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礼仪校本篇

2020-03-02 18:16:08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小学生课堂礼仪好习惯要点

礼仪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我国自古以来被称为“礼仪之邦”,炎黄子孙历来崇尚文明,注重礼仪。岳飞问路,颇知礼节,得已扬名,成为英雄;孔融让梨,尊敬长辈,名传天下;张良三次拾履,不厌其烦,意外获得兵书,终成大军事家。我们的祖先用“文明、礼仪”演绎出多少感人的故事。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规范的课堂礼仪,不仅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的养成,还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鉴于此,特制定《小学生课堂礼仪好习惯要点》

一、课前准备好习惯:

● 课前由值日生把黑板擦干净,讲台物品摆放整齐,无粉笔灰。

● 课间休息时入厕,准备好当堂课用的书和学习用品平放在课桌左上角;

●上课不迟到,上课铃一响立即有序进教室,立即归座,静息或者在小干部的组织下唱歌,等待老师上课。不能在教室内、走廊上走动。 ● 红领巾广播站播音时,安静倾听;

● 班级室外课(体育课、音乐课、信息技术课、活动课等)前,必须静静地在教室外走廊排成两列队伍,课代表在前、班长在后,带领学生有秩序地在预备铃响前到达目的地,保证正常上课。路上队伍整齐,不嬉笑打闹。

二、师生问好好习惯:

● 上课铃停后,教师走进教室,老师喊“1——2”或者“上课”,全体学生应立即坐端正,向老师行注目礼,值日生响亮发出“起立”口令;全班同学立即离开座位在过道上立正站好,待全班同学都站好后,向老师问早(问好);

● 待老师还礼后安静、快速坐好,动作要轻,避免课桌椅和文具移动的响声。

● 上课迟到的同学,要先喊“报告!”,经老师允许后走进教室并轻轻关好门。下课后主动向老师说明迟到原因,并向老师道歉;

● 下课铃响后,如果老师还没有宣布下课,仍要安静听讲。

● 下课铃响后,老师宣布下课,值日生喊“起立”, 学生须面带微笑,说“老师——休息(再见)”,老师向学生说“同学们(小朋友)——再见(休息)”。

三、课堂学习好习惯:

1、会“坐”的好习惯:

● 头正、肩平、身直、足安;

● 两上臂平叠放于桌面,头部向前平视,不做小动作;

● 养成良好坐姿,书写时,眼离书本一尺远,手离笔尖一寸远,胸离书桌一拳远;读书时,两手持书的下角,书斜立放于桌上。

2、会“看”的好习惯:

课堂上不东张西望,眼睛会看(适当的时候看着适当的地方:该看老师看老师、该看黑板看黑板、该看书时则看书。)

3、会“听”的好习惯:

● 听老师讲课:听清老师提出的学习要求,避免走弯路;对教学重、难点和疑难问题,集中注意力听,不插嘴,力求解决;

● 听同学发言:认真听取其他同学的发言,不议论,仔细分析正误,启发思维; ● 排除内心环境和身边同学的干扰,倾听与学习相关的讲话。

4、会“思考”的好习惯:

● 思维跟着老师走;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用已学的知识或联想到的知识组织好语言,及时回答老师和同学提出的问题; ● 学习从不同角度思考解决问题;

● 学习中能够利用已经积累的知识大胆质疑; ● 学习中遇到困难力争自己动脑筋解决; ● 在课内、外学习中能够提出有质量的问题。

5、会“发言”的好习惯:

● 发言要用普通话,课堂不说与学习无关的内容;

● 课堂上不交头接耳说小话,想交流与学习有关的问题和想法时应先轻举半臂右手示意老师;

● 老师提问到自己时,应马上起立,大声回答;

● 起立发言:经老师允许后立即起立,成立正姿势(两腿并拢,抬头挺胸收腹,双手自然下垂放于大腿外侧),眼睛望老师,说话声音洪亮,大方得体。同学答问时,其他同学要认真倾听、认真思考,等待同学发言完后再补充。学生发言正确或有创意、深度,老师应恰当地给予评价,必要时,可以鼓动学生击掌祝贺,其节奏为“ⅹⅹ ⅹⅹ ⅹ”。

● 小组发言:征得组长同意后,在组内发表自己的看法,声音不能过大或过小,以小组内同学刚好能听清楚为宜,说完立即坐好;

● 发现老师失误时,不要嘲笑或故意使老师难堪,而要选择合适的时机、场合,委婉地向老师提出。

6、会“合作”的好习惯: ● 小组合作,听组长安排;

● 按组长分工要求力求做好自己的事;

● 小组交流声音控制在本组刚好能听清为宜;

● 按老师要求合作完后,立即以端正的坐姿告诉老师和全班同学; ● 当同学向自己请教问题时,不应傲慢,应态度诚恳,语气谦和;

● 当同学向自己借文具或其他物品时,如果不能借予,要诚恳地讲明原因,不要生硬拒绝。

7、会“笔记”的好习惯:

边听边思考,边思考边记忆。一边听讲,一边做笔记,或者在书上,卷子上圈圈点点。

8、会“书写”好习惯

● 静心,保持良好书写姿势,书写正确、规范、工整、美观; ● 做到提笔就是练字时;

● 写字时,低年级尽量少用橡皮擦;中高年级尽量不用修正纸、修正液。

9、会“上台讲解”的好习惯:

学生到讲台前演示、解答问题,上、下脚步要轻,态度自然,声音洪亮,举止大方。

10、专注学习好习惯:

课堂上不吃零食,不喝饮料,不做任何与本堂课学习无关的事,未经老师允许不得随意离开教室。

11.公共教室上课好习惯:

在公共教室上课,须听从指挥,爱护仪器设备,保持室内清洁、安静,不得在桌、椅、墙上等地方乱涂乱划,离开时检查公共教室卫生。

四、课堂安全好习惯:

● 规范操作好习惯:实验课、体育课和课外活动等动手操作前,认真倾听操作要求,认真观察操作示范,操作时动作规范,注意安全,要防患于未然,确保安全。 ● 用笔好习惯:钢笔、铅笔不用时放在文具盒里,不能拿在手里把玩,更不能对着自己的脸、眼睛、身体或同学的脸、眼睛和身体,以免造成伤害。 ● 劳动工具不能当作玩具玩耍,以免弄伤自己和同学。

● 学具规范使用好习惯:数学学具(小棒、三角板、尺子、圆规等)、美术学具(小刀、刻刀、颜料等)、书法课(毛笔、墨汁等)均在老师的指导下按要求使用、整理、收放,不对自己和同学造成身体伤害。

五、课堂礼仪好习惯儿歌:

预备铃声响,快快进课堂。 准备好学具,安静等师长。 老师进课堂,值日口令响。 起身立正好,鞠躬敬师长。 如果迟到了“报告”声要响 老师准进后,坐好快听讲。 坐姿要端正,专心悉听讲。 发言先举手,说话声洪亮。 使用普通话,态度要大方。 读书和写字,“三个一”不忘

礼仪的故事:程门立雪

杨时(1053—1135)是北宋时一位很有才华的才子,南剑州将乐人(今属福建)。中了进士后,他放弃做官,继续求学。

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俩是当时很有名望的大学问家、哲学家、教育学,洛阳人,同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他们的学说为后来的南宋朱熹所继承,世称程朱学派。杨时仰慕二程的学识,投奔洛阳程颢门下,拜师求学, 4年后程颢去世,又继续拜程颐为师。这时他年已40,仍尊师如故,刻苦学习。

一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杨时碰到疑难问题,便冒着凛冽的寒风,约同学游酢(1053—1123年)一同前往老师家求教。当他来到老师家,见老师正坐在椅子上睡着了,他不忍打搅,怕影响老师休息,就静静地侍立门外等候。当老师一觉醒来时他们的脚下已积雪一尺深了,身上飘满了雪。老师忙把杨时等两人请进屋去,为他们讲学。后来,“程门立雪”成为了广为流传的尊师典范。

礼仪小故事——学会倾听

曾经有一个著名主持人去采访一群孩子,问他说:“小朋友们,你们长大后想要当甚么呀?”有的孩子说长大后想当医生,有的孩子说长大后想当记者。 其中有一个小朋友很天真的回答主持人:“嗯„我要当飞机的驾驶员,我要把飞机开到蓝蓝的天空中去!” 主持人接着问他:“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所有的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

小朋友想了想回答主持人:“我啊,会先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我的降落伞跳出去。”

大家听下来是不是心中都有一个疑惑这个孩子是不是很自私,的确在现场的观众也都觉得很可笑,都在暗自揣测他是不是个自作聪明的小家伙。没想到,孩子脸上的两行热泪夺眶而出,这才使的主持人发觉这孩子的同情之情远非笔墨所能形容。 于是主持人帮他擦拭了下眼泪,问他说:“你能告诉大家,你为甚么要这么做吗?” 小孩的答案透露出一个孩子真挚的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的!”

之所以和大家分享这样一个故事,希望告诉大家的是,生活中,尤其是在课堂中,我们都需要倾听。倾听老师的讲课,倾听伙伴的发言,听话不要听一半,不要轻易把自己的意思,投射到别人所说的话上头。

老师希望每个小朋友都要做一个合格的倾听者,当别人和你说话的时候,抬起头,用眼睛注视说话的人,将注意始终集中在别人谈话的内容上;用点头、微笑表示你理解对方的想法,即使你有不同意见,做一个有耐心的倾听者,不要随便打断对方、发表自己的看法,可以等对方讲完再发表自己的意见。

你们知道吗?人有两只眼睛,两个耳朵,两只手,为什么却只有一张嘴巴呢?就是希望人能多看,多听,多做,少说话。老师希望和大家一起做一个合格的倾听者,这就是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礼仪故事,学会倾听。

下课铃声响,老师下课堂。 值日喊起立,“谢谢”齐声讲 要出教室门,人人知礼让。 先请老师走,再走勿慌忙。 上下楼梯道,靠右走勿搡。 人多时礼让,安全有保障。

同学们,我们该有一个崭新的面貌挑起传承文明礼仪的使命,无愧于现在,无负于未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让文明与你同行,让课堂处处礼仪!

课堂礼仪

课堂礼仪

课堂礼仪

课堂礼仪规范

课堂礼仪(3.13)

礼仪与课堂礼仪

礼仪进入课堂

课堂礼仪守则

走进礼仪课堂

1课堂礼仪

《课堂礼仪校本篇.doc》
课堂礼仪校本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