在于制度的完善。由于社会广义革命基本上在资本主义不发达和封建残余相当严重的落后国家取得胜利的,因此,官僚政治问题不仅是中国革命面临的问题,也是世界共产主义运动所解决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从这点我们也可以看毛的操之过急。

首先,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核心。邓提出的这一理论实际上是从毛的“阶级斗争”暴力论转为“爱国统一战线”的改良论。从实践中得走,中国所走的路是对的。阶级斗争的暴力论已不能充当我们只有下定决心去改良,在安定团结中求进步,求共荣。从安徽凤阳开始,中国开始走上了致富的道路。自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等沿海地区迅速发展。近几年的“西部大开发”,“橄榄型”发展经济都在说明中国致力于经济发展,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缩小贫富差距,注意环境污染问题,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观点,并致力提高执政党的执政水平,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武装全党,严格实现“三个代表”,使执政党处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领头地位。

所谓“国下天下顺,家和万事兴”,就是强调国家有道有德,才会政通人和,国泰民安。

如果人们无道无德,不受道义的约束,那么就会政令不行社会失序,甚至带来内乱外患。德与法实为权力的合法性与权威的合理性之所在。在中国,法家强调法治,重视短期的治理效果,儒家道家强调德治,注重长期的教化的效果,在长期治国的实践中,一些明君良相把二者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古代“德法兼备”的政治思想。当然,传统文化中此治国这道毕竟是建立在农业文明基础上,推崇的只是一种宗法型的社会,而宗法型社会自然要强调人伦,主张人治。轻视了个人的权利与契约。所以,我们在学习,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的时候,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指导,汲取精华,去其糟粕,结合实际,与时俱进,创造一套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方略继承和发扬了我国传统的治国之道,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方向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发挥了社会法律系统与个体调控系统的综合功能,加深人们对公共价值和个人价值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并内化上升到信念层次,培养对社会主义价值的忠诚,因而有利于全民道德的提升和社会风尚的改善。胡锦涛同志又提出“社会荣辱观”引领风尚,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打开了中国执政党新的局面。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所创造的制度、信仰、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的综合象征。它使代际之间、历史阶段之间保持着一定的连续性和同一性,成为一个社会生存发展的秩序和基础,创造和再创造的文化密码,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广阔,春秋时期,储子百家,百花齐放。到了汉武帝,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罢绌百家”被统治阶级采纳。历经孟子荀子韩愈,二程,朱子的丰富其地位越发牢固,但同时也限住了中国的发展,我们需要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是费孝通提出的一个理论,一个民族就应知道他的传统文化是什么,怎么来的,在生活各方面所起的作用。然后到文化自信,我们要充分肯定自己的文化特色,文化是最强的国防力量,是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如果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化,那么也意味着这个民族也灭亡了。当今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外来的文化有动摇传统文化的趋势,影响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地位。最近几年,传统文化开始复活,不向胡适那代人,如果说西方文化,就无法谈中国文化,从上到下,“文化自信”的保卫战正在悄悄地打响。毫无疑问,“文化自信”是要以“文化自觉” 为基础和前提的,没有这种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就有可能表现得盲目和简单。文化自信的结果是带来了文化的复兴,中国的复兴,正在进行着。

孝行今古观后感

忆古思今

古与今说课稿

古对今教案

古对今教案

《古对今》教案设计

今平古仄[材料]

《古对今》教学设计

古对今教学反思

前门大街古与今

《古学今用之为政.doc》
古学今用之为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