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理工大学办公室主办 第10期(总第33期) 04月13日

2020-03-02 00:59:10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安徽理工大学办公室主办

第10期(总第33期) 2005年04月13日

本 期 目 录

 我国将实行教师资格定期认证制度 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青年就业压力突出  云南师范大学25名教师被学生网评“下课”  武汉33所高校年内安装监控设施

 导师当第一作者 呼唤学术良心和制度改革  大学生频告母校 和谐校园呼唤依法治校

我国将实行教师资格定期认证制度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司长管培俊日前表示,我国未来将实行教师资格定期认证制度。管培俊是在本月8日开幕的中国首届教师资格制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做如上表述的。他说,从国际惯例和教师队伍建设的现实需要考虑,应对教师资格的有效期做出规定,需在一定年限,如3年或5年之后,重新审核认定教师资格。同时还将实行教师资格临时证书、有期限证书、终身证书的分类管理。

据了解,我国目前的教师资格没有有效期的时间限制,而现行法律也没有对教师资格的有效期做出规定,这导致教师资格事实上是终身制,从而妨碍了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

管培俊还表示,为了完善我国教师资格制度,教育部正在研究教师资格认定统一考试的可行性。未来我国将制定一套教师资格考试办法,推行统一的国家教师资格考试,该套办法将对师范和非师范类考生应该是一视同仁的,对于具备学历和不具备学历的考生也是一视同仁的。

本次中国首届教师资格制度国际学术研讨会是我国召开的第一次高级别、大规模的教师资格制度国际专题学术会议,来自中、美、日、韩、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和香港、澳门等地区的教育官员,及来自海内外30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150余人参加了会议开幕式。

—— 摘自新华网 2005.04.08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青年就业压力突出

近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就2005年就业趋势专门举行新闻发布会。据介绍,今年总体就业趋势主要体现为“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莫荣介绍:“2005年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城镇需要安排就业的人数多达2400万人,而在现有经济结构状况下,能安排就业的只有1000多万人,年度供大于求的缺口在1400万人左右,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中西部和老工业基地、困难行业、资源枯竭地区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难度加大,已经再就业的人员中,约有1/3的人属于灵活就业,稳定性差,随时可能重新失业。”

“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专家指出,今年的农民工短缺现象,将随着部分地区对农民工需求的增加而进一步加剧;下岗失业人员多,就业难;技能劳动者短缺,新的产业和企业找不到合格技工;今年大学生毕业群体突破300万人,加上去年没有就业的大学生,青年就业压力将非常大。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司长于法鸣透露,预计2005年,我国城镇新增劳动力1100万人,包括高校毕业生338万、中职毕业生250万、当年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210万、复转军人50余万、农转非人员250万。此外,还有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转移到非农领域就业,向城镇转移的规模将不断增加。

据了解,今年中央财政将投入再就业资金109亿元,同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在积极挖掘增加就业岗位潜力较大的产业和行业,调研结果显示,信息产业、旅游业、美容美发业、室内装修及物业管理等服务行业的就业发展势头很好,有关部门将进一步研究促进这些行业就业的措施,以增加更多就业岗位。

另据同济大学校园网转载的调查显示,2005年大学本科应届毕业生薪资创下五年来的最低。有超过七成毕业生的月薪在1500——2000元,超过2500元大概可以算高收入了,因为能拿2500——3500元和3500元以上月

2 薪的人不足10%。这个结果不仅与2001年的好光景相差甚远,就是比去年超过一半的毕业生收入在2000——2500元的结果也差好多。

毕业生求职之路不好走让人感慨,而在企业的校园招聘会上,表示“销售不做、市场不做”的大学生也绝不在少数。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范围已经很窄了,如果自己再缩小范围,都想挤进“长坐办公室”那些职位,收入降低也实在不足为奇。

大学生多了,企业选才应该比较容易,但很多企业却说招不到合适的人,或对大学毕业生的不满意却没有明显改善,抱怨现在的大学生素质不行。其实从素质角度来看,现在的大学生无论是英语、计算机能力,还是口才、社会经历都是一年胜过一年。对于大学生来说,的确应该先务实,清楚自己的市场地位,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和发展方向,事实上在大多数行业里技能高手都能获得高薪;同时对企业来说,也应该切实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毕竟月薪1500元在像上海这样的城市生活,日子过得并不算宽松。

—— 摘自北京大学新闻网 2005.04.12

云南师范大学25名教师被学生网评“下课”

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网上评课制度实行三年来,已有25名教师因评课不及格被解聘。同时,也有30多名教师被学生评为优秀。

在商学院,打开电脑,进入网上评课系统,学生只要输入自己的学号和密码即可登录,对本学期各科目的授课老师进行评分,并提出意见。院方收集结果时,将对学生的身份资料进行“技术屏蔽”。学生在网上评课时,评价老师的标准主要有:责任心、职业道德修养、职业态度、亲和力、教学水平等。

该学院院长张云钢说:“学生整体评价会更趋客观准确。专家评课一般是抽样调查,老师会着重准备。同行之间的评价往往有其利益的一对一性,而学生评价是多对一。博弈的背景差异对结果公正性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

商学院学生普遍反映,开展网上评课以来,一些老师的教学作风转变很大。原来说话傲慢的,变得语重心长了;原来课讲得不生动的,注意用浅显的话诠释深刻的道理了。大三学生郭玲玲说:“以前是我们去适应老师,现在变成了老师要来适应我们。网上评课也是一种民主,充分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教师赵宗泽表示,学生是成年人,他们能对自己的言行负责,能对教师作出正确的评价。对教师来说,这些评价都是善意的监督。

3 有关人士认为,在高校教学管理中体现科学性、民主性,才能为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提供有效的机制保障。

—— 摘自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 2005.04.12

武汉33所高校年内安装监控设施

日前从武汉地区高校安防工作会议上获悉,今年内,武汉市33所高校的主办公楼、财务室、实验室、电教楼、图书馆、体育场馆等重点部位将安装电子监控设施,编织一张“天网”。

目前,武汉地区共有61所高校,在校学生77万。去年在该市高校中共发生刑事案件1026起、治安案件2011起,侵害目标主要为师生的电脑、手机等财产。为此,武汉警方召集其中33所高校和13所校外学生公寓的负责人,推广华中农业大学和湖北经济学院的安防经验。

据介绍,年内33所高校和所有校外学生公寓将完成安防设施建设,随后向武汉地区其他高校推广。校园保卫部门通过这套高科技设备,可以及时发现犯罪嫌疑人行踪。

—— 摘自武汉理工大学网站 2005.04.12

导师当第一作者 呼唤学术良心和制度改革

华中科技大学近日明文规定,在校博士生发表论文,署名时必须把导师排在第一位。这个做法引起了学生们的质疑。

学校以明文规定的方式逼迫学生放弃署名权,这种做法与学校作为教书育人单位的形象相差甚远。公然强迫学生放弃自己的权利,以达到导师和学校的一己之利,为个人以及个别人的前途创造发展的机会,这种做法,属于组织性剽窃。而对于博士生们研究成果的公然掠夺并且振振有词,则无疑体现出当前教育腐败的程度之深,是一种缺乏应有良知的表现。

毫无疑问,强迫学生放弃自己的署名权绝对不仅仅是华中科技大学才有。通过各地报刊零零碎碎的报道可以知道,论文腐败、教育腐败在一些高校已经是心照不宣的秘密。华中科技大学的与众不同在于,他们把一向流行于学校内部的潜规则搬到了前台,他们把别人一直羞羞答答、遮遮掩掩的事情拿出来公开并且示众了。这种做法,不应仅仅看作是一种普遍的教育腐败,更应该理解为知识分子学术良心的沦丧和学风的败坏。

除此之外,学校公然要求学生放弃自己的署名权,实际上是强迫学生放弃自己的研究成果。这种做法,除了会导致学校学风不正之外,更必然导致学校长远发展中出现“肠梗阻”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就长远的观点来看,最终决定学校影响和发展潜力的,绝对不是发表了多少论文,而在于学校是否具有良好的学习风气,学校是否在前沿学术研究领域创立了

4 良好的环境。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校的学术水准,保证学校能够生产出合格的产品。这其中,制度建设作为一种保证应该被视作第一位的资源。眼下华中科技大学公然剥夺学生署名的权利,毫无疑问则是对制度建设的公然破坏。这种做法,如何能够谈得上进行学术研究和公平竞争?

学校要求学生放弃第一位的排名,本身更是一种违法行为。学生的研究成果,其所有权益都应该是学生的,任何其他人都不能贸然染指。否则,就违反了国家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精神。

—— 摘自人民网 2005.04.12

大学生频告母校 和谐校园呼唤依法治校

今年3月9日,历时一年零五个月之久的浙江大学学生周稷栋状告浙大一案终于在杭州市西湖区人民法院落下法槌,至此,该案一审以周稷栋败诉告终。有专家断言,此案的判决可能成为“学生状告母校,母校屡屡败诉”现象的“分水岭”。

学生状告母校的现象始于1998年“田永状告北京科技大学”一案,紧接着原北大博士生刘燕文为学位状告母校。两案原告相继胜诉(注:刘燕文案一审胜诉,二审以程序问题改判刘燕文败诉)。由此在全国卷起了一阵“学生状告母校”的热潮,在这阵热潮中,学生胜多败少,学校明显处于劣势。

杭州市西湖区高校云集,据西湖区法院统计,该院在2003年10月受理了第一例、也是当年惟一一例学生状告母校案,即周稷栋状告浙大一案。2004年,该院受理并审结学生状告母校的行政诉讼案突然间增加到了10例之多。浙江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杭州师范学院等浙江几大高校相继被推上了被告席。

杭州市西湖区法院行政庭庭长方俊灿介绍,从法院对这些案子的审判中发现,学生状告母校的案例主要集中在学校两证,即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的颁发上,学生由于种种原因,最主要是由于学生在校期间受过处分,被学校剥夺了取得两证的资格,由此引发诉讼。显然,田、刘两案的胜诉让许多未能获得两证的学生看到了希望。浙江大学一位负责人认为,此种现象的出现,说明学生民主法制意识日益增强,同时也对各大高校实施“依法治校”战略、构建和谐的法治校园提出了更高、更为迫切的要求。

—— 摘自新华网 2005.04.11

安徽理工大学办公室主办 第20期(总第73期) 10月13日

安徽理工大学办公室主办第65期(总第145期)

安徽理工大学办公室主办 第28期(总第51期) 11月17日

安徽理工大学办公室主办 第32期(总第339期) 6月7日

安徽理工大学办公室主办 第7期(总第156期) 3月10日

安徽理工大学办公室主办 第94期(总第243期) 12月14日

安徽理工大学办公室主办 第23期(总第76期) 12月8日

安徽理工大学办公室主办 第3期(总第82期) 3月8日

(总第33期)

安徽理工大学办公室主办 第61期(总第141期) 2004年11月19日

《安徽理工大学办公室主办 第10期(总第33期) 04月13日.doc》
安徽理工大学办公室主办 第10期(总第33期) 04月13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