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志

2020-03-03 04:35:02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第一节地理位置、轮廓和特征

一、位置、面积和特征

陕西黄土高原位于陕西省的中北部,地理坐标介于北纬34°10\'~39°35\',东经107°30\'~111°15\'之间。东隔黄河与晋西黄土高原相望,西以子午岭为界与陇为;黄土高原相邻,北接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南界关中平原。幅员南北长,东谣窄。总面积89326.92平方公里,占陕西省总面积的43.2%,其中农耕地3751.8余万亩,占全区总面积的28%。

在行政区域上,陕西黄土高原跨榆林地区十二县(榆林、府谷、神木、横山、靖边、定边、佳县、吴堡、清涧、绥德、米脂、子洲),延安地区十三县市(延安市、吴旗、志丹、安塞、子长、延长、延川、宜川、甘泉、富县、洛川、黄陵、黄龙),铜川市三县市(铜川市、宜君、耀县)咸阳市的北五县(长武、彬县、旬县、永寿、淳化),共三十三个县(市)。

全区海拔高度一般在800~1600米之间。地势西高东低,基本上是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最高处在定边县白于山,海拔1900米。黄河峡谷河谷阶地地势较低,一般在海拔500800米问,拿区最低点在宜川县猴儿河汇入黄河交汇处,海拔450米。

陕西黄土高原是我国黄土分布最典型的地区,从早更新世到全新世的第四纪黄土堆积完整,地层发育完拿;黄土覆盖面积广,早涟续分布;黄土堆积厚度最厚可达150~200米;黄土塬、梁、峁等地貌发育典型。由于黄土高原南北景观以及地貌外营力强度的差异,在长城沿线以北地区,形成以风蚀作用为主的风沙地貌景观,长城沿线以南至北山一带,以流水作用为丰,分别形成黄土丘陵沟壑景观与黄土高原沟壑景观。风沙滩地分布在长城沿线,是毛乌素大沙漠的南缘,面积19547平方公单,占陕西黄土高原总面积的21.9%。这里地势平缓,相对高度在20~45米间,普遍分布着各种类型的沙丘地以及下湿滩地。黄土丘陵沟壑区分布在风沙区以南,劳山以北,面积42276平方公啭,占陕西黄土高原面积的47.3%,区内黄土梁峁广布,沟壑纵横,相互交织,构成起伏的黄土丘陵。其中绥德、米脂、子洲等地以峁为丰,成为峁梁状丘陵区,定边、靖边等为黄土涧地;白于山南侧洛河、延河河源地区,梁高沟深狭窄,构成土状山区,延安、延长、延川等地以梁为主,为梁峁状丘陵沟壑区。高原沟壑区属陕西黄土高原南部地区,北起劳山、南达关中,面积27504平方公取,占全区总面积的30.8%。地貌上以破碎塬及长梁为主,北部有洛河纵贯南北,黄龙山、子午岭耸立东西;南部有泾河东西横穿。由于受洛河与泾河及其支流沟谷的切割,形成了塬梁与沟谷相问的黄土高原沟壑景观。

黄河自内蒙古河口镇急转向南,直泻禹门口,切开山陕黄土高原,形成举世闻名的黄河中游700公咀山陕峡谷段,峡谷西岸接纳了来自陕西黄土高原的皇甫川、孤山川、窟野河、秃尾河、佳芦河、无定河、清涧河、延河、汾川河、仕望河等支流。上述支流的流域范围都集中在风沙滩地区与丘陵沟壑区,约占陕西黄土高原面积的70%。所以,黄河中游山陕峡谷流域地段构成了陕西黄土高原的主体。

黄河是举世闻名的多泥沙河流,在河南陕县(黄河中游末端水文站)的多年平均输沙量为16亿吨,平均含沙量每立方米为38公斤。在这16亿吨泥沙中,来自黄河上游的为1.67亿吨,占陕县总输沙量的10.5%,其余89.5%的泥沙,即14.33亿吨的泥沙来自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各支流水系,其中河口镇至禹门口一段山陕峡谷西岸的陕西黄土高原风沙滩地区与丘陵沟壑区,面积61823平方公里,年输入黄河泥沙6.28亿吨,占黄河陕县年输沙量的39.2%;禹门口河段以下的陕西黄土高原,即黄土高原沟壑区,属洛河搜泾河陕西段流域,面积27504平方公鼬,年输入黄河泥沙1.39亿吨,占黄河陕县输沙量的8.8%。陕西黄土高原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总共为7.67亿吨,占黄河年输沙量的48%。黄河泥沙来自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陕西黄土高原的面积只占中国黄土高原面积48.4万平方公里的18.4%,而输入黄河的泥沙却占黄河年输沙量的48%,平均侵蚀强度约为9000吨/平方公里·年,也就是全区每年平均被剥蚀表土层约一厘米。其中北部丘陵沟壑区的平均侵蚀强度一般在10000—25000吨/平方公里·年之间,个别流域地段,如窟野河神木县城以下的流域地段及佳芦河流域侵蚀强度高达30000吨/平方公里·年以上。南部高原沟壑区侵蚀强度较轻,一般低于5000吨/平方公里·年。由此可见,黄河的泥沙近1/2来自陕西黄土高原,其中以北部丘陵沟壑区土壤侵蚀强度最大,产沙量也最多,几乎占黄河年输沙量的2/5,但其面积只是中国黄土高原的12.7%。也就是说,陕西黄土高原北部丘陵沟壑区是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黄河中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138个重点县,陕西黄土高原的33个县市全包括在内。据绥德、子洲、延安等地水土保持试验站资料表明,在北部丘陵沟壑区,沟间地与沟谷地土壤侵蚀量之比约为2:8~3:7,也就是说,有70~80%的泥沙是沟边线以下的沟坡土壤侵蚀产生的。高原沟壑区的土壤侵蚀虽然远比丘陵沟壑区轻微,但是高原沟壑区的土壤侵蚀产沙量,有85%以上的泥沙都来自塬边线以下的沟谷土壤侵蚀。可见,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产沙量主要来自沟谷侵蚀,高原沟壑区尤其如此。

陕西黄土高原处于季风气候的尾部,干旱尤为突出,春末初夏正是陕西黄土高原农作物春耕、播种与苗期,此时干旱少雨,直接影响农业收成。

陕西黄土高原是我国华北地理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暖温带半干旱气候区。这种由水热条件组成的地域分异规律十分明显,代表自然景观分布特征的土壤与植被地域分异亦相应显著。全区自南而北依次的自然带为:暖温带半湿润森林草原粘黑垆土带、暖温带半干旱草原化森林草原黑垆土带、温带半干旱干草原与荒漠草原淡栗钙土与淡灰钙土带。这些地带性景观本身就反映了它们的生态环境特征,在这样的生物地理条件下,形成了陕西黄土高原的地域自然生态系统和土地结构。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由,历史上经常发生极为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干旱灾害,而且持续不断,严重地影响农、林、牧业生产的发展。要治理这个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减轻干旱威胁以及其它局部性自然灾害,必须改变现有的愈穷愈垦,愈垦愈穷,三料俱缺的恶性生态循环,建立新的良性生态循环与生态平衡和土地利用结构。

二、建置沿革

陕西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又是中国人民革命的根据地。位于陕西黄土高原南部黄陵县城北3公取处桥山东南麓的黄帝陵庙是炎黄后世子孙祭祠中华民族先祖轩辕黄帝的陵祠。桥山又名子午岭,近南北走向,为陕西、甘肃边境界山,山的北段为土石山地,南段岩石裸露,是泾河与洛河的分水岭,海拔1000米以上,最高点(石门山)1855米。黄帝陵坐落于洛河支流沮河北岸黄土梁麓,周围的侧柏林,苍劲挺立,林相整齐,外貌葱郁。黄帝庙院内有一株高19.3米、胸径2.7米的古侧柏,相传系汉武帝奠祭黄帝时手植。此树现在生长健旺,为群柏之冠,其它十余株古侧柏,森然挺立,高大粗奇,蔚为壮观。据《国语·晋语》云:“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又说:“黄帝崩,葬桥山。”《汉书》记载,秦末农民起义,刘邦立为沛公,曾“祠黄帝”。汉武帝刘彻即位,曾亲去桥山黄帝陵祭祠,今黄帝陵庙内的祈仙台传系武帝兴建。明太祖朱元璋奠都南京,遣中书管勾甘赴黄帝陵致祭。此后至今,祭祠活动,连绵不断。

陕西黄土高原丘陵起伏,梁峁连叠,沟壑纵横,其形成远在有史以前。从古土壤中花粉孢子分析资料表明,距今几十万年前的第四纪中、上更新世时期,陕北各地的气候较现在湿润,长城内外的黑焦土风蚀残墩也表明这些地区曾经有过草原土壤的形成与分布。据考古发现,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址,在无定河上游红柳河的大湾沟,无定河中游的横山、米脂、绥德以及榆林县的油房头、鱼河堡,神木县的永兴堡,吴堡县的宋家川等地都有发掘。尤其桥山及其周围,仰韶文化遗存极为丰富。这都说明黄陵地区在黄帝时期及其以前就有人类居住。在几十万年前的石器时代,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自然环境的约束,在茫茫大地,他们避开干旱少水、灾害重重之地,选择河谷川道平原作为栖息衍生场所,依赖天然林草果实及鸟兽禽鱼为生。如果石器时代的陕西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像今天这样的千沟万壑,水土泥流,风沙出没,则远古时期的人,实难以生存。

公元前21世纪至16世纪,扈部族居住在今陕西黄上高原南部泾河、洛河间的地区,熏育(荤粥)活动在北部无定河、窟野河流域。约在公元前16世纪到前11世纪的商代,泾河流域是共、密、周等城邑及部族的活动地区,无定河流域居住着尤方等族部落,北洛河上游是羌方戎部落,中游是A吉方等部落的活动区。

周代,周祖先公刘居豳,即今彬县、旬邑一带,开始从事农业活动,并在泾、洛二河中游设立豳、彭衙两城。

春秋时,白翟居住在今陕西黄土高原中部洛河与黄河之间的广大地区,高原北部无定河、窟野河是林胡活动区,高原西南部今陕甘交界处生活居住着三昆夷等部落。东周,居住在中国北部的戎狄等部族南下和华族杂居,占据了今陕西黄土高原。秦昭王灭义渠之荻后,荻戎退回到今长城以北,今陕西黄土高原成为秦上郡之属地。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实行郡县行政治,把国全分为41郡和内史。其中,涉及到今陕西黄土高原范围的有上郡、北地郡和内史。上郡辖地在今黄陵、洛川、宜川以北,北地郡辖地涉及到高原西部的定边、吴旗、长武等县范围,高原南部的铜川市、旬邑、彬县、淳化和黄龙等市县范围为内史所属。

汉初,行政区划沿袭秦制,郡县范围和泰时基本一致,只是称谓有所变化。到汉武帝刘彻时,为加强对地方的统治,在郡之上增设“州”(又称为部)的建制,用来弥补郡县制度的不足。但州并不设固定的治所,州实质上为一临察区而非行政区,故又称之为虚州。全国共设立这样的虚州13个(又称刺史部)和一个司隶校尉部。其中,朔方刺史部和司隶校尉部涉及到陕西黄土高原的范围。高原南部的彬县、旬邑、淳化、铜川、黄陵、洛川和黄龙等县市范围福司隶校尉部,其余部分属朔方刺史部。沿黄河今府谷、神木、佳县、绥德、清涧和宜川等是西河郡辖地。富县、黄陵西部以及长武是北地郡辖地,高原西北部的定边、吴旗县部分地区当时是匈奴和汉人杂居区域。三国时期,曹魏占据着黄河流域中下游。今陕西黄土高原劳山以南属雍州辖地,匈奴占据陕西黄土高原北部地区。

东晋十六圈及南北朝(317~581),晋承曹魏,陕西黄土高原南部属雍州,北部为匈奴。

北魏时期,陕西黄土高原设有夏州、东夏州、北华州。现今泾河流域各县及铜川、耀县归属华州、雍州和泾州。西魏行政区划因循北魏旧制,州、郡、县的废设无常。整个行政区划混乱不清。在陕西黄土高原上设有豳、敷、延、绥、银、夏和长等州。

炀帝大业三年(607)改州为郡,以郡统县,在今黄陵和黄龙以北设立雕阴(今绥德)、延安(今延安)和上郡(今榆林鱼河堡),南部(今彬县和旬邑范围)是北地郡辖地,今铜川市、淳化和永寿是京兆郡辖地,今黄龙县东南部分是冯翊郡辖地,长武属安定郡。

唐代,实行道、州、府县三级行政制,陕西黄土高原属关内道辖治,其下设延、丹、鄜、豳、坊、银、绥、夏8州38县。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在今府谷、神木等县范围增设麟州,把豳州改为彬州(今彬县),划归京畿道管辖。

北宋行政区划更迭频繁。神宗元丰年问(1078~1085),分全国为25路(行政区域),陕西黄土高原大部属永兴军路,东北沿黄河部分地区属河东路管辖。

宋初,西夏占据长城沿线及其以北地区,未设郡县,收复后在其地设保安(今志丹),定边(今定边)、绥德(今绥德)和晋宁(今佳县)四军。陕西黄土高原东北部分(今神木、府谷范围)归河东路管辖,设立府、麟两州。哲宗元祐四年(1089)把延州改为延安府。

金占据陕西黄土高原后,在行政区划上,多循北宋旧制,但政区的范围和名称略有变动。陕西黄土高原大部分地区属鄜延路,下设有延安府、鄜州、坊州、丹州、绥德等州及保安、安定二军。今府谷、神木、佳县范围归河东路辖,并设立葭州(今佳县)。今铜川市属耀州(今耀县)归京兆路辖。咸阳境内五县属庆元路彬州之辖地。

元代,陕西黄土高原属陕西行中书省管辖之地。在高原北部(今榆林、延安地区)设延安路,下辖葭、绥德、鄜三州;南部归奉元路管辖,设有邠、乾、耀三个州。

明代把元之行中书省改为承宣布政使司。陕西黄土高原为陕西承宣布政使司管辖。太祖洪武三年(1370)设延安府,辖地相当于今延安地区和榆林地区的长城以南部分。宪宗成化七年(1471)在长城以北设榆林府,南部及西南(今铜川市和咸阳市北五县)属西安府管辖,其下设有邠、耀、乾三州。

清初,陕西省与甘肃省(包括宁复回族自治区)合设,圣祖康熙五年(1666)陕、甘两省分设。陕西省治所设在西安府,下设乾鄜、潼商、凤彬、延榆和陕安五道。世宗雍正三年(1725)把绥德、鄜、乾、邠、耀和葭州等升为直隶州。八年(1730)把榆林改为榆林府。至是,在陕西黄土高原范围内设有榆林府、延安府,以及绥德、鄜州、乾州、邠州和耀州五个直隶州。十三年(1735)把耀州和葭州降为散州,耀州所属同官县仍划归西安府管辖;葭州所属的神木,府谷二县划归榆林府。十四年把同州升为府治。民国初年,把全国分为22道和4个特别行政区。陕西黄土高原北部今榆林、延安地区范围设榆林道,南部铜川市和咸阳市北五县属关中道。民国22年(1933)撤销道制,由省直接辖县,1935年到1938年期间,在陕西黄土高原各地先后于榆林县设立了第一行政督察区(又称为专员行政公署辖区),辖地包括今榆林地区和延安地区北部;第二行政督察区设于绥德县,辖区包括绥德、清涧等县;第七行政督察区设于彬县,辖区范围包括永寿、长武等县。第二行政督察区于1940年由绥德迁往耀县,辖耀县、同官、宜君、旬邑和淳化五县。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陕西黄土高原北部各县的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组织起来,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实行武装革命,到1931年建立了以瓦窑堡为中心的陕甘宁苏区,下辖陕甘(中心设在南梁)、陕北(中心设在保安)两个苏维埃政府。1935年中央红军到陕北后,边区有了更大的发展。为了统一西北的苏维埃运动,1935年11月成立了苏维埃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将原有的陕甘宁苏区连同新发展的部分划分为陕北省、陕甘省、陕甘边省、关中特区和神府特区,即今陕西黄土高原的范围。

1936年“西安事变”后,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于1937年9月6 日在延安成立陕甘宁边区政府,辖地包括延安市及其属县,在边区政府下设绥德、关中、三边、庆环和陇东分区。

解放战争时期,从1948年6月到1949年5月期间,榆林和关中地区先后获得解放,在边区政府下增设榆林、黄龙、彬县等分区。1949年5月陕甘宁边区政府迁到西安,在延安设陕北行政公署,辖榆林、绥德、黄龙三个分区和延安所属的九县;三原、彬县等分区直接由边区政府领导。

1950年2月10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成立后,即撤销陕北行署和黄龙、彬县、三原等分区,代之以省下直接设专区的建制,在陕西黄土高原地区设立了延安、榆林、绥德三个专区,长武、彬县、永寿、淳化、旬邑、铜川、耀县则归属咸阳、宝鸡专区辖地范围。

1953年1月撤销咸阳专区,把铜川县改为由省直接管辖,耀县划归渭南专区,旬邑、淳化划归宝鸡专区。1956年撤销渭南、宝鸡、绥德专区,原由宝鸡专区所辖的长武、淳化、彬县、旬邑、永寿县改由省直接领导。绥德专区所辖各县并入榆林和延安专区。1958年,把铜川县改为铜川市,并把耀县划归其领导。对其它各县进行合并,实行大县制,淳化县并入三原县,永寿县并入乾县,长武县和旬邑县并入彬县,甘泉和安塞并入延安,延川县并入延长,富县并入洛川,宜君县并入黄陵,黄龙县并入宜川,吴旗县并入志丹,延川的永坪、安塞的平桥并入子长,横山县并入榆林,府谷县并入神木县,佳县并入米脂、清涧,子洲和吴堡并入绥德,靖边和定边保持原建制。1961年撤销大县建制,基本恢复原建制。1966年把铜川市从渭南专区划出并改为省辖市。

1968年成立陕西省革命委员会,把专区相应地改为地区,成立革委会,做为一级政权机构,其辖地范围保持不变。

1972年设立延安市,以延安县城郊、枣园等地为其行政区域。1975年把延安县撤销,其辖地范围并入延安市。

1980年撤销陕西省革命委员会,恢复陕西省人民政府,在省政府下设立地区行政专员公署,做为省的派出机构。陕西黄土高原内设有榆林、延安地区。并把渭南地区的耀县和蒲城县的四个公社划归铜川市。

1983年实行市带县的行政区划制,把宜君县划归铜川市,永寿县、彬县、长武县、淳化县、旬邑县划归咸阳市管辖,遂成今日陕西黄土高原之行政区域。

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说课稿

黄土高原说课稿

黄土高原教案

黄土高原教案

黄土高原教学反思

支离破碎的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教案

黄土高原 教学反思

《黄土高原志.doc》
黄土高原志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