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轮教案与反思

2020-03-03 19:42:21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滑轮》一节教学设计及反思

丰原中学 王军辉 20

14、

9、26 《滑轮》一节是物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科版)九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二节的内容,该节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和难点,综合考察学生对该章各知识点的掌握。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目标的: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滑轮分两类,能根据滑轮轴位置是否移动判断其是动滑轮还是定滑轮。

2、知道使用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好处,能根据杠杆原理对滑轮的工作进行理论分析,知道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特点。

3、知道滑轮组,会组装简单的滑轮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明确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

2、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得出动、定滑轮的实质。

3、组织学生分析对比总结得出滑轮组绕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活动,提升学生自由学习的能力,培养相互协作和交流的精神。

2、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点:

知道定滑轮不省力,但能改变用力的方向,知道动滑轮省力一半,但不能改变用力的方向和滑轮组的组装以及滑轮组中的F、G、S、n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滑轮特点的探究和滑轮组的组装。 教学用具:

滑轮2个、细线、50克钩码一盒、弹簧测力计、铁架台、米尺。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考虑一下星期一早晨国旗是如何升上去的?

工厂中或一些建筑工地上往往有一种机械,有了它只需一个人就可以缓缓吊起或移动很重的物体,人们形象地称它为“神仙葫芦”,它是如何工作的呢?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关于它的知识。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上的活动,能有哪些办法帮他把木料运上楼?

由于学生在小学时就已经接触过滑轮,所以在这儿我没有过多的导入,这样就为下面的学生探究节约了更多时间。另外让学生思考,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使学生带着“滑轮到底有什么作用”这样的兴趣开始学习本节内容。

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

出示实验器材,提出问题:你能利用我手上的滑轮把钩码提起来吗?你怎样设计呢?

(1)学生在讨论后举手来讲台上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组装,并把设计的方法画到黑板上。

( 以前在上这节课时都是我自己边做实验边进行讲解,告诉学生定、动滑轮的特点。这样虽然节约时间,但是学生由于没有亲身实践,对得出的结论不理解,应用起来就很困难。今年我在备课时想着为什么不能换种方法呢?在没有教师的讲解和演示的情况下,让学生自己摸索着来利用滑轮完成探究,这样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当时学生们积极性非常高,争着到讲台上来做实验。我有意找了两个学习程度稍差的学生来做实验,当他们拉着自己设计的滑轮把钩码提起来时,同学们都禁不住为他们鼓掌。我也趁机表扬了他们,增强了他们学习的信心。学生把两种不同的连接方法设计完后,我启发学生对照着黑板上的方法来观察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并让学生自己来进行总结。) (2)学生利用弹簧测力计观察定滑轮、动滑轮拉钩码匀速上升时的示数,和钩码的重力进行对比。

学生在研究动滑轮时会看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并不刚好是钩码重力的二分之一,这时我启发学生观察在提起钩码的同时把动滑轮也提了起来,从而为引入理想情况下拉力和实际情况下拉力为什么不同做了很好的铺垫。

(3)学生利用米尺来观察定、动滑轮拉钩码匀速上升时钩码移动的距离和拉力移动距离之间的关系。

( 在这个探究环节中学生容易顾此失彼,光顾看钩码移动或光看弹簧测力计移动,这时我让两个学生一起来做这个实验并且告诉学生让钩码从整刻度线时开始拉动,这样纪录方便、准确,缩短了实验所用时间。虽然这样的设计比以前的讲授式教学要多花不少时间,但是我觉的只要学生能通过自己的探究认识滑轮,理解它们的工作特点,即使多花点时间也是值得的。对于滑轮的实质则多给学生加以引导,但尽量让学生自己分析总结。)

2、认识滑轮组

提出问题:谁能把这两个滑轮组合起来再把钩码提起来呢?

要求学生到讲台上进行演示,注意观察、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并在黑板上画出绕线方法。

提出问题:两次示数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观察、讨论后回答:拉动钩码的绳子段数不同。 提出问题:你能数出有几段绳子吊着钩码吗?

学生观察、讨论后进行回答。进一步引导学生总结出数绳子段数的方法是:数绕在动滑轮上和固定在动滑轮上的绳子段数。有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拉力就是钩码重的几分之一。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动滑轮的重力不能忽略,所以在实验中得出的拉力并不是钩码重的几分之一,而是稍大于这个值。

如何判断滑轮组的省力情况

在黑板上画出段数分别是

2、

3、

4、5的滑轮组的绕法图,让学生数数是几段绳子吊着物体。

学生观察四个不同的绕法图,找出其中的规律,得出关于绳子绕法的结论:奇动偶定。并且进一步总结出拉力移动距离和物体移动距离之间的关系。 ( 因为在做题的过程中经常要利用这个规律来设计滑轮组并进行相应的计算,所以这部分内容是本节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但是在以往的教学中都是自己直接把规律告诉学生,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这样学生只是机械的接受,并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今年在这个环节的设计上我进行了改革。这样的话学生就能比较容易接受这些知识。)

4、本节内容小结

小结本节内容,再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阅读生活、物理、社会的内容。

三、布置作业

① 观察生活、生产中有什么地方用到什么样的滑轮、滑轮组。 ② 课本P13页

1、2题。

教学反思:

这节课按照新的设计方案实施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不少同学觉得这种学习方法很好,他们不仅动手进行了实验,并且自己通过探究得出的规律更容易理解和记忆。但是课堂中也存在有一定的不足之处。例如课堂时间不容易把握,在第一个班上课时我没有预见到学生想象能力不够,学生很容易想到定滑轮的绕线方法,但是在设计动滑轮绕线时,我接连找几个学生上来设计的方法都还是定滑轮,这样就浪费了一些时间,幸好最后叫的一个学生设计出了动滑轮的拉法,这样才避免了冷场。第二个不足是只有个别学生上台动手操作,大部分学生还不能亲自探究,如果把这个实验搬到实验室中我想课堂效果应该更好,但是由于受其他因素的限制,没有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实验,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滑轮教案

滑轮教案

滑轮教案

滑轮教案

滑轮教案

《滑轮》教案

《滑轮》教学反思

滑轮教学反思

《滑轮》教学反思

滑轮教学反思

《滑轮教案与反思.doc》
滑轮教案与反思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